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开元寺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开元寺位于泉州市区西街,建于唐垂拱二年,原名莲花寺,后改名为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唐玄宗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年号为名,遂改今名。开元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现存仅为原来的十分之一左右。在宋、元鼎盛时期有寺院120所,僧侣达千人。
坐落在泉州城内西街的开元寺,在唐朝尚未建寺时,曾是一片桑园,园主名叫黄守恭。唐高宗至武则天年间,黄守恭从外地迁入泉州城西,是泉州有名的“紫云黄氏”的开基始祖。当时城西尚未开发,是一片荒野,黄守恭艰苦创业,耕作田园,种桑树,养蚕取蚕丝,织丝绸,桑园的规模头尾连绵七里外。黄守恭为人谦恭,发财致富后,乐善好施,慷慨大方,有气量,四方邻里关系很好,人人称他“黄长者”。
有一日晚间,黄守恭刚好睡下,忽然梦见一个眉目慈祥的老和尚来找他化缘。老和尚来到黄守恭面前,双手合十,深施一礼:“施主在上,贫僧稽首了。”黄守恭急急还礼:“师父大礼,不知师父法驾光临,有何见教?”老和尚说:“久闻施主积德行善,人称黄长者,今日贫僧云游到此,见施主一片桑园,紫气南来,瑞象万端,此乃吉祥宝地,贫僧意欲在此驻锡,广结善缘,建造佛寺,望施主成全。”
黄守恭一听老和尚所说,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和尚要用他的桑园来建佛寺,不是一般寻常之事,允也不是,也拒绝不得,只好想出一个婉转的借口,暂时应付一番。黄守恭说:“建造佛寺,事关重大,须与佛祖有缘,佛祖灵圣,如果三日之内,我的桑树能开出白莲花,老朽愿将桑园献出。”这个中缘由大家都知晓,桑树种在园内,莲花养在水中,桑树怎么会开出白莲花?
老和尚听了后,深深一礼,念到:“阿弥陀佛,善哉善哉。”飘然而去。此时黄守恭惊醒过来,原来是南柯一梦。一日、二日过去,没想到第三日天亮,黄守恭的桑园竟然真的开出了一片一片的白莲花,这一盘古开天未曾见过的奇观,让黄守恭看呆了。到第四日,梦中的老和尚又来到黄守恭面前:“施主,看你的桑园一片白莲盛开,这是神明点醒,吾佛有意在此莲台开座,望施主对应承诺,允许在桑园建寺。”
黄守恭问老和尚:“师父,此片桑园,约有七里地,不知建寺用地需多少?”此时,老和尚指着披在身上的袈裟:“建寺用地只须贫僧身上袈裟这样大。”黄守恭一听,不禁暗笑,一件袈裟大的土地,要建一座佛寺?连起建一座土地公龛还不够。黄守恭正要去与老和尚道明,忽见老和尚念念有词,将手中的袈裟往天空一抛,袈裟“嗖”的一声,顿时,像大鹏展翅,直上云端,只见它四角展开,恰似一片红云,在空中飞转,遮住日头,桑园霎时便被一大片黑影遮住,足足有一百亩地大小,老和尚说:“施主,就是这片土地……”黄守恭于是信守诺言,献出百亩桑园,让和尚建寺。
当时主持建寺的是“养胜院”的长老匡护大师,寺建了,起名叫莲花寺,寺名的典故即出自桑开白莲而来。而现时开元寺内,尚有一丛桑树,树身分做三杈,虽历经千年之久,至今枝叶茂盛,四季常青,古桑园的入口处有一块石碑,上刻“桑莲古迹”四字。
泉州开元寺有许多与众不同的所在:
第一,开元寺的大山门没有悬挂“开元寺”三个字的寺匾,只有“紫云”两个大字,寺门对面的大照墙,刻有二个鎏金大字“紫云屏”,就是为纪念紫云黄氏祖先黄守恭献地建寺而立的,现时寺内还保留着黄氏祠堂。
第二,开元寺内大佛殿,不像一般佛寺立“大雄宝殿”的匾,而是立一块“桑莲法界”的横匾,以应桑开白莲而建寺的起源。
第三,开元寺大佛殿雄伟壮观,正面阔九开间,二间深,高二十米,约一千多平方米,全殿有柱一百支(内槽因建筑需要减去六支)所以也叫“百柱殿”。
第四,大殿柱顶有二十四仙飞天乐伎,人头鸟身,并长有两只翅膀,手举洞萧、二弦、三弦、横抱琵琶等乐器,鸟名叫妙音鸟,传说是从印度传进来的。
第五,一般寺院,大殿供奉的是三尊大佛,一尊过去佛,一尊现在佛,一尊将来佛,而开元寺供奉的却是五尊大佛,叫五方佛,中间是佛祖释迦牟尼,两边是东、西、南、北四佛,寺两旁还有东西塔,共同组成了泉州开元寺庞大的古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