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结果其实并不难以理解。小型公司一般人员流动性较高,对员工的保留度相对较差,而大公司的人员组成相对于小公司来说更加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公司更加乐意做员工满意度调查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这种看法同时也是一种误区。管理学上有一种“马太效应”,意思是你已经得到的,会得到更多,而你失去的将会失去得更多。员工满意会降低企业人员流动率,增强企业凝聚力。满意的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形成对企业的心理依赖,不会轻易离开,因而员工满意度高的企业人员流动率是比较低的,凝聚力很强,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归属感。
孙总一直以来都对自己的企业文化非常满意,他觉得自己的管理还是相当人性化的,各种制度订得也非常有弹性,从各个部门经理那里反馈来的信息,也让孙总越来越坚定自己的观点。但是每次他去办公室的时候,总是觉得员工士气不是很高涨,大部分都是一脸疲惫。孙总很疑惑,但是当他把员工叫出来询问时,每次得到的回答却是:各方面都很满意。孙总知道一定是发生了什么。
于是孙总私下去了一家咨询公司,试图找到解决的办法。结果得到的答案却异常简单:做个调查问卷。孙总觉得这根本就是敷衍,自己亲自问过的,难道还不如一纸问卷有效?但是这毕竟也算一个方法。于是,孙总委托咨询公司制作了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给员工们发了下去,结果出人意料,员工对公司现行的政策满意度极低。孙总觉得很诧异,赶紧去咨询公司制定了一份详细的问卷,这次结果更令孙总吃惊:有的员工觉得某主管太死板,有的觉得弹性工作时间看似很不错,但是实施起来效果很差,有的抱怨该有的福利没发下来。
孙总立即下令召集中层领导开会,在会上布置了调整,改革措施,任免干部,并迅速将会议结果执行并且公布。接下来的几个月,孙总一直亲自监督,并且经常做调查,公司士气渐渐有了好转。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领导,不可能逐一接触到每一个员工,更不可能清楚地知道每一个员工的状况。但是员工是企业的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没有好的员工,不可能有好的企业。而领导不可能时时刻刻和员工在一线,所以将员工满意度调查制度化,对企业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归根结底,大部分的企业都处在一个较低的生态圈里,所以时常做一下员工满意度调查,并将之规范化、制度化,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一种价格低廉而且有直接效果的行为方式,掌握好这一利器,能让工作事半功倍。
公司的制度是人制定的,而人的思维和视野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难免会有考虑不周的时候。因此,制定的制度就难免存在漏洞。这时候,是死板地执行制度,并美其名曰“按制度办事”,还是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地补充和完善制度,必要的时候放弃错误的制度,采取合情合理的人性化管理方式呢?答案一目了然。
当然,如果制度本身没有任何问题,那么当员工违反制度时,管理者理所当然地按制度处理。但是要注意的是,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在执行制度的时候,管理者还需照顾员工的感受,尽可能地配合以情感人的管理手段,让员工心服口服地接受处罚。
西洛斯·梅考克是世界第一部收割机的发明者,也是美国国际农机商公司的创始人,被人称为企业界的全才。在他几十年的企业生涯中,他历经几次起落沧桑,但最后他都以超人的素质昂首挺过来。作为公司的老板,梅考克手握大权,但他从不滥用。即使员工违反了公司的制度,他也能在严格处罚员工的同时,设身处地地为员工着想。这种做法既维护了制度的威信,又不伤害员工的感情,十分高明。
严格地说,管理的最终目的不是管人,而是“安人”。既然是安人,就要让人心服口服,没有怨言和不满。执行制度虽然很重要,但是制度之外的事情,影响也非常大。因为人是感情动物,顾及员工的感情是管理者必须做到的。
当员工违反制度,面临严重的处罚时,管理者别忘了给员工精神安慰。当员工生活中有困难,即使他违反了公司制度,管理者也不能坐视不管。如果管理者能够像梅考克那样,既能坚持按制度办事,又能灵活地处理与员工的关系,尤其是与员工保持良好的情感联系,那么就很容易让员工信服。
6.杜绝下属只报喜不报忧的行为
很多人在向领导汇报情况时,喜欢浓墨重彩地讲成绩、讲好事,对于问题与错误,往往轻描淡写,甚至干脆不提。这种做法不仅会妨碍领导者了解真实情况,影响领导者做出正确的决策,还会错失解决问题、化解危机的良机,使小问题变成大危机、大灾难,给公司造成严重的损失。在这方面,有一个典型的案例。
在德国摩登公司的发展史上,曾出现过这样一件事:
一线员工发现公司的大客户跳出了合同,马上给主管打电话汇报:“主管,不好了,公司的大客户丢掉了,这直接影响我们的效益啊!”
主管淡定地说:“慌什么啊?镇定一点!”说完他马上给自己的上司打电话:“经理,市场部出了点问题,一个客户流失了。”
经理说:“流失一个客户怕什么,我们公司的客户还有很多,继续开拓市场,争取获得更多的合作。”
正在这时,总裁给这位经理打电话,询问市场开拓情况,经理笑着说:“总裁,你放心,市场开拓得很好,一切尽在掌控之中,很多客户都与我们有合作的意向,很快我们就会拿下他们。”
总裁放下电话,非常开心地坐在老板椅上,手里端着一杯咖啡。然而,一个月后,公司召开月销售会议,总裁才得知市场开拓动作一败涂地……
这就是典型的报喜不报忧的现象。英特尔公司的总裁安德鲁·格鲁夫对企业内部报喜不报忧的现象颇有感慨,他说:“高层领导有时候直到很晚才明白周围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老板则是最后一个知道真相的人。”中国管理培训专家余世维更是打趣地说:“一天,老板发现门外有人搬东西,出去一看,才知道原来公司倒闭了。”当然,这肯定是夸张的说法,但它由此也说明了下属报喜不报忧的危害。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员工报喜不报忧呢?除了管理者要乐意听坏消息,鼓励员工报忧之外,管理者还应该积极走出办公室,走到员工中间与员工沟通,走到生产一线去了解实际情况。格鲁夫的做法就是,每天不管有多忙,都会打开电子邮箱,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一线员工的汇报。这种汇报是越级的,其真实性更加可信,因此格鲁夫十分重视。
公司的制度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其执行的过程构成了一个前后相互影响的流程。如果流程的前一道执行到位,那么后一道的执行就会轻松很多。如果每一道都执行到位,那么整个流程就会顺畅地运转。相反,如果前一道程序执行不到位,到了后一道发现错误时,就要花大力气、花高成本去补救,往往会事倍功半。因此,牢牢把控制度的每一个操作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家专业从事包装瓦楞纸箱生产的公司,多年以来以产品质量过硬著称,深得客户的信赖,是众多客户争相合作的对象。然而,该企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曾经也出现过危机。
有一次,公司开发了一家新客户,该客户订了1万只包装箱,协议规定半个月内交货。公司接单之后,按照正常的生产流程安排生产。然而,在半成品生产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选用材料错误。而且这一情况在交货前3天才被发现,生产部决定重新生产。但他们知道这样一来,要想按期交货已经不可能了。于是把这一情况反映给销售部,销售部马上与客户进行了沟通,客户同意延迟一周交货。
重新生产的过程中,在制作最后一道工序——印刷工序时,由于操作人员没有按照要求对印版进行擦拭和抽检,导致印刷内容模糊不清。这样一来,交货时间再次后延。无奈之下,销售部只好再次与客户协商,客户得知此消息,一气之下要求该公司赔偿损失……
最后,该公司的营销总监亲自登门拜访,与客户协商,客户才勉强同意延后交货,但公司为此也支付了一定的违约金,并且信誉大受影响。
在这个案例中,该公司所以一次次发现问题,一次次违约,关键就在于没有牢牢把控生产制度的每一个操作环节,导致前面出现问题,严重影响后面的执行。看似一起简单的产品质量事故,其实就是由于流程监控不力导致的。可见,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任何一个环节上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个制度的执行效率。
7.监督与问责,对事不对人
一位管理者问:“我们公司有一个骨干员工犯了错误,我想批评、追究他的错误,但怕他接受不了选择辞职;如果我不批评、追究他,我怕他还会犯同样的错误,这样两难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在企业管理中,很多管理者有类似的担忧,他们既想追究员工的错误,又怕员工接受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管理者往往会选择做“老好人”,不去追究员工、问责员工。而出错的员工不知道自己错在何处,依然我行我素。这样下去,公司制度的权威性就被挑战了,其他员工甚至会认为,只要对公司有功,就可以重复犯错。
其实,监督、批评与责问是企业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手段。要想避免批评与问责带给员工不快,管理者就要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做到“对事不对人”,这样才能把批评与问责带给员工的不快降到最低,同时让员工从批评与问责中发现自己的错误,积极地改正,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