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253500000002

第2章 千古交情,唯此为至

——杜甫与李白、高适的友情

唐朝建立之初,唐太宗贞观之后的一百多年,出现了国力强大、经济高涨的全盛阶段,被誉为盛唐。生活的无限丰富与广阔,开拓了诗人的胸襟,文化也随之出现了全面繁荣的高潮,许多著名的大诗人同时出现,诗坛放射出璀璨的光彩。但随之而来的“安史之乱”,急剧变换的社会环境,改变了诗人的生活,也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创作理念:之前的诗风,富有浪漫气息与理想追求;之后的诗风,充斥着沉郁悲壮与艰辛无奈。李白、杜甫等文人,青春年少生活在开元盛世,中老年却饱受了离乱的苦难。时代的变化反映到诗人的创作中去,因而生成了李白之飘逸,杜甫之沉郁,高适、岑参之悲壮,从而构筑了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高峰,造就了盛唐的文学之盛!

然而,更让盛唐文学闪耀万世光辉的是,中国历史上顶级诗人们的幸会。仿佛冥冥之中有一种缘分,这些浪迹天涯的大诗人在远离故土的某个地方,竟会有命运的交集,难忘的相聚,并留下不朽的诗篇,将他们珍奇的友谊铭记。真挚的友情是唐代文人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伟大的作家都是胸襟开阔、具有强烈正义感、积极进取人生态度,高深艺术造诣之人。对社会丑恶事物的厌憎和彼此间对才能的尊重,使他们容易达成共识,因而建立起亲密的友谊来。正是有这些才高学富的文坛巨子间的互相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才使盛唐之诗坛高峰迭起。杜甫便是一个极为重视友情的人,他与许多著名诗人都有交往,如李白、王维、储光羲、高适、岑参等,有的成了终生的朋友。他们相互间有许多表达思念饱含深情的诗篇,李白写给杜甫的诗有三四首,杜甫写给李白的诗有十余首,写给高适的诗近20首,与岑参也有唱和。

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书香门第,在中原成长,受儒家思想影响颇大。古人中那些圣贤豪杰、忠臣孝子,家族中历代先辈的事业文章,无不对他思想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决定了杜甫必定要走一条科举之路。唐代科举取士的方法分生徒、贡举、制举三种:在京师及各地学校成业的诸生,送尚书省受试的,为生徒;未从学校出身,但在州县受试及第了到尚书省受试的,为贡举;每隔数年,天子诏行一次以举非常之士,为制举。杜甫19岁开始游历,后在州县受试及第,开元二十三年(735)24岁时,回洛阳应进士考试,不第。之后备考的八九年,倒成为杜甫最为快意的时期;他游览了许多名胜,结识了许多名流。

杜甫先去衮州司马任上的父亲杜闲那里省亲,乘便游历了衮州、齐州一带名胜。这期间,令人称奇的是,杜甫与求仕失利的高适在山东汶水之畔的济宁相遇结识。高适大杜甫10岁,沧州人。早年随父旅居岭南,父死后,回到中原,客居商丘、开封一带。有游侠之风,曾游历长安,北上蓟门,漫游燕赵;以建功立业自期,寻求进身之路,但都没有成功。32岁时赶赴长安应试,不第,三年后,写下借汉写唐的边塞诗《燕歌行》。杜甫十分欣赏高适的豪放诗情,感佩他对国家边防的忧患意识,联想自己与之相似的求仕经历,大有相见恨晚之叹。虽是萍水相逢,但两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话题颇多,互相留下了深刻印象。高适与杜甫,青年时代结下的深厚友情保持终生,虽然后来二人的人生境遇差距很大,但友情却历久弥新。

开元二十九年(741),杜甫归东都为姑母送葬,之后在洛阳一带流连。天宝三年(744)那个孟夏,令人称奇的事情又发生了,44岁的李白与33岁的杜甫在洛阳相遇了!对于这两位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诗人的奇妙相遇,闻一多先生有一个恰如其分的比喻,是“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两位创作成就卓越的诗人,受到世世代代的赞美:一个被誉为“诗仙”,一个被誉为“诗圣”。两颗巨星在洛阳的天空相映生辉,由此结成友情,写下彼此思念富有深情的诗篇。他们的友情光耀千古,成为一则为人津津乐道的文坛佳话。

国家强盛,鼓舞着以李白与杜甫为代表的文人都怀抱起向往功名事业的雄心和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他们在学习传统经典方面下过苦功,并以毕生精力执着地去追求自己的既定目标,这正是初唐、盛唐时期文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典型写照。李白,出生在中亚细亚碎叶城,5岁时随做生意的父亲迁居四川江油县青莲乡。他所走的是一条漫游而兼求仕的道路,从26岁开始,漫游各地,求仙访道,干谒诸侯,蓄养名气,以待发现启用。各地丰富的自然文化景观激发了李白的创作激情,那些精美诗篇增大了他的知名度。两年前,李白自会稽至京师,得到贺知章引荐,被玄宗召见。不经科举考试,直接供奉翰林院,为皇帝起草诏书。但这样的官场生活只维持了一年半。自由散漫惯了的李白,不谙官场政治,又得罪了高力士等权贵,便被唐明皇赐金放还了。

那年三月,失意但自负的李白,出了长安城,一路东行奔向洛阳。而已在洛阳活动了两年的杜甫,“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正为世态炎凉、人心不古而郁闷,而孤独着。仕途的坎坷,相似的命运,使杜甫与李白话语投机,一见倾心,但对社会与官场的看法,杜甫还稍逊李白。长安都府的一入一出,使李白对时局的认识前后有很大不同:置身宫廷,看清了封建政治的黑幕;走出宫廷,抛弃了对朝廷的幻想。他的创作也由之前对太平盛世的讴歌,变为对社会现实的抨击与控诉。初秋,李白提出要去梁宋一游,恰好杜甫也要去。杜甫携李白来到了宋中(开封、商丘)等地。

汉魏六朝以来,士人的思想,主要由互补的道家、道教、儒教思想所构成。唐代文人对儒道释三家思想都很重视,但儒家思想渐趋成为主导;他们不仅有出世的准备,更有入世的努力。李白小时候受道家思想影响较大,求仙访道贯穿了他的一生,但儒家的济世情怀仍为其思想主导。对国家、对天下,他始终怀有强烈的责任感;虽屡经坎坷,但胸中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始终未泯。而正值盛年,刚刚建立起自己风格的杜甫还没有经历过饥馑、冻馁之苦,他踌躇满志,一心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梦想,且用世心切,正为寻求声名而广泛游历。如今,遇见这位已创作出许多名篇、见过大世面的李白,不禁为他的才情风采所倾倒,更增强了弃世高蹈之志。由夏至秋,杜甫都陪伴在李白身边,也借此良机频频向李白请教。多数时刻,都是神情谦卑的杜甫,仰面倾听着超凡脱俗、才华横溢的李白的教诲。杜甫写下第一首给李白的诗篇,“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赠李白》)描述李白给他的美好印象,表达了与李白同样厌恶都市生活和羡慕隐居山林的心情。李白虽比杜甫年长11岁,但对杜甫也非常敬重。二人开怀畅谈,相知愈深。

他们在开封漫游时,更为令人称奇的事情发生了,李白、杜甫与高适巧遇!真是天赐之缘,三个代表不同诗风、流派的大诗人竟然相遇了!杜甫与高适相识5年后重逢,自是不胜之喜;继与杜甫结交后,高适与李白也结交了,更是喜上加喜。

短暂但快意的游览开始了。三人结伴而行,直抵宋中。梁宋的诸多胜迹,如宋城的梁孝王平台、开封梁园的师旷吹台、单父的宓子贱琴台,他们一一游过,而三人的开封之游最为人称道。《新唐书·杜甫传》有载记:“(甫)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三人在诗中均对此次游历多有描述,而杜甫写到的次数最多。如《昔游》诗曾记:“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遣怀》诗更为详尽,不仅写场景,还抒发豪情,“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芒砀云一去,雁鹜空相呼。”其豪放壮美之情形,令后人难以想象。

李白的翰林供俸被朝廷停发,杜甫应进士试落第,高适在宋州供职才当上参军。三个怀才不遇之人,彼此倾心,情趣相投,互述心曲,悲声与豪情杂聚其间。从秋初至秋末,他们一起登临凭吊,狂歌痛饮,谈文论诗,又都孤忿满怀,忧虑时政与边事,憧憬有朝一日为天下苍生而东山再起。他们还彼此相约,从此同甘共苦,永不相忘。

三人同游溱园与庄周故里时,高适留下了“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诗句;李白以庄周梦蝶典而赋诗:“庄周梦蝴蝶,蝴蝶为庄周。……富贵故如此,营营何所求。”表达他们对庄周的处世哲学、生活方式的倾羡。

十月,三人同去齐州司马李之芳那里,拜访从北海郡访侄而来的太守李邕。此人亦是文坛老宿,且喜好联络,曾在几年前慕名亲自登门拜访过杜甫。三人陪同李邕游历,在历下亭及鹊山湖亭宴饮,最令他们尽兴难忘的是,趁着秋高气爽,借助东道主提供的条件,他们到宋城东北的孟诸大泽中打了一次猎。李白幼好剑术,高适“三十解书剑”,多至边塞,武艺自是好的。杜甫与二人在一起,受到感染,也该是气概不凡的吧?对此次秋日驰马出猎,三人均有诗篇记述。高适在《同群公出猎海上》诗中有“鹰隼和翩翩,驰聚相传呼。……高鸟下宫,困兽斗匹夫”句,在《宋中十首》诗中还有“朝临孟诸上,忽见芒砀间”句。李白在《秋猎孟渚夜归》诗中有“骏发跨名驹,雕弓控鸣弦”句,杜甫在《昔游》诗中有“清霜大泽冻,禽兽有余哀”句。在诗中,骏马奔驰,弓箭迸发的猎场情景活灵活现,高呼大叫,猎者的豪迈俊朗绘声绘色。

转眼冬天来临,高适计划离开梁宋,南游入楚。于是,先与二人告别。接着,杜甫继祖母卢氏去世,需回乡治丧,于是,与李白分手,二人相约再同游齐鲁。李白则还衮州(天宝元年改为鲁郡)任城,探视寄住的家小。

翌年刚入秋,回乡料理完家事的杜甫,先去看望在临邑作主簿的弟弟杜颖,然后如约去鲁郡会李白。二人重逢,结伴再游。拟先游东鲁,再去淮泗。政治上的大起大落,使李白饱受打击。信奉道教的他,此时妄想服灵丹而羽化飞升来排遣苦闷的心情。杜甫受李白影响,也对道教热衷起来。于是,他们北渡黄河到王屋山求仙访道去了。长途跋涉到了那里,不料华盖君已死,弟子也大多四散。二人却没有因此从求仙的狂热中清醒过来,而是继续相携而游,赋诗作歌,乐在其中。他们一起上东蒙山,寻访了隐居其中的董炼师和元逸人。杜甫作《玄都坛歌寄元逸人》诗记之,“东蒙赴旧隐,尚忆同志乐。”李白特作《戏赠杜甫》诗作为旅途调剂:“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接着,二人又同到鲁郡城北的范十庄上盘桓了半月余。范十是他们在济南认识的一位隐士。离开时,范十请其留诗以纪。李白作《寻鲁城北范居士》诗,“还倾四五酌,自咏猛虎词。近作十日欢,远为千载期。风流自簸荡,谑浪偏相宜。”杜甫作《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二人友情日深,情同手足:白天他们拉手散步谈心,饮酒赋诗;夜晚同床而眠,彻夜倾谈。杜甫后来所作《昔游》诗还谈及此事,其“王乔天下坛,微月映皓鹤”句,言当时的他梦寐恍惚,如见道士跨鹤于天坛也。可见他们当时求仙之心确乎迫切。

秋深了,天凉了。李杜求仙学道的热忱亦有些冷却。至鲁郡,杜甫写下第二首给李白的诗篇,“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全诗仅用了28个字,就描绘出李白的生动形象,表现了李白的风采、气度与品格;同时,也悲叹失意之浪游,暗示杜甫对兴致豪迈却怀才不遇李白的怜惜之情。此诗,显示了杜甫诗歌沉郁有致,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风格。诗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以“蓬”为喻体,比喻二人行踪漂泊不定。“尚飘蓬”形象地比拟出他们都正遭受着仕途的坎坷。“愧葛洪”,是说二人求仙学道惆怅而归,几无所获。而“痛饮狂歌”句的言外之意是,你李白虽然每天痛饮而狂歌,但终不为朝廷赏识,得不到施展的机会。“飞扬跋扈”词则用古义,不但揭示了李白傲骨嶙峋、狂荡不羁的性格,而且也写照出李白人格的与众不同。“为谁雄”,是通过反诘句来议论,又有谁来欣赏你李白的勃勃雄心呢?突出了这位绝世天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寂寞,让人倍增对李白的同情与爱怜之情。正是数月间面对面的接触,心贴心的交流,使杜甫对李白加深了了解与理解,才有了诗中对李白形象生动的描绘与细致的刻画。

但还得回到现实中来,获取功名是必需的。杜甫将西上赴考,李白也将南下漫游。于是,他们结束了跨越两年近三个月的两次游历,也结束了短暂的兄弟般的欢快生活。怀着对这唯一的一次畅游最美好的回忆与深情,李白与杜甫执手相别,各行其道。杜甫先行一步。李白携诸友在石门(山东曲阜县东北)为他饯行。去秋高适他往,今秋杜甫即离,李白的心情可想而知。殷殷话语,依依惜别,干掉此杯,相约重聚。李白作《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表达他的惜别之意,“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看来,他对杜甫的赠诗是有深刻印象的,也以“蓬”为喻体,以“飞蓬”结句,写出行踪漂泊的好友临别时的一脉深情,但“重有金樽开”的重逢愿望最后是落空了的。鲁郡石门,成了他们的永诀之地。此番别过,至李白去世的17年中,二人再未得相见,而此情此景,却浓缩在杜甫的心底,永生难忘。

送走杜甫,李白回到鲁郡家中,倍感孤独寂寞。一天,他到城外的沙丘游走散心,见两棵老树,在秋风中发出萧瑟之声。触景伤怀,李白愈加思念好友,于是挥笔写下《沙丘城下寄杜甫》诗记录心情:“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你看,这次杜甫不在身边同游,“齐歌”“鲁酒”都提不起他的酒兴与情致了,而萧瑟的秋色、秋声,更使人倍感孤寂、凄清,那滔滔不绝的汶河水,也难以流尽他的离情别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情感深沉真挚,李白把对杜甫的思念之情写得格外动人。

李白决计再游吴越,去剡溪,重寻旧梦。在送别杜甫后不久,李白也被朋友们依依相送了。《梦游天姥吟留别》(题目又作《别东鲁诸公》)即为此时所作,倾泄了他对剡溪如饥似渴的思念和对朝廷的莫大鄙视。别后,杜甫自齐鲁先到东都洛阳,随后去了长安,他仍想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梦想。抵长安,杜甫又有许多交游,接触到一些文友,与前一年进士及第的岑参结识;于坊间里巷,又听到许多官宦士子的传闻。不久,他便写出了《饮中八仙歌》,为当时在长安颇有知名度的八个文人酒客分别以诗画像,把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及艺术成就写得神气活现。基于对李白的了解,其中写李白的四句最为生动形象:“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倾服李白,对他感情很深,怎奈关山阻隔,之后的岁月里,他只能将关心与思念之情化作诗行聊以表达。在长安那些备受煎熬的日子里,杜甫常常想起与李白在一起的美好时光,系念着他的前途命运,在多首诗篇中抒发了对李白的深厚情感。与李白分手两年后的一个冬日,在寒冷寂寞的书斋里,杜甫不禁又想起了李白,写下《冬日有怀李白》:“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期。”当时,正忙于备考的杜甫,却禁不住分神,一整天都在想念李白,甚至后悔没有追随李白而去。可见,李白在杜甫心中的分量。

李白开始淡出政治视野,浪迹南中,求仙访道,游历山川。他取道邳州、先后到扬州、淮安、苏州、金陵等地,盘桓五六年,才返鲁省家,游梁园、南阳、邯郸、蓟门、太原等地。

冬去春来,天宝六年(747)春,杜甫又思念起李白来。在更为紧张的备考间隙,他挥笔写下《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总是赞赏备至。首句便一气贯注,对李白诗直接予以热烈赞美。“诗无敌”,因赞其人而忆其诗,不仅表达了对李白才华的无比钦仰,也喻比了他们友情的无比真挚。清代杨伦在《杜诗镜铨》中有恰当评论:“首句自是阅尽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窃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后四句,将杜甫定居西北比如古树,李白漫游东南喻为浮云;杜甫在渭北忆李白遥望江东,惟思天边的晚云;他设想李白在江东也在忆自己,翘首渭北的春树。以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地隔遥远的两位大诗人,已没有了再相聚的机会,只能互相凝望的情形。以悬想示先的手法写离情,不言怀想而怀想之象自在其中,并由此引出何时再欢聚把酒论文的期盼,自然而生动,别开生面。

不久,36岁的杜甫参加了京兆尚书省的进士考试,仍不第。这是宰相李林甫操纵的一场欺骗性考试,入试者皆不录取,以向帝王称“野无遗贤”。杜甫与元结等一批才子都成了受害者。值此,杜甫决意放弃科考,而去走通过权门举荐入仕之路。于是,便屡上诗权贵公卿,以求荐引。其间,亦得一二人知遇,但最终未得实际助力。在长安长时间的滞留中,杜甫饱尝酸辛,备受冷遇,后半生之困厄由此开启。

此后,李白再没有思念杜甫的诗,高适对梁宋同游在诗中却时有提及,杜甫仍到处打听李白的消息,推测着李白的行踪,想象着他的际遇,盼望着与他再见。听说早年曾随李白等归隐泰山的孔巢父要辞官追随李白南游,杜甫忙写了《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信今何如。”再次赞扬李白罕见的诗才,叮嘱孔巢父见到李白时一定要转达他的问候。

同时,杜甫也牵挂着高适、岑参等好友。天宝八年(749)夏,年近半百的高适得到名相张九龄之弟睢阳太守张九皋的赏识,在其推荐下举有道科,中第,并授为封丘县尉。对于这样一个迎来送往的九品地方小官,高适不能忍受“拜迎长官”“鞭挞黎庶”的精神苦痛,只干了两三年便辞官客游到长安,与杜甫得以第三次相聚。

当时朝廷内外一片混乱,已现令人堪忧之象。玄宗皇帝年老昏聩,外戚宦官专权祸国;藩镇一方坐大,各有所图;前方主将高仙芝出征大食,连遭败绩。此时,杜甫在长安已漂泊了六七年,虽然天宝十载(751)有机会向朝廷进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诏令安排其侍制集贤院,但并没得到一份具体工作。生活窘迫的杜甫对现实的认识虽更为深刻,但政治理想却并未消尽。秋,岑参回京述职。小杜甫三岁的岑参进士及第后,被授右内府兵曹参军。满怀报国之志的他,早有到边塞戎马中开拓前程的雄心。三年前得以初次出塞,充任安西(今甘肃酒泉)节度使高仙芝的掌书记,随之转战安西、武威一线,写下了《塞下曲》《逢入京使》等篇,在边塞诗写作方面已小有名气。一个傍晚,岑参相邀逗留在长安的高适、杜甫、薛据、储光羲等同僚诗友,出城郊游,同登京师慈恩寺塔。

这是一次让亲历者难忘,也让历史铭记的登临!见宝塔巍峨俊逸,众人触景生情,纷纷赋诗抒怀。高适《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诗与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诗,都先描摹慈恩寺塔及周边景色,然后抒发情怀。从威壮到伟丽,从苍凉到空茫,在景致的描摹中,流露出诗人对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忧思之情。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寓情于景,寓意深远,表达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忧愤。其中“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诗句,言天下将乱,宴乐不可以为常,并以此点睛全篇题旨。杜甫之诗,成为同题诸诗中的压卷之作,也是他前期创作中的一篇重要作品。

初唐、盛唐时期,约定俗成出另一条致仕之路,即从军时间长的人,可得大郡任职之机会。一些朝中不得志的文人,便趋走边塞,以为进身之阶,同时,投身戎幕,也可实现自身平定边陲的报国理想,这样的精神内涵从他们的边塞诗中可以看出。登塔吟咏之后,高适也受聘西行,入陇右、河西(今甘肃武威)节度使哥舒翰幕,作掌书记。当时握重兵的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有任侠风,重言诺,又能甄用人才,吸引了严武、高适等文人,先后入其幕府从事军务。是年冬,高适随哥舒翰入朝,与杜甫短暂相聚,同游赋诗,但很快便辞返河西。杜甫作《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诗送之。诗中描述了高适“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的英姿,并劝勉高适珍惜微职、慎其形象,争取更大战绩。“常恨结欢浅,各在天一涯。”“边城有馀力,早寄从军诗。”好友天各一方,只能期盼高适在守边之余暇,多作多寄些从军诗来,以慰思念之心。

从戎军中的高适、岑参,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而纵横疆场,战争惨烈,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这让杜甫在羡慕两位友人的同时,更多的是惦记与牵挂,因此,时常写诗安慰鼓励他们。定是不断读到来自军中高适的好诗,天宝十二年(753年),在《寄高三十五书记》诗中,杜甫于担忧之中露出欣喜:“叹惜高生老,新诗日又多。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主将收才子,崆峒足凯歌。闻君已朱绂,且得慰蹉跎。”把老将高适新诗日多、杜甫蹉跎得慰的情景描绘得生动可见。天宝十三年(754年)九月,杜甫写下《九日寄岑参》诗给尚在长安的岑参,交流郁闷的心情。“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杜甫欲去访问岑参,却因大雨所困。“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他满怀忧国忧民之情,由大雨想到农人稼穑之辛,对秀美的菊花都无心欣赏。“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并言说岑参此时也会像自己一样,无心采黄花,而是将愁怅付之诗酒以遣怀。很快,岑参再次出塞,到封常清幕中任职一年有余。他往来于西域北庭、轮台间,一大批边塞诗名篇多成于此。是时,岑参诗名大震。战事连绵,遇到往来边关之人,杜甫总不忘让其带上自己对朋友的问候。天宝十四年(755),在《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中杜甫写道:“汉使黄河远,凉州白麦枯。因君问消息,好在阮元瑜。”再一次向在凉州遥远边塞驻守的高适表示诚挚的慰问。至此,通过多次交游、唱酬,杜甫对高适、岑参更为了解,佩服他们在边塞的作为,欣赏他们的边塞诗风,后来在成都,杜甫以诗之形式对他们的成就作出了进一步的评价。

长安十年,杜甫一直在努力谋取一职官位,直到天宝十四年(755)十月,经人推荐,才被任命为河西县尉,一个管理门禁钥匙的九品官。长安十年奔波,仅获此微职,河西县远在云南,杜甫身体又不好,他拒不赴任。那一刻,他是否想到了高适当年辞掉封丘县尉之事呢?后改授其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接受此番任职后,杜甫去奉先探望妻子,一路奔波,作长诗五百字以纪。杜甫任职仅一个多月,安禄山反,很快,整个北方陷入了战乱的骚扰。玄宗及朝中重臣出奔四川,传位于太子,肃宗在凤翔即位。随即,命房琯为招讨节度使,与贼战于陈陶斜;命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守潼关;拜高适左拾遗,转监察御史。杜甫在赶赴凤翔途中被叛军所获,历尽艰险才从囹圄中脱身,终于至德二年(757)初夏,见到了肃宗,被任左拾遗。唐制,拾遗、补阙都是谏官,品秩不高,但属近臣,可直接向皇帝提意见,还可举荐贤良,向称清贵。这也是杜甫一生在朝中所得到的最高官职。他踌躇满志,尽职尽责,与人一起推荐东归勤王的岑参任右补阙。

至乾元元年(758)春,贾至、王维、岑参等同仕于朝,又皆在谏省。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特殊时期,国事纷纭,贤愚难辨,个人命运只能随着国家的风雨飘摇而起伏不定,即使这样居官闲散没有实权的职位也难得安稳。岑参在职期间,敢于直言,指述权佞,因而受到一些达官贵人的排挤。诗人悲叹自己仕途的坎坷遭遇,因此产生失望情绪,岑参曾写一首自我解嘲诗《寄左省杜拾遗》给杜甫,向既是同僚又是诗友的老朋友吐露内心的苦衷与失望。“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两句,以悲伤的语气抒发愤懑之情。“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结尾两句,是全诗的高潮,用委婉的反语抒发内心之忧虑,感慨自身的坎坷遭际,讽刺朝政的昏庸腐败,表达了岑参身处卑位而又惆怅国是的复杂心态。这与当时同为谏官的杜甫在《题省中壁》与《曲江二首》诗中所发“衮职曾无一字补”“何用虚名绊此身”的感慨是相同的。所以杜甫读了岑诗后,读懂了诗中的“潜台词”,即作《奉答岑参补阙见赠》诗和之。“窈窕清禁闼,罢朝归不同。君随丞相后,我往日华东。冉冉柳枝碧,娟娟花蕊红。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杜甫称赞岑参的诗写得好,已为“白头翁”的杜甫心领神会。杜甫与岑参的唯一的唱和之作即是这样产生的。

看到岑参,杜甫不免想到李白。杜甫对李白的钦佩与怀念是由衷而持久的。他是最早对李白创作做出较全面、较严肃评断之人。从“李白斗酒诗百篇”,到“白也诗无敌”,他写李白的诗篇,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为当时之最。至德二年(757),杜甫在《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诗中还在说:“近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杜甫始终视李白为师长,以其为学习榜样,尤其推重他的的歌行。与李白分别不久所作的两篇歌行,便显露出一股仙气,语言风格也近似李白的飘然不群,表明通过同游中的交流切磋,李白从为人到创作对杜甫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正是杜甫的虚心,在经过刻苦的写作实践后,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稍微安定下来,杜甫便开始搜索李白的踪迹;乱世中,他始终惦记着好友的安危。实际上,二人分手后,李白先重走之前隐居过的吴越、秦淮之地;安史之乱后,奔逃到金陵、余杭、宣城等地,后到庐山屏风叠暂居。隐逸中的李白并不是只想走出世一条路,而是在等待入世之机会,他的那颗兼济天下之心从未泯灭。正像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所表白的:“吾与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李白对这次变乱的原因认识得很清楚,对当时的官军无能和两京的失陷感到非常不满,希望对胡人实行武力抵抗,并坚信一定会取胜。玄宗逃难入蜀,李白针锋相对,写下《蜀道难》,其中“问君西游何时还”句,对玄宗的逃跑带有明显的谴责之意。同时,也为自己在国家危难时刻却无能为力,只能逃难感到惭愧。

杜甫也好景不长,数月后,宰相房琯陈陶兵败遭弹劾被贬为太子少师,他上疏为之辩护求情,激怒了肃宗,被羁押审讯,后经人说情才释放出来。很快,随着房琯被贬为邠州刺史,杜甫也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此前官运顺畅的高适,也遭遇不顺。他先前一直在河西佐助哥舒翰抵御安禄山叛军,后因潼关失守,于天宝十五年(756)返朝,嘉迁侍御史。不久,随玄宗至蜀郡,拜谏议大夫。至年底,复得肃宗器重,出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平永王李璘,讨安史叛军。高适转战南北,功勋卓著,很快名震朝野,但因敢于直言而遭李辅国等谗毁,这一年被贬为太子少詹事,留司东京洛阳。杜甫闻讯深为忧虑,作《寄高三十五詹事》,“安稳高詹事,兵戈久索居。时来如宦达,岁晚莫情疏。天上多鸿雁,池中足鲤鱼。相看过半百,不寄一行书。”对仕途受阻的高适进行劝慰,也对其不勤于书信加以抱怨。乾元二年(759),改任起居舍人不满一月的岑参,被贬为虢州长史。到华州任职半年的杜甫,也终于醒悟过来,决定弃官不做了。通过杜甫在华州的诗篇可知其状态,生活难以为继,壮志难酬理想渐灭。从七月始,他不得已踏上了经秦州、同谷,至四川成都的颠沛流离之路,饱受饥寒冻馁之苦。

走到秦州,杜甫的生计已相当艰难,只得停下来,靠采药、种药、卖药谋生。饥寒交迫中,他的诗作却收获颇多;在秦州半年,写作了120多首诗。秦州是李白的祖籍地,引得杜甫日夜思念与牵挂李白,为他的生死安危担心。《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都是在秦州所写。那两年,李白的确陷进了一场灾难中。至德元年(756)九月,永王李璘出镇江夏,以抗敌平叛驱胡为号召,招募将士,筹集粮草,积极准备出师东巡;冬,由江陵率师东下过庐山时,三次请李白为幕佐。李白本有用世与抗敌的要求,现在,一个加入到抗敌阵营中实现报国理想的机会来了。他终被说动,抱着满腔爱国热忱和一展宏图之志,加入东下的永王军。没想到,肃宗担心永王抢帝位,就借口调动部队,包围消灭了其部,进而又认定永王为谋反,将其诛杀。其实,李白响应号召,加入永王部,完全是一种爱国之举,是想为消灭大唐共同之敌尽一份自己的力量。至于后来皇子内部发生的纷争,是很难说清谁正谁逆的。显然,李白是无辜的。如唐代绝大多数士人一样,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想中挣扎的李白,看似放荡不羁,实则“兼济”之心始终未死,一直在闲处与隐居的“独善”中等待时机,那么,这一次所采取的“兼济”行为,便是自然而然、不可避免的了。

到永王幕府只有两三个月的李白,由丹阳向南逃至彭泽,遂以“附逆作乱”之名被投入到浔阳监狱中。按罪当诛,是郭子仪施以援手,用自己的职务担保,使李白被放出,改判流放夜郎。流放途中的李白,出浔阳,泛洞庭,入三峡,艰苦备尝,终于至德四年(759)二月行至巫山白帝城时遇赦,激动万分的他挥笔写下《早发白帝城》。自由了的李白,一路经江夏、岳阳、浔阳、金陵,到宣城、历阳,最后在后两地间流连较长,直至去世。

身处秦州偏僻之地的杜甫并未能及时得知李白旋即被特赦的消息,当听到李白被判流放远方的传闻后,他的担忧日甚,不可遏制。《梦李白二首》即表达了他对不知生死的李白的悲忧之情。“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终日只见浮云飘来飘去,却总也见不到李白归来的身影;“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以至于魂牵梦绕,接二连三地在梦中相见。他挂念着李白的衣食住行,担心“路远不可测”,怕他受不了“江南瘴疠地”的苦头。他疑惑李白或已死于水:“水深波浪阔,无使皎龙得。”“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他有一种生离死别之感:“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他为李白因此而遭诬受害抱不平:“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他还担心李白会因李璘事件埋没声名,言李白即使名垂青史,也是死后的事,无补于生前的困厄:“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此二首诗,对李白之前生后世关切殷殷,是杜甫对李白的深深怜惜,其实也是杜甫的自怜。

秋深了,秦州的天气更凉了,杜甫对李白更是难以放下心来。想到远在天边流放之旅的老友,必会备受艰辛,忧心忡忡的杜甫又提笔写下《天末怀李白》诗。“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杜甫定是听到了很多关于李白的传闻,进而认定年近花甲的李白已在艰难颠簸的旅途中堕水而死,他猜想李白所走路线应该是过湖南北部再折向西,经屈原投水处,故有“诗赠汨罗”句,想李白与屈原冤魂与共。

杜甫对李白这种细致入微的体贴与牵挂真是哀婉至极!这是两个至性诗人间才有的源自心底的至情,是对知己内涵的最好诠释。正如清人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价杜甫与李白的友情所云:“形愈疏而情愈笃,千古交情,唯此为至。然非公至性,不能有此至情,非公至文,亦不能写此至性。”的确,这一脉深情,只有重友情的杜甫才会生发出来。从中可见杜甫为人为友之真诚,却看不到一点文人相轻的影子,进入你心里的唯有感动。

巧合的是,当时,肃宗派遣攻打永王的兵马中,有一路恰是李白与杜甫的昔日好友高适统帅的。领任淮南节度史的高适,与其他平叛军合力平乱。传说,李白在浔阳狱中,曾写诗给高适,求其相救出狱,但没有得到高适的回音。多年前,杜甫与李白、高适漫游梁宋,饮酒赋诗,感情很深。现在高适保持沉默,应是安史之乱的时代大背景使然,是政治立场的不同使高适对李白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李白误入永王阵营,跟错了对象;而高适受命于肃宗,并受到重用。李白获罪下狱的事对他与杜甫的关系也有稍许影响,这主要表现在李白方面。从二人后期的诗作中,李白对杜甫较为冷淡,很少提及。而杜甫的认识是较为复杂的:从政治立场上说,他也处在李白对立的阵营,对李白的表现也不认可,其言李白“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可证;但从私人感情上说,他非常同情李白的遭遇,怜惜他的才华,因此在赠与或怀念李白的所有诗篇中,杜甫对李白都倾注了挚诚的感情。实际上,李白与杜甫、高适三个人虽在安史之乱中所走的道路不同,但骨子里都是忠君爱国的,安禄山是他们共同的敌人。从之后官位显达的高适与漂泊落魄的杜甫的交往,便可看出政治上成熟的高适,对老友丝毫不乏友爱之情。

真是因缘际会,本是各奔东西、远在天边的两个朋友,竟然会在偏远的蜀地出现了咫尺相逢的机会!乾元二年(759)五月,高适出任彭州刺史。是年岁末,颠沛流离的杜甫带领家人流落到成都,寓居在草堂寺中,生活窘困无着。当他闻知高适任职地彭州北距成都只有70多里时,便赶紧写诗向其求援:“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高适闻讯,即寄诗慰问,并馈赠粮食。在二人的往来诗篇中,自然地流露出朋友间的真挚情感。是年底,高适有《赠杜二拾遗》诗:“传道招堤客,诗书自讨论。佛香时入院,僧饭屡过门。听法还应难,寻经剩欲翻。草玄今已毕,此外复何言。”以“草玄”谓自己淡于势力,潜心著述。杜甫非常感念老友的情分,作《酬高使君相赠》诗:“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也以“草玄”之意相呼应。这是可见到的二人的第一次同题唱酬。

与同游梁宋的老友频繁联系,又激起了杜甫对李白的惦记与思念。其时,暮年李白的确是很窘迫的:之前,其社会名声大,到哪里都受到地方官吏的优待;永王事件之后,因为他是“从逆”之人,到哪里便都遭到疏远。也许是从高适等人那里得到了关于李白的确切消息,知道他定居当涂一带,也知悉了他入永王部的初衷及生病、养病和病情好转的近况,杜甫的心情终于有所放松,他平心静气地写下200字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长诗,诗中不仅写了李白的现状,也追写了他的过去;不仅写了他的生活,也充分理解了他的心情。“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从李白30岁写起,那时李白自蜀至京,贺知章闻其名,首访之,白出《蜀道难》以示,贺读未竟,连声称叹,号为谪仙,大赞李白为天才辈。“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写李白第二次入京,为文赋诗了无敌手,又受到唐玄宗的重视与优待。“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写李白受谗被赐金放还,二人得以相遇,尽兴同游,共度美好时光:游梁宋,在梁园的夜月下起舞;游齐鲁,在泗水沿路歌唱。“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杜甫理解了李白从永王的原委,为李白所受的诬陷辩解。“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几年遭鹏鸟,独泣向麒麟。”以汉代遭受贬谪的贾谊来比拟李白的长流夜郎。“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用苏武归汉比拟李白本有脱离永王之心;“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杜甫想象,李白经过如此磨难,必定苍老了许多,但仍会在秋月下吟诗,病情也会日益好转。最后劝其不要埋怨了,让我们一同乘槎到天上去问个究竟吧!这首长诗,既是杜甫为李白书写的一部体贴入微的诗传,也是对二人友好关系史的倾情载记。

在成都草堂生活相对稳定的日子里,杜甫还写下《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长诗,借与高适唱和的机会,对以高适、岑参为首的边塞诗派进行了全面评价。“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评价高适、岑参“舒纵自如”的特殊诗才,将他们比之于沈约、鲍照,并誉二人为“高岑”,认为高岑的边塞诗成就最高。

确实,在唐诗名篇里,边塞战争题材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类诗人中,高适与岑参并为盛唐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的诗艺术上想象力丰富,笔力雄健,浪漫主义特色突出,洋溢着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他们以擅长的七言歌行,不仅描绘了壮阔苍凉的边塞风光,而且抒写了投笔请缨以身许国的壮志豪情。从而使边塞诗派成为盛唐诗歌之所以为盛的一个重要构成。杜甫的评价十分准确,多为后世所沿用。

乾元三年(760)九月,高适改任蜀州刺史,蜀州位于成都西60多里处,二人相距更近些。杜甫立即前往蜀州去会晤之。一对老友于迢远之地相见,把酒叙旧,倍感情亲。这一年,在亲友和高适的资助下,杜甫在成都浣花溪附近选地建筑草堂。对于高适的关怀,杜甫满怀感激,他写下《奉简高三十五使君》表达心情:“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行色秋将晚,交情老更亲。天涯喜相见,披豁对吾真。”赞颂高适的才华和进取,评说他们间真诚的情谊;而“交情老更亲”更是道出了他的肺腑之言。

《旧唐书》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但此时位居高官已显达的高适,却一直关怀着杜甫这位布衣友人。新的接触,使杜甫对高适有了新的认识,在《李司马桥成高使君自成都回》中,他通过记述高适在群众中的威望,表达了自己对高适为官为人的评价:“向来江上手纷纷,三日成功事出群。已传童子骑青竹,总拟桥东待使君。”时间不同了,地位不同了,但不变的是他们的相互温暖、相互慰藉、息息相通的友情。

高适在蜀州的两年多时间里,常同王抡带着酒专程到草堂与杜甫会饮;到成都公办时,更会顺便去看望杜甫。杜甫在《王十七侍御抡携酒至草堂,奉寄此诗,便请邀高三十五使君同到老夫卧稳》《王竟携酒,高亦同过,共用寒字,卧病荒郊远》诗中多次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卧病荒郊远,通行小径难。故人能领客,携酒重相看。自愧无鲑菜,空烦卸马鞍。移樽劝山简,头白恐风寒。”杜甫自愧没有好菜招待,就劝高适多喝酒;高适看着满脸沧桑的老友说,我们都老了。秋,杜甫作五律《寄高适》,评价二人之诗作:“诗名惟我共,世事与谁论”;又评价二人之情谊:“定知相见日,烂漫倒芳尊”。同负盛名,共论世事;相见狂饮、一醉方休。

上元二年(761)正月初七,身在蜀州的高适,无心观赏柳青梅红的春色,却因故乡遥迢,亲朋无一,而格外想念在成都的友人杜甫,便写下《人日寄杜拾遗》诗寄往草堂,“人日题诗寄草堂,逢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当时,叛乱未平,干戈未息,诗人难免百感交集。这首七言古风,表达了高适深沉的思乡怀友之情外,更有着对自身境遇的慨叹,对国家前景的忧虑。诗中后两句之心绪,既是说杜甫,也是说自己,因为满目疮痍的中原,同是他们共同的故乡。不知怎么搞的,这首诗被杜甫压在了书简里,多年都未发现。当时杜甫虽未见人日诗,却有多首思念高适的诗。

宝应元年(762)正月,杜甫世交严武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镇蜀。到成都后,严武给予杜甫很多馈赠,出资扩建整修了草堂,在公务之余,还时常带着仆人和酒肉来草堂与杜甫饮乐,唱酬。这真是老天的恩赐,让杜甫在流寓成都最为艰难的11年的前半程有两位好友来照应。也正是在这一年,朝廷以李光弼为太尉,领大军百万,出镇临淮,抵抗叛将史朝义。李白在最后三年于金陵、宣州、历城之间游历,他慷慨高歌的豪放精神不但未被时光削减,反而愈加强烈了。他希望能出来展一番身手,为国倾尽余力。所以,当养病于当涂的李白听到李光弼挂帅出征的消息时,大为兴奋,不顾自己年过花甲之身,主动请缨参战,欲立功报国。随即毅然由当涂北上,行走到金陵,却因病半路折回。李白多么想用自身的行动来雪洗先前的失足,让世人认证他忠君爱国的情怀呀!可他的身体却衰弱不堪了,使壮心不已的他难酬壮志。第二年,李白便去世了。可见,影响友情的不是诗人的个人因素,要怪就怪安史之乱吧,是战争动乱,改变了诗人们的命运,影响到了友情的发展。

患难见真情,在与李白分别后的十多年里,经历了一段段险恶的政治坏境,杜甫对李白的友情也经受住了考验,他始终关注着这位才华横溢的朋友的命运。在李白从军未遂于途中往返之时,杜甫难得李白信息,他焦急地写下《不见》诗,题下注以“近无李白消息”,可见对李白关注之切。“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在李白粪土王侯、为豪门贵族所嫉恨、借李璘案欲杀之而后快的舆论中,杜甫却无所畏惧地大胆表露,以“吾意独怜才”来与世俗对抗,言明李白的狂妄是出于不得已,故可哀。杜甫此时正在蜀地,故招李白归老故乡,老友重聚。这是杜甫专题写给李白的最后一首诗。

但直到李白在当涂病逝,都未见李杜二人连通消息的记载。大概是李白病到垂危,没有能力进行联系了吧?抑或因路险难行,没有合适的人来传递消息吧?在二人相识同游分手后的17年中,从杜甫思念李白的十多首诗篇中,可见杜甫对李白的友情伴随了李白生命的始终。唐代诗歌峰巅之上的两位巨匠也到达了文人友情的峰巅!杜甫对李白的深情被历史铭记,也成为后世文人效仿的典范。

宝应元年(762)七月,在成都任职只半年的严武奉诏还京,依依不舍的杜甫一直送其至绵州。此时,虽贫病交加但坚忍不拔的杜甫仍保有一份政治热情,他把国家一统的厚望寄托在屡立战功的严武身上,在给严武的《奉送严公十韵》赠诗中,写下“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诗句,嘱托回朝的严武为国事要临危不惧,仗节死义。

严武走后,徐知道反,南北交通被阻,杜甫只好转赴梓州,秋始得回成都接家眷至梓避乱。次年春,听到延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的消息时,他高兴地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但杜甫并没有如诗中所言“青春作伴好还乡”,而是携妻子在汉州、阆州等地流寓,持续一年零九个月之久。二月,蜀地再生战乱,高适迁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八月,房琯拜特部刑部尚书,回京前却卒于阆州,杜甫以文祭之。有人回京,杜甫不忘写诗问候在京御史台任职的岑参,报告平安,表达相念之情。“见酒须相忆,将诗莫浪传。若逢岑与范,为报各衰年。”(《泛舟送魏十八仓曹还京因寄岑中允参范郎中季明》)

严武曾数度劝杜甫出仕,杜甫都婉言谢绝了。广德二年(764)初春,在阆州的杜甫接到朝廷诏令,任其为京兆功曹参军,是回朝的严武举荐的。但因吐蕃侵扰,交通阻断,而杜甫对此微职不称心,加上已定由水路南下至渝州出峡之行程,故不赴召。高适与严武又是一番轮替:是年春,任职一年的高适奉诏还京,任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严武重新出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杜甫写《奉寄高常侍》诗寄高适,以作送别:“汶上相逢年颇多,飞腾无那故人何。”回忆起25年前开元年间青春焕发的他们在汶上的初次相逢,念及二人相识相知之久。“天涯春色催迟暮,别泪遥添锦水波。”如今双双老迈又面临分别,谁知此生还能否再见?此番人生易老壮志难酬的感叹,怎不叫人潸然泪下?

严武回成都后,几次写信挽留杜甫,请他回到成都来。辗转中的杜甫遂改变计划回返。离阆前,祭拜房琯墓,作《别房太尉墓》诗,其中“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句,令人心哀不已。三月,杜甫还居草堂。成都再聚,重得依靠,杜甫的境遇渐好。此期,他与严武唱和最密。《全唐诗》收严武诗六首,有四首是与杜甫唱酬之作。其中一首《巴岭答杜二见忆》,为严武由蜀返京途中所作,从诗中“卧向八山落月时,两乡千里梦相思”句可见,远隔千里也隔不断相互的思念之情,二人友情之深一语破的。严武再三劝杜甫出来到节度使幕府任职,感其诚意,友情难却,这一次杜甫应允了。六月,严武表奏其为节度使署中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带。七月,严武率兵西征,击退吐蕃七万余众的进攻,保卫了西南边疆。杜甫为两次镇蜀均立下大功的严武高兴叫好,但幕府生活的严肃枯燥,同僚间的相互排挤,却令年老多病的杜甫颇感不适。不久,他便上诗《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向严武直述胸臆。翌年正月,杜甫请求解除幕府职务乞假暂归草堂,得准。他这一次的幕府贡职只坚持了半年多。

进入广德三年(765),老友相继逝去的消息频频传来。正月,高适在长安病逝。听到与自己相识相交30年的老友离去的噩耗,杜甫不禁肝肠寸断。没想到,成都草堂一别,竟成永诀。杜甫特作《闻高常侍亡》诗祭之:“致君丹槛折,哭友白云长。独步诗名在,只令故旧伤。”诗中赞扬了高适无人企及的边塞诗名,也表达了自己对老友无限的哀思。四月,刚刚加任检校兵部尚书的严武亦病卒于成都。杜甫作《哭严仆射归榇》诗悼之,以“一哀三峡暮,遗后见君情”表达他绝望般的难抑之痛。

在蜀中无所依靠的杜甫,于五月携全家离开成都,乘舟南下,意在回返长安。经嘉州、泸州、渝州,九月至云安,因病滞留。听说岑参由库部郎中出任嘉州刺史,杜甫即写下《题寄岑嘉州》诗回寄岑参。“不见故人十余年,不道故人无素书。……眼前所寄选何物,赠子云安双鲤鱼。”向老友通报自己的生存状况,肯定岑参的创作成就,表达对分别十多年的岑参的思念之情。岑参没有回音,概因没有收到诗作。岑参因赴任新职,一直辗转于途中;因蜀乱道阻,行至梁州而返。听说房琯灵榇自阆州启殡归葬东都,杜甫特作诗二首,表以悼念。

翌年晚春,杜甫移居夔州。在夔州的两年时间里,已进入暮年的杜甫写下近300首诗,占了他一生作品的三分之一。这期间,杜甫几乎没有再专门写给哪位好友的诗作,但他抚古惜今,回顾生平,写下一系列个人传记式的诗篇,如《壮游》《昔游》《遣怀》等。而这些长诗,多为追忆旧游之作,篇篇兼叙友情。在与人寻常酬答中,杜甫也总是流露出对李白、高适等老朋友的无比怀念之情。如,《赠高式颜》诗曰:“自失论文友,空知卖酒垆。……昔别是何处,相逢皆老夫。”高式颜是高适族侄,也是怀才不遇,曾与杜甫高适同游梁宋,20年后两人在成都相逢,不禁感慨唏嘘。再如,《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诗曰:“豪俊何人在?文章扫地无!”二诗中的“论文友”“豪俊”,多指梁宋、长安同游的老朋友,应包括高适、岑参,更应包括李白。这都说明了,青年时期的那段经历及与李白、高适等的友情在他生命历程中之重要地位。

大历三年(768)春,杜甫离夔出峡,三月抵江陵。前一年才辗转到嘉州刺史任上的岑参,七月却毅然辞职东归。又因道路受阻,滞留于戎、泸间,后改变计划,北行至成都。杜甫、岑参同行于水路,却因时间差,未得相遇。翌年冬末,老病交加的杜甫泊船岳阳城下时,听到了东归不成的岑参客卒成都的噩耗。一个鞍马烽尘十余年,诗风超拔,佳名早立之进士,虽走从军边塞之路,却始终未得大用,官位止于从五品。这样一位老友的逝去,会令同病相怜的杜甫怎样的黯然神伤!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流寓潭州一带的杜甫已近人生末路。正月二十一日俗称人日,大概要查对什么,杜甫在舟中翻找,发现了卷在书册里已去世五年的高适于九年前所赠诗篇。睹物思人,杜甫心中波澜陡起,他感动得“泪洒行间,读终篇末”,写下《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的七言古风及序文,作以追酬。高适赠诗时为蜀州刺史,故诗题称其当时官职。于是,一则杜甫与高适相隔近10年的酬和佳话诞生了,它把杜甫与高适生生死死的友谊传颂千古。

杜甫再一次以诗文寄情,以“受而不见,情见乎辞”的滚烫诗句,最后一次悉数“今海内忘形故人”几位仅存的旧友,并表达他对已逝去的李白、高适、岑参、严武等诸位终身好友的一往情深。“今晨散帙眼忽开,迸泪幽吟事如昨。”看到故友之诗,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迸散。“呜呼壮士多慷慨,合沓高名动竂廓。叹我悽悽求友篇,感君郁郁匡时略。”回忆自己由成都寄送给蜀州高适的那些友情诗篇,感念高适济时经世之雄才大略名震四海。“边塞西羌最充斥,衣冠南渡多崩奔。”谈起高适诗中所关注的国家时局,仍令人忧虑。“文章曹植波澜阔,服食刘安德业尊。”赞赏高适诗文思路辽阔,笔力雄健。“长笛邻家乱愁思,昭州词翰与招魂”,最后以向秀思嵇康,比己之思高适。但愁思纷乱的自己,不能如向秀那样作赋思旧,故欲请汉中才子王瑀、敬超先代作《招魂》之赋。杜甫此诗及序,以细腻生动的描述,把高适对他的真挚友情,他对高适的无尽怀思悼念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这是杜甫最后一首关于友情的酬答诗。它代表着杜甫一生对友情的忠诚与眷恋,对所有友人的敬意与怀念;这知音的旋律,跨越了时空,激荡于古今。

是年冬,饥寒交迫的杜甫病卒于湘江的一条小船上,走完了自己痛苦多舛的一生。他以1400多首反映艰难时事和人民苦难的诗篇,创造了一部盛唐由盛而衰的“诗史”,成为记载时代空前绝后的大师!同时,他又以与诸友唱酬的那些深情动人的诗篇,创造了又一部“诗史”——文人相亲相助的友情史,成为吟咏文人友情绝无仅有的大家!

虽然,沉郁的杜甫与飘逸的李白、豪迈的高适、悲壮的岑参等好友带着他们的诗义才情,早已消逝于岁月的风尘之中了,但他们之间那份后人无法企及的文人真情,透过那些精美的诗篇流传了下来。那些诗篇,字字珠玑般在浩瀚的诗海中闪烁,光耀千古。

杜甫与他的友人的故事,有力地颠覆了曹丕《典论·论文》中“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千古陋习。文人间自古以来就有纯正高洁的友情存在,不信,你就翻开盛唐的诗卷,去读一读那些著名诗人相互思念魂牵梦绕的诗篇,看一看他们为了友情披肝沥胆的作为吧!

白居易《同微之赠别郭虚舟炼师五十韵》

素笺一百句,题附元家诗。朱顶鹤一只,与师云间骑。云间鹤背上,故情若相思。时时摘一句,唱作步虚辞。

同类推荐
  • 风吹来,满天都是白色的伞

    风吹来,满天都是白色的伞

    作者的自传体随笔,这部文集是作者刘晓航对他人生的一个总结。《风吹来满天都是白色的伞》主要分四个部分,讲述了作者在上山下乡插队过程中,如何不自甘沉沦,努力学习,最终高考得中,改变命运的曲折故事,以及作者在人生旅途中所结识的知已、至交、爱人、知名人士等,作者并对当前知青文化研究现状,阐发了自己的一些主张。
  • 总有一种神圣让你向往

    总有一种神圣让你向往

    该书是一部弘扬时代精神,为英模立传的作品选集。本书收集了四个篇目:第一篇:纪实文学《这一路的风光》,全面记述了全国劳模、现任西安市劳模协会会长苌春福同志艰苦创业、勤奋工作的先进事迹。第二篇:报告文学《夕阳依依向谁家》,记述了原西安市副市长靳毅仁同志离休后倾力扶助西电公司残疾人创业的感人事迹。第三篇:报告文学《咬定青山》,记述了全国劳模、灞桥区栗沟村党支部书记任容茂为改变山区贫穷面貌奋斗不息的先进事迹。第四篇:革命题材剧本《黄龙风云》,歌颂了陕甘红军战士黄罗武奉命独创黄龙山收编土匪的传奇故事。
  • 创意写作的兴起:纵观创意写作(1975—2008)

    创意写作的兴起:纵观创意写作(1975—2008)

    美苏冷战以苏联瓦解美国的胜利告终。美国之战胜苏联更重要的原因是文化创新。本书重点研究高等教育写作训练体系转变与文学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把美国战后创意写作学科发展史作为作为理解战后美国文学线索,解读创意写作的奥秘。来自于爱荷华写作工坊和斯坦福大学以及其他大量不断成长中的超过350个创意写作工坊的大量实例,汇成一部文学史巨著,让您开卷有益。
  • 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学研究

    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学研究

    《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学研究》是一本记叙俄罗斯文学在白银时代出现的一些流派以及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全书分为八章,介绍了流派风采,集群精神,个性姿态,抒情风韵等内容。
  • 寂寞的春朝:郁达夫散文

    寂寞的春朝:郁达夫散文

    本书内容包括《一个人在途上》、《住所的话》、《立秋之夜》、《一封信》、《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回忆鲁迅》、《杂谈七月》等。
热门推荐
  • 哲人孔子传

    哲人孔子传

    本书更主要从《论语》取材,参酌《史记》《孔子家语》《四书》《春秋》等典籍,加上推论引证,排出孔子一生言行的时序,夹叙夹议至圣在华夏文明集大成复创新局的不朽地位。针对一些旧说也提出质疑,而孔子从年轻至耄耋,一生思想的蜕变历程也依经解经,清晰呈现,合乎夫子自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 重生之傲游九天

    重生之傲游九天

    :浩瀚宇宙,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不成仙、终是空,一代强者萧何渡仙劫失败,被一道神秘灵光裹着一缕魂魄划破星空而去,醒来之后发现居然身处另一个世界……开始一段精彩的旅程
  • 教师工作减压手册(下)(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

    教师工作减压手册(下)(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

    教师的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职责是把教学当成自己的终生事业,用“爱”搭起教育的基石,用自己的学识及人格魅力,点燃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本书写作的指导理念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指引。在写作中,加强从整体上学习、研究、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并运用其研究成果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成人成才发展为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服务。
  • 龙图骨鉴

    龙图骨鉴

    【荣获第三届陕西青年文学奖网络文学奖】【荣获2018华语言情小说大赛最佳风尚作品大奖】夏朝诏帝晚年,天现异象,奇闻诡案频发,百姓人心惶惶。番邦使臣离奇被杀,国宝龙图阴阳玉不翼而飞,武阳县少年师爷龙星图临危受命,她断奇案剿恶匪,为死者伸冤,替活人讨命。义庄女尸频频失踪,护城河一夜之间寸草不生,究竟是妖邪作祟,还是人性泯灭?荒野老村鬼火现世,究竟是阎王爷的鬼灯笼,还是冤魂不散?牛棚藏尸、坠落的戏子、皇觉寺的索命钟声,重重迷雾背后,又隐藏着怎样惊天大秘?龙星图一生有两个心愿:天下无贼,女子从政。她曾赌上性命助贤王谋朝篡位,也曾为了一个男人身败名裂。后来,她成为夏朝史上第一位女提刑官,名扬天下。
  • 汉高祖刘邦(全三册)

    汉高祖刘邦(全三册)

    望华车,市井夺未央。尘沙起,鸿门巧对王。纳贤良,无畏得天下。三章法,垓下定汉疆。历史小说家秦俊著“大汉帝国”系列之《汉高祖刘邦(全三册)》以民间的视角解读刘邦“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的传奇英雄故事。刘邦知人善任,纳谏如流,有政治家眼光,有战略家谋略,有军事家运筹,最终打败项羽,缔造了大汉帝国四百余年的基业,真正意义上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战乱,开创了稳定的封建统一王朝。《汉高祖刘邦(全三册)》完整展现了刘邦从一介浪荡儿的小小亭长,到广纳贤良、独立统兵,再到熟练运用用人之道、带兵谋略,开创帝业,终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布衣天子的历史画卷。
  • 竹枝词(中国好小说)

    竹枝词(中国好小说)

    小说写了一个陷入中年危机的男子童济,一旺死水的生活窒息了他的生命和创作活力,突然撞入其生活的小姨子梁枝让他内心深处涌动着某种说不清的情愫,精神上的相通让他们相互之间有了某种暖昧的情感却又各自游荡在边缘。其妻梁竹与梁枝之间又因家庭原因,相互之间冷漠隔阂,小姨梁枝又因丈夫的性无能而陷入崩溃的边缘,试图挽救别人、证明自己、弥补姐妹裂痕的童济在种种矛盾交杂中,何去何从?
  • 迪功集

    迪功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道苍闲话

    道苍闲话

    简介:世间不平,大爱不灭。挥剑相向,只为存于乱世争取一线生机。逆天背理,只为在无尽天罚中某得一线长生!而长生,只为在无尽岁月中等你轮回。巅峰的璀璨后,谁看到了四界追杀之下,那道狼狈的身影?又是谁持君袖紧紧相随,浪迹天涯?无数的背叛中,又讽刺了谁的欲望与善变?繁华落尽,谁又见证了执子散尽一世功垂换来的两世折磨?为了情,还是为了道?若是为了情,那为何总是孤独?若是为了道,那么道又是什么?道是柴米油盐酱醋茶,道是世间酸甜苦辣咸,道是人情是非冷暖爱,不是吗?如果有一天,你站在四界顶峰,回过头来再问一次,道是什么?或许你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