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14500000002

第2章 立春:气移律吕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一年有二十四个农历节气,立春为首,每个节气又分三候,一年共七十二候。国人所言“气候”二字,盖缘于此。上面这首节气诗,为南宋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张轼的《立春偶成》。它在咏春的诗句中虽然不是特别出彩,但排在《千家诗》的前位,且以立春为题,生动地感悟着这个时节的气候特征,故令人印象深刻。

立春,多为一年之始。诗人根据此时的感受,真实地描绘了春到人间的动人情景:冰雪消融,草木感知,大地透出春的信息,眼前豁然开朗,到处生意盎然,那微风吹拂中的春水碧波荡漾,涟漪参差不齐,充满着诗意与活力。从“草木知”到“生意满”,诗人富有层次地再现了大自然在立春时节的变化过程,洋溢着饱满的生活激情。

诗句开头“律回”二字,借中国古典音乐之律,寓大地回春之意。唐代诗人元稹的《咏廿四节气诗》中,也有“春冬移律吕,天地换星霜”之句。据传,华夏始祖黄帝命伶伦(亦称“泠伦”,中国音乐始祖)以空腔竹管为器,模拟凤鸟之鸣,制订十二律,伶伦经过反复倾听研究,不但成功地模仿出凤凰的鸣叫声,而且分辨出雄性凤的叫声宏亮,有六种变化,而雌性凰的柔美叫声也有六种变化。他用六根竹管模仿凤鸣,制成六阳律,用另外六根竹管模仿凰叫,制成六阴律,中国古老的乐律就此诞生。农历十二月(腊月)属吕,正月属律,立春往往在腊月与正月之交,是二十四节气一个轮回之始,所以称为“律回”。所谓“岁晚”,意为诗人写这首诗时的立春是在年前,民间叫作“内春”,所以称为“岁晚”。而“春到人间草木知”一句,与苏轼此前写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有着异曲同工之美。

正如音乐之律,节气总是一年一“律回”。我生活在中原的城市,虽然暂时还看不出“春到人间草木知”的明显征兆,但近日来小区里的鸟儿增多,数种非候鸟已现树梢,清晨窗外的叫声极为动听,它们似乎在告诉对节气感知迟钝的人:立春节气到了。

每年的2月3日至5日,农历正月初一前后(例如2017年2月3日,农历正月初七),太阳到达黄经315°之际,时交立春。

一些年轻的朋友也许不太明白,这黄经与立春等节气有何关系?其实,这关系挺大。

黄经,是中国古代人们标识和计算天体运行的路径及名称,即太阳经度或天球经度,也是计算天体运行的坐标。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约365天5小时,这个公转360°的轨道就称为太阳黄经。我们聪明的祖先把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的360°划分成24等分,每等分15°,为一个节气。两个节气之间相隔15天左右,全年即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太阳黄经度分别为:立春315°,雨水330°,惊蛰345°,春分360°(亦即0°),清明15°,谷雨30°,立夏45°,小满60°,芒种75°,夏至90°,小暑105°,大暑120°,立秋135°,处暑150°,白露165°,秋分180°,寒露195°,霜降210°,立冬225°,小雪240°,大雪255°,冬至270°,小寒285°,大寒300°。立春交节时刻,就是太阳到达黄经315°处。所以,农历节气是完全吻合“天象”(天体运行位置)的,农历二十四节气过完一次,就是一个“回归年”了。

由于黄经的起止计算点是任意指定的,所以起点的0°并不与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同步。后面介绍的各个节气都会提到太阳黄经,其关系大意相同,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少数农历年份没有立春节气,民间称为“无春年”。例如2016农历猴年就是“无春年”,全年没有立春节气,当年的第一个节气是雨水,而雨水前面的立春日则在春节前,即2015年腊月二十六。而2017鸡年则有正月初七、腊月十九两个立春,是一年之内“两头春”。即将到来的2018狗年的年初无立春,腊月三十则有立春,是2019猪年的“内春”。其实,这是农历年长度有的年份短于回归年,有的年份长于回归年的5故。回归年的长度为365援2422天,这就是相邻两个立春节气之间的时间间隔。公历年平均长度是365援2425天,与回归年相差无几,所以立春在公历年中的日期基本固定。而农历年情况就不一样了:农历无闰月的年份为353至355天,比回归年少11天左右;有闰月的年份为383天至385天,比回归年多19天左右。于是立春在农历年中的位置呈现出四种情况:或在年初,或在年末,或年初年末“两头春”,或全年无立春。无论立春在年初还是年末,它所表现的气象特征和物候特征基本都是一样的,它所引领的春姑娘都是紧随其后的。一些人认为“无春年”是“寡妇年”,不宜嫁娶,这毫无科学根据,不可相信。你如果有了心上人,何时结婚岂能被某个节气制约?

先辈们勤劳智慧,富于创造。他们通过长期的劳动实践和观察研究,以科学方法观测制订的二十四节气,有着极其丰厚的内涵,对于认识自然规律,规划农耕生产,指导日常生活,修以身心与养生等,都具有重大意义。用今天的话说,它为我国独有,我们的先辈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因此,我们为这一传统文化深感自豪,我们要向祖先的智慧致敬。

这里单说立春,就有赏不尽的意趣。

立春之“立”,我国明代介绍植物栽培的著作《群芳谱》的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即立春到立夏为春季,立夏到立秋为夏季,立秋到立冬为秋季,立冬到立春为冬季。

因是“春气始建”,立春时节的气温、日照、降水开始趋于上升和增多,但这时还没有出“九”,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这还仅仅是春天的前奏,即天文概念上的春天;真正进入气象上的春天,还尚待时日。立春前后,我国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多在零下20℃至零下15℃,一些地方大雪纷飞,水面冰冻,华南以北各地基本仍处于冬天景象。当然,天文上春已立,春姑娘必将乘着缓缓上升的阳气,款步而来,重回人间。这正如当代伟人毛泽东在其《卜算子·咏梅》中所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1961年,面对国家内忧外患,毛泽东读陆游的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反对消极情绪,提倡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一时的严峻和困难。春气始建,飞雪悬冰,正是“春归”的象征。

先辈们制订的农历节气,主要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温为参照。而我国地域辽阔,地形与气候多样,东西南北温差巨大,故各节气的实际气象并不一致,物候特征各有差异。但是,自秦代以来,全国都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古训成为全民的共识并延续至今。对此,当代诗人左河水曾有《立春》诗云:“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

在我的家乡湖北省大悟县,过去的农民对农历节气极其敏感和重视。例如立春,正值春节前后,吃年饭的饭桌上,有的农民就会提起这个节气,一家人议论起节后的生计,一家之主甚至对新春的生产与生活做出安排。虽然立春时节的天气依然寒冷,但田野间已经不乏劳作的农民,他们或者为越冬作物施肥,或者开始被称为“薅麦子”的春锄,或者用干牛粪“秋秧田”(方言,熏秧田),或者整修田沟地边,或者开挖生地(未曾耕种过的土地为“生地”)……

节气是一个时间点,两个节气之间为一个时间段。立春节点后的十五天,我国古人以每五天为一段,将其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一候“东风解冻”。这里说的是立春后之五日,东风送暖,大地回春,土壤开始解冻。这里的“东风”,是一个代名词,泛指带着阳气的温和之风,祥和之气。北宋大诗人王安石的名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写的是春节气氛,但此“春风”也正是立春的“东风”。此时说东风“解冻”,在仍处冬季状态的地区虽显过早,但无疑也是一种象征与趋势,表的是阳气的回升。据说曾有古人在地上挖一个坑,将羽毛放入坑内,以羽毛从坑内升起之状,观察立春节气的到来。大地上的冬天景象可能让我们看不到立春的迹象,但如果挖开土层,你就会发现草根端芽或多或少的萌发。

二候“蜇虫始振”。蛰,藏也;振,动也。这里说是又五日后,蛰居冬眠的虫类感受到大地回升的阳气,慢慢在洞中苏醒。当然,蜇虫的苏醒“始振”,也不可一概而论,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蜇虫,对气候的反应存在着差异,起始反应更不仅仅限于那五日。南方的蜇虫已经出洞生活了,北方的蜇虫此时还困眠在冻土层的下面。

三候“鱼陟负冰”。陟,登高、上升之意。古人解释说:“鱼当盛寒伏水底而遂暖,至正月阳气至,则上游而近冰,故曰负。”这一候的大意是,再过五日,水里的冰开始融化,一直潜伏在水底过冬的鱼儿上到水面游动,那些尚未完全融化的小冰块,好像被鱼儿背负着似的漂在水面。

总之,无论昆虫,还是其他动物,都能感知季节的转换,时到立春,都有或早或晚的本能反应。例如我们小区有几只流浪猫,连日来每夜都有猫咪大声叫唤,随后出现母猫与公猫的打斗撕咬声。据此就可以断定,立春节气到了。早年生活在乡村,猫咪都会在立春前后发情而夜嚎,农民将其称为“猫叫春”,并用“猫叫春”比喻男女私情。动物、植物、人类,都有各自的“应季反应”。

立春,正可谓一年一度的“律回”,过了立春,阳和起蛰,品物皆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四季航起。

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从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都有一系列的纪念与庆祝活动。

早在三千年前的周朝,朝廷迎接立春的仪式就非常隆重。立春前三日,天子沐浴更衣,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举行祭日大典,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表示国家最高统治者对农耕的重视。据说掌管植物(庄稼)生命的句芒神(亦称“春神”)居住在东方,所以要到京城东郊拜神迎春。天子还要下田亲耕,为民示范。对此,《礼记》曾记载,天子的这种祭祀和亲耕当时被称为“耕礼”或“耒礼”(耒,古代耕犁农具),是十分神圣和重大的国典。据说在周代,天子亲耕的田地是“千亩”,后来可能是怕累着了皇帝,才将皇帝亲耕面积变成了“一亩三分地”。我们今天常说的口头禅“一亩三分地”,大概缘于此。

这种祭日迎春庆典,各朝代一直继承延续着,成为立春习俗之一。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两朝,先后颁布诏令,告示全国:天子“亲耕为天下先”,所收获的粮食用于祭祀,供应宗庙,多余的集存在“精田仓”(官仓)以备用。此后,历代皇帝都遵循着这种规矩,只是在亲耕的时间上小有差异。

到了宋代,朝廷的迎春活动从郊外进入宫廷,更便于皇帝与群臣参与。宋代的笔记体著作《梦粱录》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不仅群臣向皇帝贺春,官吏之间也互拜贺春。

明清两代,这种迎春仪式更是受到皇帝的重视,并衍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每年立春日,皇帝都亲率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并亲自扶犁耕地。清朝顺治、康熙两帝曾先后下诏,定立春日必行“耕藉礼”,把皇帝亲耕作为律法固定下来。明代皇帝亲耕,是右手扶犁,左手执鞭,往返犁地四趟;清代改为往返犁地三趟,名曰“三推三返”,亦说“九推九返”。王公大臣们先是站在一旁观耕,而后也要脱袍耕地,最少要耕到“九推九返”。各地传统木犁的铧头和毕镀(亦称犁面、犁镜),大小宽窄略有差别,“三推三返”一般可翻犁土地四尺宽左右,“九推九返”则可犁地一丈多(约4米)宽。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幅“皇帝耕田图”,图中春风和煦,阳光灿烂,皇帝正扶犁耕田,前边一位老农牵牛,后边有大臣撒种,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颇有农耕气息的画面上,配有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光看这幅图画,浪漫之极,一派农耕景象,实际上也确有其事。稍微勤快一点的皇帝,每年立春之日都要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躬耕一番,以给天下官吏和百姓树立一个重视农耕的榜样。这里需要“较真”一下:在北京等北方地区,立春前后犁地可以,往地里下种子却为时尚早。正宫娘娘会不会出宫前来送饭,也值得怀疑。皇帝虽然有一点“作秀”的成分,但起码展现了一种亲农的姿态,远比那种对农耕农业不闻不问的态度强得多。

皇帝带了头,各级地方官员上行下效,各府、州、县也都要在当地修建农坛,设专耕田地,每年立春之日,由最高行政长官率领当地官吏及农夫代表前往祭祀,按照九卿耕种的条例,亲自扶犁耕地,最后由农夫将地全部耕完,其仪式非常隆重。

我们阅读史料,不难发现,确有不少古代官员深谙“一年之计在于春”之理。他们不仅身体力行,亲耕务农,劝民农桑,立春时节还深入乡村与农家,访贫问苦,调查研究,察看农事,问政于民,而且其行事做法比惯于前呼后拥的当代人低调得多。

例如撰写过勤政名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的清代知县高以永,康熙年间调任河南内乡县。当时战乱刚过,百姓背井离乡,田地荒芜,经济萧条,高以永就在立春前后,利用春节“封印”之机,到民间察看民情乡情,寻求农耕发展之策,以解百姓之忧,并率以廉政与勤政,从而稳定了民心,使农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在立春这个重要的节气中,人们从祭祀、礼仪,到农事、生活,形成了许多传统习俗,例如鞭春牛、送春牛、咬春、吃春饼、修农具、送春贴、贴春画、行冠礼、剪花彩、立春幡、戴春胜、搭燕窝,等等。

“打春牛”(亦称“鞭春牛”),就是一个古老的立春习俗。为了表达对农耕的重视,千百年来,我国从官府到民间,一直延续着立春打春牛的习俗。打春牛除了祈福,期待五谷丰登,也有劝农促耕的意思。宋代编撰的《事物纪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由天子主祭祀,鞭牛以示农耕。”后世历代统治者在立春这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引春牛而击之。

这春牛多用竹木扎制,泥巴糊成,外涂色彩,上绘节气时辰图案,内置五谷,以鞭击打。春牛打破,五谷流出后,作为礼物分与民众。据南宋《武林旧事》所记,为了庆贺立春,临安(今杭州)府不仅向朝廷进献大春牛,置于殿庭,而且制作数十个小春牛,分送各个殿阁,以供百官及宫人鞭嬉贺春。

在有些地方,冬至日就取土和泥,制作春牛,立春日由知县主持,与农民代表一同执鞭打春牛,并且边打边呼“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等吉祥口彩。打春牛时,民众携男带女、扶老携幼,争相前往观看,十分热闹。

在农耕社会,耕牛是农家的“半边天”,是无法替代的特殊劳力。在田地间耕作时,你右手扶犁,左手执鞭并抓住牛鼻绳,耕牛会自动地使出全身之力往前拉犁,任劳任怨,一声不吭。需要牛往左边走走,你拉一下牛鼻绳,它就能领会你的意思,会立即往左边靠靠。耕犁到了田地尽头,需要调头时,你只需掂起犁把,同时摆动一下牛鼻绳,同时喊声“撇着”,牛就会随着你的脚步调转身子,返入犁沟拉犁。只有骡马耕地时,才需要专人牵着。耕牛就是这么可爱,“打春牛”的实质是人们的一种自我鞭策。在我的记忆中,旧时的年画里,很多都刻印着春牛,或牧或耕,反映着牛与农事的密切关系,更反映着耕牛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为将迎春活动推向深入,有的地方花样翻新以闹春。例如,立春前一日,官府派人向民众“报春”,送春牛帖子和立春帖子,劝农促耕。也有受官府指派的民间艺人,顶冠饰带,扮作“春官”,走街串村,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人们见其要作揖礼谒,以示敬重。他们或者挨家挨户报春,送上刻印有二十四节气和驱牛耕地的“春牛图”及“迎春帖”,或者前往田间敲锣打鼓,唱诵迎春的颂词。这些活动,其意都在提醒人们增强节气意识,抓紧务农,莫误春时。

与“打春牛”和“报春”相对应的,“迎春”是另一个意义相近的立春习俗。古人把农事叫作春事,“春事既起,丁壮就功”,农忙称作春忙,劳力即是丁壮。立春事起,必先迎春。典籍记载,此俗在东汉逐渐完备,后世更是将其列入祀典,各级官府均隆重举行迎春典礼,其宗旨为劝农务耕,示人珍惜韶光。立春前一日,民间与地方官衙也会搭春棚,插彩旗,设春官,出仪仗,立春日辰时即行迎春庆典,随即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官仪与民众一起游春,相交呼唱“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之语,气氛极其热烈。

“立春新戏岁,最先理农器。”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为我们保留了一条鲜活的历史信息,说明远在宋代,立春整修“农器”(农具)就是一项重要的民间习俗。作为农耕社会,农具是重要的生产资料,立春时节不仅要“最先理农器”,还要把农具拿到田间试用。

记得曾经的家乡农村,每到立春前后,家家户户都要逐一检查闲置了数月乃至大半年的犁、耙、耖、锄以及水车等农具。需要修理的,自己动手或请人修理;无法修理和缺少的,抓紧备料打制;需要铸接翻新的犁铧、毕镀、铁锄、耙钉之类,送到镇上的铁匠铺回炉加工。那时的绝大多数农民,都会修理一般农具,甚至会打制新农具。技术难度大的,才请木匠师傅。在后来的生产队里,因为集体力量中有着各类“把式”能手,修理和打制一般农具更不在话下。在此时节,农村还没有进入春耕大忙,但农村木匠却因此忙得不亦乐乎。年年如此,习俗就成了习惯。

如果天下大雪,不能外出做事,各家各户的农民除了在家修理农具,还会用水润麻润草和用木槌捶草(糯稻草及野生荠草),拧出套牛耕田的粗纤绳。

新房挂匾,也曾是一些地方的立春习俗。旧时,乡村建起了新房,特别是大户人家、富裕人家建起的豪宅府第,往往都要请当地名人或书法高手题写匾额(也有赠送的匾额),并选立春之日举行挂匾仪式,同时以酒宴酬谢工匠和亲朋好友,宣告新房正式竣工落成。挂匾时,鞭炮齐鸣,鼓乐喧天,亲友乡邻齐声祝贺,那种热闹不亚于娶亲大喜。

在当代人的眼里,传统的中国乡村可能是与贫穷落后联系在一起,然而无论是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还是在乡村耆旧(耆,老年人)的心中,曾经的乡村,更多的是温情、诗意与祥和。我们只要从安徽、浙江、江苏、山西、江西等省那些幸存的古村老宅前走过,就能看到许多残留的“耕读传家”“养德修身”“地接芳邻”“稼穑为宝”“惟善德馨”“德勤怡安”之类的匾额题字或门楣题字。从这些很多当代人都不能完全理解的古典语汇中,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村落中曾经飘荡着的诗雅风韵和那背后深藏着的意蕴。这里没有豪言壮语,却充溢着内在的道德修束,呈现着一种人文内涵的春意。立春挂匾,正合人愿天时。

我们再看看现今随处可见的、用工艺技术制作出的“福星高照”“鹏程万里”“家兴财旺”“富贵盈门”“步步高升”之类的门头匾额,虽然貌似延续了传统形式,却没有了传统的风雅和精神。如果从读书人的数量来说,当代中国农村绝对是古代农村的几十倍,然而却失掉了传统文化中的典雅,失去了传统农民的道德坚守与精神追求,因而这些现今匾额不仅显得俗浅,也缺乏精神上的阳气,难与春同,当然立春挂匾的风俗也都淡出了。

立春幡、剪春胜,是起于汉唐、盛于宋元的立春习俗,既被贵族青睐,又受民间喜爱。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汉宫春·立春日》词曰:“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欧阳修的《春日帖子》中也有“共喜钗头燕归来”之句。所谓春幡、春胜,就是剪裁制作的代表凤尾的幡条以及春燕、春鸡、春花、春柳等手工制品。按当时风俗,立春之日,宫中及民间女子都喜欢用彩绢彩纸剪出精巧的小幡和春燕之类,戴在头上,装饰鬓发,或者挂在庭院的花枝、树枝下面,以示迎春,避邪求吉,寄予美好的祈愿。在南宋都城临安,立春这天,女子们都喜欢用彩绢彩线做成紫燕黄蝶之类的春幡、春胜,用以赠送亲朋。在客家地区,立春时节除了女子戴春胜,男孩也都戴春幡于手臂,作为立春的标志。

从这些春幡春胜上,可以看出古人对燕子这一℃鸟的尊重和喜爱。千百年来,在民间诸多传统善俗中,“搭燕窝”就是一种立春善俗。秋去南方越冬,春回北方繁殖,国人称其为春燕,视为报春的使者,幸福吉祥的象征。自唐代起,每年立春日,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剪成的“燕子”,同时都要在正房堂屋的檩条下或者房檐下钉上一块木板,或编上一个托垫,供燕子衔泥搭窝使用。有的人还会在旁边写上“春燕来朝”之语,表示欢迎之意。“不吃你家谷子,只在你家抱一窝儿子,为你的庄稼捉尽虫子”,曾经的广大乡村,无论贫富人家,无论大人小孩,都喜欢燕子来家落户,“立春搭燕窝”的习俗一直流行不辍。

立春民俗,历来丰富,还有很多,如:起于唐代的蹴鞠,踢鞠以为戏;盛行于唐的走马,骑马游春为乐;宋代的春台戏,儿童早起“卖春困”;流行于陕西等地的“吊春穗”,各色布绺编成“麦穗”吊挂在小孩和牲口身上,借以祝福五谷丰收。起于周代,延续至当代的春社,曾是华南、中原、华北及西北等地春祭土地神,结社表演,宣示农耕的重要民俗,故早有唐代诗人王驾的《社日》之句:“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既反映了立春节气本身的意义,也反映了立春与农耕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人们对立春节气的重视。

立春,多在农历年的年初岁尾,也就是我们过大年的前后,因此还可以说,过年是与立春相呼应的最重大、最隆重的风俗。没有什么风俗可以和过年相提并论,这是中国人最重要、最看重、最难忘的节日,是每个中国人心目中最深沉的情结。尤其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的游子,每当过年,纵使身在天涯海角,也要回家。

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数千年来,中国历经诸多王朝兴衰,但这个节日始终延续,久盛不衰,魅力不减。毫无疑问,我们需要这个节日,换句话说,这个节日深深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

这个节日,是中国人对自己的犒劳。昔日子贡观腊祭,看到鲁国人举国狂欢,有些不理解,孔子告诉他,“百日之劳,一日之乐”,这是上天的恩泽,是“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因此,即便在生计艰难的年代,人们无比勤俭,但在春节,也会大方吃喝一下,恣意享乐一下,努力追求快乐和幸福,让自己的身心焕发活力。

这个节日,中国人共同以善意滋润心灵。春节一到,没有谁疾言厉色、恶语相向,一句“过年啦”,几乎能平息所有争端。这是一个微笑的节日,面对家人、亲族、邻居、同事、陌生人,人们满面笑容,真诚祝福。阖家团圆之中,走访亲族之中,笑语盈盈中,浓浓的亲情滋养着心灵。

这个节日,是中国人辞旧迎新、重新开始的契机。从立春起,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蛰虫苏醒,春草萌动,天地重新焕发新春活力。在这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时刻,中国人普天同庆,以放爆竹和舞龙、舞狮等娱乐内容,以及辉煌灿烂的灯火仪式,呼唤、拥抱大自然生机重现。这一刻,天人感应,天人共振。它给了中国人一个契机——大家揖别过去,调整心态,整合与家人、与事业、与天地的关系,满怀希望,再次出发。

在立春食俗方面,全国各地民众也都十分重视“顺节而食”,吃一些既有寓意又合时令的食物,例如吃春饼、吃春卷、集采时令蔬菜制作有℃健康的“春盘”。在华东、中南等地区,立春时要吃“迎春饺子”和“打春面”。在华北地区及北京,立春时家家户户都要做春饼,吃春饼,春饼做好后,还要送给街坊四邻,大家共同“咬春”,对春天寄予美好的愿望。

节气文化成为我们的精神信仰,节气(时令)物候已融入我们的血液中。在选择食材上,我们应该多吃本地产的粮食和蔬菜,多吃应季蔬菜,不吃或少吃反季节蔬菜。例如散发之季吃收敛季节的蔬菜,或者收敛季节吃散发季节的蔬菜,都属于“逆时而食”,有违身体的自然属性。

在中国的节气文化中,节气养生也占有重要一席。春天到来,大地回阳,万物复苏,人体血气也在迎春而动。从立春开始,人体从冬季“沉”与“藏”的状态,开始转向春季“升”与“发”的状态。这升发的,是自然界阳气对人体的作用,也是人体自身阳气的回升。它好比一棵树,在阳光照~和雨水滋润之下,春天开始枝条发芽,经过夏季的繁茂,秋季的掉落,冬季的枯萎,成为一个轮回。这个过程,是阳气由升而浮而降而沉的过程。按照节气说,冬季的冬至日,阳气降到最低,在立春之前,阳气都没有破土而出,到了立春,阳气才升出地面,人体一个新的阶段也开始了。

阳气上升,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立春时节,尚未出“九”,全国大部分地区仍处冬季气温,故不可欣然于阳气初步带来的活力,过分挥霍。因为立春时的阳气,还不足以支撑太大的消耗。这时的阳气是“嫩阳”,如同才出土的小幼苗,禁不起大折腾。所以不论饮食、作息、运动,还是“七情”与“六欲”,都要节制。

特别是民间称作的“内春”,即立春于春节之前的,人们的身体和情绪对即将到来的春节,都是一场考验,都是过年如“过关”。因为在传统习惯中,吃喝总是国人不变的年俗主题。团圆饭、家宴、亲友宴、同学宴,宴宴都是肥厚之餐。北方人的饺子、南方人的汤圆,红烧肉、烧肘子、烧蹄膀、炖五花、四喜丸、米粉肉,数日一路肥吃肥喝下来,人体就要报警了。另外,不论是家人相聚,还是朋友相聚,总要喝几杯酒,难免也会过量。如果逞了一时之快,刚刚复苏的阳气,便被酒肉一拍,又回到“土层”之下,蛰伏而难升,身体势必受到伤害。正所谓“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酒肉再好,情意再浓,吃喝也不可过度。

说过饮食说情绪,立春之时亦要讲究。我们常常看到,春节期间打牌消遣,平时很温和的人,却变得非常激动,甚至急躁。我的一位邻人,喜欢打扑克,本是应有修养的机关干部,但同班者如果出错了牌,或者出牌不顺,他就暴跳如雷,极尽埋怨,能把人呛死,既弄得他人心情不愉快,自己也阳气受损。果然,年岁并不老,就血压失常,心血管也被迫放进了支架。

按照中医观点,春天肝火易旺。以五行对应五脏,结合四时,则肝属木,对应春季。在刚刚过去的冬季,所对应的是属水的肾脏,冬季对肾脏需要特别保养。在春天里,肝脏亦需特别保护。我们在这个易怒易躁的季节,非重大原则问题,凡事不必太较真,从情绪调整上要注意放松心情。放纵自己的怒气和急躁,容易自我伤害身体气血。

当然,养生也不可迷信于一端,既要符合总体规律,也要根据自身实际。在这立春之际,有的人阳气升发得快,有的人则升发得慢,所以调养还是要因人而异。但总体而言,要培养阳气,注意护肝,节制饮食,注意休息,适度运动。这里需要特别提醒一句,现在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每天玩手机、看手机成瘾,时间过多过长,既浪费时间又伤眼损腰,而伤眼睛就势必牵连着伤肝,伤肝就牵连着伤胆。

古人言,“春三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赏春观物,又道是“万岭千山百里云,十花九树八成荫,七家六五四双燕,三桃二李一片春”。让我们慢慢地、舒缓地,用轻松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感受春天的美妙。

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立春,又一个“律回”,农人们也站在一个新的耕种之年的起点上,开始谋划周而复始的生计。“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迟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全国各地的农谚,虽然说法各异,却都表达了中国农民不辞辛劳、乐于躬耕的传统美德,也反映了他们抓节气、惜农时的勤劳与智慧。今日农村已非昔日农村,今日农村凋落之貌更难比往日景象,但祖辈农民留下的热爱土地、热心农耕、勤劳俭朴、善于谋划的那种精神与智慧,却是永不过时的宝贵财富,需要记取和传承。

立春,春气始建,我们每个人,亦当以立为春,春气始建矣。

同类推荐
  •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丁明秀编著的《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为丛书之一,介绍了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的有关内容。《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藏式传统建筑与雕塑(E眼藏地行 卷六)

    藏式传统建筑与雕塑(E眼藏地行 卷六)

    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藏族的聚居地以青藏高原为主,分布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四川、青海、甘肃和云南等省。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和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人居住。藏族也是居住地海拔最高,距离太阳最近的民族。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文献典籍的种类之繁,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在我国各民族中仅次于汉族,位居第二。公元18世纪中叶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后,藏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与各兄弟民族生死相依,荣辱与共,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
  • 中国的修养

    中国的修养

    国学是研究中华传统学术精神及其载体的学问,是对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进程中形成的,具有永恒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思想体系、文化观念与学术方法的总结。本书主要向广大读者讲授国学的修身精神,对国学中关于“人的修养”的问题展开详细的讨论,教读者学会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我锤炼,提高个人修养和德行。
  • 阿拜箴言集:哈萨克族哲理名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阿拜箴言集:哈萨克族哲理名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本书是哈萨克族文学家阿拜的散文集,是其代表作之一。在这本书里,他详细记录了19世纪哈萨克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伦理和风俗习惯等诸多问题,表达了他的所思所想,倾注了他的爱与恨,是他留给世人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
  • 李劼人说成都

    李劼人说成都

    懒散近乎“随时随地找舒服”。以坐茶馆为喻罢,成才人坐茶馆,虽与重庆人的理由一样,然而他喜爱的则是矮矮的桌子,矮矮的竹椅——虽不一定是竹椅,总多关是竹椅变化出来,矮而有靠背,可以半躺半坐的坐具—— 地面不必十分干净,而桌面总可以邋遢点而不嫌打脏衣服,如此一下坐下来,身心泰然,所差者,只是长长一声感叹。本书从李劼人小说中分门别类,节录出有关成都文明发展的大量文字,如清末的叽咕车(鸡公车)到抗战时的木炭汽车,足以见出成都交通的一个侧面。所有这些变迁的实录,后人完全可以视为一代信史。 其中收入本书的《成都是一个古城》和《旧帐》,都是一九四九年后没有公开发表过的。
热门推荐
  • 女配炮灰记

    女配炮灰记

    她是幽冥海中的七公主,为了逃婚离开了海域。因为救了一个少年,此刻她的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回到深海中她没有想到,原来自己和姐姐们是母亲养的备胎,随时可以剥夺生命的一个寄生体,心被捥,血被吸尽,终是还了。第二世,她成了生命不过数载的人类,死后,重遇。
  • 人类养成计划

    人类养成计划

    内庄营区,一个特殊异世界机构建立的特殊人才培养地,小麦就生活在这里。然而一次特殊的异界生物入侵导致小麦意外启动传送门来到了黑暗的南荒世界。南荒中存在这一种名为碎片的物品,碎片即是世界,小麦漫游在诸多世界中逐渐认清了自己使命。在餍星接受了残酷训练,在永恒星谋划夺取资源,三国里收服术师、飞将,明日星领略科技与异能结合、火影世界谋划血脉神器、猎人世界....生不知为何,战不知为何,为他人还是为自己。这是一本带着人类征服无数异界故事气功、念力、魔法、斗气、法术、忍术、死神之力不同世界不同故事,前篇较长,没耐心的刻意直接从南荒卷看起。嗯,劝告,不要相信以上内容,纯属瞎编。
  • 首富从公益开始

    首富从公益开始

    古先生假如您有十万块,您准备做些什么?这个嘛!隔壁老陈的孙女有败血症,就差十万块钱了,如果我真有十万块,就先给她治病。那如果古先生您有一百万,您准备做些什么?如果我有一百万的话,我就先拿十万块给隔壁老陈孙女治病,剩下九十万拿去修一所希望小学。那古先假如您有一千万,您准备干些什么?一半修希望小学,一半修敬老院吧!那如果古先生您有一个亿呢!一部份修敬老院,一部份修小学,还有一部份帮助那些治不起病的穷苦人治病。那么古先生您就没为自己考虑过吗?我见您有钱后钱都是为别人为社会花的,您就没想过为自己花吗?比如豪宅豪车会所嫩模之类的?没有完全没有!古先生您说的是真的,要真是这样,那您实在太伟大了。伟大个屁,通共只有一个亿还豪宅豪车,你坑你爹啊!原来如此,那古先生如果您有三个亿,您准备做些什么?一部份用于教育,一部份用于医疗,一部份用于养老,一部份用于环境卫生!那剩下的钱呢?没有了啊!这个世界这么大,用钱的地方这么多,三十亿杯水车薪都算不上。
  • 五虎将与五虎酱

    五虎将与五虎酱

    周锐幽默系列之四:《五虎将与五虎酱》是上海作家周锐的童话故事,内容取材于《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别出心裁,写出新意,读来常常让人击节称赞,不断发笑。本书写得生动幽默,新鲜有趣,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
  • 制造业复兴

    制造业复兴

    当今企业高管面对的两个最重要的挑战: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以及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许多(尽管并不是全部)首席级高管表示,大环境的变化改变了自己对消费者行为和竞争态势的假设,因此需要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他们认为,我们的时代已经产生了一种“新常态”,它要求采用更为灵活的决策方法——这一主题贯穿一组文章之中。
  • 拿破仑(下)

    拿破仑(下)

    拿破仑·波拿巴,对内,他多次镇压反动势力的叛乱,颁布了《拿破仑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体系,奠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秩序。对外,他率军五破英、普、奥、俄等国组成的反法联盟,打赢五十余场大型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他在法国执政期间多次对外扩张,发动了拿破仑战争,成为了意大利国王、莱茵邦联的保护者、瑞士联邦的仲裁者、法兰西帝国殖民领主(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历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年-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4年—1815年)。
  • 青玄剑宗

    青玄剑宗

    一柄青羽剑,一段时光情缘!笔者杜家.夜眸,武侠幻想三部曲。(侠客最后的归属,当为一人一剑一天涯。)一本磨练书,谱写传奇故事,虽未必多好,也算积累作者基础,一本不一样的的书,只为《不凡少爷》打下基础。
  • 快穿女配祖宗您别闹

    快穿女配祖宗您别闹

    系统:……烟九九你你你你,真可怕。我咋摊上你这么可怕又变态的宿主烟九九:呵,我没听清楚你再说一遍嗯?小包子:九九你最好看了,一点也不变态,你最可爱了……烟九九:……系统?你节操呢?小包子:节操是什么?能吃吗?喂喂喂,说好的。像冰山一样的系统呢?……
  • 罪恶的眼睛

    罪恶的眼睛

    人类始终有贪念,他造就了无数的辉煌还有死亡。深思社会的黑暗,感受真实的恐惧。
  • 光怪陆离的梦之碎片

    光怪陆离的梦之碎片

    《光怪陆离的梦之碎片》题材选自每一个亲历过的梦境,是梦的碎片也是脑洞的衍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