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82600000002

第2章 中外道德观念的开端(1)

--古代“义”与“仁”观念的转化

周先生治伦理学,最重“仁”与“义”的观念,因为“仁”即是现代伦理思想中的“爱”,而“义”则是“正义”观念的早期形态。从“仁”与“义”的观念入手,追索原义,阐发衍义,则是理想主义伦理学的正道。周先生坦承自己信奉的是“理想主义伦理学”,读此文能明白先生理论取向的由来。

周先生开篇便定义“仁”为人类诸般道德行为之核心,称之为“主德”。但这主德并非伦理学家的凭空臆造,它根植于初民结为社会团体而保生存、续种族的活动中。但先生立即拈出达尔文《人类的由来》一书,指明被一切反道德之人宗奉的“弱肉强食”、“生存竞争”的信条,并非达尔文主义的全景。达尔文亦从另一方面指明人类社会能够生存,不仅在于“竞争”,还在于“互助”,甚至“自我牺牲”。这就将人类道德与“自然法”观念联系起来,立“普世价值”于坚不可摧的基石之上。

先生广搜远绍,旁征博引,从中国、古埃及、原始基督教等诸种古代文献中发掘“仁”与“义”观念的实质和演化。在引征文献、辨析歧义之后,先生指出,“仁”这样的道德观念,随社会阶层的不同而有了不同的社会意义。统治者讲仁德大多出于被动,出于利害关系,因为仁义既是个人内心的道德情感,又是社会责任与义务,统治集团为了现存社会秩序的稳定,本应以仁义治国,但往往背离此道。所以“仁”之道是人民的要求,“仁”不是君心所悟,圣人所感,而生自民心。这才是“天视自我民视”的本义。

先生随后展开对“义”的分析,指出“义”在“仁”先,因为如果没有仁,社会或可暂存,若没有“义”,怕立时瓦解。义则是正义与公正,是人类经济活动与社会生存的维系。爱人以公,求仁以义,才有社会的秩序与发展。这就是法制的真实意义,服务于义,为仁所必需。明白此点,才有评判社会优劣的尺度。一种社会制度,靠制造仇恨来维系,用鄙视仁爱做动员,以嘲弄公义为得计,这种社会即是不义的社会。借不“义”、无“仁”以治,而欲保其制度万世不坠,岂可得乎?这便是周先生唤我们警醒的本意。

--赵越胜

孔子的哲学,是仁的哲学,这是没有争论的。但若说“仁”的思想,或重仁的道德思想,是从孔子开始,这却是不合事实的。

有人说中国的文化传统或道德传统,是以孔子的仁为中心,这也是没有争论的。但若说“世界上只有中国文化或道德传统注重仁”,“重仁之前,无道德”,甚至说“外国人不重仁义”,这也是不合事实的。

我想只从古代道德思想开端时的材料,说明这两个问题。

孔子之前的“仁”

西方有些学者把人类的各种德行比喻为天上众星。当然其中也有最亮与次亮之分,最亮的,称之为主德。我想,我们常称道的“仁”德,应该称为主德【或主德之一】或最亮的明星。

“仁”,作为一种道德现象,问其来源,应该说是自有人类以来就已有了。达尔文为了纠正他的进化论带来的注重“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的坏影响,曾出版了《人类的由来》一书,证明人类社会能够生存,不仅在于“竞争”或“斗争”,还要靠团结、互助,甚至自我牺牲,即中国人所谓的“仁”德。由此可见,古今中外的学者,都知道并承认仁是人类道德现象之一。

但是,把“仁”作为道德中的主德,却是人类建立社会后,才提出的一种要求。当人类在自己的种种德行中分主次的时候,伦理学或道德学便开始了。也可说,伦理学就是要在千千万万德行中,根据客观的社会需要,找出最有价值亦最明亮的德行作为主德,让它照射和带领群德。所以,主德的变化,常常也表明社会的变化,人类精神的变化。这一点,古今中外历史,毫无例外。

所以,我们要讲孔子之前的“仁”,当然是指孔子之前的“仁”的观念、概念、思想,即伦理学上的“仁”的范畴,在诸种德行中所排列的地位。

过去,有些学者在疑古玄同【钱玄同】等疑古之后,似乎不大相信《尚书》的材料可靠,所以,如侯外庐先生,认为古代周朝初期,虽然已出现道德上的新概念,如敬、穆、恭、懿,但还无仁字,“仁”字是在春秋时才出现的,最早也在齐桓公称霸以后。还有一些学者,则认为是在鲁僖公年间。二者所定,相差不太远。他们似乎还有一假定,即使当时有“仁”的观念,但并不是潮流。成潮流,乃在孔子时代。

我不相信《尚书》的材料全不可用;如果《尚书》材料可参考,仁的观念的开端,还可提早些。自从《尚书》有今文本古文本之分后,此书便被考据家考来考去,常常弄得真伪难分【其结论大致是今文本较古文本可靠;如果某篇今、古文本皆列有,则这篇材料更属可靠】。但是,我仍想先从《尚书》里找证据,证明“仁”的观念的起源与开端。因为人类仁的行为在现实中,本来早已存在。

有人说,“仁”注重家庭亲属,这是家族制代替了氏族制之后的情况,这当然有关系。王国维先生在《殷周制度论》一文中,证明殷商时代,有天子、诸侯、君臣之分,都还未定,天子不外乎是盟主地位。到了周朝时代,周统一中原,灭国数十,均分给予王室至亲及功臣亲属,这样“尊尊”之义与“亲亲”之义,遂统于一体。于是不得不重礼又重仁。这也是后来孔子《论语》上所谓“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的来源。如果这理论能成立,那么,《尚书》上有很多讲“仁”的地方,便不是毫无根据了。王先生说明殷周制度,亦曾利用了《尚书》的史料。

当然,“仁”的来源与开端,并不是那么简单,这只是一必要条件,还不是充足条件。我们在后面谈“义”的转化时,还要补充讲这点。现在,只提《尚书》中讲“仁”的例子。

《尚书·金滕》中有这样的话:“予仁若考”【我抱着仁心遵从祖先】。这篇材料,今古文皆有,可能是周公旦的言辞,约在公元前11世纪。这比孔子时代,早了五六百年。

也许有人会说,这材料即使可靠,也是孤证。但是,此外,《尚书》中有些是古文有,今文无的篇章,真伪也许可争论,但仍可作辅助材料参考,这些篇章,不会迟于《左传》所记年代。如:

“克宽克仁,彰信兆民”【能够宽容待人,以仁心治民,因而受到人民信任】;

“怀于有仁”【人民怀念有仁德的君王】;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与其周围都是亲人,还不如周围都是有德之人更好】

有人还可以说,这时,“仁”并未成为潮流。

但是,《左传》中比孔子早约一二百年的材料,可以作助证。即在孔子前一二百年,“仁”的观念已经非常普遍了。不能说这时才出现“仁”的观念。如: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亲近仁人,对邻邦和善,这是国家可贵的事情】;

“能以国让,仁孰大焉?”【能把国家政府的地位都让给他人,还有比这更大的仁吗】;

“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受人帮助,不但不回报,反而毁损他,这是不合仁德的事】;

“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出门遇陌生人,要如会见宾客;接受任务,要如参加祭祀,这就是“仁”的准则】。

尤其是僖公后期,提到“仁”的地方太多了,不必一一举出。但有一段话还须指出,“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孔子说,古来有人说,克己复礼,就是仁的本义。这话说得真好啊】。

这表明孔子自己也承认“仁”早已是古老的概念了。我们还可引用与《左传》差不多同时的《国语》中讲“仁”的话作说明:

内史兴说:“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也……仁所以行也,仁行则报。”

富辰对国王说:“以怨报德,不仁。……仁所以保民也……不仁,则民不至。”

邵桓公对单襄公说:“夫仁礼勇,皆民之为也。以义死用,谓之勇;奉义顺则,谓之礼;畜义丰功,谓之仁。”

吾闻之外人言曰:“为仁与为国不同。为仁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

此外,孔子删编的《诗经·国风》中有“洵美且仁”的诗句,也可证明孔子之前“仁”的思想,已早在民间流传。

从以上材料,我想可说明几点:

第一,说孔子特别注重仁德,把“仁”列为主德--百德之总,这是无可争论的,但说孔子创造了社会仁德,则是不合事实的。看来,孔子时代,社会早已把仁作为最主要的德行之一了。这不仅在道德现象中如此,在思想上、道德观念上也如此。

第二,仁德,自始即有两种意义,一是作为主观的道德情感,是从反省得来的对人的同情,一是作为客观的社会责任感,是社会秩序上的义务。前者多半行于人民之中,后者则多半为统治者对人民的态度。从上面所举例子,如“爱亲之谓仁”、“予仁若考”、“出门如宾”、不“以怨报德”,这是平等的人对人的仁;但其余则几乎全是统治者对人民、对国家、对邻邦的应有态度,应具的“仁”。在这点上,说它是情感,不如说它是一种客观的社会规则或秩序或戒条。这两种“仁”的意义,也符合孔子的仁的意义。孔子不是明白赞美古话“克己复礼,仁也”吗?孔子的仁,既要克己,也不能离开客观秩序的礼,这是十分明白的。

第三,古统治者讲仁德,看来也是被动的。上引文中讲统治者重仁的原因,无非是必须以此才能得民心、保江山,“彰信兆民”,这完全是利害关系。由此观之,上面讲仁,还是因为下面重仁。我们完全有理由推论:君王重仁,孔子重仁,也是由于社会上人民重仁。这样,不是孔子发现了仁,而是社会的仁,发现了孔子。这也是孔子或古人说的“天视自我民视”。《论语·尧曰》中说周代皇帝曾讲过“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这若不是统治者被迫讲的话,也是当时人或后人替统治者粉饰的话,未必是统治者真正“求诸己”的反省话。但却可见人民中流行的“仁”道,统治者也不能明白违反。人民中行的“仁”,却乃是“求诸己”的。

所以,我们要说:孔子时代的“仁”,不是来自君心或圣人之心,而是来自民心。更不是后人为了竞求自己主要观念的宇宙论基础,解释仁来自天心或帝心;这多少是不大相信民心的表现。在这里成问题的倒是:为什么古人要把仁德视为主德而不是其他?还有,人民在重“仁”之前,还注重何种样的德行?何以必须让位于“仁”?其原因,是否也是中外古史通例?

这使我们要注意比“仁德”流行更早的“义德”问题,以及仁与义的关系问题。也许我们把古代所谓“义”的意义弄清楚,把我们的道德传统开端时的情况弄明白,我们自己历史上的传统道德的特点,也就显现出来了,也更容易和外国古代的道德传统作比较研究了。

“仁”德之前的“义”

关于“义”德,作为道德观念,无论从古史材料看,或从理论发展过程看,都比仁的出现早。在孔子前后,虽然只有墨子贵义,或原始法家重义,但绝不能说孔子之前或注重仁德之前,社会主德不是义。义,作为德行,也许是和文化的开端同时开端的。因为人类社会,如果没有仁,也许还可存在几年,如果没有义,只怕会立即瓦解了。

义【義】字从字源说,上半是羊,也许是指游牧时期的财产,下半是“我”,我字左半是“禾”,指农民秧田,右半是“戈”,当然指执干戈以卫财产了。可见义字本来就与政治经济有关,义的作用就是用以维持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它之出现,无疑是很早的。因此,义是客观的需要,也成为客观的实在东西:把这些话说得更具体些,义就是指一种立法、卫法、守法的行动,是政治、社会的根本原理,也是道德的根本原理。更具体言之,它与远古时代所谓的“礼”、“法”同类,与“刑”亦属同类。“刑”不过指消极意义,礼不过指积极的意义,然而二者都同受“义”的制约。所以古代“义”每每和行为的“礼”、事物的“理”结合在一起,合称“礼义”、“理义”、“道义”。这种“义”,在人类社会中,是任何成员都必须遵守的。也因此礼义并称比仁义并称早些。

郭沫若先生在早年似乎即对这类问题发生兴趣。他在《先秦天道观之发展》中,从“德”字的分析,见出正直、正义是道德观念上最重要的内容。他分析“德”的字源,是在人群中从“直”、从“心”,是“人德”的表现。他根据《礼记·表记》上的话“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又根据殷代卜辞【即甲骨文】上面,不见有德字;周代《尚书》和《诗经·大雅》,则有大量德字,推论周代开始,便已知重道德、重正直或正义,重“人定胜天”,因而“疑天”,“天命靡常”。这是很有价值的意见。

实际上,《尚书·洪范》就明白指出:“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无偏无陂,遵王之义”,可见正直或正义,很早就被列为“百德之主”了。

为了说明“义”的本义和在社会中的表现,还可用一些古代的可靠典籍的材料作证:

“惟天监下民,典厥义”【天只看人民是否注重义】;

“武王……不敢替厥义德”【武王……不敢废除文王那些义德】;“三宅无义民”;

“罚蔽殷彝,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依照殷朝的刑罚,宜判刑的,判刑;宜杀的,杀;切不可依你自己的想法来办】;

“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你如发扬大德,在人民中树立标准:凭义办事,凭礼治心,那就会流芳百世了】。

以上是讲义的道德生活、社会生活中是不可抗拒的律则,“仁”可以少谈,义则绝不可少谈。以下讲义与礼的关系。

“礼以行义”【行礼是为了行义】;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君王遵守义,臣民则遵守君王命令。父亲慈爱,儿子守孝】;

“诗书,义之府也”【《诗经》、《书经》所讲的,主要是讲“义”】;

“奉义顺,则谓之礼”【能遵守义,就是遵守礼】。

原来,礼的存在,就是为了推行“义”或“道义”。因此,无怪最古时期多将礼、义并称。

中国古代讲“义”,还有一特点,即并不反对利,而力争义与利一致【这不仅是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管子的“仓廪实,则知礼义”也是如此】,这一点常被后人忘记。例如:

“德义,利之本也。”

“大国制义,以为盟主。”

“义以建利。”

“言仁必及人,言义必及利。”

“民之有君,以治义也。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为国者,利国之谓仁。”

从以上材料,我们不仅明白了,在道德思想领域上,义的观念早于“仁”的观念,而且知道了礼与义是表里关系,而且义与利,在最早并不分离。这和《尚书》中提到的“正德利用厚生”的观念完全一致,这一点,推崇礼义的荀子讲得清楚:

“故修礼者王……故王者富民。”

“知夫为人主上者……不富不厚之不足以管下也……故必将撞大钟、击鸣鼓、吹笙竽、弹琴瑟,以塞其耳,必将雕琢刻镂,黼黻文章,以塞其目,必将岛豢稻粱、五味芬芳,以塞其口,然后众人徙。”

义道如此重利,所以能在社会上成为主要德行。维持了几百年或千年。

但是,为什么后来却被“仁”或“仁道”夺其主要地位呢?

想来,不外下面原因:首先,以“义”为主的道德潮流,太注重客观的理则,忘记主观意志的作用,后来,滥用“大义灭亲”,人民难免不在背后叫冤或反对;其次,“义”在“利”的面前,显得软弱无力;再次,义或礼义,与政治、法律、宗教等,很难区别,尤其是在古代专制制度下,统治者自订的法律或命令,也可作为圣旨、天命、道德规范,要人民遵守,这使人民常觉天命、道德常和他们作对,不能明抗,也要暗抗;再次,社会难免不变化,所谓铁面无情的礼义准则,也往往有不适时宜,因而有不公正的时候,此时此地之礼义,未必合于彼时彼地之礼义,尤其是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孟子说:“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荀子甚至更沉痛地称这时期为“人妖横行”。《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也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在这种情形下,要分清公正、正义,确实是很困难的。

这造成礼、义相对化,自天子以至庶人,都以礼义为口号,争说自己是正统,自己守礼法、很公正,他人所说,都是异端邪说暴行。再加以有权势者狂呼“才行反时者死无赦”,这更使人对礼义之道有反感,不得不想法补救。

同类推荐
  • 庄子大讲堂

    庄子大讲堂

    两千多年后,我们的人生依然需要庄子透视古今的超凡智慧。一部《庄子》,成就了多少文人雅士。“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约束,所以他才强调逍遥。
  • 天下为公:孙中山思想家剪影

    天下为公:孙中山思想家剪影

    本书对孙中山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思想资源、知识构成以及孙中山为实现其思想所进行的学术探索和革命实践,做了全面的论述,勾勒了孙中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的形象,其中的挖掘了海外文献以及档案材料,提出了创新性的学术见解。作者认为,孙中山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充分吸收了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近代以来的思想、科学等资源,形成了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天下为公”思想,彰显了博爱的精神。
  • 儒学小史

    儒学小史

    北大儒学研究院干春松教授,“制度儒学”的倡导者,精到绘出儒家精神演化的简明路线图。儒之为儒——王官、司徒、术士……儒家思想起源何处?先秦时期——克己复礼为仁,影响国人心理结构的基本原则得以确立。两汉魏晋——儒学为适应现实日益全能化,与政治权力适当“交易”,进入扩大期。宋元明清——天道性命,内圣外王,儒学完成内在转向,朱子成为正统。现代与未来——大变局之下,激烈的批评与温情的辩护,儒学可否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资源?
  • 复兴孔子 继往开来:你所需要的哲学思维与修炼

    复兴孔子 继往开来:你所需要的哲学思维与修炼

    本书致力于说明“孔子哲学传统”作为基础哲学,乃是人性之根、社会之本。“仁者,人也”,“人能弘道”是作者确立的孔子哲学的核心。作者尝试脱离中国与西方二分、中体与西用二分的思维方式,摆脱近世以来自西方传入的意识形态纠结,不落入历史限制中来考虑人类走向现代化之前景,而转而依据扎根于人的理性之本性的哲学,以确立道德的预告的人类史,并以之揭示一种向公义及永久和平而趋的现代化之原型。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其弊端也在不断显现,金融风暴、核能威胁、环境污染、资源争夺、恐怖活动……奠基于“纯然个体主义”、“放于利而行”的错误原则之上的思想,时至今日显见已百孔千疮。
  • 快乐的知识

    快乐的知识

    《快乐的知识》是尼采后期的重要作品,创作于其大病初愈之后,浓缩了尼采思想的精髓,对诸如生命、个体与群体、爱情、文艺、哲学、科学、道德、法律等问题都进行了简明而深刻的论述。语言凝练而隽永,思想鲜明而锐利。本书又名《快乐的科学》,尼采意在将哲学经由犀利的批判而升至与科学同样严谨的地位,这也是他的经验主义热血达到鼎沸的表征。
热门推荐
  • 隔壁男神有点甜

    隔壁男神有点甜

    (1V1,甜)一向害羞的赵萌萌鼓足勇气伸手戳了戳她面前男孩高大挺拨的背影。男孩回眸,眼底温柔一片,赵萌萌咬着嘴唇一字一句地说道:“韩时,对不起,真的不是我,我会补偿你的。”男孩露出让人无法琢磨的面容,似笑非笑地问道:“哦?”“那个,我把我的所有零花钱都给你,作为给你的补偿。”赵萌萌脸红的跟猴子的屁股一般,声音越说越少。男孩语气坚决起来:“拿点诚意。”“嗯?”赵萌萌不解地抬起了头。男孩侧身在赵萌萌耳边低声说道:“以身相许。”
  • 最新社交礼仪一本通

    最新社交礼仪一本通

    这本《最新社交礼仪一本通》由志刚编著,全书包括:日常生活礼仪、人际交往礼仪、仪态服饰礼仪、商务活动礼仪、职场办公礼仪。通过有效的交际沟通,人们可以建立深厚友谊,取得支持与帮助;通过正常的社交活动,人们可以互通信息,共享资源,获取事业上的更大成功。大到国家,小到公司或企业团体,哪怕是人与人之间,都要遵循正常的社交礼仪,谋全局也不要忽略细小,不要因为社交礼仪上的某个细节毁了整个计划。
  • 上神追妻修远兮

    上神追妻修远兮

    虞青兮一觉起来,发现这个世界都变了……再也没有发现自己突然变成了男儿身还更刺激的,但好在这是假的;那再也没有发现自己的修为突然弱到爆了,但……这是真的。在人前疯疯癫癫三年,心中却早已盘算着早日重回那虚无之境,只是这凤凰遇难,倒还不至于被几只乌鸦给欺了去,她这群瀛洲之地的师兄弟们,可是各有各的秘密,所谓人艰不拆,但又偏生为何挑了她的事。这不知活了多少个年头,日日毒舌他人的孤寡,最后……也是尝到了众叛亲离的味道,这滋味……当真不好受。
  • 混天萝莉:带着美妞闯天下!

    混天萝莉:带着美妞闯天下!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女博士,拿到证书后,放飞自我,熬夜猝死。 同时作为古武界的天才少女“这死的!老娘好冤啊~”无雪是万万没有想到,死就死吧,还不让我去投胎!穿到小说里算是个什么玩意儿?!穿就穿吧,反正来一回玄幻世界也是我的毕生梦想,但是……变成萝莉,这真的好吗~这接二连三的麻烦事,是要把我玩死吗!? 不过还好,偶遇金手指,小系统还有点萌~再调戏调戏美男子,这人生也是悠哉悠哉~~~“调戏你继续~我动算这输,嗯哼?”看着眼前的冰山大佬,唉~我是要用这一辈子来撩他吗!!!某人:“一辈子就想撩动我?呵~想的真美。”某雪:“大佬你好,大佬喝茶,大佬再见!”某人:“……”某雪:“好的,大佬,我爱你!”
  • 又见飘雪(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

    又见飘雪(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

    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华严法界观门注

    华严法界观门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十一路酒馆

    十一路酒馆

    我特别喜欢一个作者说的一句话“坚硬的城市里没有柔软的爱情,生活不是林黛玉,不会因为忧伤而风情万种。”是啊!生活不是林黛玉,而在这坚硬的城市里也不会有柔软的爱情。这个城市充满着“血雨腥风”而你在孤独陌生的城市,可有一听客。来听你的诉说《十一路酒馆》走进那些在坚硬城市打拼的人们。去做她们的唯一听客。
  • 成大事必知的88条金科玉律

    成大事必知的88条金科玉律

    "成大事者,必然人情练达、世事熟谙。做大事者,做人必如铜钱之像,外圆内方,吃得开,玩得转。古之成大事者,不惟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成大事必须有谋略、城府,谋大事必须要有计策。成大事要广交豪杰,接纳贤才,物色良将。"
  • 带上包子闯关东

    带上包子闯关东

    一觉醒来,她由城里的女学生变成了地主家聋哑小媳妇;三年的记忆丢失,反倒是多了个“傻”丈夫和一对刚出生的儿女。婆婆不疼,小姑不爱,还摊上了一个禽兽不如的公公……还好,她是装聋作哑,他是装傻充愣,就连两个小包子也是又聪明又懂事!师兄出卖,妯娌欺负,公公不轨;还有个留洋归来的女人抢她男人?人不欺我,我不欺人;人要欺我,我灭了你!生逢乱世,军阀抢劫,家生内鬼;又逢灾荒,家涂四壁……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咱们拖家带口闯关东!地主欺负,小惩大诫;胡子打劫,谢谢送财;军阀骚扰,滚走不送;看虎妮如何带着男人包子,乱世中在长白山下开创一片平静的乐土!★★【情景一】:晚上,男人搂着她,两人暧昧的躺在被窝里:“媳妇,听你的话,俺今年种了好几亩的地瓜!”“媳妇,俺跟你保证,俺跟那个清荷没啥关系,俺也不知道她为啥粘着俺!”“媳妇……哎,你明明听不见,俺为啥就是想跟你说话呢?”尼玛,谁说我是聋子了!你说就说,手能不能给我老实点?怎么白天看着那么正经,晚上怎么就变成了个流氓了?【情景二】:刚到东北,先遇上了胡子:“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大哥,这个已经过时了!”儿子乖巧地接了一句。女人摇着手里枪,“正好我们闯关东没有钱,你给我们借点?”【情景三】:一排穿着军装,带着军帽的土兵来到虎妮家小院:“虎……虎妮,俺……俺们团长看……看上你……了,要娶你当……当四姨太!”话落,园子里的男人拿着镐头就出来了:“什么,想娶俺家女人,先问问俺的镐头!”“孩儿她爹,俺跟你说过多少次要文明!上次团长他们来送给咱们的枪和子弹不是还在吗?”“孩儿她娘,你说是他们上次还抢东西时被你抢下来的抢?”“没错,这次记得要先把保险栓给打开哈,射的准点,我和孩子等你忙完了吃饭!”男人取来枪一看,哪里还有那群土兵的身影?(男女主干净,放心跳坑,竹子接着!本文由真实故事改编,仅以此文,献给我的外曾祖母,一个带着全家闯关东的山东女人!)推荐:《非常俏果农》楼观台:农女发家正能量,科技种田,智斗亲戚,顺便个拐帅哥做上门女婿!【情景】男人一身戎装,身边带着一位美娇娘:“果果,爹爹回来了!”“叔叔,你找我爹爹吗?我爹爹已经死了哇!”“什么?我明明还活着呢!你身上可是流得我的骨血!”
  • 每天读点《道德经》

    每天读点《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一书分为81章,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组成。尽管全书只有五千余字,但从古至今,研究《(道德经》的文字已经有几千万字之多,注解《道德经》的名家也有数十家。可以说,《道德经》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具原创性和启发性的著作之一。本书从《道德经》中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富有哲理的句子,分为人生之道、处世之道、修身之道、成功之道、社交之道、管理之道、谋略之道、思辨之道等章节,其中既有原文、译文,还有后人评注、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老子有关治国、为人处世和个人修身方面一系列的观点。若能把它用于实践,希冀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完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