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89100000003

第3章 摩挲中国文明 (2)

从古至今,始终有极少数人,为了个人的、集团的、区域性的利益,不断地制造与世界潮流不和谐的音符,对整个人类利益进行践踏,罪恶、暴力和战争时有出现。余秋雨先生在《两难的实验》中说道,“现在,我国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面临着一发而动全身的危险处境,一系列全球性法规的制定已不可拖延。以自由市场经济为最终驱动的发展活力、以民主政治体制为理性基座的秩序控制,能否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协调并一起面对危机?时至今日,各国热衷的仍然是自身的发展速度,掩盖了一系列潜在的全球性灾难”。可想而知,人们在享受社会进步和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品尝着自己酿造的苦酒,这不能不让有正义感和良知的人们感到困惑。

◎穿越现实的门径

桃花源,是对恶浊乱世的一个挑战。这个挑战十分平静,默默地对峙着,一声不吭。

——《白莲洞》

从水域到陆地,从树上到树下,从洞里到洞外,人类的发展史从来就没有停歇过。从进入文明时代那一刻起,人类便从洞穴中搬了出来,由血缘和土地将他们联系在一起,或栖于茅舍竹篱,或居于楼台亭榭。然而从古至今仍不乏眷恋、追逐着洞穴生活的人们。

一千五百年前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是最好的例证。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散文家,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文学潮流。他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名士风范和对生活简朴的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他是个生性热爱自然,不喜拘束的人。正如他《归园田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朦胧中,我们似乎看到一个身披蓑衣、脚穿草鞋,肩荷锄头的清瘦诗人正从山上悠然而下。这样一个原本就没有迁就世俗的个性,生来就酷爱山川自然的人,却让他做不喜欢做的,让他听不喜欢听的,让他说不喜欢说的,以致于让那志气高扬的灵魂还要堕落在肮脏的红尘俗事中,非让他去做官,每天逢场作戏、官场酬酢,那肯定是难受得很。

殊不知,早年的陶渊明也不免落俗。他幼年时家道中落,生活非常清贫,也曾想通过仕途改变现状,于是怀揣着单纯的理想在漫漫仕途之路上下求索,虽饱读诗书,颇有为官之才,但“大济苍生”的宏伟抱负却始终得不到施展,先后只是做了一些小官,而且时间都不长。最终因为无法忍受官场习气,发出一声“田园将芜胡不归”的感慨,挂印辞官,结束了浅淡的仕途生涯,回到家乡,过着“躬耕陇亩”的生活。当他真正抛弃了所谓的“功名利禄”之后,一个无限舒展的世界便向他敞开了。

他渴望开凿一个精神的洞穴——梦想中的桃花源,好让他避身其中,逃离现实。这篇千古名文《桃花源记》说的是武陵地方的一个渔夫,沿着一条小溪航行,忽然看到山中有一个洞口,就丢下船只从这个缺口中进去,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土地平旷,房屋整齐,人民生活古朴自然而富裕,男女老少熙熙为乐。看到渔人,人们大吃一惊,纷纷请他回家吃饭饮酒,自称是祖先为了逃避秦朝的战乱,躲进桃花源生活。这些人不知道秦以后有过汉朝,汉朝以后又有了晋朝。渔人在桃花源住了几天想家了,就和这里的人告别,出了桃花源。等他以后再去寻找,却如何也找不到了。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陶渊明用简净的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极富感染力。然而,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的社会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罢了。

对于在此用“逃离”来形容陶渊明,林语堂先生是持否定意见的。林语堂先生认为“他想要逃避的是政治,而不是生活本身”。他认为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谈到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林语堂先生说:“他不曾做过大官,没有权力和外表的成就,除一部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散文之外,也不曾留给我们什么文学遗产,可是他至今日依然是一堆照澈古今的烽火,在那些较渺小的诗人和作家的心目中,他永远是最高人格的象征。他的生活是简朴的,风格也是简朴的,这种简朴的特质是令人敬畏的,是会使那些较聪明较熟悉世故的人自惭形秽的。

他今日是人生的真爱好者的模范,因为他心中反抗尘世欲望的念头,并没有驱使他去做一个彻底的遁世者,反而使他和感官的生活调和起来”。鲁迅先生也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而我们更多人之所以能记住陶渊明的名字,正是因为那篇《桃花源记》。对于这篇《桃花源记》为什么能轰传百代,余秋雨先生认为,关键“就在于它开凿了这样一个洞口”,一个通向理想国的洞口。从此这个默默开放的洞穴,被埋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底。余秋雨先生在《白莲洞》中说“桃花源,是对恶浊乱世的一个挑战。这个挑战十分平静,默默地对峙着,一声不吭”。

在这个挑战之后,有一个挑战却是响当当的。这个挑战为世人所流泪,它的始作俑者就是中国历史上福气最好的大皇帝——乾隆。清朝的乾隆皇帝是一个有趣的帝王,一个真正的唯我独尊的皇帝。他在位期间统治着一个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近3亿人口,写出了超过44000多首所谓的“诗”和数千散文,而且,他还是一个音乐家,一个水平出众的书法家,也是一个热心的三流画家。作为统治者他事必躬亲,对行政事务有着惊人的记忆力。他亲自签署其政权所颁发的每一条法令,并在中国进行了超过150次的长时期民间巡游、会见、探访和核查,以保证地方官员对他言听必从。但同时,他也大兴文字狱,宠幸大贪官和珅,六下江南游逸挥霍,耗尽国力民财……余秋雨先生在《一个王朝的背影》中这样评价乾隆“乾隆靠着人才济济的智力优势,靠着康熙、雍正给他奠定丰厚基业,也靠着他本人的韬略雄才,做起了中国历史上福气最好的大皇帝。”

乾隆在位期间做了一个怎样的挑战呢?那就是“闭关锁国”。1793年英国使团来华,并提出了一系列双方贸易方案,先不说对方目的如何,乾隆皇帝不仅没答应,还把已经开放的港口也关闭了起来。“好大喜功的乾隆把他的所谓‘十全武功’镌刻在避暑山庄里乐滋滋地自我品尝,这使山庄回荡出一些燥热而又不详的气氛。”他独自沉浸在中华古老文明的夕阳余晖之中,浑然不知日之将暮、寒鸦凄迷。以致历史上对乾隆皇帝的评价向来是有功亦有过,人们无法忘记那段把国人封锁在“洞穴”中、与世隔绝的历史。

也许正是因为闭关锁国的悲剧太苦涩,致使它留下的阴影历经百年而不退,至今仍让国人耿耿于怀。余秋雨先生在《借我一生》中说,“我们再也不要躺在‘四大发明’上沾沾自喜了”。“中国由于长期封闭,不仅基本上没有参与近代文明的创造,而且对西方世界日新月异的创造态势也知之甚少。结果,直到今天,组成现代生活各个侧面的主要部件,几乎都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而我们的下一代并不能感受此间疼痛,仍在“四大发明”和其他零星“国粹”中深深沉醉。这种情形,使文化保守主义愈演愈烈,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的步伐。”针对上面的问题,余秋雨先生在《迷昧和保守》一文中提出质疑并做了回答,“一种在辉煌时期都缺少变化的文明,怎么能在以后正常发展呢?当主体文明不再具有创造力,那么,只要特殊的保护因素一旦失去,就必然会让位于低层文明、原始文明,就像印度在戒日王之后便出现了佛教渐渐让位于印度教的势头。”这些年来,虽然我们已经走上了复兴之路,但我们似乎还是没有摆脱这种惋惜的心态。

人类进入高度文明、发达的现代社会,对洞居生活又有了新发现、新认识。科学家们对山西省住窑洞而得以长寿的人,进行了50年的研究后得出结论:他们之所以长寿,是因为窑洞生活方式带来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那些修仙求道的人多在洞中修炼,其中有很多人又得以高寿的原因。相传江西庐山的仙人洞,就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修炼的地方。

从洞里走出来,又从洞外走进去,再从洞里走出来。刚刚摆脱困惑,又陷入新的困惑之中。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的态度又当如何?余秋雨先生在《白莲洞》做了最后的回答:“既然人们还得返回黑洞,为什么还要披荆斩棘地出来?出来,就是要自由地享用这个宽阔的空间;出来,就是要让每个生灵从精神到筋骨都能舒展;出来,就是要让每个个体都蒸发出自己的世界。这样,当人们重进黑洞,才不会对着蝙蝠和盲鱼羞惭。”

丹青石壁似竹简

◎罹难的“荷马史诗”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

——《莫高窟》

小时候,我们经常在不同的场合看见关于石窟壁画的画册或是图片,但由于那些绘画模式以及表现内容都离我们的生活太远,因此未曾过多留意。但当我们真的走近敦煌,靠近莫高窟时,还是不禁深深地被她震憾了,她的崇高似乎早已被历史唤醒。

石窟是一种就着山势开凿的寺庙建筑,里面有佛像或佛教故事的壁画,来源于印度佛教。因为佛教提倡遁世隐修,所以僧侣们常选择在崇山峻岭中比较幽静的地方开凿石窟,方便修行。最初的中国石窟是仿印度石窟开凿的,多开凿于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魏晋、隋唐时期是凿窟的鼎盛时期,特别是在唐朝,修筑了大量大石窟,唐代以后则逐渐减少。

石窟艺术可以说是一种宗教文化。它既吸收了印度宗教建筑的艺术精华,又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传入中原及其汉化过程,也曲折地反映了各历史时期、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景象,是研究我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我国现存的主要石窟群均为魏唐之间或宋前期作品,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古代的西域)、甘肃西部(古代河西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在南方也有一些零星分布。新疆是中国接受佛教较早的地区,最早的石窟拜城克孜尔石窟就在此地。

中国汉传佛教石窟的内容十分丰富,其辉煌的艺术成就为世界所瞩目。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是佛教东传的特定产物,它继承发展本土汉晋艺术传统,吸收南北朝、唐宋美术艺术流派的风格,又不断接受、融合域外印度、中亚、西亚的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东西两种文化的交融,以独特的身份完成了联接东西两端佛教石窟艺术体系的重大使命。

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通向中亚、西亚的陆上交通,“丝绸之路”由此开启。千百年来,碧天黄沙的丝路贯通着中西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南枕祁连,襟带西域,前有阳关,后有玉门,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丝绸之路上。汉代起敦煌即为辖六县之郡,贸易兴盛,寺院遍布。东汉大家应劭称:“敦,大地之意,煌,繁盛也。”多年来,祁连山雪水滋润着这颗明珠,让它千年不衰,在沙漠侵袭、包围中生机盎然。两千年后的今天,这一“繁盛大地”以其拥有的举世无双的石窟艺术、藏经文物而成为人类最伟大、最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莫高窟作为敦煌石窟的象征,余秋雨先生说,“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很不够用,那干脆就丢弃自己,让无数双艺术巨手把你碎成轻尘”。在灿烂的阳光下,莫高窟背倚苍凉的鸣沙山,在高大的白杨树掩映下向世人绽露着神秘的微笑。古老而怆然的岁月,让固封的淳朴开放为久违的花香。如果把莫高窟历经的风雨比作一道万世经传的长诗,那么它的第一句是令人落泪的。重述那段历史,对今天的我们,意味着文化价值的存续。

同类推荐
  • 我乃刘秀长兄王莽

    我乃刘秀长兄王莽

    (王莽穿越仅是猜测,本文将其作真,但请看官不要当真)我名王莽,便是那新朝太祖王莽,本是一位来自20世纪后期的青年,机缘下穿越到西汉末年。可笑我满怀雄心壮志,却以惨淡收场,怀着不甘死去。不过,老天怜悯我,给了我一次完成遗志的机会——我重生了,却出了偏差。我复活在当初称帝的前一年,我却不再是王莽,反成了自己的仇敌——刘秀的长兄刘演!别人我就不说什么了,可为什么我成了刘演,一个日后起义,刚开始猛地一批,却注定死在宛城的人!更别提,还有他那开挂般的三弟,一位自出生便有着预言——“刘秀当为天子”,后世称为光武帝的刘秀。不过,既然老天给了第二次机会,那我必然要珍惜,前一世未了的心愿,便用这一世来完成!新朝,赤眉,绿林,刘秀等辈,若和便和,若战,我刘演(王莽)便领兵奉陪!
  • 大唐说书人

    大唐说书人

    折一把纸扇,着上一袭青衫;紫砂壶壮胆,拍案满堂惊叹。贞观十一年,大唐四海升平,八方来贺,盛唐光景跃然纸上。也正是这一年,萧律一声醒木拍桌,闯入了这盛世大唐!群号:699413912
  • 大唐贞观直播间

    大唐贞观直播间

    附身唐太宗,身带直播系统,附赠时空仓库。靠着直播打赏,未来小太宗买枪买炮买炸药,手机电脑发电机。直播举兵起义,直播批阅奏章,作皇帝累啊,作一个好皇帝更累。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近战骑兵匈奴,远征美洲大陆,扩张,扩张。
  • 穿越战国之神级系统

    穿越战国之神级系统

    战国时代,是中华文明的根源。穿越战国,齐国太子,神级系统,无所不能。战国的转折点来自于他,改兵制,握兵权,废贵族,谋发展,新科技,扫文盲,举兵灭国,统一中原我为帝!结束了吗?没有!灭匈奴,平百越,战罗马,一统全球我为王!蓝星科技,灿烂辉煌在战国,宇宙文明新方向!最新签约新书《诸界最强搬运工》正在火热连载,欢迎大家收藏阅读。
  • 横明

    横明

    横明(hèng)这是一个大忽悠的故事。梁小帅,化学民工,实验爆炸回到明朝,成为首辅之孙。在他的忽悠之下,周边都被忽悠瘸了,大明实现泰(昌)天(启)中兴,一扫百年积弊……书友群:623057322欢迎各位书友水群,指正、指导讨论剧情。
热门推荐
  • 重瞳武圣

    重瞳武圣

    一把重现江湖的刀,牵引出一桩惊天动地的千古奇案。为了寻找父亲,少年义无反顾地追随神秘说书人的脚步,踏入兽笼般的江湖;宿命指引,丹田沧海,重瞳破极,那个震惊世人的少年从当朝者无穷无尽的压迫中杀出,大破大立,天下无敌。
  • 高窗听雪

    高窗听雪

    《高窗听雪》是1998年7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文集,作者是刘兆林。
  • 北宋词史

    北宋词史

    《北宋词史》对北宋时期诗词名家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一一评说,对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史的读者,《北宋词史》将有很大参考价值。词的抒情功能在他们手中有了极致的表现和复杂的变化。宋词的风格表现更是多姿多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如晏殊的温润秀洁、柳永的靡曼谐俗、苏轼的清雄旷逸、周邦彦的精美典丽、李清照的清新流畅、姜夔的清空骚雅、辛弃疾的沉郁顿挫、吴文英的密丽幽邃、王沂孙的晦隐缠绵……
  • 晚妍归去,不负胥华

    晚妍归去,不负胥华

    因为儿时救命之恩,她殿前求旨嫁他为妻,却不料被他弃之如敝履。他的心中只有白莲花表妹,她为他付出生命,却只换来胎儿流产……绝地重生,沙场重逢。命运的齿轮将他们推向何方?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医——江湖

    医——江湖

    武侠从不是光明伟岸的英雄传说。血腥、争斗、杀戮,刀口舔血的生活才是武侠,但倘若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医仙,突然萌发“诊断这个江湖”的想法。这条路,会有多艰难?
  • 闪婚契约:酷少请止步

    闪婚契约:酷少请止步

    她是医大一院的实习主任,因为年纪轻而不被认可,又被男朋友劈腿,一气之下报了军医。他在军区服兵役,因为在作战中受伤,回到谢家疗养。他在军区遇见了她,托人把她召回,安置到自己身边。她与他并肩作战,本是契约成婚,却暗生情愫。“你是欠扁吗?”她问。“以你的体格数据分析,落拳力度估计还不如按摩的力道。”他答。
  • 在最美的年华遇见你

    在最美的年华遇见你

    浪漫古典素心系列,选取了民国风华绝代的人物为主要对象,此为综合卷,写了沈从文与张兆和徐志摩与陆小曼等五对民国伉俪。无论时空如何改变,爱情是永恒的话题,感情的世界没有是非。婚姻的鞋子,冷暖自知。那些个在民国那个风华绝代的年代用他们的风华绝代谱写了一曲曲爱情篇章的才子与佳人们,他们曾经那样相爱过。在岁月的长河中,给无数后来人以仰慕与唏嘘。--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奥斯曼帝国六百年:土耳其帝国的兴衰

    奥斯曼帝国六百年:土耳其帝国的兴衰

    奥斯曼帝国六百年,是三百年的强盛加上三百年的衰落的故事。它是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世界的十字路口,国运兴衰牵动了世界历史的走向。土耳其人的祖先来自中亚大草原。公元1300年左右,他们迁徙到亚洲的最西端,在此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仅仅经过三位开国苏丹的励精图治,土耳其人就以“帝国”自立,在欧洲留下战无不胜的威名。1453年征服者穆罕默德攻陷君士坦丁堡,1529年苏莱曼大帝陈兵维也纳城下——鼎盛时代的奥斯曼帝国,为欧亚大陆的政治地图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冲击。随着世界现代的降临,奥斯曼帝国却落后了。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站上历史变革的潮头,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沙皇俄国、拿破仑帝国、大英帝国,与东方强权奥斯曼发生不可避免的碰撞。1683年奥斯曼军队再度围攻维也纳遭遇惨败;1821年,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希腊爆发独立战争;同时期的埃及也自立门户。此后,从奥斯曼帝国的巴尔干、中东和非洲领土上陆续分裂出二十多个国家。其中很多国家迅速沦为英国、法国、俄罗斯等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最终,奥斯曼帝国本身也在“一战”战败后倾覆。六百年世界帝国的历史成了被人怀念、叹惋的过去,而现代土耳其以一个共和国的面貌开启了新的篇章。在土耳其的跌宕国运中,中国读者能找得到祖国的影子,也找得到很多国际现状的根源。那段帝国时代是欧亚两洲,乃至整个世界近代不可磨灭、无法回避的历史记忆。
  • 我是警察

    我是警察

    《我是警察》讲述的一个侦案故事。临江派出所辖区内发生了系列公园抢劫恋人的案件,当案件毫无进展时,辖区内某娱乐城又发生了一起强奸案。在侦破强奸案的过程中,办案民警发现强奸案与抢劫案之间居然有联系,从而牵出了以王海天为首的犯罪团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