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04000000026

第26章 法眼宗的禅学思想内容(8)

在他看来,经教与时节是彼此交涉在一起的,经教中蕴含着开悟的因缘时节,即可以成为学人开悟的一大条件和因素。但是,他又指出学人不要执著于经教,他说:“莫只恁么念策子,有什么用处?”可以看出,文益对经教与时节的把握也是注重契理契机和极有分寸的。文益一方面强调经教与机缘时节对于学人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又对学人参禅悟道依赖经教且和“时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要分清群体与对象,尊重个体差异,使经教切实地适合于学人之机器,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契合机缘,不能肆意造作而有损于经教本意。他说:“不见华严万偈、祖颂千篇,俱烂熳而有文,悉精纯而靡杂,岂同猥俗兼糅戏谐?在后世以作经,在群口而为实,亦须稽古,乃要合宜。”所谓的合宜,即是合机,文益《正月偶示》云:“正月春,顺时节。情有无,皆含悦。君要知,得谁力。更问谁,教谁决?”换言之,也就是说要顺其自然、道法自然,这即是文益对经教所持有的态度。可见,文益是持禅教一致论者。由于法眼文益有开阔的视野,其思想又具包容精神,故能破除宗派门户的偏见,而使法眼宗在融会贯通华严理事圆融思想和禅教一致思想的过程中取得较快的发展。

延寿的“禅教一致”思想是对文益与德韶禅教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他的禅教一致思想主要反映在《宗镜录》、《万善同归集》、《唯心诀》等作品中。那么,延寿的禅教一致论思想内容究竟如何?

其一,禅不离教,教不离禅。延寿认为参禅与看经教是不相矛盾的。《宗镜录》云:“祖标禅理,传默契之正宗。佛演教门,立诠下之大旨。”又云:“从上非是一向不许看教,恐虑不详佛语,随文生解,失于佛意,以负初心。或若因诠得旨,不作心境对治,直了佛心,又有何过?只如药山和尚,一生看《大涅槃经》,手不释卷。时有学人问:‘和尚寻常不许学人看经,和尚为什么自看?’师云:‘只为遮眼。’”这表明禅是心地之法,即契合佛心之正宗,而教是言说之方,即具体之教法,二者均有让学人开悟、证道的功效,而药山和尚一生看《大涅槃经》,手不释卷的行为本身也表明了参禅不能离开经教和不能有违佛的教义、教旨,即所谓要“用至教为指南,依凭有据”。故延寿说:“夫听学人,诵得名相,齐文作解,心眼不开,全无理观,据文者生,无证者死。”这即是说要依赖经教,但是也不要离开禅的具体证悟,经教与禅悟二者是相得益彰的,故有学者也认为“二者宗旨根本一致,皆应加以奉行”。禅法、教法都是悟道的方法,它们的存在也说明了法无定法,悟道之法有多种途径,所谓“一切修行都将通往佛道”。因此,在延寿看来,禅、教均是应机的方便,禅教两家有必要会通互补,所谓“参禅与研习经典应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他指出:“夫习禅人,唯尚理观,触处心融,暗于名相,一句不识。诵文者守株,情通者妙悟,两家互阙,论评皆失。”在他看来,执著于经教对于证悟佛法是极为不利的。延寿还表达了禅者对经教应有的正确态度,他说:“若随语生见,齐文作解,执诠忘旨,逐教迷心,指月不分,即难见性。若因言悟道,藉教明宗……言为入道之阶梯,教是辩正之绳墨。”延这即是说既要依赖经教又不能执著经教,即不能迷在经教上而指月不分,然也要将经教作为学修的指导性方针。故延寿又云:“凡称知识,法尔须明佛语,印可自心。若不与了义一乘圆教相应,设证圣果,亦非究竟。”可见他极为重视以经典来印证自心之体悟,这即是说“他所以要引证佛语,就是要用来印证自己所说所想的是否正确”。显而易见,在禅宗的实践中,延寿主张禅不离教、教不离禅的“禅教一致”思想。

其二,延寿的“禅教一致”是建立在华严“理事圆融”基础之上的。延寿云:“空有二门,亦是理事二门,亦是性相二门,亦是体用二门,亦是真俗二门,乃至总别同异,成坏理量,权实卷舒,正助修性遮照等。或相资相摄,相是相非,相遍相成,相害相夺,相即相在,相覆相违,一一如是,各各融通。”延寿的言说表明空有、理事、性相、体用、真俗、总别、同异等,都是相即的关系,而从理事圆融的视角来看都是可以融通的,而且可以在“一心”思想基础之上来进行圆融。《宗镜录》云:“唯是一心圆融故。寄理事以彰之,以体寂边,目之为理,以用动边,目之为事。以理是心之性,以事是心之相,性相俱心,所以一切无碍,如上无边分限差别之事。唯以一理性镕融,自然大小相含,一多即入。”这即是说宇宙、世界的万事万物和一切现象都是“一心”缘起而生成,故能在一心中而圆融无碍,所谓“既然理、事互相圆融,那么自悟心性与修持诸种教法也应并行无碍”。可见,延寿的理事圆融思想具有消融门派之间差异之作用,这为禅教一致提供了可会通的理论基础。延寿《万善同归集》又云:“问:‘理事无阂,万事圆修。何教所宗,何谛所摄?’答:‘法性融通,随缘自在。随举一法,万行圆收,即华严所宗,圆教所摄;若六度万行,成佛度生,虽净缘起,皆世谛所收;若发明本宗,深穷果海,则理智俱亡,言心路绝。’”这即是说,华严是一乘了义,能够圆融一切教门或宗门,而一旦发明本心,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永寂如空”。延寿以理事来言说教理,表明其在华严理事圆融影响下有统合禅教一致的思想倾向。而且他在《万善同归集》中亦云:“圣凡交彻,即凡心而见佛心;理事双修,依本智而求佛智”,即反映了其建立在华严“理事圆融”基础上的禅教一致论思想。故有学者认为,延寿的禅教一致,“是以对禅与华严的圆融为核心展开的”。吕澂先生也指出,“以南宗的顿悟和《华严》的圆修结合起来,就成了延寿全部议论的基础”。

其三,延寿的“禅教一致”重点落在心上。延寿说:“今《宗镜》大意,所录之文,或祖或教,但有一字一句、若理若事、皆悉回向、指归真如一心。”因为禅是心地法门,所谓“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所以禅教关系能够统一的根本即是在“心”上。换言之,禅与教为证心的一体之两面。延寿云:“心有心性,心能作佛;……观心释《大方广佛华严经》者,若约教诠义,则有多门。若不摄归一心,于我何预?……经是心教,心起名言,诠显此理,故名为经。”又指出:“十二部经,是名为教;十二部经所诠,是名为理,心相似此理教显现。”又云:“理唯一心,无别尘体”,“一切理事,以心为本。”由此可见,心是一切之根本,而一心具有统合万法的意义,故延寿在阐述其禅教一致的观点也就自然离不开其“一心”思想。《宗镜录》云:“若依教是华严,即示一心广大之文。若依宗即达磨,直显众生心性之旨。”故有学者指出,“‘心’是永明延寿佛教思想的根本理念和核心主题,是他阐明禅教一致说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石。”可见,无论是教门还是宗门均不离开一心,且禅宗的心地法门与教门的宗旨是一致的,这又进一步说明了禅教的一致性。

延寿倡导“禅教一致”,不仅是对宗密以来禅教思想的总结,而且也从他开始则彻底地解决了“禅教”是否一致的关系争论,而使“禅教一致”成为佛教界的共识性观点。换言之,如果说延寿之前还存在禅教关系问题之争论的话,那么经过延寿的努力与阐发,“禅教一致”已成为佛教界的共同认识和思想主流。佛教界对禅教一致达成共识的历史重任则是由永明延寿禅师来实现的。故有学者指出:“关于禅教一致的思想,特别是贯彻贤首的理事圆融的思想,中经延寿的努力阐扬,已为他宗所接受”,禅教一致“经过延寿等人的大力弘扬,终于在北宋以后逐渐成为禅学的主流”。

整体而言,文益、德韶和延寿三代祖师均对法眼宗的禅学思想有所贡献,他们倡导的“禅教一致”思想对法眼宗一派的思想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禅教一致”思想亦对禅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多数的法眼门徒都继承了这一思想理论。如德韶的法嗣志逢大师云:“夫教意、祖意同一方便,终无别理。彼若明得,此亦昭然。”亦主张教禅一致。从宗密到文益再到德韶,他们的“禅教一致”思想的侧重点主要是在表达禅与教是一致的观点,即在于说明禅不离教、禅即是教。而之后作为文益的再传弟子的延寿,不仅提倡“禅教一致”继续贯彻禅不离教、禅即是教的思想观点,而且主张“禅净合流”,将“禅教一致”具体落实为“禅净一致”或“禅净合流”,是对自宗密以来“禅教一致”思想的发展与推进。

二、禅净合流

所谓“禅净合流”,是指禅宗有意识地引入净土宗的某些信仰与实践形式,或是吸取净土宗的思想元素来丰富和发展禅宗的理论与实践,从而指引众生实现成佛之目的。从一定意义上说,禅净合流是禅教一致思想发展的继续,并适应了佛教发展的历史潮流,所谓“佛教历史潮流把禅宗与净土宗推向合流,禅教一致重点落实为禅净一致”。延寿不仅继承了法眼宗的禅教一致思想,而且又提倡“禅净合流”,以至于将自宗密以来的“禅教一致”思想具体落实到了“禅净合流”上,从而产生了深远的宗教影响。

同类推荐
  • 基督教传行中国纪年(1807—1949)

    基督教传行中国纪年(1807—1949)

    《基督教传行中国纪年(1807—1949)》为介绍近代基督教在华传行历史的编年体工具书。从公元1807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抵达广州写起,至公元1949年停笔,涉及在华基督教相关人物和团体机构近19000个。所收内容包括:一、各国来华布道的差会——名称、国别、宗派、开教、立会设堂等;二、历年来华的传教士——姓名、身份、驻在地、调转及相关事工等;三、教会所办医院、学校、慈善机构、报纸杂志及社会文化团体;四、相关教案;五、编者认为应该收录的其他资料。书末附有人名及教会团体机构汉字音序索引、西文原文索引,方便检索。
  • 一本书读懂星云大师

    一本书读懂星云大师

    无论你是否信佛,这本书都是让你心灵安静的一滴甘露。对于社会中的人来说,即便生命无常、一切皆空是真理,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按这样的真理去生活。世俗红尘依然是绝大多数人不可能离开的地方。所以,星云大师提倡“人间佛教”——以出世胸怀做入世事业。星云大师乃方外之人,全无私心杂念,所以对世事看得透彻,将佛教义理生活化,本书对于大师的人生观、财富观、爱情婚姻、家庭教育、人际交往、成功励志等诸方面进行阐释。不可否认的是大师的作品很多,对于很多读者来说可能存在选择上的疑惑,本书是将星云大师对于生活中最常见问题的指点做出归纳,在一个个小故事中,让你恍然开释,一切都为了让你的心灵得到安宁和舒适。
  • 知行合一:洗心禅5

    知行合一:洗心禅5

    世界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也不是缺乏快乐,而是缺乏一颗感受快乐的心,正是心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感受。本书中贤宗法师向读者讲授如何在生活中用心感受,用心修行,发现生活的规律,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走向快乐的人生殿堂。
  • 做才是得到

    做才是得到

    现在,许多人常抱怨生活太苦,想尽各种方法寻求解脱之道。实际上,就算有人告诉了你苦的真相,以及改变逆境、离苦得乐的究竟智慧和方法,但你不相信,就是不去做,最后还是只有在人生中高一脚、低一脚地跋涉,从一种苦陷到别一种苦中,对快乐只有望洋兴叹。本书开示我们:唯有敬畏因果、感恩无常,依靠佛法的殊胜加持,方能挣脱逆境,不怕苦、不怕死,享受人间各种福报利益。如此,人生不同年龄段的所谓“难关”,也只不过是通往解脱的阶梯而已。
  •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106岁高寿的本焕长老,在清明节前安详化归而去。总结他的一生,刺血写经、燃臂孝母;忘身求法、建寺安僧;弘法利生、行愿大千。世界浮躁,如何静定?生活的节奏那么快,烦恼那么多,如何解脱?对待名利财富,如何看淡、善用?对待生死,如何超脱?本焕长老给了一个答案:看得开,放得下。
热门推荐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中国书法全集3

    中国书法全集3

    本书所收书法作品上迄商周,下迄当代,总计一百卷。立卷分两大类:一、断代卷;书家卷。各卷按时代归入十编之中,另有篆刻、论着、附录、补遗四编。
  • 山水佳迹对联(上)

    山水佳迹对联(上)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本书介绍了一些地方的关于山、水的对联,如“双剑峰瀑布(庐山)”、“普照寺筛月亭(泰山)”、“萍河(徐水)”、“秦淮河(南京)”等等。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飘零的灵魂

    飘零的灵魂

    讲述了主人公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致本世纪初的人生经历
  • 嘘,谁来了

    嘘,谁来了

    世间的事,谁能说得清。剪不断,理还乱。可是,当人们眼红心黑的一瞬间,你,相信天谴么? 无关联的单个故事。
  • 时光明明不可掇

    时光明明不可掇

    如果手握逆转时间的钥匙,人生是否可以不留遗憾。
  • 快穿女主男神乖乖别黑化

    快穿女主男神乖乖别黑化

    (1v1)作为一个从小到大吃个泡面都会没有调料包的悲惨人类,遇到可以让自己变幸运的系统君,还说什么呢?愉快的绑定吧。只是这位男主,请不要黑化好吗,我只是一个不幸的小虾米啊.
  • 曼曼爱上你

    曼曼爱上你

    “什么?二苏是女人?”“还是个御姐?”夏湫呆呆的望着电脑屏幕上不断闪烁的坏笑表情,顿时觉得那句“城市套路深”……
  • 爱情指南针

    爱情指南针

    我们相遇了,在火车站台外我们有了第一次的邂逅,风的夜幕中,只便一眼,你已是我许下的终生,这刹那的遇见我将它归结于美丽的开始,我从此成为最闪耀的公主,而你就是我的王子,我为你旋转我最华丽的舞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