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792000000003

第3章 民族危机的紧迫感在史学上突显

1.魏源的爱国史学著述

自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以前,由于民族危机的刺激和时代的剧变,出现了救亡图强的爱国主义史学思潮,历史学成为人民反抗侵略伟大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近代史开端时期(学术思潮的变迁无不前有酝酿后有延续,故“近代史开端时期”的史学所包括的时间,自比鸦片战争爆发至《南京条约》签订时间为长。当魏源于1825年编《皇朝经世文编》时,已经关注东南海防问题,他和龚自珍所写大量史论、政论,尤其表示了对社会危机的严重关切,实已开了近代史学转折的先声。魏源、姚莹、徐继畬、夏燮等人在战争期间酝酿完成的著作均完成于《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如《海国图志》百卷本完成于1852年。以记述鸦片战争经过为主干部分的《中西纪事》,对初稿进行增订则在1859年。本节即把《中西纪事》也放在近代史开端时期的史学中一并考察),史坛出现了新风气,有一批爱国史家撰写了反映御侮图强需要、与民族命运密切相关的史著,魏源是他们中的出色代表。

魏源(1794—1857年)字默深,湖南邵阳人。年21岁,随父到京师,曾向公羊学家刘逢禄学习。道光九年(1829年)中举人,捐赀获“内阁中书舍人候补”职衔。在京与龚自珍、林则徐等密切交往,议论国事。又与龚自珍学术志趣相投,共同讥议时政,时人称为“龚魏”。曾代江苏布政使贺长龄辑成《皇朝经世文编》,提倡经世学风。后入两江总督陶澍幕,参与筹议漕运、水利及盐法改革。鸦片战争时,魏源任两江总督裕谦幕僚,曾到浙江前线。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进士,时年已51岁,以知州用,权江苏高邮知州、兴化县知事,颇有政声。咸丰元年(1851年)授高邮州知州,组织团练对抗太平军,后因“迟误驿报”被清廷革职。晚年学佛,整理著述,病卒于杭州。著有《圣武记》《道光洋艘征抚记》《海国图志》以及《元史新编》《古微堂集》《诗古微》《书古微》《老子本义》《古微堂诗集》。

《圣武记》共14卷,是魏源在《南京条约》签订的同一月,满怀爱国义愤著成的。他为著此书早就着手搜集资料,1828年(道光八年)任“内阁中书舍人候补”时,便广泛阅读了内阁所藏大量档案、典籍,从那时起即为著述做了准备。鸦片战争时,魏源居住在扬州,目睹英国野蛮侵略、清廷昏庸战败这一重大事变,忧愤交加,遂在以往探索研究的基础上,率先完成《圣武记》,表达其爱国御侮的决心。此书主要内容一为记载清初军事上的节节胜利,一是论述乾隆末年后陷入的困境。由于明确地从历史的反思中为当前御侮斗争提供经验教训,因而就具有近代史学的意义。书一著成,即“索观者众,随作随刊”,产生了广泛影响。此后又于1844年和1846年两次增订刊行,成为晚清史学的一部名著。魏源还于1842年12月完成《海国图志》50卷本。此书尤为鸦片战争时期抵抗路线在历史著述上的结晶,是由林则徐在1841年6月倡议编撰的。当时已被革职派到浙江军营效力的林则徐又再次遭到处罚,路过京口(今镇江)时,魏源从扬州赶来见面,两人“万感苍茫”,彻夜长谈。就是在这次会见时,林则徐把《四洲志》等资料交给他,嘱他修撰《海国图志》。其后,魏源又于1846—1847年增订为60卷本,再于1852年增订为100卷本。全书大部分内容是介绍外国历史、地理和现状知识,而开篇两卷《筹海篇》(包括“议守”上下篇;“议战”“议款”各一篇)则代表魏源呕心沥血总结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他认真地分析战争中的胜败得失和前因后果,并提出反侵略的办法。《道光洋艘征抚记》成书和流传时间也都在鸦片战争结束不久。此书原名作《夷艘寇海记》,由于惧祸,当时没有署上作者魏源的姓名,但我们现在仍能找到多项直接记载,证明作者是魏源无疑。至1893年(光绪四年)上海申报馆将之收入《圣武记》,正式确认并第一次公开作者是魏源,标题也改为今名。

此书虽然仅有二卷的篇幅,却被研究者誉为中国关于鸦片战争“最早”和“比较全面”的记述,“确是记载鸦片战争史的第一等著作”。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魏源致书友人讲他发愤著述的心情说:“海艘迭警,不胜漆室之忧,托空言以征往事。”他将著史与反抗侵略的紧迫事业结合起来,去反思清朝盛衰的历程,记载“当前的活的历史”,又撰成内容丰富的介绍外国史地的巨著。三部史书都在数年之内相继完成,因而为近代爱国史学树立了一座丰碑。

《圣武记》先记清代开国、平定三藩叛乱、康乾年间为巩固统一而进行的战争,后记苗民、白莲教、天理教等数次起义的发生和统治者的镇压。在记述史事的基础上,魏源对清代盛衰大势提出了一个总看法,认为“国家极盛于乾隆之六十年”,之后,苗民起义、白莲教起义事件接连发生,已使清朝难以收拾,几乎面临“川壅必溃”的局面。这段话应视为《圣武记》全书的总纲。

这一看法,中肯地指出乾隆末年是清朝统治由盛到衰的转折点,说明魏源具有考据家们难以相比的、相当深刻的历史观察力。魏源做到把探索清朝统治的盛衰跟反侵略斗争密切结合起来。《圣武记序》中表达出他因对时局忧心如焚、对侵略者同仇敌忾而著史的心情:“荆楚以南,有积感之民焉。……晚侨江淮,海警沓至,忾然触其中之所积,乃尽发其椟藏。排比经纬,驰骋往复,先出其专涉兵事及尝所论议若干篇”,“告成于海夷就款江宁之月”。他特别重视从总结历史事实中吸取对当前御侮有益的教训,书中赞扬康熙在平定三藩和对噶尔丹作战中镇定指挥,就是针对道光在战争中忽战忽降、举棋不定而说的。魏源议论说:“自古及今,或以殷忧启圣,或以道谋溃成,庙算不定,而大难克削者,未之前闻。”书的后半部写白莲教起义使清廷受到痛深创巨的打击,暴露官军的极度腐败,将领临阵逃脱,甚至残害无辜百姓以邀赏;以及各路将领互相掣肘,钩心斗角,侵吞军费腐化享乐,致使“各路官兵乡勇饷迟不发,致枵腹无裈,牛皮裹足,跣行山谷”。这些论述实际上揭露了鸦片战争中统治集团腐败误国的根源。

魏源爱国史著的更大贡献,是及时、忠实地记述反抗侵略的正义斗争,揭露侵略者,斥责投降叛卖行为,歌颂爱国军民斗争的伟大力量。《道光洋艘征抚记》及时、系统地记载了鸦片战争的经过。魏源站在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正义立场上,把握了这场复杂事变的来龙去脉,“据实直书”,尖锐地揭露侵略者和投降派的罪行,表彰了爱国将领和人民大众的英勇气概。魏源揭露侵略军所到之处“掳掠焚烧惨甚”。三元里事件就是洋兵“时肆淫掠”而激起的。侵略军进入长江,“炮火声震江岸,自瓜洲至仪征之盐艘估舶焚烧一空,火光百余里”。愤怒地声讨了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而清朝统治集团腐败无能,造成战争的失败,“承平恬嬉,不知修攘为何事,破一岛一省震,骚一省各省震,抱头鼠窜者胆裂之不睱,冯河暴虎者虚骄而无实”。书中又以鲜明态度赞扬林则徐等抵抗派人物的功绩,反映人民抗英斗争的巨大力量。魏源肯定了林则徐坚决禁烟、加强战备、严密防守等一系列坚决抗击侵略的行动,肯定了他在对外交涉中的识见。对于邓廷桢、关天培、姚莹等抵抗派也予以表彰。他在书中以充沛的感情歌颂三元里附近一百零三乡人民“倡义报复”,使凶恶的侵略者陷入重围。而南海等县义民自办团练,达数万人,“昼夜操练,义律侦知内河既有防备,竟不敢报复”。这些表现人民抗英力量的记载,今天读来仍然使人感奋。结尾指出:签约后鸦片祸害更加严重,侵略者盘踞中国门户,后患无穷,深沉地呼吁人们提高警惕。由于《征抚记》是一部信史,表达了当时正直人们共有的思想感情,而且比一般人了解得更多,观察得更深刻,符合时代的需要,加上它善于叙事,篇幅又短,所以人们不怕触犯时忌,广为传抄。进步的史学著作冲破了当权者的禁阻,产生了广泛影响。

魏源所著《海国图志》一书是近代倡导打破封闭状态、认识世界潮流的先驱名著。在鸦片战争前,魏源同龚自珍一样主张变革,呼吁学术“经世致用”。魏源发挥公羊学说阐发的变易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社会历史都是变化的,“三代以上,天皆不同今日之天,地皆不同今日之地,人皆不同今日之人,物皆不同今日之物”。变革是历史的必然,变革得越彻底越好,“变古愈尽,便民愈甚”。他猛烈抨击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对封建官僚营私谋利、腐朽透顶、祸害国家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他尖锐地批判考据末流烦琐主义的严重积弊,“争治训诂音声,爪剖鈲析”,“锢天下聪明智慧使尽出于无用之一途”。对于解决当时一些社会实际问题,他具有真知灼见,曾围绕水利、盐法等问题提出除弊措施。到鸦片战争爆发、民族危机尖锐时期,魏源便在原有思想基础上大大前进一步,由原先的“经世”“除弊”上升到倡导了解外国和学习外国,成为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驱者。

《海国图志》提供了国人最迫切需要的外国知识,并且成为当时东方各国最详备的世界史地参考文献。魏源批判了两千年来视为“神圣古训”的“严夷夏之防”的迂腐观点,大声疾呼了解外国是当务之急。他尖锐地揭露统治集团对外国昏暗无知,是造成战争惨败的重要原因:“苟有议繙夷书、刺夷事者,则必曰多事(原注:嘉庆间,广东有将汉字、夷字对音刊成一书者,甚便于华人之译字,而粤吏禁之);及一旦有事,即或询英夷国都与俄罗斯国都相去远近,或询英夷何路可通回部……以通市二百年之国,竞莫知其方向,莫悉其离合,尚可谓留心边事者乎?”同时他用英国以新加坡为基地,处处侦探中国情报作对照:“(英人)建英华书院,延华人为师,教汉文汉语,刊中国经史子集,图经地志,更无语言文字之隔,故洞悉中国情形虚实。而中国反无一人瞭彼情伪,无一事师彼长技,喟矣哉!”总结双方的成败得失,结论就是:必须彻底抛弃闭目塞听,视外国为夷狄的旧意识,迅速了解外国情形。这是对付西方列强的先决条件。因此,魏源一再呼吁:“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繙夷书始;欲造就边才者,必先用留心边事之督抚始。”他还清醒地预料到,定然要经历与保守势力的严重斗争,要冒“罪以多事,甚至以通番”的风险,但他却置之度外。为了介绍外国知识,魏源把当时所能搜集到的材料全部汇辑进去,“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对于外国人的撰述,即所谓“西洋人谭西洋者”尤为重视,使内容更为可靠。除了采辑林则徐派人翻译的《四洲志》外,其他如英国人马礼逊的《外国史略》、葡萄牙人马吉斯的《地理备考》、美国人裨治文的《美理哥国志略》,都大量引用。全书收入各种地图75幅,图志配合,内容详博,同时具有实用性和直观性的特点。

魏源总结中国战败的又一原因是列强船坚炮利,武器和技术远比中国先进,因此响亮地倡导“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一口号的提出成为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起点。当时他注目的重点固然在学习军事技术,即制造轮船枪炮、仿效西方练兵方法整顿军队等,但我们还应注意到魏源学习西方有更丰富的内容。他进而提出发展民用工业的主张:“凡有关民用者,皆可于此建立”,如千里镜、火轮机、自转碓、千斤秤等,并允许私人设厂制造,“沿海商民,如有愿仿厂设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出售,听之”,并在书中介绍外国铁路、银行、保险等知识。这些在客观上都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意义。再者,魏源还表达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向往。他赞扬美国华盛顿开创的议会制度和“一变古今官家之局”的总统定期换选制度,具有“公”(与“私天下”相对立)和“周”(合理周全)的优越性,远比封建专制进步得多,又称北美的制度“其章程可垂奕世而无弊”。

可贵的是,魏源在呼吁了解西方情形的迫切性、承认落后的同时,呕心沥血地总结反侵略斗争的经验教训。这是魏源爱国主义史学思想的重要特色,也是他因具有朴素辩证态度而达到时代智慧高度的体现。《筹海篇》是全书的总纲,认真地总结了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训。全篇通过引证和分析鸦片战争史实立论,魏源本人对此篇也特别重视,说:“故悉其形势,必知其控驭,必有《筹海》之篇小用小效,大用大效,以震叠中国之声灵者焉。斯则夙夜所厚幸也夫!”战后,统治集团错误地以为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便可求得与侵略者相安无事,魏源与之相反,他认识到签约以后侵略的危险依然存在。“既款之后,夷瞰我虚实,藐我废弛,其所以严武备、绝狡启者,尤当急于未款之时”。第二次鸦片战争证明魏源对局势的估计是正确的。魏源清醒地认识到,清朝的腐败政策是对侵略者的鼓励,而更重要的是,他对英国殖民者侵略成性已有初步认识。他总结出英国的特点是:“凡商舶所至之国,视其守御不严者,辄以兵压其境,破其城,或降服为属藩,或夺踞为分国。”这已接触到英国到处侵略掠夺的本质。因此必须提高警惕,严密防守。魏源大声疾呼振奋人心,革除腐败,寻求御敌办法,“此凡有血气者所宜愤悱,凡有耳目心知者所宜讲画也”。

魏源以大量史实证明:英国侵略者是可以打败的。敌船一到内河就失去优势。陆战中,沙角炮台之役和大宝山之役,我方都以少胜多;“三元里之战,以区区义兵,围夷酋,斩夷师,歼夷兵。以款开网之而逸,孰谓我兵陆战之不如夷者!”只要有一条坚决抗战的路线,就能够战胜侵略者。他还总结出一套利用海口内河,出奇设伏,利用水勇攻击敌人的办法。对于中国人民能够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和在技术上赶上西方,他有强烈的信心,“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书中对东方弱小民族缅甸、安南利用“以主待客”的策略,抗击英国侵略的经验,也高度重视,予以总结。

魏源在历史编纂和历史文学上也很有成就。梁启超说:“魏默深有良史之才,《圣武记》……实罕见之名著也。”“默深观察力颇敏锐,组织力颇精能,其书记载虽间有失实处,固不失为一杰作。”《圣武记》《元史新编》均在运用纪事本末体上有新的创造。《海国图志》则在近代开创了运用典志体以介绍外国史地的先河。

2.《瀛环志略》《夷氛闻记》和《中西纪事》

徐继畬所撰《瀛环志略》,是近代史开端时期介绍外国史地的又一名著。徐继畬(1795—1873年),字松龛,山西五台人。道光六年(1826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颇勇于任事,曾疏劾忻州知州史梦蛟等,又疏请除大臣回护调停积习。后调署福建汀漳龙道。鸦片战争期间都在闽、粤沿海任职,较多接触涉外事务。1842年后,曾历任广东布政使、福建布政使,《瀛环志略》即在此期间撰成。后任福建巡抚,官至太仆寺少卿。另著有《退密斋诗文集》《两汉志沿边十郡考略》等。

《瀛环志略》为国人展示出一幅真实的世界图画。为撰著此书,徐氏从1843年起即为搜求资料殚精竭虑。他在福建先后结识美国传教士雅裨理、英国领事李太郭等,借阅外国史地资料,详细询问探究,“荟萃采择,得片纸亦存录勿弃。每晤泰西人,辄披册子考证之”。至1848年完成,“五年之中,稿凡数十易,未尝一日或辍。”徐氏本来颇擅地理考证之学,在此书中,他把考证的严谨学风与介绍新鲜的世界史地知识相结合,形成论述集中、文字简洁的著述风格。开卷第一篇为《地球》,介绍南北极、赤道、各大洲、各大洋,概述亚细亚大陆之广袤,欧罗巴洲之诸国林立、犬牙交错,美洲新大陆的晚近发现,南冰海的探险……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科学知识。徐氏把记述欧美国家作为重点。在卷四《欧罗巴总论》中,他颇为准确地勾勒出欧洲历史的轮廓,论述了欧洲古代的希腊、罗马文明,近代欧洲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活动,各国地理形势、版图、人口、兵力,以及技术、商业、宗教等。更有意义的是,他讲到西方文明在当时居于先进地位:“‘欧人’善于运思,长于制器,金木之工,精巧不可思议,运用水火尤为奇妙。火器创自中国,彼土仿而为之,益加精妙,铸造之工,施放之敏,殆所独擅。造船尤极奥妙,篷索器具,无一不精,测量海道,处处志其浅深,不失尺寸。越七万里而通中土,非偶然也。”“欧罗巴诸国之东来,先由大西洋而至小西洋,建置埔头,渐及于南洋诸岛,然后内向而聚于粤东。萌芽于明中,滥觞于明季,至今日而往来七万里,遂如一苇之杭。天地之气,由西北而通于东南,倘亦运会使然耶?”徐氏自然不理解资本主义在社会发展阶段上先进于封建主义的原理,但他显然已认识到东西方先进与落后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并且把这个信息传递到国内。徐氏所论也有其迂腐之处,如他称赞瑞士“不立王侯”的制度是“西土桃花源”。却又惜其地“远在荒裔,无由渐以礼、乐、诗、书之雅化耳!”则又未能摆脱“夷夏之辨”的陈旧意识。

同魏源一样,徐继畬也重视论述欧洲殖民者东来的形势,反映东方民族反抗侵略的经验教训。他总结南洋各地地位的变化,昔年是中国的藩属,如今已成为西方列强统治的范围和从事殖民活动的基地。徐氏对英吉利奴役孟加拉和整个印度次大陆尤为扼腕叹息:“英吉利渐于各海口建立炮台,调设兵戎,养精蓄锐,待时而动。迨孟加拉一发难端,遂以全力进攻,诸蛮部连鸡栖桀,等于拉朽折枯,哀哉!”这些论述显然寄托着对殖民者的阴谋要早加防备的深刻用意。他还对马辰、苏禄等地民众抗击侵略的斗争表示钦佩。

徐继畬认识到英国称雄于世界,是由于殖民掠夺,“盖四海之内,其帆樯无所不到,凡有土有人之处,无不睥睨相度,思朘削其精华。”尤其赞扬华盛顿在领导美国取得独立之后,提出“得国而传子孙,是私也”,做到“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乃是“创古今未有之局”,所以华盛顿是西方第一伟人!这样的议论出于徐继畬这样一位清朝大员之口,是很难得的。

《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两部著作是近代中国人了解世界的起点。它们突破了传统学术的范围,提供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外国史地知识和历史发展趋势,使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广阔和先进性。它们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欢迎,也遭到顽固派的忌恨,如徐氏著此书果然受到“言者抨击”,书经付梓,即腾谤议。王韬曾评论说:“近来谈海外掌故者,当以徐松龛中丞之《瀛环志略》、魏默深司马之《海国图志》为嚆矢,后有作者弗可及也。”又说:“此二书者,各有所长,中丞以简胜,司马以博胜。”就二书知识性特点而言,王韬的评论是恰当的。而就思想性而言,则《海国图志》反侵略的主旨更为鲜明。这两部书在近代有深远的影响,直至晚清时期,康有为和梁启超在青年时代仍以它们作为了解外国的主要参考书。

《夷氛闻记》作者梁廷枏(1796—1861年),广东顺德人,字章冉,号藤花主人。曾于1835年入广东海防书局,此后即一直关注海防、外交问题。又曾与方东树、同修《粤海关志》,汇辑了广东对外贸易的重要资料,书中还详载有关海防的图籍。鸦片战争时,梁廷枏任广东越华书院监院,林则徐到广州,驻节越华书院,曾向他询问禁烟、海防事宜。梁热心襄助,“为规划形势,绘海防图以进”,大力支持禁烟。1849年,在广州人民反对英人入城斗争中,曾亲与英领事交涉,迫英人暂停入城之议,因功被授予内阁中书加侍读衔。《夷氛闻记》即大约成书于此时,比较全面地记载了鸦片战争经过,包括中英通商由来、禁烟经过、鸦片战争中沿海各省战事及广东人民的抗英斗争。

梁廷枏的爱国思想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他对英国的侵略性和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正义性,有正确认识。梁氏严正指出英国早已蓄谋对中国侵略,书中劈头即指出:“英夷狡焉,思逞志于内地久矣。”并且相当深刻地认识到其背后的经济动机,是英国依靠可耻的鸦片走私贸易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英夷自乾隆初年攻据孟阿腊,即古印度海口,驻守至今,凡租地开花取液出口,四征其税,所以资于鸦片者甚厚。”因此在战争一开始,侵略军头目就已“先定旷日持久之谋,不得志于粤,则肆毒于闽、浙”。梁氏已能从经济上对英国发动侵略战争作分析,这是对当时有人所持林则徐操之过切、引起英国报复的错误论调的有力驳斥。梁氏还总结出侵略者的本性是得寸进尺,包藏祸心,惯于实行欺骗恫吓:“夷欲未厌”,“我愈退而彼愈进”,“其所求者大,声言报怨,皆虚作恫哧之长技耳”。这些都是梁氏站在正确立场对事变做出的中肯总结,因而经受了时间的考验。第二,同样可贵的是,梁氏对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有完整的记述。他着重记载:三元里附近“九十余乡,率先齐出拒堵,对岸之三山等村,并闻声而起,老弱馈食,丁壮赴战,一时义愤同赴,不呼而集者数万人”。遂将侵略军包围在牛栏岗丛林之中,“及天明,入林内,搜杀几尽,逃者不识途径,亦多被截击。有叩首流血得免者……夷兵方舍命突围出,无奈人如山积,围开复合,各弃其鸟枪徒手引颈待戮,乞命之声震山谷”。“围既久,义律驰至,亦被围”。生动地表现出人民群众奋起抗英的英勇精神及其威力!在鸦片战争期间,对人民抗英是赞扬还是反对,一直是抵抗派与投降派斗争的一个焦点。梁氏对人民抗英力量作如此高度评价,是极其难得的。由于梁氏经历了广东地区事变的前前后后,材料得自亲身见闻,所以此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对于三元里抗英事件的记载就比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更为完整。

不过,梁氏对于历史的大转折则显得相当隔膜,他还吹嘘清朝“国运方隆”,处于“全盛之日”。认为学习外国,请外国人作教师,是“丧失国体”。“反求胜夷之道于夷,古今无是理”。这说明,只有爱国心而缺乏辩证态度,就无法对历史转折关头的复杂课题做出正确回答。书中对琦善有所揭露,但又称耆英、伊里布“不得已为国受过”,为他们辩护。这些都反映出梁廷枏所属的绅士阶层的严重局限性。

夏燮所著《中西纪事》,是一部记载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纪事本末体史书。夏燮(1800—1875年),安徽当涂人,字谦甫,因慕全祖望之史学,别号谢山居士,笔名江上蹇叟。父銮,兄炘、炯,都有相当学问。《清儒学案》卷155专为他们父子兄弟四人立了“心伯学案”,称“当涂夏氏兄弟,自相师友,各有成就”。称夏燮本人“研音韵,兼深史学,留意时务,持论宏通”。道光元年(1821年)中举人,曾在安徽、直隶任职事,以后在江西任知县,卒于宜黄知县任上。主要著作有《中西纪事》24卷,《明通鉴》100卷,《粤氛记事》12卷。

夏燮撰著《中西纪事》的意图,是通过记载当前事变,唤醒国人认识侵略者正在步步进逼,民族前途日益危险。他这样做,在当时是处于巨大的政治压力之下的。如他在《中西纪事原叙》所说:“两相(指穆彰阿、耆英)枋国,防口綦严,珍此高帚之藏,窃怀挟书之惧。”这寥寥数语,正道出投降派钳制舆论的逼人气氛和当时一些作者惧祸的心情。夏燮著史不仅胆识过人,而且抱有极其严肃的态度,为搜集材料历尽艰辛。鸦片战争发生时,他正在直隶临城训导任上,中国战败的消息使他义愤填膺,“蒿目增伤,裂眦怀愤”。这一年冬天,《南京条约》条款刚刚传出,他就在致友人书中加以痛切的评论,认为:开放五口通商,使侵略者俨然成为主人,他们“得陇望蜀”,欲壑难填。“通商码头,东南四省联络一气,向则开门揖盗,今且入室操戈矣!”列强对中国的威胁更严重更深入了。他还预见到,侵略者以后还将要求开放更多的口岸,此也为后来事态的发展所证实。于是他立志著史,自次年起,即“搜邸抄文报及新闻纸之可据者,录而存之”,开始从事编撰工作。1850年,道光帝死,咸丰帝登位,穆彰阿、耆英被革职,至此,夏燮把所藏资料整理成初稿,并写了《中西纪事原叙》。但当时还未敢刊行,遂秘藏起来。1859年,他对初稿作了增订,补充了“十年来所闻见者”,“分类记叙,厘为十六卷”。此后,在1860年和1863年,夏燮又做了两次增订,才最后完成这部24卷的著作。他赤诚地表明自己的著史态度:“沥血叩心,忧危入告,不避文字之忌。故今悉据实书之;不敢诬也,不敢讳也。”严酷的环境,更磨炼他高尚的史德和坚定的志向。经过他锲而不舍的苦心搜求,积20年左右的努力,才获得了以下几方面有价值的资料:一是邸抄、奏议;二是当时传抄的官员来往信札;三是当事人的笔记、书信,如姚莹《上闽督论斩夷囚书》《奉逮入都上浙抚刘韵珂书》,梁章钜《致刘中丞鸿翱书》还有作者访问所得材料,如通过访问江西地方官员许应荣,获得许祥光在广东为义民团练阻止英人进城而写的致英国使臣的信;四是可以据信的西人月报,如卷6《粤东要抚》即录有西人月报15则。全书就上述材料互相参校而写成,保证了史实上的可靠性。

夏燮记述的重点是鸦片战争长江之役、台湾抗英将领姚莹遭受诬陷的事件和广州人民反英人入城的斗争。他把批判的锋芒指向权奸穆彰阿乃至道光帝,指出:造成南京城下屈辱签约的结局,不仅是因为耆英、伊里布“预存一不敢战之心,而先入之言,方寸已乱”,早就做好了投降打算。而决策者更在朝廷:“是时满首揆揽机务,谓:‘兵兴三载靡师劳饷,无尺寸之效,剿之与抚功费正等,而劳逸已殊。靖难息民,于计为便。’上亦久厌兵,而几幸外夷之一悔祸也,爰排廷臣之议许之。”显然,“抚夷”“息民”之类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说法,夏燮的记述实已寓含着向穆彰阿和道光帝追究投降责任的深刻用意。书中还揭露:姚莹、达洪阿抗英有功反遭诬陷,这一冤狱是投降派头面人物秉承侵略者旨意罗织而成的,“台湾之狱,外则耆相主之,内则穆相主之。怡制使(怡良)之查办此案,竞以‘莫须有’三字定谳,固由忌功,并奉政府枋臣指授也。”夏燮直书无隐,为爱国者申了冤,让历史的是非曲直昭示于世。尤为可贵的是,夏燮对当权人物最忌恨的广东义民的斗争,却给以有力的肯定和赞扬。书中首尾完整地记述广东人民用“团练”的自发武装组织,进行反对英人进广州城的斗争。“团练”具有明确的反侵略目的,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始自南海、番禺,而香山、新安等县继之,绅民喋血,丁壮荷戈,誓与英夷为不共之仇”。在群众高昂斗争情绪推动下,爱国士绅一再向地方官员表示:“吾乡之民,愿为国家效剿力,不愿从抚也。”“吾粤之耽耽者皆在夷,若明公投袂一呼,则免杖入保者皆至,何求而不克!”夏燮精心地记述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表达出广东人民共同的反侵略、反投降的坚强决心。于是,在民众的支持下,取得了阻止英人入城斗争的胜利:“省河两岸义勇呼声震天,夷酋大惧,乃以罢兵修好请。自此不言入城事。”夏燮还特意用两件事衬托这一胜利。一是写道光帝获报后,“方悟广东民情可用”。二是因此役朝廷对徐广缙、叶名琛封爵嘉奖,夏燮则一再点明:“然实粤民团练之师,先人而夺之也。”这是郑重宣告,真正建立功勋的是广东人民!夏燮对民众斗争的力量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和生动的表现,确实为近代史学增添了光彩。书的末尾将自鸦片战争以来殉难的将士和平民凡可考者,不论官职高低或官民界限,都郑重记载,让他们的壮烈事迹彪炳史册,激励后代。

《明通鉴》是编年体裁。夏燮自称用20年精力,“参考群书,考其异同”而成。此书主要特点有三:一,史事翔实,考订精审,这是夏燮治史的一贯态度。二,总结明代兴衰治乱教训,作为针砭当时清统治内忧外困的药石。三,继承了全祖望的民族思想,大力表彰明季忠节之士。在清朝统治日益腐朽、外侮日亟的情况下,夏燮激扬民族气节,乃是借论述南明史表达其爱国思想。《粤氛纪事》记载太平天国起义及清朝统治者镇压太平军的作战过程。书中记事起于咸丰元年(1851年),止于咸丰十年。作者的意图是总结清朝统治者与太平军作战的经验教训,也反映出清朝政府残酷剥削人民和政治、军事上腐败不堪的事实。

3.边疆历史地理学的兴起

近代史开端时期还有两部边疆史地名著《蒙古游牧记》和《朔方备乘》。它们的产生,同样标志着进步学者要求扭转考据末流的烦琐学风,注重探究与社会实际密切相关的课题。而边疆史地学的兴起,又有本身深刻的社会原因。清朝建立起空前版图的多民族国家,至今已有一二百年,学者们以前的知识范围大致只限于中原内地,因此很有必要将视野扩大,系统地研究西北的地理沿革、民族关系的变迁。这是国内方面巩固统一国家的需要。清中叶以后,出现了来自北方的沙俄和来自中亚的英国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威胁,至鸦片战争后边疆危机更加突出。这是对外关系方面紧迫形势的推动。嘉庆以后,祁韵士、徐松、龚自珍、魏源已开始注意研究边疆史地(祁韵士著有《西陲总统事略》《西域释地》《藩部要略》和《西陲要略》。所谓西陲指新疆,藩部指蒙古。徐松著有《西域水道记》《汉书西域传补注》,又受松筠委托,在祁韵士《西陲总统事略》的基础上,扩大补充撰成《新疆识略》。龚自珍著有《西域置行省议》等,又撰《蒙古图志》,未成而毁于火灾。魏源《圣武记》《海国图志》两书兼及西北边疆地理),张穆、何秋涛在他们的基础上取得了更为可观的成就。

张穆(1805—1849年),字石州,山西平定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优贡生。曾校订祁韵士所著《藩部要略》。另著有《顾亭林先生年谱》《厚斋文集》。张穆的学术观点同他际遇坎坷有直接关系。他于1839年应顺天乡试时,与监考人发生冲突,被逐出考场,并被处罚不准再应考。从此他愤然放弃仕进的努力,“益求经世之学”。这种受压抑的社会地位,使他更容易感受到鸦片战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他曾写信给御史陈庆镛,说:“当今天下多故,农桑盐铁、河工海防、民风士习,何事不当讲求。”并且批评陈庆镛只满足于结纳名士,不肯认真思考如何救世的道理,见面时只会泛泛讲些不痛不痒的话,这样下去很危险。说明张穆虽身为布衣却敢于直言,对于国家社会很有责任感。陈庆镛对此非但不生气,反而称赞张穆学问见识胜过自己。其后陈庆镛上疏弹劾琦善,伸张了正气,声震朝野。他之所以能这样做有其思想基础。张穆关注鸦片战争以后的事变,认识到侵略者的凶恶本性和狡猾手段,“虎狼在户”,“挟兵威鼓其邪说”。主张坚决反抗侵略,相信“民心可恃”。他对《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的著成很赞赏。正是从这种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思想出发,他著成《蒙古游牧记》16卷。此书以蒙古各盟的旗为单位,用史志体,自己作注,考证蒙古古今地域及山川城镇的沿革,本末分明,内容详博。而其最主要的特点,即在于贯穿了经世致用的观点,“既陈古义又论今事”。自序中说:有清一代,各省、州、县都有方志,足以“考古镜今”,独内外蒙古未有专书,“学者多懵其方隅,疲于考索,此穆《蒙古游牧记》所为作也”。因此他要做到“缀古通今”,着重考察古代蒙古与近代蒙古之沿革变化。这种切于实用的观点,使张穆在当时即被誉为边疆史地的名家。

何秋涛(1824—1862年),字愿船,福建光泽人。道光进士,授刑部主事。另著有《校正元圣武亲征录》《一镫精舍甲部稿》。《蒙古游牧记》也经他整理补辑后行世。何氏因精于边疆史地之学,故与张穆、陈庆镛相友善。当时人评其学术特点是:“于经史百家之词,事制之理,考证钩析,务穷其源委,校其异同,而要归于实用”。何氏对中俄关系特别关注,因为“俄罗斯地居北徼,与我朝边卡相近”,不能不对之高度重视。所著《朔方备乘》(原成《北徼汇编》6卷,后扩充为80卷,咸丰帝赐名为《朔方备乘》)一书突出地强调用意在于“备用”,即备国防之用。在《凡例》中,他列举“备用之处”共有八项,其中尤为重要者有:“明曲直以示威信”;“惩前事以具法戒”;“志险要以昭边禁”;“详遐荒以备出奇”。前两项,强调总结历史,有理的一方在中国;后两项,则强调这部书在军事防守上有重要的用途。何氏把发扬史以致用的传统与忠实记载历史结合起来。书中卷14《雅克萨城》、卷15《尼布楚城考》,都载明这些地方原属中国领土,后来康熙主动划给俄罗斯作“贸易栖托之地”。何秋涛于咸丰初年着重记载这些史实,正是为了昭示历史的鉴戒。当时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等都忧虑地指出沙俄对中国边疆的威胁。何秋涛的记载正表明中国是正义者、受威胁者,唤起人们警惕俄挑起新的纠纷。同时,书中对中俄在经济上、文化上的友好往来也如实记载,反映了历史家全面的观点,史料价值很高。

同类推荐
  • 大国的疤痕

    大国的疤痕

    国土问题永远是一个国家最敏感的神经。19世纪中叶,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讹诈、抢掠、赔款、割地纷至沓来,放眼望去,大好河山满目疮痍。蜿蜒曲折的国界犹如华夏民族的血脉,雄奇壮美的山川撑起炎黄子孙的脊梁。《大国的疤痕》是耻辱的巨柱,铭刻历史惨痛的一页;《大国的疤痕》是世纪的警钟,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 尊严不是无代价的

    尊严不是无代价的

    本书讲了一部抗战史,本书的作者翻阅大量的资料,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历史已经过去,现在走在大街小巷,依然可以看到当年那场战争留下的种种痕迹——都市中随处可见的慰灵碑、墓园中大片四棱尖顶的墓碑,都在无言地述说着对那场战争渐渐消逝的记忆。
  • 大家小书:史学遗产六讲

    大家小书:史学遗产六讲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著述。作品论述了历史观点、历史文献学、历史编纂学、历史文学等几个方面的优秀遗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研究这些遗产,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史学在社会中的作用,总结中国史学发展的规律。
  • 我在三国当地主

    我在三国当地主

    背景:三国;内容:言情生活流,主角和“所有”三国“美女”,发生的一段段缠绵缱绻、荡气回肠的伟大爱情故事,无雷、无泪!主角金手指:空间
  • 秦末大翻车

    秦末大翻车

    由于舍友开车失误,导致一场车祸带走了九人的性命。面对早被自己同伴改变的历史,史上最怂最垃圾的主角由此诞生。别人壮志横刀立马,我打仗自缚请降别人整日温柔乡里,我身边阴谋常伴谁都是成长起来的,没资本只能狗着(本文真的贼不爽,切勿带入主角,否则很闹心)
热门推荐
  • 萧声沐雨

    萧声沐雨

    我知苍海本无心,普济众生只是情趣,而毁灭生灵亦是罪过。唯有任这世间平白无淡如此浑浑遭这一趟,才是大爱……
  • 佐伊拉克

    佐伊拉克

    "亲爱的,我们在家里都亲亲过了,你怎么可以这样呢?我们在学校里说清身份也没关系,以后她就是我的女人了,谁敢欺负她就是欺负我"安以辰霸道的说道……一场青春校园溺爱的故事就此开始啦
  • 凶兽世界里的武者

    凶兽世界里的武者

    一年一度的魂师大赛开始了,众多选手摩拳擦掌,准备派出他们的凶兽,而陆宇这时走上擂台,一拳打死对方凶兽抱起奖杯就跑。............................这是一个穿越到武者没落,凶兽横行的世界里肉搏凶兽的故事。陆宇:“没有什么凶兽是一拳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拳!”
  • 科学的楷模(科学知识大课堂)

    科学的楷模(科学知识大课堂)

    作为一套普及科学知识的通俗读物,本书有别于专业的学术论著,侧重于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注重对青少年科技素质的培育、科学兴趣的培养、科学精神的塑造与科学方法的启迪,不求面面俱到,但求言之有物,物有所指,指有所发。
  • 拍案说史:中国历史的暗角与拐点

    拍案说史:中国历史的暗角与拐点

    历史之所以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就是因为它留给我们不胜枚举的闪光点,以惊人的相似重现在历史大舞台上。这些或大或小的闪光点就是历史中风格迥异的暗角与拐点,它们至今仍然是人们茶余饭后的重要话题。暗角是历史发展中的量变,拐点则是质变。高屋建瓴地审视历史,你就会发现:量变的能量可能很小,但日积月累之后,质变就会发生。于是,历史中的拐点总是伴随着国家的巨变,或发展、或灭亡。古人的生存轨迹无不证明着这些道理,也用亲身经历的暗角与拐点警示着后人。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个王朝覆亡,一代代帝王兴起,历史的暗角与拐点,就是盛衰往复的过程中最夺目、最令人深思的历史瞬间。
  • 上古幻想旅行师

    上古幻想旅行师

    他是个青年,神一般的青年,他掉落在了一个村落,村落里有他最爱的姑娘,这是一个小孩恋爱的内心纠纷,小故事。青涩的恋爱,我将他描绘成画卷。成长的爱情,飞翔的像云彩,这是瑛与凰的传说。
  • 顾少不安生

    顾少不安生

    她女扮男装,随手就撩小姐姐。她是无名书店的奇怪老板,也是神秘游戏的监管员……她是S大的“刺头学生”,也是街头流浪的无赖混混……她本以为自己可以混迹江湖,创造出自己的神秘天地……但是……为毛自家军官哥哥却频频阻挠?她翻墙头越校园,低头却见某人冷脸朝她看。顾诺:“……哥,你能别管我嘛?……”林琛眉毛一挑,“顾诺,你能乖一点吗?”她街头斗殴炫酷耍帅,抬头却见人群中一抹军绿甚是眼熟。顾诺嘴角一抽:“好,好巧,你也出来遛弯啊……”林大少爷冷笑一声:“诺诺,不是刚打电话说你在家吗?……”她为毛左躲右躲却总躲不过大灰狼的追踪?说好的[爹不亲娘不爱,剩下只有撒欢浪]呢?!这个连吃饭睡觉都要管的疯哥哥是怎么回事??顾诺:这个大哥哥是谁家的?!快领走!朕受不了啦!!!林哥哥:宝贝,我是你家的啊……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忆少年情

    追忆少年情

    故事讲得是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来自各地的农村,机缘巧合之下,相遇在城市的某个角落,因此相识相知,都是花样年华,爱情,友谊在合作和相助中自然而生,当然,也有敌视,对抗和伤害,他们干着高强度,低技能的工作,服务着城市,改变着城市,同时也被城市所改变。 他们中不乏优秀的人,有着让人羡慕的资本,比如年轻貌美,聪明伶俐等,但正是这样的人,却有着致命的缺点,他们有梦想,有对生活更高的要求,却没有实现这些理想的正确途径,他们见识浅薄而不自知,做事急功近利,几经碰壁之后,什么理想,志向都成浮云,只有经历了种种感情和利益交织的痛苦,在付出相应的代价之后,才渐渐明白,你想获得别人最起码的尊重,你最起码得自立,而要想获得别人更高的尊重,你只有自强。而只有谦虚的学习,努力的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技能才是走向成功的正确途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唯一的途径。
  • 走在峡谷中的英雄

    走在峡谷中的英雄

    希望我能坚持下去,也希望这本书能被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