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90900000024

第24章 人的自觉是第一位的(1)

人的自觉是第一位的

总能听到一大堆艳羡的声音——

人家芬兰,当老师真轻松,政府完全信任学校和老师,对教师从来没有考核;

人家美国,教师的待遇多高啊,教师真轻松,不用批改大量的作业,而且都是小班教学;

人家德国,学生上职高和普高都一样,家长和社会对孩子的期望值不像我们这里高,教师压力小,而且,教师都是国家公务员,基本是终身制,还不需要坐班,上完课就可以走人;

人家北上广的一些学校,不仅办学条件好,而且生源好,当地高校多,学生考低分也能进好学校,工作比我们轻松,待遇却比我们高多了。

……

条件好一点,待遇高一点,工作轻松一点,谁不指望这等好事?

这种羡慕,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是增强羡慕者自身的发展动力,让他懂得还有更好的教育环境、更好的生活等着他;二是可以增加对学校甚至政府教育部门的压力,让他们懂得还可以继续为师生创造更好的办学环境。

但看着人家的好条件、好环境、好待遇,一味羡慕也是不行的。

在羡慕之时,把人家看仔细了,了解完整了,再来高谈阔论,可能会更客观中肯。脱离具体的背景讨事论物,通常会失之于急切和浮躁。脱离自身因素去羡慕人家的环境,无疑也会徒增烦恼。

芬兰的教师地位的确高。年轻人最向往的职业就是教师,但教师选拔机制却极为严格。要当教师,即使是幼儿园教师,也必须拥有硕士学历。师范类院校在全国的录取率仅有10%。教师在芬兰成为真正的精英职业。

如果没有这么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这个只有500多万人口的北欧国家,学生们“享有最短的上课时间、最少的考试和最平等的教学”,如何能在各类机构组织的教育评比中,教育质量长期名列前茅?一群平庸的教育者是无法胜任的。照此标准,那些艳羡芬兰教师地位的人,若真的在芬兰,恐怕大都连教师的职业资格都难以获得。

德国教师面临的升学压力比我们小,但工作时间并不短,日常教学任务更不轻松。德国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执教两门学科的能力,教师每周通常执教24—28课时,几乎整天都在上课。这样的工作量大大超过我国。德国教师虽然不用坐班,上完课就可以回家,可上课已经占去了大半天时间,上完课回家,还有大量的备课任务。一位德国的中学校长告诉我,她60岁了,还每周上20节课,年轻人则更多。我问她,老师是否有时间在家里照顾孩子?她说,除非退休或者假期。尽管很少考核教师和学生的成绩,但教师们都充满责任感和紧张感,希望每一节课都能够对学生真正有所帮助。

美国的情形也差不多。中学教师每天要上5至6节课,且通常是多门学科。虽然每班学生就二十多个甚至十七八个,但实行包班制,1—2位教师(小学通常是一位教师)全面负责班级的教育教学。他们既要教数学、语文,还要教体育、美术、音乐等,每周任教课时量常达20多节。校长还会随时来听课,并与教师交换意见。总之,教师每天的工作同样非常忙碌和辛苦。

这些,恐怕是那些徒会羡慕的人未曾了解,甚至无法想象的。

任何一个国家,只要对教育足够重视,而教育又足够发达,对教师素养及其工作质量的要求,就一定会更加严苛。那些以为国外教师工作轻松却报酬丰厚的教师朋友们,看到这里,一定不会再有太多的悲慨了。

国外,终究是国外。国情不一样,而自己又出不了国,抱怨羡慕一会儿就过去了。面对国内的学校差异,我们的一些教师朋友们的心态就不容易调节了。

随着教育交流的增多,一些教师越来越容易产生一种“失落感”。总觉得“别人”的学校条件多么优越,管理多么宽松,待遇多么优厚,对比之下,自己仿佛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除了羡慕,就剩下了抱怨和苦闷,甚至愤怒。

不久前,浙江一所职业学校火了一把。据《中国教育报》报道,该校教师每个月有一天的“疲劳假”;每个教师有午休床铺;教师每周可以有一个上午迟到一个半小时,一个下午提早一个半小时下班,以便安排好家务;学校每周还会安排中医来校坐诊,给老师们提供保健咨询。学校对教职工的关心和关爱无微不至,值得学习。

报道一出,许多校长带着人去学习,更有众多教师朋友们纷纷在微信里转发,吐槽自己的学校怎么不像别人那般“幸福”。一时间,仿佛全国众多学校教师们的幸福感大减,而愤怒感急升,以至于不少校长纷纷出面“灭火”“降温”,专门开会做教师们的思想工作。

据了解,该校在关爱教师方面的确有一些独到之处,但其中大多数措施,仅仅属于优惠政策层面,比如疲劳假,真正使用的教师并不多。而中医坐诊了一段时间后,大家也就觉得没有意义和必要了,就取消了。而允许教师每周有事可以迟到或早退,其实多数学校都在实行。而该校除了明文规定可以享有的“幸福自由”时间外,其余的上班时间内,管理和检查是极为严格的,绝不可以随便迟到和早退。

另一方面,该校对教师的工作质量要求其实非常严格。他们必须是双师型教师,必须成为多面手,能够上多门学科。这可不是语文、数学、英语或者作品赏析之类的文化学科,也不是随意在网上下载个课件就可以敷衍得了的。职高是面向社会各种职业的,教师必须深入社会,熟练掌握一种或多种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领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对学生专业发展和今后就业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指导。老师们不得不在寒暑假深入大量企业或者有关单位去搞调研。因而,有时候,看起来是为了备一节课,实际上要花一个周末甚至好几个周末的时间。

“没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真才实学,没有多种才能和敬业精神、钻研精神,在这里你是待不下去的。”他告诉我说,“说实话,我很忙碌,每天都像打仗,但的确感到幸福,这种幸福感是建立在自己的高度负责和自觉基础上的。正因如此,我们学校才能够从一所普通的职高迅速崛起为一所全国知名的学校。”

说得多好!说到底,人的自觉是第一位的。没有高度的责任自觉,就不会有高度的道德自律,也不会有持久的专业自强,因而也不可能会有牢固的尊严和地位,不会有真正的职业幸福感。

李嘉诚在汕头大学毕业典礼上,曾经告诫年轻的大学生们,不要让内心的愤怒影响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把愤怒转化为对自己更高的要求和更专注解决问题的动力。只有更加勤奋,更具观察力和韧性,才能改变困境,创造机会和缔造希望。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与其只是羡慕,或者因羡慕而平添许多愤怒来,或许,还不如着力提高自身的职业境界和专业能力,并从中享受职业给予我们的尊严和快乐。或许,这才是我们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选择。

不必惧怕孤独

你给我写了封长长的信。

在单位里,因为做了些与别人稍有不同的事情,你总感觉孤独而委屈,与周围格格不入。

你不知道为什么被人无端议论与疏远。

你在学校需要的时候没有推辞。有同事因病请假近一年,学校安排代课,其他人害怕担子沉重,纷纷推辞。你工作只有一年多,业务还在摸索中,但当领导找到你时,你却一口应承下来。一个人跨年级教八个班级,一周二十多节课。

一年下来,人疲惫不堪,教学成绩竟还不错。

令你心寒的是,在这过程中,每逢唇焦口燥、感到疲累时,一些同事非但没安慰和鼓励,反而说你自讨苦吃——“你接下来干什么?大家都不接,领导自然会想办法找代课教师!不过,年轻人要上进,应该表现一下……”

更令你心寒的是,当学校肯定你一年来的辛苦,给了你市级先进的荣誉,有人就在办公室里含讽带刺地说:“你这一年代课,换来个市级先进,划算,评职称不用愁啦!我们干了半辈子,还没有拿过市级先进呢。”

有人附和道:“听领导话,前途无量!”

这其中一位,年近五十,还没评上高级,自己不思进取,却总指责学校没有给他机会,害他晋级无望。

不久后,你又担任班主任,兼任政教处干事,还跨年级兼课。虽然身兼数职,忙得焦头烂额,你还是做得风生水起,被绝大多数同事认同。

但你却愈来愈感觉到周围目光和声音的异样。

有人说你是校长眼中的红人,有人说你能力超群不是凡人,有人说你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出尽风头。当然,也有人说你背后一定有贵人提携或高人指点。

最近,你要参加市里的优质课比赛,在学校先上公开课,照理,大家要一起听课,帮助找找问题,想想办法,以便改进,但评课时,大家几乎都不痛不痒地说:“很好很好,近乎完美,已经超过我们这些老朽了。”这些都搞得你不知道自己的课究竟是好还是不好了。

你说自己还有一个习惯,喜欢看书,不像办公室里那些人那样,闲下来,除了谈钱、谈女人、谈八卦、打游戏,就是骂学校、骂领导、骂学生和社会。

你觉得,他们的心态有问题。你说自己从来都容易知足,不会忘记当初找工作时的艰难。你说有一份工作足矣,能够养家糊口足矣,自己的努力付出能得到同事和领导的认同足矣。你说知足才能常乐,命运对你已经足够青睐。

可你不明白,为何一旦自己稍稍获得一些荣誉,一旦工作稍微有些起色,却反而被周围的人孤立了。你总感到自己的周围有一道无形的墙,把你孤独地隔离开来。

我和你几乎有一致的经历。

当年,一些人下班了,就聚在一起打麻将,喝老酒,吹吹牛,骂骂人。我呢,由于兼任班主任和政教处的工作,还要经常给学校写总结,常常工作至深夜。即便是假期,我也喜欢躲在家里想些事情,写点东西,看点书刊。

我的专业成长自然相对快一些。工作四年就被提拔为完全中学的校长助理兼教务主任,而且在论文发表和课题研究方面也比同龄人的成果多一些。

由此,我也招致了一些人的议论。他们认为我有后台,用了手段,还片面找一些我工作中的不足。甚至经常说,一个男人不抽烟不喝酒,只知道工作、看书,只是一个书呆子,走不远。

平时,我对他们也还算敬重,从来不轻易得罪,只是觉得自己实在不愿迎合他人罢了。

我后来才明白,有些人,我们原本就无法真正走到一起,也迟早要渐行渐远。因为我并不喜欢那样的生活,而他们却乐此不疲。

多年后,当我在教育上做出一些成绩后,当我在他们看来既当了校长,又评上了特级,好像有了一些“成就”后,他们中的几位对我说:“当年我就看好你,知道你一定会有大出息的。”

我至今并没有多大出息,至今也远未到达卓越的地步。如果说我比有些人更加努力些,取得了一些小成绩,也只是因为我不甘心让自己如此过早地放弃自己的梦想而已。

我们的文化中,历来推崇“不敢为天下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强调要躲在人群中,随波逐流。大家喜欢吹牛,你一定要会吹牛,但又不要吹得太厉害;大家喜欢赌博,你一定要跟着赌博,但不要总是你赢钱;大家喜欢按摩,你一定要和他们一起去按摩,只是不要总是让别人掏钱;大家喜欢骂人,你一定要跟着骂,只是不要骂身边的同类。这样,你才会很好地接地气,被“群众”接纳与认同。否则,你喜欢看书,你喜欢写作,你喜欢研究工作,结果,别人没文章发表,你经常发表;别人没机会发言,你经常作典型发言;别人没机会获得荣誉,你荣誉等身。你就容易慢慢被人疏离,被人议论,甚至被人攻击。

因为你走出了人群,大家看到了你的背影,于是议论你的背影;因为你超越了人群,大家看到你的下巴,于是议论你的下巴。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是否“仰之”,不敢说。当你追求卓越的时候,犯些过错,“人皆见之”,是必然的。

只有幻想未灭、激情尚存的人,才能深切感受得到这种被人议论和疏远的孤独。这是一个人听从自己灵魂的呼唤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也可以说是生活赐予他的独特的回报。

当代哲学家周国平就说过:“孤独、寂寞和无聊是三种不同的境界,分别属于精神、感情和事务的层面;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孤独产生于爱。”

这个爱,不仅是对具体人的爱。我认为更是一种对理想的热爱,一种对超越人性之平庸和狭隘的孜孜以求的爱。这种爱,是对更大范围内的人们的爱,而不是局限于身边小圈子的爱。是更为纯粹的爱,而不是陷于物欲和享乐的爱。这种爱是博大而深远的爱,而不是狭小和短视的爱。

你追求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自己的理想负责。而你周围的部分人,则选择只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眼前利益负责。他们不肯为学校、为学生挑起重担,他们自然不配得到那份荣誉。他们也不配得到掌声和鲜花。当然,他们也不配获得你那种高贵的孤独。

不要害怕孤独,也不要害怕非议。志有所向、追求卓越的人注定要经受非议,并且因为经受非议而备感孤独。

时时取悦他人,虽然能够获得众多赞词和看似温情脉脉的好人缘,但你也将从此顾虑重重,被他人的思想和目光所裹挟,无法真正独立。

历经孤独洗礼,才能敢于抛开那些复杂的目光,放下那些琐碎的声音,拂去那些脆弱的障碍,走得更加坚定、踏实,也更加轻快、从容。

同类推荐
  • 学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

    学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

    本书是教育部与联合国儿基会合作项目,主要内容是从学校生活主体的儿童的视角关注学校管理应该如何改进与创新,并结合项目实施的经验,给与学校管理如何改进与创新以实际的指导,可与已出版的《爱生学校与学校管理》成为姊妹篇。
  • 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在国外,不少发达国家已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问题上升为国家人才培养总体战略。在中国,伴随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也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问题不仅关系到高职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同时还关系到国家人才培养的综合竞争力。
  • 中国“超级”大学

    中国“超级”大学

    本书作者在十余年大学生与大学教师的生涯中,对当今中国大学的一应信息、数据和知识进行了横向对比、纵向解剖的综合分析和思考。在资料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上,充分体现了全面性、真实性、实用性、时新性,加上作者的简要精彩注评,相信能给高三即将高考的学生、大四即将考研的学生、研三即将考博的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很好的参考。
  • 慢话教育

    慢话教育

    随着时代发展加速,生活节奏加快,“快”俨然成了一种“时尚”、一种追求。但因为“急”,因为想“快”,造成失误、酿成重大损失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杨士军认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须直面人才培养独特的规律:世间既有早慧的孩子,也有“开窍晚”的孩子,培养孩子要多一些等待、理智和宽容,不拔苗助长,不越俎代庖。“良好的教育是在细腻与沉静之中。”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孩子慢慢走,慢慢等待和欣赏孩子成长之乐,何尝不是一种睿智、气度?事实上,教育最核心的问题是着眼于孩子的可持续发展,而绝非眼前一时进度之快慢,或许这才是更大气的教育。让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慢慢来”,把沿途美丽的“风景”看个够!
  • 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

    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

    本书聚焦中国媒介制度的变迁与演化过程,史论结合,以论带史,详尽而生动地揭示出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发生学原理;运用历史制度主义整合“行动”与“结构”分析的理论框架,本书构建了一个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四维模型”,以简驭繁,将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清楚地呈现出来。全书理论深厚、内容充实,逻辑严密,新见迭出,具有鲜明的中国媒介研究的本土意识和问题意识,堪称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的扛鼎之作。
热门推荐
  • 捡了一座灵园

    捡了一座灵园

    天地大变,灵气复苏,一个崭新的时代,应运而生。全民进入修炼时代,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林凡资质一般,在全民进入修炼时代后,艰难的生存五年后,被杀。却不想,因此重生回到了十六岁,回到了天地大变即将到来之际。且看占据一个时代先机的林凡,携带着重生路上,捡的一座灵园。展开的,将是怎样一卷,开挂的修仙人生。
  • 做善于给孩子减压的贴心父母

    做善于给孩子减压的贴心父母

    教育子女讲究技巧,也是父母的智慧的表现。李世强编著的这本《做善于给孩子减压的贴心父母》以众多经典故事为蓝本,从中提炼出有效的理论精华,利用这些理论帮助父母引导孩子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外,本书也结合了现代家庭教育的现状,详细阐述了在当下社会环境中,应该如何灵活运用这些理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 子不语(古典文库)

    子不语(古典文库)

    本书又名《新齐谐》,是一部笔记小说集,也是一部作者刻意为之的志怪集。本书版本较多,有乾隆五十三年随园自刻本、嘉庆二十年美德堂刻本、民国三年上海锦江书局石印本等。此次整理,以随园自刻本为底本,校以他本,改正了若干错讹。为普及本故,不出校记。又考虑到本书的读者群,故删去若干篇目,仅保留篇题。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至道

    至道

    修武,锤炼本身,提升本身力量,炼体。修魂,锤炼灵魂,提升本源力量,炼神。修道,感悟天道,汲取天地力量,炼气。
  • 穷乡书记

    穷乡书记

    湖东村的大堤没有炸,洪水是在赖崇明倒下之后十多分钟渐渐退下去的。赖崇明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听小田一说,就要爬起来去乡里看看。小田按住他,说你还挂着水呢!赖崇明叹口气,说全乡损失这么大,我愧对几万人民啊!小田劝道,赖书记,天灾人祸谁也挡不住的。你又何必内疚呢!稍时又告诉赖崇明,张乡长在这里看你一天一夜了,他嘱托我醒来告诉你,他说他对不住你。赖崇明一听乐了,这个老张真有意思,他怎么对不住我的呢!小田说,反正我也说不清楚,我见张乡长当时的表情很复杂,也很动情,后来吴县长、李秘书他们来了,他就没说下去。正说话,赖崇明的父亲挎着一篮子鸡进来了,小田急忙走到走廊上,让他们父子俩说话。
  • 星云穿梭

    星云穿梭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栖写下憨批书,引得帅哥进
  • 奇症汇

    奇症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让这生命从容:长长的路,慢慢的走

    让这生命从容:长长的路,慢慢的走

    朱光潜先生在潜心学术之外,还有着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创作了不少关于为人处世、教育修养的文章。本选集即从朱光潜先生的通俗作品中精选了30篇文章,组织成集,涉及内容广泛,从治学到就业,从交友到婚恋,从个人修养到人生态度,全方位地解答了青年成长道路中可能遇到的困惑。这些文章具有超越时空、常读常新的魅力,虽然写作时间距今有一段距离了,但今天的青年读来,仍然获益匪浅。
  • 厚黑学

    厚黑学

    商场、处世、领导克敌制胜的不败之秘!《厚黑学》从商场、处世、领导方式三个方面告诉读者以“硬”保身,以“软”克敌的商界成功者的不败之秘;厚结人缘、广积人气、常养人情等处世的方法及胆大心黑、脸皮厚的为官之道已成为过去。仁爱与宽容变成了领导之根本的道理。厚黑学是当今社会上每个人所必须知道的学问,无论你是领导、普通人或商人。《厚黑学》是一本综合的世事书,它不仅教你如何做一位出然的领导者,让你利用“处世经”威力,你会发现自己必须掌握自己的命运,寻找自己的人生之路,而不是做别人的梦,去实现他人的理想;《厚黑学》还告诉了你如何让你成为一位更有魅力的管理者。你要想在多变的社会中有一套自己的处世、做人的方法,《厚黑学》一是本不得不看的经典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