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52100000076

第76章 外篇之二:佛教的可信与可疑(6)

但是每个人都有无法控制未来的时候。

人们控制未来失败,就会降低控制未来的信心,人生观也就会从唯物主义偏向唯心主义。

比如我们常听说,有人在死里逃生之后,“人生观都改变了”。我们或许会奇怪,人总是会死的,这不是一个人人都知道的常识吗?为什么非要亲身体验一下生死边缘,才会去改变人生观,才会对自己过去所做的种种后悔呢?

假如这个死亡危险来自于意外,比如说一场车祸后的死里逃生,那么这件事给当事人的意义不仅仅是向他提醒死亡多么恐怖,还是在告诉他:你对未来的控制能力是极为有限的,你连保证自己下一秒会不会死的能力都没有。

我们平常当然不会动不动就认为自己下一秒有可能会死,会觉得那样想是神经病。

但当人们亲身面临死亡危机以后,他就被提醒了:你美什么?你凭什么那么自信自己能活好多年?你凭什么相信自己下一秒不会死?这个人控制未来的自信一下子被击垮了,那么他的人生观也就被改变了。一个对控制未来有自信的人,他的规划就比较远,总想未来的事。一个对控制没自信的人,假如连下一秒会不会死都不能确信,那自然顾不上去规划几年以后的事。这种人的人生感悟经常是“珍惜身边”“把握现在”“珍惜和亲人在一起的时光”“好好享受生活”之类及时行乐的观念。

再比如,一个人一辈子刻苦努力,勤奋克己,把一切该做的都做到了。结果到了晚年事业失败、朋友反目、妻离子散,自己疾病缠身,老无所依。一个人到了这份上,他要还是浑不在乎,大声说大不了从头再来,那这人不叫坚强,得叫缺心眼儿是吧?一般人这时候已经充满绝望了。他觉得他对这世界所做的一切,都没得到他设想中的结果,每次都出乎他意料地让他倒霉。他会觉得这世界太不可靠,对未来也毫无安全感——过去这么努力都得到这下场,现在老成这样,更不知道未来会有什么结果了。那么当他反省自己的时候,他会想,这辈子得到了什么呢?将来早晚有一天自己会浑身病痛的躺在病床上,满身屎尿,连移动身体的能力都没有,到了这个境地,有什么是他能有信心把握的呢?想来想去,只有一个:那就是他的精神世界。只有这个让他有安全感。茫茫世界都不可靠、都不真实,只有自己的精神,自己的信念才是唯一可靠的。这不就是主观唯心主义吗?

在这个理论下,佛教是什么呢?

很容易想到,佛教认为所有事物都是“无常”的观点,正好是在极端强调我们没有控制未来的能力。

在上述控制未来自信心的坐标轴上,佛教不仅处于主观唯心主义一端,而且还超过了主观唯心主义,比它对控制未来更不自信。因为佛教认为,连“我”都是无常的,我们连自己未来会想什么都不可以把握。唯心主义最起码还是在用理性来认识世界,但佛教连理性都要破除。当唯心主义觉得自己内心中所想是真实可靠的时候,慧能说“不于法上生念”,连这点思维都被制止了。

但既然是在同一个坐标轴上,所以佛教和辩证唯物主义并不是不能对话。

我们前面说过,佛教认为事物并不是不存在,只是“无常”,辩证唯物主义也认为事物处在永远的变化中。两者对物质世界的看法是一样的,只不过佛教认为无常的世界不值得留恋,唯物主义者认为我们能把这世界改造得更美好。

佛教说“无常”是苦,我们所得的终究会消失。但对于一个对改造物质世界有信心的人来说,“无常”非但不是苦,反倒是幸福的根源——假如世上万物都是永恒不变的,那么改造物质世界也就变得不可能了,也就毫无希望可言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佛教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其实没有本质区别,它们观测的都是同一个世界。只不过面对同样的观测结论,一方乐观、一方悲观而已。

有一些人以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或者唯物主义和宗教是完全相反的两种世界观,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非此即彼。

因为持有这样的观点,有些深受唯物主义教育的人对唯心主义坚决排斥:这世界这么真实,我绝不相信那些神神鬼鬼的东西!

又有的人,一旦从唯物主义投向宗教以后,他原有的世界观就完全崩溃了。他把学过的科学知识全部抛弃掉,完全投入了宗教的怀抱,成了一个彻底的反智主义者。

我认为,以上观点是错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并不是完全对立的黑白两面,而是位于同一个坐标轴上,而且这个坐标轴是连续的。绝大部分人在这个坐标轴上不会位于端点,而是位于中间的某段。人们还会随着自己对控制未来的自信心的变化,随时改变在坐标轴上所处的位置。

所以是否信仰宗教,这其实不是一个纯理性问题,不是一个“要么信唯物主义,要么信宗教”的二选一问题,而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在坐标轴上慢慢移动,移动到哪的问题。起决定作用的,就在于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了。

不过,从非宗教到信仰宗教,还是有个一跃而成的过程。这是因为我们前面说过,宗教——比如说佛教——并不是位于“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坐标轴的中间,而是位于唯心主义这点还要靠右的地方。

为什么佛教可以比唯心主义更靠右?这是因为,当唯心主义在主张“世上只有我最可靠”以后,就不可能再往坐标轴的右边走了。因为在坐标轴的最右端,唯心主义者们只剩下“自我意识”没有怀疑了。可要是否认了“自我意识”,连“我”都不存在了,我就不可能思考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正好证明了这一点。

为什么佛教可以把“我”也否定了呢?这是因为佛教从外界拉来了一个永恒的“佛性”。坚定不移地说,把握了“佛性”我们就可以拥有永远的幸福。正因为有了这个坚定的“佛性”做保障,佛教的世界观才可以突破坐标轴的右端点,才可以连“我”都否定。试想,假如不相信存在永恒的“佛性”或者其他类似的非理性真理,而坚持要否认“自我意识”,那会变成什么?——一个失去自我的疯子。

所以,要想超越坐标轴的右端去接受佛教,就必须先一股脑的接受永恒“佛性”的存在。这就是一跃的过程。

按照前面的理论,接受佛教需要两步:

第一,对于自己预测未来的能力极端没有自信,认为佛教之外的一切事物都是不可把握的。用佛学的话说,就是在理性上认识到“万法性空”的本质。

第二,认定“佛性”是超越理性世界的永恒的存在。换句话说,就是从感情上一股脑的接受佛教的说法,坚信不疑。

这两者一个是在理智上开启智慧,一个是在感情上虔诚信仰。宗教的主要元素都具备了。

这就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佛教之间的差别与联系。

【六】

关于佛教的理论,已经全部讲完了。在最后,我想说点别的。

我们这本书一直是用理性的观点介绍佛教。但在这本书的最后,我想讲一些感性的东西。不讲真假,只讲美丑。

美有什么用呢?

佛教说“无常”,说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这话说得非常有道理。我们在人世间无论怎么奋斗、怎么享乐生活,总免不了有面临死亡的一天。很多人都会迎来这样的结局:

有一天有气无力地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突然意识到:我这辈子再也不可能回到我的家了!再也不可能睡到我的床上、使用那些我曾经努力争取并极为珍爱的东西了!我这辈子一切努力的成果都将离我而去,对我来说全都化为浮云。这张陌生的病床,这间吵闹的病房,就是这辈子我的全部结局了。

总有这么一天,对吧。

一想到这个结果,很容易让人感到丧气:不管我们怎么在世间奋斗,最后不还是这么个结果么?努力奋斗又有什么意义呢,赚再多的钱最后也不过是病床一躺,能留得住什么呢?

我告诉你,有件东西能留住:音乐。

只要我们清醒,我们就能够在自己的脑海中播放音乐——如果我们不清醒,那也就和死亡无异了。

音乐是什么呢?音乐能承载美。您一定有最喜欢的音乐,当您听到这些音乐的时候,您会感到世间万物特别美好。佛教说无常说得没错,我们拥有的一切都必将离我们而去。但直到失去意识之前的最后一刻,我们都可以在心中保留美好的音乐,以及对世间其他美好事物的爱。

所以如果你为人生无常而惶惶不安,如果你想到人生结局就觉得万事虚无,那么不如现在多听音乐,收集美好的乐曲,建立一个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库。然后买一套最好的便携式音乐播放设备。在你失去意识之前,它们可以一直让你感受到美好。

说这些和佛教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很多人信宗教,主要原因是怕死。死最令人害怕的地方在于,它是未知的。

我们不知道自己在死后的那一瞬会进入什么样的世界,还是说会进入彻底的虚无?虚无是很恐怖,但起码死了后什么都不知道了,眼一闭、心一横,就过来了。可是还有很多宗教吓唬我们,说我们会因为生活中的一些细小行为,导致自己会在死后,在非常恐怖的地狱里受上极长的痛苦。就像佛教对地狱的描述那样,又是铜条穿胸、又是钢水灌肺的,太恐怖了(你们能理解吧,我为了写书有一段时间一天到晚看这些东西,多少有点瘆的慌)。

万一真有很恐怖的地狱在等着我们,那该怎么办?

能皈依宗教当然很好,但假如我们不信宗教呢(能看完这本书的朋友,应该喜欢理性思考,多半不容易信教),怎么办?虽然信教了,但是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从地狱恐怖的惩罚中幸免,怎么办?又万一辛苦修行一场,死后一看,我操这竟然是另一个宗教的地狱,怎么办?

我告诉你一件能稍稍安慰你的事。

即便在最残酷的地狱里,有两件事可以存在:

美和爱。

前面说过,佛教应该认为众生拥有自由意志。地狱的受苦者也属于众生,所以也拥有自由意志。

有自由意志就意味着有感情,就意味着有审美和爱的能力。

而且美和爱可以不需要外物而存在——我们可以把美好的事物和对美好事物的感情保存在脑海中。最简单的,我们可以在自己的脑海中演奏最美好的音乐,去思念最爱的人。

综上可证,无论地狱多么残酷,我相信地狱里一定会有音乐,一定会有美和爱。

也许地狱里有非常严酷的狱卒,禁止一切美好的事物,禁止鬼和鬼之间的微笑,禁止鬼用残破不缺的嘴哼出旋律,禁止鬼在牢房上敲打出节奏,禁止鬼在受苦的嚎叫中夹上一句调侃地狱讽刺天堂的笑话。是有这种可能,它们甚至可能消除你的记忆,强迫你忘记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旋律,强迫你忘记最爱的人——算你们牛逼!但只要地狱众生能保留自由意志和感情(否则惩罚和恐吓又有什么意义呢?),那么,你们就永远禁止不了思考,永远阻止不了众生在自己的心里吟唱节拍,阻止不了幽默感,阻止不了受苦的大众在这悲惨世界中找到值得深爱的并为之付出炽热的感情。

如果你想让我受苦,你就无法阻止我去爱。

这就是我们可以把握的小小安慰。

(全书完)

备注:

文中可以通用的几组词:

“幻象”和“幻相”:本书用“幻相”,是因为“幻相”在佛经中出现的次数比较多

“假象”和“假相”:本书用“假相”,是为了和“幻相”统一。但是在现代汉语中,似乎“幻象”、“假象”用的更多,所以统一改成“幻象”和“假象”也可以。

“执着”和“执著”:本书用“执着”,似乎“执着”用的更多一些。

“普度”和“普渡”:本书用“普渡”。

同类推荐
  •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出家六年,精研佛经,一朝归来,即向文化大师南怀瑾叫板!此人就是本书作者董子竹。他认为,东方文化必须全面重估。六年如一日诵读《金刚经》,对儒佛道三家均有深入研究的董子竹认为:当代学者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存在着太多的漏洞与谬误。
  •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是生活在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的古代希伯来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犹太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共同的正式经典。它构成了西方社会两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和特点,并影响到世界广大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进程。《圣经》不仅仅只是一本宗教读物,其中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它与希腊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
  • 天天学禅

    天天学禅

    本书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基础,以佛家禅理感悟人生的高超智慧为核心,融合了儒家、道家思想的精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掌握生活智慧,端正工作态度,享受真正的自由与快乐。文字直指人心,充满了哲学旨趣。
  • 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佛祖都说了些什么》用轻松易懂的写法,介绍了汉传佛教的历史。六道轮回是否存在?罗汉和菩萨谁的级别更高?坏人到庙里捐钱能否获得福报?为什么有的佛经像绕口令?……所有和佛学相关的疑问,这里都有解答。所有对佛教模糊的概念,这里都会进行清晰地分辨。对佛学一窍不通的人,也能轻松地看懂。
  •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本书讲述从所罗门王起犹太民族700余年的历史,对应《圣经·旧约》的后27卷。该卷讲述了犹太国从辉煌到亡国,犹太人被驱逐出故里四处流亡到重返家园的历史。
热门推荐
  • 沙上的卜辞Ⅱ

    沙上的卜辞Ⅱ

    耿占春,80年代初以来主要从事诗学、叙事理论和当代文学批评。著有《隐喻》(1993),《观察者的幻象》(1995),《叙事美学——探索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小说》(2002),《失去象征的世界》(2008)。多种随笔著作《痛苦》(1993),《话语和回忆之乡》(1995),《沙上的卜辞》(2008)等。另有社会思想随笔和诗歌写作。曾获第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奖年度批评家奖。现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剑圣大魔

    剑圣大魔

    剑圣者一点剑意千山渺,两袖白云万仞遥。大魔者提剑跨骑挥鬼雨,白骨如山鸟惊飞。我,袁霄。是剑圣,亦是大魔。
  • 世界军事百科·第二卷

    世界军事百科·第二卷

    本书全面介绍军事学科中兵器的发展延革、历史上的典型战例、军事经典名著。内容包括:中外军种兵制的历史发展、现代军事高科技的发展变化等。
  • 帝国焰:惹上花心CEO

    帝国焰:惹上花心CEO

    他是业界上狠厉的传奇人物,只要是他盯上的东西没有得不到的。他换女人如换衣服,有钱可以玩弄一切,可以视一切为无物,他玩的游戏从来不是虚拟而是人。她是一片无处可依的叶子,她不是伟人,她拼命的赚钱只不过是想要帮助从小生长的孤儿院而已,却不知一场相遇,一场游戏,他和她从此纠缠在一起。他用孤儿院来威胁她做这做那,还时不时的对她上下其手。当她恋上了他霸道的温柔时,他却狠狠的推开了她,原来灰姑娘的童话永远不会被打破。最后,伤了心,原来……她跟他只不过是一场游戏……
  • 南渡录

    南渡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尘封的扑街

    尘封的扑街

    此书名字、简介完全没有意义,中心思想就是主角如何如何强大,甚至能不能表现出来都不一定。PS:此书主角经历的角色和各种世界都是由作者创建的各个游戏角色、真实事件以及自我遐想出来的。所以,作者并不对主角“颜哭”经历的一切负全责。毕竟,现实比小说更科幻,对吧?——————————看的书多了,自然就心血来潮,想要把自己的世界写出来,闲暇时间写一写,不一定会检查错字。欢迎来发表意见。
  • 窗下的树皮小屋

    窗下的树皮小屋

    本书是国家一级作家冰波先生的经典作品集,全书从“真”“善”“美”三个角度选取冰波先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窗下的树皮小屋》获儿童文学园丁奖,《蓝鲸的眼睛》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蛤蟆的明信片》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长颈鹿拉拉》获全国优秀图书奖;《好天气与坏天气》《大象的耳朵》入选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材。一个个取材于现实生活的故事,经过奇妙的想象,幻化成美丽的童话,让小朋友们在愉快的阅读中获得“真”“善”“美”的人生体验。
  • 太上济度章赦

    太上济度章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