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17400000010

第10章 我怎样学习当记者(6)

四、可以使记者受到生活事件的感染,从而增强新闻作品对读者的感染力

当然,我们说要重视眼睛在采访中的作用,并不是说只能用眼睛去采访。早在公元前7世纪,我国的医生就掌握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主张视觉、听觉、嗅觉并用。后期墨家把人的知识来源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亲知”,即亲身感觉到的;第二类是“闻知”,即靠传授得到的;第三类是“说知”,即根据已有知识,通过推理得到的。多访问,多搜集,使记者获得“闻知”;多思考,多推理,使记者获得“说知”。可见“闻知”和“说知”对于采访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没有直接观察、体验所得来的“亲知”,间接得来的材料就会失去光彩。所以在新闻采访中,我们应该自觉地学会运用自己的眼睛,努力把新闻稿件写得有声有色。

不要掩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

不少人以为新闻记者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好像是“无所不通,无所不晓”。有些记者受虚荣心的驱使,往往不肯承认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十月革命”以前,俄国新闻界有过一个派别,叫“苏伏林派”,他们的座右铭是:“记者如果不能事事都懂,至少也应当装作全都知道的样子”。其实,新闻记者的知识缺陷是非常明显的:

一、新闻记者在知识广度方面存有缺陷

记者以社会为舞台,活动范围广阔。在记者人数较少的新闻单位一般没有严格的分工,记者既要采访工业,又要采访农业和商业,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在较大的新闻单位,记者虽然有明确分工,但在每一个领域之中都有许多新问题需要研究,譬如农业记者需要具备农、林、牧、副、渔业等方面的知识。一个记者,无论他的学识多么渊博,总有一定限度,总是对某一个领域、某一个方面比较熟悉,而对另外一些领域、另外一些方面不那么熟悉。一旦需要采访那些自己不太熟悉的领域时,就会感到知识缺陷。1978年新华社国内部举办了一期新闻记者训练班。开学第一天举行了一次常识测验,考题涉及范围很广,主要是想了解一下年轻记者的知识面。测验的结果,许多常识题把记者给难住了。这说明新闻记者在知识广度方面确实存有缺陷。

二、新闻记者在知识的深度方面存有缺陷

不少记者都有一定的专业修养。但是,记者所学的专业知识与专家所学的专业知识有着很大差别。专家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对某些问题作进一步研究,他们的专业知识扎实而雄厚。记者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是能够听懂专家的谈话,能够用浅显的语言把深奥的道理表述出来,是为新闻报道服务的,因而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在专业知识方面达到“专家”的水平。尽管有些国家明文规定记者必须是某个方面的“专家”,例如罗马尼亚《新闻法》规定从事工业报道的记者必须是工程师,从事农业报道的记者必须是农艺师。但是,同真正的“专家”相比,新闻记者在知识的深度方面存在着很大差距。

三、新闻记者在掌握最新知识成果方面存有缺陷

社会生活是流动不息的,科学发展速度越来越令人吃惊。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必须与时代并进,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只有随时随地注视着人类社会各方面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在采访报道中获得“自由”。然而,即使知识最渊博的新闻记者,也难以做到这一点。

四、新闻记者在实践方面存有缺陷

一个人的知识不外乎“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两部分。新闻记者尽管知道得很多,但他们的知识大都是间接得来的,在许多事情上缺乏实践经验。我们并不要求记者“事必躬亲”,但实践经验不足毕竟是新闻记者的一大缺陷。

巴甫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写道:

“永远不要企图掩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即便用最大胆的推测和假设去掩饰,这也是要不得的。”

少数新闻记者由于不肯正视自己的知识缺陷,或者不肯下功夫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结果闹出了笑话。1977年,一家报纸发表了《为祖国争光》的特写,记述举重运动员吴数德打破青年52公斤级抓举世界纪录的事迹,其中写道:

“吴数德第4次健步登场。他往掌心擦上滑石粉,又一次紧了紧皮带,从容地来到杠铃前……猛地一提,就把105.5公斤的杠铃高高地举过头顶。”

凡有举重知识的同志都知道,比赛前运动员往手掌上擦的是镁粉,不会是滑石粉。因为镁粉发涩,有防止杠铃脱落的作用;滑石粉的作用恰恰相反。如果吴数德果真像特写里说的那样,往手掌上擦了滑石粉,那么,当他“猛地一提”之时,重重的杠铃就会滑落到地板上,怎么会打破世界纪录呢?

为了弥补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办法是很多的。在采访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任何时候都不要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不管别人怎样称赞你,夸奖你的知识是多么渊博,我们都要有勇气对被采访的人说:“我是一个门外汉。”当访问对象看你真想从头学起时,他才会把他的专业知识告诉你。

1964年秋天,我刚从事新闻工作,就接受了采访全国19个单位武术暨射箭锦标赛的任务。当时我对射箭运动一无所知,甚至连“单轮”“双轮”这样的赛场术语都听不懂。至于武术,更是生疏。北京门惠丰表演的“杆子鞭”,方世绵表演的“龙头大拐”,四川陈定富表演的“风火轮”,安徽徐淑贞表演的“纯阳剑”,别的记者讲得头头是道,我却看不出名堂。

为了学一点武术和射箭运动的基本知识,我去找大会副裁判长,如实告诉他我对这些运动项目一窍不通。副裁判长拿出一张弓,告诉我这张弓有多少磅,怎样瞄准,怎样测定成绩,怎样计算环数,还帮我分析了每个运动员的特点。我还请教了《北京晚报》体育记者和《大众日报》文教记者,他们给我讲了许多关于武术及射箭运动的常识,帮我弥补了这方面的知识缺陷,从而使我比较顺利地完成了这次采访任务。

第二,采访中要大胆提出你需要了解的问题,并且要善于追问、探索,直到把自己不懂的东西弄明白。

美国有一句谚语:“没有令人受窘的问题,只有令人受窘的回答。”南斯拉夫也有一句谚语:“没有愚蠢的问题,只有愚蠢的回答。”每个记者都有权向被采访对象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不必因为自己提出了难以回答的问题而抱歉。

第三,不要向采访对象卖弄自己的知识。因为我们要采访的大都是忙人,他们的时间有限。要想在有限时间内多学习一点东西,就要“少卖弄,多倾听”。假设一次访问的时间是两个小时,如果记者用一个小时向被访问者炫耀自己的知识,那么,在这次采访中他就丧失了一半的学习时间。而且,在大多数场合,这种炫耀会带来两种不利后果:一种是被采访对象以为你什么都知道了,没有必要再去重复那些你知道了的东西,因而会挫伤他的谈兴;一种是记者的炫耀引起被采访对象的反感。一旦出现这种尴尬局面,你就什么也别想学到了。

第四,在采访中要随时修正由于缺乏知识而产生的各种错误认识,及时收回自己提出的一些违背常识的问题,不要固执己见、一错到底。

第五,千方百计扩大自己知识的“入口处”。记者采访接触的人当中,有不少是名人、专家,他们大都有某些方面的专长。只要时间允许,要尽量让他们多谈一些与他们专业有关的知识。这样,每一次采访都会成为弥补自己知识缺陷的好机会。只要能长期坚持,我们就会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如果在几十年的记者生涯中始终沿着这一方向不断转化,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缺陷就会逐渐弥补,就有可能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知识比较渊博的新闻记者。

记者的笔记本

为什么把从事采访工作的专业人员叫作“记者”?我没有认真考证,但顾名思义,大概跟“记”字含有“记录”“记载”之意有关。《汉书?艺文志》上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新闻记者又“记言”,又“记事”,兼有古代“左史”和“右史”两种职能,可见“记”对于新闻记者何等重要!

古今中外,许多在写作上有成就的作家,都很重视自己的“笔记本”。果戈理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和警句谚语记到这个笔记本里。有一次,他请一位朋友到饭馆吃饭,忽然,一份菜单引起了他的兴趣。果戈理拿出笔,往笔记本上抄写起来。饭菜上齐了,他还在那里埋头抄写。他的朋友一气之下不辞而别。后来,果戈理在创作一篇小说时用到了这份菜单。果戈理说:“一个作家,应该像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这段话对于新闻记者同样适用。

许多著名记者都把自己记录伟大事件的笔记本看作无价之宝。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中有一段有趣的记载:

斯诺在我国西北的革命根据地采访,记下了十几本日记和笔记,拍摄了30个胶卷,还搜集了几磅重的共产党杂志、报纸和文件。他把这些宝贵资料藏在一个包里。1936年10月20日,斯诺安全地经过无人地带,到了东北军防线的后边。第二天,他借了一匹马,进了洛川,那里有一辆卡车在等待着他。一天以后,他到了西安府的鼓楼,请一名红军战士把他的包扔给他。找了半天,没有找到,他的包不在卡车上了。他在红色根据地采访时的笔记本全都放在那个包里。原来,那辆卡车用麻袋装着东北军要修理的枪械,斯诺的那个包因为怕受到搜查也塞在一个麻袋里,被人卸在渭河以北的咸阳了。

天已经黑了,斯诺让司机到咸阳去找他的那个装有采访笔记本的小包。司机表示等第二天早晨再回去找。斯诺心里发急,感到第二天早晨太迟了,坚持要司机立即开车去寻找。斯诺在西安府一个朋友家里通宵没有合眼,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到那包“无价之宝”。幸而,那只包找到了。假如斯诺的笔记本丢掉了,可以想见我们是不会看到世界著名的《西行漫记》的。

不过,新闻记者的笔记本不同于作家的笔记本。作家的笔记本里主要是储藏以后写作时所需要的生活素材;新闻记者的笔记本里主要是现在就要用的东西。《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詹姆士?赖斯曾经这样描述过记者的笔记本:

“你见过记者的笔记本没有?它们是些杂乱无章的短句,土造的速记,互不连贯的字词、名字,记者席上同伴们说的俏皮话,午餐约会的日期,随便写上的东西,关于某人的领带或表情的描写,以及写得很大的、看起来挺重要的数字,也许只不过是为了提醒记者下一次截稿时间。”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记者笔记本的特征是内容广泛,形式自由,不拘一格。

记者笔记本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比较常用的笔记本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消息来源手册》

每个记者都应该有一本自己工作范围内通用的《消息来源手册》,上面记着经常同自己保持联系的人的姓名、职务、通信地址、电话号码。譬如领导机关主要负责人姓名,各级政府调查研究室的负责人姓名、地址、电话号码,经常向自己提供信息、线索的人的姓名等。《消息来源手册》可以帮助记者随时同新闻来源取得联系。

二、《理论学习笔记》

这种笔记是记者在学习经典著作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时所做的摘录,写下的心得体会,以及通过学习初步明确的报道思想。这类笔记可以帮助记者正确认识生活、理解生活,从而抓住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理论学习笔记》记得多了,可以提高新闻敏感,让记者的头脑变成一架灵敏的“新闻雷达”,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捕捉到新鲜的、深刻的新闻主题。

三、《报道线索笔记》

在参加会议、听报告、阅读文件和典型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各类新闻线索,可以记在一个本子里。有的只记一句简洁的话,有的可以写出最感人的几件事,有的甚至可以写出标题或导语。这些线索并不一定都能变成稿子,但是它可以成为深入采访的向导,帮助我们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东西。

在一个较大的新闻单位,记者往往有“穷”“富”之分。有的记者手头有写不完的东西,有的记者却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划分“穷记者”与“富记者”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记者手头掌握新闻线索的多寡。要使自己由“穷” 变 “富”, 就应该尽量多记一些“线索笔记”。

四、《采访笔记》

采访笔记应该包括被访问对象的谈话、新闻事件的经过、人物的神态、事件发生环境的真实记录;也应该写进记者对人、对事的第一眼印象和感想等等。采访笔记是记者写作的重要依据。

五、《采访札记》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受到某些新闻人物、新闻事件的启发,对生活事件有了新认识、新体验、新感受、新联想,可以把这些突然想到的东西记下来,这就叫作“采访札记”。这些“札记”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活、深化主题,而且有些“札记”可以直接用到所写的新闻通讯之中,使新闻报道增色。

六、《记者日记》

日记是一个人每日生活的真实记录。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新闻记者更应如此,因为新闻记者的职业特性使他们每天都有新的见闻,新的感受。如果在几十年的新闻生涯中始终坚持写日记,那么,他的笔就能记下时代的风雷。如果身为新闻记者而又不记日记,随着时间的推移,亲身经历的许多事情就有可能被遗忘。

同类推荐
  • 党政机关公文写作技巧及范例全书

    党政机关公文写作技巧及范例全书

    《党政机关公文写作技巧及范例全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编写。文中详细介绍了公文的种类、格式,以及机关公文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等要素;重点讲述了公文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主要文种的基本写法。《党政机关公文写作技巧及范例全书》集通俗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精心选择了机关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直接需要、经常使用的文体,并通过例文示范来增强实际写作能力,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用性。
  • 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

    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

    本书从四个方面出发,通过调查问卷和文献研究的方式,对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及呈现出来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和概括。
  • 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发生和心理发生的研究(大学译丛)

    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发生和心理发生的研究(大学译丛)

    埃利亚斯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文明的进程》是埃利亚斯的成名之作,出版后轰动西方世界,成为畅销书。我们习惯把文明看成一种摆在我们面前的现成财富,但在埃利亚斯看来,“文明的表现”绝非天然如此,文明是一种过程,是历经数百年逐步演变的结果,是心理逐步积淀规范的结果。传统社会学把人和社会看成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实体,而作者推翻了这种两分法,提出两者不可分割,正是宏观的社会和微观的人之间的互动激荡形成了个人、国家乃至社会的整个文明的进程轨迹。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研究方法:不仅研究社会经济,而且考察人的情绪气质和思维方式的变迁;不仅重视重大事件,也从小处着手,探讨人的行为举止和日常生活,以小见大。作者将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种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熔为一炉,使这部作品成为20世纪不可多得的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人文经典读本。
  • 立志为民服务社会

    立志为民服务社会

    本书使大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洞悉做事的规律,在大学生的思想上打上科学的、高尚的德育思想烙印,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育目标。
  • 两汉风俗观念与社会软控制研究

    两汉风俗观念与社会软控制研究

    风俗是长期相沿、积久成习的社会风尚,对社会政治的整合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是一种软控制。两汉时期是中国传统风俗观念的形成期。本书通过对两汉时期的风俗观念进行政治文化考察,探讨两汉风俗观念和社会软控制之间的联系,可以认识到:两汉士人及统治者往往从政治文化角度来阐释和理解风俗,比较偏重于探讨和处理风俗与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通过美化风俗来实现对社会的软控制。因此,两汉风俗观念表现出比较鲜明的政治文化特性。
热门推荐
  • 帝王轮回镜

    帝王轮回镜

    我有一本书,书中有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会用剑,会修无人见过的源炁;第二个故事会驭使冰和火,会炼制灵丹妙药;第三个故事会天下所有武学,会高深莫测的阵法。当三个故事的主人公相遇,会有怎么样的故事呢?(我欲亮剑的处女座在这哦!)
  • 如期重逢,莫言下岭便无难

    如期重逢,莫言下岭便无难

    只一眼,穷尽一生喜欢你林萧然说:“我们命中注定就是要在一起的,她逃不掉,也别想逃走”萧若水的心从最开始的坚定不移,渐渐开始迷茫了,开始看不清了,她……究竟更喜欢谁?更……爱谁?
  • 我家娘娘有点狂

    我家娘娘有点狂

    为什么,遇到了他,她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生气,悲伤,欢喜,还有痛苦!要是穿越的时候,没有遇到他就好了~只是,她抹了抹眼泪,没有这一天了。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格林童话(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格林童话(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Twenty Years After(III) 达尔达尼央浪漫曲之二:二十年后(上)(英文版)

    Twenty Years After(III) 达尔达尼央浪漫曲之二:二十年后(上)(英文版)

    Twenty Years After is a novel by Alexandre Dumas. The novel follows events in France during the Fronde, during the childhood reign of Louis XIV, and in England near the end of the English Civil War, leading up to the victory of Oliver Cromwell and the execution of King Charles I. Through the words of the main characters, particularly Athos, Dumas comes out on the side of the monarchy in general, or at least the text often praises the idea of benevolent royalty. His musketeers are valiant and just in their efforts to protect young Louis XIV and the doomed Charles I from their attackers.A book of The d'Artagnan Romances, it is a sequel to The Three Musketeers and precedes The Vicomte de Bragelonne (which includes the sub-plot Man in the Iron Mask). The fantastic adventures of the Three Musketeers continue - starting with an intrigue surrounding D'Artagnan who has, for twenty years, remained a lieutenant.
  • 攻略男配进行时

    攻略男配进行时

    【1v1】“你,准备好了吗”这句带有机械声的言语将她带到了各个世界,只为修复黑洞完成任务。而她本是一名修复平行空间黑洞的普通员工,一次修复失误造成了地球平行空间的混乱,所以上面的人派她来将功赎罪!其实就是攻略(拯救)男配。何况能够畅游各个世界,见证每个时代的发展,何乐而不为?只是每次只有她一个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当真是有点寂寞啊!“妈咪,你怎么不说话了,爸比只是说他去买个橘子,让你站这里不要动而已......”
  • 去往郎木寺

    去往郎木寺

    那一天,也许是两三月后,也许就是个把月吧,反正,那一天就快来了。我的身体将被藏民们从旅店里抬出来,穿过刚才行经的道路,这些穿着绛红色、蓝绿色、黑色藏服的,与天地、野草、溪水相依的人们,嘴中念念有词,唱诵着古老经书。郎木寺的喇嘛们,排着队,为我举行仪式,为我祈祷上路。我被送到那些五颜六色布片和彩旗包围着的天葬台,不用多久,我的身体就被鹰鹫们消化得干干净净。我的魂魄,在这里升向空中,借着鹰鹫的眼睛,俯视大地。也许,在下一个轮回,我就做了寺庙里的喇嘛,也许,我将在草坡放牧牛羊,也许,没有也许。
  • 寄居者

    寄居者

    故事发生在抗战期间的上海,由女主人公玫在晚年讲述给一位传记作者听:玫在1939年的上海,爱上一名刚刚逃离集中营上岸的犹太男子。那时赶上约瑟夫·梅辛格臭名昭著的“终极解决方案”就要实施,为让爱人去美国,玫临时在上海抓了个救星--另一位美国青年--做自己的丈夫。乱世中,小人物们开始一串连环套式的命运救助,最后,玫用“爱人”的钱赎救了“丈夫”,用“丈夫”的护照让“爱人”脱险,同时,以毁掉对爱情的原始理解和信念的方式,去实现了爱情……故事结局在爱情的部分出人意料,令人叹惋。这部作品是严歌苓在题材、写作手法和女性角色塑造上又一次新鲜成功的尝试。同时,小说延续了作者独特的自述式与视觉化的叙事风格。
  • 健商保证智慧(下)

    健商保证智慧(下)

    “健商”是健康商数的简称。它反映人的健康才智,是评估个人健康的全新方法。健商作为一种保持人身心健康的崭新理念,开启了一个激动人心、生机勃勃的全新领域,它将数千年人类智慧的结晶、现代医学的恩赐和最新的生命科学技术结合在一起,从而大大满足了个人健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