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51900000002

第2章 前言:清朝的腐败与反腐败

清朝是惩治腐败最为严厉的朝代之一,有数据为证:

清朝自1644年至1911年的267年当中,因贪污受贿、走私等各种经济犯罪案件而受到刑事处分的一、二品官员,据统计有165人。其中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有71人;判处死缓(斩监候、绞监候)的有52人;判处其他刑事处分的有42人。统计清代一、二品官员经济犯罪案件,其中有明确案发时间记载的有53案。其中一百天内判处结案的有26案;一百天以上至两百天判处结案的有17案;两百天以上至三百六十天判处结案的有6案;一年以上判决结案的有4案。[1]可见,清朝对贪腐毫不手软,对暴露出来的高官大案从严、从快处理。

另一方面,清朝始终未能摆脱腐败的旋涡,腐败现象层出不穷,大贪巨蠹前仆后继,从早期的明珠、隆科多,到后期的和珅、奕劻等。一边是编织制度的藩篱,同时不断杀戮贪官,一边却是贪腐案件如泉涌般出现。杀贪官杀到手软的乾隆皇帝,晚年纳闷:“朕御极五十余年,未尝不时时以整饬官方为务。而贪纵骫法,如恒文、蒋洲、良卿、方世儁、王亶望、国泰、陈辉祖、郝硕诸人,接踵败露。”

重典治贪的清朝为什么无法遏止贪污之风?为什么惩贪愈严,贪风愈烈?

一、清朝反腐简史

如果把腐败定义为对政府赋予的公权力进行私用、滥用或者不作为,那么,清朝的腐败行为可以对应分为三大类:私用公权力的贪污侵吞、中饱私囊等经济犯罪;滥用公权力的腾挪枉法、胡作非为等行政犯罪;公权力不作为的昏庸无为。

经济犯罪比较容易理解。本书将提到的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威宁铅厂亏空案,就是典型的损公肥私、敲诈勒索案件。又比如,咸同年间贵州巡抚张亮基,在巡抚衙门内添设内粮台,凡有解款,先交内粮台,再发军需总局。历年来,湖南解往贵州巡抚衙门的白银有50万两,而发往军需总局的仅有20余万两,张亮基仅此一项就侵渔不下30万两。再比如,贵州绥阳县知县邓尔龚,“初任绥阳即无恶不作,假劝捐为名,肆行搜刮,下至妇女簪珥等物,为之一空,其间侵蚀肥己,数逾巨万”。邓知县所作所为就是赤裸裸的鱼肉百姓,都有敲骨吸髓之嫌了。

清朝的优势之一,在于它站立在之前朝代的肩膀上,可以汲取历朝历代优秀的制度成果,高起点地构建反贪倡廉体制。早在顺治朝,清朝就建立了成熟的官员考核制度,定期对京官进行京察、对地方官进行大计,奖优汰劣;吸取前朝宦官乱政的教训,严格管控太监,将太监置于文官集团的掌控之下,并且严禁宦官外出与参政——清朝自始至终没有发生宦官干政的现象;同样的,清朝也严禁后妃和外戚干政,明确后宫不得过问前朝事务。之后,清朝制度在高起点上增减修订,堪称是中国政治制度之集大成者。

清朝建立之初,贪腐案件还集中在经济犯罪领域,比如顺治朝的顺天乡试案、卢慎言贪污案,康熙朝的侵没逆产案、噶礼贪赃案、赵凤诏贪污勒索案,等等。

康熙皇帝是清朝的圣祖仁皇帝,平三藩,定台湾,又南征北战,建立了伟大的功业。统治后期,康熙对吏治并不重视,或者说有心整肃却力有不逮。康熙五十三年(1714)十二月,皇帝谕大学士等:“朕于大臣官员,每多包容之处,不察于细故也。人当做秀才时,负笈徒步,及登仕,从者数十人,乘马肩舆而行,岂得一一问其所以来耶?”这一问,问得好!一个穷秀才,为什么当官没几年就成富豪了呢?难道当官就能发财,或者就为了发财?康熙无力追究这背后的原因。

康熙五十四年(1715)十月,康熙皇帝谈到对地方督抚的要求时说:“山西巡抚苏克济、直隶巡抚赵弘燮、山东巡抚蒋陈锡历任俱久,未闻清名,亦无贪迹。而地方安静,年岁丰稔,此等便是好官。”这话,把康熙的晚年心态暴露无遗。他口中的“安静的好官”,很快就被证明是腐败分子。雍正继位后,查出苏克济亏空450万两,蒋陈锡亏空200多万两,赵弘燮亏空340万两。

雍正面临着的是一个吏治疲软、贪腐渐渐成风的局面。他强力整肃吏治,刷新政治。登基一个月以后,雍正皇帝就下令在全国清理钱粮。除陕西省以外,其他省限令三年,各省总督、巡抚将所属钱粮严行稽查,凡有亏空,无论已经揭发还是没有暴露的,三年之内务必如数补足。三年补完之后,再有亏空者,“决不宽贷”。

亏空问题不是一时一刻产生的,不可能用行政命令来解决。雍正皇帝并没有真正解决清朝官府的亏空问题,但是遏制了府库继续亏空的局面。他真正的反腐制度创建,是推行了“养廉银”制度。雍正把原先地方通行的、在正税之外征收的耗羡(各地巧立名目的附加费用)“火耗归公”,由各省统一标准、统一征收,再发放给地方官员作为“养廉”费用。一来补贴官员行政开支,二来弥补俸禄的微薄,保障官员的物质生活。虽然在执行之初,就有人认为养廉银制度会增加百姓的税负,并不能真正养廉。事实也确实如此。但我们不能否认,养廉银的确缓解了清朝官员的财政压力,更不能否认雍正为了杜绝贪腐所做的努力。

雍正的另一项反腐创举是追赔制度。贪腐的不法收入,官员要如数退还,如果不能退还,就抄没家产,再不够数额就勒令其子孙世代赔偿。追赔制度在清朝执行了下去,我们会发现清朝是官员抄家没产最频繁的朝代。官员和朝廷之间,在转移资产与反转移、隐匿财富与挖掘赀财之间反复攻防,几乎是每一桩贪腐大案的必备曲目。

变革朝廷监察体制,是雍正的另一创举。之前监察制度有台、谏两套系统,前者是御史台,监察百官,后者是给事中,劝谏皇帝。雍正推行“台谏合一”,将给事中并入御史所在的都察院,转而同样监察百官(侧重于百官的行政效率)。此举虽然强化了君主专权,但对官僚集团的监察无疑加强了。

清朝贪腐与反腐的高潮,出现在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坚信:“劣员多留一日则民多受一日之残,国多受一日之蠹”,“斧钺一日未加,则侵贪一日不止”。“重典治吏”,乾隆做得比康熙、雍正更严苛,更是后世子孙无法企及的。

乾隆对贪腐官员冷酷无情,处置起来从不手软。王亶望的甘肃冒赈案发后,涉及官员210多名。乾隆杀了总督、巡抚、布政使3人,道府州县官员66人;判处杖刑流放到三千里以外边远地区服苦役的有6人;发遣戍边的50余人。另有50多名官员遭革职并追罚银两。

对于高官显贵的贪腐罪行,乾隆不但不留情面,还从严从重判处。比如王亶望案发后,闽浙总督陈辉祖之弟陈严祖作为甘肃某县的知县,贪污3700两银子;两江总督高晋之子成德也是甘肃某县的知县,贪污4300两银子。该案其他知县贪污在1000两以上10000两以下的都被判死缓,陈严祖二人按律该判死缓,乾隆特意改判为斩立决。乾隆皇帝就是要在全国官民面前宣告反腐意志,在贪腐问题上对任何人都不会法外开恩。

乾隆皇帝时刻留心官员,尤其是高官廉洁与否,常常通过一些细节发现贪腐线索,然后深挖下去。《清史稿》承认“高宗(乾隆)谴诸贪吏,身大辟,家籍没,僇及于子孙。凡所连染,穷治不稍贷,可谓严矣!”晚清薛福成说过:“高宗英明,执法未尝不严。当时督抚,如国泰、王亶望、陈辉祖、福崧、伍拉纳、浦霖之伦,赃款累累,屡兴大狱,侵亏公帑,抄没资产动至数十百万之多,为他代所罕睹。”

可叹的是,乾隆时期的贪腐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经济犯罪,而是在各项制度压力下成为了普遍现象、全局现象。高度集权的制度设计,是官员不堪重负,不得不滥用公权力,或自保或营私谋利的根本原因。最典型的莫过于府库亏空案件,在乾隆时期大量出现,且数额巨大。官员挪用、勒派银两,不是简单地追求物质享受,更有弥补财政缺口、开展工作的形势需要。官员挪用钱财,违规操作,也可能与个人品行无关,而是形势所迫。比如,林则徐操守卓越,历任督抚要职,而始终布衣素食,清廉自律。曾国藩曾说:“闻林文忠公三子分家,各得钱六千串,督抚二十年家产如此,真不可及,吾辈当以为法。”(《清朝野史大观》)但是,张集馨在年谱中记载,其任陕西粮道时每年定期向时任陕西巡抚的林则徐奉送礼金数千两。我相信,林文忠公用这笔钱维持巡抚衙门和幕府的运转,并未装入私囊。可严格衡量,这是违法行为。面对如此复杂的现实,乾隆坚持简单处理的逻辑,注定不可能对财政困局有根本性扭转。财政如此,司法制度高压下的地方官员举止失措,更是如此。而至于行政犯罪,也已然和经济犯罪交叉混杂。

更糟糕的是,乾隆晚年也犯了和祖父康熙一样“政失于宽”的毛病。精明又贪婪的和珅,就是在其晚年崛起的。和珅的存在,完全可以推翻乾隆朝反贪腐的所有成果。[2]

乾隆之后的嘉庆、道光、咸丰诸位帝王,都是守成之主,同治、光绪、宣统更是不能与康雍乾三位相提并论。后世完全没有康雍乾三人的雄才大略与执政手腕。而后六位帝王面临的局面却远比祖宗复杂、困难得多。这注定清朝后期的反贪腐工作一团糟。

清朝后期,贪腐在经济犯罪、行政犯罪之上,又加了一层政治黑暗。庸庸碌碌成为官员常态,圆滑敷衍成为他们处事的原则。事已不可为。晚清有某国公使造访总理衙门,寒暄中,公使提到今天天气不错,清朝官员竟然鸦雀无声。过了一会儿,先是名位最高的亲王点了头,接着排名其后的重臣附和,最后再是一众官员纷纷回答:“今儿天气是不错。”如此做派,老态毕现,哪有一点刷新政治的可能?政治黑暗会抹杀革新的萌芽,会打压对公正高效的追求,掩盖诸多肮脏贪腐,它本身就是最大的腐败。

二、贪腐重因:清朝财政困局

财权是核心权力之一,清代财政管理制度固定僵化,缺乏必要的弹性,这是导致清朝诸多行政犯罪的重要原因,也给许多官员的经济犯罪提供了便利。

所谓“国家经费有常”,清朝衙门和官员的开支只有符合特定的“例”与“额”才允许报销。而这些标准,大多定于清朝前期,确定后就恒定不变。可是,社会是发展的,很快“例价不敷”就成为普遍现象。不合标准的开支无法正常报销,不削足适履伪造账目,就只能以其他名目腾挪资金。又比如“强干弱枝”,财权操于朝廷,地方上除了官员俸禄外,原则上不能留存其他银两。那么,地方的诸多开支怎么办?向朝廷报销,往往例价不敷,报销不了。地方官员只能尽可能地筹措资金,左右腾挪了。而随着时间推移、朝廷开支不断膨胀,财政压力骤增,户部又把包袱甩给地方。地方原本就压力巨大,如今更是要寅吃卯粮、横征暴敛,及至伪造账目了。上下都越来越苦不堪言。钱粮赋税的亏空,上述原因是重要背景。

乾隆皇帝又给窘迫的官员们压了好几座大山。除了之后会提到的频繁进贡外,还有议罪银制度。议罪银又称“自行议罪银”“自请认罚银”“认缴银”“罚项”等。相当于官员检讨错误后交纳的罚款,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议罪银的名目太多,金额太大,显然超过了官员的承受程度。有些议罪银名目滑稽,不过是以小过获咎。官员不得不认缴巨额银子,向皇帝表示主动认错、严以律己的态度。例如,乾隆四十八年(1783)河南巡抚何裕城以奏折沾污香灰,遂声言惶惶不可终日,积极要求“请罚银三万两”[3]。这种未曾奉旨议罪而主动自请缴银的情况到乾隆晚年更为普遍。皇帝习以为常,官员完全不堪重负。

缺钱就得筹措。官员们筹资手法各不相同,但根子上是相同的,那就是“取之于民”。火耗、加征、陋规、摊派、节礼等,都是官员重要的收入来源。官吏们横征暴敛,“私派倍于官征,杂项浮于正额”,同时不惜侵吞、挪用官库钱粮,导致官库亏空。州县官多方筹措资金后,并非全部据为己有,相当一部分又以陋规、节礼等同样的名义奉送给了上司。上下串通,都靠种种法外收入维持着各级行政运转。

《大清律例》规定,官吏犯赃,根据“枉法”和“不枉法”分别“计赃科断”,有禄人(月俸一石以上)受赃枉法1两以下者杖七十;80两,绞。无禄及月俸不及一石者贪赃120两,绞监候。监守自盗是严重的职务犯罪。从《大清律例》的规定看,死刑起点线是白银40两,处决方式为斩首。而且,还“不分首从,并赃论罪”。严格按照这个标准执行,清朝中期以后几乎每个官员都是罪犯,绝大多数人应该斩首。

清朝上层对财政亏空的处置,存在两种意见。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皇帝谈到对钱粮亏空的看法,他说:“凡言亏空者,或谓官吏侵蚀,或谓馈送上官,此固事所时有。然地方有清正之督抚而所属官员亏空更多,则又何说?朕听政日久,于各州县亏空根源知之最悉。从前各省钱粮除地丁正项外,杂项钱粮不解京者尚多。自三逆变乱以后,军需浩繁,遂见一切存留项款尽数解部,其留地方者为俸工等项,必不可省之经费,又经节次裁减,为数甚少。此外则一丝一粒无不陆续解送京师,虽有尾次,部中亦令起解,州县有司无纤毫余剩可以动支,因而有挪移正项之事,此乃亏空之大根原也。”康熙的意见是,只要官员是一心为公,挪用、亏空钱粮可以默许。

雍正皇帝跟他父亲的看法完全不一样,雍正认为:“近日道府州县亏空钱粮者正复不少,揆厥所由,或系上司勒索,或系自己侵渔,岂皆因公挪用!”官员“每恃宽容,毫无畏惧,恣意亏空,动辄盈千累万。督抚明知其弊,曲相容隐,乃至万难掩饰,往往改侵欺为挪移,勒限追补,视为故事,而全完者绝少。迁延数载,但存追比虚名,究竟全无着落”。因此,雍正严厉追查亏空,勒令官员填补窟窿。

基本而言,清朝对财政亏空的查办,摇摆在康熙和雍正两种意见之间。暴露问题以后,朝廷会要求相关官员按照责任、品级、任职时间等复杂的标准分配好赔偿的比例,定期缴纳银两,或者干脆扣罚官员的俸禄、养廉银等来填补亏空。摊捐、分摊、流摊、捐赔等名词,指的就是不同的弥补亏空的方法。

随着亏空现象越来越普遍,官员的扣罚俸禄、赔补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款项“年增一年,至繁且杂”,以至初习钱谷事务者“每致茫无头绪,难悉源流”。为此,道光初年,江苏布政司书吏特意编纂《捐摊款目》一册,作为财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光初年官员何耿绳在官箴中写道,州县官到任交接库项时应饬查“院司道府各衙门按年按季按月应解摊捐”之数额,足见摊捐在州县钱谷事务中的重要性。道光二年,浙江会稽知县禀称:“年例捐摊及奉文特派,并在县应捐各款,几及七千金,核之岁入,并应得养廉之数,已不敷甚多。”也就是说,每年的赔补金额就占去了会稽知县的收入及养廉银,同时期甚至有官员收入“全行坐扣,禄入毫无”的情况,他们只能去开辟额外的资金渠道。金银不会从天而降,官员只能剥削百姓,欺下媚上。

财政困局如此,司法困局也类似。清朝的法律既简略又僵化。清代法律主要由“律”和“例”两部分构成。律是稳定的法律原则,几乎不变;而例是判例,因时制宜,相对灵活。例的数量往往多于律,在实践中效用大于律。此外,圣旨也能成为最新的、最有效的法律。判例和皇帝的旨意不断涌现,新的社会情况又不断出现,不可能和条文完全相符,这就给了法官比附的自由裁量权,也给了上司驳斥的余地。加之,清朝在审级、期限、定罪权等方面的严格限定,导致下级衙门司法压力巨大,既不能应对复杂的现实,又不能满足上司的挑剔和重压。而司法权的集中,也让上级机关不堪重负,疲于应付。在上下怨声之中,唯一不受关注的就是原、被告的利益和事件的真相。

三、贪腐的“内隐”是皇权

晚清薛福成《庸庵笔记》记载:“(乾隆)诛延愈众,而贪风愈甚。或且惴惴焉,惧罹法网,惟益图攘夺刻剥,多行贿赂,隐为自全之地。非其时人性独贪也,盖有在内隐为驱迫,使不得不贪者也。”[4]那么,到底是什么“内隐”驱赶着清朝官员前仆后继地贪腐呢?

我们先来看几个史实。皇帝的出巡和官员的进贡,是引发贪腐的原因之一。康熙乾隆两朝巡幸频繁,特别是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各种巡视竟然达到了一百五十多次。地方官员和绅士为了讨得皇上的欢心,不惜耗费巨资,费尽心思接驾。地方官大兴土木翻建行宫,修建园林,打通御道,搜罗古玩。乾隆皇帝晚年说道:“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这些钱肯定不会是官绅们自掏腰包。康熙四十九年(1710)的江南亏空案就与康熙的多次南巡有关。这起亏空数额巨大却缘由不清。先是两江总督噶礼参奏江苏布政使亏空40多万两,后经钦差大臣查验迟迟出不了结果,最后还是康熙皇帝亲口说出:“朕屡次南巡,地方官预备纤夫、修理桥梁、开浚河道,想皆借用帑银。原冀陆续补足。而三次南巡为期相隔不远,且值蠲免灾荒,所征钱粮为数又少,填补不及,遂致亏空如此之多,尔等皆知之而不敢言也。”

大臣进献贡品,自古有之。但起初只是两厢情愿的事情,而且都是一些地方特产(方物)。可是,雍正时期,大臣进贡成为一项政治义务,固定了下来。雍正时期,非方物贡品较之康熙时期大幅度提高。广东等各处海关从海外购进西洋制品进贡。乾隆朝,大臣进贡日趋制度化、系统化。乾隆皇帝本人钟爱贡品,大臣的进贡愈演愈烈,达到顶峰。首先,可以进贡的人数增加,还允许越格进贡,乾隆皇帝也不追究驳回。其次,大臣进贡突破限制。一般说来,端阳、万寿和过年是进贡的常例,但是上元、中秋等节大臣也要照例进贡。“非例”直供明显增加。同时,乾隆还会主动要求大臣上贡。比如,乾隆二十二年(1757)十二月,广东海关监督李永标、广州将军李侍尧进贡。乾隆皇帝览阅贡品以后,传谕李永标、李侍尧说,此次所贡镀金洋景表亭一座“甚好”,“嗣后似此样好的多觅几件,再有此大好者亦觅几件,不必惜价,如觅得时于端阳贡几样来”。你说,李永标、李侍尧两人胆敢不贡?乾隆时期,每年总督按例进贡共计183项,巡抚每年按例进贡共计277项。[5]由于大量的贡品涌进紫禁城,嘉庆皇帝亲政以后,检阅宫中藏品,内府所存陈设物件极其丰盈,“几无可收贮之处”。

乾隆朝多个贪腐大案与进贡有关。闽浙总督陈辉祖查抄王亶望家产,事后解送入京。话说,王亶望未出事之前曾向乾隆进贡大批字画。乾隆按照酌量退还的原则,将部分字画退还王亶望,其中就有宋代米芾的一幅米帖石刻。结果,乾隆在陈辉祖奏报的王家家产中没有发现米芾的这幅作品,进而怀疑陈辉祖贪污,最终揭开了陈辉祖隐匿查抄家产的案子。又有浙江巡抚福崧到任后,命令盐运使柴桢代办玉器、朝珠、手卷、端砚、八音钟等贡品,一次性就花费银子3.8万多两,最后案发处斩。

出巡与纳贡,体现了皇帝的私心。事实上,君主专制制度的核心就是皇帝,一切制度和人都围着皇帝运转。而皇帝的地位与享受,来源于皇权。确保皇权巩固,就能守住皇帝的地位与享受的根本。皇帝不能允许对皇权的任何威胁或挑战。在维护皇权这一点上,皇帝是绝对自私的。

乾隆三十七年(1772),云南布政使钱度贪婪勒索案发。刑部侍郎袁守侗奉旨赴云南查办,在贵州截获钱度送京“进贡箱笼”四只,“内贮金器大小八件,称重四百两零,玉器十一件”。钱度在布政使任内三四年都停发了养廉银,如果不是贪污勒索,这些财富是哪里来的?袁守侗于是扣押箱笼,准备以此为案件突破口。乾隆得知袁守侗等严讯钱度“金玉器件价值,何处置买,何处打造”后勃然大怒,严旨诘问袁守侗等人:“将以此为能问事乎,抑别有意见乎?”并不顾九五至尊,亲自上阵:“上年恭逢圣母万寿,各省藩臬职分原不当贡祝,业已通谕饬禁,嗣因福建藩司钱琦代母进贡,曾酌留香锦一二事,然因其列有金器,即降旨申饬,并因督抚中有以金器为贡者,亦明降谕旨,严切申禁,乃中外所共知。至钱度上年亦因其代母恭进,准留如意、藏香等五件,以备慈览,余俱发还,其贡单现在,收存之件,有圈可考,并著发去令伊等看,不知该侍郎等沾沾以此为首务,是诚何心?”原来,这是给太后的寿礼,你们也敢动?为此,乾隆责令袁守侗、云贵总督彰宝等明白回奏,并要求“各议奏罚来!”[6]结果,袁守侗因为是“新进之人”,不谙事体轻重,取得皇帝的施恩宽宥,侥幸躲过了一劫,而彰宝竟因此被罚了议罪银一万两。

雍正皇帝以“实话实说”著称。他对大臣说:“朕说你好,你才得好。”皇帝掌握着臣下的祸福荣辱,所以官员们对皇帝极尽奉迎之能事,法律、制度等都是一纸空文。只要把皇帝伺候好了,贪腐是次要的;但是把皇帝惹生气了,再清廉也白搭。这就是清朝官员的“内隐”。

这个“内隐”主导了官员的贪腐,也解释了诸多的反贪腐行为。我们发现,清朝的许多贪腐大案,从重从严从快处理,并非是严格依法办案,更多的是出自“政治需要”。皇帝要把某件案子作为执政的需要、意志的宣示,或者干脆就因讨厌某个涉案官员,此案就能得到特殊处理。皇权隐藏在所有贪腐大案的幕后。政治办案,超过了依法办案,有时甚至达到了颠倒是非黑白的地步。举个例子:雍正二年(1724),四川巡抚蔡珽和夔州知府程如丝贩卖私盐、毙伤商民造成惨案。蔡珽更是逼迫重庆知府蒋兴仁自杀,而谎称自缢。年羹尧对蔡珽和程如丝揭发参奏。雍正看了年羹尧的参奏后,再三审问后经刑部判处蔡珽斩监候。当年年底,雍正皇帝为了利用蔡珽打击年羹尧,将自己亲自审问并判处死缓的蔡珽立即释放,并提拔为都察院左都御史;而程如丝则被雍正帝提拔为四川按察使。有了如此案例,清朝的官员们更加会把皇权放在清廉之前,把忠诚放在实干前面,甘心受到“内隐”的驱使了。无怪乎历事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曹振镛,为官之道就是“多磕头,少说话”。

皇权与贪腐的发生难脱干系,同时也主导着反贪腐事业。乾隆后期,大臣尹壮图上疏议政:“各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臣经过地方,体察官吏贤否,商民半皆蹙额兴叹。各省风气,大抵皆然。”乾隆看后大怒,先以“挟诈欺公,妄生异议”罪判尹壮图“斩立决”,后为避免成全他的忠谏美名,免去死罪,降职处分。皇帝不让办的贪腐案子,你是突破不了的。

四、贪腐伴随清朝始终

雍正皇帝有言:“治天下,首在惩贪治吏。”其父康熙,从另一面表达了相同的意思:“国之安危,全在官僚之贪廉。官若忠廉,则贤才向用、功绩获彰,庶务皆得其理,天下何患不治。”贪官能够乱政,清官能够理政。政治得失,首在用人。

官员是最活跃的政治元素,也是最重要的元素。一切政治制度都需要官员的运转,所有政治举措都离不开官员的贯彻执行。官员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制的清廉与否,行政的高效与否。

中国传统政治重视官德,讲究对官员的教育。倡廉、勤政等是其中重要内容。紫禁城太和殿有“正大光明”匾,地方官衙有“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的戒石。各地还有各具特色的对联,或官员自撰格言、官箴。比如,桂林知府的仪门有一副对联:“此是公门,裹足莫干三尺法;我无私谒,盟心只凛一条冰。”清代宁波知府衙门对联有云:“念厥职非轻,休戚与六邑相关:曰慎,曰清,曰勤敏;求斯心可问,是非唯群言是度:不宽,不猛,不因循。”清代山东金乡知县王玉池曾撰写对联警醒自己:“眼前百姓即儿孙,莫言百姓可欺,当留下儿孙地步;堂上一官称父母,漫说一官易做,还尽些父命恩情。”当然了,虽然有了警醒对联,桂林府、宁波府在清朝还是出现了贪腐官员。思想观念固然重要,但仅靠官员自律是不能杜绝贪腐问题的。如前所述,清朝贪腐的重要原因是制度性的重压,而皇权的自私与强悍,也逼迫官员无暇将清廉摆在首位。

纵观清朝历史,虽然历代帝王都强调反腐,也有诸多的制度建设与防范,遗憾的是没有能够在制度革新和官德教育两方面齐头并进。贪腐问题伴随清朝历史始终,最终拖着清朝沉入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清朝入关后的顺治元年,即开始修撰大清律例,作为传世的基本法典。大清律例博采前代之长,尽弃历史积弊,加之历代修订,终成中国古代法典的集大成者。《大清律例》的主要内容是“官律”,类似于现代的行政法、政府办事章程与廉政条例的混编。即便少数涉及社会生活的律例,本意也是规范官员的行为。不夸张地讲,以大清律例为代表的清朝法律法规,组成了最全面、最规范的反腐、廉政藩篱。它和官德教育构成了“白色”的一面,干净透彻。可充斥现实的贪腐、昏庸构成了大清“黑色”的一面,浑浊黑暗。本书《黑白大清》的书名,着意于此。

为了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清朝的“黑白”两面,本书选取了清朝历史上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详细分析。蒋洲亏空案、威宁铅厂案、浙江亏空案三个案子聚焦的是清朝府库亏空问题,此问题在浙江亏空案中有比较翔实的分析;福建贪腐窝案讨论的是为什么贪腐问题一查就是“窝案”,上下沆瀣一气的怪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李毓昌遇害案谈的是赈灾官员遇害问题,揭示了赈灾弊病;京控自戕案、合州命案、杨乃武小白菜案、三牌楼案四个案子,都是司法方面的腐败案件,讨论了当薄弱的司法能力、严苛的司法制度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时,为何冤案频出,又该如何避免?顺天乡试案和云南报销案,则分别聚焦科举考试中的公平公正问题和清朝报销制度。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的案子都是复杂的,都不是只有一面。我在写作的时候刻意突出了某一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尽量兼顾相关的背景与案情。希望大家理解了这些案件的前因后果之后,对思考清朝政治及贪腐问题有所帮助。

同类推荐
  • 人间烟月

    人间烟月

    一个人的出生,一个时代拉开序幕;一个人的死亡,一个时代落下帷幕。她,高宗皇帝幼女,一代女皇爱女,自幼聪慧,深得家族宠爱,却是不得情爱。年少时不懂女皇,心生怨恨;懂得后欲成女皇,却又不是女皇,终是三尺白绫,了此一生。她,前世深爱,今生记忆,却因身份,爱已成罪。诗从李杜,书从颜卿,法从李泌,军从子仪,可谓盛世荣光,一世象征。然盛世散尽,终是红颜薄命,香消玉损。从李令月到李伶月,百年盛唐,几多风雨,道不尽此中人文风情,言不尽人间世事变迁。小说现在存在很多问题,我也将穷极一生,伴随人生阅历增长,一遍又一遍修改完善心中所爱。
  • 汉末纵横天下

    汉末纵横天下

    努力闻达于诸侯,以求纵横天下于乱世!汉末群雄逐鹿,步步杀机。中平六年,吕煜穿越成皋望族吕家次子,一个孝名远扬的孝廉郎。不巧的是,他的父亲叫吕伯奢,家里刚好来了两个客人:曹操与陈宫。.........................乱世之中,吕煜挥斥方遒。与曹操青梅煮酒,与袁绍针锋相对;收猛士以壮军威,得鬼才力争九鼎!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时代,吕煜将自己武装到了牙齿,他狡猾、卑鄙、冷血,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一步,一步,一步地向上爬,成为这个时代站得最高的那一个人。
  • 重生之谍者为王

    重生之谍者为王

    特工少将陆望穿越到异时空,失去记忆后重生于有着重重秘密的望族,意外卷入了漩涡的中心。在波涛诡谲的朝堂和江湖上步步为营,周旋于美人与杀机中,一步步走上权力巅峰。。。
  • 三国的奥秘

    三国的奥秘

    曾仕强告诉你《三国演义》中做人做事的20大奥秘。·在乱世中安身立命的奥秘·刘备白手起家最终成功的奥秘·曹操乘势而起发展壮大的奥秘·选对老板跟对人的奥秘·动荡中纵横捭阖立于不败的奥秘·刘备突破发展瓶颈的奥秘·寻求合作共赢局面的奥秘·长远竞争中树立自我品牌的奥秘·孔明经营蜀汉集团由弱转强的奥秘·曹操得势却依然失败的奥秘·处理好竞争合作关系的奥秘·抓住机会做大局面的奥秘·曹操得天时却最终失去机会的奥秘·与领导有效相处的奥秘·关羽名重天下却以失败收场的奥秘·忍辱成就大事的奥秘·强势下属与弱势老板相处的奥秘·孔明保持晚节的奥秘·博弈中选择因势利导策略的奥秘·交代好后事,使局面延续的奥秘
  • 老陈说鄱阳事

    老陈说鄱阳事

    本书是江西省鄱阳县电视台开播的《老陈说鄱阳事》一档节目的文学结集。在书中作者较完整系统地回顾了鄱阳历史的悠久和鄱阳文化的璀璨。
热门推荐
  •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

    本书是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集,精选了《磨坊文札》和《月曜日故事集》中不同主题的作品。其中《最后一课》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甚至可以作为都德的代名词,作为“爱国主义”的符号,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短篇小说中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1912年,《最后一课》被首次翻译介绍到中国,从此,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它被长期选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超越了不同时期、不同意识形态的阻隔,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最具群众基础的法国文学名篇之一。
  • 妃纵天下

    妃纵天下

    都市女的穿越重生不女强,不虐,不甜宠,不圣母绝地反击,狠狠打击报复,为自己求生存,严惩恶人美人计,反间计,只要有用,一切都不是问题
  • 李义山诗集注

    李义山诗集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传染病的生活预防

    传染病的生活预防

    卫生部公布的2004年全国重大食物中毒情况是:中毒事件381起,中毒14229人,死亡268人。其中在集体食堂、家庭、饮食服务单位和其他场所中均有重大中毒事件,而家庭和集体食堂又是食物中毒的主要场所。
  • 海山异

    海山异

    千年前,正义联军战胜了魔火龙君与他的魔血异兽军团然而,随着人族王子帝辰的死亡,魔火之心再次遗失起初人们生活在魔君再临世界的恐惧中久而久之,危机成了历史,历史成了神话就在人们遗忘了这些的千年以后,魔火之心带着邪恶的力量企图复活魔火龙君,魔王是否会再临世界让其变成火魔地狱,还是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呢?这一切不得而知,所有都要看完这部海山异才能知道结果,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这史诗般的魔幻世界吧!
  • 逆天灵根

    逆天灵根

    紫气东来,地球灵力复苏,古武、修真迅速崛起成为潮流。“小伙子,我看你骨骼清奇,很适合修真啊!没有灵根没关系!我这里有九品仙灵根,要还是不要啊!”陆青:“老人家,我已经有了逆天灵根了。”“就你这一品凡灵根?等等怎么突然进化成二品下灵根了!进……进化成九品……仙灵根了?!”
  • 九夜茴“虐心小说”合集

    九夜茴“虐心小说”合集

    她的作品细腻而直指人心,凄美的爱情给人留下久久不能平息的震撼感。
  • 倾城神秘占卜师

    倾城神秘占卜师

    二十一世纪华国大名鼎鼎的红衣占卜师玥婳玥璃清穿越到了八荒大陆东启国。红衣占卜师变成了东启国的玥小王爷,她会魔法、制符箓、占卜强、去黄泉。玥璃清因为一次意外掉落悬崖,看并摸了美男,美男一脸懵,脱口而出“你要对我负责”玥璃清一想到还要聘礼,十里红妆,作为财迷怎么能容忍自己的钱往外流。所以……————一袭蓝袍静似水,一拢红衣烈如火这就是世人对他们的评价,且看他们如何叱咤风云!【本文男强女强,一路甜甜甜】
  • 大时代1985

    大时代1985

    这一年,两王一后初显风采;这一年,电影的黄金年代将将开启;这一年,他喜欢的红颜未老,倾慕的巨星锋芒初露;1985年,沈嘉文从创办全港第一份青春杂志开始,一步步打造属于自己的大时代。
  • 顾少的蜜爱娇妻

    顾少的蜜爱娇妻

    我为了报复变心的前男友,才故意接近他,来到他身边。可是,阴差阳错的我们竟然走到了一起。他一反在外人面前的高冷,宠我爱我,待我若稀世珍宝……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