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792500000003

第3章 唐皇朝史撰述的兴盛

1.历史意识的强化和史馆的设立

隋朝与唐朝,统治集团的历史意识进一步强化了,这在历史撰述和历史思想上都有明显的表现。隋文帝在撰史方面首先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命魏澹“别成魏史”。而魏澹所撰《魏书》“以西魏为真,东魏为伪”,隋文帝“览而善之”。这是通过改撰魏史,为西魏、北周争得合理地位,而最终是为隋朝争得合理地位。隋文帝在撰史方面做的另一件事情,是在开皇十三年(593年)下了一道诏书:“人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这表明皇家垄断“撰集国史、臧否人物”的决心,魏晋南北朝以来私人修史的势头受到了扼制。这是中央集权的重建和强化在修史方面最直接的反映。

“《汉书》学”的兴盛,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隋朝统治者历史意识的强化。梁、陈以来,《汉书》地位日显,而“《史记》传者甚微”。隋统一后,发扬了南朝这个传统,“《汉书》学”走向高潮,成了“国学”。当时,刘臻“精于《两汉书》,时人称为‘汉圣’”。杨汪受业于刘臻,刘臻反而说“吾弗如也”。杨汪后为国子祭酒,炀帝“令百僚就学,与汪讲论。天下通儒硕学多萃焉,论难蜂起,皆不能屈”,为一时之盛举。但隋朝“《汉书》学”的泰斗,还要推萧该、包恺二人。史称:大业年间,“于是《汉书》学者以萧、包二人为宗匠。聚徒教授,著录者数千人”。关于《汉书》的著作,“为当时所贵”,“甚为贵游所礼”。这样的盛况,在经学史、佛学史上并不鲜见,在史学史上却是空前的。《汉书》因具有皇朝史典范的性质而有此殊荣,而“《汉书》学”出现如此盛况,自是统治集团提倡的结果。正宗观念、垄断修史、推崇《汉书》,这种历史意识的强化,反映了政治统治上的要求。在这方面,唐初统治者比隋朝统治者要高明得多。

武德五年(622年),唐高祖根据令狐德棻的建议,诏修梁、陈、魏、齐、周、隋六代史。诏书指出:史官的职责是“考论得失,究尽变通”,史学应起到“裁成义类,惩恶劝善,多识前古,贻鉴将来”的作用。魏、齐、周、隋、梁、陈六代都“自命正朔”,“至于发迹开基,受终告代。嘉谋善政,名臣奇士,立言著绩,无乏于时”;然诸史未备,遂令人惋惜。诏书对撰述六代史提出了总的要求:“务加详核,博采旧闻,义在不刊,书法无隐。”这道诏书,反映出了唐高祖的政治家气度:他是激烈的政治斗争的胜利者,但他并没有去指斥前朝的错误,而是充分肯定它们的历史地位。他重视周、隋的历史,但也没有排斥梁、陈,显示出对于史学工作有一种开阔的视野。这次修史工作没有取得具体成果,但它却为唐初修撰前代史确定了宏大的规模。

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复命诸大臣撰写梁、陈、齐、周、隋五代史,以房玄龄、魏徴“总监诸代史”,以令狐德棻主修周史并“总知类会梁、陈、齐、隋诸史”。这是武德年间修史工作的继续。经众议,北魏史有魏收《魏书》和魏澹《魏书》二家,“已为详备,遂不复修”。为实现这次修史计划,这一年,唐太宗对修史机构做了重大改革,正式设立史馆,并“移史馆于禁中”,“自是著作郎始罢史职”。宰相负责监修,后称监修国史,成为定制。修撰史事,以他官兼领,称兼修国史;或以卑品而有史才者任之,称直史馆;凡专职修史者,称史馆修撰。此后,历代修史机构大致袭用此制。唐代以下修史工作绵延不断,史馆起了重要作用。

贞观十年(636年),五代史同时修成。唐太宗十分高兴,他勉励史臣们说:“朕睹前代史书,彰善瘅恶,足为将来之戒。秦始皇奢淫无度,志存隐恶,焚书坑儒,用缄谈者之口。隋炀帝虽好文儒,尤疾学者,前世史籍,竟无所成,数代之事,殆将泯绝。朕意则不然,将欲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公辈以数年之间勒成五代之史,深副朕怀,极可嘉尚!”

这一段话,阐述了唐太宗对史学的社会功用的认识,尤其是史学与政治关系的认识,阐述了唐初统治者在对待史学的态度上跟秦、隋皇朝的区别。隋、唐统治集团在历史意识强化方面是一致的,在对待修史工作的具体措施上却并不相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在文化政策上的得失。贞观年间,唐太宗还诏修《五代史志》,重撰《晋书》;史家李延寿秉承家学,着手撰写《南史》《北史》。至唐高宗时,这些撰述都已完成,显示出官修皇朝史的重大成就。

2.五代史纪传和《五代史志》

唐太宗贞观十年撰成的“五代史”包括:

——《梁书》56卷:帝纪6卷,列传50卷。姚思廉(557—637年)撰。

——《陈书》36卷:帝纪6卷,列传30卷。姚思廉撰。

——《齐书》50卷:帝纪8卷,列传42卷。李百药(565—648年)撰。后人为区别于萧子显《齐书》,称之为《北齐书》。

——《周书》50卷:帝纪8卷,列传42卷。令狐德棻(583—666年)、岑文本(594—644年)、崔仁师撰,其史论多出于岑文本之手。

——《隋书》55卷:帝纪5卷,列传50卷。魏徴(580—643年)、颜师古(581—645年)、孔颖达(574—648年)等撰,其史论皆魏徴所作。魏徴还撰写了梁、陈、齐三史帝纪总论。

五代史各在不同程度上继承了前人成果,姚思廉、李百药都有家学传承,《周书》《隋书》具有更明显的官史性质。在诸史作者中,大致说来,魏徴长于史论,姚、李长于史文,令狐德棻长于史例。五代史在南北关系的处理上,大致采取了同等看待的态度,这跟《宋书》《南齐书》称北朝为“索虏”,《魏书》称南朝为“岛夷”相比,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反映了在政治统一条件下政治家和史学家对南北朝历史的新认识。五代史虽各自独立,但对所记历史内容也有一个全局的安排。对于梁朝、陈朝与少数民族及外域的联系,《梁书》专立《诸夷传》叙述,《陈书》则散见于纪、传之中;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北齐书》同《陈书》相似,《周书》跟《梁书》相近。《梁书》所记“海南诸国”,《周书》所记突厥、稽胡,都是极重要的历史内容。梁、陈、齐三史都有魏徴撰写的总论,反映出对前代史评价上的总认识。

五代史在编次上讲究以类相从的方法,除各类传外,其他列传也有不少是按“义类”、“类会”编次的。因各朝年代短促,年代与“类会”之间的关系便于安排,容易做到眉目清晰。但是,五代史在表述上却出现了明显的程式化的趋向。它们的帝纪,于朝代更替之际详载新朝“受命”的各种诏策、玺书,讳恶溢美。它们的列传,必首列传主姓名、郡望、祖、父官职,继而依次叙述幼年生活,性格、相貌、风度;历任官品,行事、文章,有的最后还写出饰终诏书、封赠、谥号、子孙官职、著述名称。像《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那种气势恢宏的帝纪,生动激越的列传,已难得见到。在门阀意识支配下,纪传体史书逐渐失去原先的活力。从局部来看,五代史中也有少数写得精彩的片断。《梁书》的《韦叡传》写合肥之役和邵阳之役,《康绚传》写堰淮之役,《昌义之传》写钟离之守,《周书》的《韦孝宽传》记玉璧之守,《王罴传》记荆州之守、华州之镇,都写得有声有色,是五代史中少见的佳作。

五代史的历史思想,在它们的史论中反映得最为鲜明。其成就以《隋书》史论价值最高,《周书》《梁书》次之,《陈书》《北齐书》又次之。《隋书》史论全面地总结隋朝得失存亡之故,深刻地分析了“高祖之所由兴,而炀帝之所以灭”的原因,在于“安民”和“虐民”的区别。它从历史比较中得到一个重要结论:“隋之得失存亡,大较与秦相类。”这是很有启发性的历史见解。它指出隋朝之亡“起自高祖,成于炀帝”的发展过程,包含了朴素辩证思想的成分。《循吏传》后论提出的“所居而化,所去见思”,可以看作是对各级官吏“立身从政”的要求;《隋书》卷66后论提出的“大厦云构,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长短殊用,大小异宜,格税栋梁,莫可弃也”的人才思想,具有历史认识和现实借鉴的价值。魏徴所写的这些史论同他为梁、陈、齐三史所写的总论一样,都贯穿着阐述得失存亡之故的思想,他在唐初的政治家中具有比别人更突出的历史感。

五代史记述了梁、陈相继,齐、周并立,以及隋朝统一南北、由兴而亡的历史,有不可忽视的历史价值。有些记载还具有文献方面的价值。《梁书·范缜传》载范缜的《神灭论》,《北齐书·杜弼传》记邢邵同杜弼“共论名理”,在形神关系上的论难,是思想史上极为重要的文献。《周书》卷38记柱国大将军、大将军元欣等13人名单,是军事制度史方面的重要资料。《陈书·何之元传》载何之元《梁典·序》;《隋书·李德林传》载李德林与魏收论史书起源的往还书信,《魏澹传》载魏澹《魏书》义例,《许善心传》载许善心《梁史·序传》,《裴矩传》载裴矩《西域图记·序》等,是有关史学的重要文献。

五代史只有纪、传而没有志。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诏褚遂良监修《五代史志》,当时亦称“《隋书》十志”。永徽元年(650年),高宗复命令狐德棻监修,首尾14年,至显庆元年(656年)成书,由长孙无忌奏进。参与撰述的有于志宁、李淳风、韦安仁、李延寿等。《五代史志》包括10篇共30卷,其志目、卷帙、编次如下表:

志目 礼仪 音乐 律历 天文 五行 食货 刑法 百官 地理 经籍

卷帙 7 3 3 3 2 1 1 3 3 4

《五代史志》综叙梁、陈、齐、周、隋五朝典章制度,与“五代史”纪传相配合。当时亦称《隋志》,故叙隋朝典制独不称朝代名而详记其年号。《五代史志》是自《史记》八书、《汉书》十志以来最重要的史志著作。首先,它综合并囊括了除前史符瑞志以外的全部内容,是“正史”书志撰述以来的一次总结性成果。其次,它反映出撰述者对于天道、人事在认识上的逻辑发展。《五代史志》前五志即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以天道为中心,讲尊天敬神、天人感应,强调天礼、地礼、人礼“所以弥纶天地,经纬阴阳,辨幽赜而洞几深,通百神而节万事”。这是为君权神授和现实的上下长幼之序制造理论根据和神秘的纱幕。这五志中也包含一些社会史内容和科学史资料,但都笼罩上一层神秘主义的幽光。跟这个认识体系相对应的是它的后五志,即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等志,它们以人事为中心,记述了五个朝代的经济制度、法律制度、职官制度、区域建置和唐初皇家所藏以前历代典籍存亡及学术流变。这是按经济、政治、文化的逻辑建立起来的又一个认识体系。这个认识体系虽然还不能完全摆脱“天道”的影响,但在具体阐述上已经把天道撇在一边而着重于人事的分析了。这种还不得不讲天道,但把天道和人事分别开来看待的历史认识,在历史观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跟五代史中的帝纪多载“受命”诏策,而在有关列传中则写出政权更迭的残酷真相,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五代史志》中的《经籍志》,是以目录书出现的学术史专篇,它精练地概括了唐初以前的文化典籍和学术流变,是继刘向、刘歆之后一次更大规模的历史文献整理之总结性成果。它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著录历代文献,以道、佛作为附录,这就奠定了古代文献分类的基础,影响所及,直至明清。它以史书居四部第二位,下分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13类,从文献分类上确立了史书的独立性和部类的区分,在史学史上有重大的意义,至宋、元、明、清而未有根本性质的变化。《经籍志》著录四部书,一般包含书名、卷帙、作者所处朝代、职官、姓名、本书存亡情况。其所著录书,“大凡经传存亡及道、佛,六千五百二十部,五万六千八百八十一卷”。《经籍志》有总序1篇,四部、道、佛大序6篇,四部各类小序40篇,道、佛小序1篇,共有序文48篇。它们结为一个整体,综论学术源流,是《汉书·艺文志》之作为学术史萌芽的新发展。序文阐述了文献与社会的关系、学术流变、学风得失,以及各具体部类的发展轮廓,撮其精要,论其短长,大致都写得清晰、精练。其史部大序写道:

夫史官者,必求博闻强识、疏通知远之士,使居其位,百官众职,咸所贰焉。是故前言往行,无不识也;天文地理,无不察也;人事之纪,无不达也。内掌八柄,以诏王治,外执六典,以逆官政。书美以彰善,记恶以垂戒,范围神化,昭明令德,穷圣人之至赜,详一代之盛宴。

这是对史家修养和史学功用的很高的要求。序文中有不少独立的见解,为后世历代学术思想研究者所重视。

《五代史志》的各志,尤其是它的后五志,从不同的方面和范围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的特点,其中于经济、地理、历法、乐舞等方面,都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反映出文明发展的新进程。《五代史志》在撰述思想上不只是有兼容南北的明确要求,而且有上承两汉的自觉意识,显示出一种细致爬梳和宏大气度相结合的格局。《五代史志》的多方面成就,是“正史”书志发展的新阶段,也为独立的典制体史书的问世提供了思想上和撰述上的条件。

3.新修《晋书》和《南史》《北史》

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下达《修晋书诏》,“令修国史所更撰《晋书》”。诏书称赞了《史记》《汉书》以下至“五代史”历代正史,但对唐以前多种晋史却不满意。两晋、南朝时期出现了26种晋史著述,至唐初尚存18种。这些书,只有一两种兼具两晋史事,大多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晋史。《修晋书诏》批评它们或者“烦而寡要”,或者“劳而少功”,或者“滋味同于画饼”、“涓滴堙于涸流”;有的“不干预中兴”,有的“莫通于创业”,有的只是“略记帝王”,有的仅仅“才编载记”。历来对唐太宗诏令重修晋史有种种说法,其实主要原因在诏书中已讲得十分清楚了:“虽存记注,而才非良史,事亏实录。”

重修《晋书》以房玄龄、褚遂良为监修,参与撰述的有许敬宗、令狐德棻、敬播、李淳风、李延寿等21人。令狐德棻被参撰者“推为首”,他和敬播在制订《晋书》体例上起了重要作用。新修《晋书》以南朝齐人臧荣绪(415—488年)所撰《晋书》为蓝本,采诸家晋史及晋人文集予以补充,重新撰定。刘知幾特别强调它“采正典与杂说数十余部,兼伪史十六国书”。这反映了新修《晋书》在所取文献上和内容上的特点。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新修《晋书》撰成,包括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叙例、目录各1卷。叙、目已佚,今存130卷。据宋人称,因唐太宗为宣、武二帝纪及陆机、王羲之二传写了后论,故全书曾总题为“御撰”。

《晋书》记事,起于泰始元年(265年),迄于元熙二年(420年),含西晋4帝、东晋11帝,共156年史事,并追叙晋室先人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在东汉末年和曹魏时期的活动,还包括了大致跟东晋同时存在的北方十六国史事。《晋书》对于这样纷繁的历史格局都能从容地表述出来,显示了唐初史家的组织力量和创造才能。《晋书》的成就,首先在于它写出了两晋历史的全貌,弥补了以往诸家晋史的缺憾。因其“参考诸家,甚为详洽”,在内容上也很充实,因此,《晋书》问世后,“自是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竞从新撰焉”。《晋书》的成就还突出地表现在它对民族关系在历史撰述上的处理。它继承了《东观汉记》所用的“载记”体例,创造性地以其记十六国君臣事迹、国之兴废,并着眼于僭伪,不再渲染华夷。这跟南北朝史家撰史互以对方之史为“传”且以“索虏”、“岛夷”相称,不仅有表述上的区别,更有认识上的发展;它同“五代史”在处理南北关系上是一致的,反映了隋唐统一后“天下一家”的思想。

《晋书》的10篇志是天文、地理、律历、礼、乐、职官、舆服、食货、五行、刑法,写出了两晋的典章制度。天文、律历写得充实、有序,是《五代史志》中天文、律历二志的姊妹篇。《地理志》的总叙写出了历代地理建置的沿革流变,也写出历代封国、州郡的等级、宽狭,以及户、口增减情况,是一篇很有价值的地理总论。郑樵说:“本末兼明,惟《晋志》可以无憾。”这是对《晋书》志这个特点的肯定。

《晋书》同“五代史”比较起来,据事直书是其优点,不像后者那样采取纪、传不同处置的写法,这跟晋史距唐年代久远有关,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好采诡谬碎事以广异闻”,是其缺点。总的来看,如宋人叶适所说:《晋书》“叙事虽烦猥无刊剪之功,然成败得失之际,十亦得七八。史臣语陋,无一可采,然予夺亦不差。”从主要方面来看,这个评论大致是公允的。《晋书》撰成后,次年唐太宗就去世了。但他在《修晋书诏》中说的“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却成为中国史学史上永久的名言。

《晋书》成书后11年,即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李延寿秉承家学撰成《南史》《北史》二书。

李延寿,字遐龄,出于陇西李氏,世居相州(今河南安阳)。其父李大师(570—628年),字君威,“少有著述之志,常以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南北分隔,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又各以其本国周悉,书别国并不能备,亦往往失实。常欲改正,将拟《吴越春秋》,编年以备南北”。李大师在唐初做了一些撰述上的准备,不久就去世了,临终以为没齿之恨。李延寿决心续承父业,利用史馆提供的条件,经过多年的准备,以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八代正史为依据,参考杂史1000余卷,用16年工夫撰成南、北二史。南、北二史经令狐德棻订正后上奏高宗,高宗为之写序,惜序文已佚。《南史》起宋永初元年(420年),迄陈祯明三年(589年),包括宋、齐、梁、陈四代170年史事,编为本纪10卷、列传70卷,合计80卷。《北史》起魏登国元年(386年),迄隋义宁二年(618年),包括魏、齐、周、隋四代232年史事,编为本纪12卷、列传88卷,合计100卷。两书共180卷。李延寿在上书表中说它们是“以拟司马迁《史记》”而作。

李延寿撰《南史》《北史》,在撰述思想上继承了李大师的主旨;在具体撰述上并未采取“编年以备南北”的形式,而有所变通。第一,他“抄录”和“连缀”旧史,“除其冗长,捃其菁华”,这是一个隐括和改编的过程。第二,他“鸠聚遗逸,以广异闻”,博采正史所没有的杂史资料以充实旧史,这跟新修《晋书》有相似之处。第三,是“编次别代,共为部秩”,即以宋、齐、梁、陈四代之史为《南史》,魏、齐、周、隋四代之史为《北史》。李延寿删削旧史,得失两存;所补遗逸,也有当与不当之分。后人见仁见智,多有聚讼。从今天的认识来看,李大师、李延寿父子从隋唐统一的局面出发,重新看待南北朝的历史,试图改变以往历史撰述中不尽符合历史实际的设想和做法,是《南史》《北史》的基本撰述思想,是值得称道的。

《南史》《北史》因部帙紧凑、文字简约而广泛流传。司马光评论二史说:“李延寿之书亦近世之佳史也。虽于讥祥诙嘲小事无所不载,然叙事简径,比于南北正史,无烦冗芜秽之辞。窃谓陈寿之后,唯延寿可以亚之也。”《新唐书》称赞二史说:“其书颇有条理,删落酿辞,过本书远甚。”

从纪传体史书的发展来看,《南史》《北史》的出现,固然有反映时代要求的积极方面,即在统一局面下重新认识南北朝的历史,这是《南史》《北史》的思想精髓。但是,它们只是集旧史而成,马、班、陈、范的创造性的历史撰述思想已难得在二史中表现出来,纪传体史书的生命力已呈现出走向衰竭的状态。还有一点,也限制了《南史》《北史》不可能有重大的创造,这就是它们带着深刻的门阀意识的烙印。二史的列传,也反映出门阀地主之“家传”的特色。史学的发展面临着新的转折。

4.吴兢和《贞观政要》

唐代史家关于本朝史的撰述,是这个时期皇朝史撰述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成果为后人撰写唐史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对本朝史撰述颇多贡献的唐代史家吴兢,还独立著有《贞观政要》一书,对反映贞观年间的君臣风貌和政治决策,有重要的价值和深远的影响。

吴兢(670—749年),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曾被唐人誉为“当今董狐”。吴兢生于唐高宗总章三年(670年)。他的一生,经历了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睿宗、玄宗五朝,正是处于“贞观之治”之后,唐皇朝继续兴盛发展的时期。他从少年时代起,就能够专心致志地读书。吴兢一生读了许多书,他不仅是一个史学家,而且也是一个藏书家。吴兢曾经把家里的藏书编了一个目录,题名《吴氏西斋书目》。丰富的藏书,对于他一生的史学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吴兢在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年)担任史官以后,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参与了朝廷的一系列撰史活动。

吴兢勤于著述,一生撰写了许多历史著作和其他著作,而流传于后世并有很大历史影响的,主要就是《贞观政要》了。《贞观政要》的成书与进呈,约在玄宗开元后期或开元、天宝之际。吴兢在《上〈贞观政要〉表》中说:“臣愚比尝见朝野士庶,有论及国家政教者,咸云:若陛下之圣明,克遵太宗之故事,则不假远求上古之术,必致太宗之业。故知天下苍生所望于陛下者,诚亦厚矣!”这几句话所反映出来的社会背景,颇不像是开元前期、中期的所谓“开元盛世”,而倒很像是开元后期的政治环境。吴兢在《上〈贞观政要〉表》中还说:“昔殷汤不如尧舜,伊尹耻之;陛下倘不修祖业,微臣亦耻之。”此种口气,只有那些具有相当地位和影响的地方官员和朝廷官员,才有可能对皇帝这样说话。吴兢在开元末年至天宝初年从邺郡太守、相州长史入为恒王傅,由一个地方官员升为恒王李潓(后改名李瑱)的老师。恒王李潓是唐玄宗第二十七子,“授右卫大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地位是很显赫的。《贞观政要》一书很可能是吴兢在这个时期最后写成和进奏的。

《贞观政要》是一部按照专题写成的政治史,它记述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的政治和历史。

吴兢著《贞观政要》的目的,在他写的《贞观政要》序和《上〈贞观政要〉表》中,说得十分清楚。吴兢在《贞观政要》序中写道:

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至于垂世立教之美,典谟谏奏之词,可以弘阐大猷,增崇至道者,爰命不才,备加甄录,体制大略,咸发成规。于是缀集所闻,参详旧史,撮其指要,举其宏纲,词兼质文,义在惩劝,人伦之纪备矣,军国之政存焉。凡一帙一十卷,合四十篇,名曰《贞观政要》。庶乎有国有家者克遵前轨,择善而从,则可久之业益彰矣,可大之功尤著矣,岂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而已哉!

这里充分显示了吴兢对唐太宗时期的政治的仰慕,认为那时的“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在他看来,唐太宗君臣“垂世立教”的美德、“典谟谏奏”的词理,都是可以“弘阐大猷,增崇至道”的,因而具有“焕乎图籍,作鉴来叶”的作用,既能使历史生光,又能做未来鉴戒。这些,便是吴兢撰《贞观政要》的出发点。他的根本目的,是“庶乎有国有家者克遵前轨,择善而从,则可久之业益彰矣,可大之功尤著矣”,希望唐代的统治者都能以太宗君臣为楷模,那么天下就可以长治久安了。

吴兢在《上〈贞观政要〉表》中,把他的这个目的说得更清楚。他写道:

仍以《贞观政要》为目,谨随表奉进。望纡天鉴,择善而行,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伏愿行之而有恒,思之而不倦,则贞观巍巍之化,可得而致矣!

《贞观政要》共10卷40篇,因是“随事载录,用备劝诫”,所以每篇都有一个中心,每卷大致也有一个中心,如:为君之道、求贤纳谏、历史鉴戒、教诫太子、道德规范、正身修德、学术文化、刑法贡赋、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等。它的总的宗旨是:“词兼质文,义在惩劝,人伦之纪备矣,军国之政存焉。”

由于《贞观政要》是一本政治历史书,所以它受到最高统治集团的重视,把《贞观政要》作为座右铭来看待。唐宣宗李忱是唐代后期比较突出的一个君主,他曾经“书《贞观政要》于屏风,每正色拱手而读之”。可见《贞观政要》一书在统治集团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贞观政要》一书在历史编纂学上是有独特成就的。吴兢“缀集所闻,参详旧史”,按照专题分类,记述一朝的历史。这与起居注、实录、国史均有所不同。用这种体例写历史,在吴兢之前是很少见的。“贞观之治”为唐代以后历代统治者景仰和讴歌,这当然是因为“贞观盛世”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缘故,同时,也是和《贞观政要》一书在历史编纂学上的特点及其得以长期流传分不开的。

《贞观政要》在史料学方面也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这是因为:第一,唐代起居注、实录、国史多已不存,《贞观政要》是现存记载唐太宗贞观年间历史较早的一部史书;第二,吴兢长期担任史官,可以接触实录、国史和其他重要文献,他的《贞观政要》也因此保存了较多的贞观年间的重要史实;第三,比《贞观政要》晚出的《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书所记贞观年间史事,有许多方面也都不如《贞观政要》详尽。鉴于上述原因,《贞观政要》就成了反映唐代贞观年间政治历史的一部极其重要的文献。

同类推荐
  • 三国之我是庞仁

    三国之我是庞仁

    一位东北最底层村小科任教师,穿越到三国成为大儒,集天下英豪而教之,皇子刘辩,美男周瑜,如妖诸葛,小司马懿等都成为他的学生。改变皇帝刘宏的性格,官至腰子太傅,夷州王。抗四川地震,制服黄河沿岸蝗灾。举办大汉运动会,去秘鲁采集土豆,地瓜,玉米种子……说服曹操、刘备、孙坚等对外开疆拓土,引领诸葛、李儒、郭嘉等对内大搞建设,待国泰民安,四方朝拜,终于安下心来开创一学院,开坛教学,著书立说,指引人民找到众妙之门密钥……
  • 帝国纪实录

    帝国纪实录

    广袤无垠的天源大陆,分封制度下的诸侯争霸,异界来客带来的科技变革,新的帝国即将崛起,他会让这个世界跨入新的纪元。官方书友群:980602657,封面是SKS与SVT-40的合照。
  • 吾愿不见成神

    吾愿不见成神

    谁与争霸,吾主浮沉。看一代秦国大将如何与各路豪强争雄……世外桃源,黄河之谜,决战光明顶。神女与我缠绵几世,能否成正果?。谁说官不与民斗,命不与天争?我偏于其争!
  • 猿球崛起

    猿球崛起

    主角在穿越来到这个世界后,发现这是个蛮荒的时代,人类文明还处于一个刀耕火种、兽皮为衣、折木为兵的时代。主角在面临蛮荒野兽和食物危机的生存压力的同时还要面对同为人族间的压迫剥夺,更为重要的是这个世界还存在有人族的死敌,一种凶残嗜杀以人族为美食的猿族。看主角怎样带领他的族人在这个蛮荒的世界一统人族,消灭打败凶残的死敌猿族,在这个异世界的大陆上在建人类文明的辉煌。欢迎阅文评审团前来评阅!本书群415613107欢迎大家来交流
  • 烟雨红颜

    烟雨红颜

    本书主要是从女性的角度,对中国历史上100位女性的爱情、命运的大致勾勒和简单评介。书中的人物大多为人耳熟能详,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这100位女性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甚至对历史走向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文字晓畅,幽默活泼;以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古人的命运和爱情,给人以启迪,视角独特。
热门推荐
  • 寿阳县:中国寿星文化之乡

    寿阳县:中国寿星文化之乡

    寿阳不仅流传着大量与老寿星南极仙翁有关的传说和歌谣,还保存了寿星洞、寿星桥、万寿阁、寿星祠等大量的传说遗迹,并保留了许多古老而独特的与寿星相关的风俗, 所以素有“寿星故里”之称。
  • 离魂(前世今生系列)

    离魂(前世今生系列)

    即便紫菀知道吴菊人会得肺结核离世,也执意要守着他;即便爱得再深再浓,到第十三个年头来临时,一样地阻拦不住。这份感情,说大很大,说小又小到连女儿也挤不下。看着看着不由得潸然泪下,要怎样深沉的爱情才能支撑一个人度过漫长岁月?谢谢蓝紫青灰带来让人落下泪来的惊艳之作。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庶女狂妃

    庶女狂妃

    堂堂黑色帝国的第一把手‘影’穿越到有爹没娘的庶女苏浅身上。嫡母叫她勾引渣男为嫡姐铺路?呵,那她便勾结嫡姐敌对派,让她们知道什么人该惹,什么人不该惹。且看她如何揭穿心机嫡母、蛇蝎嫡姐的伪善面孔。可……某王爷倾身向前,吻了吻她的唇。苏浅推开他,“王爷,我们只是合作关系,请自重!”“本王觉得我们可以进一步合作……”某王爷再次欺身向前。--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快穿系统之心愿实现

    快穿系统之心愿实现

    她一个不小心把自己弄死了,她也不想回到自已原来的世界,然后她就一直攻略男神,来完成别人的心愿,却发现自己攻略的男神就是主神大佬,从头到尾就是某人的追妻陷阱。
  • 元始之章

    元始之章

    九州界自高阳氏绝地天通之后,人、神不扰,天地间便没有了神灵之气。一位身世凄凉的孤儿,一路守护青梅竹马的挚爱伴侣,历经先秦风流、诸界激荡,遍尝人间百味、世事变幻。在命运长河中努力挣扎,奋力朔流而上,最终矗立于天之极巅,并窥破了命运的玄机。经天纬地,此天非彼天,此地非彼地……天圆地方,此圆非彼圆,此方非彼方……
  • 逐鹿之召唤猛将

    逐鹿之召唤猛将

    风殇雪胤(已换马甲)新书《执剑诸天》已上传,希望各位兄弟们能够支持一二,风殇多谢了。三尺青锋断轮回,一双铁拳震神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漫漫诸天路,执剑话长生!《执剑诸天》书友群:815059449VIP群:680117987
  • 富裕的杠杆:技术革新与经济进步

    富裕的杠杆:技术革新与经济进步

    这是一本讲述技术革新的书籍。那么,一名经济史学家为什么会写这样一本书呢?技术是关于如何获得对人有用、令人愉悦的物品和服务,即,它是关于生产制造的。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分野,并非像海明威所说的那样在于“富国比穷国的钱更多”,而在于富国生产了更多的物品和服务。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师傅请住手

    师傅请住手

    苏苏有个靠谱的师傅,老想着名扬天下,然而武功却不尽人意。那年苏苏十七岁。云心看上了铭剑山庄的浮生剑,一人独闯铭剑山庄。然而帅不过三秒苏苏发现他的时候已经出气多进气少了。后来,云心又收一女徒名清鱼。苏苏感觉自己失去了师傅的宠爱,决定离家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