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180400000002

第2章 代序——读南振中《与年轻记者谈成才》

范敬宜

人们常说,现在出版的新书,特别是专业类的新书,能够一口气从头至尾读完的,实在太少。我也有同感,不过也有例外,南振中同志的新著《与年轻记者谈成才》便是其中之一。我整整用了5个晚上的时间,几乎一字不漏地读完了这本402页的新书。

屈指算来,我和南振中同志相识已将近20年,可以算是老同行、老朋友了,自以为对他比较了解。但是,读完《与年轻记者谈成才》,不禁感叹不已——以前对他的了解还是太少、太肤浅了!

过去,我一直敬佩他的敬业精神。他当记者时,长期从事农村采访,以不怕吃苦闻名,有“老黄牛记者”的美誉。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非常艰苦,跑农村的记者比跑城市的记者辛苦得多,几乎全靠步行和骑自行车,而且经常住车马大店和老乡家里,还要通宵和蚊子、臭虫、跳蚤作“斗争”。风吹雨淋、吃不上饭更是常事。南振中同志对此却甘之如饴,讲起这些往事时津津有味,谈笑风生,从无怨色。即使当了新华社的主要领导,他仍然保持着这种记者的作风,不怕苦,不怕累。读了他的书,我才明白,他的这种敬业精神,来源于他一直奉行的信条:“要立志当一辈子记者,就要作好‘吃苦’的思想准备。”

过去,我一直惊叹于他的勤于积累。新闻圈里的人都知道,南振中同志是最“手勤”的人,不论是采访还是开会,都是手不停记。我亲眼看到,上自中央的重要会议,下至普通的座谈会、新闻发布会,他都以飞快的速度一记到底。直到走上了新华社总编辑的高位,还是一如既往。大约十年前,我问他当新闻记者以来用了多少笔记本,他说:“大概有2000多本吧。”我估算到现在至少已突破3000本了。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以前,我把这看作一种良好的“职业习惯”,一种恒心和毅力的表现,读了他的书,才明白这种“职业习惯”源于他的一种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不仅表现在记录,而且表现在随时随地对各种知识、资料的积累。

过去,我一直认为他是一位“实践型”的记者,与一些“研究型”的记者相比,他更重视“实战”,重视操作,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读了他的书,我进一步了解到,他不断地把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并且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理性思考。从书中可以看到,他读书很多,我曾统计过全书总共引用了多少典籍和史实,不料统计了不到一半就感到困难了。他旁征博引,但不是寻章摘句;广泛涉猎,但不是炫耀知识。他是把前人的理论融会贯通到了自己的实践中去,又用自己的实践印证丰富了前人的理论。

近几年,有关新闻工作者修养的论著和访谈之类的书籍如雨后春笋。这是件好事,证明了新闻决非“无学”。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再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实在有“崔颢题诗在上头”的困难。然而,南振中同志的书仍能以他独有的特色吸引读者。这种特色,我想用三个词来概括:可信、可读、可亲,或可再加上一条:可学。

可信,指的是书中写的都是他实实在在经历过的事情,现身说法不掺杂任何自我夸耀或拔高,使人相信这完全符合他为人做事的风格和性格。比如,他在农村改革初期写的名篇《只要政策不多变,往后城里人想吃啥都有》,曾经广为传诵,引起许多新闻记者的“联想”。南振中同志在书中回忆这次采访的过程时,完全用的是白描手法,就像他写的那篇报道本身一样,令人如见其事,如闻其言。没有一点卖弄和玄虚。穆青同志生前一贯提倡“实录性新闻”,南振中同志这篇报道就是“实录性新闻”的一种实验和示范。如果现在还有人对“实录性新闻”持有异议,那么读一读南振中同志采写经过的“实录”,就会进一步懂得“实录性新闻”的真谛,懂得要写能让从最上层到最基层的读者都能相信的新闻,实在是太不容易的事情。

可读,指的是南振中同志的这本书朴实无华,通俗易懂。有点像读白居易的诗,懂行的不觉其肤浅,不懂行的不觉其艰深。做到这个境界,看似容易实艰辛。对于为文之道,孔夫子有句名言,叫作“辞达而已矣”,可是后人对这句名言有所补充,大意是说要做到“达”,还必须有文采,能够吸引人读下去。南振中同志在讲述自己的经验时,非常讲究吸引人听进去、读进去的艺术。这种艺术靠的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不同的读者都容易接受的道理,或用比喻,或用典故,或引名言,或算细账,或间杂以他特有的幽默。更使我惊讶的是他的“博览”,在讲述一些新闻原理时经常引用不为人所熟知的材料。比如他在《论“以小见大”》一章中,为了说明“太伟大的运动,我们无力表现它的全盘,可以采取‘以小见大’的手法,着力表现它的一角”(其意出自鲁迅),他联想到中国的绘画理论,想起了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一段评五代大画家李成的典故。李成擅长画山水,他作画主张“以小观大”,只画亭馆、楼塔的一个角落。沈括批评说:“李君盖不知以大观小之法。”为了弄清楚谁是谁非,南振中同志特意查阅了宋代其他一些画家的主张,说明沈括所主张的“以大观小”和李成所主张的“以小观大”,各有道理,应该辩证统一地来理解。从新闻写作的角度看,应该把“以小见大”“以下望上”作为新闻作品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这一段文字,就使得整篇文章读起来很有“味道”。“味道”从何而来?来自广泛的书本和社会知识。宋代大学问家黄庭坚不是谈过这样的话吗:“君子三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可亲,指的是南振中同志和年轻记者谈成才时,亲切自然,循循善诱,没有一点专家、权威、领导的架子,给人以“润物细无声”的感觉。这不是故意摆出来的“姿态”,而是出自他没有把自己当作去润“物”(读者或听众对象)的“春风化雨”的心态;之所以不“摆”架子,是因为他本身就没有架子。在读者、听众面前,他始终是和对方平起平坐、平心静气的。正因为“平”,在对象心目中的形象就更高。我通读全书,几乎没有发现有一处是板着面孔教训人、指斥人的。即使在谈当前记者在新闻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时,也是用一种正面引导和开导的语言,讲新闻记者应该如何抗拒虚荣心的诱惑,不可“自视太高”;应该如何抗拒物质利益的诱惑,不要贪图小利,不要追求工资待遇,不要热衷于经营安乐窝;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毁誉,不要计较个人的恩怨、荣辱、得失,等等。这些推心置腹、发自肺腑的话语,我想任何人都不会无动于衷的。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振中同志善于“算账”。他劝导青年记者珍惜时间,珍惜青春,利用好每一天、每一小时的光阴。他在讲青年记者要打好“五个根底”(思想路线根底、政策法律纪律根底、群众观点根底、知识根底、新闻业务根底)时,针对部分青年记者认为“工作太忙,时间不够”的思想,算了一笔“时间账”。他说:“假设某个记者全年剩余时间的有效利用率为50%,那么,他在一年当中可以有效利用的时间是1144个小时。这一千多个小时,就是我们‘打好五个根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这些时间如果用来读书,按照每小时阅读20页的平均阅读速度计算,每年就可以阅读22880页,也就是说,仅仅把剩余时间的一半利用起来,每年我们就可以阅读114本平均每册200页的各类书籍。这些时间如果用于写作,按每小时只写一页稿纸、200个字的纸速度计算,全年就可以写出228800字的各类文章。”

这里没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之类的说教,纯粹用合情合理的数字去启发人们如何珍惜寸阴,连我这个年逾古稀的老人读到这里,也不禁掩卷算了一笔账:如果天假以年,能够再活十年,可以读多少书、写多少文章。

可学,就是说南振中同志在这本书里,无论是讲思想、讲理论、讲精神、讲方法、谈经验,都十分具体,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实践性。这是因为他本身是个脚踏实地的人,他所有的经验之谈都植根于他脚下那块坚实的土壤之中。因此,他的著作完全不同于那些“七宝楼台”式的“天书”。只要虚心地、真心实意地读一读他的这本书,都不会产生“入宝山而空还”的迷惘和困惑。

当前,我国新闻工作者面临着鼓舞人心的新形势、新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最近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和强大舆论力量。我想,新闻队伍能不能出色地实现党中央的要求,关键在于队伍建设,造就千百万合格人才、优秀人才、杰出人才。而人才是需要培养、需要教育、需要引导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年轻记者谈成才》一书的出版,是应时代之所需。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一件20多年前的往事。有一次,我到辽宁省朝阳地区一个林场去采访苗木“抚育”工作。我原来望文生义,以为“抚育”无非是浇水、施肥、锄草之类事情,到了林场一看,不禁大吃一惊,所谓“抚育”主要是对苗木动斧、动锯,砍旁枝,削病干,促使其健康成长。我问场长:“你不心疼吗?”他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否则它就只能成柴,不能成材,更不能成财。”这句话给我印象极深,还写过一篇《成材与成柴》,说明人的成才与树的成材有相通之理。当然,人才的成长比木材的成长要复杂得多,但都需要“严格要求”,则其致一也。严格要求本身就是一种培养、一种抚育,就其方法而论,对人才则需要像春风化雨那样“润物细无声”。这与对植物是有区别的。

我的思考是否正确,愿就教于南振中同志和广大读者。

(本文写于2003年,原载《新闻战线》2004年第1期,作者是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时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同类推荐
  • 五环辉映下的金陵:2014南京青奥会知识读本

    五环辉映下的金陵:2014南京青奥会知识读本

    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TheYouth Olympic Games, YOG),简称为“青少年奥运会”或“青奥会”。青奥会是当今世界的新型体育运动赛事,它是国际奥委会为贯彻“奥林匹克宪章”而增设的一项国际性的体育盛会,是专门为全世界青少年而开设的一个集体育比赛、文化和教育于一体的青少年的交流平台。
  • 媒介与民生: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论与实践

    媒介与民生: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论与实践

    我国当代民生新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广受社会大众喜爱,也是目前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与讨论的热点话题。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既是政治民主化、媒介市场化与传播平民化的产物,又是中国新闻媒介“新闻本位”、“受众本位”观念的革新与强化。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民生新闻”成为新闻媒介与社会环境形成良性互动的一种传播范式。平民化的传播理念与传播方式使民生新闻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以人为本”、“三贴近”的社会政治话语与新闻媒介人文关怀、社会责任的价值认同。
  • 追问与守望

    追问与守望

    本书是新华社高级记者李钧德从事新闻采编工作20年来的代表作品集。书中的大部分作品,既是他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种种问题的观察和思考,也是他作为一名新华社记者,对文明、民主、公平的现代化社会的追问和守望。作者擅长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和调研,20年来,他立足中原沃土,以一名新华社记者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用自己手中的笔,纪录下了中国社会转型和变革时期人们对文明、民主、法治和真善美的呼唤。为不平追问,为正义呐喊,为社会守望,是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其中部分作品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
  • 张伯苓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张伯苓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张伯苓谈教育(名家谈教育)》选取张伯苓谈教育文章48篇,集中体现了张伯苓的教育思想,一些在公众场合的演讲则体现了张伯苓对于教育价值和教育方向的认识。张伯苓(1876—1951),现代教育家。早年入北洋水师学堂,执教于家馆。1904年,赴日考察教育,回国后将家馆改建为私立中学,定名敬业学堂。1907年,在天津城区南部的开洼地,即民间所称“南开”,建成新校舍,遂改称南开中学堂。1917年赴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次年回国,着手筹办南开大学。1919年秋正式开学。先后担任校长四十余年。
  • 问题解构与战略选择:中国广电产业发展研究

    问题解构与战略选择:中国广电产业发展研究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我国广播电视资源状况和配置实用效率研究”成果,详尽分析了我国广播影视产业在国民经济和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产业现状与结构、发展趋势,并对我国广播影视产业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本书从产业理论、行业实践、国家发展战略等角度,对我国广播影视产业进行了深刻剖析。本书既适用于高校传媒专业师生,也可为广播影视行业从业人员提供指导。
热门推荐
  • 至尊萌娃圣帝抱一抱

    至尊萌娃圣帝抱一抱

    “圣帝~你这是要干嘛?”萌宝长大成人,一脸邪魅的看着面前的男子。某帝勾唇,“养宝千日,用宝一世,过来宽衣……”
  • 美人迷局

    美人迷局

    【已签约出版】一觉醒来,成了杀人凶手。是慌乱逃案,还是主动自首?刚从美国领奖回来国际武打巨星艾希,被牵扯进一桩命案,就此打破平静的生活,接着发生一连串的匪夷所思的事件,如同迷雾般将她笼罩。当局的她是奋起自救,还是就此跌入黑暗深渊。 ————— 【时光系列软科三部曲之三】
  • 真爱如期而至

    真爱如期而至

    少年韩肖患有高功能性自闭症,一直过着与艺术为伴的孤僻生活。一天他偶然邂逅了少女阳阳。阳阳在车祸中失去了双腿,和母亲两人相依为命。爱情降临在单纯的少年少女之间,与此同时,阳阳的母亲阳子也终于遇见了迟到许久的真爱。当年怀着身孕的阳子被恋人背叛,她坚持离婚并独自抚养女儿长大,十七年间几乎对爱情丧失了信心……但爱情也许会迟到,却永远不会缺席。它如期而至的那天,你会发现整个世界都被温柔点亮了。
  • 穿越农家乐悠悠

    穿越农家乐悠悠

    为什么世间最惨绝人寰的事情偏偏发生在她的身上,一次意外的车祸,让她告别了高楼大厦,一朝醒来睁眼看到的是茅屋破房.她不甘,不愿,不想接受这样的现实。跳河,上吊,绝食,还是割腕,她一样都没有勇气尝试,最终只能无奈放弃。还好,爹娘疼,兄弟爱,姐姐宠,重生来此也并非一无所有。好吧,既来之,则安之,洗衣,做饭,绣花,种田,经商,且看她小小人儿在古代如何一步一步金钱爱情双丰收.
  • 余初,请多指教

    余初,请多指教

    如果真的是你,我愿万次与你相遇,告诉你:好想好好见你。
  • 诗剑奇情录

    诗剑奇情录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杀戮。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没有谁能够说的清。一人,一刀,一剑,一树,一斜阳……
  • 势魁

    势魁

    这是重生,还是新生?新的开始,是对还是错?
  • 隔墙男神:呆萌遇腹黑

    隔墙男神:呆萌遇腹黑

    竹马太优秀,总是招蜂引蝶,不仅招来了女人,还招来了男人的惦记。白迟迟眼睛骨碌碌转了转,一条吃掉竹马的计划很快开展。殊不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某个腹黑货的阴谋。一对一,身心干净,绝宠文。
  • 白朴元曲集

    白朴元曲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嫡女难嫁

    嫡女难嫁

    前世,她被庶母算计,被庶姐陷害。再生,她魂穿于棺木内,眸光再现,誓要夺回主权*说她晦气太重、命里带煞,所以要请道士做法?哼,装神弄鬼吓她?那就别怪她不客气,一把火烧了他的道观。咦,说她这辈子也嫁不出去?那就别怪她毫不留情,一起剃了头,送进尼姑庵。庶母?口蜜腹剑,恶意陷害,很抱歉,黄泉路上,就免费送你一程。庶姐?蛇蝎心肠、绵里藏针,那又怎样?照样让你生不如死。二姑?嚣张跋扈、吃里扒外,哎呦,直着不会走,那就重新塞回娘胎。本想带着母亲、弟弟安静度日,却不想迎来各方关注。转身回眸,一道温暖的身影始终如一得陪伴她身侧。好吧,嫡女算个毛,嫁不出去便要受人白眼?看她如何华丽转身,创造出一片温暖的人生。不能嫁人又如何?她照样能开出一片富裕的天地。片段一翌日清晨,某院落传来了尖叫声,脚步声纷至沓来。“你又干了什么坏事?”墙头上坐着两个人,身形一高一矮。某女无辜得耸耸肩膀:“没有啊!我以人格担保。”“真没有?”男人拿眼瞟她,“你的人格不值钱!”“好吧,我剃头技术不佳,一紧张,林紫萱的头皮被削了一块。”“林蓦然!”此文一对一,男腹黑,女腹黑,坑品有保证,喜者可入,不喜者可绕道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