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847500000003

第3章 天生的灵性

第一部分 童年时期

我们六七位家长站在自己的车旁闲聊,大家都是来看自己正在上四年级的孩子练习足球的。见到彼此我们都很高兴,这些父母都是些了不起的人:友善、对孩子全心付出,同时慷慨地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为社区服务。我们的话题无非是各自繁忙的日程安排——以孩子的生活为中心,甚至连年纪最小的孩子都要上学前班、参加小朋友的聚会、上辅导课学习外语、舞蹈、小提琴或钢琴等。这些父母决心让自己的孩子掌握学习和生活中的所有竞争优势。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充分发挥潜力。我们通过观察找出他们的天资和特长,这样我们或许就可以给他们的发展提供支持。

我们是好父母、慈爱的父母,我们怀有最高尚的意图和最无私的投入。我们的谈话往往把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孩子在学校和球队取得成功,如何获得学业成就。我们关心他们的社交生活,包括玩伴和舞伴;我们每天都满怀希望,教给他们如何交友、如何与同龄人相处,在大家需要领导的时候挺身而出、做正确的事情;我们想让他们成为勇敢坚强的人,知道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泰然面对挫折,学会怎样处理诸如愤怒和失望等难以应付的情绪。如果他们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希望他们能够成功制定新的计划,调整自己,重新开始,取得成功。

从孩子上学前班,一直到高中、大学,我们会因为他们参加某些名校或教育项目的招生或分班考试而焦虑。我们也知道压力太大的孩子往往会不堪重负,我们希望他们的童年是一段充满欢乐、探索和无忧无虑的时光。孩子的发展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去看书学习,听取老师的建议;我们知道青少年在成长期需要抓住机会,所以我们严格要求孩子。

与所有家长一样,我们对孩子都怀着希望。从孩子出生,我们就开始想象他们未来的样子。我们对他们的期望——长大后成为怎样的人,决定了我们作为父母的感受、想法和行为。孩子扔出一只海绵球,我们就梦想他将来加入达拉斯牛仔队;孩子在游戏时有所发现,我们就希望他成为发明家或者企业家;孩子喜欢书,我们希望他成为学者或作家。我们把未来的孩子想象成有所成就、慷慨激昂的成年人,在学习、运动或舞台上有所建树,并以此作为获得机会、爱与被爱、拥有了不起的朋友、享受优质生活和职业生涯的途径。我们满怀爱意注视着牙牙学语的婴儿或爱好探险的幼儿,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还有对20年后他们美好人生的展望。

我们并非纸上谈兵做白日梦,而是以最好的愿望为出发点,制定各种计划并付诸行动。然而家长们所有的探讨、精心安排的课外活动和高度的期望经常忽略了最关键的因素,也是科学唯一证明的能够使人成功和身心健康的因素——孩子的灵性发展。

这里有必要花时间解释一下“灵性”在本书中的定义,因为它属于科学的一个重要层面:

灵性是人与来自更高层次的、关于爱与引领力量的内在关系。这种高层次力量可以指代上帝、生命、精神、宇宙、造物主或其他神圣存在。重点在于,灵性包括我们与这个高层次力量的关系和对话。

作为科学家,我在这本书中将灵性发展定义为:人与生俱来的精神成长与进步。灵性是我们的众多感知功能(包括味觉、触觉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之一。灵性的发展反映了精神这一人类自然财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过程,即新的语汇、解释模式和理念(无论是来自神学、科学,还是家人的),允许我们感受到(或感觉不到)某种更宏大的存在通过指引、最伟大的爱,以及宇宙万物与我们互动的双向关系。

超然力量的化身——灵性对话的彼端——具有多种形式和许多个名字。例如,它可以化为精神、自然界、上帝或天人合一等形式,我们是它的一部分。这种双向的灵性对话可能包含(也可能不包含)宗教成分,我们与它的联结可能发生在冥想、瑜伽的过程中,又或者与简单如孩子、宠物、后院的野生动植物、心爱的树木之间的联系中。天生的灵性是指能够倾听生命、与可见或不可见的世界融合,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感到开放、悠然自得。儿童的精神超越了语言、文化和宗教,就像孩子对蝴蝶或星空等事物迷恋一样。作为父母,我们在孩子的灵性发展中有着强大的作用,如同我们在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一样。

如今的科学告诉我们,这种灵性功能是天生的,是人类生理和心理的基础与核心。灵性联结大脑、心灵和身体。我们在后文中会很快提到,针对双胞胎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感受自我与“最伟大的爱”存在的能力,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性和遗传的一部分:具有生物学基础,是可识别、可量化、可观察的人类发展指标,和语言、认知、体能、社交和情感等功能的发展极为相似。与这些发展相比,儿童天生便具有全面的、非语言的灵性。孩子需要时间来培养认知、语言和抽象思维,但不需要学习“如何”运用灵性或者知道灵性“是什么”。鸟和花、水洼和微风、雪花或花园里的小虫:是大自然对他们说话,他们很自然地回应。一个微笑、一次抚摸,孩子与父母之间奇妙的联系都是科学无法充分解释的,这些事物对他们有着深刻的影响。而灵性就是这些时刻的表达,是滋养身心的联结带来的超然体验。灵性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权利,就像我们与孩子一起读书、谈话、唱歌和玩耍,喂养他们,给他们洗澡和鼓励他们,以此支持他们的发展。科学证明,父母支持孩子的灵性发展,对孩子日后拥有充足的精神力量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我们这些来看孩子踢球的父母,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构成了多元化的集合:印度、英国、墨西哥、阿根廷、韩国、中国和全美各地。我们在灵性方面也是多元化的:基督教、印度教、犹太教、穆斯林、佛教,还有相信灵性但无宗教信仰的。所以,当灵性或宗教的话题出现在我们的讨论中,大家的意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例如不同家庭的宗教仪式与惯例(圣诞节、斋月、逾越节、排灯节)将几代人的大家庭聚集在一起,围坐在餐桌旁或者进行特殊的祷告仪式。有些家庭中的人还有不同的宗教传统,大家都互相尊重;有些人则以世俗的方式庆祝。

在这种多样化的环境中,令我们惊讶的是,孩子们需要经历奇妙而矛盾的人生体验。无论其宗教或精神取向,父母们会立刻辨识出我所说的、他们孩子身上的灵性品质,并以开放、好奇和爱的方式本能地、快速地由内心反映出来。孩子与小婴儿、长辈交流,或是跟宠物和在大自然遇到的动物互动,和朋友擦出创意的火花,又或者他们表现出友善和慷慨的时候往往让我们感到惊讶不已:

◇ “当我辛苦了一天回到家,我的儿子会微笑着迎上来,给我一个‘能量拥抱’。”

◇ “我的孩子知道我们家的狗什么时候害怕,他会坐在它身边安慰它——太温馨了。”

◇ “我父亲的脾气很暴躁,连我也实在受不了,但当他和我的孩子们在一起时,孩子们似乎并不在意,他们甚至告诉我:‘爷爷就是这样的,没关系。’”

过去15年的科学研究探索了这些普遍存在的灵性品质,结果发现,儿童和青少年的灵性发展与他们其他方面的发展的生物钟是一致的。足球场上我们的谈话,以及在各自家庭中的发现,是研究人员在世界各地的儿童及其家庭研究时得出的结论的缩影:灵性是天生的,与儿童和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生物钟同步出现,和孩子的身体、认知、社交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一样,灵性的功能也会在你的关注和支持下茁壮成长。

有意义感的孩子

灵性是一种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发展、疾病、健康和治愈的巨大的未开发资源。医学和心理学研究认为,灵性充沛的人生病少、更快乐、更不容易孤独,即使患上疾病,他们康复的效果也更好、更容易痊愈。在之后的章节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发现。简而言之,实验的证据表明,我们天生就拥有灵性,这与宗教或文化无关。灵性与情绪、气质和身体的感觉一样,属于基本功能。天生的灵性有着巨大的益处,而且是显著和可测的。此外,研究表明:灵性的发展如果在儿童期得到支持,将有利于孩子在青少年时期的发展;如果在青少年期得到支持,会得到深化,成为成年后保持健康和疗愈疾病的关键。

我们是如何得出以上结论的呢?作为科学家,我们从多方面寻找确凿的证据。例如,通过严格的专门研究,我们找到了生理方面的证据:借助神经成像扫描,我们发现了人在进行灵性修炼或沉思练习的时候与之同步的脑区。灵性的发展也早已发现与被科学界理解的生理、心理、情感的发展进程相似。

遗传流行病学家肯尼斯·肯德勒从弗吉尼亚州双胞胎登记处召集了近2000名双胞胎志愿者,进行了经典的双生子研究(目的是区分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他发现灵性受基因影响。这个结论在许多双胞胎身上得到了证实。安德鲁·纽伯格(Andrew Newberg)和马里奥·博勒加德(Mario Beauregard)等神经科学家发表了大量经过同行评议的科学论文,指出了神经与有意义的灵性体验、祷告、对高层力量的感知、神秘体验、善恶象征等经验存在相关,这些结论是基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测量脑区血流监控大脑活动进行神经成像而做出的。通过血流监控,这些科学家们绘制出大脑的神经影像学图谱,揭示了人类灵性体验的神经学原理。

就发展进程而言,灵性发展的时间与其他发展是相当一致的,而且存在关联;它与第二性征、抽象认知能力的发展,如元认知和意义建构、生育能力的发展等是同步出现的。这也是我的实验室中突破性研究的重点:跟踪研究天生的灵性发展及其在童年、青春期、成年阶段的保护作用。

证据的一致性是显而易见的。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我们天生就具有灵性。灵性的发展从出生开始就对生理和心理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孩子天生的灵性协调系统不同于其他方面的发展,它从一开始就是成熟的,并且能完全地表现出来。随着孩子的成长,先天灵性与认知、社交、情绪和道德的发展融合,加上身体的变化,构成更为复杂的超然体验和灵性的功能。如果这些方面的发展能维持和融合,灵性将最终能够支持孩子应对青春期的各种成长挑战。

这在现实生活中意味着什么呢?

让我们回到足球场进行快速的比对。假设你的孩子天生擅长体育,精细动作和大运动能力发达,在他还是婴儿的时候,我们可能就会发现他会晃动双腿,把袜子蹭掉,或者灵巧地用拇指和食指拿起木莓,把它捏碎,之后他学会了爬、走、跑、跳,然后成了足球运动员(或者从事体操、芭蕾或跆拳道等活动)。他的肌肉组织、力量和耐力一直增长,他学会了如何在场地上自如地移动、与队友配合、理解教练意图、知道回应教练的指导和队友的要求所需要的技巧和语言,他培养出敢于提问的自信。伴随着思考和对比赛、练习的参与,他的体验也加深了。他锻炼自己的技能,包括识别许多无形的、无法言语的、关于足球方面的问题,以及运动员的直觉判断力等,最后,他不仅意识到什么是足球领域的最佳技能,而且看到了更复杂的宏观图景:我应该熬夜和朋友们看电视吗?但我需要充足的睡眠,这样才能在明天的比赛中有最好的发挥,不让球队失望。这种充分的“觉知”不仅保证了他的运动技巧,还提升了他的社交和情感能力,让他正确看待该如何比赛以及如何为球队做贡献,如何看待他生活中的这一切。这些都是由他的内心对话,并且与所有人:教练、队友、家人、同龄人的互动中塑造出来的。

我们孩子的灵性也会在支持与鼓励之下发展壮大,并与其他方面的成长发展融合。融合的过程由他的内心对话,与父母、家人、伙伴和社群的互动塑造,这可能就发生在他们与我们探讨生活中的各种大小问题(如意义和目的、做善良的人、如何对待他人、体谅和同情的意义、我们为什么需要关爱地球和环境等)的过程中。

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将这些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向他们展示我们每天是如何与他人、动物、自然互动,用自己和生活中的智慧和想法去表达灵性的价值。我们可以带孩子探索神圣的场所和空间,例如教堂、医院、山区里的庇护所,并且由我们鼓励(或示范)孩子表达爱心和善意。这种探索可以培养灵性觉知和协调系统(一种总是存在的精神层面的意识,它深刻而崇高),在其支持下,孩子通过不断与我们、与内心对话,便能逐渐了解何为灵性,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精神道路。

如果在灵性开发中缺少支持和鼓励,孩子的灵性就会在不断出现的外部评价和压力下变弱,他们也会学到以这种方式评价他人。我们的文化并不一定欢迎灵性和相关的问题。在这个物质占主导的世界,整天充斥着各种媒体的宣传——这不是适合反思和内省的环境。迫于压力,我们即使在休息的时候也要从事各种活动,无法静心思考,这就是我们的生活,也是我们为孩子做出的榜样。

灵性与宗教有关吗?

某天上午,我到一所学校参观。学校邀请我做一个关于灵性的科学演讲。在演讲前我来到走廊,看看是否有最后赶来的听众。一位母亲站在走廊离我不远的地方,我问她是不是来听演讲,她微笑了一下,做了自我介绍,但在迈进演讲厅的时候却明显地表现出迟疑,她说她刚把孩子送到学校,突然想起自己看到过这次演讲的传单。

“你知道,我本来不打算来,”她略带歉意地说,“很高兴见到你,请不要介意,我不信宗教,我非常有灵性,但不信宗教。”

我见过许多同样态度犹疑并向我这么解释的家长,这表明美国人的宗教和精神生活正经历广泛的转变。全国性的调查显示,不信奉宗教的美国人的数量近年来持续增加,到2012年,1/5的人口(其中的1/3是30岁以下的成年人)没有宗教信仰,这是这项研究开始以来调查过的三代人中的最低水平。同时,调查报告称,宣称自己“有灵性,但不信仰宗教”或认为自己并不信仰某种具体宗教,但相信有上帝或某种普世精神存在的成年人口有显著增长。2010年,费兹研究所一项调查发现,60%的成年人表示,他们现在比5年前更具有灵性。

最近的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超过90%的美国人会祷告,并且相信存在一位至高无上的造物主。信仰网(Beliefnet)2007年为《父母》(Parents)杂志所做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90%的父母“与孩子聊上帝或一些未知的力量”,2/3的父母饭前祷告,60%的父母在一天的某些时刻祷告,半数的父母在睡前和孩子一起祷告。加州文图拉的巴纳研究小组(Barna Research Group)的民意调查显示,85%的父母认为自己有责任培养孩子的灵性。

然而,与这种明显的精神生活相比,同样由《父母》杂志发起的民意调查却发现,灵性育儿也面临挑战,33%的父母认为“社会对此缺少支持”,25%的人认为“灵修与日常生活冲突”, 24%的人表示“太忙,没有时间”。谈到父母双方对灵性育儿的看法是否一致时,50%的家长感觉“一致”,25%的家长表示“一致,但也有矛盾”,25%的人觉得他们有分歧,会产生争执或者索性结束话题。巴纳的调查报告也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前一周,大部分父母没有与他们的孩子(13岁以下)坦率或直接地讨论灵性话题。

我认为,这些民意调查的结果表明:父母自己的灵性生活往往很充实,也从爱的意图出发,希望提高孩子的灵性,然而,我们的文化却对灵性在儿童和青少年发展方面缺乏清晰的认识。

在近20年不断与父母们围绕灵性发展的对话中(无论是孩子还是他们自己),我发现无论父母们是否信仰宗教,或者具有灵性但不信仰宗教,又或者不确定自己的灵性水平,他们都不知道孩子的灵性是与生俱来的。许多人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发展灵性,矛盾的心理根深蒂固,其问题的原因互相交错:父母不确定自己对灵性的感觉;年轻时对宗教有负面的体验,不希望孩子也有类似经历;或者因为宗教的原因导致配偶间或家庭的关系紧张。

“这取决于你如何定义灵性,以及灵性究竟是什么。”玛茜,一个叫艾登的3岁孩子的妈妈说:“有种‘万事皆可’的感觉,但灵性与物质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不同。”玛茜思考的灵性问题包括她儿子“只是精子和卵子的偶然结合产生的,还是有生命、灵魂或精神进入了她的身体?我还没有想通这个问题,这属于我一直在思考的存在主义问题。”

对于大部分家长而言,为人父母可并不需要思考存在主义问题——当然这完全取决于个人。一个5岁女孩的母亲告诉我:“我不太确定我该如何理解生活里的那些灵性问题,但我确实希望上帝和天堂存在,因为我不愿意我的女儿受苦或受伤。所以,为人父母并没有给我带来信仰,但让我更关心哲学上一些关于存在和现实的问题。”

另一些家长描述了一系列经验和感受,他们的信念、怀疑和好奇,以及对孩子的愿望——希望或不希望影响他们走上某条特定的灵性道路。配偶之间或家长与其他人之间也会在灵性育儿方面产生分歧和矛盾。2009年,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宗教与公众生活论坛”的一份报告称,超过1/4(27%)的美国人与配偶或同居伴侣信仰不同的宗教。如果把新教派的家庭也包括在内的话,例如卫理公会教徒和路德派教徒的婚姻,则有近四成(37%)的配偶信仰不同宗教。调查还发现,不信仰某一特定宗教的人,最有可能(65%)与来自不同宗教背景的配偶或伴侣结合。这些父母们往往是来自宗教信仰传统各异或者缺失的家庭。根据2010年由娜奥米·舍费尔·莱利(Naomi Schaefer Riley)委托的调查(YouGov),2000年到2010年结婚的配偶中,有45%是拥有不同信仰或来自不同教派的,这比20世纪60年代的20%高出一倍。

所以,家庭的分歧和紧张也比以往任何时期严峻,父母们都在努力挣扎。我听到的问题正显示出家长对孩子灵性发展的关心,但也反映了他们自身的困惑:如何诚实、负责任和充满爱意地处理这些问题?

◇ “为她选择某种信仰似乎是错误的,但我们怎么知道哪些信仰来自主日学校,哪些是我们灌输给她的?”

◇ “他过去是跟着朋友们上教堂,现在他主动这样做。他希望坚持上教堂!但我们的信仰和他非常不同。”

◇ “我小时候对有组织的宗教形式有消极的体验,我不希望我的孩子经历这些,但也不想他没有信仰。”

◇ “我不相信上帝,但我的儿子会问起上帝的事。”

即使确信灵性存在的父母也在某种程度上不确定如何才是将灵性传递给孩子的最佳方式。“我希望他们不仅具有良好的道德,还想他们知道存在一个更高层次的力量去应答他,而不只是我。”一位3个孩子年龄分别是7岁、10岁和14岁的母亲说,“我希望他们知道妈妈不了解的事情,有人可以为他们解答。”

一位孩子年龄分别是1岁和4岁的母亲不知道该怎样把“无条件的爱”的宗教理想与养育幼儿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

“耶稣基督无条件地爱我们,原谅我们的罪,所以,如果祂能做到,难道我就不能帮助我的儿子认识到这一点吗?如果我能做到无条件地爱的话,就不应该因为他打翻牛奶弄脏桌子而抱怨。为人父母确实会让你更多地表现出灵性,但‘说’和‘做’往往是两码事。所以,你知道吗,我会有挣扎。”

即使父亲或母亲不明确自己的立场,他们也知道,成为父母这件事影响了他们与灵性的关系,让他们更深刻地思考、渴望和爱。“我不像自己希望的那么具有灵性,但我绝对感觉到了它的存在,”一位准妈妈告诉我,“我无法用语言表达,因为我不是那么具有灵性。如果我的灵性再强一些,或许我能更好地解释它,但它绝对大于我本身,我只能这样说。”

在运用灵性或宗教理念时,尽管是出于好意去表达看法,也可能会使情况变得复杂,特别是当父母对宗教持有不同观点时。“对我和我的家庭而言,接受洗礼是非常重要的事,” 茱莉娅的母亲达芙妮说,“但我丈夫是无神论者,他不相信上帝或宗教,所以出现了一点紧张的局面。我想,做母亲之后我变得更具有灵性了,也许不那么有宗教性。”她补充,自从当了母亲,她现在似乎更确定“在某处”有一位神的存在。

达芙妮和丈夫的宗教分歧也使她特别敏感,认为需要尊重每个人通向灵性所走的道路,尤其是孩子的——“你如何做到呢?如何在这方面指引一个孩子?你怎么能把你自己的世界观强加给他?”

在这个问题上,许多父母都有疑惑,或是不知道该怎么做,我们都希望孩子是自由的,在各个方面都能够听从内心。为人父母并非易事,如果你摸不到窍门,灵性对你来说会是个艰难的育儿课题,可以参考的资源也很少。许多家长认为,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我应该做什么?以何种方式去做?如同上文提到的艾登的妈妈说的那样,在成为母亲之前,她“不确定”自己的灵性状态,有孩子之后,这种不确定的感觉更强烈了。“以前,我有这样那样的疑问,”她说,

“而现在灵性变得愈发真实。”

积极心理学的发现

让我们回想一下你的孩子还是婴儿的时候,你对他有什么期望?孩子在你眼中或许是一颗闪亮的明星,你期望他成为企业家、医生、律师、首席执行官(CEO)、社会活动家、体育或电影明星、领导者等等。在这些成功人生的设想中,你恐怕不会考虑到孩子可能要和焦虑、药物滥用做斗争。当你想象孩子成年后的样子时,一般不会想到阴暗和痛苦、悲剧性的损失或不可逾越的障碍。我们做父母的是如此想要孩子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幸福,以至于把自己的期望都加给了孩子。我们把孩子的人生想象成充满成就、喜悦和目标,以为只需要一些基本的自我认识就足以保证他们过上快乐而充实的生活,虽然颠簸坎坷不可避免,但总体来说他们的人生会充满了爱和与他人的联系。

请读者展望一下孩子的未来,他快乐和满足感的核心是由什么组成的?你可能会想到这些答案:来自家庭的深切的爱和支持、良好的道德、好奇、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乐于学习。然而,近20年的科学研究表明,应该还加上“与充满爱与指引的更高层次的力量建立密切持久的双向关系,从而开启丰富的精神世界”。无论你称其为高层力量之灵、宇宙、自然或其他名称,这种关系,在儿童和青少年在遇到人生的挑战或机遇时,都可以为他们寻求解释或指引。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这种动态的双向关系组成了他们精神生活的基石。

不管我们如何设想孩子的将来,如果没有灵性和精神的发展,未来的蓝图就缺少一个维度,不管是抽象到信仰,还是生物学甚至细胞层面,都是这样的。近年来,科学研究在这方面取得了越来越多令人兴奋的发现,给我们带来很多超乎想象的灵性方面的启示。

现在,基于脑成像技术的研究证据显示了灵性对大脑、心灵和身体的影响。通过扫描和数据分析,我们看到了依照灵性指引生活的人与灵性不强的人的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差异。例如,在灵性强的人身上,我们发现其大脑的某些脑区发达、健康、比较厚,而抑郁症患者相同的脑区却比较薄。此外,面对压力事件,较强的灵性能够调节皮质醇水平。皮质醇是一种应激激素,如果这种激素失调或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就会损伤大脑和身体,减慢孩子的成长。

这恰好与各种研究的结论一致:灵性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明显的影响。从身心健康的角度来看,显著低水平的灵性与抑郁症、滥用药物、高风险行为,包括进行有风险的性行为从而接触到性传播疾病、寻求刺激、开快车、危险动作等不无关系,尤其是男孩。除了灵性,没有其他科学包括医学能对这些关乎身心健康的日常决策有着如此广泛而有效的影响。

还有的研究比较了冥想中的僧侣和自称崇尚灵修的人的脑电波模式,结果发现崇尚灵修的人在闭目养神时大脑释放的能量与僧侣冥想时释放的脑波波长是相同的,这种大脑的内部静息状态将他们带入到美好安宁的超然境界。

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显示,灵性发展与积极的情绪和健康的生活品质(如归属感、乐观主义、个人提升以及与赋予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某种强大的事物”建立联系等)有关联。除此之外,就科学所知,没有其他因素可以与孩子的健康和成功有着如此深刻联系。

忽略灵性发展的后果:物质滥用与抑郁

许多实验室和研究人员已经证明,灵性是与生俱来的,如果加以关注,灵性会增长;如果忽略,则会发育不良。缺少灵性,孩子强大的发展潜力会被削弱。灵性是无可替代的,就像阅读有关骑自行车的文章无法替代骑自行车的体验,足球技术再高超也无助于你的孩子通过数学考试一样,没有什么可以替代灵性发展,但我们有许多不同的方式来支持和鼓励它。

前沿的研究还绘制了个人灵性发展弧线,它清楚地显示出人生第一个十年和第二个十年之间的差异,同时揭示出灵性对儿童或青少年的发展之路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将会在后面的章节充分讨论这些阶段。总而言之,我们认为人生第一个十年是天生灵性知觉的形成期,是灵性发展路线的起点——无论从神经科学、心理学方面来说都是如此,而且体现于日常生活之中。

青少年时期是灵性渐强、发展突飞猛进的阶段,就像青春期十几岁的孩子在身体、认知、社交和情绪方面出现大变化一样。最初的内心环境为灵性的成长和觉悟,以及作为灵性个体的体验给予磨炼。由于青春期给孩子带来了自我实现的全新的动力,他可能会重温童年的灵性路径,并且开始更有意义的探索。例如,童年时期的经验,如亲近大自然或动物会让青少年仔细去考虑与自然的关系,开启内心与自然的灵性对话,也许还会将探索自然作为毕生的工作。

从大的方面来看,我们看到孩子经历着一段从第一个十年对先天基础灵性的觉察,到第二个十年家庭、社区和文化等外部世界互动的旅程。伴随着这趟旅程的挑战是:新的体验水平、信息、领悟与“某种巨大存在”的天然联结融合。所有的这一切,与语言、认知、情感水平、生理能力、听觉和感官发展同时发生,并随着儿童与外界互动而持续发展、契合、成型。

我们都会支持孩子发展他们的阅读、写作、数学、运动和批判思维能力,这些能力是他们的日常思想和活动的基础,然而,我们会同样地支持孩子的灵性发展吗?我们经常退缩,甚至阻止他们塑造自己的灵性和避免他们寻根究底。我把父母最常见的、阻碍孩子灵性发展的七种方式称为“七种逃避”,也是灵性培养的“七忌”:

1.忽略孩子的灵性觉醒、疑问和体验。孩子非常重视你的意见,如果孩子从未听到家长谈论某个话题,孩子就会认为它不重要。

2.否认孩子实际的灵性经历。家长对孩子的灵性体验进行明确负面的说法会阻止孩子的探索,因为它给孩子发出的信号是:他的灵性体验不是亲子关系的一部分。

3.阻碍孩子发现灵性。对孩子的灵性探索做出消极反应会让你失去一个支持孩子幼小的灵性萌芽的机会。其实,你不一定要同意孩子的观点,你只需要表示好奇和兴趣,鼓励孩子探索即可。

4.压制提问。孩子的提问是成长的驱动力。回答“我不知道”,或者“我不知道,别人也不会知道”往往会终止讨论,让孩子觉得灵性不值得追求,在日常生活也不重要。

5.根据好恶或行为规范判断价值的做法,与“无条件的爱、接纳和爱的指导”的灵性价值观相违背。

6.忽略孩子在社群对灵性支持的需求。在社群中,孩子能够发现灵性的自我并被欣赏和接受。

7.不对一些惩罚性的或过时的价值观作反思,武断地用教条扭曲灵性的价值。

关闭灵性的发展会导致差距,就像我们会看到有的孩子在三年级时在数学和科学方面水平高于同龄人,但基本的社会情感技能却远远落后一样。通常情况下,当看到一个孩子在发展差距之中挣扎时,我们会尽力帮助:给他找老师辅导阅读或数学,或者改进社交情感技巧,学习分辨同学的表情、身体语言、语调或声音等。我们帮助他学会理解自己的感觉,从而更好地处理压力下的反应。但学校或社会在鼓励儿童和青少年的灵性发展方面并未形成广泛的理解和重视——倾向于将孩子的挣扎或失足视为需要纠正的瑕疵或错误。然而,如果我们将其视为孩子天生的灵性所带来的挑战,就会做出完全不同,并且也许更加有效的反应。以下我分享两个例子:

药物和酒精:通向超然的死胡同

青春期是孩子个性固定下来的关键时期,他需要以能够带来自我完整、意义和指引的方式来确定“哪些是我”,或“哪些不是我”。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c Erikson)强调,青少年对内心意识的同一性追求是其实现目标的原动力。

个体化对踏入成人之路,尤其对思维和感觉的习惯的形成至关重要。我们在青春期形成的习惯往往会持续到成年——包括健身、药物和酒精的摄入以及灵性等。在青春期这个短暂的发展阶段,我们内心探索世界核心的灵性罗盘开始成型。

关于“我”或“非我”的大部分问题都牵涉到各种意义和目的,它们是最深层的自我本质,是我们处理工作和人际关系的指南,甚至是我们对终极问题的理解,这些都是深刻而重要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青少年开始建立他的个体灵性:是非观、在世界上的位置、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因为这个工作是如此重要,所以精神的个体化是所有其他形式的个体化的核心。

精神个体化有一个悖论:其过程虽然艰苦,但非常令人满足、振奋,能够开启视野。因为道路有时艰难,还可能十分黑暗,所以青少年常会自然选择所谓通往灵性的“捷径”,如药物和酒精的使用来获得暂时的超脱体验,这种体验与生物学上的精神个体化有些相似:让孩子觉得通透平静,有大爱,与其他青少年产生联结和共鸣。

如果形成习惯,这些捷径可能会导致大问题,使孩子以为对灵性觉知、与其他人和普世价值的联系,以及对超然的渴望都能通过药物或酒精得到快速的(虚幻的)满足。

被抓到喝酒的青少年可能会辩驳:“这是无害的,喝酒让大家觉得我们是一个快乐的群体。”或者“我只是想发泄来自学校的压力和焦虑。”

如果缺少灵性发展的眼光,家长可能会如此回应:“你就不能找其他方式发泄吗?比如运动。”或者“你在想什么呢?如果你因为喝酒被捕了,就可能没法上大学!”

假如家长能够以灵性的耳朵去辨识孩子的语言,就会发现不同。请重新思考一下孩子的话,因为青少年有灵性需求,他这样做可能是想通过酒精得到精神上的虚假满足:“快乐的群体”听起来似乎说明孩子希望与人有联系,逃避孤独;释放“压力和焦虑”听上去似乎说明孩子想进入平和宁静的状态或体验神圣感。

发表在《美国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病学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的一项研究中显示,与上帝建立良好的关系(比如宣称“当遇到困难时,我向上帝求助”,或“当我需要做决定,就会问上帝该怎么办”)的人,更不容易对酒精或药物上瘾。

我们已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与高层次的力量建立牢固关系的青少年,与那些没有内在灵性来源的青少年相比,大量使用或滥用药物的可能性降低了70%—80%。然而,只是遵循家庭里的宗教传统则对药物和酒精滥用倾向没有抵御。实际上,只有当孩子在青春期独立地确定了自己的信仰,并且与上帝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关系之后,宗教才能有所帮助。

我们知道,许多成年人都是在多年的药物滥用之后才开始有计划地戒除,自青春期开始的药物滥用会导致持续数十年的痛苦折磨,青春期是可能持续一生的风险(滥用酒精或药物)侵入的窗口,这往往是因为灵性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引起。

青少年话语中描述的逃避和联结,需要理解为一种灵性追求,本质上是好的、重要的。作为父母,我们要帮助他们看到,精神上的饥饿不能借由酒精和药物来满足。药物带来的虚幻快感无法持续,只是对生理机能的刺激,没有维持下去的原动力。真正的灵性需要反思以及培养内在状态,例如通过祷告、冥想或善举,结合我们的认知、道德和情感等一般能力去发展灵性以回归超然。

我们可以说:“我喜欢和别人联结所带来的温暖的感觉,我知道参与身边每一件事的感受非常棒,这听起来像灵性的体验。但现在酒精产生的温暖光芒已经消失了,你能不喝酒就进入这种体验吗?如果不能,就说明这感觉不是真的,只是大脑的虚幻感受。我们还有其他方法超越日常的挣扎,找到联结的体验。”

请勿将女孩们情感的深度及其洞察力的发展视为做作

青少年,尤其是女孩,经常被描述为“极端情绪化”或者“做作”。一位愤怒的母亲将她青春期的女儿形容为:完全受情绪驱动,非常感情用事,每逢经期,就变得像一只过度敏感和充满眼泪的皮球。

然而,灵性发展的研究表明,女孩在获得生育能力,特别是经期开始后,灵性能力的增长随之启动。许多古老的传统为女性青春期设置了专门的仪式来表示对生育和女性灵性的尊重。现在,科学已经认识到女孩的性发育和灵性发展是统一的。

我和同事米拉夫·戈尔(Merav Gur)在《美国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病学期刊》上发表了一个关于个人灵性是如何保护初潮前后的女孩对抗抑郁的调查结果,我们从“青春期调查”中选取了3356名少女的问卷,这些样本主要是由北卡罗来纳大学提供的。

随着身体其他方面的成熟,如身体曲线的出现和乳房的发育,我们发现,初潮会加强女孩与上帝的联系,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护女孩不受抑郁的侵扰。与青春期前相比,当女孩初潮来临时,其个人与高层次的力量的关系所产生的、抵御抑郁的能力甚至还会提高50%,而任何家庭风俗或宗教都不具有如此的保护性。这种灵性与生殖系统的同时发生来自女孩的身体内部,使其进入身体和情感的青春期。研究表明,灵性的联系会直接提升孩子的开放性、敏感性和洞察力。这意味着,随着初潮的到来,各种情感都会渐趋丰富和强烈,而眼泪就是其中的一个标志。

父母不应该说:“我认为这是一种过度反应”或“这又不是世界末日”,甚至“你要控制自己”,要将孩子这些情绪反应视为其感知能力大幅提升的表现,这其中包括灵性感知的能力。尊重孩子的回应是这样的:

◇ “你有一颗善良的心,还拥有敏感度,能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

◇ “有时候会难过,但说到底你是幸运的——女孩们到了十几岁,就会更有灵性,这意味着你对事物的感受更深。”

◇ “因为你的感受是如此强烈,你能充分了解生活的滋味,并从中体会深意。”

无论孩子失足或困惑的根源何在,支持她追寻灵性自我永远不会错,并且有百利而无一害。我在学校讲座中与各年龄段的孩子(从学前班、高中到大学)交流过,我告诉他们,新的科学成果能帮助我们“看到”灵性,而且灵性有不同程度的复杂性。我给他们解释了对人类灵性多层次进行分析而得到的结论:人类灵性的活动是可以通过科学手段观测到的,包括使用磁共振成像(MRI)和脑电图扫描,我们能够看到大脑的相关功能和大脑的发展。他们能理解我说的话,然后孩子们会和我展开热烈的讨论,话题从金鱼到上帝,再到胶子(gluon)[1],无所不有。如果像法国耶稣会教士、哲学家德日进(P. Teilhard de Chardin)所写的“难处不在于解决问题,而在表达问题”那样,那么孩子们以其灵性境界就足以做我们的老师,他们自然而然地提出很多大问题,毫不犹豫地挑战根深蒂固的假设,不断渴望探索、体验和表达。

我在美国西部的一所高中开讲座,在发言后的即席讨论中,高三学生摩根讲述了一年前她和同学、学校辅导员徒步旅行时的某段经历。当时她刚度过了一个艰难的学期,经受学业和情感的双重考验。他们一行人艰苦跋涉,登上一座冰川时期的高山。下山时,她的脚磨出的水泡像火烧一样疼。这时他们来到一个湖边,湖面有许多浮冰,摩根说当时她清晰地体验到了超然的感觉:

“我看到水面上的光芒,是那么的明亮和美丽,我似乎就是那种美的一部分。那感觉真的很难形容,但非常真切、神圣。从那之后,每当压力太大或者感到沮丧时,我都会想到那座山,我仿佛能把自己带回那座山上,那种感觉一直都在。”

这就是超然,它描述了灵性的觉醒,是我们最深层次的内在智慧的直接觉醒。那是升华的时刻,她一直带着这种感觉走到现在。她的体验已经成为她的灵性基础——不仅对某个地方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而且与之伴随的是一种超然的体验,她可以不断重温,并据此建立世界观。这正是我们希望帮助孩子寻求并找到的体验与认知。

“让我们进去!”——跟着孩子踏上神圣之旅

孩子先天的灵性功能是永存和可以理解的,在跟我们探讨日常的困惑与成就中体现。他们会问:“我能参加合唱团吗?”或者“我能和拉比(rabbi)[2]一起唱歌吗?”他们也许希望在教堂中点蜡烛、做安息日的面包或者游览圣地。小孩子可能会问:“奶奶的灵魂附在另一个人身上吗?她现在就在这里吗?奶奶在看着我吗?即使她已经去世了,也会照顾我吗?”他们会问:“上帝会惩罚坏人,还是原谅所有坏人,就算是希特勒?”大一点的儿童或青少年可能想知道:在宇宙大爆炸之前,那里有什么?或者,我们怎么证明战争的合理性?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演变,与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一样,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调整自己的反应。无论他们问什么,其实他们并非想从我们这里找到具体的答案,而是想满足探寻与发现之旅的需要。无论你觉得自己准备得多好或多糟,我们都能够满足孩子旅途中的要求。

一天上午我在喝咖啡的时候,我的同事弗兰告诉我,她和丈夫尼克刻意避免女儿玛雅一出生就从属某个宗教。弗兰的父母来自非常虔诚的宗教家庭,但他们反感刻板的教条。他们以极大的爱心和生活热情将弗兰和她妹妹养大,让她们知道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告诉她们要对“有组织的宗教”保持警惕。她父亲明确表示蔑视宗教,谴责历史上和现在某些宗教人士利用宗教机构和宗教教义鼓吹许多偏见和掩饰错误行为。

“他们看出了宗教的伪善,也不愿意给我们的精神寻求替代物。”弗兰说。

我父亲说:“当你们到了一定年龄,你们可以自己选择,做出自己的决定。”但他无形中已经为我们做出了一些决定,比如他会说:“这不适合我……我对它不感兴趣……我觉得它蠢……我认为这是胡说。”很久之后我才认识到,当我的孩子问我一个问题,我说“我不知道”的时候,我实际上是终止了谈话。这正是我父亲做过的事,当然他不是故意的。父母教给我们道德和伦理,他们爱我们,但这些都没有让人意识到我们可以呼唤上帝或者一个更大的“存在”,或是成为某个更巨大的精神社群的一部分。这种对“某种更大的存在”的认知好比一个婴儿,我们把它连同宗教这盆洗澡水一起给泼掉了。

尼克来自一个类似的家庭,跟弗兰一样,他不想让女儿玛雅受到宗教的影响。弗兰有时会思索怎样一个“宗教替代物”适合玛雅,但他几乎没想到答案。因此,玛雅在家从没有接触到宗教知识或情景。全家人会以非宗教的形式庆祝许多节日,所以玛雅特别重视和期盼圣诞节、光明节、复活节、逾越节的家庭聚会。

“我们不会在家里谈论上帝。”弗兰这样描述玛雅4岁之前的情况。

到5岁时,玛雅已经长成了一个光彩夺目的孩子:善良、勇敢、好奇、热爱生活。一天早晨,一家人从马路对面的咖啡店出来,路过离家几个街区的那座高耸的大教堂。弗兰经常在忙碌的时候到这家店买咖啡,他们曾多次经过教堂,但从来没进去过,这天早晨却出现了新情况。

“妈妈,我们进去吧!我们进去吧!”玛雅兴奋地说。

我和弗兰讨论过家长迫切需要支持孩子发展天生的灵性的需要,她一直琢磨这个问题。她了解到科学已经提供了这方面的确凿证据,但难倒她的是:灵性发展是孩子的基本需要之一,她只能注意和顺应玛雅的想法,尊重女儿的观察和提问,和她一起探索,至于怎么指导孩子,或者给出“正确”的答案是没有必要的。她所要做的就是加入孩子,让孩子成为向导,欢迎各种内容的话题,让谈话保持开放,而不是闪躲或中止。

“当她说‘我们进去吧!我们进去吧!’的时候,我其实想赶快去买杂货,这样就能回家做午饭,完成需要做的事,”弗兰告诉我,“然而我却咬咬牙,深吸一口气,说‘好的,亲爱的。’如果她想进去,我应该表示鼓励。”

进了教堂,玛雅一直观察和提问。弗兰发现了新的体验:透过女儿清澈的眼睛看世界。她欢迎玛雅的提问,而且没有感到必须给出明确答案的压力,她可以自在、好奇地问玛雅的想法。弗兰后来说,这是一种美好的体验。

家长们经常会认为,孩子提出灵性问题,只是想得到答案或者知识,而他们没有做好回答的准备。这是一个误解,或者说反映了我们“务必要把事情做对”的焦虑。我们担心自己不知道正确答案,不想把一个大问题搞砸,或者怕说错话。也可能是灵性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重要,或者我们近期没有花时间探索灵性世界,所以,大家很有可能重复父母对自己小时候的回答:“噢,我们不会那么做。”但你要认清摆在自己面前的宝贵机会,你的孩子实际上期待你说:“嘿,跟我来。”你不需要知道自己去哪儿或怎么去,你只是被孩子要求跟着他去。孩子依靠我们,但并不指望我们提供答案,而是期待我们展示给他们看。我们需要展示,但并不需要知道所有的答案。

如同人类的其他潜能一样,灵性的发展和成长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部分。佛教僧侣佩玛·丘卓(Pema Ch?dr?n)写道:“这好比每个人生来就具有相同的权利,在培养仁善的心灵和澄明的头脑方面,人人都拥有巨大的潜力。”不仅孩子如此,父母也是一样。从我们为人父母的那一刻开始,孩子的灵性发展——对仁善心灵和澄明头脑的培养,对超然的追求,就已经成为亲子旅途中的基本任务,以及我们身为父母的固有权利。而且,跟从孩子的灵性之旅,可能会改变你的整个家庭。

你现在有机会与孩子一起踏上这段旅程,并且通过孩子的旅程继续自己的道路。不妨现在就开始,看看能走多远。

注释

[1]在粒子物理学中,理论上负责在两个夸克(quark)传递强作用力的基本粒子。——编者注

[2]拉比(rabbi),是指担任犹太人社团或犹太教教会精神领袖,又或在犹太经学院中传授犹太教教义的人。——编者注

同类推荐
  • 77个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77个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父母要懂点心理学:77个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总结了77个在家庭教育中最常见的心理规律,配有实用案例作解释说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心理规律就是家长了解孩子和塑造孩子的有力的心理武器。
  • 培养不服输的男孩

    培养不服输的男孩

    《培养不服输的男孩》内容:爱心可以造就未来,爱心也可以“葬送”未来,为了孩子,必须从小就给予他们体验挫折和困难的机会,进而使他们磨炼出坚强的意志,树立起竞争的意识,积极进取、力争上游。这样,父母给孩子带来的不仅是快乐,还有财富和智慧。
  • 完美育儿百科

    完美育儿百科

    本书突破了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的传统常规,将育儿过程中的“养”与“育”所涉及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具体细分,广集早教、育儿专家之精华,指导新手父母对宝宝的呵护不仅局限于饮食喂养与日常生活护理,还需要注重对宝宝在智能与性格方面的培养。本书可帮助新手父母快速掌握亲子沟通的秘诀,并有效解决各种问题,轻松塑造宝宝的完美性格。
  • 我的第一本育儿书

    我的第一本育儿书

    这些情况在80后父母中是非常普遍的。虽然他们通过书本、网络或是孕前培训,掌握了一定的育儿知识,但从产后住院期间看,大部分父母都不会照顾婴儿。
  • 爸爸可以和儿子一起做的事

    爸爸可以和儿子一起做的事

    爸爸对孩子的最大影响,在于生活态度和人格倾向。好爸爸是孩子的榜样,也是孩子崇拜的对象,做为家庭顶梁术的爸爸,需要多花一些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多参与孩子的活动。您可以与孩子一起玩玩泥沙、踢踢球、爬爬山、放放风筝……这些小事既锻炼了孩子的体力,让孩子体验到爸爸的慈爱,又能培养孩子的男性性格特点和对待生活的态度,这将比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更为宝贵。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The House of the Wolf

    The House of the Wolf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上清丹天三气玉皇六辰飞纲司命大箓

    上清丹天三气玉皇六辰飞纲司命大箓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都市最强的男人

    都市最强的男人

    【不圣母、不种马、单女主、宠妹、偏黑暗文风】十年前,他是纵横花都,阅便万千美少女的帝都太子,人送外号摘花。十年前,他是华夏武道界第一宗门,乾元剑宗掌教玉虚真人门下首席大弟子。他飞扬跋扈,横扫无数年轻天骄,在武道大会上荣获总冠军宝座。就在他大似庆祝的时候,却被一个突发事件扣上莫须有的罪名。十年后,他问鼎武道至尊,横空出世,抛掉良知,野心勃勃,志在逐鹿。喜欢书友的请加群:533215862
  • 败絮其外,金玉其中

    败絮其外,金玉其中

    沈昕娘本是当朝尚书嫡女,却生来不全,成为沈家一大败笔。她被送归老家,从一场不知是天灾还是人祸的大火中死里逃生,命运轨迹从此改变——只顾利益的家人将她接回,嫁给指腹为婚的人家。夫君倒是位名誉京城的武美男,又岂会看上败絮的她?这边,冯家大宅,排挤捉弄算计不断,就是想把她踢出府。那头,她手掌生出的阴阳太极图,能肉白骨活死人,握天下兴衰,可她一介女流要这有何用?小试牛刀,把她当傻子欺负的人,让她练练手!正当她乐此不彼时,却发现当红摄政王不忙政务忙咸淡,站在她身后淡定护航!摄政王手摇折扇笑得高深莫测道:我帮你,只因你像一个故人,也怪他们有眼不识金镶玉!沈昕娘咬着银想:难道她的秘密被他发现?
  • 民粹主义大爆炸

    民粹主义大爆炸

    混圈层,读政治基本盘, 想了解特朗普的总统升迁韬略? 请看《纽时》《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相中的预言神书。 在人性、资本、权力的三国演义, 要从边缘到中心, 重要的不只实力,更在游戏规则。 玩转规则,看懂政治,改变就这么简单。 在政治上,民粹主义更多指的是借助“平民”的手腕与方法,政论家们经常将“民粹主义”与“精英主义”分立看待。19世纪以来,“民粹主义”始终没有一个单纯的定义,很少有政治家将自己描述为“民粹主义者”。在政治话语中,“民粹主义”经常用来形容他人的政治策略。 为什么我们需要理解19世纪9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民粹主义运动,民粹主义的潮流如何能一次次在大西洋两岸重演,2008年的经济衰退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什么关键性的角色,以及如何看待特朗普在美国政治中的作用。面对民粹主义的后果,国际政治体系刚刚开始一次漫长的适应和调整——对于希望了解这一变化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不错的选择。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斗破苍穹逆天系统

    斗破苍穹逆天系统

    带着装逼系统来到二重空间斗气大陆,穿越变成萧炎,一身武艺逆天下,异火系统随便送,打打小怪爆装备,人生就是如此潇洒。PS:(漫画改编)
  • 记忆感应师·心魔

    记忆感应师·心魔

    难得周末,地铁站挤满要去商店街购物的群众。爱蜜莉一身轻便打扮,短袖花衬衫,搭配水青色短裙,白色罗马凉鞋。炎炎夏日,谁都不想穿厚重的衣物。唯独站在她身旁的弗洛斯特,依旧穿着西装,打着领带,跟平常一样严谨,一点都不怕热似的。她抬头看一眼弗洛斯特,这高大男子依旧一脸冰冷,彷佛她站在赤道,而他身在北极。她总是被他扑克牌的表情搞得玩兴尽失,于是说道:“你可以脱掉西装外套吗?我看了都嫌热。”她想逗他,看他被激怒的模样。弗洛斯特的个性却不是她能掌握,他太理性,头脑像块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