登陆注册
6580100000024

第24章 慈善商人

袁国华搞古玩出于无奈。

儿子姚杰,从小跟父亲学了一手好画。自我感觉也不错,就把画拿到琉璃厂,让一位老奶奶代卖,四六分成,效益颇丰。常来这里送货,看到了古玩行的潜力,于是,决心辞职要搞古玩。

那年头,袁国华接受不了,有个好工作,为什么要当个体户,说出去多不好听,让人看不起。

拧。

没几天,儿子真的不去上班了。

当妈的看见儿子决心已下,急了,赶紧想辙吧。四处托人,就在东琉璃厂文明胡同租了一个门脸房,开了佳佳工艺品商店。那是1986年。

木已成舟,儿子才说出真相,原来只是请了几天病假,弄了个假辞职。

当妈的哭笑不得,假戏真唱,顺其自然吧。

小商店经营了一年,生意格外的好。时间一长就有了矛盾。

一年的经营,使她们进一步了解了古玩市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自己单干。

她一狠心,用珠市口铺陈市的32平方米换了东琉璃厂93号21平方米的房。

1987年5月6日,“龙凤斋”的牌匾正式挂了出来。

古玩杂件摆满了小小的房间。

人没住处:女儿提前出嫁,儿子自己想辙。即使这样,屋里还是只能挤下一张单人床。袁国华与丈夫姚发昌将就住在店里。冬天,两人挤在这张床上;夏天,老姚只能睡在地上。老姚是个美术兼体育老师,觉得身体结实,睡地上没事。但时间一长,腰还是受了寒,落了个腰疼的毛病。

创业难!

屋里连再放个火炉的地方都没有。做饭只能在门道里。春夏秋就在院门口吃饭。胡同口上的那一排垃圾筒正好摆到大门口,夏天那股难闻的气味伴随着成群的苍蝇,只好等收垃圾的走后再吃晚饭;冬天,饭桌放在门道里,一开大门,寒风裹挟着尘土一拥而入,只好等院里的街坊全都下班进门之后再吃饭。

她住在店里,经营没有时间概念,顾客随时可以购物。做着半截饭,还要去照应顾客,挑选打包,忘记了饭还在火上,经常煳锅。后来长了经验,用小火,架不住时间一长,还是煳,没办法,“煳”吃吧。

冬天,长时间站在寒冷的屋里、门道,袁国华的脚冻了。一冻一化,流了脓,奇痒无比,只得在寒冷的门道里用热水烫脚。老姚疼在心上,听说狗皮靴抗寒,跑遍了京城各大商场买到,才算免去一难。

辛苦换来的是丰厚的回报。那时,国内的瓷器、玉器等古玩并没多少人喜欢,而外国人好像情有独钟,什么都当成好的。小店效益出奇的好。

总与外国人打交道,交流很不方便。袁国华在二龙路中学报了个外语班。学员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袁国华已是40多岁的人了。每次上课,她都要梳好头发化好妆,尽量显得年轻些,缩小与“同学”的差距。

那也挡不住学生们的眼:阿姨,您这么大岁数还学外语干什么?

袁国华不愿意说自己是个体户,怕“同学”轻视,便吱吱唔唔地说,我没事,只是喜欢外语。比你们差远了。我是从零开始,你们记10个,我记5个,总会有收获吧。

一期不行,就再上二期,几个班下来,商业英语还真学得不错,再加上平时随时与老外学,跟翻译学,还真能为外国人介绍古玩商品,这在行里还真不多。做买卖得心应手了。

1989年,袁国华从玻璃六厂化验员的位置上正式办了退休,专心经营小店。

三年下来,她用自己挣的钱,在延寿街买下了两间平房。铺上地砖,贴上壁纸。躺在新房里,老两口第一宿怎么也睡不着,又是兴奋,又是心酸,几年的奋斗终于有了家。

1992年,到泰国发展的儿子回来,看中了西琉璃厂60号的两间房。想再开个店。

女儿不干了,说是父母的生活怎么办。好不容易刚刚有了一个家,又要让父母去受罪。

儿子与女儿争论不休。

老两口也反对。

儿子执意坚持,说房子虽破,但位置难得。有机会再买房。

最后,袁国华还是用这两间新房,换下了西琉璃厂的房,在那里开了第二个店——宝荣斋。

袁国华又回到了那张单人床上,开始了二次创业。

半年以后,经人介绍,才在东北园又买下了两间破平房,重新翻盖后,才算有了一个家。

此时的袁国华社会交往多了,陆续担负了不少的职务,什么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文明标兵经营示范户,又当上了工商公安税务部门的监督员,还当上了宣武区的政协委员。她也有了与外界交流的机会。眼界开阔了。国家对个体经济的政策越来越完善,她的心气也越来越高,对于龙凤斋那种小作坊式的经营也越来越不满意。心里有了一些打算,但难度太大,总是下不了决心。

1996年,她有机会参加市政协的考察团到香港参观学习。繁华的景象打动了她。尤其是看到香港的个体经济发展的规模之大,深深刺激了她。这就是个体经济发展的方向。在这里,她也学到了不少的理论。企业要发展,首先就要确定好地理位置。咱没理论,却已占了先机。

琉璃厂是北京古文化一条街,地理位置优越。她的决心下定,龙凤斋一定要扩大规模。

院子里一共有三家街坊。为了发展龙凤斋,袁国华先后与几个街坊多方交涉,终于达成协议,为他们买下了称心的楼房,搬进了新居。

袁国华在这里又重新规划了图纸,盖下了三层半高,几百平方米的楼房。她们二人终于有了住所。龙凤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997年9月28日,龙凤斋重张。这天,中央的领导、北京市的领导、宣武区的领导,以及工商、税务等多方面的领导到场祝贺。剪彩的大红花一共扎了10朵。袁国华的心里高兴极了。

袁国华艰苦创业的经历感染了北京市副市长、时任宣武区委书记的刘敬民。他特意看了龙凤斋说,真没想到咱宣武区大栅栏还真出了这么一个女强人。

琉璃厂的龙凤斋在国内外出了名。老板袁国华也在北京市的文化个体户中成了数一数二的企业家。人们都知道她艰苦创业的辛酸,却没人知道她内心深处的苦涩。

袁国华有着一颗清纯的心,如同生她养她的白洋淀一样。

4岁那年,父亲打日本鬼子,从锅台下的地道里投奔了“土八路”。母亲带着她们姐弟5人,逃荒要饭。相互不知死活。直到3年后,日本鬼子投降、冀中平原解放,她们一家人才团聚。随后,大姐到北京,嫁给了一个建筑工人。

白洋淀常决口,当地有句话叫十年九不收,眼看到嘴的粮食,一场大水就给淹了。小时,袁国华一家常吃水草与棒子面蒸在一起的“耙烂儿”度日。袁国华从小聪明好学,上小学六年级那年,又遇上了水灾,便大着胆子给大姐写了封信,想到北京上学。

万万没想到,姐姐、姐夫同意了。

温暖的一双手,带来的是一生的转折。

她来到了北京。她本想把学接着上下去。但大姐又有了第二个孩子。姐姐没有工作,光靠姐夫一人养家。她悄悄拿上户口本,到劳动局找工作,来到了玻璃六厂。直到1989年,她退休。

袁国华感谢姐夫一家。一颗善良的心在她的身上生了根。

她乐于帮助别人。

1990年的一天,她到副食店买菜,两手拿满了东西,还有点勒手。

“闺女,放我车上吧。”

袁国华回头一看,是一位老大爷骑着辆小三轮车,便说:“大爷,那哪好意思。”

一位街坊过来说,这位是五保户王明亮王大爷,人可好了,每天清早儿都给大家代买油饼。

袁国华心里一动,便多买了一斤羊肉。她跟王大爷把菜送到龙凤斋,又跟王大爷把肉送回家,有意认认门。王大爷家仅是一床一桌。她便动了恻隐之心,常给王大爷买些吃的喝的。开始,买的是四特、尖庄。王大爷说:“闺女,别买那个,贵。我就爱喝二锅头。”袁国华更是心疼老人,每月又再给上几十块钱。加上王大爷每月从街道领的78元,生活上好多了。

她看王大爷家里实在脏破,便把老人床铺上的用品全部扔掉,换上了崭新的被褥、枕头、枕巾、床单、被罩。老人的家里焕然一新。之后,冬天买棉衣,夏天买大裤衩。逢年过节还要买些东西去看望老人。

1994年的大年三十,袁国华拿着鱼、肉和一袋子刚包好的饺子去王大爷家,正好碰上大栅栏派出所的杨宝利。他问:“袁阿姨,你干什么去?”

“过节了,看看王大爷。”

“您跟王大爷是亲戚?”

“不是,老人一人怪可怜的。咱们伸把手算不了什么,老人就能感觉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杨“公安”马上到了杨梅竹斜街居委会大声说:“你们怎么搞的,人家袁国华照顾王大爷4年你们怎么什么都不知道?”

居委会的大妈们一听,马上报告了办事处、工商所,写感谢信、请记者一通忙活。

这下,事情才传出去。

工商所的所长专门过来批评袁国华:“每年二三月份都让你写学**的材料,你就是不报自己的情况。”然后又去批评王大爷:“人家照顾你那么长时间,怎么也不说说?”

所长走后,王大爷悄悄对袁国华说:“我不能说,说了街道上不给我那几十块钱可怎么办?”

1995年的一天,一位老人突然来到了龙凤斋说,王大爷住院了。

袁国华买了罐头、食品立刻赶到了大栅栏医院。一看,王大爷正在病床上吃方便面。袁国华看不下去了,您怎么吃这个呀?

“闺女,这个便宜,才几毛钱。不然每天要交10块的饭费,我一个月的退休费才长到170,哪够呀?”

袁国华的眼圈红了:“大爷咱不吃这个了。我让人天天给您送饭。有什么难处我解决,谁让咱有这个条件。您放心,有我照顾您呢。您一定要好好养病,多活几年是儿女的造化。我就是您的女儿!”

一周后,老人出院,逢人便说:“谁说我没亲人,袁国华就是我闺女。”

1997年,袁国华为老人送了终。时年78岁。

1992年,居委会主任找到袁国华,说街道上有一位残疾人,生活上相当困难,家里的纸顶棚坏了,房管所也不管修,能不能去帮助找找。他叫赵彦明,从小得了小儿麻痹,走路困难,自从母亲去世后,生活上失去了信心,刚30多岁的人,只靠街道上的生活补助和变卖家里的东西度日。

袁国华来到他家,空空荡荡,东西卖光了,只剩下一个大衣柜。睡觉在一个用4个铝桶支起的门板上。被褥脏透了。顶棚也掉了下来。

袁国华找了房管所,又找了3个大小伙子,把他家从上到下打扫了一遍。床下的土鳖潮虫成了疙瘩,臭鞋烂袜子堆了一堆。然后到西单买了张单人床和全套的床上用品。他的家彻底变了样。

袁国华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又找赵彦明谈,你年纪轻轻,又有文化,不能总靠着组织领导,要自强自立。

赵彦明发愁地说:“袁阿姨,我这样能干得了什么呀!”

袁国华又去找街道主任商量。主任也不知干什么好,想来想去说,要不——卖书。

袁国华说:“书太沉,他干不了,还是干点简单的,卖报吧。”

小赵还是犯难:“袁阿姨,我干得了吗?”

“你先从骡马市邮局取50份晚报试试。”袁国华又去跟工商税务打了招呼,免税。

开始的几天,袁国华不放心,跟在他旁边看着,怕有意外或是有人欺负他。

几天后,报摊的生意还好。小赵也慢慢适应了。现在,他不光卖晚报了,什么报纸都卖,还添了杂志!

他心情舒畅了,每次见到袁国华,总是高兴地说:“袁阿姨,您拿几份报纸、杂志!”

袁国华也是打心眼里高兴。她在暗自盘算着,要是农村或是哪儿有个靠得住的,再给他说上个对象,日子不就更红火了吗……

1994年初的一天,袁国华在电视里看到残疾儿童要做手术,需要得到社会的帮助。第二天一早儿,袁国华便到了德胜门外,把2000块钱捐给了北京市慈善协会。随后,社会上不少企业、个人纷纷捐钱捐物。市政府在清河的第一福利院开了表彰大会,她作为第一人,受到了表彰。第二年,袁国华又捐了2600块钱。慈善协会的负责人说:“袁经理,我带你到儿童福利院看看。”她们从德外来到了清河。福利院的蒋院长带着她参观。孩子们正在玩,一看见有客人,便大声奶奶奶奶地叫着,蹦蹦跳跳地向袁国华跑过来,扑在她身上。

看着这些腿脚头脑不太好的孩子,她心里一阵心酸,便问蒋院长:“这里面有没有智力好一点的?”

“有50多个吧。”

“能不能接回去上学?”

“你没有孩子?”

“有,儿子女儿孙女外孙都有。我不是要,孩子还是咱福利院的人,只是寄养在我那儿。”

蒋院长笑了:“那不叫寄养,叫助养。咱北京还没这先例。我们要商量商量,即使能成,也要开证明,办手续。”

“我现在是宣武区政协委员,孩子放在我这儿您尽管放心。”

“我们绝对信得过你。咱们电话再联系。”

袁国华回家把这个想法跟丈夫姚发昌一说,厚道的老姚说:“一个也是轰,两个也是赶,咱有这条件,就助养两个呗。”

几周后,她带着主管部门的证明信及户口簿、身份证、体检合格证再次来到福利院。在那里,签订了合同:孩子的吃喝住药费全部自己负责。大病不能自作主张。

助养的消息不胫而走。1995年4月5日,宣武区政协、妇联、工商等部门的领导及记者都来到现场看这感人的一幕。袁国华为两个孩子买了裤衩、背心、毛衣、毛裤、衬衫、外衣,里里外外崭新漂亮,就像是两朵春天的鲜花。袁国华便给两个孩子起了名字,大的叫春菊,小的叫春梅。

这一天,袁国华摆了两桌饭,迎接两个孩子的到来。看着孩子大口大口地喝着甜美的饮料,大块大块地撕着鸡腿,袁国华的怜悯之心难以抑制,热泪夺眶而出。

孩子终于进了家门。

她们看着什么都新鲜,尤其是五颜六色的灯,更是喜欢得不行,但就会说好看,说不出其他词汇。颜色只认得白、黑、红。袁国华让她们伸出手指,数数。孩子只知道手,不知道手指。又让她们看咱家都有什么菜,只认得萝卜、土豆、大白菜,其他什么芹菜、菠菜、柿子椒、冬瓜、南瓜、西葫芦一概不知,统统叫菜。出门到街上,跑的全叫车,什么公共汽车、小汽车、摩托车一概不辨。在街上不敢走路,看见车就以为要轧着。见了谁都叫“爷爷好”、“奶奶好”,也不管认不认识。

袁国华心里一紧,这才意识到肩上的担子不轻:虽然已是6岁了,一切要从零开始。9月1日就要开学,怎么能跟得上呢。第二天,她为孩子买了书包、纸、笔等文具,放弃了店里的经营,一心扑在孩子们的身上。

早饭、午饭、晚饭三顿饭教了一个星期才记住,也不过是形象的“白饭”、“黑饭”;12种颜色教了半个月才知道……

仅在家里教还不行,还要带她们去动物园识别动物,到郊外熟悉自然,到天津去了解大海……

那时,房子小,两个小孩在一张床上总是打架:一头睡打,对头睡也打。袁国华每天看着,等她们睡着了再睡。

操心。一个月掉了三斤肉。

开学前,她们终于能数到100;学会了简单的加减法。

袁国华怕她们在差学校里受到歧视,心理上有负担,又多方联系,上了北京实验小学。请了一个小阿姨,专门接送。

行为能力的差距,使袁国华更是放心不下。她千叮咛万嘱咐:“谁给吃的也不要吃,再好吃,回来说,奶奶给你们买;放学了,任何生人去接不要跟着走。”

一天放学早了点,她们跟着同学一块去书店玩。小阿姨到了学校,没有,以为自己回家了。

回来一看,没人。袁国华得知,急了,再去学校,还是没有。她心急如焚,就在附近的街道上左看右找……

终于在书店门口看见了她们。袁国华一下冲了过去,大叫了一声:“小梅呀,你急死奶奶了。”便泪如雨下。

春梅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奶奶,您怎么了?”

“奶奶不放心你们……”走一路,哭一路。

街坊看见了说:“看您,自己的孙子都没这么动心。”

“真是孙子就不着急了。他聪明有能力让人放心。而小梅是国家的,要是有个好歹,没法向福利院交代……”

日复一日,她们对这个家越来越熟悉。生活上与城里的小孩一样。现代儿童的弱点和其他毛病显露出来。每天,小阿姨都把饭菜端到嘴边。她们也有了挑食的毛病:今天爱吃鸡蛋炒西红柿,就把在一边;明天爱吃肉丝炒蒜苗,就放在自己碗旁……

她们一天天长大,开始不听小阿姨的话了,还时常给小阿姨说个坏话。牛奶4袋一个包装,忽然少了两袋,一问她们,说是小阿姨偷吃了;肉肠一买10根,忽然少了几根,一问她们,说看见小阿姨吃了,还看见嘴动。

小孩子怎么可能说瞎话!

那天,袁国华一进门,满地是面粉、小米。还弄得古玩货物上全是。一问她们,说是小阿姨扔的。袁国华急了,“新账老账”一起涌来,不分青红皂白,就把小阿姨给辞了。小阿姨委屈地掉着眼泪走了。

等到晚上睡觉,袁国华一下发现了孩子头发里有白面,就盘问起来。

孩子一看瞒不住,只好如实说来,是扔着玩。

袁国华后悔。但人去房空,只得另换了一个小阿姨。

有了这次经验,袁国华留心了。结果在她们的枕头下面发现了跳绳、皮筋、橡皮、尺子……

袁国华很伤心,孩子不能成才,但不能给国家培养出个贼。她打她们的手,却又下不去狠手。但这些孩子都有个毛病,只要你一碰,就使劲拼命大声地哭。丈夫姚发昌听不得孩子哭,总以为使了多大的劲,跟袁国华吵一架。一次,孩子做作业,10道题错了8道。袁国华很生气,说她粗心不认真。小梅转身出去了,找到爷爷就大声哭了起来。姚发昌过来就埋怨袁国华把孩子打哭了。不免又是一架。

袁国华委屈极了,与老姚风风雨雨30多年,没红过脸。这是为什么呀。

小孩的毛病越来越多。笼子里的玉鸟,她拿出来把尾巴一根根拔,死了;养的小白兔一叫就跟人走,很可爱,一摔,死了。袁国华还是耐心地教育她们要爱护动物……

但有一次,袁国华真的有点后怕了。

那天,小梅上厕所,回来的路上不好好走,左一下右一下地蹦。一个老爷爷骑车左躲右躲没躲开,摔倒在墙上,起来就急了:“这是谁家的孩子,在街上这么走,摔坏了你要负责,找你们家去。”

小阿姨听到声音,马上跑了出来,一听是这个情况,就打了小梅几下。小梅大声哭了起来。

街坊老太太听到了哭声,就跑进屋里来问:“小梅怎么哭得这么厉害呀?”

小阿姨把情况说了一遍。

街坊又问:“福利院里打人吗?”

小阿姨又跟街坊聊了几句。

过后,小阿姨把这事告诉了袁国华。

袁国华听到街坊都过问了,就多了个心眼儿。再问,原来在厕所里碰见街坊,也经常问起孩子在家里和福利院的情况。

袁国华的想法多了,经常是整宿难眠。

朋友们的多次劝告再次回响在耳边: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如果要是从小带,可能会好些;有后天教育的因素,但先天的基因也不能忽视;换个环境孩子可能会好些……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人言可畏……

本来是做好事,到头来再落个虐待孩子……

为了孩子,小阿姨辞了;与老伴吵架了;头发也变白了;心脏也出了毛病……

这些都是次要的,关键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人。成不了才事小,要是思想品格上出了毛病就对不起国家,那才事大。看来,自己是没这个能力了。

2000年9月1日,她终于下了决心,让她们到北京第二福利院去上六年级。每年资助几千元生活费,变换个方式。

六年了,哪怕是只小动物也会有感情。

路上,她泪水涟涟,边走边嘱咐着:“听院长的话,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改掉坏毛病,寒假暑假再回来……”

她责备着她们,也责备着自己……

同类推荐
  • 你长大的背影

    你长大的背影

    人生之路,充满了波折和故事。有愉快的:幼年时,因为不听话多喝饮料而尿床,但还要哄妈妈开心;背诵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时间以为“一曲红绡不知数”是红烧肉,每每念起,口水直流;考试时,给同学吹“仙气”,以为这样大家都能取得好成绩。也有遗憾和伤感的:爷爷突然离去的震惊和痛苦,久久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在社会活动中,自己坚守的原则和底线,却被别人取笑和奚落……成长过程是一场时间的远征,注定不平凡。作家周晴用一篇篇饱含深情的隽永文字,讲述儿子一路走来的点滴,关于人生,关于理想,关于亲情和友谊,关于爱。
  • 生命第一:5·12大地震现场纪实

    生命第一:5·12大地震现场纪实

    许多人不想重现汶川大地震的灾情,是因为人的生命在那一刻变得极端的脆弱与痛苦、无助与悲恸。但这是历史,这是客观。不记述这生命之苦,就不知道人类从动物世界走向衣冠楚楚、讲吃讲穿的文明历程的每一步痛苦与辉煌,这对人类更好地走向未来也是无益和有害的。
  • 上海鲁迅研究·鲁迅手稿研究专辑(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上海鲁迅研究·鲁迅手稿研究专辑(谷臻小简·AI导读版)

    鲁迅作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中的领军人物,不论是在逝世后或者抗日战争时期,其精神都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本书从鲁迅手稿、著作、译作、哲学甚至是美术等各个方面入手,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
  • 看到你知道什么是美丽

    看到你知道什么是美丽

    陈祖芬在她写的小说里要成立爱与快乐研究所,简称L&J。孔庆东教授说,这部小说是她的原形毕露,如果不是看到她的名字,一定以为是又一个少年作家新鲜出炉。他会对北大有关人士讲,要注意这个人,少年班招生时,如果差50分,也招来。张颐武教授说,是这个时代,提供了寻找优雅、寻找纯真的机会。那天席间轮到抽签游戏了,季羡林先生抽到的是:“看见你知道什么是美丽”。汤一介先生抽到的是;“仁者寿”。王蒙夫人瑞芳抽到的是:“你坐上了爱情幸运号”。陈祖芬抽到的是:“这也好那也好,因为你是青春宝”。
  • 灿烂的星,愿我像你那样坚定(英美十四行诗选)

    灿烂的星,愿我像你那样坚定(英美十四行诗选)

    本书《英美十四行诗选》,曾于1994年由台湾的业强书店出版。该诗集从未在中国大陆出版发行。《英美十四行诗选》收近百首古代到现代由马海甸先生自编自译英美十四行诗,每诗加数十乃至数百字的注释和评论。2018年版本,经过译者重新修订。十四行诗难译,故类似的选集在中国大陆未见。
热门推荐
  • 今生今世你终将爱我

    今生今世你终将爱我

    他们是一群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幸运儿,生下来便拥有一切。可是,在这群青春少年的生命里也有很多事情,并不由他们决定。比如,爱情,这也是他们生命中万幸中的不幸。宫俊:一个内敛隐忍、温暖深情、帅气又霸道的男生。寒若溪:一个美丽善良、聪明坚定的女孩。他们在与这世俗中的一切不公对抗。他们要的爱情,看似简单,确难以企及。可这世间的事情,从来都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当神秘莫测的事情相继发生;诡谲离奇的命运揭开的那一瞬间,放手?还是坚持?他告诉她:我选择与全世界对抗,就是要给你承诺的未来。
  • 执手相望,就想许你一世安稳

    执手相望,就想许你一世安稳

    苏乔,是雷厉风行的麻辣美女刑警,还是财团富二代的未婚娇妻,在一次执行任务时被心上人出卖,从楼上坠下,摔成植物人。灵魂出窍,遇到自己前世的魂魄苏小乔,苏小乔心怀怨气,无法转世,受苏小乔哀求,苏乔古代借尸还魂,启了一段啼笑皆非、快意恩仇的虐心、虐爱的穿越之旅。苏乔说人若不犯我,两两相安,人若犯我,加倍奉还,这样的刁蛮女子,竟然引来一众王孙公子的追捧和倾慕!他却说要独宠她,那也得看姐的心情啊!
  • 江湖枭

    江湖枭

    本书讲述了讨厌武功的林梦,无意中踏入江湖,最后还爱上了武学,甚至成为一代教主,什么是江湖?有人的地方便是江湖,江湖就在书中等待大家揭晓,希望大家支持,最有少女心的玄幻武侠小说,但本小说完全不缺热血,只是为了更符合一些女孩子,这将会是史上第一,玄幻,古典,悬疑,最具少女心的武侠小说,不一样的武侠,不一样的江湖,大家快来观看吧,你的支持就是我创新的动力,书友就是我的衣食父母,再生爹娘。
  • 福地

    福地

    在清明节这天,程天歌从县上回到村里,准备给他爷爷动动棺。在他们老家,清明节、中元节、下元节这三个节日,是修坟动土、移骨安葬的最佳时机。在回去的前一天,他就接到父亲的电话,说村里人已经让他召集得差不多了。父亲抱怨说,现在,村子一拆,人散在各处,不好往一起拢;为这事儿,可费了我老鼻子劲儿。父亲还说,你在县上当干部,迁坟的事儿,大家伙儿都看咱家哩。你愿意带头儿,他们自然也没话说!只要咱家一动,别家都跟着动,你的工作就算是打开局面了。程天歌听到这儿,心里竟莫名有些感动,握着电话的手开始颤抖,鼻子酸酸的,连眼眶都湿润了。
  • 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这是一本当代最为传奇的诗人海子的诗传,主要讲述了诗人海子的一生,从他生命的开始讲到最后留有许多疑团的自杀。里面穿插了海子的诗,增加了此书的可看性和收藏价值。是每一个海子迷不可错过的传记。
  • The Jolly Corner

    The Jolly Corne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空间:种田娇妻太难追

    重生空间:种田娇妻太难追

    【1V1双洁宠文】前世无父无母的江心穿越到了九零年代,母亲包子,姐姐柔弱,唯有靠她奋起保护家人。手握空间的她一心发家致富改善家人生活,却总有极品亲戚上门占便宜讨收拾,自然一脚一个安排得明明白白。而她却也在不知不觉间被某个腹黑霸道的男人算计得明明白白,身为钢铁直女+戏精本精的江心被宠上天的同时不由抚面长叹:“这个大叔好可怕!”封屿眯眼,倾身而上:“嗯?大叔?可怕?”江心:“emmmm?小哥哥小哥哥你先冷静一下下……”封屿:“叫老公!”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农门贵女傻丈夫

    农门贵女傻丈夫

    江九月穿越了,穿到了一处绿树成荫的小山村。破屋烂墙,没油没粮,有个老娘,病的!才醒过神来,上山采药却采来一个长相过的去智商不过关的男人!怎么办?清泉眸光湛湛:我饿——九月一指木柴:劈一捆柴换一碗饭,去。没关系,既来之则安之,不就是破屋烂墙没油没粮吗?好!且看她一双巧手如何创业发家,带着母亲走上康庄大道,栽好梧桐树等个金夫婿!可是,谁来告诉她,为什么梧桐树没有引来金凤凰,反而引来一群如狼似虎的亲戚和凶恶威武的大汉!大汉:混账,你居然敢让我家主子给你干活?九月昂首:不劳动的人没有吃饭的资格。大汉:你这个女人心机深沉,放长线钓大鱼,你到底给主子施了什么妖法,让他呆在这里不离开?九月瞪大眼:冤枉!我可是受害人,分明是他先赖上我的!
  • 起点不决定终点: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0封信

    起点不决定终点: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0封信

    我相信个人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个人对生命、自由和幸福权利的追求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我相信权利之中必包含责任,机会之中必包含义务,拥有之中必包含职责。我相信法律皆是由人所制定,而非人被法律所掌控;我相信政府是人民的仆人,而非人民的主人。我相信人因为工作会变得高贵,不管是用脑力还是体力;我相信世界会给予每个人谋生的机会,但它并不对人类之生存负有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