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03800000018

第18章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与方法(1)

跨文化传播方法与理论的研究特点是当前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但同时明显地不完善。到目前为止,还缺乏系统和抽象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学术界普遍认可的研究成果。其原因很复杂,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跨文化传播长期以来遵循美国传统,十分侧重应用性、实践性和技巧性。但这方面的研究有迅速的进展,目前能够看到的、值得重视的是美国传播学家古迪昆斯特的《美国跨文化传播理论综述》,本章有关部分主要介绍他的研究成果。

$第一节 跨文化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形成

20世纪70年代,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范式理论”。范式(paradigm)是该书的核心概念。但全书中这个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库恩在该书的序言中说:“我所谓的范式通常是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它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并进一步指出: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托勒密的《天文学大全》、牛顿的《原理》和《光学》、富兰克林的《电学》、拉瓦锡的《化学》以及赖尔的《地质学》—这些著作和许多其他的著作,都在一段时期内为以后几代实践者们暗暗规定了一个研究领域的合理问题和方法。这些著作之所以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就在于它们共同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它们的成就空前地吸引了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同时,这些成就又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

凡是共有这两个特征的成就,我此后便称之为“范式”,这是一个与“常规科学”密切有关的术语。我选择这个术语,意欲提示出某些实际科学实践的公认范例—它们包括定律、理论、应用和仪器在一起一一为特定的连贯的科学研究的传统提供模型。

库恩认为科学史上科学的发展并不是科学事实的堆积,而是新范式不断替代旧范式的革命过程。这个革命的过程就是: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范式)—危机时期—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范式)。而新的范式又会开始同样的循环过程。

借助库恩的科学发展理论来理解跨文化传播过去的发展,我们就会对它的未来有更准确的判断。

尽管跨文化传播古已有之,但一般公认的对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和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两部著作。和所有科学建立的起源一样,这两部著作都是来源于实践的需要,这我们在前面已经具体叙述过了。所以这两部著作都有很强的实践色彩,《无声的语言》本身就是霍尔在美国培训援助第三世界志愿人员教学中使用的教材,这奠定了跨文化传播美国传统的坚实基础。作为跨文化传播学的专著,实践指导大于理论贡献,这是所有学科草创之初的共同特点。但是《无声的语言》首次提出“跨文化传播”这一术语,并已经开始对跨文化传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比如文化与传播的关系、不同的文化模式、非语言传播的维度、跨文化传播的微观分析等。这里再次引用海默评价霍尔在跨文化传播学建立方面的贡献:“二战后,来自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和国际关系研究的学者,如马格丽特?米德、露丝?本尼迪克特、格里高利?贝特森离开各自的研究领域,短暂地涉足这块人类当时很陌生的领域:有关文化与人类互动关系的交叉领域。这些人后来都离开了,霍尔却留下来了,在这块文化与人类互动的交叉领域安家,并把这块领域叫做跨文化传播学。”这表明跨文化传播学在建立之初源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和国际关系学等多个学科,是文化与人类互动的交叉学科。

二战后,美国开始大规模地移民,到20世纪80年代,移民潮更是高涨。国际学生、国际商业人员和跨国公司的兴起,民权运动和妇女运动的风起云涌,美国国内文化多样性的凸显以及民族问题、种族问题都催生了跨文化传播学的发展。冷战时期西方各国联系加强,以美国为主的跨文化传播长足发展,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跨国界、跨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随着当代技术的发展而日趋密切,跨国公司、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组织纷纷建立,跨文化传播成为国家、民族和各种组织的一种生存方式,跨文化传播研究也由此成为一门“显学”。

80年代以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代表人物是威廉姆·B.古迪昆斯特。他是美国跨文化传播领域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权威学者之一。而事实上,跨文化传播理论也主要产生在美国,我们认为美国的跨文化传播理论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全球在这个研究领域的水平。2005年,古迪昆斯特出版的《跨文化传播理论化》(Theorizing Abou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005,Sage Publications,Inc )一书,是迄今为止对美国跨文化传播理论最全面的整理。

该书中,古迪昆斯特第一次把跨文化传播理论系统化。全书共分为七大部分,介绍了以美国为主的跨文化传播18种理论。

第一部分为“序论”,题目是“跨文化传播理论化”。第一大内容简要说明了跨文化传播理论近几十年的发展,指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三个切入点。第一是在传播理论中文化被纳入传播过程;第二是构架理论来描述或解释跨文化传播的差异;第三是构建理论来描述或解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传播活动,并说明到目前为止,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建设以描述或解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的传播活动为主。古迪昆斯特批评了“许多理论研究者”并不专门研究跨文化传播,只是把文化作为影响传播的多种因素之一,把跨文化的传播与其他传播,如人际传播混在一起。他从文化切入,把跨群体、跨文化理论分为五类:有效结果效应理论、调适理论、认知管理理论、传播网络理论和面对新文化的移入/适应理论。这部分里,古迪昆斯特还讨论了跨文化传播理论建构发展中的一些主要问题,包括超理论假设问题、理论外延与适用范围问题、应用理论改进传播问题和理论发展中的伦理地位问题。这些内容我们将在后面讨论,此处不赘叙。

“序论”的第二大内容是跨文化传播理论建构的纲要,他把美国跨文化传播理论分为彼此不排斥的七类,并把相应的理论归入种类中,经我们整理如下:

一、文化传播理论:在传播理论中文化被纳入传播过程,理论中文化与传播结合

1.建构理论(Applegate & Sypher,1983,1988);

2.信息内涵的同位调整理论(Cronen 等,1988; Pearce,2005);

3.言语代码理论(e.g.,Philipsen,1992; Philipsen et al.,2005)。

二、解释文化变异性的理论:设计理论来描述或解释跨文化传播的差异

1.面子-协商理论(FNT; TingToomey,1988,2005b; TingToomey & Kurogi,1998);

2.谈话制约理论 (CCT; Kim,1993,1995);

3.违背期望理论(EVT; Burgoon,1992,1995; Burgoon & Ebesu Hubbard,2005)。

三、侧重跨群体/ 跨文化有效传播的理论

1.文化幅合会聚理论 (e.g.,Barnett & Kincaid,1983);

2.焦虑/ 不确定性管理理论 ( 如Gudykunst,1995,2005a);

3.群体有效决策理论 (如 Oetzel,1995);

4.跨种族传播的整合理论Y. Y. Kim的 (1997,2005a,即将出版)。

四、侧重适应或调整的跨群体、跨文化调适理论

1.传播适应理论(communication accommodation theory,Gallois等,1995,2005);

2.跨文化调整理论(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theory,Ellingsworth,1988);

3.共文化理论(cocultural theory,Orbe,1998b;Orbe和Spellers,2005)。

五、侧重身份认知管理或协商的跨群体、跨文化传播

1.文化身份理论(cultural identity theory,Collier和Thomas,1988;Collier,2005);

2.身份管理理论(identity management theory,Cupach和Imahori,1993;Imahori和Cupach,2005);

3.身份协商理论(identity negotiation theory,TingToomey,1993,2005);

4.有关身份的传播理论(communication theory of identity,Hecht 1993;Hecht等,2005)。

六、侧重传播网络的跨群体、跨文化传播

1.外群体传播能力理论(outgroup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theory,Y. Y. Kim,1986);

2.文化内与跨文化的传播网络理论(intracultural versus intercultural networks theory,Yum,1988b);

3.网络与文化移入适应理论(networks and acculturation theory,Smith,1999)。

七、侧重对新文化的移入/适应的跨文化理论

1.传播文化适应理论(communication acculturation theory,Y. Y. Kim,1988,2001,2005b);

2.互动文化适应模式(interactive acculturation model,Bourhis等,1997);

3.关于适应的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anxiety/uncertainty management theory of adjustment,Gudykunst,1998,2005b);

4.在同化、偏离、疏远状态的传播理论(communication in assimilation,deviance,and alienation states theory,McGuire和McDermott,1988);

5.关于适应的文化要略理论(a schema theory of adaptation,H. Nishida,1999,2005)。

古迪昆斯特指出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三个切入点即:一、文化传播理论。在传播理论中文化被纳入传播过程;二、文化变异性的理论。用设计理论来描述或解释跨文化传播的差异;三、异文化传播理论。用设计理论来描述或解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的传播活动。第三类即是严格意义上的跨文化传播理论,即解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传播活动。古迪昆斯特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此。

该书的第二至第七部分是全书主体,分别是“将文化纳入传播过程中的理论”、“侧重跨文化变异的传播理论”、“侧重跨文化互动传播的理论”、“侧重互动适应的理论”、“侧重身份的理论”、“侧重有效传播和决策的理论”和“侧重调适和适应的理论”。

该书的整个构架和“序论”中基本相同,表明古迪昆斯特的跨文化传播理论基本框架。至此,跨文化传播理论的第一个系统架构起来了。

$第二节 跨文化传播理论体系的性质讨论

如果以古迪昆斯《跨文化传播理论化》架构的理论体系为参照,我们认为,按照库恩范式理论,跨文化传播还不是一个常规学科,还处于前科学时期。

2005年古迪昆斯特出版的《跨文化传播理论化》一书,是迄今为止对跨文化传播理论最全面的整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部著作名为跨文化传播“理论化”(Theorizing),但在古迪昆斯特看来,跨文化传播还缺乏系统理论。古迪昆斯特在《美国跨文化传播理论综述》序言中说:

我读完博士学位时,美国还没有形成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当时,我就深信理论的缺乏会阻碍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步伐。时至今日,我依然相信,作为一门研究领域,在美国和其他文化中建构和检验理论是跨文化传播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自始至终,我都坚信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视角,包括从不同的文化视角,来建立各种跨文化传播的理论(着重号为本书作者所加,另本引文略去了一些引证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我对美国以外的发展成熟的本土化理论——如U.Kim,1990提出的植根于具体文化的理论等——都不甚熟悉(倘若读者对任何现有的理论有所了解,方便将材料寄于我一份,将不胜感激);鉴于此,本文主要着眼于美国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在这些理论中,有些可能适用于其他文化(如一些基于检验的理论),有些则不适用。而且即便有适用于其他文化的理论,依然有必要“进行本土化探索”、“建立本土化理论”(该问题将在本文的最后一个部分讨论)。

虽然其他地区尚未形成跨文化传播的本土化理论,但在过去的20年中,美国该领域的理论发展却突飞猛进。早在1983年我编撰的首卷《跨国、跨文化传播年鉴》中,就收录了尝试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人们间的人际传播进行研究的最初理论(Gudykunst,1983)。等到侧重跨文化传播理论的第二卷《年鉴》出版之际(Kim和Gudykunst,1988),理论的发展不但更为成熟,而且有些还得到了实证的支撑。在上一卷重理论的《年鉴》付梓时,理论发展又有了质的飞跃(Wiseman,1995)。而在我编撰的跨文化传播理论的最近一卷中(Gudykunst,2005c)收录的理论就更向前迈了一大步。今天,诸多理论已然突破了迂回反复,并且还获得大量研究成果的支持。

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美国最权威的跨文化理论学者古迪昆斯特显然认为本世纪初跨文化理论体系并没有建立。这段文字中提到“美国以外”的跨文化传播理论的“本土化”,这是古迪昆斯特的一个重要观点。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发现,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意味着跨文化传播理论在美国以外地区的匮乏。

同类推荐
  • 勇于实践(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勇于实践(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中国人的修养

    中国人的修养

    国学大师蔡元培不仅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思想,而且还撰有关于国人道德修养的丰富著述,为后人提升道德境界、加强内炼修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典读本。本书编者重拾瑰宝,文白并存,精编细选,结集成书,凝聚了他论述国人修身立德处世的全部精髓,是今天的我们思考社会人生、加强内在修养不可多得的道德范本和践行宝鉴。
  • 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

    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

    纯洁如水月夜白,朦胧中芳香飘来,细寻找,山崖小花独自开,泉涧霜草衰,风雨吹不败,东方即白斜雾霭,冬雪融化春徘徊,馥艳轻盈云绿黛,满山满谷花盛开,微笑中,人人钗头有花戴
  • 烟台饮食文化纵览

    烟台饮食文化纵览

    “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只表明进化之深也。”胶东地处美丽的山东半岛东部,占尽山海之利,人文历史鼎盛,历来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之一,属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为中国饮食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 宁夏灯谜:1973—2012

    宁夏灯谜:1973—2012

    灯谜发展到现在,从内容、形式到载体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老的传统文化获得了新的生命。各地的灯谜创作、灯谜猜射和各种形式的灯谜活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许多发展和创新。
热门推荐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桃夭燕南夜

    桃夭燕南夜

    初见,公子如玉,再见,遥遥相望时光荏苒,桃夭不再如当初那般他也不是当初模样但,还好彼此相爱这世界,我愿陪你流浪
  • 漫威之终局之后

    漫威之终局之后

    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灭霸从来都没有输,也不会输。因为只要宇宙中还有生命,那么罪恶就不会结束!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中外励志故事100篇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中外励志故事100篇

    故事是这个世界上最让孩子喜爱乃至着迷的事物。《让孩子受益一生的中外励志故事100篇》精心挑选了古今中外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各类故事,它们有着曲折生动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幽默风趣的语言、耐人寻味的寓意。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这些美好的故事将会一直陪伴在我们左右,影响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受益一生。
  • 伤童

    伤童

    2010年春,沈阳市,塔湾小学。放学后,母亲接楚翔回家,在路过家乐福超市时,她想买些东西,便让楚翔在门口等她一会儿。商场门口,一只巨大的玩具熊正在手舞足蹈地向路过的孩子发放小礼品。这是很多商家吸引顾客的一种方式。楚翔背着书包站在街道边,舔着手里的大甜筒,好奇地打量着毛茸茸的玩具熊。玩具熊人好像也注意到了楚翔,“它”手舞足蹈地走来,端详了孩子一会,然后从篮子里挑出一个连体公仔的玩偶,放在了楚翔的手里。
  • 庄子注

    庄子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奸妃宫略

    奸妃宫略

    魂穿五年,权势熏天的老爹和新帝斗得风生水起。一不小心成了炮灰,还要进宫演无间道。不做贵妃,她宁可当个小女官,眼巴巴的盼着出宫的日子。后宫水深,皇帝有事没事招她两下,妃嫔们恨得肠子痒。阴谋算计接踵而至,谁都想给她小鞋穿。大爷的,慕容紫不干了,掀桌逆袭!奸狠毒辣?必须有样学样。心计手段?你们不是对手。当一群以皇后为首的疯女人处心积虑想把她往死里整时,她正和皇帝培养感情。只要搞定了这个男人,权势有,地位有,天下有,尔等都是渣渣。中途开挂杀狠后,杀恶妃,杀逆臣,杀尽一切挡路的人。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九零玫瑰号外刊

    九零玫瑰号外刊

    1990年,夏秋之交,全中国都沉浸在一片欢腾的喜悦中。县城女孩喻召南就要大学毕业,感情也快开花结果。她盼望能够牢牢守住自己的小幸福,平静如水地度过一生。时代巨变的浪潮风起云涌裹挟着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踏进一无所知的演艺界,遭遇情感的幻灭,她再也不能抱残守缺,必须奋力前行。事业、爱情、亲情、友情,一段段故事笑泪交织,一个个难题不断袭来,深深掩埋的秘密被不断揭开。褪去时光滤镜的真实的九十年代生活,由远及近,由朦胧走向清晰,由迷茫走向坚定,残酷与灿烂并存。然行者种因得果,每个人也终将找到生命的答案。
  • 千金方

    千金方

    《千金方》是综合性临床医著。又称《千金要方》,简称《千金方》。22卷。明代后有按《道藏》经义析为93卷者,内容同。唐代孙思邈约撰于652年。是感于当时的方药本草部秩浩繁,仓卒间求检不易,乃博采群经,删繁去复,并结合个人经验而撰成 。卷 1医学总论及本草、制药等;卷2~4妇科病;卷5儿科病;卷6七窍病;卷7~10诸风、脚气、伤寒;卷11 ~20系按脏腑顺序排列的一些内科杂病;卷21消渴、淋闭等症 ;卷22疔肿痈疽。总计162门,合方论4500首。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了自《内经》以后至唐初的医学成就,是一部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