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05000000003

第3章 不溺爱:学会放手,宽严有度

1.适当宠爱孩子,但不能过度

“溺”,词典上解释为“淹没”的意思。人被水淹没了叫“溺毙”,如果父母的爱泛滥,对孩子也是一种伤害。

一个孩子不忍看到蝴蝶在蛹中痛苦挣扎,便剪开蛹壳。不想,这只蝴蝶身躯臃肿,双翅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死去了。

蝴蝶必须在痛苦中挣扎,直至双翅强壮,方可破蛹高飞,人类不适当的爱反成了埋葬它的坟墓。蝴蝶如此,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家长的溺爱恰似一把残酷的剪刀,会扼杀孩子,使他们无法腾飞。正如著名的诗人汪国真所言:“怕只怕,爱也是一种伤害。”

溺爱成伤,历史上不乏先例。仲永5岁能诗,聪颖超群,却在父母及众人的赞扬和宠爱之下,最终“泯然众人矣”;赵武灵王对儿子放纵娇惯,最终被不孝之子活活饿死;晋武帝纵宠儿子奢侈享受,其子继位后治国无方,使西晋王朝走向灭亡。无论是仲永之“伤”,还是赵武灵王的“悲”或西晋王朝的“衰”,都是宠爱的恶果。“宠”,是宝盖下面的一条龙,这龙是无法腾飞的龙!

相反,对孩子严格要求,不但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还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王羲之年幼时,他的父亲便教他习字,要求甚严,结果王羲之终成百代书驿;曾国藩严整家规,教子有方,曾氏家族赫赫名扬;巴顿的父亲要求他每早苦读,造就了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须知,这些家长并非不爱孩子,只是他们很清楚,宠溺不是正确的爱,纵宠只会带来伤害。

可悲的是,如今的某些父母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孩子矫揉造作,说这是天真可爱;孩子挥霍浪费,说他将来准挣大钱;孩子口出狂言,说他胸有大志;孩子要摘月亮,这些父母就可以去找梯子……殊不知,这样做只会使孩子独毒骄娇,自由放任,不懂长幼尊卑,缺乏集体观念。如此爱出来的“小皇帝”,将来只怕是误已、误家、误国的“昏君”!

作为妈妈,宠溺孩子的心理当然可以理解,毕竟是自己的亲骨肉,人一涉及感情,什么道理都会被抛到九霄云外。但除了感性,人也有理性,为了孩子的将来,妈妈们有时必须“狠心”一点。可以适当地宠爱孩子,但不能过度,要把握其中的分寸,毫无原则的过度宠溺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对此,妈妈们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不要等到孩子长大不成器了才后悔莫及。

郑武公娶姜氏为妻,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寤生,小儿子叫段。段长得一表人才,很受姜氏的疼爱,姜氏希望郑武公立段为太子,但未能如愿,姜氏对此一直耿耿于怀。郑武公去世后,寐生继承王位,号郑庄公。姜氏提出了很多无理的要求,郑庄公都一一满足了她。但姜氏还不知足,煽动段篡位,被庄公识破后,段自刎,姜氏被庄公赶到颖地。

姜氏对段不是关爱而是溺爱,最终,这份溺爱把段送上了黄泉路,天人永隔。明智的父母会悉心照顾自己的孩子,但绝不会娇宠溺爱他们。

在英国,不论是富人家庭还是普通家庭,都会有意识地给孩子“创造”一些艰苦的环境,让孩子遭受人为的艰难,磨练他们的意志。公学是英国的贵族学校,在这里读书的都是富家子弟,但这里的生活条件却极其艰苦。校方会故意将伙食弄得很差,缺少取暖设备,要求学生必须在恶劣的环境中穿短裤出现在操场上、课堂上,坚持冷水洗澡,不准盖过厚的被子,冬天也要开窗就寝。这样做是为了去除孩子的娇气,养成坚强的意志,提高其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

如果父母不过分关爱孩子,孩子应该会更容易融入这个社会。现实是很残酷的,不是所有的事都能如自己所愿,所以,妈妈们坚决不能溺爱孩子,要从小就培养孩子坚强自立的品格。只有这样,孩子长大后才能像雄鹰一样飞得更高,像骏马一样奔驰得更远。

2.“润物细无声”,让孩子感觉不到你在教育他

一提到“教育”两字,许多人想到的画面都是大人面容严肃、一板一眼地讲着道理。其实,教育不必非拘泥于什么形式,不必非得是以“孩子,针对某一问题我想和你谈谈”开头,只要你留心,生活中的许多小事都可以成为教育孩子的好材料。

母女俩一起去动物园玩。在看猴子时,女儿问了妈妈一个问题:“历史书上写人是由猿进化来的,那动物园的猿能变成人吗?”

“当然不能。”接下来,妈妈从进化论的角度解释了原因。正当女儿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妈妈不失时机地插入了一则自编的小故事——

很早以前,地球上有两支不同的猴群。一支猿群随着环境的变迁不断进化,由于勤于使用四肢,善于动脑,逐渐学会了使用工具,进而学会用火,逐渐进化成人类。另一支猿群由于安于自然环境,一直保持着以大自然的野果为食的依赖性,安于现状,所以进化得很慢。就像这些被关进笼子的猴子,靠着人类每天供给的食物为生,生存能力基本已经退化,根本就没有了进化的可能,如果有一天再放回大自然,很可能就会被饿死。

妈妈讲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女儿一个道理:依赖和懒惰只能被淘汰,只有勤奋、自强才能不断进步。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更是如此。所以,必须努力进取,才能适应这个不断进步的社会。

妈妈通过讲一个富含哲理与智慧的故事对孩子进行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让孩子真正地感受到并且接受了这一理念,不必说,其效果要胜过“婆婆嘴”成百上千次的唠叨。

一次聚餐时,小东上了餐桌不好好吃饭,一会儿上来一会儿下去,边玩边吃。妈妈没有任何责备他的意思,而是叫另一个小朋友跟他坐在一起,陪着他吃。这样一来,小东看着其他小朋友比着吃,一会儿就把碗里的饭菜吃光了。妈妈认为,与其惩罚他,不如改变一下就餐环境,把大家就餐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形成一个比较热烈的就餐气氛,利用这种气氛感染孩子,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吃饭这件事情上来。

日常生活“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会更好,即:不拘于固定的模式,也不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把握一切有利的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孩子的责任感在多种形式的教育下“潜滋暗长”。

相对来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的年龄成长时间与父母对他的教育时间应该成反比,即孩子年龄越大,父母对他的亲为施教时间越少,并逐渐地撤出孩子的成长视野。这种撤出要慢慢进行,也应该是“细无声”的,一切皆如“春夜喜雨”。但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就撤走了之,而是从正面教育转为“地下”关注和引导,特别是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更需要父母从心理和生理上了解孩子的变化,给孩子更多人格和行为上的自由空间。要与孩子平等对话,分析现状,明确因果,阐明自己的观点,倾听孩子的打算,和孩子一起研究设计后一时期的学习、生活规划,在与孩子形成共识的情况下当好孩子践行的“督导员”。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的眼睛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着这个世界,特别是孩子身边的人和事,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思维和观念,这个过程也在默默地沉淀着孩子的性格特征。因此,作为妈妈,应该努力克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最好不要在孩子耳边给予琐碎的提醒和警告,要把发生在孩子自身及周围的现象综合地分析和总结后,在恰当的时机用简练的语言和方法传递给孩子,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隔阂。因为不管处在哪个时期的孩子,他内心深处都渴望自己是一个被别人认可的好孩子。

3.给孩子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

教育孩子首先要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就像农民种庄稼,要想长出好庄稼,必须给他合适的土壤。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也是孩子最初生长的土壤。家庭这个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关系到孩子人格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充满了爱意与笑声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他的心灵是舒展的,心境是乐观的,他必然会成长为一个懂得自爱且懂得爱人的人。相反,若家庭缺少爱的氛围,例如夫妻经常吵架,常为一点小事争执不休,对老人不孝敬,邻里关系紧张,等等,都会对孩子遗害无穷。所以,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成长环境,远比带孩子去买高档玩具或者参加什么学习班重要得多。

氛围是由人创造的。家庭氛围是由父母与孩子共同创造的。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的是身心健康、性格开朗的孩子;紧张压抑的家庭氛围,培养的是心胸狭窄、性格怪癖的孩子。

家庭氛围与孩子的成长密切相关。

被称为“血液学和免疫学之父”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保尔·埃尔利希,他的医学兴趣是受父亲——一位德国著名医生的影响产生的。父亲做医学实验时,他站在一旁好奇地观察,丰富的医学藏书为他探求一个个未知数提供了答案,做小助手使他对医道欲罢不能。就这样,他被吸引上了医学科学研究之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贝克勒尔能揭开放射线奥秘,也与他出自一个祖父和父亲都是物理研究人员的物理世家有着密切的关系。

家庭主要成员的兴趣爱好对孩子的暗示固然重要,但也有一些孩子兴趣的形成得益于家庭中的其他因素。

上海有一朱姓女孩,父母都是初中文化的普通工人,但她在初中时就发表了多篇小说。她对文学的兴趣与她父亲经常为她借阅、购买文学作品,带她外出参观、访问、浏览等有关。

有位初中生,本来认为邮票无非就是一些五颜六色的花纸。后来,父亲有意识地带他到一位集邮爱好者家中,请友人展示自己珍藏的邮品,讲解邮票上的知识,谈集邮的乐趣。一次次串门,一次次大开眼界,让他与邮票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类似的例子很多,医学世家、教育世家……诸如此类的书香门第,是一种文化传承。藏书、故事讲述、信息交流评价、观察、实践等文化氛围的间接暗示,常常把孩子的好奇心诱发上兴趣、志趣之路。

有人把人生比做长河,家庭则是在长河中航行的一只小船,小船之外的情况,家庭无法把握,但小船自身的情况则完全依靠自己。在小船上,父母两人如能齐心协力,即使在风浪中,小船也能保持平稳,让孩子感到安全;如果父母离心离德,船划得不平稳,那就有可能船翻人亡。家庭这只小船可能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也可能成为孩子的毁灭之舟。

曾经有过一项统计,对某校初中三个年级共370人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有麻将牌的占65%;父母经常打麻将的占55%;孩子会打麻将的占65%;孩子正在学打麻将的占10%。另外,有位班主任说:有一次去家访,向家长反映其孩子在学校赌博,要求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家长不但不与老师合作,反而问老师:“我孩子在校赌博是赢钱还是输钱?”弄得老师哭笑不得。还有一次,这位老师乘星期天去一个学生家家访。可一进门,只见学生的父母、学生本人,还有一个不到10岁的小女孩共四人正在打麻将。因为这个小女孩个子太矮,她的椅子上面还放了一只小凳子。

如此家庭氛围,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吗?

孩子的行为习惯就是在家庭氛围的影响下养成的。作家老舍的母亲一生爱清洁,老舍在母亲的影响下,养成了经常清扫屋舍、办事井然有序的好习惯。一些孩子出口成“脏”、懒散怠惰、堆物无序、办事拖拉、起居无律等坏习惯的形成,虽然原因多种,但糟糕的家庭氛围也是一个重要因由。

你知道吗?

在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

在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畏首畏尾;

在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好斗逞能;

在怜悯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自怨自艾;

在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

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会满怀信心;

在赞扬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会爱人爱己;

在分享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会慷慨大方;

在慈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会充满爱心;

在知识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会明白事理;

……

既然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如此重要的影响,那每一个妈妈就要特别注意,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起码要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知识、有情有爱、会做人做事的“正常人”。

4.不包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人人都喜欢舒适的环境,喜欢尽情享受,更乐得有人帮忙做事。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全家上下都围着他转,既然可以享受到这种毫不费力就拥有的“幸福”,孩子当然愿意“坐享其成”。于是,妈妈对他照顾有加,使他在不知不觉中就变得“饭来张口”;妈妈对他疼爱有加,不愿意让小小的他受累,因此什么事都要替他做好。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妈妈看不惯他做不好、做不对的样子,一时心急便替他做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孩子的内心自然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反正妈妈都替我安排好了,我就不用管了!”

每天早上,穿衣、洗脸、刷牙、吃饭、穿鞋、背书包、戴帽子,这样一个全套的“动作流程”全都是妈妈帮着楠楠完成的,他根本不用操心,也不用动手。直到楠楠上二年级,这套“动作”依然由妈妈代劳,他享受得心安理得。

可有一天,妈妈生病了,早上没起来,楠楠只得自己干。但他哪里做过这些?衣服袖子“找”不到、穿不好,鞋带也老系不上。可楠楠自己却不知道着急,他以为妈妈平常在半小时内能给他做完,他自己也行。结果,那天上学楠楠迟到了一整节课。回到家,他对着妈妈好一阵埋怨,妈妈也因此陷入了深思。

满怀爱心、不求回报地对待孩子,得来的却是埋怨与伤心,到底是妈妈做错了还是孩子做错了?

有个中国人在加拿大山区驾车旅游,一路上总看到一块牌子,上面写着“A fed bear is a dead bear”,意思是“被喂饱的熊是死熊”。他不太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伙伴告诉他:过去很多人在路边看到熊,都十分好奇,从车里扔食品给熊吃。熊尝到了甜头后,就老站在路边等人施舍食品,慢慢地失去了自己觅食的本领。到冬天没有人去喂它们食品时,有的熊就会被饿死。所以,加拿大政府在路边竖了很多提醒人们的牌子,告诉大家把熊喂饱了,实际上会把熊喂死,所以说“A fed bear is a dead bear”。

很多妈妈出于对子女的过分爱护和关心,也正在把孩子当作喂饱的熊对待。现代心理、教育、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妈妈的“包办代替”恰恰忽视了孩子健康人格的教育和培养,也扼杀了孩子创造的灵性和自主发展的精神,由此培养出来的孩子依附性强,没有解决问题和迎接挑战的能力,在成年后甚至满了30岁后仍会出现一些儿童时期才有的毛病,比如娇生惯养,任性,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依赖性强,出现心理倒退现象,适应新环境能力差,等等。

有一个16岁的女孩,多才多艺,会唱歌会弹琴,舞也跳得很好,只是学习成绩不好。她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幼儿教师,但父母却坚决不同意,不断地跟女孩强调:“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希望。”

父母托关系花重金把女儿送进了一所重点高中。高二的时候,女孩因为会考成绩有两门不及格,在家里自杀了。

真是触目惊心!女孩虽然可能考不上大学,但如果父母放手让她发展自己的兴趣,这个孩子可能会活得很快乐。

更让人痛心的是那些高分低能儿,在“全能妈妈”的包办代替下一点点变成了生活的“白痴”。

邓琳是哈佛大学的博士,但她从小娇生惯养,什么事都被父母安排得很周全。这样的她走向社会后不堪一击,轻易就被挫折打倒了。最终,因始终找不到“理想”的工作,邓琳患上了精神病。

“一切包办的孩子都没出息。”这是邓琳的妈妈在反思自己对邓琳的教育时喟然长叹的一句话。在邓琳的成长过程中,一切都由父母安排,导致她社会经验极其缺乏,加上从小就在周围的人群中出类拔萃,生活可谓一帆风顺,所以她的抗压能力很差,受不了一点挫败。

类似的现象在我们周围也不少见,比如儿女结婚、装修房子等都由妈妈代为操办,就连新房的床头灯都得妈妈选定;儿女有了孩子后,当奶奶或外婆的从喂养到教育完全说了算……妈妈从小替孩子包办一切,使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怪人,人们称之为“30岁儿童”,指的就是人都长到30岁了,性格却还像个小孩子一样,凡事不能独立自主。

妈妈以为事事替孩子想好是爱孩子,却没想到这等于是剥夺了孩子成长中适当遭受挫折和困难,学习、爱护和帮助他人的机会和权利。而且,漠视、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对他们成长中的问题置之不理,会使孩子不得不寻找其他途径解决问题或得到情感满足,这时,孩子又往往会因为经验不足或受外界不良影响而出现问题。

大到升学考试,小到洗衣叠被,这些大事小情是锻炼孩子生存能力的有效途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幼儿园老师教导小朋友时常说的一句话,如今,希望妈妈们谨记此话,不再代替孩子完成生活方面的琐事。早晨不再做孩子的“闹铃”,他们完成作业时不再“陪读鞭策”,总之,生活中不当保姆,学习上不做监工,在考试评比、升学竞争时更不要人为地“上保险”。让孩子自己努力付出,在实践中丰满自己的人生,将来才能有所回报。

5.舍得放手,让孩子吃点苦

“放手”去爱,其实就是教给孩子“学会生存”的能力。“学会生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强调的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过程。其中,培养个体的自立能力和判断能力是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必备条件,也是“学会生存”的重要内涵。

职业高尔夫球手横峰樱的伯父横峰吉文在鹿儿岛开办了一所横峰式幼儿园。在横峰式幼儿园,一个怎么也跳不过跳箱的孩子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孩子下决心说:“无论挑战多少次,一定要跳过去!”说是这么说,但他怎么也跳不过去。就在孩子快要放弃的时候,妈妈和其他人都想伸手帮帮这孩子,但这家幼儿园的女园长却不答应。

之后,孩子发誓“一定要跳过去”,坚持练习只为在成果展上能有出色表现。女园长相信这孩子的能力,所以才教导他“狠下心来磨砺意志”。当孩子在成果展上顺利跳过跳箱的时候,园长比谁都高兴,抱起孩子一个劲儿地表扬。

想让孩子具有自主性,减少不自信、逆反等行为,妈妈应该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事情。

每年高考后的新闻报道中总会有这样的照片:走出考场的孩子兴奋中将自己的书本抛向空中……为什么?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当学习、考试成为一种被动,就会递进为一种痛苦,一旦痛苦终结,他们都乐得立马把与之相连的所有东西扔掉,让自己重获自由。

“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自己尝尝。”这话用在教育上非常适用。父母们怕孩子失败,怕孩子受苦,于是想尽办法把所有他们认为可能带来痛苦的事情告诉孩子。当家长们用焦虑甚至严厉的口气让孩子远离“雷区”时,孩子获得的只是结果和焦虑,不仅无法体验探索冒险的快乐和自由,更无从学到应对危险、坎坷的知识经验。

张先生在德国做访问学者期间,带着5岁的儿子在海滩上玩。他们旁边是一位德国妈妈,她正在躺椅上看书,而她的孩子却抓了一把沙子往嘴里塞。

张先生非常着急,他走上前去提醒德国妈妈:“你的孩子要吃沙子了。”那位母亲却茫然地回问道:“那又怎么样呢?等他尝过之后知道沙子不好吃,自然就不会再吃了。”

张先生愕然,如果这是在中国,大部分家长会阻止孩子。

家长告诉孩子沙子不能吃,抑或是孩子自己放到嘴里发现难以下咽,结论是一致的,但获得这个结论的方式却不一样。前者是父母判断之后提供的间接经验,后者是孩子亲身体验之后的直接经验。

有时候,成人眼里举手之劳的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他们反而能从中体会到更多,对他们的影响也更深远。

孩子长大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他们通过亲身体验能明白许多道理,父母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孩子提供体验的机会。

一对农村夫妇四十得子,因而对其宠爱有加,在蜜罐中长大的儿子做事毛毛糙糙,连走路都走不好,时常跌进水田里,很是让望子成龙的父母焦心。

儿子7岁那年上小学,顽皮的他走路喜欢东张西望,不是弄湿了鞋子,就是弄脏了裤子,哭鼻子成了家常便饭。母亲整日跟他后面洗,也无法让他穿得干净。

一天,孩子的父亲带着一把铁锹去儿子上学必经的田梗上,在上面断断续续地挖了十几道缺口,然后用棍棒搭成一座座小桥,只有小心走上去才能通过。那天放学,儿子走在田梗上,看面前一下子多了那么多小桥,很是诧异。是走过去,还是停下来哭泣呢?四顾无人,哭也没有观众,最终,他选择了走过去。背着书包的他晃晃悠悠地通过了小桥,惊出了一身冷汗,他第一次没有哭鼻子。

吃饭的时候,儿子对爸爸讲了今天走过一座座小桥的经历,脸上满是神气。做父亲的坐在一旁,夸他勇敢。此后,他上学的路上再也没惹过麻烦。

妻子对丈夫的举措有些不解,丈夫解释道:“平坦的道上,他左顾右盼,当然走不好路;坎坷的路途,他的双眼必须紧盯着路,自然走得平稳。”

孩子的成长不能替代,有些父母太急于帮助他们,或者要求他们一出手就能做到完美。但这样做会剥夺孩子发现的机会,扼杀他们学习的兴趣,打击他们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3岁的孩子擦完桌子之后去洗抹布,观察到“抹布比以前白了”,“水变成黑色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成人看上去很明显,但孩子却通过亲身实践了解到了事物的变化。如果父母直接对孩子说“别抓抹布”、“水都黑了,不能洗手了”,那他就不能在实践中体会到这两者之间的联系。

小鸟从小就有飞的本能,孩子也有独立判断成长选择的能力。把自由还给孩子,你会发现他们比想象的更勇敢、更自信,也飞得更高、更远。

6.孩子跌倒了,鼓励他自己爬起来

跌倒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倒了没有勇气爬起来,一味等待别人来扶,或是自暴自弃,一蹶不振。马克思说:“人要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所以,每位家长都应告诉自己的孩子:“无论何时,跌倒了要自己爬起来。”

如果父母看到孩子遇到一丁点困难就介入其中,把孩子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充当孩子的保护神,孩子就会失去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成长机会,也无从掌握解决问题、战胜困难的方法。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让孩子从小受些苦,经历一些挫折,当孩子从挫折中爬起来后,才能更加坚定信心,继续上路。

宋嘉树(1864-1918),字耀如,原籍海南岛文昌县。他创办了华美印书馆,协办了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

1887年,宋耀如与倪桂珍结婚,育有三女三子,他们便是名闻中外的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三姐妹和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三兄弟。宋家的孩子在蹒跚学步时,宋耀如就鼓励他们:“一步,两步,三步,好,跌倒了别哭,自己爬起来再走,一二一,一二一……”孩子们果然不哭,跌倒了就爬起来继续走。朋友们以为他与孩子们开玩笑,宋耀如却说:“这不是开玩笑,这是人生之路的第一步,将来在社会上闯荡,全靠这第一步呀!”

有一天风雨交加,宋耀如带着霭龄、庆龄、子文等人去了龙华。他没有让孩子们参观龙华古刹,却让他们丢掉手中的雨伞,站在古塔下淋雨。宋耀如指着高高耸立的龙华塔对孩子们说:“你们看这座塔,千余年来不怕风雨,为什么?因为它基础牢固,骨架紧密。你们将来投身革命,就要从小打基础,练骨架。现在,让我们一起开始比赛,围绕宝塔跑六圈,六六大顺!”说完,宋耀如带头跑了起来,孩子们紧紧跟在父亲身后,哪个孩子不小心在泥泞中跌倒,都会迅速地爬起来再跑,无一肯落后。

宋耀如夫妇同所有父母一样爱孩子,但他们觉得要为孩子的将来着想,因此,他们不想把孩子们当做珍珠玛瑙那样地去爱。玉器是细琢出来的,才干是苦练出来的。他们主张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精神。后来,宋氏家族的兄弟姐妹对中国的近代史果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家长与其为孩子遮风挡雨,让他们成为脆弱无比的温室花朵,还不如让他们从小接受暴风雨的洗礼,让他们跌倒后学会自己爬起来。

科学家做过一个跳蚤实验:把一只跳蚤放进一个玻璃杯里,跳蚤轻易地就能跳出来。再重复几遍,结果都一样。原来,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达它身体长度的40倍左右。接下来,实验者在杯上加了一个玻璃盖,跳蚤跳起后重重地撞在了玻璃盖上。跳蚤十分困惑,但它没有停下来,因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经历一次次被撞后,跳蚤变聪明了,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调整自己跳的高度。再过一阵子后,这只跳蚤再也没有撞击到这个盖子,而是在盖子下面自由地跳动。

一天后,实验者拿掉了玻璃盖,跳蚤却仍然在原来的高度跳着。三天以后,这只跳蚤还在那里跳。一周以后,跳蚤还是老样子,总也跳不出玻璃杯。是跳蚤不能跳出这个杯子吗?绝对不是,只是它的心里已经默认了一件事:这个杯子的高度是自己无法逾越的。

如果孩子跌倒了,妈妈就马上过去帮忙,那样会让孩子没有机会树立重新站立起来的希望,时间长了,他们也会和跳蚤一样逐渐对自己丧失信心,独自缩在角落里自怨自艾。人生的旅程中绝对不会永远是平坦大道,坎坷、荆棘、困难随时会出现。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同困难交锋,与挫折抗争。一个从小娇生惯养的孩子,在困难面前容易跌倒,也不会自己爬起来。敢于交锋和抗争者,即便跌倒,也会爬起来,最终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7.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当孩子哭着要东西时,父母应该怎么办,是给还是不给?”经常有父母这样疑惑。

这里有一段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的话:“当一个孩子哭着要东西时,不论他是想更快地得到那个东西,还是为了使别人不敢不给,都应当干脆地加以拒绝。”“如果你一看见他流泪就给他东西,就等于鼓励他哭泣,是在教他怀疑你的好意,并且使他以为对你的硬讨比温和地索取更有效果。”

卢勤说过:“孩子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总有一天,你会拒绝他。而此时的拒绝会比当时的拒绝给孩子的打击要大得多。当孩子放纵的欲望最终被拒绝时,轻者会造成孩子焦虑恐惧、烦躁不安和悲忿绝望的心理,他会觉得世界上谁都跟他过不去,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引起孩子的轻生自杀行为。”

“如果您想培养一个‘无赖’,那就尽情地去‘放纵’他、‘迁就’他;如果您想培养一个很‘棒’的孩子,那么面对孩子起初的不合理要求,您就要坚持用爱的原则和理由拒绝他。”

这方面,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院长助理王晶女士有很成功的经验。

王晶女士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家长”,她的女儿黄思路在上小学的时候曾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上中学的时候,黄思路出过两本书,后来她就读于北京大学,每年的寒暑假还要去美国学习钢琴。黄思路是一个“棒”孩子,不仅是因为她学习优秀,更因为她是一个通情达理、心态良好、善于与人交往的“懂事”的孩子。

许多人问王晶:“你女儿并不是神童,可为什么她不论学什么都那么快、那么好呢?你们用了什么特殊方法培养她吗?”

王晶说:“我们一直非常重视女儿素质的培养。我们觉得,一个高情商的孩子比高智商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首先关心的是孩子是不是在健康地成长,能不能适应各种环境,会不会与人相处,有没有一个乐观的心态。黄思路是独生子女,我们就总有一种危机感,担心娇惯孩子,怕她变得脆弱、低能,担心孩子习惯了走平坦大道,将来无法在崎岖的道路上行走。因此,在黄思路很小的时候,我们就把每一个困难都看作一个锻炼孩子的机会。不仅如此,我们还设法为孩子‘制造’困难,让孩子学会变不利为有利,克服挫折,渡过难关。”

培养女儿黄思路,王晶有三件“宝贝”。

第一件“宝贝”:娇生不能惯养。

王晶说:“我们的家庭条件不错,这可以算是‘娇生’。但娇生不能惯养。如果把黄思路培养成小公主,说一不二、随心所欲,这样长大以后,她怎么能受得了委屈?再顺利的环境也难令她满意。所以,从黄思路一出生,她遇到困难,我们从不替她‘扛’,而是利用这样的困难达到我们锻炼她的目的。”

有原则的爱是理智的爱,而要坚持这种爱的原则,做妈妈的有时就得狠下心来。王晶在这方面就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

黄思路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像大多数孩子一样,哭着要找妈妈、要回家。因为黄思路比班里其他的孩子小,老师被她哭得心软,就把她送回了家。王晶送走老师后,对女儿说:“小朋友们都在幼儿园,还没到放学的时间,谁也不能回家。现在,你只能自己去上幼儿园了。”

女儿被挡在门外,呜呜地哭,可妈妈硬是没让她进门。

女儿知道妈妈的脾气:原则问题没得商量。最终,她妥协了,央求妈妈说:“妈妈送路路去幼儿园吧。”

王晶此刻真想一把抱起女儿,把女儿送回幼儿园。可她心里明白,如果今天自己送女儿回幼儿园,等于奖励了她撒娇耍赖的行为。这样一来,明天、后天……女儿还会再哭,老师还会送她回家。于是,王晶狠下心对女儿说:“好孩子,你自己回去,下午妈妈第一个去接你。”

女儿万般无奈地走了,她是面对着家门,一步一步倒退着离开的,一边退一边流泪说:“妈妈再见!”眼看着女儿走远,王晶关起门来大哭了一场。一个母亲下狠心让孩子从小接受磨炼,的确需要坚强的意志!

令王晶欣慰的是,从那天起,女儿上幼儿园再也没哭过。虽然女儿只有3岁,但母亲的举动却向她传递了一个信息:有的时候,一个人的愿望是会受到拒绝的,并不是所有事都能随心所欲。

妈妈的“不迁就”,带给女儿的是持久的耐力和乐观的心态。从小经历挫折的黄思路学会了接受现实,懂得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社会的规范。她善解人意,凡事先为别人着想,发生利益冲突时,总是自觉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别人,从不强求别人来迁就自己。最重要的是,她从中获得了很大的快乐,为自己能够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感到自豪。

王晶说:“我所以不迁就孩子,是因为我心里想的不是孩子现在可怜不可怜,我想到的是将来。她将来大部分时间是不在我身边过的,如果我现在为她准备一个‘温室’,她会变得骄弱不堪,等她独立生活的时候,只会更可怜。”

第二件“宝贝”:“自作必须自受”。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世界上“吃堑”的多了,有的长智了,有的却没长,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没有让当事者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

孩子犯错在所难免,有些父母常常在事前提醒,事后责骂,千方百计去补救,结果是大人操碎了心,磨破了嘴皮,孩子却一点感觉也没有,甚至还嫌大人烦。等到下次,该错的还是错,该忘的还是忘。

王晶的做法与其他父母大不相同,当女儿做错事的时候,王晶会让她“自作自受”,自己承担错误的后果。先去“吃一堑”,然后“长一智”。

王晶讲了三个让女儿“吃堑长智”的故事。

第一次,学校排练节目,8岁的女儿走得匆忙,忘了带伴奏磁带。王晶发现了,却没做声。她想,女儿常忘东西,提醒她一次,她的依赖心理就会增加一分,不如让她受点挫折,让事实来教育女儿。黄思路快到校门口才想起来打电话给妈妈,请妈妈赶快把磁带给她送去。

当时,王晶正好放暑假在家,完全有时间给女儿送去。但她没这样做,只对女儿说:“你自己犯的错误,不应该惩罚妈妈。你自己想办法解决吧!”

黄思路没有办法,只好向老师说明情况,把节目顺序调一下,然后骑车顶着烈日回家取伴奏带。王晶说:“她多跑了这一次,以后就少跑了无数次,因为她记住了这个教训。”

曾经有人问黄思路:“回过头来看,你觉得妈妈的做法对吗?”

黄思路笑着回答:“我觉得对。‘自作自受’使我知道无论我做什么事情,后果都要自己承担。所以,我做事很负责。”

第二次受罚发生在黄思路小学临毕业前。她负责的一笔为特困生捐款的现金少了200多元。老师说,“算了,反正捐款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个同学也把小学读完了。”

王晶坚决反对,她要求女儿把账目的漏项补齐,补不上的由她自己赔偿。黄思路把漏记的账补上后,还有120多元因事隔数年实在记不起来,只好用自己的钱垫上。

王晶说:“这种做法类似罚款。如果孩子长大以后在工作中出现这样的差错,也是必须要承担起责任的。我这样做,只是提前让她通过惩罚接受教训,以免这种做法成为习惯。这样罚她一次,就能避免将来更大的损失。在我看来,付出这笔‘罚款’还是很划得来的。”

从那以后,王晶要求黄思路每天对自己的花销记账。上中学后,黄思路各种稿费收入和开支数目越来越大,只要迟一天记账,王晶就会罚她10元钱。因此,黄思路不管每天多忙多累,都不敢对记账懈怠,否则妈妈给的100元生活费,收到后10天不记账,就罚光了。

第三次,是黄思路赖床受罚。

有一段时间,黄思路每天晚上睡得晚,早晨又想提前半个小时起来早读。可她听见闹钟响后没有马上起来,结果又沉沉睡去,如果不叫她,上学就会迟到。每天如此,闹钟形同虚设。王晶让女儿把闹钟设定推迟半小时,按正常时间起床,这样能睡得充足一些。开始女儿不愿意,每天晚上总说保证第二天能早起,可第二天还是迷迷糊糊醒不来。妈妈没收了闹钟,说:“既然闹钟不起作用,那就别用了,我可不当你的‘闹钟’!”

没有了依赖心理,思路睡到清晨便很警觉,听到一点点动静就醒过来了,然后马上翻身起床,生怕一觉睡过头。几天之后,王晶把闹钟还给女儿,思路便能准时起床了。

王晶的“惩罚”,对女儿不是打骂,而是“罚跑腿儿”、“罚款”、“罚起早”,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体验由于自己的错误带来的后果。这很好地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意识,让孩子懂得了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现在,女儿不管走得多远,王晶都非常放心。

黄思路16岁时,去美国学习钢琴,独自一人在美国住了3个月。

她一下飞机就遇到了很多问题,但她靠自己的力量把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她说:“我由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比较短,这也算妈妈‘自作自受’教育的一个成果吧。”

光说不练,不会成功;父母一切替孩子代劳,孩子不会长大。成功人士能够出类拔萃,是因为他们深知“实践出真知”的魔力。

“我能行”的孩子,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而是在行动中成长的。有些父母,嘴上说让孩子锻炼,但事事都替孩子做。如此,孩子渐渐就会产生依赖性,不愿意面对困难和挫折,自身的潜力自然得不到发挥。

第三件“宝贝”:“独立必须自主”。

只要是女儿能做的事情,王晶从不插手。

黄思路3岁开始学钢琴,上第一堂课时,妈妈就让她单独去老师家。思路个头小,直接坐在琴凳上够不着键盘,妈妈就为她准备了一个大枕头。妈妈把枕头绑在思路背上,像送大学生一样,站在大门口,目送女儿走出家门,到对面楼上的老师家上课。思路练琴的时候,王晶和丈夫很少在一旁盯着,他们只是要求女儿在练琴时要认真,练好了就可以去玩。

从小到大,王晶从来不代替思路做她力所能及的事情。思路2岁就学会了用筷子,3岁时会自己洗澡,4岁时会自己洗头发。

在妈妈的耐心培育下,黄思路从小就养成了有条理的良好习惯。上小学的第一天,她把每一本书包好,将其一一放进书包。长大一些后,思路学会了自己补衣服、缝扣子、修自行车,上小学五年级的一天,她在学校生病了,放学后独自跑到医院看病。当外公得知消息赶到医院时,她已经把药都取好了。

黄思路说:“我妈从不会因为年龄小而迁就我。妈妈好像一直都很平等地把我当成大人,这让我很小的时候就不大考虑年龄的问题了。”

在王晶的家里,永远听不到“孩子还小”这句话。遇到难事,妈妈总是退一步,摆出一副不闻不问的样子,说:“娘勤女儿懒。山不转水转,机会来了,就开发你的潜能吧!”

在这样的“逼迫”下,女儿带给了妈妈一个又一个惊喜:鞋匠不肯修的鞋扣,她想办法修好;淋浴龙头坏了,妈妈全身淋湿了都没有修好,思路往里面夹块海绵就解决了问题;上大学后,宿舍电话不通,她也动手去修。

16岁时,思路一个人出国学习。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她克服了很多困难,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还利用课余时间打工,自力更生挣路费。回国后,她把出国求学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既是对自己的总结,也是对妈妈的感谢。

在生活环境越来越优裕的今天,如何让孩子具有“身在苦中不知苦,面对困难不觉难”的素质,对孩子的一生具有重要的意义。父母要为孩子的长远着想,让孩子在幼年的时候学会承受挫折,接受惩罚,经历磨难。孩子长大之后,一定会感激父母赠予的这份人生财富。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孩子未来的命运如何,就看他今天是否养成了好的习惯。

8.宽严有度,“虎妈”不等于好妈妈

一堆家规,将女儿送进了哈佛;一根藤条,将3个孩子送进了北大。“虎妈”、“狼爸”的严厉教子方式让人记忆犹新。而眼下,又出现了一位日本妈妈,用相对宽松的教育方式将自己的3个孩子全部送进了哈佛大学。

一面是“虎妈”、“狼爸”近乎专制的严厉教育方式带来的成功;另一面是“哈佛妈妈”相对宽松教育下走进世界最高学府的荣耀,到底是严厉的教育方式更加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还是宽松式的教育更加科学?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算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期中考试之后,一名学生失踪,忙坏了家长和老师,问遍亲戚朋友,都不知其下落。学校派人找了全城,结果在一桥洞下发现了这个孩子。孩子蜷缩在那里流着眼泪,甚是可怜,问其原因,才知道因为这次考试得了92分,他的爸爸说拿不到100分就打断他的腿。然而,父亲的回答很轻松:“我只是吓唬吓唬他!”

狼爸虎妈式教育用“打”的体罚方式,让孩子懂得服从,本质上是用暴力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这样的方式培养的孩子,只会成为唯唯诺诺、没有独立思想的人。其培养出来的很可能是“羊子”、“羊女”,本质是一种“奴性教育”,孩子的性格会受到扭曲。

关爱孩子的方式有很多,培养孩子成才的方式也有很多。每一个做妈妈的人,内心肯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但为了孩子早日成才,就用“狼爸虎妈”的教育方式,实在要不得。

有一次,孔子带领他的弟子们到鲁国参观学习,看到了一种专门对人示警的特殊器皿——欹器。孔子认为这是教育学生的一个良机,便让学生分别向里面注水。

结果发现,当欹器没注水时是倾斜的,注满水后又会翻过来,盛不住一点水,只有注水到一半时,它才能垂直竖立。据此,孔子总结出了适度的道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能够坚持适度原则的人,才是真正聪明,能够避免挫折和失败的人。

但是,很多人却不懂这个道理。家庭教育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两类妈妈:一类是放纵型,这类妈妈对孩子非常疼爱,常常是孩子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另一类是苛刻型,她们对孩子要求十分严厉,不许孩子做这做那。事实上,家庭教育也应该坚持适度原则。

儿童教育专家指出,权威、民主的教育才是最科学的教育方式。一方面,妈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权威和威信;另一方面,要对孩子予以理解和尊重,给他自由。对孩子严格要求跟自由并不矛盾,权威不是专制,民主也不是溺爱。比如不能撒谎,不能欺负别人,不许过度玩网络游戏,这些方面要严格。在这样的前提下,孩子依然可以享受自由,可以和同伴玩,选择自己喜欢的兴趣发展。这就是宽严有度。

那么,具体应该如何执行宽严有度的教子法则呢?

一个通行的理念是,孩子10岁之前要完成道德智能的教育,核心便是明辨是非。

对1岁以前的孩子,妈妈要无条件地爱,这样他才会有安全感和幸福感;

对2到4岁的孩子,妈妈要敢于说不,让其明辨是非;

对5到10岁的孩子,妈妈便要进一步培养起良好的道德习惯,这段时间是一生的基础、最重要的阶段,也是立规矩的黄金时段;

孩子长到10岁以后,妈妈就要开始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对话,听取他的意见和想法,用道理说服他而非强制他。

根据国内外家庭教育研究的发现,孩子成才率最高的家庭是权威民主型的家庭,而不是专制家庭。

同类推荐
  • 让孩子不恐惧、不焦虑、不拖延:创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让孩子不恐惧、不焦虑、不拖延:创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拿他没办法!”……如果你正在为孩子的拖延为题而苦恼,这本书或许能够帮到你!台湾心理咨询师和亲子教育专家童利菁告诉我们:停留在出现问题的思维水平上,不可能解决出现的问题。如果不了解孩子拖延背后的心理动因,“催”只能让孩子更慢,父母更抓狂。其实,每个拖延的孩子内心并不想拖延,甚至会因为拖延而恐惧和焦虑,他们也担心做不好招来责罚,影响自己在父母和老师面前的表现,最重要的是削弱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力。本书从儿童情绪科学角度入手,深入了解孩子焦虑和恐惧的原因,有针对性地纠正孩子的拖延问题。这样,大人才不会为孩子抓狂,孩子也能健康开心地成长。
  • 哈佛家训VII:人生要耐得住寂寞

    哈佛家训VII:人生要耐得住寂寞

    本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寂寞,是人生成长阶段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感受寂寞、超脱尘世,是一种人格的独立与完整;耐得住寂寞,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陈景润的寂寞,攻破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堡垒;艾米莉狄金森的寂寞,创造了无数不朽的诗篇当被寂寞包围的时候,请不要沮丧,请接受寂寞的洗礼,也许这正是成功的契机《人生要耐得住寂寞》是《哈佛家训》系列第7本,书中的经典故事寓教于乐,都富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桥梁,也是青年学生学会独立,走向社会的枕边书,让读者在增长智慧的同时,提高自身修养,是可以陪伴我们共同成长的必读书目。
  • 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好妈妈的秘密

    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好妈妈的秘密

    关于人与自然的紧密关联,雷切尔·卡森这样说:“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如今,在强调让儿童与自然重逢的时候,我们同样面临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阅读的缺失,这虽是儿童的,但首先是成人的,因为年轻父母们也很少读书了。孩子需要陪伴,更需要我们讲故事给他们听,可以和他们一起读读书。就如同与自然的关系那样,可以感受阅读之关的人,一定可以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
  • 换种方式爱孩子

    换种方式爱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所以每个家长也都可以说是天才的教育家,而且,只要你努力,就可以成为一个好家长。”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确,天底下哪有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呢?然而,他们爱孩子的方式却并不一定都是恰当的,效果有时会适得其反。因此,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自己的梦想,让我们换一种方式去爱孩子吧!
  • 赢在起跑线:帮助孩子上好小学一年级

    赢在起跑线:帮助孩子上好小学一年级

    赢在起跑线:帮助孩子上好小学一年级是在畅销书<帮助孩子上好小学一年级》的基础上进行再次创作、改良,引入更多富有时代意义具体案例和教育方法,全面仔细地为父母介绍“让孩子上好小学一年级”要做的全部工作。相信本书一定能帮助父母更有效、更出色地做好孩子的学前准备,为孩子未来的腾飞垫上第一块坚实的基石。
热门推荐
  • 梦幻乱

    梦幻乱

    如果说黑暗来临你想哪是什么,夜幕,毁灭,希望,亦或重生
  • 祥风瑞虹

    祥风瑞虹

    721年,宫中一片素衣,天下缟素。据说是唐玄宗李隆基刚出生的女儿在襁褓中夭折了,同年8月,她的灵座上出现了祥风瑞虹的现象,自此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就开始了。几十年来大唐从未经历天灾,因而此女被封号上仙公主。此后唐玄宗李隆基每到上仙公主祭祀之日就去其灵座上祭拜。744年唐玄宗去祭拜时,上仙公主灵座上竟然呈现了一片竹简。杨氏者,不可宠也。一开始唐玄宗还是深记在心,可是在唐玄宗一见到杨玉环后就将竹简忘在脑后了。此后10年,大唐看似国泰民安,实则朝纲混乱,节度使权倾一方,一场巨大的灾乱即将降临了。
  • 我和魔鬼谈恋爱

    我和魔鬼谈恋爱

    可爱而又妩媚本就是矛盾的存在,世上从不会相信会有这样的人存在明亮而又疯狂,阴郁而又迷人。回眸只不过是勾起你的欲望,认真你就输了。知道这些偏偏还是有人前仆后继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抱着娃娃站在楼梯口,迫不及待欣赏自己的杰作,歪头微笑,阴郁疯狂。最幸福的事莫不过“你在闹,我在笑,你做什么我都支持”我会是你最后的后盾,且最坚硬的——来自泽锡
  • 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

    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

    本书主要围绕当下中国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论述,从国家政策、价值观、贫富差距、教育问题、文化现象、热门话题等方面揭示当下中国之现状。本书语言犀利而不激进,思想深刻而不哗众取宠,有高度的现实意义,是一本能真正反映当下中国社会真实现状的良心之作。
  • 流离的萤火爱情

    流离的萤火爱情

    抬头看到的就是他那双孤傲的眼睛,散发着无数的寒气,让人不寒而栗,那张脸简直无懈可击,与哥哥相比似乎更胜一筹,但是他满脸的高傲和不屑,瞬间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个冰山男依旧惜字如金,没有表情,我开始有些怀疑,老哥是不是认错人啦?呼呼,不理他们啦,走咯“答应我一个要求!”说得这么爽快?是早有预谋吗?可是不应该,总不至于他是策划者吧“要求?行,但是你不可以说…”委屈啊,莫名其妙地要答应冰山男一个要求。“不管如何,你都要信我!”那是你对我的乞求吗?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误会,他们之间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爱善良的韩雪柔能够等到幸福钟声响起吗?面对昔日的男友、今时的未婚夫,她该如何抉择?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嘻嘻,我会再接再厉的~~~推荐——http://m.pgsk.com/a/450433/《邪魅总裁:女人,乖乖躺着!》推荐新作温馨治愈系列:听说,爱情回来过。http://m.pgsk.com/a/702512/
  • 快穿之恶毒女配靠边站

    快穿之恶毒女配靠边站

    孟青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吃亏,她的行事准则只有三个字:快!狠!准!然后,她挂了。坑爹系统找上门。【宿主,你要打败破坏世界秩序的坏蛋,维护世界和平。】Ok,打脸虐渣,她拿手。咦?男主?男主是什么玩意?滚一边去。系统【宿主,你要跟男主在一起才算完成任务。】孟青:“……”男主大大,快回来。PS:1V1,不虐,甜。
  • 名门嫡女:神探相公来过招

    名门嫡女:神探相公来过招

    素味平生的两人,因为幼时的婚约,相知相识,一桩桩似乎有所指向的案件,孙世宁犹如被卷入漩涡,屡次险遭没顶之灾。幸而,沈念一数次出手相助,两个人的感情也在破案过程中有了不一样的牵绊。
  • 兵书峡(上册)

    兵书峡(上册)

    本书是一部武侠小说。由“现代武侠小说之王”还珠楼主创作。1949年7月由上海正气书局出版第一至四集,第一集封面书名前冠以“续云海一一”,第二集起均冠以“云海后传”;至1950年出版第一二集。全书共二十四回,六十五万字。
  • 清代学术概论

    清代学术概论

    《清代学术概论》是一部阐述清代学术思潮源头及其流变的经典著作,也是梁启超先生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梁启超先生将清代学术从时代思潮的角度划分为四个时期,并对每个时期作了简要而中肯的评介,精辟分析了各个时期及其代表人物的成就与不足。《清代学术概论》一经问世即受到读者欢迎,并成为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了解清代学术文化史的入门必读书。
  • 家有萌鬼:首席复仇记

    家有萌鬼:首席复仇记

    作为一个平平淡淡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奔三女青年,姚落落一直觉得生活从来都不会像偶像剧里那样狗血。但残酷的现实告诉她,生活虽然不是什么狗血偶像剧,有时候却比偶像剧还要狗血!喂,你为什么要缠着我?因为我喜欢你啊!作为一只三观完全被颠覆的四好青年,姚落落表示,被一只会卖萌的帅鬼缠上,那真是亚历山大!【开坑不弃,非重要事项发生绝不断更,坑品保证,请放心入坑!】ps:绝对不是恐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