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35900000001

第1章 序言(1)

“我们英国大使馆就要努力保持手脚干净。”

“也许这就是你们永远也不会了解南美洲的原因。”

——摘自《名誉领事》

我刚二十岁出头的时候,曾应“手枪玛丽”之邀同格雷厄姆·格林一起喝茶。玛丽是一位性格泼辣的老天主教教徒,她是在茅茅起义[1]期间在肯尼亚认识格林的。她住在里斯本郊外的一座小山顶上。格林和他的朋友利奥波德·杜兰神父每年都要开车穿过西班牙边界,去她那优雅的客厅里做弥撒。

我已无法回忆起第一次会面的细节,只记得和我握手的那个人是个瘦高个子,面部扁平,一双蓝眼睛水汪汪的,好像刚从大风中走出来。当时他住在法国的昂蒂布。他说他很怀念英国香肠和草莓。饮料托盘一送来,他赶紧冲过去拿威士忌瓶。他开玩笑说,在法国,他们管这种品牌叫“梵蒂冈六十九”。

不过,我还清晰地记得谈话中的一个小细节。我问他,他认为他的哪一本书最好。“《问题的核心》,”他说,“但我讨厌那个主人公。”他最喜欢哪一本?他不假思索地说:“《名誉领事》。”

他的回答令我非常高兴,因为《名誉领事》是我读过的格林的第一本书。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个人原因:该书出版那年(1973年),我的家人来到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小说中所涉及到的许多境况我们都曾身临其境。那是后来被称之为“肮脏战争”时代的开始,天天都有人被绑架。自从人们断定我的父亲——他是总领事,后来又改任代办——是绑架目标后,便由六名前特种航空警卫队队员对他二十四小时贴身保护。这部小说之所以引起我的共鸣,还因为我曾经在事发地——阿根廷科连特斯省的一个大庄园里当过几个月牧牛工。那个大庄园很像查利·福特纳姆的庄园。后来,我想在维多利亚·奥坎波的木屋里完成一部小说。那座木屋在马德普拉塔。当时,格林已开始在那里写他的小说了。从十六岁第一次读到《名誉领事》,它对我的影响直到现在——格林诞辰一百周年的今天——我才开始认识到,并明白了格林为什么认为这部小说“也许是我最喜欢的一部”。

1969年(格林首次造访阿根廷也是在这一年),在汉堡大学发表演讲时,他描述了“不忠的德行”如何激励了他的创作热情。格林从很早的时候就了解了不忠行为的特征与表现。

《名誉领事》可能发生在南美洲中部,但同他的所有小说一样,故事的发生地却让人想到一个临近伦敦市郊,有林荫道的郊区。他的父亲曾在伦敦市郊的那个地方当过当地一所学校的校长。“那是第一个模子,”格林写道,“它就在伯克姆斯特德镇。通过那个模子,一模一样的人物会被源源不断地复制出来。”

尽管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保证他无衣食之忧,但格林的童年并不幸福。每当他不得不回忆起学校生活和父亲遥远的身影时,他都畏惧得要命。“我对他毫无感情。他太像当权者了。”格林对此做出的回应——在他的小说中把父亲重新塑造成当权者压迫人民的鹰犬——正好反映了《名誉领事》中那个游击队员兼诗人阿基诺的态度:“在我的诗里,父亲一生都在模仿孩子变脸——他先是教师,然后是牧师、警官、监狱看守,最后成了斯特罗斯纳将军本人。”

格林很羞怯。同学们讥笑他是校长的儿子。他形象地把自己上学的经历比作乔伊斯[2]在其小说《青年艺术家的自画像》中所描绘的地狱。那时候,他所谓的魔鬼是一个名叫卡特的男孩子。有一次,他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一个名叫沃森的男孩子向卡特出卖了他。这一经历使格林受到了极大伤害。他暗示,是沃森的抛弃和卡特的戏弄激发了他要写出复仇的欲望,以证明自己不是一无是处。在《名誉领事》一书中,他再次把抛弃与出卖搭配而成的模式挖掘了出来。

和许多不幸福的孩子一样,书籍为格林提供了最初的逃避之门。格林的祖父于圣基茨去世。十几岁的时候,他酷爱维多利亚时代的英雄。那些英雄希望看到一个强健有力、四海皈依的基督教——“在公正的共和国里,”格林在《上校与敌人》一书中写道,“一个人能够随时发迹,没有人大惊小怪,也没有人无事生非。”

在其涉及拉丁美洲的八部小说之一的《名誉领事》一书中,格林主要通过对一个孤独的英国人普拉尔这一人物的描写,显露了自己的文学情趣。普拉尔也就成了我们认知格林文学情趣的主要向导。“小时候,他的父亲经常给他读英雄故事,战火中抢救伤员的故事以及奥茨上尉走进暴风雪中的故事。”格林的父亲不仅给他读这些故事,还把他对柯南·道尔[3]、切斯特顿[4]、斯蒂文森[5]的偏爱传给了他——格林能够靠这些作家为他提供“缺失的心搏和衰退的欢乐”。被强烈性欲痛苦折磨的通奸者、受手下人威胁的探险者、昏暗的马路上的阴影投下的图案——这些全都是在青少年时代的格林头脑里闪烁的幻影。

《名誉领事》中里瓦斯神父阅读的那部侦探小说对于揭示作品的意图就像《圣经》一样不容忽视。十二岁那年,格林最喜欢的小说中的人物是狄克逊·布雷特侦探,最喜欢的作家是约翰·巴肯、马乔里·鲍恩和赖德·哈格德。就像《人性的因素》里的双料间谍莫里斯·卡瑟尔一样,他也梦想过效仿“他孩提时代心目中的英雄阿伦·夸特梅因……走向这个黑暗大陆的腹地,希望能在一个无须发誓效忠就能被接受为市民的城市里找到一个永久的家。这个城市不是上帝之城的天堂,也不是马克思之城的动乱之都,而是一个名叫‘心境平静’的城市”。

于是,他动身去了哈格德[6]和亨蒂[7]笔下描写的地区。他想象着,在那些“正义共和国”之间的差别中他能够找到他自认为的另一番景观,而且确实找到了。他把这种景观通俗地戏称为“格林兰”[8]。“我只能够说,我在这块土地上度过了一生中的许多岁月。”

何为格林兰?作者宣称他不喜欢这块领土。对待他的话你无论如何认真都不为过分。那通常是一个穷乡僻壤的边远地区,到处弥漫着警察局的气息。白天,人们在阳台上喝着粉红色的杜松子酒,唯一不知忧虑的只有那些小孩子们。上帝与魔鬼兀鹫似的在界桩上方盘旋。松动的篱笆将好人与坏人隔开。

在其余生中,格林像一只绿头苍蝇一样为这一不死不活的地区所吸引。刺激他的小说家天赋的是存在于人与职务、信念与行动、不妥协的教义与妥协的对立面——怜悯、爱情、“人性的因素”之间的豁口。他相信:“一位小说家的位置是在正义与非正义、疑惑与清晰之间的边界上。”他向那个敏感的空间发出了嗡嗡声。

在格林的世界里,最容易拯救的人是那些破坏规则,因失足而出格的人。在格林兰,你可以不轻蔑权贵,但通过对权贵的怠慢你更接近了体面的状态。原因何在?在《问题的核心》结尾,一位牧师解释说:“教会知道所有教规,但它不知道一个人的心里想的什么。”格雷厄姆·格林笔下的主人公也不知道这些。他笔下的那些男男女女可能会背叛他们对天主教或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可能会背叛他们护照上的国家,但他们按照良心的要求行事,仍不失为一类较好的爱国者。“你、我和萨姆,我们都有自己的国家,”在《人性的因素》(即格林为写绑架英国外交官的故事而半道停下来的那部小说)一书中,萨拉对卡瑟尔说,“你们从没有背叛过那个国家。”

在格林兰的所有边远地区里,最具有象征性,或者说最能引起读者感情共鸣的,莫过于《名誉领事》的背景地。

“普拉尔医生很欣赏边境地区的危险。”

科连特斯内河码头坐落于四国交界处:阿根廷、巴西、乌拉圭以及“被世界抛弃的”共和国巴拉圭。四个国家都曾经处在军事独裁的统治之下。1969年,正在创作《与姨母同行》的格林接受《星期日电讯报》的委任,乘船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去亚松森。晚上,船到科连特斯只停泊半个小时,但有这半个小时也就足够了。“这个城市的气氛中有某种东西激发了我的想像力——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据法国记者玛丽-弗朗索瓦·阿兰在《另一个人:与格雷厄姆·格林交谈》(1981)一书中透露,格林当时告诉她,“什么也看不到,只有一个小小的码头和几所房子,但却具有一种鬼鬼祟祟的魅力。”细看他本人在《逃亡之路》(1980)一书中的描述,你就能够看出格林兰与众不同的特点:“沿码头有几盏路灯,货栈外孤零零地站着一个哨兵,小公园里矗立着一座古典庙宇似的建筑,一条大河水波不兴……”眼前的景象刺入了我的想象,他写道,犹如注射了第一针麻醉药。

诚如格林所说,这部小说源于一个与本书毫不相干的梦:“我梦见了一位美国大使——女人心目中的男神,网球高手。我曾在一家酒吧里遇到过他——但我的梦中没有绑架,没有游击队,没有错认身份。没有任何东西能表明它与《名誉领事》有关联。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那个梦莫名其妙地在我的脑海里盘踞数月而挥之不去。就在那几个月里,查利·福特纳姆和普拉尔医生这两个人物悄悄地在我梦中微不足道的大使周围走动,最后又不声不响地清除了他。”

余下的就是格林寻找故事的背景地了。他回忆了在科连特斯度过的那半个小时,便决定返回那里。巴拉那大河旁边的那座小城吸引着他,就像那个瘦小的妓女吸引着普拉尔医生。普拉尔医生第一次见到她,是她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弯腰铺床的时候。“当地有一句老话:你一旦发现了科连特斯,就一定会返回那里。”

酝酿创作《名誉领事》的时候,格林接受了一位朋友的建议:所有小说家都应当在写字台上方的墙上用图钉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原封不动地照搬进去,这样的小说千万别写。”格林对他在科连特斯的经历所做的变通,显示了他作为小说家的写作方法——那就是,他承认,他对那些对所写的主题没有直接知识而胡编乱造的人嗤之以鼻。

据他在《逃亡之路》中所述,他在科连特斯度过了愉快的两个星期。“我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朋友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我会对一个只在船上匆匆瞥过一眼的城市感兴趣……什么也没有,他们向我保证说,科连特斯真的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然而,科连特斯并非死水一潭。第一天早上他躺在床上的时候,翻阅了当地的《海岸报》。“在重要新闻一版,我看到了和我要写的故事极其相似的内容——从科连特斯附近的一个镇子来的巴拉圭领事被误认为是巴拉圭大使而遭到绑架。绑架者要求释放的政治犯已被移交给正在阿根廷南部钓鱼度假的斯特罗斯纳将军。”

第二天,奥斯卡·马图列特神父被当地的大主教开除教籍;警方在第七步兵旅的支持下关闭了四座教堂;牧师在空无一人的教堂里做弥撒,教徒们聚集在教堂外面,打着横幅“还我们的牧师”。

第四天,格林和机场主管散步,看到两个警察守护着一具尸体。尸体上覆盖着一大张褐色的纸。先前,那位主管曾碰见过那个凶手,还对他说:“他是你的朋友。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凶手说:“他比我壮实,但我有刀子。”几天之后,天主教教堂里发现了一枚小型炸弹;一名男子开车载着妻子儿女冲出防波堤,一头扎进巴拉那河里。

这些事件中有些后来被写进了《名誉领事》里——尽管格林并没有下功夫做过调查。“我需要福特纳姆,也就是那个‘名誉领事’,去科连特斯的一家妓院里会见他未来的妻子克拉拉,但我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听说,最近的妓院也有大约六公里远。现在妓院不合法,只有一些为富人服务的私人妓院还存在。幸运的是,到达科连特斯后,我遇见了一位见多识广的英国人,福特汽车公司的代表。他告诉我说:‘那都是胡扯,这可是一个军队驻防的城市。’他领我去了那个叫作‘鲨鱼’的地方。在那里,我们看见妓院的老鸨就在外面马路上,躺在一张帆布折叠椅上打盹。”

这就是《名誉领事》的背景地。然而,他为什么非要跑到科连特斯来写,这其中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绑架的想法源于格林儿时对斯蒂文森(他的远房亲戚)的崇拜,而且自他离开牛津大学以来一直在心里酝酿着。1924年,格林去法国占领下的德国领土特里尔旅行。在那里,他遭遇了一个绑架居民并把他们偷运过边界索要赎金的组织。四十五年后该组织如何又卷土重来,格林语焉不详。这正是格林的特点。他有可能掌握了这一时期(1969—1971)科连特斯邻近地区发生的好几起绑架事件的资料。

在他搬到阿根廷之前,我父亲在里约热内卢担任新闻专员。他经常邀请和蔼可亲的《巴西日报》记者费尔南多·加贝拉外出吃午餐。哪成想,那人竟是革命组织MR-8[9]的秘密成员。1969年,该组织绑架了美国大使查尔斯·埃尔布里克。

两年后,1971年1月8日,英国驻乌拉圭大使杰弗里·杰克逊爵士被图帕马罗城市游击队[10]队员绑架。格林在写给《每日电讯报》的信中否认自己在写作《名誉领事》时使用了杰弗里·杰克逊爵士的经历。“早在杰克逊爵士被绑架的大约十五个月前,我已经动笔了。”然而,格林也注意到了杰克逊爵士被绑架事件与自己小说的一些有趣的相似之处,其中包括杰克逊的天主教信仰、他对侦探小说的喜爱,以及他写给妻子的那封信。“他相信,绑架他的人中间甚至还有一位牧师。”

同类推荐
  • 夜行者

    夜行者

    舒绿痕,男,原名陈志飞,浙江省缙云县人。七十年代生,写诗,写小说。有小说发表在《文学与人生》《作品》等刊物,诗歌见于各大刊物。现居缙云。我突然从梦中醒来。一伸手摸到了手机,屏幕马上泛起了幽蓝的光,上面显示五点过一分,这个时间让我有点意外。本来我又将穿过一个悠长的黑夜,在接近终点时,却有些东西阻击了我的睡眠。我起床走到窗边,拉开窗门。天空微微放明,有一阵风迎面闪了进来,带些寒意,这时我彻底醒了。
  • 少年的你,如此美丽(易烊千玺、周冬雨主演)

    少年的你,如此美丽(易烊千玺、周冬雨主演)

    易烊千玺、周冬雨主演《少年的你》原著小说,《七月与安生》原班制作团队。你有没有为一个人,拼了命地去努力过?北望今心,陈年不移。有一种爱是藏不住的,闭上嘴巴,眼睛也会说出来。--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康熙大帝:乱起萧墙

    康熙大帝:乱起萧墙

    《乱起萧墙》是《康熙大帝》的第四卷,着重描写了康熙选择皇储及诸皇子为争当皇储而互相倾轧的事。 康熙晚年出现了许多弊政。如官吏们贪脏枉法,冤案迭起;皇亲旧勋们借支库银,国库亏空;田赋不均,土地高度集中。康熙曾派人多次清理整顿,皆因皇太子胤懦弱无能,贪色好淫,不谙政务,忙于党争,只好半途而废。康熙对此十分不满,不得不将他废黜,以后又立,再立再废。众皇子趁机作乱,拉帮结党,争当皇太子,以致引起兄弟阋墙。康熙后来索性“放鹿中原”,任其相互逐鹿。四皇子胤一向待人刻薄,人称“冷面王”,由于谋士邬思道的指点,他在革除弊政中,政绩显著,被康熙选中。康熙立下谴诏:传位于四皇子,即为以后的雍正皇帝。
  • 你没事吧

    你没事吧

    《你没事吧》中包含了11部中短篇小说,作者选材角度多样,视角独特,立意鲜明。小说内容聚焦市、县两级基层干部,以一个个身处特殊境遇,在责任、欲望和感情中做出自己选择的鲜活人物来诠释作者对生活的理解与认知。
  • 赛姆勒先生的行星

    赛姆勒先生的行星

    小说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纽约市上西区为背景,记录了早春的三天里主人公赛姆勒先生饱含思索和批判力量的内心独白,通过黑人扒手这条主线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精神堕落和人道主义危机。文中这位七旬老人丰富而深邃的思想触及犹太意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社会批判和人类终极生存等多个方面,时而反顾历史,时而切入现实,今昔穿插,时空交错,对六十年代的美国,甚至整个西方世界的社会风貌作了一次触及灵魂深处的扫描。作者贝娄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三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一次普利策奖。该书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是兰登书屋“现代文库”百部最佳英文小说之一。
热门推荐
  • 圣街

    圣街

    黑暗的大时代降临,厄运归来,这片大陆陷入大混乱,世界阁,六帝盟,以及圣街……
  • 废材成神:妖孽世子太会撩

    废材成神:妖孽世子太会撩

    我跨越千年只为许你一个盛世太平。我浮沉半生只为守你百岁无忧。是命运的牵引让他们相遇,她说:“这是我造的杀孽,我背,从此不进庙宇,不祭佛。”他说:“既然你不爱这天下,那我便为你逆了它。”
  • 古武大学生

    古武大学生

    他曾是队伍里的最强利刃,一次大战后重伤退役。但谁知道普通大学生,竟身怀古武绝学,还很狂!
  • 带着儿子闯天下

    带着儿子闯天下

    这是一个一女挑战一个大陆的奋斗史。这也是一个冷面阎王被驯服成乖乖羊的驯夫记。且看她如何让妖孽男马首是瞻,如何翻云覆雨只手遮天。【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邪神面具

    邪神面具

    出不了新手村的最废剑士白甄,凭借99次被杀经验在新区开出一条血路,杀人无数无奈之下只能选择邪恶阵营,却在无意中获得了洛基面具。“我是北欧众神之一——洛基!”才不是呢!这家伙其实是游戏的管理员!只会说话的面具要你何用!诶,真香,快说彩蛋在哪里?什么?这都能合成英雄级武器?发财了发财了!我要买下一座岛!......佛系玩家戴着洛基面具在网游发家致富、不断搞事的故事
  • 协议闪婚

    协议闪婚

    他,有着傲人的身份和尊贵俊美的外表,邪恶冷酷,时而温柔时而冷漠,怪人一枚!一向视女人为无物,因为不堪父母的唠叨,于是接受那个女人的建议,协议结婚。她,新时代女强人一枚,为人低调冷漠无比,凡事好强,不喜欢靠别人。男人在她眼里,不过是野蛮的代称,可以让她不屑一顾,迫于父母的压迫,于是与那个男人协议结婚。他一向奉行‘喜欢就要拥有’的原则,从不赞成任何牺牲奉献的观念,最不屑那些失去才懂得珍惜的人。她认为不喜欢就不要勉强!对于任何事都是奉行‘当断则断,不断则乱’的观点,最不喜有关于柔弱的任何东西。推某云自己的新文《极品闪婚》希望亲们能帮忙捧场~~~——————————————————————————————————————强推落仙阁各大圈主精彩文文《凰傲九天》妖狼莎《水魅莲》仙魅《月落君心》影落月心《俏丫头闯江湖》影落月心《至尊邪魅》月清树影《迷血倾城》迷血城《纵紫》翦羽推荐好友文文《重生之天才化妆师》翎江舞《灭世妖娆》葬花翼《彼岸妖娆》夜月未明《天空之音》即墨血夜《重生校园之商女》吃草的老羊《五岁“坏”宝贝》柒草《王牌逃妻》临窗纱《敢碰我妈-废了你》冷灰《重生之暖暖一生》妖梅《重生一王牌贵公子》花小三《腹黑前夫,你死定了》过期贝儿
  • 洪恩灵济真君灵签

    洪恩灵济真君灵签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午夜便条集

    午夜便条集

    作为一个有钱人,不管是在今天,还是在十几年前,唐先生的生活看起来都过于简朴。唐先生的发型、服饰、手表、座驾等,显然也都经过精心挑选和打理,整个人看起来蛮儒雅的,但在他所处的那个阶层,还是显得有些寒酸:十几二十年前,有钱人比今天更注重派头。唐先生身上没有一丁点名牌的痕迹,这和他所拥有的财富确实很不协调。尤其在饮食方面,和其他有钱人胡吃海喝的豪迈作派相比,唐先生简直称得上是特立独行。那些年里,无论处于主还是宾的位置,唐先生都不出现在酒桌上,他有一个非常充足的理由为自己开脱,据他的助理解释,唐先生对许多常见的食物过敏。
  • 最后的远行
  • 王者荣耀的穿越之旅

    王者荣耀的穿越之旅

    【2018王者荣耀文学大赛·征文参赛作品】洪淇终于挤过高考独木桥,步入了人生最快乐的大学时光,怎么少掉游戏,可,可,这是怎么回事.....他不过是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打个游戏.....怎么进去了??书友群:746395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