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48400000003

第3章 透过佛法看世界(1)

在问“佛法能给我什么”之前,应该先问自己:“我想从佛法中得到什么?”

了解自己,了解世界

问:现在的社会,往往是狭隘极端的意见容易博取掌声,反倒客观、冷静的观点少人问津,好像正确的见地不再受到关心,在这个哗众取宠的时代里,学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看待这个世界吗?

答:学佛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看待世界。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由于受到自身视角的限制,往往是不全面、不准确的,而这种片面、有偏差的认识决定着我们对人对事的态度,所以我们总是不能很好地与人、与周遭环境相处,并为此而持续地感受着焦虑痛苦。

佛陀当年初次给弟子们讲法,首先就是教大家去认识、体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缺憾、局限和矛盾,去看我们自身、我们与世界之间是怎样冲突不断、苦恼重重的,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我们错误的态度和见地,我们想拥有、怕失去,我们为了自保而侵犯、攻击、抗拒,我们认为现象是孤立的,人我之间是界限分明的,自我是不容置疑的存在并且永远需要摆在一切考虑的中心,而事实上,事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是无常的,没有什么能真正被保有,因而我们的抗拒、担忧乃至种种极端的情绪只是增加不必要的苦恼而已。如果能改变态度、澄清误解,那么不仅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会更准确、完整,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因此而更快乐、更自在地生活。

佛法是很务实的,建立正确的见地,调整态度和方式,不是为了单纯地满足求知欲,以及获得认同和赞许,我们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止息烦恼,获得安乐。

佛法中有系统完整的方法指导我们一步步突破自身的局限,扩大视野。学佛给我们更宽广的视角去看世间万象。宽广的视角在佛教中称为智慧。

视野宽了,就知道眼前这一事一物没有哪个是孤立存在的,它必有它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在时间和空间上,各个不同的事物、现象之间其实都千丝万缕地联系着。当你想把所有矛盾和问题都归咎到某一个人、某一件事上时,你会发现这样做很难。当你看见别人这样做时,你也能理解那种极端和狭隘是多么复杂的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家庭背景、社会环境、个人性格、业因果等等,而这其中的每一项又是由众多因素构建促成的,如此可以无穷解析下去。

有了这份了解,我们会变得宽容,因为即使是一个可恶的人,一件不合理的事,这可恶、不合理也是由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共同造成的。反过来,由于知道有数不清的条件影响、限制、造就着人的思想言行,我们能更深切地体会到为人的不由自主和因此而感受的痛苦,悲悯之心便油然而生。

在佛法中,智慧和慈悲是一体的。智慧使我们的眼界和胸怀都更深广,慈悲使我们通过关爱、分享和分担,通过淡化人我界分,逐渐体会无我教法的精髓,而这些都能增强我们的幸福感。智慧和慈悲是佛法的核心,也与我们每个人的幸福密切相关。

学佛不是要让你的洞察力和行动力越来越弱,相反,佛法的闻思修使你能更敏锐深刻地看到问题,只是你不再像以前那样轻易就随之陷入憎恶、愤怒、怀疑、失望、爱贪等狭隘、极端而肤浅的情绪中。你的视角更宽广了,所以理解、宽容、悲悯。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问:现在社会中大部分人都不了解佛教,或者对佛教存在误解,如果请您用几句话向人们介绍佛教,您会如何介绍?

答: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三言两语确实很难说得清楚。

在我看来,佛教的一大特点是有教无类,有求必应。佛陀根据众生不同的禀赋、性情、因缘,开示与之相应的法门,因材施教,善巧地引导众生解脱烦恼,获得安乐。八万四千,极言其多。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陀便教以八万四千法门。众生的愿望诉求各不相同,而都能在佛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佛法的要义可以归结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你一听这个,大概要失望了,这不是老生常谈吗?然而,很多道理,三岁小儿说得,八十老翁做不得。最简单平常的,往往既不简单也不寻常。

“诸恶莫作”可以说是小乘一切戒律的基础,其精髓在于不伤害。

“众善奉行”是大乘所有修行的核心,关键是饶益众生。

“自净其意”指拥有三轮体空的见解和证悟。

三轮体空,简单地说,就是无论作恶、行善,都是依缘而起,是主要、次要的种种条件具足后显现的相,这其中没有独立、恒一存在的施者、受者及行为,一切都是因缘的聚合与消散。正如《楞严经》中所说:“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然而,尽管没有可执持的实质,现象却不会随心所欲地出现或隐没,相的显现遵循着因果缘起的规律,丝毫不会错乱,所以了解“空”的道理后,还要谨慎地取舍因果,断恶行善。

自净其意,不著有无。以此清净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据我的理解是佛教最为根本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同源

问: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藏传佛教是挺神秘的,很多方面与汉地传统的佛教都不太一样,您认为普通人如何才能走近藏传佛教呢?

答:人们因为缺乏对藏传佛教的了解,才会觉得神秘。其实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一样,都是古代的祖师大德历经千辛万苦从印度传过来的佛法。

藏王松赞干布时期,佛法开始传入藏地。到公元八世纪,在藏王赤松德赞的启请和护持下,以莲花生大士、布玛木扎、菩提萨埵为代表的大德们在藏地广弘佛法,从此,广博完整的佛法体系,尤其是密法,扎根雪域,枝繁叶茂,代代相传。

佛法分为两大系:声缘乘和菩萨乘。二者对空性的见解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不同;行者的发心也不同,声缘乘行者主要致力于个人痛苦烦恼的解脱,菩萨乘行者则从一开始就发愿为一切众生的究竟解脱而努力修行、圆满觉悟。因此菩萨乘又称为“大乘”,见解广大,救度范围广大。大乘中的金刚乘,以巧妙、简单、特别的方法令行者迅速证悟本性,因其主要保存于被严格保密的续和相关的论,以及行者的实修诀窍中,所以又称密乘。

藏传佛教的理论和实修体系涵盖显宗、密宗两部分。显宗指四谛、四法印、空性、如来藏等法,密宗指金刚乘。由此可见藏传佛教体系之完备。

密法,尤其是大圆满法,是藏传佛教的独特之处,但不是藏传佛教的全部。实际上,修学密法最好要有显宗的基础,出离心、菩提心、空性的见解和修持都达到较为稳固的程度后,再开始修学密宗,才会迅速见到成效。

按照藏地的传统,修学者通常从闻思显宗的戒律、中观、因明(逻辑学)等入手,了解基本的佛法见解和修行方法后,再进入实修。行者的根器各异,实修的具体形式、方法和路径也会不同,不可一概而论。有些人由于宿世的因缘,这一世显现上并没有经过太多闻思,而直接实修,或者不经过显宗的修法,而直接进入密法,也都有成效。佛陀宣演的八万四千法门,正是相应不同根机而传讲的实修之道。闻思修当中,修行最为关键。闻思是为实修做准备的,只有实际去修才能真正解脱烦恼。

显宗、密宗面向不同根器的修学者,各有特点,本身无所谓神秘,但在根器不相应者眼中,会显得难以理解、领会。比如,一些声缘乘行者对大乘的空性见解和行为无法领会,而有的显宗学人会认为密宗的见、修、行难以理解。但不管自己是否能理解,都应尊重、恭敬,因为都是佛为帮助众生解脱痛苦而宣演的珍贵法教。

提问之前,先问自己

问:我们究竟是从佛那里找寻到内心的力量,还是在寻求庇佑,诉求各自的欲望?

答:在问“佛法能给我什么”之前,应该先问自己:“我想从佛法中得到什么?”

人们的出发点各不相同,但总不出以下三类:希望生活安稳快乐,事业发达,家庭幸福等等;希望从根本上摆脱人生的烦恼痛苦,实现心灵的自由解脱;希望获得圆满的智慧,以更好地帮助众生。

绝大多数人都在第一类中,然而想福寿如意也绝非易事,因为实现这个目标的条件是你需要诚心正意、断恶行善。佛教中的人天乘便是教人们如何做一个善良正直有德行的人,在世俗社会中如何立己。

另一些人的志向却不同,他们愿意疏离世俗社会,放弃世俗社会的财富和享受,而专注于对治自身的烦恼,寻求个人的解脱。他们能够从佛教的声缘乘中获得指导和帮助。

还有一些人,希望所有众生都没有痛苦,常在安乐中。他们需要努力断除自身的烦恼和执著,并具备深广的智慧和善巧,才能够真正如愿地帮助其他众生。这种智慧和善巧在佛教的菩萨乘中有广泛的教导。

从佛法中能得到什么,首先取决于你自己的发心(也就是根本的动机),然后就看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把佛法落实到自己身上了。

人活着

问:人活着,目的或者价值应该是什么?

答: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能被告知的,应该自己去思考、体悟。

就我自己的亲身体验而言,我从出生到慢慢长大,能够健康正常地活下来,一是依靠其他人的关爱,二是自己的求知。如果没有母亲的哺育爱护,没有其他人的劳动生产供我衣食和生活所需,我是无法生存的。如果我自己不卖力地学习走路、说话、认识和接触世界,我也无法成长。所以我知道,活着,是因为关爱和求知。

如果把关爱的范围扩大,由己及人及众生,那就是慈悲了。如果把求知的深度延展,由物而心,那就是智慧了。

问:佛是建议人生少经历,越简单越好,还是多经历,多看世态炎凉?

答:人一生的经历,概括起来就是:缘会即现,缘灭即散。因缘到了,不想经历也得经历,因缘尽了,想留也留不住。见多识广也好,阅历简单也好,实在都是各人的因缘,谈不上绝对的好与坏。若能把多看世态炎凉得来的那份睿智、简单生活养成的那份单纯安静用在学佛上,就都是觉悟的助缘。

问:每一个生灵的住世都有时间限制,那么这个限制是如何确定的?谁来决定这一切?在这世界上的时间长好还是短好?

答:根据佛法,众生一期寿命的长短是由自己造作的业决定的,非由某个凌驾于一切之上、拥有生杀予夺权力的恒一的神灵来决定。

像杀生就会影响到寿命,依杀业本身力量的大小,短寿的果报会在今世、来世或更久以后显现。投生到哪一道,寿命几何,乃至生活中种种经历,都是业的体现。

在这个世界上的时间长好还是短好呢?轮回六道中,人道是三善道之一,能够呆在善道里,时间还是长些好,起码暂时不用受三恶道的罪苦。

其次,投生为人,有能力取舍善恶,创造善业的缘起,不像三恶道的众生,无力无暇行善积福,恶性循环,大多数生生世世都在由恶到恶中流转。做人的寿命长些,行善积福的机会就多一些。当然,如果不知珍惜,把这宝贵人身用来造恶,活得越长,造恶越多,那又另当别论了。修行者对这种人会生起更大的悲悯,因为现在这个被浪费着的人身一旦失去,想再有修福修慧的机缘,遥遥无期。

问:如果每一个人来到世间都是孤独的,离去的时候也是孤独的,为什么不让他们中间经历的过程也一如既往地孤独?为什么让他们经历亲情、友情、爱情?为什么要体会陪伴的美好和离去的哀伤?

答:中间经历什么,看各人的因缘。比如严重自闭症患者,在生死两头间,也一直是孤独的。这样的人生经历是他们自己的因缘,而没有这种因缘的人则不会经历这些。同样,经历亲情、友情、爱情,也是由于相应的因和缘都具足了。生生世世纠缠不清的爱恨情仇、因果相续演到今天,又有了新的剧情发展。

问:人在世间走一遭的意义是什么?是来考试?赎罪?还是来修行?

答:人在世间走一遭,是来消受以前持戒修福的果报。虽说人这一生,福祸相倚、苦乐参半,福报、恶报都有显现,但总的说来,在轮回中能有苦乐参半、罪福同受的机会本身也是一种福报,因为如果投生饿鬼道、地狱道,连一刹那感受乐的机会都难得。

福报现前时,要懂得珍惜。说珍惜,一方面是要能领会做人的好,心里因而常有欢喜和感激;另一方面,是知道善用这现前的福报去积植德行,福慧双修。然而,我们往往是既不能领受自己生命中的好,只枉自在满心烦恼中消耗自己的福报;也不知趁现在有能力取舍因果的时候断恶行善,以福养福。福报现前时,愁苦;福报耗尽了,更愁苦。

犹如昨梦

问:生为人的一生,若是一场梦,这梦里的一切花开花落、物是人非都是假的,不必苦心伤情,那么我们何必来做这一场梦?

答:昨天晚上你应该有做梦吧,你为什么要做它呢?当然,不是你想做,是它自然而然就来了。或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或是某些陈年旧事,藏在潜意识里,遇上合适的境缘就浮现出来;或是生理障碍,四大失调,相应在梦中有不同的显现。总之,梦来了,你挡不住;梦什么,你决定不了。你身在梦中,只能随梦境转。

梦里遇到熟人,感觉又熟悉又陌生,既是他又不是他;重温往事,既是又不是。种种经历,悲喜希惧,都与往昔的所行所想、当下的身心活动关联着。

你在梦中的感受和醒时一样真实,哭是真哭,急是真急,梦里坐车也要买票,过河也要走桥,下雨要打伞……可是,当你正在如此“真实”地经历这一切的时候,那些车、桥、河流、晴雨,乃至草原上奔跑的大象等等,都是不存在的,从来没有在你的卧室里或者其它任何地方真正发生过。

同类推荐
  •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从大量平凡而琐碎的生活事例出发,层层深入,以最通俗的语言,最常见的故事,将佛学的做人道理娓娓道出,使佛法智慧与尘世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佛道,佛道是一种大思想,大艺术、大智慧、大境界。禅,不仅是中华文化之精粹,亦为整个东方文化所推崇。佛,让我们远离尘世的烦恼,在喧嚣与浮华中筑起一座盛放心灵的舞台;让我们在面对挫折时,有一颗豁达的心去承载,让我们遭遇坎坷时,有一种信心和勇气去打拼;让我们在苦难来临时,用笑容和爱去坦然面对;让我们无法拥有时,体会到轻松挥手告别的美丽。
  • 爱是勇者的游戏

    爱是勇者的游戏

    在这本书中,年轻的仁波切首先展示了自己对众生的爱和探索真理的勇气。他用朴素的语言,谈论真相、美、信念、痛苦、祈祷、当下等终极问题。这些讲述坦率、幽默、智慧。作为与众不同的生命引领者,他说“宗教的目的从来不是跟从宗教本身,而是透过教法去改变自己”。他祈愿所有的读者,“读到这本书后,不是增添了某种知识,而是成为一个放松、自在、清净的人,成为智慧的勇士。生活不再是一个障碍,而成为一个欢乐的游戏”。
  • 欢喜满人间:慈悲

    欢喜满人间:慈悲

    本书分为欢喜满人间、传家之宝、幸福之门等三卷。从个人的身心修养和家庭的和睦相处,到社会的祥和幸福,综述了人生的各个阶段应该注意的快乐生活的法则。星云大师,1927年农历七月二十二出生,原籍江苏江都,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
  • 走进神秘高僧

    走进神秘高僧

    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它们背后的故事,深藏的历史,蕴蓄的文明,让那些渐行渐远的动人往事重新焕发生机,让那些早已离去的作古先人变得生动可感,在这里,每个人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觉。
  • 佛的故事(中华国学经典)

    佛的故事(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热门推荐
  • 无限虫洞

    无限虫洞

    余飞意外被卷入一次公交车劫持事件并穿越了时空虫洞。事故后他发现自己不但能够精准的感受和控制自身的血压、心跳、肌肉纤维伸缩,甚至能够感受到微观自然界无处不在的正负粒子对的产生与湮灭。与此同时,地球上的虫洞一个接一个不断的产生……
  • 利花缘

    利花缘

    本文真实的记录着利氏家族从强到弱,从弱变强!
  • 修禅要诀

    修禅要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时间都知道(唐嫣、窦骁、杨烁主演)

    时间都知道(唐嫣、窦骁、杨烁主演)

    同名电视剧由唐嫣、窦骁、杨烁主演。如果时间再给你一次机会,让你提早遇见爱人。时简和丈夫叶珈成原本是一对婚姻幸福、令人羡慕的恩爱夫妻,可两人还没有好好地相守到白头,时简却意外回到了二十一岁。二十一岁,青春开始最好的年龄,时间让她提前遇到了二十五岁的叶珈成。此时她的“叶先生”依然帅气逼人、才华横溢。只可惜,他还不爱她。面对屡次让她伤心的“叶先生”,醉了的时简哭着对易霈说:“易总,我多希望时间可以回到原来!”锋芒毕露未来老公pk暗藏情愫完美男神!
  • 绝世懒妃之你可还想逃

    绝世懒妃之你可还想逃

    吾儿谁也别想碰,否则我定拿你们所有人性命陪葬!
  • 你陪着我的时候,我从未羡慕过任何人

    你陪着我的时候,我从未羡慕过任何人

    《你陪着我的时候,我从未羡慕过任何人》通过生动感人的爱情故事告诉读者:爱情与婚姻就是两扇不同的窗,窗子里有着不相同的风景,一窗岁月静好,一窗尘世烟火。呆在岁月静好里的人,羡慕婚姻里一家人幸福相伴的身影。呆在尘世烟火里的人,羡慕爱情里花前月下的浪漫。生活与经历教会我们懂得珍惜,学会坚强。那些花前月下,风月花枝,是生活浪漫的点缀,那些实实在在、平平淡淡是烟火深处幸福的浅唱。你的心温暖向阳,你的日子便会明媚阳光。你看,窗一推,风就会来。
  • 无限配角系统

    无限配角系统

    我白棣要告诉世人,主角没什么了不起的。你的机缘和女人我抢定了,作者也保不住你,我说的!不过笑傲的林平之,天龙的慕容复是什么鬼?不要让我成为这种杯具配角啊。那啥,师傅辟邪剑谱我双手奉上了,能不能教我紫霞神功。
  • 强宠捕快妃:世子,来破案!

    强宠捕快妃:世子,来破案!

    一次意外,一朝穿越唐朝,谁也不能阻挡她的梦想!!匡扶正义的捕快!当宰相之女,名誉天下的淑女追着罪犯满街跑,如何收场?当陷害她痴傻之人,再次出手,如何化险为夷?当某刑部世子,与她纠缠不清,如何三纲五常??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华年离

    华年离

    它似一座城:外面的人跂而望之,但愿往返;里面的人念而逃离,挣扎落跑。那几年,那些人,那些事,有人不愿提及,有人念念不忘。踏入社会后的伪装成熟,真的是他们想要的吗?曾和他们一样,哭过,笑过,不敢忘过…这些故事,终是落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