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童年,童年时代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就像海边漂亮的贝壳;童年生活也是无忧无虑的,就像整天嬉戏的小鸟;童年生活还似山谷里的山泉水,清澈甘甜。当一个人到老年后,成年后经历过的许多事大都忘却了,但是,童年时代的很多趣事却永远忘不了。叩开记忆的大门,多少童年往事就像家乡的牧马河,缓缓流淌,源源不断。近来我一直徘徊在回忆的岸边,寻找着童年时代那些最美丽的贝壳。
我的童年是在故乡度过,而故乡又在农村,所以我的童年生活是农家生活,但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各种农业劳动外,却是故乡里的各种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因为生活中有节日,节日中有民俗,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缤纷。那时,家乡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的要数过年。所以我在写童年生活时,故乡的各个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自然成了重要内容。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民俗的地方色彩很浓,我的故乡在山西省定襄县蒋村乡土岭口村,地处三晋大地北中部的“忻定盆地”,盆地地跨忻州、定襄两市(县),东边是山峰奇拔、峭壁耸峙、蜿蜒起伏、连绵数百里的太行山脉,西边是绵延百里的吕梁山脉,南边是地势高峻的黄土峻岭,旧时只有险要的石岭关隘口可以通行,北边是高耸入云的五台山山脉。滹沱河从五台山的北麓经忻口流入忻定盆地后,河道变宽,向东拐个大弯,又向北流向五台山南麓,再向东流入太行山大夹谷,流向华北大平原,在献县与滏阳河相汇入海。它的支流牧马河发源于忻州西南的崇山峻岭中,流经盆地中央,在定襄县河边村附近汇入滹沱河。在这块山河阻隔的盆地里,祖上传下很多民间节日和风俗,尤其是传统节日里的民俗活动更是丰富多彩。
三晋大地是中国岁时节日民俗最早出现的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奉行夏历,而夏历最初的含义,正是历史上夏王朝使用的历法。山西省的南部地区是夏代的发祥地之一,史籍中记载的“夏都安邑”就在境内。而山西北部,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胡汉杂居。在历史的发展中,少数民族逐渐汉化,同时也将本民族的传统风俗融入汉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夏历中的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和流行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对自然的崇拜,或是迷信或由迷信产生的禁忌;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宗教活动增加了节日的神秘性;一些历史人物被永恒地纪念而渗入节日。所有这些使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汉代是中国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对节日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到唐代,节日已从原始的崇拜与禁忌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乐喜庆,丰富多彩,成为一种时尚而流行,历代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广为传颂,使传统节日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群众性,一到过节,举国共庆,成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山西境内名山众多,建有佛教、道教的许多寺观,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的五台山就在盆地北边,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就在五台山北邻。两山盛誉九州,驰名海外。强大的宗教文化,构成了境内儒、佛、道共存的民俗现象,留下了很多岁时节日。山西境内山多,交通不便,加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显得特别封闭。因此,虽然是同一个节日,却往往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纪念的形式各异,甚至相左,呈现出多层次的瑰丽色彩。但就普遍性讲,全省仍具有明显的农业生产特点。农忙季节,一个月内只有一个节,体现一种信仰,活动形式简单,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闲季节,节日的数目相应增加,民俗活动中,娱乐上升为主体,内容庞大,形式复杂,最典型的就是过年。用民间俗语来说:“正月里天天都是节”。这种安排,也体现了岁时节日的精神调整作用。每一个月的节日是对这个月生活内容的调整。正月又是对全年生活内容的大调整。俗语还说:“受了一年,就盼过年”,最简练、最概括、最生动地说明了这种关系。
山西自古以来一年中就有四大节、八小节、二十四个毛毛节。其中的四大节是:春节(过年)、夏节(端午节)、秋节(中秋节)、冬节(冬至节),这四个大节差不多全国都在过。八小节是:元宵节、龙头节(二月二)、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寒衣节、腊八节、祭灶节。八小节浓缩了山西人的传统观念,是山西人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审美追求的充分展示。二十四个“毛毛节”演变到现在,有的还在过,但有很多节日被淡化了。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成熟的农耕社会,也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生产技术最完备的国家,还是发明纪年历法和农时节令最早、最完善的国家。而三晋大地又是处在黄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根据日月星辰天象和气候冷暖变化,总结出一年四季和二十四节气,古往今来,人们就是根据这些节气进行农业生产,春种、夏锄、秋收、冬藏,根据这些节气过年过节、改善生活、祭祀娱乐、休养生息,使这些节气也都有了丰富的民俗活动。另外,还有一些佛教、道教的节日,以及一些神仙的诞辰在民间也有民俗活动来纪念。所以,一部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其实就是展现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一年中隔不了几天就有一个传统节日,就会有一些民俗活动。
山西不仅是中国岁时节日民俗最早出现的地区之一,也是人造神仙最多的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长期奉行夏历,史书记载的夏都安邑(今夏县)及尧都平阳(今临汾市)都在山西境内。古人认为,生前有功于人,死后为神,这是中国造神的准则。所以山西境内产生了很多人造神仙,其中关羽为人造神中的佼佼者。山西境内建有许多神仙庙,这些神庙大多是该神仙的故乡,同时山西也是很多神仙的故乡。加上受佛教圣地五台山、北岳恒山的道教信仰的影响,山西人对鬼神尤其信仰。旧时在三晋大地的广大农村,几乎是无村不建土地庙,无家不供天地爷,无处不塑龙王像,县城里必建城隍庙。由于对鬼神的信仰,又产生了规范自己信仰的行为,就是所谓的“禁忌”,禁忌的事项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可谓无奇不有。禁忌一般是通过口头传承和行为示范在民间流传,它渗透在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文化与科学不发达的农村,在人们的心灵深处,还有一定的市场,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民众信仰。因此,禁忌也成了民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介绍家乡的民风民俗时,这一部分不可缺少。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人生礼仪和生活禁忌。每个人在一生中,都要经历这些人生礼仪和生活禁忌,甚至在娘的肚子里就有了禁忌;诞生后就有诞生礼仪,还要经历过满月、过百日、过周岁的礼仪;进入少年旧时还有开锁礼仪,进入成年时还要有冠(笄)礼;成年后还有婚、嫁礼仪,过生日、过本命年的礼仪;到老年还要有子女给做寿的礼仪,直至最后还有丧葬、祭扫礼仪。这些人生礼仪和生活禁忌,同样是丰富多彩的。此外,人的一生中还有可能经历一些其他的礼仪和禁忌,例如:遇到修建房屋时有讲风水的民俗,施工动土时还有避太岁的禁忌,动土结束后还有“谢土酬神”的礼仪,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有很多禁忌和礼仪。这些林林总总的人生礼仪和生活禁忌,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俗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和地域中逐渐形成,代代相传,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和演变。
民俗文化是一种迷人的文化,民俗文化以它悠久的历史而迷人,并以丰富多彩的内涵而迷人,还以它独具魅力的乡土气息而迷人。中华民俗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色彩。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是最有生机、最为精彩的一部分,它内容广泛,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涵深远,富于哲理,成为地方民间文化的宝库。岁时节日民俗更是具有民族特色风采的民俗文化,对青少年尤其有吸引力,很多人成年后还常常陶醉在儿时过年过节趣事的回忆之中。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出的生活抒情诗。中华民俗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将海内外炎黄子孙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民族之魂,也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之根。
在漫漫的人生长河中,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童年时代更加短暂。人的一生总会经历很多的事,这些经历过的事,犹如流水中的浮萍,伴随我们成长,使我们从中学到经验和知识。岁月之剪剪掉了生命历程中的许多枯枝败叶,随着时光的流逝,成年后经历过的很多事都成了过眼云烟,大都消失淡忘了,而童年时代的那段无忧无虑的愉悦生活却在记忆中散发出微小的光芒。童年往事像涓涓流水一去不复返,但却永远忘不了。当我们把这些散发着微小光芒的童年往事,用回忆录的方式记录下来后,童年时代的那段岁月就不再会流逝,永久地保存下来,成为永恒的存在和幸福的回忆。当我们翻阅这些回忆时,我们就会又回到那段难忘的岁月,回到那些逝去的亲人当中,又会回到快乐的童年。这也正是我写作此文的初衷。
本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我的童年生活,不是一年一年地写,而是把童年时代经历过的事集中在一年中写出。为了增加趣味性,在描写民俗活动时,追叙了一些民俗活动的由来以及相应的民间传说。农村生活本来就很有规律,每年经历的事大体差不多,尤其是各种民俗活动,每年基本一样。第二部分重点介绍家乡的一些风俗习惯、人生礼仪和生活禁忌。这些人生礼仪和生活禁忌都是我小时候经历过或看到过的。无论是农事活动还是岁时节日民俗,以及风俗习惯和人生礼仪,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如今都有很大的变化,有些风俗习惯淡化了,也有一些风俗消失了,所以本书对当代的年轻人了解那个年代的风俗习惯、人生礼仪、生活禁忌和民俗活动也是很有意义的。由于是童年时经历过的事,全靠记忆写成,一些民风民俗不一定准确,仅供参考。
我从小生活在太行山脚下的小山村,过着平平淡淡的农家田园生活。度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童年时代的生活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却永远忘不了,那时还是刚解放,还是小孩子的我,生长在父母身边,生活得轻松愉快,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人们常说童年时代是个绚丽多彩的梦,有过欢乐,有过悲伤,也有过温馨。童年往亊犹如五彩缤纷的气球,是那么令人留恋与珍惜。战争年代的一些事由于年龄小,大都记忆模糊。从我记事起,日本投降,解放战争,1947秋家乡解放,村里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又有镇压反革命运动、抗美援朝,农村组织互助组,初级、高级农业合作社。这期间我在家乡上过四年小学,其中1948年我学的还是《三字经》《百家姓》。1952年,又考入史家岗完全小学读过两年高小。1954年考入定襄第二中学,读完三年初中。1957年毕业后考入太原第六中学。进入高中后,就离开了故乡。
在家乡期间,除了上学外,都是跟着父母在农田里劳动,差不多大部分农活都干过。除了干农活外,初春时在田野里刨过甘草、小蒜;春暖花开时在梯田的堰上掏过鸟蛋、小鸟;夏天时在木瓜沟、阎二沟崖畔上采摘过木瓜;暑假时在大田里打瞎老、捉蚂蚱、给毛驴割青草;秋天时在野外给羊割过饲草,在荒坡上采摘过“察毛花”,在收割完庄稼的地里搂过柴火、树叶;冬天,在大雪纷飞时,在雪地里堆雪人、滚雪球、打雪仗,玩个尽兴。村子里到处有我活动过的地方,到处有我生活过的踪迹。正月里我还参加过村里组织的高跷秧歌队。看到过或参加过家乡一年四季各个时节的民俗活动。特别是过年的民俗活动,又是那样的隆重热烈。家乡的人生礼仪,从小孩子过满月、过百日、过周岁,成年人过生日,老年人祝寿,以及婚姻嫁娶、做丧事,都亲身参加过。还有盖房修屋、谢土酬神的禁忌和礼仪都经历过,家乡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我都记忆犹新。
离开家乡后,先在省城太原上高中,毕业后,又被保送至首都北京上大学。五年的大年生活使我学到不少知识。大学毕业后,分配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来到了黄海前哨,祖国的东大门。至今已经五十多年了,两鬓已经斑白。故乡的长辈们都已相继辞世,他们那一代人,就像一盏燃尽的油灯,成为愈来愈模糊的记忆。
离别家乡后,思乡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我常常把童年时在大自然中的陶醉,比拟成长睡不醒的睡莲,出现在梦中,细长细长的枝蔓,支撑着梦的骨架,圆圆的绿叶,编织成一个梦的摇篮。童年时的生活,编织在梦中经常出现。春天来了,这是花香四溢的季节,杏花开了,桃花红了,不久,梨树、果树也陆续开花了,连成片的枣树也开满了薄白细碎的小花。整个山村是花的海洋。榆树吐出累累榆钱,湾子地的香椿芽又是一片暗红,散发着清香。漫山遍野是望不到边的绿海,衬托着红的、白的、黄的、紫的……各种野花,一阵阵湿润的微风吹来,那浓郁的花粉青草气息,直向人心里钻;夏天来到了,村里村外一片葱绿,杏树枝上挂满了金灿灿、黄愣愣的杏,任人采摘。我家种的西瓜又甜又沙、香瓜又脆又甜,食后回味无穷。闷热的炎夏,棒槌沟的凉水则是我们向往的圣地,脱光衣服,跳进水里,来回扑腾几下,好凉快、好舒服啊!秋天到了,这是一个金色世界,地里一片金黄,又是一个丰收年。院子里的枣树,披红挂绿。场院里葡萄架下,一嘟噜一嘟噜的葡萄红得发紫,挂在架下,让人馋涎欲滴。秋日的早晨,有奇异的美景,缕缕淡淡的晨雾,像绸带飘在湛蓝的天空,绸带的两头分别系着不远处的大山。山村的上空升起袅袅炊烟,一条一条直线似的升上天空,看不出一丝风。每当黄昏来临,夕阳带走了西山的晚霞,我和弟弟们在村口的草坪上跳呀,蹦呀,或追上追下,相互嬉戏,丢落的全是爽快无邪的笑声;冬天来到了,又是冰天雪地,数九寒天,大雪纷飞。在雪地里堆雪人,滚雪球,打雪仗,玩个尽兴。雪停了,在院子里支一个筛子扣麻雀。或者抱一捆羊的饲草扔进羊栏,观看羊群争食;在瑞雪中迎来了过大年,庆祝活动又是那样的隆重,民俗活动又是那样丰富多彩,让人难以忘怀。冬日的黄昏,遥望南边远处的几个山峰,像一队骑马的武士,矗立在南边。推门进屋,一屋子蒸汽,母亲敞着大锅口煮面条,童年时代的这些生活片段会经常出现在梦中。
我们生活在人世间,经历过的事总会遗忘一些,而童年时在家乡的那段生活却永远忘不了。童年时代的生活是多彩的,童年时的记忆都是甜美的,忘不掉那每天的清晨,总是那公鸡的鸣声叫醒贪睡的我,傍晚的斜阳下,家家屋顶飘出的缕缕炊烟又是山村中醉人的风景。看着屋前趴着的大黄狗,葡萄架下呆立的鸡群,诠释出山村生活节奏的悠然自得,爷爷们的旱烟袋和奶奶们的针线筐,又把小山村装点得原汁原味,闲适悠然。门口那盘石碾吱吱呀呀不知响了多少年,光滑的碾道里留下多少辈人一日三餐的期盼。
童年的梦是七彩的梦,童年的歌是欢乐的歌,童年的脚印一串串,童年的故事一摞摞,回想起美好的童年生活,在那五彩缤纷的岁月中,有多少往事浮上心头,忘不了故乡春天的花,夏天的绿,秋天的丰收,冬天的雪。忘不了各个时节的民俗活动,尤其是过年时的热闹气氛和隆重的庆祝活动,十分难忘。家乡的快乐日子一年又一年,家乡的人们一辈又一辈,像一首无言的诗,如一杯醇厚的酒,成为心中永恒的记忆。俗话说:月是故乡明,山是故乡美,我对家乡的情感是没有完结的。尤其人到老年时,更加思念故乡,更加关注故乡。现在每天看完《新闻联播》节目后收看气象节目时,我不仅关注住地的气象,而且关注家乡的气象,关注家乡的晴雨冷暖,关注家乡的旱涝丰歉。我喜欢家乡四季如画的景色,更喜欢如画景色中的农家田园生活,也喜欢乡村中传统的风俗习惯和传统的民俗文化。小时候的这些经历,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一段经历。叩开记忆的大门,多少童年往事,就像家乡的牧马河,缓缓流淌,源源不断。现在就让我们回到60年前,看看我小时候一年四季的农家生活,看看那时候家乡各个时节的民俗活动,还有各种生活禁忌,以及当时家乡的一些风俗习惯和人生礼仪。这么多的内容从哪里说起呢?首先介绍我的童年生活,一年四季又从那里说起呢?就从春天讲起吧。而春天是从立春开始,那就从立春讲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