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67700000010

第10章 少年游 (10)

有位高我三个年级的大同学跟我说,先秦诸子有人论述“白马非马”“鸡三足”“卵有毛”“犬可以为羊”“马有卵”“火不热”“龟长于蛇”“飞鸟不动”等惊世骇俗的命题,令我惊讶不已,赶紧借来《庄子》看,尽管看不太懂,但内心喜悦却难以名状,因为总想猎取新知识,来满足好奇心。上初中我每天上学都要从琉璃厂经过,琉璃厂是北京文化一条街,旧书店、文玩店,鳞次栉比,一间挨着一间。每天在这里都能看到挑动心弦的书籍,可是囊中羞涩,只好如老饕过屠门而大嚼。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琉璃厂的海王村是北京第一家开放的内部古旧书店,凭介绍信购书。它吸引了许多爱书者。1973、1974两年,我几乎天天去。那时已经工作了,每月有四五十块工资,面对琳琅满目的古旧书籍,仍是只有望洋兴叹的份儿。在琉璃厂买书时,我院物理系老教授孙念台先生(清末军机大臣孙毓汶的曾孙)与我在海王村门口等着九点书店开门,一起冲入书店时,常常跟我念叨一些话:“不见可欲,心思不乱”“闭着点眼睛,碰到想要的贵书,就当没看见”。可是,哪能呢?人长了眼睛不就是为了看的吗?每天从琉璃厂过,都能看到“可欲”,此时,脚步慢下来,心跳快起来,头脑胀起来,心思乱起来……

另外,是读书的恐惧,这一点恐怕现在青年人很难理解。现在学校当局多么希望学生一心一意“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啊!青年人哪里知道这个口号就是1957年反右斗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后批过来、批过去的万恶之源啊。记得80年代,一次回学院办事,院里一位书记对我感慨说,现在学生不读书,真难办。我上大学时,他正是一位严厉批判“白专道路”的领导。我跟他开玩笑说:二十多年前,我们想读书,你老批判我们。说什么“白专道路,一不留神就会滑到反党、反社会主义道路上去”。他也笑了说了声“真是报应不爽啊”。那时全社会日益藐视知识,学校对于爱读书的学生采取打压政策,谁还敢老捧着书本看,特别是“封、资、修”的书。那时班上不断开各种类型的批判会,批的最多的就是读书。

不要说读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书(那时这些被认为是阶级性很强的领域,除了马列经典著作外,绝大多数被认为是“封资修”),就是潜心数理化的也不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被反复批判。可怜我们这些不爱打球,不打麻将,没事就爱看会儿书的同学,被校方视为另类。有人便趁机专门向组织汇报别人读什么书(这正像1959年农村反瞒产私分粮食,组织一些农民成立“闻香队”,到村里各处闻,侦察谁在家里私自起火做饭一样)。隔三岔两,班上就要开个会,点一点乱看书的同学的名,以为警告,老被点名就成了落后分子。遇罗克跟我一个年级,我在五班,他在四班,也老被点名。班主任对他印象一直不好。直到90年代校庆时,返校,碰到他们班的同学,听他们说,他们的班主任对遇罗克印象没变,依然是落后分子。

20世纪50年代北京大型图书馆如北图、首图对于高中生是开放的,这是爱书而没有能力买书的人的好去处。高中我是在北京六十五中读的,学校西侧的北池子有5路汽车,北行向西拐经北海可到文津街的北京图书馆,约需15分钟。每天我4点钟下学,到北图约4点半,看书到8点三刻(晚上9点关门)。偌大二楼大厅,约有200个座位,每个座位上都有一盏台灯。晚上7点以后,一般也就亮着稀稀落落几盏灯。很长时间里只有两盏灯,一是我头前那盏,一是一位六十多岁的黑瘦的老人,他往往是看线装的有关戏曲的典籍。而我是杂看,乱看,完全是心血来潮。

北图环境优美,又有个养得非常好的花圃。初秋的菊花、深秋的桂花、冬天的腊梅,奇香沁人心脾,使我永难忘怀。然而,这里也不是世外桃源,也不是我这样好奇而无知的青年学子的思想任意跑野马的地方。记得1958年,学校里搞“拔白旗,插红旗”,“向党交心”,批判个人主义,互相揭发。我还是抽空儿就跑北图,不料北图在楼内也开辟了一间大房子(休息室斜对面),供读者互相揭发,贴大字报。恕我孤陋寡闻,大约古今中外,很难找到类似的事情了。读者都是萍水相逢,即使来得比较勤的读者之间,也仅仅是脸熟而已。

有什么可揭发的呢?真是给人以“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的感觉。当然立了“大字报室”,就没有“不开张的油盐店”。居然还有些积极分子贴了大字报,揭发读者中的错误言行。其中还有我一张,揭发我说,“学校很少有人看赵树理的小说”。当时赵树理的小说是文学为工农兵服务的样板。“不看赵树理”就有不革命之嫌(1959年之后,赵因为对大跃进有看法,才逐渐成为打击对象)。乱看书也会引起关注,因为常去北图,与大厅管工具书的服务人员很熟。70年代,一度我老借阅佛学书籍,管工具书的一位大姐警告我说,“别看佛学书了,后面有‘文保处’的注意你了”。此时这我才知道原来公安局也参与图书管理。

恐惧也来自自己,因为读书,就难免说到自己读到的书,或说做点口头评论,这往往是祸之始,后来我横被口祸就与评论书籍有关。可是人长了嘴,这种评论就不可避免,就跟人们吃完饭之后,都不免要说一句食后的感觉一样。记得1960年夏天,邻座一团干部买了一本《胡志明主席诗集》。胡能写汉诗,作为外国人不容易。可是那个印本与毛主席诗集的规格一样。我翻看一遍,不自觉地说了一句“没有毛主席诗词写得好”。那位团干部的脸马上晴转阴,冷不丁子甩过一句“你没有资格评论这个问题”,当时我也年轻气盛,心想只要有足够的知识,本之公义,不私美,不虚誉,任何人都有权评论任何问题。然而,我还是恐惧,没有说出自己的想法。

读书,特别是我们这些把读书视为安身立命的基础的人们,在1980年获得了解放,知识重新被人尊崇,“读书无禁区”被社会普遍认可,读书的恐怖感才与人渐行渐远。

坎坷半生唯嗜书

欣逢《博览群书》300期华诞,庆祝生日,总要说些与寿星有关的话。300期是个不小的数字了,折合成年寿也有25年了。80年代,我看到与读书有关的杂志就有十数种之多,能够坚持下来的是其中的少数。特别在电视泛滥、网络普及的时代,书仿佛是老古董,对很多人来说已经很陌生了。就是某些书籍一时能够掀起某种“热”,也是拜电视或网络之赐,先是在电视上或网络上红,于是书籍出版跟上,实际上这只是做了电视、电脑这“二电”的附庸。到了这个时候《博览群书》还谨守自己的阵地,敲自家的锣鼓,不怕旁人讥笑“螺螄壳里做道场”,该庆寿庆寿,该纪念纪念,这种气度和执著的精神让人尊敬。

“书”这个东西自产生后,对它就有两种态度,有好之者,也有恶之者,其原因都是源于它的重要。据说仓颉造字引起“天雨粟,鬼夜哭”那是因为有了汉字之后,正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说的“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对于单个的“字”尚且如此,更不用说由无数的“字”组成的书了。当然,这些都是从文字书籍的功用的角度来说的。对于像我这类读了多半辈子书,很少感到书的“功用”,只是给我们带来许多麻烦的准老年痴呆症患者来说,还是对它心存感激的,因为在艰难的时刻书给我带来些慰藉,为我除烦驱闷,似乎是不离不弃的老友,不必与我划清界限。书不是人,读时也不必看它眉高眼低。我感到最能与我打成一片者也许就是书。这一点也许只有沉沦于社会底层的人才能理解。

有客曾问,什么是你最艰难时期?

我说,在没有书读的时候。

客很奇怪,你是经过三年困难时期的,难道没吃没喝不艰难吗?大学毕业时,你被整肃,曾被赶到农场被监督劳动四五年,你不艰难吗?70年代因发了点对文革、批林批孔的牢骚被抓至监狱囚禁三四年,你不艰难吗?为什么单以“没书读”为说,这是不是有些矫情、作秀?

我回答,不是。你可能条件优越,许多事情都会给你带来快乐,我则不然,一生当中许多快乐是书带来的。对我来说,读书是学习,后来是工作,更多的还是娱乐。所以读书对我就有特殊的意义,没有书读,只一天,就会没着没落;长了就会使大脑空白,痛苦不堪。半生当中,有时不让读书与你说的那些倒霉的事儿重合,有时并不一定,或者还有分离。

第一:困难时期,身居北京,又在上大学,大学生的定量是34斤(比起四川人一二十斤定量高了很多),所在的学校又是大跃进的产物——北京工农师范学院(此校1962年合并到北京师范学院后,从未见有人在公开的发表的文字中提起)面临解散。这个学校前身是个干部学院,在大连附近有个农场,困难时期,土地要退还给当地农民,但粮库中存着十几万斤粮食,校方借着我们下乡贯彻“十二条”(说具体点就是到农村去解散食堂,鼓动农民开荒,种“十边地”,以度荒年)的机会,把这十多万斤的粮食给全体学生和教职员工分了。那时的领导还比较公正,下乡的同学都得到较多的粮食补助,记得我好像分了100多斤粮票(分数次补给),另外在学校食堂吃饭也受到补贴。在北京粮食最困难近两年时间,只有从那个时期经过的才会懂得100多斤粮食意味着什么。

有了这个补助,困难时期我没浮肿过,还有精力在北京乱跑,不放过每一场精彩的演出和外国电影,跑旧书店,淘旧书、线装书……这时候虽然经济困难,但精神文化生活是改革开放以前最繁荣的时期。而且那时许多老辈的著名艺术家大都还在,他们在首都舞台上留下了最精彩的时刻。我另有文记其盛。书籍出版也很繁荣,就是纸张黑些(没有漂白粉)、糙些(原料大多是稻草),但书出的种类很多,价格很低,一般大学生买得起。特别是学校不搞运动了,也没人批判“白专”了,躺在宿舍(当时校方提倡学生躺着,说是“保存热量”)安心看闲书也没有人管了。同宿舍的同学如果合得来,又没有专门爱打小报告的,那么一屋子八个人,躺在床上,海阔天空,胡聊八扯,谈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聊楼乾贵、李光羲(李光羲演的苏联中亚地区歌剧《货郎与小姐》中的唱段“卖布歌”红遍京城),传告哪里的地方剧种又到北京调演了等,名曰精神会餐。这是我在改革开放之前觉得最快活的时期。这个时期,是我看书最杂,听戏、听音乐会、看电影、看话剧最多的时期。

第二,1964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定为“反动学生”,到南口农场二分场(这是一个正常的农场,并非劳改场,但有少数“五类分子”在这里被监督劳动)“劳动考察”(这是一种行政处分)监督劳动。的确很痛苦,但痛苦不在劳动,甚至不在监督,因为年轻时干活不惜力,监督不监督一个样,痛苦在于不让读书,更不让读专业书。借口是你们上完了大学,但你们在政治上不及格(不是实在的“政治课”,我的四门政治课都是“优”,而是虚无缥缈的“政治思想”),所以要在政治补课,不许看业务书,也不许想业务。后来连马列的书、鲁迅的书也不许看了。理由是你们老用“马列”反毛泽东思想,所以马列的书不能读。1965年林彪提倡活学活用毛主席思想,要贯彻林彪的“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要在‘用’字上狠下工夫”的方针,连看毛主席书也受到批判。最可笑的是曹天予通读《毛泽东选集》四卷,也受到批判。曹说,我通读毛主席的书,通过潜移默化培养对毛主席的感情,把资产阶级阶级立场转过来。

同类推荐
  • 东宫·西宫(王小波作品)

    东宫·西宫(王小波作品)

    本书包括王小波《他们的世界》——第一本中国男同性恋研究的专著,王小波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和其他四部未竟稿。电影《东宫·西宫》由张元执导,胡军、赵薇、司汗等人主演,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入围199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
  • 我和学生的故事: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育人工作手札(一)

    我和学生的故事: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育人工作手札(一)

    开放改变了观念,思想解放了社会,繁荣造就了住房,住房大庇了天下。改革开放30年,中国房地产业风云际会应运而生,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成为国民经济毫无疑问的支柱产业和中国主体经济腾飞的历史推手。回首30年中国老百姓的住房变迁,就会发现,房地产业记载的既是一部中国30年的建设史,又是一部浓缩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改革开放史。
  •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当代社会矛盾问题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当代社会矛盾问题

    本书主要针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所产生的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国社会未来发展走向的重大现实矛盾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这些社会矛盾包括城乡矛盾、区域矛盾、阶层矛盾和思想矛盾,其中在阶层矛盾中深入剖析了贫富矛盾。通过考察这些矛盾产生和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并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目标的视角提出了缓和这些社会矛盾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藉此希望中国社会走向更加和谐美好的未来。
  • 王家岭的诉说

    王家岭的诉说

    “这是一起造成38人死亡、115人受伤的极其严重的责任事故”。这是一部直赴灾难现场,用事实的真实追踪描述还原灾难的内情文学报告,是超越了新闻报道的直观表层描述之后的事实和理性思考与追问。《王家岭的诉说》是一部典型的灾难文学作品。赵瑜率队,五作家察访祸灾真相;矿工诉说,众难友揭秘国字煤田。深度解答网民疑团,王家岭上生死实录;严格拷问矿主良知,黄河赤子气贯全书。
  • 深圳学人访谈录(第1期)

    深圳学人访谈录(第1期)

    30多年来深圳始终秉持敢闯敢试的开拓精神,形成求学问道的学术追求,逐步培育出富于创新精神的学术群体。本书将2016年度“深圳学人”系列访谈结集出版,全面深入地介绍在人文社科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18位深圳学人。他们立足学科背景,紧密结合深圳实际,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针对学人自身具体情况,实现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的全面融合,生动展示了深圳学人的风采,彰显了深圳学派建设的成就。
热门推荐
  • 魔尊盛宠魔妃倾天下

    魔尊盛宠魔妃倾天下

    她是人见人喊打的云家丑女,一双异眸人见人怕,天生废材不可修炼,谁见了都想踩一脚。他,魔界尊主,同时也是大陆学院最受人敬仰的院长,有着人神共愤的颜值,清贵绝尘的气质,修为深不可测,传说是整个大陆最无情冷漠的男人。看着眼前的男人,魔千姚挑眉“听说你是整个大陆最不能靠近的男人?”某尊主抬手摸了摸她的头,满眼宠溺的道“乖,先看书。”
  • 我的人间起风了

    我的人间起风了

    18-45岁的人生经历,苦辣酸甜人生百态。我们这一辈子学业、事业、家庭、未来种种都烦恼着我们,如果有空隙的时间,谁不想停下来享受一杯茶香....45岁究竟会如何,我选择了隐居深山...
  • 国民千金之重生学霸逆袭

    国民千金之重生学霸逆袭

    【重生、1V1轻松向、打脸虐渣】表面,她是一无是处遭人嗤笑的废物大小姐,跟着净身出户的母亲相依为命。公司遭亲爸逼迫破产,继母羞辱算计房子,被奉为学霸女神的继妹对她不屑一顾。实则,她是上流社会被当神供着的风水届大师,受人尊崇。且看废物大小姐如何涅磐重生,用相面、算卦、堪舆、六爻之术,打脸渣爸一家,保家产、护至亲、当学霸……一不小心,就被一只英俊多金腹黑男盯上,表白是酱紫的:“结婚吧!买一送一那种。” 于妗:emmmm,这个风度翩翩的亲生儿砸,比她还大。
  • 小林村拆迁事件

    小林村拆迁事件

    我在西南科技大学做完学术报告,正准备从会场离开的时候,突然有人拍拍我的肩,叫住了我。回头一看,是张似曾相识的面孔,可是一时叫不出名字。好在对方先开了口,免去了我的尴尬。“我是吴新天,还记得我吧?”一听到这个名字,头脑中立刻回想起了一个瘦高而斯文的小男生。那是我的高中同学,那时候我常常和他在午间休息时下象棋。两个人棋艺都不怎么样,却总是下得热火朝天,一发不可收拾。“哦,哦,是你啊!你怎么来了?”“我在旁边的分子医学研究所工作。听说你今天到这边作报告,所以就过来找你了。”
  • 鞭影下的尼采

    鞭影下的尼采

    伟大领袖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三个月前,我向太太调查。对曰:晓得。大喜,追问:晓得啥子?对曰:他不是说,带上你的鞭子,去找你心爱的人!我当时很不谨慎地放声大笑,几至缺氧。该回答起码代表99.9999%的中国人民。我的笑其实有点道理。因为,尼采的原话是:“你要去女人那里吗?别忘了你的鞭子!”虽然从亚里斯多德开始,哲学就不大喜欢女人(哲学家喜欢女人的当然不乏其人),但这句话仍然当选哲学史恶毒污蔑女性口号的世界冠军。尼采由此遗臭万年。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幻梦修罗之龙图腾

    幻梦修罗之龙图腾

    河许人,想象力丰富、文笔犀利、思想空灵,开创独特的群体性主角写法流派,用巧妙的时空线将时间情感编制的精彩纷呈。
  • 世界上最神奇的成功秘密

    世界上最神奇的成功秘密

    改变千万人命运的潜能培训首选读本。开启财富、健康、成功的金钥匙!比《秘密》更火爆的励志魔法书!大多数人只开发10%的潜能资源,这正是他们平庸而至失败的主要原因。在本书中,潜能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斯为你揭示最震撼人心的命运真相,开启成功、幸福、财富的钥匙。
  • 与舍弟书十六通

    与舍弟书十六通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今天追到男神了吗

    今天追到男神了吗

    颜墨这一生一共有两个追求:追到男神,嫁给男神。某日,颜墨向某男神求婚,谁知,男神无情地回了一句:“送上门的我不要!”气的颜墨一崩三丈高,从此颜墨发誓,追他,追他,再追他。追到地老天荒,让他无处可藏!翻身做女王,让他跪下来唱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