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91100000003

第3章 改革下一程(2)

我的理解,这里有三个要点。其一,不但所有制归属要清晰,各类所有制内的各项实际控制、使用、经营、处置财产的权利,也要界定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深化改革要针对性地解决半拉子产改留下的难题,做到无论是国企的经理和员工,还是股份制企业或私企的经理和员工,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的承包农户,都有清晰的财产权利边界,以求预期更稳定,行为更规范。

其二,各类所有制和各项实际的财产权利,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的任务不是优先保护某一种所有制或某一类产权,歧视或忽略其他所有制和产权。法治国家的第一要义,是平等保护一切合法的所有制和财产权利。这也是实现“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制度基础。既有的改革成果,确立了多种所有制和多种产权,但远没有实现法治下的一律平等,这是深化改革要实现的目标。

其三,有效保护产权,不仅要保护长期稳定的使用权,更要保护“流转顺畅”的转让权。这是因为,任何资源都有多种利用的可能,包括同一主体以不同方式利用资源会带来的不同效益,也包括不同主体利用资源所带来的不同效益。保护产权,就是保护产权主体选择不同的资源利用方式,其中也包括放弃自用、转给他人利用的权利。这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不能认为,保护产权就是资源永不换手、永不转让。那样固守资源的自给自用,会妨害分工和交易的发展,事实上永远也做不到自足。要明确,在公开公平公正交易的基础上,包括国有资产、集体资产在内一切资源的“流转顺畅”,是产权保护的题中应有之义。

以上三点,缺一不可。所谓“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起决定性作用”,基础正是完整的现代产权制度。这说明,走市场之路,确权不可逾越。“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奠基性工程。

让更多人在改革中受益[7]

现在大家关心,如何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能够按照《决定》扎实推进改革。我想大家都知道,推进改革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为什么推进改革很难?首先当然是因为改革要触动既得利益,要改变已有的利益格局。改革又不同于革命,触犯了既得利益,多少总要给予补偿。很多时候,因为补偿的本金不够,就启动不了改革。拖来拖去,拖到实在不行的时候贸然改,一不小心改革就容易引发社会冲突。这是历史上出现过的一个圈。现在讲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可见要触动的既得利益不小。虽然今天中国的国力比30年前强大很多,但触犯既得利益要补偿的价码也水涨船高。全部要补偿?怕是谁也补不起。在这种情况下,还要不要改革?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改革?我想从过去经验看,可能有一个办法、一条途径值得注意,那就是改革除了坚决触犯非触犯不可的既得利益,还要尽可能让更多人在改革中受益,迅速形成新的既得利益,形成与改革方向一致的受益群体。

让我们来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经验。当时改人民公社,也触动既得利益。大锅饭体制下,敲钟上工发号施令的,掌权分粮分草的,可以决定别人家的命运,权力也不小。包产到户后,这些权力废掉了,既得利益当然也受到触犯。当时也没条件给补偿,生产队穷,国家也穷,补不起。那怎么推进改革的?就是在局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迅速形成全国包产到户之势,成片成片推进,很快家家户户多打粮食、多卖钱,解决了多少年来种地人自己也吃不饱的老大难问题。绝大多数农户从改革中得益,成了新的既得利益——包产到户的既得利益群体。一旦人数众多过了临界点,改革就不可阻挡。以往的农村基层干部,有能力的很快转过去搞工商副业、办乡镇企业,比敲钟管农民强多了,于是也转变为新的既得利益者。少数啥也搞不来的,怨别人没用,只好怨自己。

其他方面改革也如此。现在回想起来,为什么1985年前是中国改革的黄金年代?就是多数人迅速在改革中得益。农村一改,几亿农民得益。个体户和民营企业合法化,上亿人口得益。恢复高考呢?每年几百万年轻人有了奔头,他们和他们的家庭加起来也不是小数目。开放留学,又是每年多少万知识精英欢欣鼓舞。“四化”干部政策,让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官员脱颖而出。每开放一个市场,总有一批先行者尝到甜头。经验证明,在改革中受益人口越多,改革之势就越无法逆转。对改革不满意的总有,无奈寡不敌众,慢慢转弯就是了。

扪心自问,对邓小平的决策是不是一直都跟得上、都拥护?也没有,因为做不到。但对改革开放,我在整体上总是拥护。为什么?因为自己是78级大学生啊。当年如果不是邓小平果断决定恢复高考,此生哪里有机会上大学!没法子,我也是改革既得利益者。

国企改革很难,但只要认真改了的,也一定改出一些新利益。参与了市场竞争,总有能赚到钱的国企,总有获得新的社会地位的企业家。联想、海尔、格力、TCL都是国企改制的成果,否则,这批好公司都不会存在。资本市场是1990年开的,邓小平当时表态,说可以办,不行再关。但实践结果,开了就关不上了。为什么,“杨百万”们不干哪,多少新的利益群体在市场里受益,或满怀希望受益,谁还关得了?

当然,改革的既得利益也可能转为进一步改革的障碍,那就再改。再改也要注意迅速形成新的既得利益,一波一波向前推。否则徒抱一步到位之理想,却不能实质推进改革。这些经验无非说明,不管观念上、理论上确立的改革目标多么正确,离开形成新的既得利益,实际上就难以迈开步子。80年代早期改革的成功之处,就是在改革进程中较快形成了新的受益群体,人数要足够多。相信这个经验,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也管用。

今天《财经》高朋满座,大家都关心新的改革决定能不能得到落实。我们究竟做些什么,才能有助于改革的实质推进?想到几点,供各位参考:

第一,今天的改革跟30年前不同,面临很多现存法律。有法要依法,但一些法律条款与全面深化改革相抵触,如何处理?不解决这个问题,决定是决定,很难贯彻。譬如土地体制,有法律文本,限定农民集体土地不得买卖、不得租赁、不得转让,农民房屋呢,规定不得抵押。这都是现存法律明文写上了的。为此,呼吁立法机关,包括社会相关各界人士,根据全会《决定》对现存法律法规进行梳理,把严重冲突的条款列出来,通过修法改法程序给予修订,有的则要建议废止。否则,以违法来推改革,那个路子走不通。只通过改革决定,既不修法也不改法,决定归决定,法规归法规,说上几年还是改不动,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第二,这次《决定》明确了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完善市场体系,重点是要素市场,这也是迄今为止经济发展中一个关键门槛。在这个方向上,要注意聚焦于某些区位密集推进改革,增加改革元素的集结,增加改革措施的密度。散开来搞改革无效,因为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不同,不需要每乡、每镇、每县都开市场。要素市场比较集中,金融市场更集中,价格发现一定在中心市场。这对中国很重要,人才不够、律师不够、合格监管者更不够。高端要素市场散开来建,哪里都搞不像样。所以集聚、集中为上,在中心大都会把要素市场建设好。

第三,落实《决定》,除了抽象的原则和准则,更要注意“图像”,也就是活生生的真实故事和真实场景。从传播效果看,抽象文字总敌不过图像。比如对民营经济,现在已提到了历史最高位。这很重要,因为是中央决定。但能不能落实,来回讲条条不如抓故事。当年邓小平肯定民营经济时,就是抓住一个“傻子瓜子”,连讲几年不准动,结果天下都知道那是当真的。现在落实改革,尤其需要“图像”,希望《财经》再报道一批好的改革故事,让人们不但读得懂条文,还相信条文当真,不是说说而已。像大学、事业单位和医院去行政化,光讲没有用,总要几个带头的把步子迈出去,形成改革风潮。否则讲几年也不动,将来再讲就没人信。

第四,通常人们认为改革要触及既得利益、部门利益,这是对的。但实际情况是,无论条条还是块块,政府部门内也有主张改革的力量。问题是如何创造一个氛围、一种舆论,有助于激发政府部门的改革动力,降低那里的改革阻力。一个重要方面,可能是在中央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以后,要有一个切实问责的机制,问推动改革之责。前些年我们看到一个不好的现象,似乎改革都是下面地方的事。有的高官习惯挑毛病,这也不对、那也不对。他们自己似乎就没有落实改革决定的责任。80年代有不少设在地方的改革试验区,中央有关部门积极参与一起搞。无论深圳特区,还是后来的上海开放,从来就不只是地方责任。深水区改革,光地方是干不起来的,非上下互动,合力推进才搞得成。这经验是说,要加大中央有关部门推进改革的责任。形成如此舆论和氛围,部门内主张改革的力量就好抬头,改革干将就容易上位。

“接着石头”过河

在十八大之前,人们对中国未来要走什么路有过一番热议。十八大得出了结论:继续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邓小平当年走过的路上提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下一步的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来推进改革开放?

摸着石头过河、顶层设计与实践首创

从经验看,有过几个办法。改革开放早期提出摸着石头过河,那是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方法论。最早与农村改革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很多地方因农民常年贫困和吃不饱饭,在底层发生了包产到户。安徽、四川等地针对这个现象,做了调查研究和分析,制定了地方性政策支持改革。然后,中央连发五个“1号文件”[8]给予承认和肯定。这是第一个典型的摸着石头过河。

第二块摸到的石头是民营经济。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过去在公社体制下磨洋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往哪儿去?国家和集体办的企业并没有这么大的吸纳能力,于是民营经济提上日程。最早的民营经济也是从底下冒出来的,广东的陈志雄包鱼塘、芜湖的“傻子瓜子”,都涉及民营雇工经营。过去的理念对此完全不能接受,以为这与社会主义水火不容。当时高层看法也不尽一致,所以邓小平定下来多看一看,到1987年才给予政策承认。

改革从农村进入城市后,遇到的问题复杂,牵一发动全身,所以大约在1986年,开始对整个国民经济体制,包括物价、税收、商业、进出口、财政税收、国企等,考虑综合性总体改革方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体制改革决定比较系统,邓小平说他的印象是一部新的政治经济学。当时不用“顶层设计”这个词,但其实已有了这个内容。同时,系统的政治体制改革也提上日程,相关部门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准备了方案,提交给党的十三大讨论通过。

到了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了市场经济问题,涉及的体制面更为广泛,后来有了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改革决定,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提出要让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基础的系统性改革。

又过了十多年,应该是制定“十二五”时,正式提出“加强顶层设计”,意思是改革不能互相打架,不能这里通了那里又不通,要有通盘考虑。

这些经验都很有意义。其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为什么几次通盘规划好了的改革,还要一次次地再发动?究竟是原来设计不全面,还是实施中遇到阻力被搁置?现在看,改革目标的确定、方案设计,以及改革实施,是互有联系的三个环节。目标要明确,不能摇来摇去;方案要系统和全面,尽可能考虑周详;实施则要看环境与战机,选好突破口。

直面飞来之石

还要看到,现在已不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也不是新世纪初的局面。中国启动改革30多年了,出现了好多新情况。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基层、民众、企业、各类组织,都遇到新问题,特别是年轻人得到的信息、他们的诉求、权利意识和对社会问题的看法,跟以前大不相同。

可不可以说,现在不光是执政者自上而下摸石头,设计方案推进改革,水面上也露出了大大小小一些石头,天天在考验决策者?很多尖锐的问题,其实露出水面很久了,要不要面对、怎样面对?有时候是一类现象反复出现;有时候又是一个突发事件,像水面上丢下块石头,牵动方方面面,引起全社会关注,要求做出回答和反应,看政策制定和体制形成能不能从中吸收正能量。

举一个例子,农民与农民之间的土地关系发生了多少事情?这方面虽然改革很早,但石头还是不小。都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似乎问题已经解决了。最早提15年不变,后来说30年不变,到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长久不变,温家宝总理答外国记者,说长久不变就是永远不变。这些都对,因为实践证明有效的经济体制就不要变。但走进农村看,不难发现土地关系其实还是经常在“变”。为什么?因为人民公社虽然取消了,但集体的制度基因还在。

同类推荐
  • 循着改革的逻辑:一个经济学人的时事观察(上)

    循着改革的逻辑:一个经济学人的时事观察(上)

    《循着改革的逻辑:一个经济学人的时事观察 2009—2015》是由作者胡敏2009年初从经济日报社评论理论部调到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后合并到办公厅)五年多来在业余时间给报刊撰写的一部分文章汇编而成,分为经济改革篇、时政文化篇、媒体访谈篇、综述品书篇等四篇,涉猎经济、行政、文化、党建等热点问题,覆盖面比较宽。同时,本书还选择了几篇作者自己采写的反映学院干部教育培训的纪实通讯或特写,这些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时代的主旋律。内容详实,语言严谨,集学术性、理论性与现实性于一体。
  • 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百题问答

    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百题问答

    本书通过简单扼要的介绍,使复杂的问题简单明了,便于读者了解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我体会到一条改革之路的成功,需要无数前辈的实践、努力以及铺垫,凝聚了外汇管理局体系中的众多干部大量的、细致的调查研究和辛勤的工作,才有了今天的成果。
  • 3分钟读懂一个经济学常识

    3分钟读懂一个经济学常识

    以浅显的语言普及经济学常识,以轻松的笔墨回答经济学问题,是本书的编写宗旨。本书将经济学划分为商品、市场、金融、消费、投资、职场、民生、三农以及世界经济,分门别类总结归纳了生活中各个方面遇到的经济学常识及规律。在本书中每篇内容之后,还附着一个经济学小常识。这些小常识基本囊括了经济学中常见的规律、定理、定律、效应、法则等。每天读一篇内容,每天读一个小常识,能帮助广大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并应用经济学。其实,经济学并不像远远挂在天边的星辰,可望而不可即;经济学也并不是复杂的理论,高深的原理以及抽象的数学符号。在本书里,经济学仅仅是和我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不可分离的、妙趣横生的事实。
  • 共和国的经济与周恩来

    共和国的经济与周恩来

    周恩来是新中国经济工作的卓越领导者和组织者。他的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领导的经济建设实践,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创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周恩来的经济思想丰富了毛泽东思想,是党和人民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周恩来的经济思想和实践,不仅可以深刻地懂得新中国经济的奠基、创业和发展是来之不易的,而且,能够从中获得许多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服务。
  • 从零开始读懂博弈论

    从零开始读懂博弈论

    博弈论是在西方哲学、经济学、心理学、信息论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出来的思维利器。我们身边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博弈,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都能够运用博弈论来寻找最佳的解决之道,用博弈智慧来指导生活决策。《从零开始读懂博弈论》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博弈论的基本思想及运用,通俗易懂,饶有趣味,并寻求用博弈的思维智慧来指导生活和工作。读者可以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中轻松领会博弈思维的精髓,获取开启人生智慧的金钥匙。
热门推荐
  • 不换脑袋就换人

    不换脑袋就换人

    对于企业来说,员工仅仅做到本本分分地完成工作,尽职尽责地维护企业的利益已经远远不够。当你的思路不能有丝毫的突破,当你为企业创造的价人值还不及你从企业拿走的薪水,即使这时候你还既没有出卖企业的秘密,也没有浪费企业的资源,恐怕你也得走人!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对员提出了更的高的要求和期待,那就是积极思索、锐意创新、善于谋划、长于变通,不断在方法上、技术上、质量上和效率上寻求更新的突破和创造更大的业绩。只有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头脑的作用,不断转换自己的思维模式与观念才会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才是受企业欢迎的金牌员工。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员工不换脑,企业就要换人。
  • 充值就能变强

    充值就能变强

    一个逗逼的系统和一个不走正常路王子的故事。王子语录:本王子不要修炼资源,只要钱。系统语录:这个事,充值就能解决。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把敌人养的白白胖胖

    把敌人养的白白胖胖

    一人一斧劈开了,一个神秘与黑暗并存的无尽宇宙,光怪陆离的种种位面。无尽宇宙之中有种种系统,每一中都融合着强大的意志。没有人知道,融合所有系统会怎样,无人可触之境。亿万年后,系统妄称始尊,无尽宇宙破败,天道破裂——满宇神圣皆因此陷入无量劫中。然,却有一方净土。秦奇大陆灵武城,一名为尘歌的魂穿少年,寿命不足七天,为了活命,开启了他的传奇之路——
  • 亦僵亦杀

    亦僵亦杀

    我叫僵杀,僵:僵尸杀:杀手僵尸和杀手合二为一的独立者
  • 与妻成约,总裁深藏不露

    与妻成约,总裁深藏不露

    渣男劈腿,闺蜜恶毒。人前他是封氏集团总裁封烨,人后他是远古上神莫千羽。本是毫无交集的两个人却因所谓的前世缘再次绑定在一起。他伪装温柔一步步引诱她步入这场谎言编制的牢笼里,剥夺她对命运的选择权。无端的进入未知的世界,她选择信任。可,真的需要信任么?幻境崩溃时她才明白原来一切不过是假象,一切的宠溺都是因为她身上的利用价值。当一切已成往事,又该如何去面对彼此。--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多尔衮之谜

    多尔衮之谜

    本书围绕清顺治年间摄政王多尔衮生命中的6大谜团,记述了其颇富争议的一生。面临努尔哈赤死后的复杂局面,他韬光养晦,辅佐皇太极进行改革,受到重用。皇太极死后,他迫于形势,推福临为君,自举为辅政王。入关初期,他团结内部,自称周公,维护皇权。但也为做“皇父”进行了一系列心狠手辣的活动。在统一中原过程中,多尔衮实行了多项政策,促进了满汉文化交融,有利于巩固清政权的统治。但同时也推行五大弊政,大搞民族歧视,破坏了中原生产力发展,阻碍了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多尔衮既是一个对统一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心胸狭隘,犯下过许多错误和罪行。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抗争与合作(乡村治理中的传播模式)

    抗争与合作(乡村治理中的传播模式)

    《抗争与合作(乡村治理中的传播模式)》是在江都市政府委托的横向课题“改革和完善江都市面向三农的传播服务”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该课题2009年6月立项,课题研究目的是为进一步了解江都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经济、法律、健康、科技、公共文化、宗教等领域进行对农传播服务的历史及现状,通过调查江都市及有关乡镇各相关职能部门对农传播的历史、现状及采取的各项措施,了解各部门在对农传播中成功的经验及仍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改善江都市政府及职能部门对农传播服务状况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