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18500000015

第15章

【经文】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1]?”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2],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3]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4],非世界,是名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5]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6]身命布施[7];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8]。”

【注释】

[1]奉持:遵奉持守、奉行修持。指领受经义并依之而行,弘通流布。

[2]金刚般若波罗蜜:“金刚”,金中之刚坚者,西方学者将其意译作“金刚石”。有坚固、光明、锐利三义,分别比喻般若之体坚固不坏,万古常住;般若之相光明普照,无所障碍;般若之用锐利能断一切烦恼。“般若”为梵文音译,意为“智慧”,但非世俗人所具有,乃成佛必须的特殊认识,是佛智、圣智。西方人常将其意译为“彼岸的智慧”(Wisdom of the other Bank)。“波罗蜜”是梵文音译,意译“度”,即从生死此岸度到涅槃彼岸。“金刚般若波罗蜜”即通过金刚般的般若智慧度脱三界苦海抵达涅槃彼岸。

[3]微尘:物质世界最小者为“极微”;七倍极微为“微尘”。如有部认为,“极微”有三位:一是“极微之微”,指色、声、香、味、触“五境”与眼、耳、鼻、舌、身“五根”等“十色”(色即物质现象)的最极微、不可再分者,旧译作“邻虚”,即接近于虚无。二是“色聚之微”,指不能单独而生的“极微之微”聚合而成一物质上的最极微分。三是“微尘”,由“色聚之微”于上下、四方、中心共7微(即七倍)集聚而成。由微尘向上再渐次扩大。七倍微尘为“金尘”(即可以游履于金中间隙者);七倍金尘为“水尘”(可往来于水中空隙者);七倍水尘为“兔毛尘”(等于兔毛之端者);七倍兔毛尘为羊毛尘;七倍羊毛尘为牛毛尘;七倍牛毛尘为隙游尘(自在飞散虚空中的尘)。佛教的微尘概念是从胜论派继承而来的。古印度胜论派哲学认为物质世界是由不同性质的极微组成的。极微即原子,原子就是实体被分割为最小的一种单位。原子的形状像球体。原子的基本形态是地、水、火、风。

[4]世界:也称“世间”。“世”意为迁流,变化,指过去、未来、现在三时之变迁。“界”指东、西、南、北之界畔。“世界”即众生不断轮回转生中所依止的国土。《愣严经》四曰:“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今天我们所用的“世界”一词即源于此。

[5]三十二相:流支、真谛译本作“三十二大人相”,笈多、义净译本作“三十二大丈夫相”。也称“四八相”。指不同凡俗的三十二种相貌特征。具备此相者,在家为轮王(国王),出家则当成佛。具体说法不太一致。据《大智度论》卷4所说:(1)足下平安立相;(2)足下二轮相(也作“千辐轮相”),脚心有轮宝(神奇的战车轮)的肉纹;(3)长指相;(4)足跟广平相;(5)手足指缦网相,手足指间如蹼状;(6)手足柔软相;(7)足趺高满相;(8)伊泥延膊相,也称“腨如鹿王相”,即股骨如鹿那样纤好;(9)正立手摩膝相;(10)阴藏相(阴部如马);(11)身广长相;(12)毛向上相;(13)一孔一毛生相;(14)金色相;(15)丈光相,即身光照四方各一丈远;(16)细薄皮相;(17)七处(两手、两足、两肩、脖颈)隆满相;(18)两腋下隆满相;(19)上身如狮子相;(20)大直身相;(21)肩圆好相;(22)四十齿相;(23)齿齐相;(24)牙白相;(25)狮子颊相;(26)味中得上味相;(27)大舌相;(28)梵声相(声音清净深远);(29)真青眼相;(30)牛眼睫相;(31)顶髻相;(32)白毛相(眉间有白毛,平时卷缩,伸开达一丈五。从这里放出的光叫毫光、眉间光)。《无量义经》中所说的三十二相,还有毫相如月旋、净眼如明镜、额广、顶有日光、舌赤如丹果、鼻修、细筋、毛右旋、方口颊等等。

[6]等:等同、相等。

[7]身命布施:一种布施形式。“身命”,笈多译本作“我身”;玄奘译本作“自体”,即个人的生身性命。将躯体和性命用于布施即“身命布施”,这是佛教各种布施中的最极端的一种形式。隋代“嘉祥大师”吉藏将佛教布施分上、中、下三等。下等指外施,即身体之外的财物布施;上施指法施,即无依无得的布施;中施指内施,即以生身性命进行布施。佛典上讲,释迦牟尼前世无数生中,广行菩萨行,大慈大悲,曾多次以身命布施,如舍身喂虎、割肉饲鹰、捐身作桥等。

[8]其福甚多:此句与经文中的前后比较之意不甚合拍。查真谛译本作“此人以是因缘生福多彼无量无数”;笈多译本晦涩,但其中有“多过”一词;玄奘译本作“由是因缘所生福聚甚多于前无量无数”;义净译本作“其福胜彼无量无数”。如此,两相比较之意才显分明。

【译文】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此神妙的经典,应以何种名称命名它呢?我们这些弟子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和原则去理解、解说、行持呢?”

如来佛告诉须菩提说:“这个经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即通过金刚一般坚固、光明、锐利的般若圣智,破除一切烦恼、束缚,消灭一切黑暗、愚痴,折断一切邪知、邪见,从而悟得中道实相,无所执着,寂然清净,由此摆脱六道轮回,渡过三界苦海,进入涅槃解脱境界。在座的各位比丘及善男信女都应当按照经名中所立的这种理趣去深入领会经义真旨,离言忘相,清净生心。之所以要你们这样做,是因为本经所谓通过般若圣智度到彼岸的般若波罗蜜之法,从本体上看,也正如此法所喻示的,只是一堆名言概念,属筏喻之法,是空寂而不真实的。如果认为有一定的智慧可称,有确定的彼岸可到,那就不是般若波罗蜜之法。般若波罗蜜之称只是为了方便引导现在及未来的善男信女们体悟非实假有之真理起见,权且安立之名。”

佛问:“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来佛到底讲过经、说过法吗?”

须菩提面对如来佛,随声答道:“世尊,如来佛悲悯众生,化成色身,住世说法,普度群迷。但是真法不可以言传口宣,也不能以文表字诠,何况色身非真,群迷非实,一切皆不可说、不可取。所以,我认为从根本上讲,如来佛还是无所说的。”

如来佛又说:“在这辽阔广袤的大千世界之中,有一种极其细小的微尘。这些微尘遍布于世界的各个角落。须菩提,如果把所有这些人们肉眼也无法看到的微尘全部算在一起,你认为多不多呢?”

须菩提说:“那简直是太多了!世尊。”

“须菩提,上述各类微尘,在如来佛看来都只不过是在一定条件下的暂时聚合,而并不是真实确定的实体,所以,不能错误地认为它们都是实实在在的微尘。因为其有而非实,存而非真,所以将其权且假名为微尘。如来佛经常说起的世界,与微尘是同样的道理,即:不是真实的世界,而只是虚假立名的世界。”

如来佛又以佛身为例,问须菩提道:“须菩提,你认为如何?是否可以通过如来色身的三十二种殊妙相貌来认识如来佛呢?”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种非凡的外在相貌去认识如来佛。为什么呢?因为,如来佛常说,三十二种相貌特征只是佛的化身相貌,而非真性法身之相。化身非长久,身相亦虚假;法身常清净,湛然无外相。所以说,三十二相只是一种假相。”

如来佛说:“总之,作为度彼岸的经典、佛法无有实体;作为生死此岸的世界、微尘不真而虚;作为彼岸化身的如来亦无相可求。对于金刚般若波罗蜜,就应该这样去尊奉持行。如此奉行而获的福德是不可估量的。须菩提,举个例子来说,假如有善男信女在其无数次轮回转生过程中,以恒河沙数那么多的次数把自己的身躯生命用来布施;假如另外有人信受行持这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甚至只受持其中的四句,并为他人讲解弘说,使皆如法受持,以理奉行,转迷成觉,超凡入圣,那么此人因而获得的福德,要远远超过那些以无数次生身性命进行布施的善男信女们所获得的福德。”

【赏析】

此节之前的各节经文对金刚般若之法从各个层次、各个角度进行了阐释,并对此经的功用作了无限的称赞。由于此经蕴含的是无相无住、无得无说的特殊之法,经名本身也以法喻角度而立,因此,所宣示的经名不光是依理而无住无取其名的问题,而且它本身也包含着全经的总体理趣,因而也必然有一个如何奉持的问题。所以经首须菩提白佛之言,便是二问齐发“何名此经”、“云何奉持”。以答释此问为主线,本节经文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宣示经名,二是阐释奉持经名之法,三是说明如法奉持的福德。

“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就是说“金刚般若波罗蜜”七字,犹如真言、咒语一样,功德无量,应持之不释,诵之不竭。因为,名可以表德诠实,说出一件东西的名字,马上就可想到他的形相、特征、功用;说出一个熟人的名字,就马上会想到他的长相、性格和品德;理解并持诵“金刚般若波罗蜜”也即可体悟全经的义趣,从而御“金刚般若”而“波罗蜜”(度彼岸)。

般若类经典起初皆名“般若波罗蜜多”。后来经典多了才给它们分别命名,到《金刚经》时,经中特别提出经名及奉持之法,反映出佛教内部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倾向,即特别重视经典并由此而特别重视经名。以后佛教的某些学派、宗派皆以某一部或几部经典作为至上法宝而崇拜不已,甚至有的宗派主要就是以经名而创立的,如日本的日莲宗等。后世中国佛教寺院日常课诵中把专念般若经名作为必修课,亦是对这种传统的继承。

第二部分关于如何奉持的说明,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一是直接针对前文宣示经名,并要求“以是名字,汝当奉持”,说明对待本经绝不能执着于名之相、经之言,而应体悟名之义、经之理,因为本经所喻的般若之法是超言绝虑、无为清净的玄秘之法,通常的认识方法是不能悟证其中的真谛的,只有去名执、离言缚、破法相、除尘染,才能明心地、见真性、断生灭,如此才是真正的“金刚般若波罗蜜”。道川禅师将此称为“无弦弹出无生乐”,可谓生动而形象。不但本经典,就是如来佛所说的一切法也都是不可名称、不可言听、不可声闻、不可相求的。这一层是针对从此岸度彼岸的船乘即经典与佛法而言的。其二说明众生所依止的境界,大到世界,小到微尘皆是不真不实,有相而非相,仅是虚名安立的假相。这是针对众生轮回转生的此岸世界而言的,佛教将此称为依果、依报,即众生依存的世界国土及其他一切身外之物。其三说明如来佛法身寂静无为,无形无相,无得无说,常人见到的三十二种相貌只是化身佛虚假不真的形象,众生修行所求证的法身如来是不可实求、不可形观的。这是针对众生修行所求证的彼岸世界而言的。总之,在关于“云何奉持”的问题上,佛以此岸、彼岸及二者间的桥梁经典与佛法为例进行论证,可谓是颇具代表性了。

第三部分讲如法奉持《金刚经》的福德,此前虽已多次提到受持、讲说《金刚经》的福德,但这次较量是在宣布经名及如法奉持的新情况下进行的,所强调的是如法奉持的福德。即只要正确理解“金刚般若波罗蜜”的含义,并依之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两岸之间的船乘(即佛法),那么就可获得比恒河沙数身命布施还要多的福德。文中在持经一方同样使用了“四句偈”的说法,以使这种福德对比较量更加突出。在布施一方,这里不再用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之说,而是以恒河沙数那么多的身命布施为例。身命布施是佛教各类有相布施中的极限。佛经中有关舍身喂虎、割肉饲鹰、献身为桥、出让四肢、掏出五脏、献出头颅等以身躯生命布施的故事很多。这种自我牺牲的道德行为,体现了佛教的崇高、勇敢、无私、忘我和伟大,也说明了佛教为追求真理而不惜一切和对信仰的极端虔诚。当然这也是佛教万物非实、人我非真、不住一切、毫无牵挂教义的一种具体体现。今天看来,这种身命布施的精神依然放射着灿烂的光芒,充满大无畏的精神气概。但其中的一些盲目因素却必须排除。若把话题再转到本经上,即使身命布施也没有多大价值,因为它仍属有相布施,舍命再多而未能悟理,未悟理则不能达到佛的觉悟。正如我国南朝时一首颂所说:“施命如沙数,人天业转深。既掩菩提相,能障涅槃心。猿猴探水月,莨菪拾花针。爱河浮更没,苦海出还沉。”由此可见,信仰是至高无上的,清净生心、无为无住才是最根本的出路。

【评赞】

南朝梁傅大士颂曰:“经中称四句,应当不离身。愚人看似梦,智者见唯真。法性无前后,无中非故新。蕴空无实相,凭何见有人。”

同类推荐
  •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相传为慧能所说,除大梵寺说法,弟子的问答机缘,都是晚年所说,由门人法海记录而成。这是一部由我国僧人六祖慧能大师的传教记录,而破例地被尊之为“经”者,这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亦是世界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事,足见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六祖坛经浅析》除逐段注释外,另加“提示”。所提示的内容可加深读者对《六祖坛经浅析》的认识外,更显示出从宗教实践的角度去阅读、体验《六祖坛经浅析》,是《六祖坛经浅析》的特色。
  • 儒学基本常识

    儒学基本常识

    儒学创立于春秋战国时期,独尊于西汉武帝之时。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儒学成为了我国的显学,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对中华文化的熔铸、对中国人性格的形成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了传承和弘扬我国儒学,本书编者编著了《儒学基本常识》以供广大读者朋友阅读或参考。
  • 圣经故事(第一册)

    圣经故事(第一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对所有在红尘中还为“得不到”、“放不下”而烦恼的人,尤其是郁闷、忙碌、焦虑的上班族来说,想要像佛一样淡定,似乎是天方夜谭……  
  •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人生之所以滋生烦恼、苦痛,只因人之本心远去,心为俗世尘埃所染,身为名利之欲所苦,拿得起却放不下,让自己成为一只“负重的骆驼”,艰难前行,不知何时会被“最后一根稻草”压下。听从佛陀的劝诫,清扫心灵的尘埃,也就远离了烦恼苦痛的人生,修得了欢喜圆满的人生。
热门推荐
  • 大悲启请

    大悲启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剑啸九天

    剑啸九天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改变了一个平凡少年的一生。老实的外表,倔强的性格,从一个人人唾弃的雷宗笨蛋,到同门会武时身怀奇术,惊艳绝伦。一根黑魂杖,一颗邪灵珠,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恋,一份有缘无分的感叹。天都峰上,昌合城中,鹰嘴崖下,天鬼宗外,谁人心动?心为谁动?他向往平淡无奇的生活,一生却杀伐不断。他只想与心爱的人长相厮守,命运却拆散了他累世的情缘。
  • 兰因·璧月

    兰因·璧月

    兰因璧月是世间至美之花。兰因璧月是武林至尊圣物。那是每一个向往权利与荣华的人梦寐以求的。有这么两个人,视那淡泊名利仁善侠义为至愚至昧之事,他们的理想,莫过于拥兰因璧月入怀,立于武林之巅,俯视天下英豪。
  • 拜年

    拜年

    大袁几乎一夜没睡。一大早,他就去敲她们的门,提着面包,还有牛奶。铜器两天前就准备好了,一面鼓,一副镲,都是从大队库房里淘出来的。大队现在还有什么?人们现在说起大队,连几岁的孩子都会一下指住支书家。但是大队还有一间库房,在学校里,混在学校的一排库房中间。或许别人不怎么知道,但大袁是知道的,大袁以前就是大队保管。大袁找到支书,大袁当保管的时候,支书还在这学校里坐冷板凳。大袁说,我知道里面还有些东西,我就借借踢秧歌用的那些。支书看看大袁,没动,现在谁还踢秧歌?他笑着说。我让人们扭秧歌去。大袁说。他真不知道人们怎么会选这个小屁孩当支书,难道就因为他当过几年兵?
  • 江湖风云策

    江湖风云策

    某天。诸位前辈:教主,xxxxxx某位教主:我很忙。我没空。诸位前辈:呵呵哒。某位教主:……——这是某位教主的酸甜苦辣咸,也是一幅芸芸百态图。——本书多线叙述(有主线,有副线)。
  • 清春系

    清春系

    原名《公主与公主殿下》你要走,我会等,因为我知道你会回来——《等待》……………………………………………………………………………………………………你听,风在耳边说话——《听风》……………………………………………………………………………………………………仙女下凡,桥段好老啊!是不是还有个放牛郎的偷了衣服——《尘缘》……………………………………………………………………………………………………不要妄想用人的‘表面’去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善恶》(具体内容,以文为准。佛系更新,因作者懒!)
  • 逃婚公主:不做将军下堂妻

    逃婚公主:不做将军下堂妻

    主上昏庸,皇权旁落,武将掌权,她以公主之尊下嫁。这个男人,拥有颠世之权,却孤独冰冷,新婚之夜,出征不回。阴差阳错还是到了他身边,瞒着自己的身份和他相识,早已注定万劫不复。当真相大白,她在赌他舍不得这最后一丝温暖。断送一生憔悴,直消几次回眸?诱宠,诱宠,诱君宠爱,究竟是谁诱惑了谁,谁又爱上了谁?回眸处,冲冠一怒为红颜,他是否是还能迎回她,迎回她笑靥如花……
  • 我的梦境可以修炼

    我的梦境可以修炼

    “我孟青这一路走来,靠的从来不是天赋与努力,靠的是睡觉。”“你等级比我高?你信不信我睡一觉,一剑就能戳死你!”
  • 桃花雨霸道少爷呵护你

    桃花雨霸道少爷呵护你

    【缘更(不定时更新)男女主双洁,身心干净。1V1】某年,那一天。幻雨莹与夜辰伟再此相遇。可她不记得他,但他记得她。据说,凤凰集团的董事长夜辰伟不近女色?那为什么当初要在她上班的地方把她带走?这名霸道总裁惹不起,还是乖乖的做他的夜太太吧。“哦,你以为这样就可以了吗?不可能的,你可还要为我生个孩子呢”某人邪魅的说道。ps:本文是甜宠文,要入坑吗?(此文会带些游戏内容哦)
  • 最强融合传说

    最强融合传说

    四灵大陆的两位管理者一时无聊,作为地球人的夏云很不幸成为一个“生存游戏”的牺牲品,身为一个普通人,在这个残酷而血腥的世界里,又该如何生存下去。原来,夏云的未婚妻秋雪在一年之前就成为这个游戏的牺牲者,当两人相遇之时,秋雪已逝,留下一只眼睛——传说中的血月神眸,陪伴在夏云的身边,让他可以看破一切,融合万灵。于是,夏云选择迈向深渊,踏上一条凶险无比的复仇血路。融合最强之灵,成就最强之人。拳打绝代天骄,脚踢隐世老祖,镇压诸天神魔,没有一拳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加一拳,彪悍人生,无需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