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丘(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今山东曲阜)人。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孔子之名“丘”即来源于此。他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自汉代起他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化有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相传他有弟子三千。
他的学生陈亢疑心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有特殊的教育内容,有一天问孔子的儿子伯鱼:“你听到过夫子有什么特殊的教导吗?”伯鱼说:“没有。有一次,父亲一个人在那里,我走过前庭,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我后来就开始学《诗》。又有一次,我走过前庭时,又遇到父亲一个人在那里。父亲问我:‘有没有学《礼》?’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我回来以后就开始学《礼》。我听到过的就是这两点内容。”
陈亢说:我问一个问题,得到了三个收获。知道了要学《诗》、学《礼》,又知道了孔子对自己的儿子并没有什么偏私。的确,《诗》和《礼》都是孔子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史记》上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孔子自己对学生也说过他的教育内容“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和他对儿子说的话是一致的。这也许可以算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致性的一个较早的典型事例。
现代人对于孔子为什么这样重视诗教,可能会觉得不好理解。古代文字结构比较复杂,纸张、印刷都未发明,书写也很不方便。人们在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取得的经验,许多都是靠诗歌流传的。“诗言志,歌咏言”,说的正是这种情况。所以,孔子对于用诗来进行教育特别重视。传说《诗经》305篇,就是他亲自删改编定的。
孔子对他的学生说过学《诗》的好处:“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也就是说,学了《诗》,可以启发思想,可以用历史经验的对比来观察得失,可以增进互相的团结,也可以用来进行批评,还可以学到许多自然知识,因此,无论处理家庭的内部关系,或是从事国家事务都用得着。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春秋战国资料,一些人在进行外交事务活动时,往往张口就两句诗,既能表达自己的意思,又比较婉转,不使气氛太紧张。
孔子特别强调要伯鱼读《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他对伯鱼说:“汝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面对墙站着,那就什么也看不见,一步也不能走了。为什么孔子把问题说得这么严重呢?原来《周南》和《召南》是《诗经》开头的一些篇章的总称,内容多和修身、齐家有关。孔子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就应从这里开始。
孔子说的“不学《礼》,无以立”,比较容易明白。他所说的礼,就是他所处的那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离开了这些,在社会上当然就站不住脚了。
后代的读书人,把孔子教育儿子的方法称作“诗礼传家”。当然,今天我们教育子女的内容和他们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需要培养的是能够担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的接班人。但是,孔子教子的经验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儿童的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发达,利用文艺形式对他们进行具体形象的教育,比干巴巴的说教往往有效得多。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又必须把道德品质放在首位。只有这样,孩子长大后,才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国家间的关系,他的学习和工作才有正确和持久的动力,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正直而有成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