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083100000001

第1章 汪曾祺给我的五封信

石湾

日前,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她自报家门:“我是汪曾祺的女儿——汪朝,正在编我父亲的全集。前些天碰到你们作家出版社的萌娘,谈起此事,说她手头还存有我父亲给她的信件。她提供给了我,真还挺有意味。我想你手上也会有我父亲给你的信吧?麻烦你也找一下好吗?”我一想,明年该是曾祺先生逝世二十周年了,能出他的全集,当然是件好事,便答应汪朝:“我马上就找!”曾祺先生1997年5月16日逝世之后,我搬了一次家,第二次装修也已过了十年,书房里堆积的资料杂乱无章,好不容易才找出两封他给我的信,好在我电脑中还存有他三封信的电子文档。这样,他就至少给我写过五封信。

我一边找信,就一边想起与曾祺先生结交的往事。“文革”后期,我从干校抽调回京,分配到筹办中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1975年秋,兼任艺研院一把手的文化部副部长袁水拍出任《人民文学》主编,从艺研院挑选了几个人去当编辑。我找到他,恳求他把我也带走。未料他说:“你将来还是搞创作吧!我记着你的事,有合适的机会再给你安排。”就这样,到了1975年冬,我就被借调到了北京京剧团创作组。当时北京京剧团是所谓的“样板团”,采取半军事化管理,全团人马都在剧团吃住。巧的是,我与曾祺先生的创作间兼卧室是门对门,直到1978年春我回艺研院,朝夕相处近两年半时间。尽管他与我及杨毓珉、吴祖光分别合作的两个剧本(一人执笔写三场戏)都先后报废了,但作为晚辈,我还是有幸向他学到了许多东西,受用至今。

离开京剧团两年后,我是在1980年6月24日开幕的北京市第四次文代会上见到曾祺先生的。我在这次找信时意外地发现我还保存着一份《北京市第四次文代会代表分组名单》,其中文学界代表162人。如今被人称作“文学巨擘”的汪曾祺却不在此列。他的名字列在戏剧界代表的最后一组。记得那天他一见到我,就很惊异地问:“你怎么来啦?”因在搞完揭批“四人帮”的“清查”运动之后,北京京剧团就回归北京市,不属文化部管辖了。我告诉他,我已调离艺研院,到即将复刊的《新观察》杂志社工作了,是应邀作为驻会记者来采访和组稿的。我知道,在“清查”运动中,他因“文革”期间在天安门城楼上亮过一次相而迟迟过不了“说清楚”关,所以直到出席这次市文代会,仍像经霜打过的花木,蔫蔫的,不像其他代表那般兴高采烈。我知道他师从沈从文,年轻时曾写过不少小说、散文、诗歌,就问他为什么不也挪挪窝?他说,都已年满花甲,就在京剧团离休算啦!我问他手上有短篇小说没有?《新观察》7月10日复刊,想在复刊号上发一篇小说,尚未有着落。他答,手头倒是有篇小说,好不敢说,但绝不是“大路货”。有家杂志不敢发,你拿回去试试你们主编的胆量!

这篇小说叫《黄油烙饼》,是林斤澜帮把它投给一家杂志的,退了回来,依旧在林斤澜手上。正好林斤澜也是大会代表,他当即去取来交给了我,说:“你可是新时期第一个来向我约稿的编辑呵!”

《新观察》复刊前夕,编辑部也就五六个人,为了确保复刊号一炮打响,几乎所有组来的稿件都要在编辑部传阅一遍。文艺组组长费枝、编辑部主任张凤珠,副主编杨犂读过《黄油烙饼》后,都说这小说写得地道、老到,有滋味儿。认为与他“文革”前写的《羊舍的夜晚》一脉相承,不愧为小说老手。然而,送到主编戈扬手里,却险些给“毙”了。她把稿子交还给我:“让汪曾祺改一改,调子总还是高一点好嘛!”其实我心里明白,这就意味着让我退稿。这下我作难了。因为不只是我与曾祺先生共过事,也曾错划为右派的杨犂与他在西南联大还有同窗之谊呢!所以我们最终还是集体说服了戈扬。但《黄油烙饼》错过了复刊号,延至第二期才发表。而戈扬作为主编,顽强地表现出了她的态度,愣是把这篇小说排在了末条,也没有上要目(那时《新观察》每期都在《人民日报》登要目广告)。所幸的是,《黄油烙饼》在文坛赢得了普遍好评,并收进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小说年选。

在我写信告诉曾祺先生《黄油烙饼》将在第二期上刊出后,他立即就给我寄来了新作《果园杂记》,并附一短简:

寄上散文一组,请阅后转交领导审处。有人说这是散文诗,我看就叫散文吧。此稿字数不多,但我未留底稿,如不用,望能破格退还。

《果园杂记》经领导审阅后,只同意用其中的两章。我立即将此意见写信告诉了他。他于8月28日回信说:

散文,你们领导拟选用两章,我估计是《波尔多液》和《葡萄的来历》。我拟同意。但只此两章,似乎“撑不起来”。——也可以吧。我自己倒是比较中意《涂白》,因为生活确实曾改变了我的审美理念。但谁读了也不怎么欣赏。那么,只好“归卧碧山丘了”。稿一时排不上,本是意中事。我一时无处可送,先存在你们那里吧。

他的《涂白》,我倒是很欣赏的。经过力争,他的这组《果园杂记》,在第五期上刊出时,就以《涂白》打头,外加《粉蝶》和《波尔多液》,共选用了三章。余下的几章我没留存,及时奉还给了他。但后来收入他的新时期的第一个散文集《蒲桥集》的《果园杂记》,却依然只有《涂白》、《粉蝶》和《波尔多液》。这就使我想到为什么他要说“我一时无处可送”这样不免凄凉的话了。

1980年夏天,确实是汪曾祺正处于稿子“一时无处可送”的苦恼期。那时,他的小说《异秉》,托林斤澜寄给了《雨花》副主编叶至诚。叶至诚看完后很兴奋,就拿给当年“探求者”的“右派”弟兄方之、高晓声和陆文夫看。他们仨轮流看完后大为赞赏,一致认为如此深厚纯朴、毫不装腔作势的作品实在久违。同时也觉得奇怪,这样好的作品为什么不在北京的那几家大刊物上发表,而要寄到江苏来呢?叶至诚这时才透露,《异秉》是在北京的两家大刊物吃了闭门羹后,才托林斤澜向《雨花》求救的。于是,他们就去鼓动主编顾尔镡,顾尔镡二话不说就拍板放行。不过,发出来已是《雨花》1981年第一期了。

就在1980年8月,曾祺先生以自己的初恋故事,写了篇自娱的小说《受戒》。想到这篇小说旨在赞颂被压抑而待解放的人性,不会有刊物敢发表,他就让几个朋友传阅,聊作消遣。不承想杨毓珉看过之后,在北京市文化局召开的创作座谈会上,把《受戒》作为一种试图突破写作禁区的新动向在会上作了通报。主持《北京文学》的李清泉闻讯后,立即赶到汪处要来了《受戒》原稿,并违反编辑部的工作程序,由他直接签发,免得横生枝节。就这样,《受戒》破例在《北京文学》10月号上发表,成了传诵一时的当代名篇。按例说,《受戒》是应该获得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但因饱受争议而终成遗珠之憾。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他的《大淖纪事》作为一种补偿,获得了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由此,曾祺先生迎来创作上的又一个青春期,一发而不可收。

此时,我为曾祺先生的创作实绩终于得到官方认可,并开始确立他在文坛应有的地位而感到高兴,但我知道他毕竟年逾花甲,应付门庭若市的约稿编辑准够老夫子呛了,就有意与他拉开距离,不去向他逼稿,免得增加他的负荷。然而,他并没有忘了我。1982年5月18日,他主动给我寄来了新作《旅途杂记》,并附信写道:

久不见,你好!

《新观察》一直给我寄杂志,我长期未给杂志写稿,很不过意。我4月初由陕西到四川旅游了四十天,回来准备写点游记。已写出四篇,寄上请你们看看。如有可用,请酌用。不合用,尚祈退我,以搪别处文债。这四篇都有得罪人处,因旅途中有所感触,未能除尽锋芒。这些,也请你们斟酌。

《旅途杂记》中有篇《兵马俑的个性》,他这样写道:“塑像总是要有个性的。即便是塑造兵马俑,不需要、不要求个性,但造俑者还是自觉、不自觉地,多多少少地赋予他们一些个性。因此他塑造的是人,人总是有个性。”曾祺先生本人,就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作家,只是好些人只看到了他平和、优雅、淡泊的所谓“道家风范”,而忽视了他亦多有愤世嫉俗的一面。也可以说,虽经历了像1957年那样的沉重打击,却总也“未能除尽锋芒”。而带有点锋芒的文章,正合《新观察》的胃口,于是,《旅途杂记》就顺利地在1982年第十四期上全文刊出了。

1984年8月,我调离《新观察》,到作家出版社参与《中国作家》的创刊。1985年4月28日,曾祺先生给我写来了一封信。这封信较长,主要说了三件事。第一件是:“我在《新观察》发表过两篇小文,《果园杂记》和《旅途杂记》,人民文学出版社约我编一本散文集,我想把这两篇收进去,但刊此两文的杂志我已丢了,你能不能想法帮我找到这两期《新观察》?”我当即给他寄去了《果园杂记》和《旅途杂记》的复印件。第二件是:“前寄‘拟故事’两篇给贺新创,不知收到没有,看了没有,便中代为一问。”“拟故事”两篇,近似《聊斋志异》,一篇叫《螺蛳姑娘》,另一篇叫《仓老鼠和鹰借粮》。贺新创时任《中国作家》编辑部主任,我向他询问此稿时,正好他要出差,主编冯牧、副主编张凤珠决定由我代班,统筹第四期的发稿工作。这样,我就当了《拟故事两篇》的责编,并安排在短篇小说一栏的头条位置刊出。第三件是:

你(手札中笔误为“我”)曾建议我把写过的诗拿到《中国作家》发表,我的诗稿早已不知去向,现在想也想不全了。那几首诗也没有多大意思,里面还提到“越境的熊”,于中苏邦交不利,不宜发表。

你最近写什么?写诗还是写报告文学?

还在北京京剧团创作组时,有天我收到载有我几首小诗的《解放军文艺》样刊,刊中还夹有诗人李瑛(时任《解放军文艺》诗歌散文组组长)给我的一封信。我拆信时曾祺先生正好坐在我身旁,他顺手饶有兴趣地看了我的诗和李瑛的信,笑道:“李瑛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说起来和我还是校友哩!我前两年去内蒙古草原深入生活时写过一组新诗,说不定《解放军文艺》也可以用。”我随即去了他的房间,请他找出他的那组诗给我看。他的记忆力是惊人的。我刚接过他的诗稿,他就说,你先别看,也许我还背得起来。结果,他果真一字不差地把这几首诗背诵了出来。这组有关内蒙古草原和鄂伦春族风情的新诗,风格清新明快,朗朗上口,汲取了边疆少数民族民歌的营养,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当时就说:“挺好、挺好!就给李瑛寄去吧!”他迟疑了一下,说:“我和李瑛还是在北平临解放的时候在校园里见过(当时他夫人施松卿在北大任教,他闲居在燕园),但后来从未打过交道,贸然投一组诗去,不怎么好吧?”他随手把诗稿塞进抽屉,作罢了。1984年底,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京西宾馆召开,我作为驻会记者,到他所住的房间拜访,希望他支持一下即将创刊的大型刊物《中国作家》。他笑道:“四年前,在北京市第四次文代会上,除了你,没有一家文学报刊向我约稿。这一次,我一来报到,就被各路记者、编辑围追堵截,我手头哪还有存稿呀?我都想逃会,躲起来了。”我说:“旧作也可以。就把你以前你写草原的那组诗给我吧!小说家的诗一旦发表,说不定更引人注目。”他回答:“也不知塞哪里了,让我回家找找再说吧。”接着,他问我最近写诗没有?我说,临离开京剧团时,你嘱我今后如果还写诗的话,得“变法”。这几年“朦胧诗”崛起,我自觉跟不上了,诗写得很少了。到《新观察》当记者后,写了有关史铁生、陈丹青、谷建芬等作家、艺术家的报告文学。因此,他在给我的这封信中,还关心地问:“你最近写什么?写诗还是写报告文学?”

1985年秋,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从维熙出任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将我调离《中国作家》编辑部,担任作家出版社刚组建的小说编辑室主任。当时,我策划了一套“文学新星丛书”,专为青年作家出第一部小说集。列入这套丛书第一辑的五名作者是:阿城、王兆军、莫言、刘索拉和何立伟。我刚将选题确定下来,湖南文艺出版社的蒋子丹来访,当她得知我在编选“文学新星丛书”时,显得很兴奋,大加赞赏。并说,何立伟的小说集已列入湖南文艺出版社的选题计划,她就是责编。何立伟是她很好的朋友,为朋友考虑,也为文学湘军的整体利益着想,何立伟的第一个集子当然是由作家出版社推出更好,于是她便慷慨地把这个选题让给了我社。我说,这套丛书的每个集子,都得请一位有影响的作家或评论家写一篇序,你看请谁为何立伟作序合适?她告诉我,前不久,她和何立伟一起来京出席《人民文学》编辑部召开的部分省市青年作家座谈会,曾去拜访汪曾祺。汪说他看过何立伟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白色鸟》,觉得很新鲜。还认为何很有才华,是个有自己特点的作家。不如就请他作序。我们就这样谈定了。蒋子丹是个很讲义气的朋友,她自告奋勇地把这件事包揽了下来。

11月10日,我收到了汪曾祺为《小城无故事》写的序和他11月8日给我的信:

何立伟要我为他的小说集写序。上星期写的。为天津《文学自由谈》一编辑“抢”去,今天才将原稿及复印件寄来。兹将原稿寄上,看可用否。此序须得立伟同意后方可发稿。我已写信寄立伟,他如同意,可直接写信给你,或给我。

你几时调作家出版社了?相(手札误写成“想”)当好。

曾祺先生在《小城无故事》的序中提到,他在见到何立伟时,曾说何的小说与废名有某些相似处,而何却说此前并没有读过废名的小说。但何后来写信给他说:“我回来后找到他(废名)的书细细读,发觉我与他有很多内在的东西颇接近,便极喜欢。”于是,汪曾祺感到,“这是很耐人深思的。正如废名,有人告诉他,他的小说与英国女作家弗金尼·沃尔芙很相似,废名说:‘我没有看过她的小说。’后来找到了弗金尼·沃尔芙的小说来看了,说:‘果然很相似。’一个作家,没有读过另一个作家的作品,却彼此相似,这是很奇怪的。”因此,他写道:“我的这篇序恐怕将写成一篇何立伟、废名异同论,这真是始料所不及。”他在序中说,废名是开一代文学风气的作家,沈从文、何其芳都曾受过废名的影响,而何立伟与废名的相似处是哀愁。令他高兴的是,“何立伟在小说里写了希望”,“对立伟的这种变化,有人有不同意见,但我认为是好的”。他还对何立伟“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重意境、重感觉很是欣赏:“与其说他用写诗的方法写小说,不如说他用小说的形式写诗。”

看过曾祺先生长达4500字的序后,何立伟复信给我:“汪老的序,写得极好,是难得的文字。序写出这种温暖来,怕也是不多见的。”还说:“汪老的序,原本是《人民文学》拟发,不想叫天津《文学自由谈》拿去了,真有点可惜。汪老的文章,有一种非常难得的文体美,有一种谁也没有的文气。您遇着他,代我向他致礼。”

立伟说得极是,这样美的序文,非常难得。也难怪曾祺先生刚一写得,就“为天津《文学自由谈》一编辑‘抢’去”了。看,他在这里用的是一个十分传神的“抢”字!距他对我说稿子“一时无处可送”,仅过去五年时间,他在文坛的地位和声望真可谓今非昔比了。而这五年,恰好是新时期文学最辉煌的“黄金时代”,令人难以忘怀!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16年9月5日)

同类推荐
  • 匆匆:朱自清散文

    匆匆:朱自清散文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郁达夫 朱自清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艺术效果。本书收录了他《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背影》《荷塘月色》等代表作,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瑰宝。
  • 经典人文:人文素质卷

    经典人文:人文素质卷

    本书是著名作家余秋雨主编的系列读物,书中收录了众多经典的思想、人文、社科文章,有很强的阅读和收藏价值。灵魂和精神的领域有着强大的稳固性。那儿也会云霞飞动,变幻莫测,却夜夜可见深邃的星空。那儿也会花开花落,岁月不驻,却无法改易千古山河。那些北欧好汉,正是看到了这个领域的深邃星空和千古山河,才重新书写人生。
  • 自己的园地

    自己的园地

    《周作人精选集:自己的园地》一书收录的都是周作人最为经典的名篇佳作。其中“第一辑:家人·故国往事”收录的是纪实性叙事散文;“第二辑:日本·文化管窥”收录的是作者研究日本文化的文章,价值极高;“第三辑:美文·冲淡平和”收录的是短小精悍的杂文,极具启发意义;“第四辑:研究·鲁迅身后”收录的是作者写的关于鲁迅的文章;“第五辑:故人·往来鸿儒”收录的是作者纪念徐志摩、李大钊、辜鸿铭等人的文章。
  • 寂寞花凋青颜改:陆小曼

    寂寞花凋青颜改:陆小曼

    朱丹红编写的这本《陆小曼:寂寞花凋青颜改》是“倾城才女系列”丛 书中的一册。传主陆小曼,近代知名才女、画家。《陆小曼:寂寞花凋青颜 改》全书以散文诗般的文字,讲述了陆小曼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从艳压群 芳的青年时代,到终归寂寞的美人迟暮,陆小曼以她的特立独行获得了珍贵 的爱情,也招致了不少非议。《陆小曼:寂寞花凋青颜改》将这些片段娓娓 道来,引人不胜唏嘘。
  • 故乡的味道

    故乡的味道

    酸啾啾、婆婆丁、灰灰菜、瓜豆酱、焦叶、酿皮、栲栳栳……不用山珍海味,无需精致杯碟,家常的食材与烹饪,一样能做出令人无法忘怀的珍馐佳肴。食物生长于大地,人亦是如此,时时回味起这些质朴风味,心头便牵系起对故乡的思念,对往事的感怀,和对生活里每一处细枝末节的珍重以待。在《故乡的味道》中,作者回忆了童年时期在故乡吃到的各类蔬果饭菜,也列举了成年后走南闯北尝试过的多种特色小吃。
热门推荐
  • 似水融冰不复寒冷

    似水融冰不复寒冷

    她与他婚后因为某些误会,感情受创,她一气之下,离开了他。五年后,她带着一个萌萌哒,人见人爱的小萌娃凯旋而归。某天,某包子告诉某男:“想追我妈咪,你得先过我这关!”某男不慌不忙问:“怎么过?”小包子两眼放光:“好吃的好玩的,尽管来!”某男痛快答应:“一言为定!”最终,小包子以满屋子的好吃的,好玩的,将他最爱的妈咪,拱手相让给了他的爹地。本文特邀第二男主小包子,绝对的熊孩子一枚,擅长技能,卖萌撒泼,坑爹坑娘,唯一不坑的就是他自己!
  • 那青春刚好

    那青春刚好

    致我们懵懂的青春岁月,愿我们每个人都不曾后悔遇见过彼此。
  • 许天下为卿心

    许天下为卿心

    那日春光明媚,她被太医确诊怀孕,他却让人送来一碗落子汤,心碎,泪干,她以一种决绝的方式了断残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星辰战圣

    星辰战圣

    在这个世界,没有花哨的魔法,只有浩瀚的武者,一个废物少年,在自己的年少时就下定决心要站在武道之巅,将无情的天踩在脚下,与天斗,其乐无穷,最终,他站在武道之巅,让天也为之折服。
  • KUSO学院COS社

    KUSO学院COS社

    生性古怪的翟晓羽一直坚信自己可以遇到“奇人奇事”,却因为误将一场COS舞台剧当成了“吸血鬼仪式”,不小心打破了KUSO学院的镇院之宝——KUSO神像。为了免遭神秘校长大人的雷霆之怒,整个COS社陷入了恐慌。翟晓羽和与她同行的慕亦扬也不得不作为苦力进入COS社还债。但是尽管这样,COS社的资金也只够维护KUSO神像暂时“完好无损”的假象,为了最终得到修理神像的钱,大家只能寄希望于参加全国Cosplay至尊大赛,并取得优胜者、获得奖金。就这样,翟晓羽、慕亦扬连同形形色色的COS社社员,开始了一场以夺得奖金、修复神像为目的的全国COS大赛征程。极度贫穷的COS王者之旅就此展开!
  •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8岁的林萱以为那个叫李晋的男孩是自己一生的归宿,但却还是败给了一直默默付出的王美洵,与乔蓦然热恋时,以为拥有了他就拥有了全世界,然而乔蓦然却与钟佳佳步入了结婚的殿堂。痛彻心扉的她选择远走澳洲,在失落与彷徨之时,一个名叫秦羽飞的男人走进了她的世界,他是滨城最大财团秦朝集团的长子,多年来外界对他传言不断:有人说他很小就去世了,有人说他得了重病将不久于人世,还有人说他一直隐藏于秦氏集团内部从不透露真实身份,他对林萱说:“曾经以为此生都没有照顾你的机会,但老天让我活了下来,我不会再谦让任何人,不会再放开你的手,不会再让你难过!”林萱恍然大悟,原来多年来在身边一直默默守护自己的男人正是秦羽飞,与秦羽飞的订婚典礼上,病危的钟佳佳不请自来,她希望林萱能够原谅乔蓦然,因为乔蓦然是被逼无奈才选择娶她,一个是自己深爱的男人,一个是深爱自己的男人,究竟何处才是爱的归程,林萱该如何抉择...
  • 环游宇宙的故事(世界科幻故事精选丛书)

    环游宇宙的故事(世界科幻故事精选丛书)

    科幻故事,主要是描写想象中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科幻故事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诞生于19世纪,是欧洲工业文明崛起后特殊的文化现象之一。人类在19世纪,全面进入以科学发明和技术革命为主导的时代后,一切关注人类未来命运的文艺题材,都不可避免地要表现未来的科学技术。
  • 白云樵唱集

    白云樵唱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化作泪水瀑布,不实现

    化作泪水瀑布,不实现

    以疲累一生的陈韧东的死,来引出陈韧东与魏沅婕的其中一个孪生女儿俞晨北所走的人生道路。俞晨北起初认为自己人生与感情道路上种种的不顺应归结于那个不负责的父亲,是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情感交杂,从小时候开始,她就已经堆压这种不舒适的情殇。小时候,她们生活在北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那个时候还算快乐,晨北与孪生姐姐晨南还可以经常性看到自己的父亲陈韧东。直到有一天,相敬如宾的母亲与父亲突然开始吵架。母亲说晨北跟晨南根本不是陈韧东的女儿,而是别人的孩子,希望以后陈韧东不用再来看两个孩子,也不必关心她们俩了。一向感情用事的陈韧东,心灵上受到极大地挫败,居然相信了魏沅婕的话,一气之下离开了。三年后,陈韧东还是不减思念她们的心,又到原处探望她们,想看看她们过得怎么样,可是已经杳无音讯,她们娘仨搬地方了。
  • Poems and Songs of Robert Burnsl

    Poems and Songs of Robert Burnsl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