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澜每年的春闱和秋闱为国家选拔了很多有用的人才,虽然这些人在做官后贪污受贿,可还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今年的秋闱还是如同往年一样如期举行。很多人为了赶考得提前一两月就动身,就怕路上耽搁了被拒之门外。
曾经有一年一个赶考的考生因为在路上突然染了病而耽误了行程,等到了京城科举早就开始了。于是就因为他迟到了,主考官根本不让他进考场,那考生觉得白白浪费了三年的时光,下一年的考试又是在三年之后,可怜他家中只有年迈的父母,再也没有多余的闲钱宫供他读书,于是他在考场的门口哭喊了一阵后离开了,本以为事情就这样过了。可是那考生觉得人生再无希望,于是在半夜的时候在考场外的一颗大树上了吊。
这件事情震惊了整个朝野,皇帝知道后将主考官罢免了官职可是人都已经死了,也只能由朝廷出钱将人送回了老家。朝廷的这个举动还是让很多士子们饱受争议,有些人觉得朝廷的作法已经很人道了,至少出力将尸体运回了老家。
而有些人则是认为朝廷的制度太过苛责,即便那位考生迟到了,可如果那位主考官能够网开一面,放考生进去考试,即便是名落孙山,也不至于想不开而自戕。
朝廷也不能任由这些士子们非议,所以皇上让很多人提出一个可解决此事的办法。最后官员们一致认为,通知秋闱的时间提前一个月,而提前到了京城的考生可以免费住在朝廷专门修建的书院中。
书院中可以提供考生们休息,吃饭,甚至是看书。这样才堵住了天下士子们的悠悠众口,他们觉得这个是一个很好的举措。还有因为朝廷有了如此好的福利政策,前来应考的考生每年都在增加。
的确,科举是件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天澜周边的几个小国家这几年也纷纷效仿。听说效果还不错。不过这也触碰了很多士族,官员的利益。往常,官职都是世袭的,后人不管有没有能力,都能吃国家的粮饷。
因为天澜看到了前朝的弊端,所以从开国时期就已经实施开来了,这样就比其他的几个国家早了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到了这一代,科举制度已经日渐成熟,如果能够管理得当,更能为朝廷选拔出最好的人才。
当秋意寒抵达京城的时候,可以说是风尘仆仆了。他不在呆在家里受父亲的气,只好带着自己的书童提前三个月出发。他想在路上可以走的慢点,可以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等到了京城时间也就差不多了。
不想在平城外的官道上,第一次遭遇了劫匪差点丢了性命。若非谨王殿下和尤姑娘所救,恐怕自己再也看不到京城这么繁华的景象了。后来又在康平的路上再次遭遇了劫匪,再次被尤姑娘所救。
秋意寒看着京城的街道如此繁华,心里顿时高兴极了。他出生在淮阳城的大户人家,可谓是真正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大少爷。他的父亲本想让他经营家里的生意,可是他从小立志要读书考功名。
秋父在劝阻了多次无奈后直接让他去了秋家在烨城的分店历练,他的父亲本想让他看看外面的世面,体会一下赚钱的艰辛,可是这些好了,原来了家里的喧嚣,他更是安静的每日废寝忘食的每日看着他的书,真正是事与愿违啊。
倒不是秋父不想让自己的儿子从政,只是因为他这么多年来没少和朝廷的官员打交道,他早就见识了这些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官场的黑暗一点都不比商场上的小。这些当官的欺上瞒下,买卖贿赂早就是司空见惯了的事情。
自己的儿子是什么性子自己最是清楚了,虽然平日里看的吊儿郎当没个正形,可是性子倒是倔强的很,而且性子太过耿直,这样很容易得罪人不说,若是做了官什么时候连命都给白白搭上了。
秋父本意是为自己的儿子着想,祖上的财富就算是这个儿子躺着吃三辈子都是吃不完的,可是他居然要考取功名,秋父就不愿意了。不过自己的这个儿子聪明好学,如果去考科举肯定是能中榜的,可是当父亲的哪里舍得要自己的儿子远行。
只是秋意寒似乎打定了主意要去科举,还说什么朝廷不仅仅是一群乌合之众,还有人值得为他拼命。秋父知道自己的儿子说的人才是谨王殿下。没错,谨王是个人才,可是他又不是太子,有什么希望可言。
秋父一把年纪,听说自己的儿子以后要为谨王效力,更是吓的不轻。如果他是当今太子还好说,可是毕竟只是一个王爷,一个不慎,谨王恐怕都会为了皇位掉脑袋了,更何况是追随他的自己的儿子。
就这样,秋父不同意秋意寒前来应考,可秋意寒执意要来。秋父无奈,只能将他锁在了家里,可是他寻死觅活的,秋父也只能放他离开,只是不给他任何的盘缠。
秋意寒也是绝强,硬是拿了自己的两件衣服出来门。只是还没等他出了淮阳城,一辆马车便追上了他。原来秋父终是于心不忍,命他的童儿带着两千两银子追他家的少爷。
秋意寒这才舒服的坐着马车想赶去京城参加科举,只是这一路上遭遇了两拨的山匪。倒不是秋意寒这么倒霉,是每当科举的时候,山匪便横加拦截,抢的自然就是这些才子们了。
遇到穷酸的不说,要是遇到如秋意寒这种富家公子。一个就能抵上他们半年甚至是一年的开支了。有士子曾经上书朝廷说过这件事情。科举乃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一件,只是这又让山匪们猖獗了起来。
索性意寒福大命大,居然此次能逢凶化吉。此刻,他和童儿正走在这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他不禁感慨,这京城毕竟是天子脚下,这繁华程度还真的是淮阳城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