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07200000002

第2章 穿衣之道:诸子争鸣的一个话题(2)

喜欢对号入座的人总想论证那位真儒就是孔夫子,这也好为庄子出于颜氏之儒找点根据。不过,即便庄子真的是儒家别派,把孔圣之后那么多贤人都说成不是真儒,于儒家也似乎不是什么光荣的事儿。我们还是相信,庄子这里表达的主要是讽刺而不是赞美。

比较吊诡的是,庄子有时候也会穿“儒服”!《庄子·说剑》讲庄子与赵文王论剑的故事。文中有这样的对话:“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对于这个麻烦的问题,历来主要有两种解决方法:一是证明《说剑》是伪书,不可信。二是把儒分成达、类、私,以便说明此儒非彼儒。前一种说法宋人就有,后一种说法以近人章太炎主张最力。详细地解释他们的说法不是本文的目的,个人觉得,既然庄书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庄子·天下》),让庄子穿一次“儒服”又有何妨!

更何况庄子因家境不好,常常还得穿打补丁的衣服。《庄子·山木》篇称:“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所谓非遭时也。’”字面上讲的虽然是庄子本人,但要说明的还是那个大道理:道德与衣履没有直接关联,衣弊履穿者可能正是怀道抱德之人。

《庄子·田子方》篇还给我们举了另外一个例子:“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裸。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宋元君要画图,来了许多画家,行礼研墨,排队守候。只有后到的一位不仅不趋不立,而且转身就回家了。宋元君派人来看,发现此人赤身露体,盘腿而坐。宋元君马上意识到这才是一位真画家。

在这个故事里,“衣服”成了一种限制,只有“解衣般礴”,才能挥洒自如。从这个角度看,“圜冠句屦”的儒服固然不自然,刻意“衣褐带索”不也是一种人为的限制吗?

四、在服饰背后

儒道墨之外,其他各家在衣服问题上的看法多为片言只语,如《孟子》书中提到的农家代表许行,有弟子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孟子·滕文公上》)。我们这里就不一一讨论他们了。值得提及的是,阴阳家有一种说法,认为衣服的颜色与四时、方位必须对应起来,如春月衣青衣、服青玉,夏月衣赤衣、服赤玉,秋月衣白衣、服白玉,冬月衣黑衣、服玄玉等(《吕氏春秋·十二纪》)。这种说法对后来王朝更替时所谓“易服色”有相当大的影响。

衣服是用来穿的。穿衣服本不是什么大事,每人每天都会碰到。穿着本身,积久成习,有时候还成为近乎无意识的举动。可是,当衣服成为学派争鸣的对象时,穿衣服就不仅仅是一件日用常行中的小事。在服饰的背后,可能包含着一整套观念系统。而穿着本身,也常常变成一种姿态,一种体现自家学术宗旨的象征。

儒家如此,道家如此,就连只注重衣服之实用价值的墨家也同样如此。

从文献记载来看,墨家对衣服的考虑,大概从来没有超过身体需要的层次。不是御寒,就是避暑。用墨子的话说,这就叫“故圣人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除此之外,像追求“荣耳目”(漂亮)、“观愚民”(炫耀)之类,全都属于费财费力的无用之举。

墨家这样说,当然也有他们的理由。既然每个人都有饥而欲食、寒而欲衣的本能,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一些人的过度使用必然会带来另一些人的饥寒交加,所以只有节约用度,有财分贫,兼爱他人,必要时甚至排除一切的娱乐活动,才可以保证让所有人获得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墨家的这种想法,不管是否属于荀子所谓的“私忧过计”(《荀子·富国》),却显然有其现实的针对性。其批评的对象既有锦衣玉食的“王公大人”,也包括那些“繁饰礼乐”的儒生。

墨家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他们的行为甚至比他们的主张还要极端。像裘褐之衣、跂之服,无论如何都谈不上“适身体、和肌肤”。墨者留给世人的印象,也常常是“摩顶放踵”(《孟子·尽心上》)、“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墨子·备梯》)、“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就自奉之薄来说,先秦诸子中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家。《庄子·天下》篇对墨家的这种做法,曾有过比较严厉的批评:“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乱之上也,治之下也”。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墨家的这种极端行为也许还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警示世人特别是当权者,如何满足所有人冬温夏凊、饥而欲饱的生理需求才是政治首先应考虑的问题。

和墨家比起来,儒家对衣服的思考要复杂得多。衣服当然是用来穿的,但穿什么却需要认真对待。材料、形制、色彩、饰品,没有一样可以马虎。显然,儒家关怀的重心已经转向了服饰的社会功能和象征意义。在这种视角下,服饰变成了传统的载体、礼仪的形式、身份的象征,甚至德行的体现,实用的因素降到了次要的位置。

并不是说衣服的实用性可有可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经·开宗明义章》),一个健康而完整的身体是儒者尽职尽伦的基础。护养自己的躯体,包括寒暑有节、起居有度,是每一个人的重要责任。孔夫子的“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兼顾保暖和方便两方面,已经树立了一个典范。儒家决不允许像墨家那样主动地折磨自己的身体。

问题是,儒家还认为,人不仅仅是一副躯壳,身体也不只是用衣服包裹起来的肉体。在生理之外,人还有许多其他的更高的精神追求,如家庭的、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等等。这些更高的精神追求,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没有了这些东西,人和动物便没办法区别开来。人的这些更高追求的结果,便是开出了一个人文化成的世界。其中,服饰便是最具象征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饰与“礼”的关系最为密切。这不仅是因为衣服离身体最近,而行“礼”总是身体在行“礼”,而且还因为衣服最容易根据形制、色彩、饰物等划分为许多不同的级别。把这些不同的级别应用到礼制上,便成为各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由此,我们也就可以大体了解,儒者们何以会对服饰倾注如此多的热情,以至于在儒家经典,特别是礼书中,到处充斥着关于服饰之各种细节的争论和描述。

先秦诸子之中,明确捍卫“礼”的,只有儒家。“礼”代表着传统,代表着秩序,代表着品德,也代表着治国的基本纲领。作为“礼”之体现的衣服也因此获得了许多相应的功能。首先,衣服可以是政治的象征。夫子“吉月,必朝服而朝”(《论语·乡党》),就是以庄重的服饰表达对政治的庄重之例。相反,非其服而服,就会违背“德必称位,位必称禄”(《荀子·富国》)的原则,极有可能陷入僭越的危险。也许正是出于此种考虑,孔子曾把衣冠端正、相貌威严列为从政秘诀“崇五美”之一(《论语·尧曰》)。其次,衣服还是品德的体现。《礼记·冠义》称:“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行了冠礼,戴上了帽子,“服”已完备,这为容貌端庄、言辞和顺就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而当政者所穿衣服是否有常,还会直接影响到民德能否归一:“长民者,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则民德一。”(《礼记·缁衣》)从这个角度看,所谓“衣服不贰”,所谓“正其衣冠”,所谓“红紫不为亵服”,体现的都是恭谨和庄重的君子人格。最后,衣服还是传统的载体。既然礼乐由圣人所制,服饰当然也是其中重要的内容。继承圣人所开创的传统,自然也就不能无视自古以来对服饰之种种规定。从这个意义上看,公孟和孟子所谓“古服”之重要并不只是因为“古”,更关键的是它由圣人或圣王所创制。相应地,穿古服也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特立独行,而是为了表达对一种悠久传统的尊崇和护持。

总之,在服饰问题上,儒家的思考远较墨家为深入。他们发现并充分拓展了为墨家所忽视的服饰的社会功能。在他们的努力下,衣服成为一种重要的符号或象征,承担着教化手段的复杂作用。

不过,对服饰之作用的看法,儒家内部也并非总是一致的。特别是在衣服和德行关系问题上,过分强调两者的一致性极易产生名不副实的现象。毕竟,衣服是外在的,德行是内在的,而内外之距离亦非朝夕工夫所可消除。“有其服而无其德”就是一种无法回避的现象。事实上,这一点也正是儒家常遭诟病的地方,它大概也是所有重视文饰的思想传统都难以避免的批评。不要说来自于不同的学派,儒家内部早有针对这种情况的反省:“弟佗其冠,祌禫其辞,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正其衣冠,齐其颜色,嗛然而终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贱儒也。”(《荀子·非十二子》)“逢衣浅带,解果其冠,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缪学杂举,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衣冠行伪已同于世俗矣,然而不知恶者…是俗儒者也。”(《荀子·儒效》)把子张、子夏都称之为“贱儒”,未必合乎事实。但从这两段话来看,至少荀子个人认为,儒家内部早有服德不一致的情况。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弟佗其冠”而“禹行舜趋”,“逢衣浅带”而“缪学杂举”,都很有点借服饰而招摇撞骗的味道。

《礼记·表记》对这个问题有一个谨慎的说明,值得我们引证如下,它比前揭公孟和孟子的观点有所缓和:“君子服其服,则文以君子之容;有其容,则文以君子之辞;遂其辞,则实以君子之德。是故,君子耻服其服而无其容,耻有其容而无其辞,耻有其辞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

从内容上讲,这段话和公孟子的“君子必古言服,然后仁”、孟子的“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有点近似,它们都提到了服、言和行问题。但是,《礼记》此文并不特别强调“古”的重要,这是其一。它也不把服、言和行看成是因果关系,这是其二。这样表述的好处是,既强调了服饰对君子的重要作用,又为德、服不一致的情况留下了解释余地。也就是说,君子首先应当“服其服”,这是由其身份所决定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文”以容、辞,“实”以德行。因此,德行是充实的结果,不是穿上某种衣服就自动成为君子的。

《礼记》的这种说法可以有效地减缓针对公孟和孟子等人的批评。但即便如此,也仍然无法令道家学者满意。道家不但反对一切的文饰,他们根本就不觉得穿什么衣服是个问题。

表面上看,道家的说法与墨家有点相似,他们也都不相信服饰和德行有什么联系。但深一层看,双方反对文饰的理由并不相同。尽管老子有盗夸之叹,庄子有贫惫之分,但实用性的考虑并不是他们的重点。他们所关注的更多是文饰带来的虚伪和不自然。

老子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第38章)庄子亦云:“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庄子·缮性》)“礼”不仅不是文明的象征,反而成为大乱之首。既愚且朴的建德国民,因为“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最终得以“蹈乎大方”(《庄子·山木》)。因此,凡游方之外者,一定是“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决不会恪守什么世俗之礼的:“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庄子·大宗师》)

道家反对礼的主要理由是,礼的种种规矩戕害了人的自然本性:“且夫待钩绳规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庄子·骈拇》)这正如马一样,吃草饮水,翘足而陆,自由自在;一旦烧剔刻烙、饥渴驰骤,则死者过半。因此,如何去掉强加在人身上的种种束缚,恢复其天性,始终是道家关怀的问题。这也使道家呈现出更多的反省和批判色彩。

礼之地位既如此,作为礼之体现的服饰之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庄子一会儿儒服,一会儿大布,以滑稽之姿,破掉的正是儒者所恪守的礼制。到最后,宋元君之史“解衣般礴,祼”,才算把强加在身上的种种限制彻底扔掉。

就庄子来说,解衣之“解”,与其说是身体的放松,倒不如说是精神上的解放。对于身体,庄子并不像其他道家人物那样重视。养形属于那些“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的导引之士所为(《庄子·刻意》),真正的有德者却是忘形之人,这叫做“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庄子·德充符》)。有足就有“尊足者”,有形就有“使形者”,形骸可以残缺甚至支离破碎,但“形骸之内”还有一个心灵的世界。庄子的目的,更多的是要解除这个心灵世界的桎梏。

另外,庄子笔下的“身体”也的确不容易找到满意的衣服。想想支离疏的形象,“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庄子·人间世》),什么样的衣服才能“适合”这样的形体?看来,庄子在设计这类寓言人物时,早就考虑好不给他们的身体添加任何的限制。

从庄子的角度看,儒家津津乐道于衣服的形制和色彩,儒家围绕着服饰和德行关系一争长短,固然是在各种外在限制中进行无谓的纠缠,脱掉“礼”服(《淮南子·要略》)、穿上裘褐的墨子,也仍然没有从这种外在限制中解脱出来,至多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束缚自己的方式而已。

庄子“解”掉衣服的想法非常诱人。人自从穿上衣服之后,大概就有再次脱掉的冲动。问题是,穿上之后还能脱掉吗?正如混沌开窍之后,还能再回到混沌状态吗?就算能够脱掉,谁又能保证人不想再次穿上?一旦重新穿上衣服,我们将不得不再次面对儒墨讨论的问题。这大概就是人的宿命。

同类推荐
  •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

    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丛书第二辑的一种,主要描述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时代背景、写作目的及历史影响,分析了本书的主要思想,包括: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内在矛盾及其解体,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及其局限,费尔巴哈哲学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批判;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其伟大意义进行了评述。最后论述了《费尔巴哈论》对当代中国的重要现实意义。
  • “知己”的学问

    “知己”的学问

    文集收集了作者多年来关于西方哲学方面的论文24篇。主要有:启蒙的精神与精神的启蒙、哲学作为爱自由的学问、欧洲哲学发展趋势与中国哲学的机遇、论海德格尔如何推进康德之研究等,反映了作者近些年来在西方哲学方面的新进展。
  • 哲学人学纲要

    哲学人学纲要

    本书作者多年来致力于哲学人学研究,构建了哲学人学理论体系,本书对这一体系进行了系统阐述。在书中作者揭示了人、世界、人与世界关系的本质,探索了与人有关的一些重大哲学问题,阐述了人是世界主体的哲学人学理论体系的内涵、意义,为人为根本、以人为本的哲学立场和准则奠定了理论基础。
  • 佛语禅心:随遇而安,自在洒脱

    佛语禅心:随遇而安,自在洒脱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可谓是有事必有缘,如喜缘,福缘,人缘,财缘,机缘,善缘……万事随缘,随顺自然,这不仅是禅者的态度,更是我们快乐人生所需要的一种精神。本书从生活感悟和禅宗故事出发,运用禅理,回答了人们在工作、生活、情感和人生中的各种困惑,通俗易懂,能够启发人的生活智慧,并有助于人的身心灵成长和升华。
  •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俄罗斯学者卷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俄罗斯学者卷

    本书所选材料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不一致,它们之间的差别有时非常大甚至可能是对立的,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些研究材料的作用和意义就会是多重的,其中所包含的一致、差别和对立能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不同的参考维度,提供较大的思考空间。
热门推荐
  • 花枝招展(肆)

    花枝招展(肆)

    有了房子,人就像蜗牛有了遮风挡雨的壳子。可不同的是,人的壳子上还开了一些个口子,不仅可以让别人窥视到你,同时还能让你窥视到别人,你窥视过别人吗?又被人窥视过吗?
  • 九夭仙道

    九夭仙道

    (纯修仙,无cp)穿越女主vs土著重生女配,还有一个穿书男,重生在修仙界小村落的叶若……只追求自己的道便罢,其他,何必在意。女主性格比较淡,略逗比。略成长型,无cp(读者群:1061475710)欢迎催更
  • 宇智波斑纵横万千界

    宇智波斑纵横万千界

    书已完结,作者我本就是初中生,此时剧情,实力都存在问题,看读也可以不读。想看娱乐的可以去看看二次元英雄鸿蒙传是我准备搞的大事情,现在字才很少,可以以后在去看
  • 三斩

    三斩

    “我要走到天之巅峰,地之尽头,我要看尽这天地的风云变幻,蔚然壮阔。”“我要喝最烈的酒,修最大的道,走最远的路,看最美的景。”
  • 拔草奖励属性

    拔草奖励属性

    【拔草奖励属性,力量无限增长!】 天生我才徐子期,杀尽天下无良人!不为苍生不为卿,只为自己登高门!
  • 愤怒的叶子

    愤怒的叶子

    贾浩接到儿子电话时,凤弦正在沙发上看电视。贾浩忙降低了语调说别着急,我来想办法。凤弦把眼神从电视的荧屏上挪到贾浩的脸上:“咋了?”“没咋的。”贾浩把手伸到裤兜边,又立即抽了回来。很早以前已经戒烟了,可此时此刻他真想抽上一支烟,哪怕抽上一口也好。凤弦扭动一下肥胖的脖子把目光挪回电视的荧屏上——赵本山滑稽的表演刺激了她的笑神经,让她不时地发出老母鸡似的笑声。如何向她说呢?儿子想结婚,女方提出要一套商品房,哪怕是小面积的商品房也行。
  • 苏霍多尔

    苏霍多尔

    《苏霍多尔》是一部俄罗斯中篇小说,讲述一个庄园的兴衰,居住其中的人们的生活和他们的爱恨情仇。在小说中,作者以第一人称回忆了苏霍多尔,从头至尾以一种追寻家族踪迹的姿态出现。但是其真正的主人公是娜达莉娅,她的回忆构成了小说的主体。加上其他人物的零碎而片段的记忆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关于苏霍多尔的记忆。
  • 凤舞倾城之逆天狂妃

    凤舞倾城之逆天狂妃

    她,清高,倔强却也活泼俏皮。龙族少主初见时差点掐死她,之后喜欢上她又差点掐死她。她凤云儿身为世间唯一一只神凰,有着腹黑老爹留下的虐渣使命,怎能轻易夭折于一族少主手中。七情灭,前尘断。情却不知何时再起,可这一次他差点强暴了她。自此凤云儿不抱幻想,心如止水。可他却阴魂不散,再扰春水。“帝灵轩,我不会喜欢一个曾经想要强暴我的人。”“没关系,我只要你爱我。”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星际争霸:自由的远征

    星际争霸:自由的远征

    在遥远的未来,距离地球60000光年远的银河深处,一个由流亡人类组成的联邦政权已摇摇欲坠,它被卷入了神秘星灵和无情异虫的战局之中。人类、异虫、星灵三族在茫茫星海的争战纷乱中为种族存续而竭尽一切。这场战争也宣示了人类历史中,最伟大的章节才正要开始——亦或只是预告了这场大战暴力又血腥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