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083100000022

第22章 民心可恃:大清政局中的一张牌

商昌宝

传统文化中,关于君民关系的阐释由来已久。孟子有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唐代谏臣魏徵有所谓:“君为舟也,民犹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宋代理学家朱熹有所谓:“丘民,田野之民,至微贱也。然得其心,则天下归之。……是民为重也。”在此文化形态之下,无论是打江山之时还是坐江山之后,为了获取政权和维系自家专制统治,统治者常常标榜要借重于民,于是“民心可恃”一说不胫而走。

考察历史可知,“民心可恃”可谓大清君臣御外的优良传统。

例如,道光皇帝在给新上任的两广总督徐广缙的上谕中曾谆谆教导道:“疆寄重在安民,民心不失,则外侮可弥。嗣后遇有民夷交涉事件,不可瞻徇迁就,有失民心。至于变通参酌,是在该署督临时加意权衡体察。总期以诚实结民情,以羁縻办夷务,方为不负委任。”徐广缙上任伊始即写信向林则徐请教“驱夷良策”,林则徐回复说:“民心可用。”

深得秘传的徐广缙也果然是不负众望,与广东巡抚叶名琛一道,顺从民意,拒不履行《江宁条约》(后来的历史叙事中习惯称为《南京条约》),拒不让外国人入广州城,而且大搞所谓的“人民战争”:“居民则以工人,铺户则以伙计,均择其强壮可靠者充补。挨户注册,不得在外雇募。公开筹备经费,制造器械,添设栅栏,共团勇至十万余人。无事则各安工作,有事则立出捍卫。明处则不见荷戈执戟之人,暗中实皆折冲御侮之士。众志成城,坚逾金石,用能内戟土匪,外警猾夷。”难怪道光皇帝览此奏折兴奋地朱批道:“朕初不料卿等有此妙用。”并赏赐徐广缙子爵,世袭双眼花翎;叶名琛男爵,世袭花翎,而后特降谕旨嘉勉广州无名群众英雄:“我粤东百姓素称骁勇。乃近年深明大义,有勇知方,固由化导之神,亦系天性之厚。朕念其翊戴之功,能无恻然有动于中乎!”

及至英法两国与大清帝国因换约而起战事的1860年,咸丰皇帝先是在六百里加急密诏中称:“乡民乃此次战争成败之基石,务使城乡军民各色人等齐心作战,同仇敌忾,共抗外敌,收复失地,荡平夷匪。”后在僧格林沁狙击不成,英法联军开始进犯北京之时发布上谕:“天津百姓,素称义勇,务各敌忾同仇,明攻暗袭,以靖逆氛。朕非好武穷兵之主,凡此大不得已之苦衷,当为天下臣民所共谅!至该夷所掳闽、广等处内地人民,皆朕赤子,如能自拔来归,或斩夷首来献,朕亦必予以厚赏。”

正因为存有视契约如儿戏的失信心理和不惜一战的赌徒心态,咸丰皇帝一面诏谕桂良“激发天良,力图补救”;一面密示两江总督何桂清以课税全免、开弛烟禁等为代价换得各国放弃进驻北京;一面命怡亲王载垣至前营传令“如夷人入口不依规矩,可悄悄击之,只说是乡勇,不是官兵”。

在张家湾、八里桥等最后防御决战打响时,情急之下的咸丰皇帝向社会颁发剿杀上谕:“……现已严饬统兵大臣,带领各路马步诸君,与之决战。近畿各州县地方士民,或率领乡兵,齐心助战;或整饬团练,阻截路途。无论原弁兵民人等,如有能斩黑夷首一级者,赏银五十两;有能斩白夷首一级者,赏银一百两……有能焚抢夷船一只者,赏银五千两,所得资材,全行充赏。”

一个封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在兵临城下之际,却幻想发动“人民战争”以抵御外敌,他竟然不曾想到,平日这些人做牛做马就是做不了主人,不但权利谈不上,甚至常常遭受各种盘剥,人身权、财产权、言论自由表达权和人的尊严等始终被凌虐,在帝国遭遇外患、爱新觉罗家族及其奴才总管们的既得利益遭受损失时,谁个会挺身而出?谁个会为了那些钱财舍生忘死呢?

更为可悲的,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遥想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就有林则徐和广东巡抚曾颁布类似告示,鼓动和奖赏民众“群相集议;购买器械;聚合丁壮,以便自卫。如见夷人上岸滋事,一切民人各皆准许开枪阻止,勒令退回,或即将其俘获”。史料集《鸦片战争》中载,当时的奖励价码如下:能擒义律者赏洋银10万元,能擒伯麦者赏洋银5万元,能擒火轮船一只者赏洋银2万元,能生擒“白夷”者赏洋银200元,能生擒“黑夷”者赏洋银50元。在之后的1900年,这样的事例再次上演。据《义和团档案史料》载:庚子事变中,步军统领庄亲王载勋等在北京街头遍贴告示:“杀一洋人赏五十两;洋妇四十两;洋孩三十两。”

大清君臣这种鱼死网破、同归于尽的冒险行径,说来也真是可怜,他们大概不知道,这样的观念和举措,立时将大清帝国置于野蛮国家的境地。史学家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评说道:“这当然是野蛮而好杀的举动,同那些在一个自命为文明超出任何别的国家的政府里供职的官员们嘴里说的或笔下写的比起来,实在不相配合,而且这种野蛮行为也是受了激动的人民的情绪忠实的反响;但是这是一种不懂得近代战争惯例的人民,是一种还需要学习才会使用那些基本信号如休战旗之类的人民,是一种还是信守战争的最主要目标就是杀死敌人的书本教条的人民;因此我们对于他们的态度必须加以谴责……对于他们,必须由他们的行动而不是由他们的那些夸张的公告去判断,并且另一方面,对于他们,也必须从他们的实际的成就而不是由他们的文明的自命来评定。”

到了1900年,慈禧太后更是将先帝道光、咸丰的“民心论”发扬光大。她先是对拳民阻止德国筑路事件复谕说不可用兵,以免“致失国家团结民心本意”。在倾向主战派后,所提的理由是:“现在民心已变,总以顺民心为最要。”之后又在上谕中说:“民心既固,兵气亦扬。”恽毓鼎在《崇陵传信录》中载:1900年6月16、17日召开的各部大臣和王公议事会议上,慈禧太后针对总理衙门大臣袁昶认为义和团不过是造反者不可靠的观点驳斥说:“法术不足恃,岂人心亦不足恃乎?今日中国积弱已极,所仗者人心耳,若并人心而失之,何以立国?”

不仅慈禧,这时期主战派们都开始重视起民心。例如贝勒载濂在奏折中就郑重其事地说:“窃查拳民能避火器,虽无确据,其勇猛之气,不顾生死,实为敌人所惮。不扰良善,则系众口一词。惟漫无纪律,以致奸民乘势扰乱。傥饬统兵大员忠信素浮如董福祥者妥为招抚,练为前队,可以资敌忾而壮军声。就大势言之,拳民总宜善抚,不宜遽剿。洋人总宜力拒,不可姑容。剿拳民则失众心,拒洋人则坚众志。……伏祈宸衷立断,以快人心。国家幸甚。”

对外主战派最狂热的代表端郡王载漪,曾公开扬言,义和团的拳民有神术,“夷兵所恃者火器,神拳复能制之,此天赞我也,必收用之”。(胡思敬:《驴背集》)并在总理衙门设立神坛,亲身实践,其掌管的虎神营大力吸纳义和团。他与军机大臣刚毅合奏:“义民可恃,其术甚神,可以报仇雪耻。”同时他还不遗余力地怂恿积愤已久的慈禧太后招抚义和团,并在第一次御前会议上,会同刚毅、徐桐、崇绮、启秀、庄亲王载勋、辅国公载澜以及刑部尚书兼军机大臣赵舒翘等二十余位主战爱国的王公大臣痛哭陈词,力主对外宣战。

最终,慈禧太后无视郑炳麟那样极有说服力的上奏:“我中华财赋,全视海关入款,若一失欢,则饷源立绌,此其不可失和者一。甲午一役,仅一倭国,尚不能与敌,若合数大国之师,协以谋我,众怒难犯,此其不可失和者二。义和团神术即足以敌洋人,然直隶有义和团,岂各海口、各直省均有义和团乎?此其不可失和者三。传教载在条约,义和团擅杀教民,焚烧教堂,本有不合,是彼之理直,我之理曲,此其不可失和者四。”(《义和团档案史料》)以“不过了”式的行径公然向十一国同时宣战。

在宣战诏书上,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不无深情地写道:“朕临御将三十年,待百姓如子孙,百姓亦戴朕如天帝。况慈圣中兴宇宙,恩德所被,浃髓沦肌,祖宗凭依,神祇感格。人人忠愤,旷代无所。朕今涕泣以告先庙,慷慨以示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连日召见大小臣工,询谋佥同。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下至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彼仗诈谋,我恃天理;彼凭悍力,我恃人心。”

要说慈禧太后对十一国宣战是失去全部理性,而仅凭一个受伤女人的歇斯底里置大清帝国安危于不顾,也是低估了这个驰骋于皇宫、游刃于皇权近四十年的女政客。或者说,病急乱投医的慈禧动怒向十一国宣战,固然有受骗的一面,但也不是赤膊上阵没有一点筹码。这筹码,就是慈禧太后在御前会议上所强调的“人心”。

对此,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评判道:“顽固分子以为可以靠民众。利用民众或‘民心’去对外,是林则徐、徐广缙、叶名琛一直到西太后、载漪、刚毅、徐桐传统的法宝。凡是主张剿夷的莫不觉得四万万同胞是有胜无败的。”而且,“仅以民心对外人炮火当然是自杀。民心固不可失,可是一般人民懂得什么国际关系?主政者应该负责指导舆论。如不指导,或指导不生效,这就是政治家的失败。”

作为一国的最高领导阶层,从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初,六十余年间,那种天朝上国和老大帝国的思维,并没有因为1860年代的改革开放而有质变,依然看不清天下大势,仍然要继续抱残守缺、固步自封、顽固不化地逆世界潮流地拒绝与文明世界接轨,仅从这一愚蠢至极、不计后果的举动就已见出,大清帝国的气数已尽,确实无可挽回了。

顺便说,义和团事件中,万幸的是各国并没有认真对待宣战诏书,未将大清帝国视为交战的敌对国,而仅仅认为是一次政府和民间的排外行为。

这里就应该追问一下了:人心、民心何时开始这么重要了呢?那些平素高高在上、大肆搜刮民财、视民众生命为草芥的父母官儿,在无计可施时竟然不但会想到这些平日没有基本人权的“民”,而且还赋予其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法力量了。

话说回来,大清君臣看重人心、民心,固然有他们的道理,但是这种君臣、士大夫阶级传统的高调和空谈,是否应该不加条件限制地滥用?与肉身无法分离而又缺少现代军事训练和武器装备的人心、民心,如何去应对现代化军队和器械?

友邦国家又是如何评价大清帝国的这种所谓民心可恃呢?

英国驻津领事威妥玛1875年时曾对李鸿章抱怨说:“自咸丰十一年到今,中国所办之事越办越不是,就像一个小孩子活到十五六岁,倒变成一岁了。”(《与英国威使晤谈节略》)这话放在25年后再听,依然不过时,而且愈发真切可感了。非洲事务专家、1896年新上任的英国驻清领事窦纳乐爵士曾扬言:“欧洲或任何文明国家的统治者都不会像这些人一样管理国家。将中国看成是一个文明国家实在是大错特错。”1899年2月窦纳乐还说过:“治疗中国这个病夫只有一个办法,得用刀子,其他办法都不能奏效。”雷蒙·道森在《中国变色龙:欧洲中国文明观的分析》中提到,赫尔德(Herder)、黑格尔等也早认为中国陷于“可耻的停滞中”,“是个进行了防腐处理的木乃伊,全身紧裹绸缎,上面绘着象形文字:它的体内循环就像是一只正在冬眠的睡鼠”。可以想见,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看到这样有损民族自尊心的意气话,都不会漠然置之,但真要是摆事实讲道理,至少在虐杀谈判代表和义和团这些问题上自知理亏、无言以对。

1875年9月19日,《纽约时报》曾刊载过《大清帝国军事资源透析》一文,其中这样写道:“如果清国人自鸣得意地沉醉于他们想象中的军力强盛的话,那么,与其说是似乎,不如说是显而易见,他们就将会越来越骄傲自大,越来越不把外国人放在眼中,进而也就不再理会是否还遵守他们已经签订的条约。这样的话,他们就只有再次遭受外国枪炮的教训。他们将会看到,新装备的这堆玩意儿在英国或法国军舰面前不过是一堆废铜烂铁,而他们那些号称为‘勇士’的乌合之众的军人们,其争强好胜的本领只有在逃跑中才能获得证明。”

庚子事变中,英国驻清公使窦纳乐在使馆解围后的报告中写道:“所有在北京的欧洲人都没有料到中国政府如此笃信义和团的‘神力’,以为依靠它可以蔑视全世界……也没有人意识到这个政府会发疯,做出任何有正常头脑的人所做不出的事情。”同文馆总教习丁韪良曾描述过使馆被围后与赫德的第一次会面:“我俩互相端详对方的脸色,都为我们一辈子的工作毫无成就感到脸红。这位把中国海关收入从三百万两银子提高到三千万两的人成了中国人的屠杀对象。而我在华教了三十年的国际法,中国人到头来却对外国使节的生命视如草芥!”稍微具有平常心和人道情怀的中国人,看到这样的字句,谁个能不为之反思呢?

忽然想起鲁迅先生《沙》这篇短文。其中写道:“近来的读书人,常常叹中国人好像一盘散沙,无法可想,将倒霉的责任,归之于大家。其实这是冤枉了大部分中国人的。小民虽然不学,见事也许不明,但知道关于本身利害时,何尝不会团结。先前有跪香,民变,造反;现在也还有请愿之类。他们的像沙,是被统治者‘治’成功的,用文言来说,就是‘治绩’。那么,中国就没有沙么?有是有的,但并非小民,而是大小统治者。……他们都是自私自利的沙,可以肥己时就肥己,而且每一粒都是皇帝,可以称尊处就称尊。有些人译俄皇为‘沙皇’,移赠此辈,倒是极确切的尊号。财何从来?是从小民身上刮下来的。小民倘能团结,发财就繁难,那么,当然应该想尽方法,使他们变成散沙才好。以沙皇治小民,于是全中国就成为‘一盘散沙’了。”道光、咸丰皇帝以及慈禧太后等高高在上者自然无缘阅读鲁迅的文章,所以也就不会明晓殷海光先生曾讲过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在任何场合中,要人效死奋斗,必须让大家真正感觉有值得牺牲生命来保卫的东西——珍贵理想或历史文化。”也正是因为不明白这样的道理,所以大清帝国的统治者无论怎样集中权力、励精图治,终究不能挽救大厦将倾、帝国崩盘的结局。

(原载《文史天地》2016年第8期)

同类推荐
  • 朱子家训·增广贤文(中华国学经典)

    朱子家训·增广贤文(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愿人生从容(精装典藏版)

    愿人生从容(精装典藏版)

    人生真正的从容,不是躲避纷争与喧嚣,而是平静地面对困惑与烦恼。人生的旅途,苦与乐总是相随,禁得住多少曲折,才配得上多少幸福。贾平凹先生用诚挚朴素的笔触,写他所见、所感的人和事,字里行间,无不闪烁着灼目的智慧。读过书中贾平凹先生呈现的人生片段,我们终将明白,从容不是随波逐流,不要过早地顺从强悍的命运,唯有默守初心,才能做成真的自己。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淡定从容地过这一生。
  • 李尔王

    李尔王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是英国的一个古老传说,故事本身大约发生在8世纪左右。后在英国编成了许多戏剧,现存的戏剧除莎士比亚外,还有一个更早的无名氏作品,一般认为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是改编此剧而创作的。故事讲述了年事已高的国王李尔王退位后,被大女儿和二女儿赶到荒郊野外,成为法兰西皇后的三女儿率军救父,却被杀死,李尔王伤心地死在她身旁。
  • 美国家书

    美国家书

    本书收录了美国历史上杰出的45位名人写给孩子的信。这些人曾在政治、军事、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有不凡的贡献,言行本身对后世有着深远的积淀与影响。书信最能呈现一个人的诸貌与真实。阅读这些传世的信件,既能领略伟大的心智与人格,也能感受到他们的凡人时刻,面对至亲诉说志向,表达牵挂,字里行间充满温情快意,矛盾、担心也历历在目。家书曾经连接时空和情感,如今是观察美国精神群像的新鲜视角,也是一本常看常新的教养指南。
  • 心灵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心灵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人类最后的防线

    人类最后的防线

    张天虹被从休眠仓中唤醒,回到了真实的世界。却发现现世比过去的假相更残酷。百米高的巨兽,摄取灵魂的妖怪,威力非凡的冷兵器,火力强大的科技武器。战争,已经开始了。
  • 帅位不易

    帅位不易

    “对,我叔就是穆里尼奥。”没有系统没有金手指,一个中葡混血少年,如何从狂人鸟叔最疼的干侄子,成长为真正的世界名帅。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爱妃爱使坏:懒皇帝,你惨了

    爱妃爱使坏:懒皇帝,你惨了

    懒皇帝,知道你懒你小气你奸诈,可你不能欺压到我的头上来呀。我要反击!古乐儿仰天大叫。从此,皇宫鸡飞狗跳,再无宁日。他堂堂一个帝王,天下独尊,却老是在她的手中吃瘪,他不甘心,很不甘心!可为什么吃尽了她的苦头,他的心却在一天天沉溺……
  • 万古魂帝

    万古魂帝

    【一代刀帝,一刀斩苍穹!】【一代炎帝,异火焚苍穹!】【是天外天刀帝厉害?还是斗帝大陆炎帝厉害呢?】【此生的萧炎,没了老爷爷,会是天外天刀帝的对手吗?】【如果二人喜欢上同一女人,结果会怎样呢?】【一切从天外天刀帝开始……】【萧炎,萧熏儿,雅妃,会相继亮相……】
  • 岁月沧桑(全集)

    岁月沧桑(全集)

    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一生是那样的坎坷宿命,一对终成眷属的夫妻之间的恩怨却是那样的凄迷悲悯,一段母亲与儿子的刻骨铭心的爱恨是那样感天动地,一座人类文化遗产碉楼的沧桑史是那样的沉重瑰奇。小说布局宏篇以一情字贯穿始终,激情饱满、叙事明快,具有浓郁的南国地域特色,故事跌宕起伏,人物命运坎坷、复杂多变,内涵丰富深沉厚重,尤其是尾卷部分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撼人心魄,堪称一部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恢宏画卷、一部人生沧桑瑰丽的史诗。
  • 爱已重启

    爱已重启

    她被原来认定的终身幸福抛弃在了奔小康的道路,她说她丢失的不是爱情而是信仰。他博爱又淡漠,对于他来说,爱情最美好也只是漫长人生的锦上添花。因为一句谎话,她与他轻易的牵扯在了一起。他说:大不了将错就错。她说:我只是路过。
  • 我的高考:南京大学1977、1978级考生口述实录

    我的高考:南京大学1977、1978级考生口述实录

    1977年10月21日,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对高等学校招生制度进行改革。同一天,《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在无数人彷徨的身影中,恢复高考的消息传遍中国,一度前途灰暗的青年人看到了希望。1977年12月,全国各省十三届高中毕业生——570万人涌向了高考考场,踏上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征途。1977年的寒冬,考场上却散发着郁郁勃发的生气,数百万考生正在用自己手中的笔,书写着未来的轮廓。第二年春天,27.3万大学新生踏入大学校园,在高校停止招生的十年寒冬后,终于等到了春回大地。1978年9月,新一轮的高考再一次拉开帷幕,前后两届共1000多万的考生,重新燃起了掌握自己人生的激情。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