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96100000026

第26章 四川丐帮秘史

中国乞丐,自古有之。

《吕氏春秋·精通》记叙:“闻乞人歌于门下而悲之,动于颜色。”

这段文字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求乞的叫化子了。

旧时四川,父母教育子女,爱说一句口头禅:“勤扒苦做吃嘎嘎,亸衣嬾食当叫化。”

何为亸衣?敞着(披)衣服、懒得动手扣纽者。何为嬾食?懒得动手拿筷吃饭、用舌头舔者(荆楚一带谓躺着进食为嬾)。

亸衣嬾食之人,即二流二相、连吃饭都懒得动手的人。这种人成天游手好闲,不当乞丐才怪。

话虽说得妙,却只说对了一半。

偌大“乞丐王国”里,成员构成十分复杂,与懒勤没有必然联系。

中国历为农业大国,也是有名的穷国(少数几个朝代除外)。乡下农人靠“天”吃饭,一靠老天爷风调雨顺,二靠“天子们”休养生息,百姓才会有一丝活路。

据不完全统计,自公元前108年首次外战(汉武帝吞并朝鲜)始,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两千多年时间里,华夏大地共发生1828次饥荒,3800余次内外战争。

天灾人祸,连年不绝,华夏大地苦难无穷无尽。

“百里无鸡啼,千里少人烟。”

流民四处逃荒,以躲避战乱,到了异地他乡后,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为了生活生存,乞讨成为唯一选择。

也有个别的富家子,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旦家道败落,毫无谋生技能,又手无缚鸡之力,咋办?叫化子“棚棚”,便成了最好归宿。

切莫怪父母嘴碎,大多数叫化子,确为“亸衣嬾食”者。

四川“天府之国”,自古水旱从人。其因偏隅西南远离中原,少有“逐鹿”之乱,绝大多数时间,为闲适富庶之区,历为富人的“安乐窝”,也为流民的避风港。

几千年风俗使然,四川既为“天府之国”,又为“乞丐王国”,乃自然而然的事。

●川丐祖师爷

在一般人眼里,乞丐卑微,而且可怜。

他们相聚而居,虽被称作丐帮,实为一大群苦命人,抱团取暖聚在一起,既无组织,也无纪律,只不过臭烘烘、乱糟糟,有些特殊罢了。

然偌大乞丐王国里,派别林立,复杂纷歧,实不为外人所知。

四川乞丐,尤为独特。

川丐分五大派别:川东帮、川南帮、川西帮、川北帮和康藏帮。

各帮派互不相干,连尊奉的祖师爷都不一样,有尊“文丐”武训的,有奉“武丐”豫让的,更有拜袁世凯的……

武训行乞兴学,豫让忠心报主,二者为丐帮祖师爷,他人看来,也没甚不妥。

这袁世凯嘛,呵呵,好生让人奇怪!

成都一带川西帮,则奉范冉为祖师爷。

川西帮内部传,范冉居陈国乡下时,孔子游学至陈,断炊数日,叫子路去向他借粮。

子路往见范冉。

范冉住的茅屋,破败不堪,不像有余粮的人。

子路摇头欲走。

范冉拦下子路,问:“世上什么多什么少?什么喜欢什么恼?”

子路答不出,怏怏而归。

孔子听罢,又派颜回去借。

颜回见到范冉,回答说:“世上人多君子少,借时喜欢还时恼。”

范冉听罢笑笑,左手拿一鹅翎管米,右手拿一鹅翎管面,双双给了颜回。

颜回回到住处,把米面倒在地上,立即化成两座米面山。

孔子填饱了肚子,前往致谢范冉:“借的米面还不了。”

范冉说:“等到以后,我徒弟来讨要吧。”

孔子说:“好吧,以后我弟子来还,凡门上贴对联者,都可进去讨要。”

范冉是东汉人,孔子是春秋时人,而门上贴对联事,最早出自孟昶之手。

孟昶,五代十国蜀主。

嘿嘿,三者之间,相差了上千年。

传说很荒唐,当不得真。

成都文献之邦,丐都之丐多文化,文绉绉编个噱头,旨在表明:向人乞讨乃讨还欠债,天经地义,而非乞求施舍。

●川丐类别

川丐集丐之大成,南北“丐影”都见其踪,按本质确定类别,分为“真性丐”、“业余丐”和“职业丐”。

“真性丐”,又叫“落魄丐”。这类乞丐,灾民、难民居多,走投无路时,才讨口叫化。

他们生性纯朴,不懂乞讨窍门,更不知丐帮规矩,常被“职业丐”欺负,故名“真性丐”。

“业余丐”,又称“飞蝗”,或叫“传家丐”。这类乞丐,多诞生于乡村。贫困边远山区,是其主产地。

川东大巴山区,川北大小剑山……甚至成都郊县双流,都是有名的“叫化县”。

或受天灾,或遭人祸……无以维持生计时,他们便拖儿带女,结成流民大军,四出讨口要饭。

“职业丐”则不同,滋生于农耕社会,属典型的寄生阶级。他们终身行乞,以乞讨为职业,代代相传,不事劳作,却能不劳而获,享有较好的物质生活。

“职业丐”游手好闲,长期聚居于各大城市,不仅有组织,而且帮规甚严。

为“职业丐”者,须习各种乞讨技能,熟悉帮规帮纪,明白讨要对象。

尤值得一提者,丐帮特别规定:禁止同一地段内,同时向两种对象乞讨。

如选择了路人,只能向路人行乞,绝不能再向店家(住户)乞讨。

若谁触犯此条规定,将受到严厉制裁。

每日晨起,小丐依例“讨令”,由丐头指定乞讨路段。

在指定路段内,丐在同一街边,向店家(住户)或行人乞讨,不能“这山望见那山高”,跑到街对面去行乞。

很多时候,连时间都有限制。唯恐乞丐太多,发生“抢乞”纠葛,或反复“撞见熟面孔”,引起店家厌恶。

“职业丐”乞讨手法,花样繁复多样,有快手慢手之分。

所谓快手,是指行乞遭到拒绝时,马上离去,另求新的乞讨目标。

慢手则不同,即使遭到冷眼恶语,也不肯轻意离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手法也有“赶猪”“坐庄”之别。

所谓“赶猪”,指追着路人乞讨。

若有钱人嘚瑟,坐人力车招摇过市,众丐必蜂拥而上,假意在后面推车,名曰“张飞追捧诸葛亮,死活讨令箭”。

不给钱,他们不让走人。

“坐庄”即坐地乞讨,行乞者多伤残丐。

丐者或盘地而坐,或蜷卧于地,故意露出身上伤残处。触目疮痍烂肉,脓血横流。

他们往往凄厉号叫,以吸引路人同情。

不谙此道者,视“坐庄”惨不忍睹。然多伪诈,乃煞费苦心所致。疮痍烂肉,脓血横流,皆为红白烛油、鲜猪肉和豆腐皮混合而成。

大腿肿如冬瓜,胳膊红似痧症,必为秘方“红酥膏”炮制。

也有个别的“职业丐”,为讨得更多财喜,勇于自残“坐庄”。

那也不用害怕,帮中另有“青打鬼”或“百日散”,可助其消肿去炎。

●川丐百相图

1.“穷家行”

川丐又叫讨口子,因不劳而获,有点财物,便吃光喝光赌光,往往身无分文,自嘲“万年穷”。

故而,四川丐帮,又称“穷家行”。

“穷家行”的人,也分三六九等,主要分为“活叫化子”、“死讨口子”和“杆子炮”三种。

(1)“活叫化子”

“活叫化子”,俗称贼娃子,又或“鸡咯咯”。

这类丐为数极少,身份略显神秘,只在帮中师徒间,秘密单传。

他们互称“背万年时”,故而川中遂宁一带,又称为“背时老二”。

“背时老二”奉袁世凯为祖师爷,调侃说笑:“祖师爷窃国得江山,老子们偷鸡摸狗得温饱。”

此类叫化子,多与衙内差狗有染,相互狼狈为奸。

平日里,他们以乞丐身份做掩护,却不事行乞,成天穿得破破烂烂,走街串巷,踏点盯梢。

他们一旦发现目标,便假行乞之名,上门探知虚实,少则三五日,多则月余,必将其偷盗一空。所得财物甚巨,他们却不急于销赃,先行隐藏,看“风头”再做处置。如失主家不声不响,即找买家变现。丐们分到银钱后,一阵猛吃海喝,很快花个精光。

设若失主家有权有势,告之于官,事情便变得复杂,甚至不可收拾。

衙内的差狗们,便会“出谋划策”,四处“缉拿”盗贼,以掩其迹。

实在遮掩不过去了,差狗们会神捕般精准,在某个不起眼处,“侦查”起得所盗赃物,悉数送到失主家,从而得到一笔酬金。

当然,“活叫化子”作为主角,也会尝到一点甜头。

据传,“活叫化子”一派,始于明朝嘉靖年间。创始人有两个,一个姓梭,一个姓李。

某年冬天,大雪封山。

在一座破庙里,梭、李二人盛半碗干咸菜,喝酒驱寒。

划拳声震得山响,似参加盛大宴会,展劲完了(特别认真意)。

适,嘉靖帝微服私访,路过破庙,避雪入庙内,受邀与之饮。

喝了三口酒,吃了几绺咸菜,嘉靖心里高兴,邀二人官府当差。

梭、李两叫化子,瘪瘪嘴,不屑一顾。

“讨口三年,给个皇帝都不换。”

嘉靖尴尬,却喜二人豪迈,给每人三个铁炮仗,封为编外军门。准允其可盗官家库府,或大户人家。

梭李一门,顶着御赐名头,自称“活叫化子”,从此行走江湖。

“活叫化子”当“撬杆”(撬门入室之贼),有不少绝活。尤以偷鸡一技,饮誉江湖。得真传者,能将一笼鸡咯咯一只只偷完,而群鸡不鸣一声。

盗鸡者潜往鸡笼处,先从笼门开始,依次向里捉拿。

贼左手入笼内,轻贴鸡腹,将鸡轻轻托起。右手则顺次轻抚鸡头、鸡颈、鸡背和鸡尾,瞬间能让其伏伏帖帖,一动不动。

湘西一带有“定鸡术”,与之手法如出一辙。

“活叫化子”一派,虽自诩为皇家“御赐”,却非穷家行正派,故少有人往来,尤显得诡秘。

(2)“死讨口子”

自嘲“讨口稀饭,死在桥孔”,这类丐在穷家行里,人数最多。

“死讨口子”,乃穷家行正宗,靠祖传手艺讨口叫化。

行乞手段多真功夫,有花搭子、武搭子和叫街子三种形式。

先说花搭子。

行乞者口唱《莲花落》(也叫《数来宝》),边唱边讨。

《莲花落》唱词,丰富而极赋情趣。大多根据乞讨对象,或乞讨成效,不断地变化。

唱《莲花落》之丐,须有极高的心智和敏捷的应变力。

如行乞来到某街口,丐者会手持呱嗒板,敲得“呱嗒呱嗒”直响,摇头晃脑地唱:“竹板一响进街来,一街两街好买卖,又有买来又有卖,样样买卖都发财,都发财……”到了肉铺就唱:“你这肉,是好肉,赛过天上的龙眼肉,大人小孩吃不够。”

他如果乞讨不成,随即改词唱道:“你这肉,肥不肥来瘦不瘦,卖到明年六月六,又生蛆来又发臭,倒掉喂母狗,熏得母狗直摇头。”

设若来到沙罐铺子,他张口就唱:“罐子大,罐子圆,您老的罐子很值钱。码起像金山,几辈子用不完。”一旦遭到白眼,唱词马上变为:“罐子破,罐子小,你这罐子卖不了。堆到后阳沟,风吹如山倒,稀里哗啦摔破了。”

川内乞丐行乞时,所唱《莲花落》唱词,据不完全统计,有格式规定者,多达1200余首。

丐者即兴所唱,更是多如牛毛,无法计数。

武搭子是啥呢?

读者恐不明白,但一定遇到,或听说过这种事情。

当你坐在家中,看书或看电视时,猛然一阵敲门声,骇你一跳。

物管收费来了?

打开门一看,才真正吃惊!

门外站一汉子,赤膊光头,手提两把明晃晃菜刀。他恶狠狠盯着你,半晌蹦出两字“菜刀”!原来卖菜刀哈。

老弱妇幼在家时,吓得掏了钱,刀都不要了,赶紧关门。

门外一准传来:“瓜娃子,怕啥嘛,老子又不抢你!”

不抢你?比抢还骇人!

这就是武搭子,恐骇讹诈。

武搭子不卖刀,靠这种方式乞讨。他们赤裸上身,或拿着莱刀,或手持木棒,不停拍打胸脯。

更多的时候,玩着手中利刃,有意无意刺破皮肤。

若店家(住户)还不给钱,他们就不住手。一直弄下去,血淋淋让人恶心。

必达目的方止。

叫街子又是啥呢?

顾名思义,所谓叫街子,就是沿街叫乞之丐,或坐街叫乞之丐。

这类行乞丐,大多瘸老病瞎。或盘地而坐,手拿小竹箩,苦苦哀求;或沿街哀声讨要,只为乞得一文半文,混口饭吃。

“死讨口子”有组织,大约三五人为一捻(过去手工搓绳为之捻,即一股之意)。

捻的头目,叫“篓子头”,或称“当家”。

众丐乞讨所得,不论多少,篓子头都十抽其一。

每逢初一十五,篓子头必亲自出马,去大户人家唱喜歌,以期得些赏钱或食物,拿回来大家分享。

设若新春佳节,“死讨口子”上门行乞,有个不成文规矩,得给主人准备“礼信”。

篓子头手里,多提一破竹篮,内盛一个红封空纸包和一撮鸡毛。

据穷家行人说,这是特别“厚礼”了。

不论到哪家拜年,也不管“礼信”收不收,篓子头的“脚钱”,不敢少了分文。

若主人家不醒事,硬起脖子向天,不给或少给篓子头“脚钱”,必会招来大批乞儿,或聚于门前嘻闹;或抛粪便于仓橱;或扮衰神恶鬼,惊吓妇幼……

总之,让你不得安宁。

拜年喜歌唱词,有《送礼歌》和《招财歌》。

《送礼歌》:“春节到,过年了,送副礼来莫嫌少。鸡一只(鸡毛),糖一包(空包),祝福官人福寿高。东家开开金龙手,生意一年好到头!”

《招财歌》:“财神到,生意好,鸿运来,赚元宝。财神笑哈哈,宝号生意发;财神乐呵呵,宝号生意多。今朝讨个发财钱,恭贺宝号过新年。”

“死讨口子”行乞,不都在城市里。

每岁秋收,篓子头便率丐们,成群结队推着鸡公车,浩浩荡荡来到乡下,到地主家“吃秋肥”。

“吃秋肥”,自然缘于秋收。

丐们来到财主家,常常赖着不走,吃上三五天后,主人家赔着笑脸,将鸡公车堆满黄谷,又封一个“大红包”,悄悄塞给篓子头,恭恭敬敬送上路。

丐便像得胜士兵,敲打着竹板,唱着《莲花落》,班师回朝。

(3)“杆子炮”。

“杆子炮”即炮手,专事婚庆丧吊放鞭炮。

“杆子”一语,在川人口中,有不务正业之意。如骂流里流气者,为“二杆子”,即是此意。

“杆子炮”自成一体,与“死讨口子”不同,也与“活叫化子”没有关联。

“活叫化子”也好,“死讨口子”也罢,他们的活动范围是流动的,称为游方。

“杆子炮”活动地点和所从事业务,相对较为固定,称作坐方。

“死讨口子”久居一地,在某一区域混熟后,受当地人照顾,也可能专事炮手之职。

游方和坐方,彼此照顾。

丐帮有潜规则,不论“活叫化子”,还是“死讨口子”,来到“杆子炮”的地盘上,偷窃或乞讨,都会给“杆子炮”一成所得。

“杆子炮”呢,则尽力关照二者,保护其活动安全。

民国初期,川中遂宁一带,“杆子炮”多时,达130余人。

这些职业炮手,多脱胎于“死讨口子”。故穷家行里,有“先游方后坐方”之说。

“杆子炮”虽为乞,却因职业使然,并不像他丐那样,成天破烂邋遢。

每当有业务时,他们总是一身光鲜,出入事主家,忙前忙后,俨然“职业工作者”。

“杆子炮”凭业务结识达官显贵,而混上公差或军职者,实不在少数。

遂宁人詹海环者,陆军四川20军部营长。行伍前,其乃职业炮手,事业遂宁沙罐街上,因司李树骅父亲70大寿炮手,得以改变人生轨迹。

李树骅亦遂宁人,时任20军10师参谋长,见詹海环玲珑懂事,留在身边做了勤务兵。

詹海环继而任班、排、连、营长,从此走上带兵之路。

1937年9月,詹海环出川抗日,在“滕县保卫战”中,为国捐躯。时人赞誉:“军中英烈,丐界炮手。”

二、川丐两大派

川丐中的职业丐,人员数量众多,可谓全国之冠。如按乞讨方式和手段论,则分文武丐两大派。

1.文丐

顾名思义,文丐乞讨手段,为软乞骗讨,大都卖唱献艺为主。

帮中“音乐丐”,即属此类。

“音乐丐”乞唱形式有很多种,风格也各不尽相同。

根据地域划分,大致可分为:川西成都一带,唱“春曲”;川中遂宁一带,唱“道情”;川东重庆一带,唱“仙歌”。

文丐行乞,尚不止此。

另有川北广元一带,“拜丐头”(也称“碰灵牌”);川南自贡一带,“放流水”(娘娘会或观音党);城市之车站码头,“告地状”(也叫摆摊书)。

●唱“春曲”

川丐所唱“春曲”,又称讨饭歌。主要流行于成都市内,及周邻县份上。

春上二三月间,便有大批的乞丐,肩搭布口袋,手拿马锣(小铜锣)打板,走街串巷,说唱行乞。

也有灾荒年辰,“闹春荒”时,乡下农人学着唱春曲,行乞于乡邻间。

但凡唱“春曲”者,都非常了不起。

首先,他得具备极强的反应能力,见什么唱什么。

其次,他要有超强记忆力,肚子里装满唱词,做到随唱随有,且不失原调。

再次,还须自明身份,掌握独特的取钱方式。

商店铺户老板,自恃身贵,打发叫化子时,不直接递钱给丐,免污“抓钱手”。多将铜钱镍币,置柜台或桌面上。

丐不能用手拿,须用手里打板,将钱拨落到马锣背面,然后倒于手中(意脏手不沾主人之物)。

如遇好事者作弄,故意将钱置高柜台上,或把钱丢进地缝里,丐一次无法直接取得时,须忍痛放弃,不能再次拨拿,否则犯忌,称作“刨祖坟”。

丐者多贫家子,大多没文化,行乞时所唱歌词,全靠口口相传。

有关药铺诊所唱词,长达几十句,其仍须记个十之八九,遇到这类店铺时,方能依样画葫芦一一唱出来。做不到这一点,师傅就不许“单飞”。

脑子不灵光者,哪敢“唱春曲”?

“唱春曲”之丐,也有祖师爷,传为隋炀帝重臣冯国老。

一年春天,冯国老扈驾南巡,见拖龙舟者困苦异常,便效管仲“俞儿曲”,谱成歌曲轻吟。

因时令春季,所以叫作春曲。

成都及周邻县份,能唱春曲者,并不多见。

据考,四川境内,最先唱春曲之丐,来自江浙一带。

个别川丐,喝过墨水者,闻之有趣,依原调糅进四川元素,编写了大量唱词。

由此形成“川春曲”,独具地域特色。

●唱“道情”

川丐所唱“道情”,原本道士漫歌,舒性闲情,旋律悠扬,故称“道情”。

有的地方,也呼为“道琴”。

“道情”丐者,与卖唱丐不同。他们衣着整洁,打扮极类说书人,只是手里道具不同罢了。

若不细察,恐混为一谈。

川中遂宁灵泉寺,为著名观音道场,曾受历代帝王恩诏,数十次册封。

山寺道路两侧,古柏参天,遮荫蔽日。

每逢观音会期(农历3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进香香客络绎不绝。

行乞者,应势而生。

史载:灵泉寺丐者,多会“道情”。七华里石径两旁,两三米间距间,必有一丐。

琴声咚咚,歌声呀呀,蔚为壮观。

歌“道情”者,左手握两片竹板,名叫筒板。左臂斜抱一竹筒,长约两尺五寸许。竹筒两端头处,绷以蛇皮,是为琴筒。右手握竹筒下端,时而频频摇动,时而以手指敲打蛇皮,发出咚咚声响。嘴里也不闲着,咿咿呀呀唱些“曲儿”。

“道情”所唱内容,多为吉利词曲。每有香客行至,借机讨要钱物。

这就是四川境内广为流行的“川道琴”(江浙一带名“渔鼓”)。

据传,“道情”始于郑燮。

先生未入仕前,见乡人生活贫苦,便依道士所唱原韵,创作了第一首“道情”,让乡亲们相互唱着,去远方讨口饭吃。

郑燮,江苏兴化人,号板桥道人,所填音韵,特适合兴化人口音。

吴人歌之,尤悠扬悦耳。

“尽风流,小乞儿,数莲儿,唱竹枝,千门打鼓沿街市,桥边日出独酣睡,山外斜阳早已归,残羹冷饭饶滋味,醉倒在回廓古庙,一任他雨打风吹。”

郑燮罢官归乡后,时常漫游山林间,独自吟诗喝酒,聊以自慰。

他晚年经济拮据,靠卖字画为生,揭不开锅时,甚至羡慕沿街托钵乞丐。

艰辛的生活感受,使他创作的道情,更加富有真情。

“风流老家元和老,旧曲翻新调,扯碎状元袍,脱却乌纱帽,俺唱这道情儿归山去了。”

川“道情”直白,多民间口语。吴“道情”委婉,古意盎然。

二者各具情态,颇多韵致。

今人不解者,四川“道情”缘何盛于川中?

据当地耆老言,这主要得益于林则徐。

林公任两江总督时,慕名前往遂宁,赴灵泉寺进香,应该寺主持之请,题“香林禅寺”匾额,悬观音阁上(匾额至今尤存)。

随从师爷者,会吴“道情”,婉转歌于市。

好事者不明词意,爱其悦耳动听,步韵填词歌之。后转辗流于民间,成为川“道情”之始。

●唱“仙歌”

唱“仙歌”行乞,流行于重庆一带。

歌者携一支竹笛,或一支“直叫子”(箫),挨家挨户吹打,以此代替哀号。

据考:“仙歌”丐,多吹鼓手出身。

也有职业丐,专攻“仙歌”,而精于此道者。

丐若吹鼓手出身,不论仙歌唱得好坏,一律称为“二皮丐”,意为半路出家外行,不能享受帮中权利。

川丐所唱“仙歌”,又分川派“仙歌”和吴派“仙乐”。

川派“仙歌”,源自八仙之蓝采和。

《仙佛奇踪》记载:“蓝采和,不知哪里人,经常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一脚穿鞋一脚跣露,手拍大拍板,行歌于都市乞讨:‘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

《蓝氏家谱》载:“蓝氏原本姓姬,郑穆公后裔也。蓝姓出自轩辕第六子尹叠楚大夫,赐姓为蓝,封蓝田,立郡汝南。蓝氏始祖原居江西瑞州府高安县万领乡四十三郡白马林,后裔因乱部分迁海南宝庆府新化县大阳乡八郡胡清坪。康熙四十八年,有采和十五子孙自江西瑞州府高安县迁家来蜀,落户蓬溪县大英场石马村(今遂宁市大英县卓筒井镇石马村)。”

大英毗邻重庆,故重庆一带乞丐所唱“仙歌”,由蓝采和“踏歌”而来,实属正常。

吴派则称为“奏仙乐”。

乞丐行乞时,所奏第一支曲子,一定是《过吴市》。

据说战国时,伍子胥蒙冤,从郑国逃往吴国,途经昭关时,兵丁守卫甚严。

伍子胥化为丐,巧妙过关,进入吴境,迫于生计,吹箫乞于吴市。

因此丐帮兄弟,行乞江湖码头时,奏《过吴市》之乐,不称“过吴市”,而叫“闯昭关”。

●“拜丐头”

广元,古利州地,位于四川北部,较之川内诸邑,土地相对贫瘠。

民众生活不易,实多叫化子。

利州自古多丐,地缘西北诸省故。更加贫瘠之西北,民多南迁,广元为必经之地。

丐在迁徙途中,每到一处,必求吃求喝。

人生地不熟,怎么办?

“拜丐头”!

这种方式很独特,类似袍哥跑滩拜码头。

“拜丐头”目的明确,旨在弄清谁最“漂亮”(肯出钱),也有求丐头庇护之意。

“拜丐头”规矩特别。

外来丐到了丐头那里,不能直接进门,须在门口转身向外叩拜(不把穷气带进门之意),轻叫一声“X爷”。

丐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知道穷家行来人了,朗声道:“屋头坐。”

前来拜会之丐,才能起身,对着宅正门,来一个半跪(意为卸穷气),俯身鞠躬进屋,再次蹲在地上。

丐头上前,往他头上一摸,说道:“见外了,辛苦,辛苦。”

外来丐起身入座,“拜丐头”礼节完毕。

但凡受了礼节,丐头须请吃饭,顺便介绍当地情况,以及注意事项。

饭后,外来丐再次半跪,谢别丐头。

根据丐头指点,他拖儿带女一家人,来到“漂亮”施主门前,跪下,一声接一声哀诉,通过一番表演,往往满载而归。

外来丐依例,选几件紧要东西,或钱或物,做个礼信包,恭恭敬敬送给丐头,算作酬谢。

●“放流水”

川南自贡,自古盐业发达。鼎盛时,全国各地盐商云集自流井(今自贡市)。

盐商们千里入蜀,大多抛家舍子。创业初期,孑孑一人,日常事务无人打理,多有雇短工者。

旧时自流井,因盐而兴,富甲一方,但广大乡村依然十分贫困。尤其灾荒年辰,“闹春荒”时,男人必外出“挖野斋”(讨生活)。

妇女们则留守在家,经父母或丈夫准允,多到附近盐场乞讨,兼寻找短工。

这种乞讨手段,被盐商称为“放流水”(如流水般可随时更换的短期服务)。

妇人们颇多自豪,称作“娘娘会”,或者“观音党”。

设若有外来盐商,缺少料理家务者,便和这些妇女洽谈,商议工钱。

两厢情愿谈妥后,即上门做事。

她们来到主家,什么事都做,什么事都管,相当于家庭主妇,地位之高,远非今日家政员可比。

但邻里乡约,不准出卖肉体。

空余时间,“放流水”之妇,还可到盐场行乞。如雇主怕失脸面,不准允,得另拿出钱来,补贴这部分差额。

自流井盐商,莫不富可敌国,且豪侈霸蛮。但凡请了“观音党”者,皆不允另行乞讨。

妇人和雇主签约时,须找一个保人担保。

个别年青貌美之妇,在雇主家待得久了,难免违背乡规里约,和雇主发生暧昧关系,再不肯回到原来屋头。保人便担了责,按合约规定,须赔偿女方家损失。

担保者若非至亲,一般不愿作保。一旦作保,便要时时前往盐场,打探妇人虚实,以防不测。

据史料显示,出轨者,多未婚女性,且不在少数。

雇主真心喜欢,又愿为保人出保金,甚至送给女方家大笔彩礼。双方皆大欢喜,谓之“拜观音”。

也有个别妇人,好吃懒做惯了,不守妇道。或死皮赖脸缠到雇主不放,闹出人命者;或不顾丈夫儿女哀求,给雇主做小者;或与人私奔,逃往他乡者。

凡此种种,不足而论。

●“告地状”(“摆摊书”)

文丐是帮中“白领”,常以可怜博得同情。也有心术不正者,以欺诈手段,使人上当受骗。

“告地状”,又名“摆摊书”,最为典型。

观国中诸省市,皆有这类行乞术。唯“告地状”一说,川内独有,十分贴切。

乞者不哀不号,只将一份“冤单”(故事纯属虚构,惨绝人寰),或粉笔书于地,或小楷书于纸,张于两手间(形如公堂告状的状纸,故名),以此骗人钱财。

“告地状”,也有等级之分。最上等者,衣着光鲜漂亮,好像“洋学生”,又似富家子,满脸戚容,装一时遇难,乞求于市。

今日尚有“驴友”,假盘缠用尽行乞,实为行骗者,与之同理。

此类骗术行乞,欺骗性极高,让人莫辨真伪,从而上当受骗。

又有“披街儿”,亦以此行乞,则另当别论。

“披街儿”身体残疾,手脚不能动弹,在帮中享有特殊地位。

故,“披街儿”乞时,不论哪种丐遇到,都须让他先乞。

如有违者,必遵丐帮规定,废除犯者三块行乞路段,并将这些路段所得,全部没收充公,再分一半给“披街儿”。

缘于此,个别原本健全之人,往往人为自残,以期获得特殊待遇。

史载:更有为人父母者,狠心弄残自家孩子,携之乞于市。所得钱财,用以补贴家用。

穷家行庞大繁杂,奇丐怪侠,比比皆是。

丐之“铁嗓子”(哑嗓),呀呀似夜枭,声锐而尖厉,以此唬人钱财。

“铁嗓子”极难练,习者多阴鸷之人。每于僻静处,用木炭拌人耳屎,细碾成粉末,置于青瓦上,再用炭火烘烤,至七成热时,用黄酒冲服,久之,嗓必哑。

丐之“献天灵”者,往往用鼻尖顶八仙桌,又或顶钢钎铁矛,四处炫技,目的在于取人钱物。

丐之“挖地龙”者,制有避蛇秘药,专为大户捕捉毒蛇,每每手到擒来,不惧蛇噬。

偶尔故意失手,被蛇咬伤,必怪主人不仁,得罪蛇精。定强索百倍钱财,否则不肯去。

……

2.武丐

“穷家行”中,除上述种种文丐外,更有人数众多的武丐。

武丐乞讨方式,与文丐有本质区别。文丐是软乞骗讨,武丐则是硬乞强讨。

●武丐丐头

武丐,又称“硬采丐帮”,顾名思义,即强行讨要之意。

武丐遍布四川各地,组织较为严密。大致每个地方,都有一个总管机构,名曰“叫化棚子”(多设在破庙、无人居住的荒园或桥孔涵洞内)。

“叫化棚子”一地一个,也有的大城市里,分街区多个设立。

一棚少则几十丐,多则成百上千丐。

每个棚子里,均有一老丐,作为一棚丐头,或德高望重,或技艺超群。

一棚之丐,唯丐头之命是从,白天外出乞讨,夜里同住棚里。

叫化子每天所得,须按辈分高低,分成给丐头。辈分越低,交的越多。

武丐入帮时,仪式十分严肃,大多在深夜进行。

香案置棚子最尊处,上供神像甚为古怪,为一黑脸破衣壮汉。丐们称为郑大官人,被奉为祖师爷,实不知何许人也。

仪式首先明烛烧香,棚中“关火五老”(辈分排前五者),齐唱《莲花落》。

歌曰《正月正》,又或《扯火闪》。

丐头则领众丐,叩拜祖师爷。

礼毕。

新丐忙上前,跪敬血酒。丐头单独一碗,“关火五老”共一碗。

丐头端坐宝位上,先行喝干血酒。

“五老”持碗团团传递,依次饮完一碗血酒,再各自拿出一币,用不同丝线包缠,郑重递给入帮人。

钱币以丝线之色,分为不同等级。红色为最尊,是丐头给的。

众长老所赠六枚丝缠钱币,类似“作业许可证”。凡获得者,正式成为硬采丐帮弟子,可行乞天下了。

丐头主宰一方,控着辖区全部硬采丐。一切外来之丐,也须向他拜谒,方可在此乞讨。

作为一棚之主,棚内是非纠葛,均由他决断,从无二议。

若有违规犯戒者,将受到严厉处罚。轻者驱逐出棚,重者弄死,丢进垃圾场。

乞儿每见丐头,惶惶如临帝君,唯恐礼数不周。

丐头不乞不讨,衣食靠帮众供养。棚内乞丐越多,收入越高。

许多繁华都市里,丐头的收入非常可观。所积攒的资产,几比一个小康商人。

有的大丐头,锦衣玉食,妻妾成群,入则高楼大厦,出则驽马轩车,但即使这样,也不肯弃权。每日派小丐头,按人头收成,一文也不能少。

●武丐技能

硬采丐在丐帮中,属强势群体,行为方式比较特别,有一整套行乞技能。

(1)炫武式估要

武丐外出行乞,多找店家铺户,不像文丐,伸手向别人要。

他们到一处,总会先弄些花样,看讨要对象的反应。

施主给了钱则罢,设若没有反应,他们便拿出强硬手段,假发雷霆之威,或将百十斤大石头,搬来搁店铺前;或将大门两侧石狮子,扳倒或反向置放;更有力大者,把一只讨饭大铁钵,咣当砸在柜台上……

店家住户惹不起,纷纷给钱,买个清静。

(2)自残式横讨

这类硬采武丐,大多年老体衰,不似当年身手矫健,但仍不失硬气,不愿哀号乞讨,随身布袋里,携一只破箫。“呜呜”吹奏,声音尖而厉,让人难受。

店家住户闻箫声,一准掏钱送行。

有个别吝啬鬼,闻箫无动于衷。丐也不急不恼,乘店里生意正旺,瞅准机会,从破口袋里,偷偷摸一把利刃,往自己额上一划。顿时,鲜血长流。

帮中有个行话,名叫“挂彩”。

“挂彩”之丐满嘴呼号,血淋淋冲向人群。

一店客人,惊骇四散。

店主这才着急,满脸堆笑,忙赔不是:“适才忙于生意,怠慢了丐爷。惭愧,惭愧。”掏出不菲钱币,用红纸封了,给他讨个“彩头”,恭恭敬敬送丐走人。

(3)杂耍式硬采

硬采丐,多习武者。许多人会杂耍,刀枪剑戟,习无不精。常玩花样,“顶鼻”、“穿舌”、“舞刀”、“钻火圈”。

中有一技“剑弹”,名字叫“家里手触”,最为心惊肉跳,使人目不忍睹。

武丐凭此硬采,上门乞讨时,直接要人拿钱,给了就走,绝不拖泥带水。

若施主不谙江湖,头一回遇到,稍有迟疑,或犹豫不决,丐便哇哇大叫,将一把二尺长铁剑,或核桃大小的铁弹,往喉咙里硬塞,弄得眼泪鼻涕长淌。

到了这个时候,施主才醒豁过来,遇上“硬采丐”了,往往需数倍钱财,才能将丐打发走。

(4)乱靠码头估吃霸赊

另有一种武丐,没得真能耐,态度却很强横,绝不伸手乞讨,呼为“赖皮硬采”。

他们“赖皮硬采”,类似泼皮。川内涪江流域,旧有所闻。

这类武丐,专“采”大商号,往往肩搭一袋,手捧红纸小船,来到店铺前,张口就唱:“千里涪水送船来,恭喜老板发大财。金银财宝堆满仓,儿孙满堂福寿全。”

清末咸同间,蓬溪人邓玉鹏,乃四川最大粮商。所开邓记米行,分店遍布全川。

某年中秋节,一破烂老丐,来到遂宁米市街,走进“邓记”米行,将一只小红船,放在柜台上。

船头指向钱柜。

店小二皱皱眉,不知何意,拿出一枚铜元,搁小红船边,抖抖鸡毛掸子,一起扫给老丐,嘴里揶揄道:“小红船,小红船,停错码头靠错岸。”

听了小二的话,丐面无表情,两眼盯着他,看了好一会,便将铜元拾起,放入红纸船里,双手郑重捧起,搁原先位置上,船头依旧指向钱柜。

他嘴里喃喃自语:“小红船,小红船,千里涪水颠簸险,今日停靠贵码头,赊块红绸做风帆。”

老丐唠叨完,取下肩搭布袋,另掏出一红纸船,拿在手里,颤巍巍走到店门口,坐石阶沿上,将红纸船拆开,又合上,合上又拆开,反反复复,几近于痴。

各街口乞丐,相互传着消息,纷纷歇“业”,涌向“邓记”米行。

一小时内,米行聚丐五六十名。

邓玉鹏闻言,不知所措。

时有老僧,来自灵泉寺,言于邓玉鹏:“施主不必惊慌,老衲自有主张。”即吩咐下人,用面盆盛满清水,放在店门口,又买一挂鞭炮,挂在门枋上。邓玉鹏亲任炮手,负责燃放。

僧则至柜台前,双手捧起红纸船,放入面盆里,轻吹一口气,盆内水波粼粼。祝曰:“千里涪水行宝船,乘风破浪不转弯。今日风和日又丽,恭送一路好平安。”再嘱邓玉鹏,拿出60枚铜元。老僧接钱在手,见丐送一枚。“一份菲薄盘川,吃饭不饱,喝酒不醉,路上吃杯清茶吧。”

老丐很诧异,空门僧人,怎知丐帮之礼?忙至面盆前,捡起红纸船,说声:“打扰了,多谢,多谢!”

他丐见之,一哄而散。

翌日,邓玉鹏感老和尚之恩,备50大洋,上灵泉寺捐功果。始知老僧乃灵泉寺住持,礼佛前曾委身穷家行,当过叫化子。

3.川丐丐头

俗语说:“蛇无头不蠕,龙无肩不行。”

穷家行称丐帮,必有“帮主”,或“穷司令”统帅丐群。

偌大一个四川,丐头遍布各地,何止成千上万?

丐头好处多多,乞儿们谁不想当?但不论什么头,总得具备一定条件,你才当得上。

首先,丐头要有领袖风范,切实维护穷弟兄共同利益,关心棚众温饱和生存。

其次,丐头须有一定组织能力,能驾驭棚中众弟兄,做到一呼百应,随时化解棚内外矛盾。

再次,丐头倘须有点文化,知晓古今乞丐事,诸如孔老二周游列国,旅途中穷困潦倒,靠乞食度日;韩信淮阴乞食漂母,甘受胯下之辱;晋公子重耳乞食于野人,成七国之“首雄”;朱元璋行乞讨口四方,终成洪武霸业……以此激发棚众求乞热情,树立生存翻身的信心。

当然,作为一棚丐头,还须眼明耳聪鼻子灵,掌握比棚众都多的信息,随时指派弟兄到“油水”多的场所,求人施舍。

说一千道一万,能做丐头者,无不为丐界之雄。

那么,这些丐头或棚主,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世袭丐头

四川及西南诸省,穷家行又称“乞丐窝子”、“叫化棚子”,个别地方还戏称为“奇迹王朝”。

既然称为“王朝”,免不了会产生世袭丐头。

旧时四川乐至,是出了名的“叫化县”。

史料记载,乐至就有个世袭的“奇迹王朝”,丐头姓邱,人称“邱二司令”。

“邱二司令”的父亲,是乐至县城有名的“鳅丐头”。取邱的谐音,意其脑壳打得“滑”。

“鳅丐头”去世前,家业俨然乡里名门大户。照理说邱氏后人,理应抛弃丐业,另谋生计过活才对。

然“鳅丐头”扳着指头,百般算计这好那好,总不如当“穷司令”好,经过再三考虑,硬把丐头的衣钵,传给了邱家二娃子。

“鳅丐头”果然独具慧眼,邱老二似命中注定讨口叫化。

他既甘于丐道,也精于此道。行乞几十年,不仅获得“邱二司令”美名,家业更是翻了好几翻。但凡地方上有事搁不平,少不了请他出马“捡顺”。

一般小家小户请他,常摆“司令”架子,不肯“屈尊”。随便派个小兄弟,做礼节性应酬。事主还须送他“红礼包”,谢“邱二司令”赏脸。

只有大户人家请他,或官邸商户相邀时,他才肯“御驾亲征”:身着黑色长袍大褂,手拄龙头拐杖,昂首挺胸走在前面。左右两侧,尾随二位“哼哈”大将,各背一个竹篼,内装“鳅丐头”祖传法宝——大沙罐,一到主人家里,即团团打躬作揖,祝福道喜。

主人则以上宾款待,推其坐“上八位”,敬酒也从他开始……

宴罢告辞,少不了酬金杂包,他往往满载而归。

●浪子丐头

四川民间,子女不学好时,父母动辄责之:“一代不如一代,落得讨口叫化。”

富家子多娇生惯养,若长大后又不学好,最终成为讨口子,继而成为丐头或丐王,乐在其中者也大有人在。

旧时成都,就有三位“大少爷”乞丐,名头甚是响亮,即“韩二贡”(后文专述)、“曾烂龙”和“喂不饱”。

“曾烂龙”的祖父,是清同治年间的武举,父亲为聚兴诚银行大股东,在春熙路上拥有七八处房产。家业传到“曾烂龙”手上时,曾氏一门财势正盛。

谁知大少爷不学好,成天蜷倒在烟馆烧鸦片,短短几年时间里,把偌大一份祖传家业,“烧”了个精光。

“曾烂龙”无奈,遂沦落为丐。

“曾烂龙”出身豪门,年轻时上过学堂,喝了满肚皮“墨水”,加上他关系众多,消息灵通,在成都春熙路一带,吃得开,摆得平。他很快成了这一带丐头,名噪一时。

“喂不饱”本名魏如宝。

旧时成都,餐厅“味之轩”赫赫有名。老板魏宏武,五十得子,视魏如宝似“金包卵”,摸不得,拍不得,更打不得。

魏如宝长大后,不再是“金包卵”,变成了“然并卵”。

魏大少爷当讨口子,谁也没有想到,经历与“曾烂龙”如出一辙:懒惰—挥霍—破败—讨口,从而混迹丐流,成为伸手大将军,在鼓楼街一带操成了丐头。

但他有别于“曾烂龙”,只向大户人家伸手,给的钱少了,他还不要。

时人谓之“喂不饱”。

魏大少爷成了丐头后,经常到春熙路转悠,时不时找“曾烂龙”喝酒。

二人喝醉了,最爱说的一句话:“谁他妈的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应该叫金换不了浪子回头!就算给老子们一个提督当,也莫得我伸手大将军逍遥自在。”

●公推丐头

说得玄乎哈,又是世袭又是公推,仿佛从封建社会,来到了民主共和一般。

你还别不信,1948年成都《新新新闻》曾发表过一篇专访,报道过一个叫温宾的公推丐头——其人其丐其事。

温宾曾当过壮丁贩子(一说帮军队强买强卖壮丁者,一说自己为他人顶替壮丁伺机逃跑者),本是个惯偷,左手被宰割无掌(其自称受伤致残),因走投无路沦为乞丐。

此人浪荡江湖,胆大妄为有担当,能说会道善摆“龙门阵”,入丐帮不久,即被穷家行弟兄公推做了头,成为九眼桥、东大街、春熙路一带,偌大“奇迹王朝”的“国王”。

“温国王”名噪一时,住在“宫殿”(王爷庙)里,升二乞妇为“王后”。平时食用开销,自有千余臣民供奉,将每日乞讨所得献给他。

每日黄昏,臣民们归营交账,王爷庙里热闹非凡。

“温国王”饱食之余,即召集辖内大小“棚子丐头”,查对当日账目,详细过问丐情,严格奖勤罚懒,不容有丝毫差错。

如此“王朝”,如此“国王”,能上得官媒,实属丐界奇葩。

●丐都

旧时四川,除“天府之国”美誉外,还有另外一个别称,叫“四多”省。

老百姓饭后茶余,摆闲龙门阵时,谓之“军阀多,地主多,耗子多,乞丐多”。

解放前夕,四川“乞丐王朝”盛极一时,遍布各地城乡。

成都尤为空前,被人戏称为“丐都”。

1.丐王韩泰顺

著名川戏《归正楼》,剧中主人翁邱元瑞,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丐头。

他开场那段唱词,历来被人津津乐道。

“那高楼住它做啥?藏桥洞免得漏渣渣;那牙床睡它做啥?坝(川话铺摊之意)地铺免得踹娃娃;那高头大马骑它做啥?打狗棍杵遍千家;那绫罗穿它做啥?穿襟襟挂绺绺风流潇洒;那嘎嘎(川话称肉为嘎嘎)吃它做啥?喝稀饭免得卡牙巴……”

据川剧界老前辈讲,邱元瑞的原型是韩泰顺。

韩泰顺何许人也?

此人出生成都府灌县,大粮绅韩五爷之后,兄弟中排行老二,少时称韩二公子。

韩二公子年轻时,一门心思想做官,然多次参加科考,不举。哭求父母卖掉二十亩良田,捐了个监生候补,故江湖人称韩二贡爷。

谁知他时运不济,恰遇戊戌变法,“倡新学,废科举”。他这个买来的监生,就成了空中的柳絮——晃眼就没了踪影。

韩二贡爷家境殷实,从小好吃懒做,浑身上下没一处好,长大成人后,又染上抽鸦片烟的恶习,祖宗留下的偌大家业,很快被他坐吃山空。

妻子悲愤之下,带着儿子离家出走。韩泰顺从此一无所有,成了孤家寡人。

二贡爷蜷在被窝里,月余不起,思前想后,啥没想成,居然让他想到了汪癞子。

汪癞子乃丐头,棚子扎在城西土地庙。

韩二贡爷翻身起床,手提一根顶门铁棍,直奔土地庙而去,找到汪癞子后,劈头便说:“狗日的汪癞子,以前到贡爷家,没少给你银钱哈!如今我山穷水尽了,想来土地庙讨口饭吃。”

韩泰顺一边说,一边推开汪癞子,翘起二郎腿,坐到丐头“宝座”上。

汪癞子一脸茫然,不知二贡爷意欲何为,知他抽鸦片败了家,便笑眯眯地奉上两个银元:“贡爷莫嫌少,拿去醉仙楼烧个烟泡足够。”

韩泰顺瘪瘪嘴,把手中铁棍往地上一杵,指着汪癞子大声吼道:“贡爷我上通衙门,下有码头众多朋友,今天来打个招呼,土地庙穷家行的宝座,从此归老子了!东起顺城河,西极唐家坝,南到沙埂子,北齐野猫岗,方圆十里我做主,连你在内的众位弟兄,必须听我号令!”

汪癞子被骂得晕头转向,一愣之下,旋即扑向韩泰顺,嘴里回骂道:“狗日的破落户,居然来这里找死!”

韩泰顺手无缚鸡之力,哪是汪癞子对手?便手起一棍,将自己额头敲破,血流满面地望着汪癞子,嘿嘿嘿直笑。

汪癞子虽为恶丐,却惹不起韩泰顺。当天夜里,带几个老丐离开土地庙,到别处乞讨去了。

韩泰顺成了丐头。

二贡爷文不能舞笔,武不会扬鞭,却靠坑蒙拐骗和无赖泼皮手腕,短短几年时间内,一举控制了成都灌、崇、郫、温诸县境内所有的“叫化棚子”,成为赫赫有名的“西川丐王”。

从此后,韩泰顺时来运转,又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据说其时常酒足饭饱后,带着两位年轻貌美的“太太”,前呼后拥地出入烟馆戏院,好不威风。

2.丐头的婚礼

乞丐讨婆娘,还会堂而皇之举行婚礼?!

如此搞笑的奇人奇事,真实地发生在旧时丐都蓉城。

旧时成都,东门九眼桥一带,是朱常德的“叫化棚子”。

说起丐头朱常德,棚子里的弟兄们,无不伸出大拇指,尊敬地称他为“朱大侠”。

1946年3月26日。

九眼桥一带的乞丐,或拿破铜盆,或拿破铁锅,或拿破瓷缸,一路敲敲打打,涌到桥下洞中聚集。

平日焦头烂额的讨口子们,今日为何这般喜气洋洋?

附近居民不明就里,相互打听得知,丐头“朱大侠”,正在桥洞里举行婚礼哩!

行人闻讯,无不哈哈大笑,纷纷前往探视。桥洞中热闹非凡,果真在举行婚礼哈。

由此产生一句歇后语,至今流传于成都:“叫化子敲破盆——穷作乐(锣)。”

正午时分,众丐缸盆齐鸣。

新郎官朱常德,穿一件皱巴巴衣裳,从昏暗的桥洞深处,拥着新娘子走了出来。

围观市民见之,立即发出一阵惊呼。

新娘白白净净,居然是东大路“郭记绸庄”的千金(一说为郫县大粮绅之女)。

说起这段离奇姻缘,老一辈的成都人,总爱摆这个“龙门阵”。

一天清晨,朱常德正在睡懒觉。早起乞讨的两个小丐,跑来向他报告,离此不远的垃圾堆里,躺着个半死不活的女人,快断气了。

朱常德外号“朱大侠”,向以侠义闻名帮中,闻言后,急令小丐带路,前去察看,来到垃圾堆边,果见一女子,年约二十许,浑身伤痕累累,披头散发地倒在垃圾堆里。

朱常德蹲在地上,用手探她鼻息,倘有气若游丝,连忙背回桥洞,放在自己的卧睡处,请来郎中为她抓药养伤。

在朱常德精心护理下,两天两夜后,郭小姐苏醒过来,见自己躺在桥洞里,四周皆乞儿,人人蓬头垢面。

郭小姐摇晃着身子,站起来欲走。

朱常德虑其身体孱弱,劝她养好伤再走。两个“花子”(女丐)嘴甜,也来反复劝她。

郭小姐身子虚弱,确实无法走动,就在桥洞里住了下来。

通过一段时间观察,郭小姐发现,乞儿虽衣衫褴褛,却个个心地善良。尤其丐头朱常德,对自己关怀备至,让她颇为感动。

郭小姐本是逃婚者(父母欲把她嫁给某军阀当八姨太),备尝了虚情假义的“亲情”,与其再回狼窝里,倒不如跟着朱常德,享一份人间真情和自由。

主意打定后,郭小姐脸上有了笑容,开始帮乞儿煮饭烧水,扫地洗衣。

成都解放后,朱常德在政府感召下,遣散了手下众兄弟。带着捡来的婆娘,回到资阳老家,过起了自食其力的新生活。

3.乞丐诗人

20世纪20年代,成都东大街是通往重庆的必经之道,市面繁荣,也是乞丐们聚集栖身之地。

在众多乞丐中,竟有一位留学生,混迹其间。

此人姓胡,成都本地人,曾经留学法西兰,专攻动力学,归国后本想为国效力,哪知跑了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都没人聘用他。

除有一身学问外,胡生别无所长,只得落脚穷家行,靠乞讨过活。

胡生常穿一件破西装,却洗得干干净净,在叫化棚子里,显得十分另类。

此人极富文才,常填词作赋,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据说胡生死时,怀揣一大本诗稿,记有古体格律诗一千余首。

当时成都市东大街、走马街、青石桥一带,沿街有不少卖小吃的摊点,打烊后土灶余温尚存。

寒冬腊月间,这些尚有余温的土灶,便成了叫化子们最佳取暖处。一旦店主人收摊,丐们就提着烘笼冲上去,哄抢灶里的余火,或蹲在灶边向火烘烤衣物,常常弄坏土灶。

摊主愠之,多用棍棒火钳驱赶,不让乞丐靠近。

胡生曾为此吟诗一首:

赋性生来是野流,手持竹杖过通州。

烘笼向晓迎残月,破碗临风唱晚秋。

两足踏翻尘世路,一瓯喝尽古今愁。

孤儿怕冷争余暖,势犬何须吠未休。

4.乞丐书法家廖灼

民国初年,成都一个叫廖灼的乞丐,写得一手漂亮魏碑,不仅在穷家行里大大有名,就是在军政界也是大名鼎鼎,许多政府要员或豪商大贾,都曾重金收藏过他的墨宝。

廖父曾是清末秀才,在成都北门上,开了一个小茶铺,悬匾“远树”。

匾为父子二人合书,远近闻名。

廖氏父子以此为业,常在夜深人静时,闭门苦读于“远树”下。

其父驾鹤西去后,廖灼手不能提,肩不能挑,最终沦落为丐。

史料记载,每岁春暖花开时节,设若阳光明媚,廖灼必坐于东御河沿街空地上,一边晒太阳,一边之乎者也地诵读古书。

书既古又不知名,国学馆那些夫子们见了,皆汗颜惭愧,不知出处。

成都提督街很有名,不是因为有提督府衙。

老学究们说,提督街之所以闻名,缘其街口有两家中药铺,曰“萧集翰”,曰“阿魏丸”,匾额皆出自廖灼之手。

成都书家有见过者,莫不赞叹两块匾额,字迹雍容雄浑,功力深厚已达化境!实不知为一乞丐所书!

东御河沿街的乞丐,经常见到穿绫罗绸缎者,前来叫化棚子求字。

每有人至,廖灼总会眯眼斜视,然后从地上爬起来,拍拍周身灰土,一摇一晃跟了去。

他回来的时候,总有好吃的饮食,大包小包分给大家解馋。

文气十足的廖灼,在乞丐们眼里,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但在政要和巨商眼里,廖灼的乞丐身份,又委实太过卑微。他们可以花重金求其书,却不让他在题款处留名,哪怕字号也不行。

廖灼所书多店名,如“口同嗜”,又或“竞成园”……无一不是书中神品。却因穷家行之故,无一处留有他的名字。

“竞成园”老板陈伯勋,曾求一堂屏。因字写得实在太好,廖灼不知不觉间,把自己名字留在了上面。

陈伯勋终因其丐身份,从不肯示人。

2002年春节,此堂屏被一港人收购,花费百万之巨,足见艺术价值非凡。

5.成都丐帮拾遗

成都被称为“丐都”,讨口子叫化子打堆堆成摞摞,他们的趣闻逸事,说不尽也摆不完。

除上述诸“名丐”外,再捡几个作为补遗,以飨读者。

●民国初年,成都北门丐头赵占云,领着百十号弟兄,以“栖流所”为棚子,栖止乞讨,堪称一时风流。

何谓“栖流所”?

听老辈人说,早先北门城隍庙附近,是一片荒芜的乱坟岗。流浪的乞儿们,便在此搭起窝棚,安营扎寨,形成一个庞大的乞丐部落。

然胡乱搭建的窝棚,四面透风,遮不住太阳,挡不了雨露,且又脏又臭,极易传染各种疾病。

附近居民厌恶至极,政府也为之“头痛”。

1919年,成都政府慈善机构,召集爱心人士,集资修建了若干瓦房,供这一带的乞丐居住。

瓦房建在一破庙址上,人称“栖流所”。

赵占云为外地盲流,流亡到蓉城为丐,是栖流所公推的丐头。

此人身强力壮,虽好逸恶劳,却疾恶如仇好打抱不平。但凡见到手下弟兄,因乞讨而挨骂挨打时,必挺身帮护,他在北门丐帮中,享有极高威望。

当年“栖流所”竣工,棚中弟兄入住时,正值新春佳节之期。

赵占云不由雅兴大发,挥毫写下一联,贴在栖流所大门上。

联云:“是士绅工商之友,与魑魅魍魉为邻。”

路人见之,哑然失笑。

有好事者不解,言于赵占云,为何上联不写“士农工商”,而写“士绅工商”呢?

时,小丐们正放鞭炮。

爆竹声中,赵占云大笑着说:“农民和我们一样惨,咋好意思打搅他们嘛!”

●成都东大门椒(交)子街,一丐绰号“黄包包”。此人早年当过兵,是典型的油子兵痞。

“黄包包”相貌凶神恶煞,项上长有几个肿瘤大包,大小叫化子都怕他,便自封为这一带的丐王(不是真正的丐头)。

“黄包包”品行恶劣,仗着几分蛮力,经常欺压棚里弟兄,霸占估奸稍有姿色的丐妇。

他没讨到吃食时,就抢夺他丐“例食”(棚子丐头按例分配给每个弟兄的一日三餐之食),甚至连残疾乞儿的也不放过。

丐头气他不过,与之理论。

“黄包包”哪讲规矩?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夜里悄悄弄死“棚主”,强横做了丐头。

据说此人升棚主之日,也在“棚”门上贴过一联。

联句为:“日食三餐千百户,夜眠八尺一身轻。”读来颇有几分豪霸气,然字里行间,充满了无赖死皮的痞味,令人哭笑不得。

●成都东门下河坝,旧时车水马龙,市井异常繁华。

这一带穷家行里,曾有个单操的乞丐,舔盘功夫十分了得,江湖人称“盘神”。

此人从未入过棚,也没有拜过丐头,乞讨时一不带罐,二不带碗,只带两个拳头一张嘴,出入于饭馆餐厅。

此人平时“盘神”还算斯文,须待食客离了席,才奔过去讨食。但见他两手如风,抓起大小碗盏碟盘,张开大嘴,伸出长舌,下巴急速一旋,即将残羹剩水舔得一干二净。

设若饿急了眼,“盘神”必定慌不择路,直杠杠冲进厅堂,专挑铺食丰盛之客而去,到了餐桌前,一不说话,二不问候,一口浓痰径奔桌上主菜而去。

食客恶其行,多愤而离席。也有气不过的,往往扭而殴之。

“盘神”仗一身蛮力,哪管拳下如雨?只顾低下头去,风卷残云般得以饱腹。

“盘神”之名,由此大噪,蓉城大街小巷传遍殆尽。

老辈人笑言,“盘神”为丐,不仅舔盘技艺出神入化,更奇在有诸多强食怪招。面对一厅食客,或美酒,或佳肴,一般乞儿只能呆立一旁,做吞口水状。他却能得而食之,不负“盘神”之名。

●成都东大街一带,有一丐头,手下只有三个小丐。

夜里没有栖身处,便倚公厕为“棚”,被他丐戏称为“厕公”。

“厕公”在成都丐界,既无地盘也无势力,属于弱势群体。

然而,这个小棚丐头,却凭“智慧”讨吃,终赢得“风师”之尊。在“丐都”享有盛誉,与“朱大侠”齐名,并称东门丐王。

何谓“风师”?

盖因旧时成都,夏季十分潮湿闷热,又无电扇空调防暑降温。食客们到饭馆就餐,往往汗流浃背,狼狈不堪。

既使军政界大人物,顶多自带一柄折扇,推杯换盏间,也一样汗如雨下。

“厕公”为此思索良久,终得一妙招,为食客打扇文讨。

夏日午后黄昏,每当饭局开始时,他就带着三个小丐,各持一把大蒲扇,行走在各大餐厅饭馆,专为客人扇风送凉,以此讨要赏钱。

食客十分乐意,结账买单时,往往给的赏钱颇丰。

别的丐依葫芦画瓢,四处打扇“卖风”,由此讨得更多油水。

“厕公”独创“卖风”,别棚乞丐再见他时,便不复以“厕公”相称,而是毕恭毕敬地尊为“风师”。

“风师”以此发迹,成了“大鹗”,在蓉城乃至四川丐界,赫赫有名。

据说此人解放前夕,居然随政要去了台湾。

惜无史料佐证,不知真实与否。

……

旧时四川,乞丐遍布城乡。

据相关资料显示,除老弱病残者专事乞讨外,大多数的乞丐,还根据自己兴趣和身体状况,从事一些杂务以补贴生计。

这些兼职乞丐,所做杂活名目繁多。主要有以下方式:

●“拉飞蛾儿”。

何为“拉飞蛾儿”?恐怕现在的年轻人,已无从知晓了。

四川多山,旧时无论乡村城市,交通运输业都十分落后。短途贩运货物,多以架架车(板车)为主要工具。

一旦遇到上坡下坎,板车车夫仅凭一己之力,往往不能驾驭载重车辆。

附近乞丐见之,必上前帮忙,或手推车辙助力上坡,或肩扛车杠减速下行,以此讨得一分半文。

盖因车夫主前掌舵,二三乞丐两侧助之。此情此景,状如飞蛾,故名“拉飞蛾儿”。

从事此业者,叫化子甚众。以此为专业营生的乞丐,也大有人在。

●“抬脚棒”。

这类苦力乞丐,皆为年富力强者,大多行事于川江各码头上,一边向路人行乞,一边等候搬运生意。

他们往往手持两根“棒”,一根打狗棒,一根“抬脚棒”。

若遇雇主招呼,他们风一般撵过去,有大宗物件需要搬时,即肩挑背驮,打狗棒变成杵路棍,艰难护送到家,借以讨口血汗饭吃。

丐为“抬脚棒”者,生活十分艰难。

从所事业务看,当为重庆“棒棒军”之雏形。

●“保保”。

四川民间,自古迷信者众。

传言讨口叫化子辈,历尽人间艰辛,饱受世态炎凉,无一不是“八字硬”的人。

如由他们做小儿“保保”(干爹),或将小孩拜寄其为干儿女,那么定能得之护佑,一生平顺,健康成长。

当“保保”油水大,故为“保保”者,必是一棚丐头。普通丐没有资格,也没有人家邀请。

时至今日,四川德阳广汉市,每年都要举行“保保节”,远近闻名。

小孩所拉“保保”,无一不是富贾巨商(多职业拉手所为),实有悖“保保”之初衷。

此另当别论,与“丐保保”无关。

●“吃鬼饮食”。

这类乞者多男丐,也有少量花子掺杂其间。花子们会唱很多“孝歌”,歌声哀怨凄惨。

他们行动神秘,从不光顾正规灵堂,而专事刑场收尸、下河捞“水打棒”(溺水暴毙者)之业,并代守尸棚,彻夜哭号。

如遇土匪撕票者,或斗殴暴毙者,则无需花子唱孝歌,男丐只在棚内点一支白烛,一边喝寡酒(主人家提供,没下酒菜),一边守尸。

“吃鬼饮食”者,颇多陈规陋俗,往往被视为不吉利,常人多避而远之,若路上不期而遇,必啐一口水,说是可避邪气窜身。

是故,从事“吃鬼饮食”者,人数十分稀少,收入则很可观。

●“手艺丐”。

四川尚有“手艺丐”,因从业者十分广泛,不可不说。

他们无处不在,主要从事手工业,诸如扎鸡毛掸子、做高梁扫帚、糊纸盒、涂天花板、折纸飞机、捏面人……

饿不死的乞儿,胀不死的伙夫。

只要有一双手,何愁没有一口饭吃?

难怪叫化子们常说:“讨口三年,给个保长也不干。”

如此洒脱的心态,是川丐的幽默,还是川丐的悲哀?没人愿意去深究。

整理一部丐史,四川之所以多丐,除为丐者自身因素外,根本还在于军阀多和地主多。

军阀多,势必战乱多,从而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地主多,必定剥削多,导致破产农民增多,从而走上乞讨之路。

旧时四川,大小军阀之间,连年战乱不休。更可恶者,往往还和地主恶霸狼狈为奸,不择手段地压榨剥削劳苦大众,致使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盆地,变成了饿殍遍野的“乞丐王国”。

丁酉秋八月于蛙鸣斋

同类推荐
  • 改变人生的一杯水

    改变人生的一杯水

    《改变人生的一杯水》精心选辑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故事精品,书中的故事,多为励志故事、真情故事、传闻逸事等。这些故事,情节生动,引人人胜,让大家在轻松阅读的同时,感受到读故事的快乐,并能从中体悟故事作品中人物乐观、向上的情感。这是一本励志、有趣的故事书籍,十分适合青少年朋友阅读。
  • 元曲之美:最是销魂曲中调

    元曲之美:最是销魂曲中调

    本书选取了二十位具有代表性的元曲作家,用充满爱和美的笔触,如诉衷肠般通过品评曲人们的作品、思想生平,让我们了解元曲、欣赏元曲,最终爱上元曲。作者笔法清新,又不乏力量;说人说曲,两厢映照,将元曲自由活泼、质朴天成的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失为说元曲的美文。
  • 吉檀迦利

    吉檀迦利

    《吉檀迦利》是印度大文学家泰戈尔的代表作,书名在印度语里的意思是“献诗”。这部诗集是他从已写成的众多诗集中选取精彩篇什,荟萃成的一件具有整体感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是泰氏诗歌精华版或精选本。阅读这部书,对了解泰戈尔诗歌来说,大概会有窥一斑而知全豹之效。
  • 辛弃疾文集3

    辛弃疾文集3

    辛弃疾以其独特的英雄壮志和豪情,极力使气逞辞,以文为词,大为扩展了词体的题材范围,形成了沉郁豪壮的主体风格,又兼有婉约深曲和清新质朴的格调,可以说熔铸百家,自由挥洒,多姿多彩。
  • 我的星期天和星期一之间少了一天

    我的星期天和星期一之间少了一天

    当我们清醒着回望的时候,发现人生是从失败开始的。比如下定决心要完成论文,却花了数个小时追剧;比如下定决心要在假期来临之前“瘦成一道闪电”,结果却胖了两斤……无论是什么年纪,失败似乎总是如影随形。就好像每周的生活都少了那么一天,让我们没有时间梳理头绪,调整节奏,只能摸爬滚打着向前走。知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卡特琳·鲍尔范德首度畅谈自己的心路历程,她幽默诙谐地谈论女性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比如爱情、衰老、婚姻和友情,也坦然地应对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她用戏谑顽皮的语言,在老友般轻松密语的氛围下,深刻地探寻着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本质。让你开怀大笑的同时,又给你知己般的陪伴,让你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
热门推荐
  • 旧木无栖

    旧木无栖

    如果你不喜欢做这些我便把你送到另一个世界,即使那里你我无法相伴,却也胜过看你惆怅与无奈。只要是你喜欢的东西,我都可以帮你得到。三生三世又如何?生生世世我都可以做你的满天星。只要你幸福,便是我最大的幸福。……可是为什么?你和他在一起了我的心会这么痛。不过短短的一百年,可是我好像连一天都忍受不了。
  • 谁还不是个宝宝

    谁还不是个宝宝

    【女扮男装】“爹地,你们什么时候回来”“乖,你妈咪和我正在外面办事。明天回去”此时的顾睿爵拉着弟弟的手,看着餐厅里吃的正欢的无良父母。“你……你们好好办吧……”桑心的转头走掉T^T留下在原地吃棒棒糖的顾奈……………………【萌宝】【作者的话:如果不喜欢出门左转,作者玻璃心受不了你们的打击T^T】
  • 异界魔法骑士征途

    异界魔法骑士征途

    盗贼:老大,那个哥布林身上好东西真多主角:废话,哥布林王身上好东西能少?军师:我觉得敌方危险,我们不足以应对。主角:废话,不然我们逃跑干嘛?肉盾:我们被包围了!主角:魔法师,远程火力支援下!魔法师:我被毛毛虫包围了,谁来救救我!佣兵小队……卒?不可能的!这是一个关于主角在异世魔法大陆生存的日常故事……
  • 快穿守则:男神都想攻略我

    快穿守则:男神都想攻略我

    【系统:宿主,男神你不抢,大腿你不抱,到底想要闹那样?】#重活一世与系统签契续命,秉着卖艺不卖身,情长品一品的小康生活,偏偏手则不饶人。系统:“叮咚—请宿主瞄准你的目标,一举夺得男神。”凌千梦:“那呢?那呢?我眼瞎,看不到。”忧郁男神:“你不爱我了,竟然敢无视我!”霸道总裁:“亲亲,来—我们么一个。”暗黑病娇满手沾血:“小思思,我病了,只能你来救,否则…就没人能见到明天打阳光了。”……凌千梦看着每一个位面的大佬,一脸的为难:“每一个位面的男神都想攻略我,怎么办?”系统:“那你就反攻过去——”凌千梦:“……”
  • 都市之寻宝猎人

    都市之寻宝猎人

    无意间获得【万界导航系统】的尹天混迹于一所侦探事务所之中,胸无大志的他借助系统的帮助,每天帮人找找丢失的猫狗,查查出轨的奸夫,搜寻下欠债不还的老赖,偶尔再帮那位大胸的警花妹子查下案子……生活轻松而又惬意。可谁知道,这一切都在他无意间接了一名寻宝猎人的委托后全部改变了。他发现世界不一样了,那些只存在于古老神话,民间传说,甚至科幻世界中东西都纷纷现世。世界各国以及民间组织都拼了命的寻找那些出世的宝物,寻宝猎人这个本快消失于世间的职业再次活跃于世界各地。
  • 天天营养百味:爽口美味菜

    天天营养百味:爽口美味菜

    《爽口美味菜》为您提供最常吃、最经典的家常美食做法,最全面、最深入的菜品解析,还为您讲解营养知识,烹饪技法,厨事窍门的运用,集权威专家与身边百姓共同的智慧,倾力打造出让您一学就会的家常菜谱!让您在短时间内就学会做一手爽口美味菜。
  • 带我一起走

    带我一起走

    不是说好了生生世世永不分离吗;不是说好了生老病死都不离不弃吗,不是说好了无论什么都要一起分享吗;不是说好了携手直到百年之后吗,为什么你要违背我们的诺言,一个人离开,既然如此,也请你带我一起走吧,有你的地方才是我的天堂。
  • 强扭的瓜保甜

    强扭的瓜保甜

    南玉:这个小哥哥有点顺眼,还会用数字占卜?绑了!远山:这个伪萝莉有点彪,还会耍刀枪棍棒?遁了!南玉:长的帅成这样,谁舍得放过啊。远山:长的嫩成这样,谁下得去手啊。勇哥:哄小孩子懂不懂,演戏懂不懂,你先答应处一下,不用来真的,陪她说说话,接送几天上下班就行,她哪懂什么谈恋爱搞对像,无非就是小说看多了跟风凑热闹。远山懵逼点头。
  • 武极剑尊

    武极剑尊

    前世今生,杀伐亦魔道,只求踏上无上仙途,成就无上剑道。过往,仙魔已逝,孤身一人,血泪无痕,征战何妨。凡尘种种,求道只为自保,世道险恶,穷尽一生,只为守护一把孤剑,一段过眼云烟……
  • 超凡黎明

    超凡黎明

    穿越之后才发现,东方有灵气复苏,西方有诸神黎明。蒸汽大炮与神秘的碰撞,西方超凡的渐渐苏醒。【爆破大师】+【蒸汽专家】=【机械大师】【咒法师】+【剑士】=【咒剑士】各种各样的进阶、转职与隐藏职业,还有永无止境的探索。当西方的神秘渐渐展开,古老的诸神渐渐复苏,一个充满新鲜感的世界在苏鲁面前渐渐拉开序幕。旧神复苏,新神崛起,普通人该怎么办?还好咱有属性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