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180300000003

第3章 苏联:从动荡走向解体(1)

本章收入41篇各类文章,反映了戈尔巴乔夫地位由盛到衰,苏联大厦由摇晃到倾塌和取代苏联的独联体成立的历史场景,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各加盟共和国领导人等各派政治力量围绕“新思维”改革的方向、目标进行的殊死博弈及其悲剧性结果。

苏联第八任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

编者的话: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戈尔巴乔夫将在本月中旬访问我国。这是30年来苏联最高领导人首次访华,也是中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为此我们组织了专稿《苏联第八位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分10天刊载,以飨读者。

——1989年5月10日《深圳特区报》

艰苦的童年

1931年3月2日,在北高加索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普里沃尔诺耶村的世代农民家庭里,一个男婴呱呱落地。就是他,54年后的1985年3月11日成了苏共中央总书记——一个拥有2.8亿人的世界强国的最高领导人。各国的聚光镜无时不对准他的一言一行。

戈尔巴乔夫在艰苦岁月中度过自己的童年。在30年代,苏联闹粮荒,幼小的戈尔巴乔夫不得不同父母一样过着清贫的日子。1942年德国法西斯军队侵占了他的家乡,父亲上前线打仗,家里更是一贫如洗。1944年她的母亲连给儿子买鞋的钱也没有,因此,在上小学5年级的戈尔巴乔夫被迫辍学3个月。他的在战壕的父亲得知这消息后心急如焚,立即写信给妻子,几乎是命令她:“你无论卖掉什么东西,都必须给米沙(戈尔巴乔夫的爱称)买双鞋。他必须上学。”戈尔巴乔夫的母亲接到信后立即在集市上卖掉能卖的什物,终于买一双军鞋,然后带他去复学。但校长却迟疑了,认为这孩子已3个月没上课,担心他跟不上。而求学心切的小戈尔巴乔夫斩钉截铁地保证说,“我会赶上来的。”他说到做到了,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小学。幸亏这位独具慧眼的父亲。要不,他那珍珠般的儿子永远发不了光。

战后头几年的生活仍然艰苦,戈尔巴乔夫甚至得不到正规教育。他一半时间上学,一半时间下田劳动,从15岁起开联合收割机。收割季节很冷了,当时的收割机笨重原始,没有驾驶室。在凛冽的北风下,他经常冻得浑身发抖,不得不钻到草堆里去暖和一下。

艰苦的环境磨炼了戈尔巴乔夫同逆境作斗争的坚韧力和决心,不但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劳动出色,18岁便获得红旗劳动勋章的殊荣,为日后的前途打下了基础。

最高学府的骄子

品学兼优、十九岁的戈尔巴乔夫一九五零年离开家乡北上进入苏联最高学府、与克里姆林宫隔河相望的莫斯科大学。他追求知识的兴趣十分广泛。他不久前对采访他的意大利记者说,他甚至说不准对那门课程特别感兴趣。他希望进理学院,也喜欢数学,还爱好文学和历史,至今还能背诵出当年在学校学得的诗句。但终因他儿时条件的限制无法达到莫斯科大学理工学院规定的高中成绩而进了法律系。这一不寻常的决定对后来这位苏联领导人的理论修养和讲演口才的训练起了关键作用。那时,谁也未料到这位来自穷乡僻壤的十九岁法律系学生,在三十年后竟然入主克里姆林宫。

进入大学后,戈尔巴乔夫发扬儿时的刻苦攻读精神,钻研那时不受人重视的法学,同时热衷于社会活动。他性情豪放,爱发言,经常滔滔不绝地大谈青年对党和国家的责任。他也身体力行,担任班上和系里的团组织的领导工作。

戈尔巴乔夫在大学时十分崇敬列宁,用心研究列宁的生平,尤其喜欢列宁的“退一步,进两步”的名言,把它做为自己的座右铭牢记在心,而且奉行不渝。那时他还对斯大林镇压反对派提出过不同看法。据他的一位同学说,戈尔巴乔夫曾对同窗说:“列宁也没有逮捕反对者马尔托夫,而且允许他流亡国外。”这种说法在当时是被认为犯罪的,作为斯大林在世时讲这种话也确是勇气不凡。

当时的莫斯科大学的生活也是很苦的,助学金只够勉强填饱肚子,家里更没有多少钱资助。学校的住房紧张,在这个拥有一万名学生的大学里,一个房间住八人以上。每层楼只有一个小厨房和一个厕所以及一间简陋的浴室,戈尔巴乔夫和他的室友只好每个月上两次公共浴室。他在这样的宿舍住了三年,直到新的宿舍落成才得以改善。

大学的艰苦生活和繁重的课程没有难倒戈尔巴乔夫,他一如既往,保持勤奋好学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信心学习和工作,博得老师和同学的称赞,一九五二年加入了苏联共产党,一九五四年当选为莫斯科大学党委委员。作为尚未毕业的学生跻身党委,不是这所最高学府的骄子是不可能的。

喜结良缘

就在戈尔巴乔夫进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的1950年,身材苗条、时髦而漂亮的18岁姑娘赖莎也迈入这所大学的哲学系,同戈尔巴乔夫同住一层楼的女生宿舍。这两位来自不同地方的男女本来素不相识,但是,命运使他们结合在一起,后来使赖莎成为苏联第一夫人。对于他们这对校友的说法尽管不一,却都富有浪漫色彩。

赖莎天生一头秀美的金发,她那双褐色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地充满热情。她活泼好动,嘴角总是挂着不出声的微笑,颇逗哲学系男生的喜欢。可是,赖莎对他们不屑一顾。然而,一意外的邂逅使他对法律系的小伙子戈尔巴乔夫一见钟情。

一天黄昏,赖莎整理好宿舍案头的书本,穿上外衣,嘴里哼着歌儿急匆匆下楼去吃饭,在楼梯拐弯处和迎面而来的血气方刚的戈尔巴乔夫撞了个满怀。小伙子怪不好意思,顿时满脸通红,连忙道歉,说“对不起”。一贯举止优雅的赖莎看小伙子的窘相不禁噗嗤一笑。这一笑声传入戈尔巴乔夫的耳朵,震撼了他的心房。从此,戈尔巴乔夫时常约她跳舞,渐渐地彼此相爱了,于1954年结成伉俪。作为学生,当时没有新房,两人在简陋的学生宿舍举行了热闹而朴素的婚礼后,室友们只好各奔东西去过“打游击”之夜,腾出房间供新郎新娘度新婚之夜。

他们的美满结合,使戈尔巴乔夫一生有了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贤内助。赖莎学有所成,获哲学博士学位。她对公婆很敬重,主动邀请他们与自己同住,只是老人不习惯于城里的生活而留在乡下。戈尔巴乔夫对他这位娇妻也是相敬如宾,同她讨论一切国内外问题,并把全部爱都倾注在她身上。他们生下一女孩,取名伊琳娜。这也是他们的独生女,现在已有一个外孙女,名叫克谢尼娅。

赖莎的魔力不仅征服戈尔巴乔夫,而且降服了见多识广的世界上的新闻记者。近年来,她大施“夫人外交”,随丈夫去到日内瓦、冰岛、伦敦和巴黎,与各国第一夫人周旋,均博得好评。她举止得体,含情脉脉,衣着华丽大方,可与世界女明星相媲美。在莫斯科外交圈内,她是众人注目的对象。1986年秋,他居然率领苏联所有党政要人的夫人迈进中国驻莫斯科大使馆,与各国驻苏使节夫人一起兴致勃勃地欣赏中国女模特儿在使馆礼堂进行的中国丝绸表演。赖莎对时装内行,演出完毕发表了十分贴切的意见。在一大群外交使节夫人和模特儿的包围之中,赖莎姿态雅然,侃侃而谈,与她们分别合影留念。她还边饮中国花茶边和中国大使友好地交谈。最近,5月15日,赖莎将同戈尔巴乔夫主席同来中国,这也是第一位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夫人涉足北京。

在家乡崛起

一九五五年戈尔巴乔夫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回家乡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从事共青团的工作,当然也携爱妻赖莎同行,她被分到一所中学任教。对这对苏联最高学府的高才生来说,无异乎“歧视”之举,因为他们没有象同窗一样登上大学讲台或踏进高深的研究所,而是被打发到人烟稀少的高加索山中,专业也对不上口。然而,这对夫妻愉快地告别了师生,毅然南下,并且一头扎进所分配的工作中,很快便令人刮目相看,戈尔巴乔夫只工作几个月后就跃升为斯塔夫罗波尔团市委第一书记,后来又升为边疆区团委第一书记和党委第一书记。

斯塔夫罗波尔是农业区,戈尔巴乔夫深知要把工作做好,必须懂得农业科学。于是,他毅然不顾自己是名牌大学的优秀生和已经是高级干部的特殊身份,进入没有名气的斯塔夫罗波尔农学院念夜校,他白天干工作,晚上不辞辛苦,丢下爱妻,只身走进课堂,洗耳恭听老师(也是他的部下)授课,坚持五年,终于考得了农艺学文凭。这对他往后的农业工作和政治生涯起了重要作用。

戈尔巴乔夫身居高位,但他保持同普通人的接触。他每天步行上班。斯塔夫罗波尔市民发现这位年轻的领导与其前任不同,他们不必到列宁广场的办公室去求见他,只需每天早晨在半路上把他拦住,就可以随便向他提出问题和进行交谈。他本人也到各处巡视(他任总书记后仍保持这一作风,几年来视察了苏联东南西北)。有一次,在一个村庄碰上拥有六个孩子的母亲向他抱怨说,一家商店的工作人员对他无礼,他立即把那些工作人员开除了。

苏联的农业一直是令人头痛的问题,但戈尔巴乔夫在自己家乡大搞调查研究,不机械地执行那些有碍农业发展的指示和条例。一九七七年在伊巴托夫斯基区试验一种快速收割法大获成功,党中央机关报《真理报》记者专门采访了戈尔巴乔夫,并把采访记登在头版,使戈尔巴乔夫首次闻名全国。接着,苏联农业部将这种方法使命名为“伊巴托夫斯基法”并在全国推广。此时,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兼管农业的中央书记正是戈尔巴乔夫的前任——原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第一书记库拉科夫。命运再次安排崛起的戈尔巴乔夫成为他的接班人。

重返莫斯科

戈尔巴乔夫在家乡搞农业,成果显著,1971年当他40岁时当选为中央委员。但是,他的主要精力仍是放在家乡的农业上,天有不测风云,他的恩师、60岁的库拉科夫于1978年7月18日因心脏病发作猝然逝世。戈尔巴乔夫悲痛欲绝,3天后在红场举行葬礼,出席葬礼的都是党政要人。戈尔巴乔夫作为库拉科夫的家乡代表在葬礼上发表了悲痛的讲话。在结束时他说,“永别了,我们的朋友和同志!”此时他何曾想到,正是他将填补逝者留下的空缺。

由谁来主管农业,在当时的苏联老人领导圈子里确实难以物色到合适人选。由于戈尔巴乔夫已在农业方面崭露头角,最后被选中,因此,在库拉科夫逝世不久,47岁的戈尔巴乔夫当选为主管农业的中央书记。于是,他在斯塔夫罗波尔工作23年后携妻儿再度北上,重返莫斯科。不过,这一次不是为了故地重游,而是作为克里姆林宫政策的制定者之一跻身于高层领导行列了。

新官上任,旗开得胜,1978年是苏联历史上年景最好的,全国粮食总产量高达2.374亿吨,超额完成了国家指标。鉴于农业上的成就,1979年戈尔巴乔夫荣升政治局候补委员,成了政坛上升起的一颗新星。

然而,1979年天不作美,从此连续7年农业歉收,直到1986年才扭转下降局面。苏联负责农业的领导人几乎都因成绩不佳被降职,唯戈尔巴乔夫是例外。由于他还兼备法律方面的知识,中央委员会委托他就改革苏联法律机关的问题提出建议。很快,他提交了一个报告,提出了最高法院、检察院、仲裁程序和法庭本身的一套新细则,受到当时党内第二把手、主管意识形态的政治局委员兼中央书记苏斯洛夫的赏识。

戈尔巴乔夫还被推上外交舞台,这也是过去主管农业的官员所望尘莫及的。1983年他率领苏联代表团访问加拿大,在国际舞台上首次亮相大获成功,对新闻记者提出的棘手问题回答自如。1984年他又率苏联议会代表团出访英国,同撒切尔夫人会谈。这位被称为“铁女人”的英国首相居然对戈尔巴乔夫大加赞扬,公开宣布她“喜欢他”,认为他“是一个可以与之打交道的人”。她还独具慧眼,预言他将成为苏联的头号人物。她预测对了。

历史的机缘

历史再次赐予戈尔巴乔夫晋升的机会。执政十八年的勃列日涅夫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去世,由原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戈尔巴乔夫的同乡安德罗波夫接任总书记。可是,他也是个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的老人,他深知自己时日不多,便把政治局中最年轻的成员戈尔巴乔夫作为培养接班人的对象,除让他继续负责农业外,还让他肩负了轻工业和党中央的人事工作。安德罗波夫执政一年多也告别了人间,又一位年迈多病的契尔年科被推举为总书记。不过,这只是推迟了戈尔巴乔夫上台的时日罢了。契尔年科执政半年就卧床不起,政治局会议开始由戈尔巴乔夫主持,一九八五年契尔年科也逝世了。当时的十一名政治局委员也是年近七旬的老人。在不到三年内连续逝世三位最高领导人这一惊人的事实震撼了世界,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络绎不绝地前去克里姆林宫同逝者告别,更重要的是探听谁将入主克里姆林宫。此时的苏联人民的心情颇为复杂,他们再也不愿看到这几年的令人伤心的场面。就在这种背景下,老人政治局终于推举出年仅五十四岁的戈尔巴乔夫出任世界第一领土大国和两个超级大国之一苏联的领袖,使他成为继列宁、斯大林、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之后的第八任苏联最高领导人。

同类推荐
  • 重塑面向公众的政务服务

    重塑面向公众的政务服务

    近年来,在我国具有“小政府”之称的政务服务中心发展迅猛,由集中审批、集约办理再到集成服务的发展历程,是对传统官僚体制及其观念习惯的深刻变革。本书基于丰厚的实践基础,勾勒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逻辑脉络,揭示了政务服务中心发展的基因密码,阐述了它的存在价值、未来走向和生命力等问题,填补了公共管理的学科空白,是我国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的百科全书。
  • 未竟的变革(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未竟的变革(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极端化的左派或者右派的声音,都只能给中国带来毁灭性的破坏。经济改革行进的三十多年里,我们听到了林林总总的经济学家的声音,现在,是到了该认真倾听政治学家声音的时候了!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

    本书以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为背景,以中国近代以来面临的“两大历史课题”为历史和逻辑起点,以探索和回答五个重大的“基本问题”为基本导索,全面研究和系统叙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宏大历史进程,特别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并从中总结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十条基本经验。本书坚持论从史出,坚持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革命性与学术性的统一,尽可能用丰富的史料,大跨度的宏观分析和典型的案例透视,凸显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历史发展及其理论推进,融历史科学与理论科学为一炉,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的认识。本书历史脉络清晰、逻辑体系完整,吸收了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是我国首本明确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命名的专著。
  • 学《矛盾论》 用《矛盾论》

    学《矛盾论》 用《矛盾论》

    中央电视台一套热播的电视剧《奠基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正当大庆打油井最困难的时候,石油部长余秋里号召大家学习《矛盾论》。一时间,大庆油田掀起了学毛著、学《矛盾论》的高潮。用毛泽东哲学思想武装头脑的大庆工人,激发出无穷的创造力,终于取得了油井大会战的胜利。这说明,《矛盾论》的光辉思想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还运用矛盾论原理,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江泽民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精辟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基本矛盾论上是一脉相承的,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
  • 两岸关系的法学思考

    两岸关系的法学思考

    本书分为四个专题:台湾问题的宪法学思考,从宪法学的角度思考台湾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途径,对《反分裂国家法》的立法目的、特点、法理基础进行分析,探讨宪法资源在两岸关系中的运用,并对十六大以来中央对台工作的理论创新进行论述;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法律机制,分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提出背景、概念、内涵以及法律机制的构建方法和主要内容,提出并论证“两岸法制”的概念,并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两岸交往机制、行政机关合作机制、海洋权益保障、投资权益保障等具体问题进行研究;海峡两岸和平协议研究,研究和平协议的性质、基本原则和主体等关键问题,和平协议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台湾地区法律制度研究。
热门推荐
  • 别曲绝调

    别曲绝调

    洛辰从小有个江湖梦,想要当大侠,可是世上有很多的事都比这困难得多,痛苦得多。仇恨与权力让人忘记简单,近乎疯狂;无情与寂寞让人变得深邃,却永远无法言说。洛辰既然入了这江湖,就将面临着情仇难却,恩怨无尽。
  • 四阿含暮抄解

    四阿含暮抄解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那些美轮美奂的舞台剧(每天读一点英文)

    那些美轮美奂的舞台剧(每天读一点英文)

    《每天读一点英文:那些美轮美奂的舞台剧(英汉对照)》收录了莎士比亚、萧伯纳、谢里丹等文学泰斗的经典戏剧。让你在感受舞台磅礴气势的同时,学会戏里戏外做人的道理!
  • 死讯

    死讯

    ……出生便“天赋异禀”的我,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不归路……从小爷爷便告知我,这个东西一定要随身携带!当身后响起“特殊的声音”的时候便打开它!关键时候可以保命……
  • 愿你与时光安好

    愿你与时光安好

    我一直都羡慕一种爱情,从校园走向婚纱的爱情,异地也好,同校也罢。同样我也一直很想有这么一段爱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或许我与这世间之间只差一个你,你比岁月更令人牵挂,我想在荒凉的境地、枯木逢春的季节,我亦逢你,把你照亮,陪你一起慢慢变老。有俩种遗憾是挥之不去的,遗憾的是这辈子从来没有被人坚定的选择过,更遗憾的是曾经那个喜欢到骨子里的人最后连手都没有牵过一次。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那个医生我爱你

    那个医生我爱你

    面前的男人乍一看,可口;化身为娴熟的主刀医生后,印证了那一句,男人认真的时候真美貌;可是傲娇起来,怎么那么像深井冰。
  • 行走社会100诀

    行走社会100诀

    1部值得传世的经典着作;100条社会生存的必备法则该怎么在社会上行走,才能够平安稳健?有没有什么样的行为准则,能够立足社会,永保不败?《社会行走100诀》的作者李赫,以其犀利的文字,将社会行走必备的观念、行为准则,以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原则做了十分详尽且精准的剖析,甚至还进一步探讨了人的心态。这不是一本教人诈术的书,书中也没有取巧、投机的行为和心态,书中的100条法则,不但条理分明,且字字珠玑,即便是充满人生哲理的书,在作者的笔下,也仍然处处透着恒常不变的智慧,是一本值得传世的智慧之书。
  • 末日重生种田去

    末日重生种田去

    前世她死在实验室的手术台上重生回到末日来临前一个月末日是否能过着种田的悠闲生活!?那可是很遥远的目标...=================================== 新書《书萝莉养萌夫》書號:2429036 重生机甲世纪,还成为豪门子弟, 虽然拥有强大精神力,体质却孱弱,天才与废材只在一线之隔 重生后,目标是养成一位好丈夫,绝不重复前世的错误 但萌夫上哪去?养成游戏才玩到一半怎么落跑了? 此文是半機甲半養文成,前面會有較長的舖陳,請耐心收看,謝謝!
  • 你在为谁工作

    你在为谁工作

    本书正是以“你在为谁工作”为切入点,从员工的角度,逐层分析“工作是为了自己”这一简单的工作哲理,并且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如何去“为自己工作”的工作方案。希望能对所有读者,尤其是陷入工作泥潭、正在寻找工作意义的读者带来帮助,找到自己的职场位置,拥有一个快乐、充实、成功的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