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35500000006

第6章 《白丝带》:制造天堂

《白丝带》(The White Ribbon)在德语国家放映时有一个副标题:一个德国孩子的故事(Eine deutsche Kindergeschichte)。对德语国家的观众来说,这个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故事,是别有深意的。影片中的这群小主人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成年,并成为那次战争的主角。他们在战争中的行为直接受到儿时教育的影响。因此《白丝带》描述的不仅是这些德国孩子的童年,也是对德国历史中一段隐痛的反思。

不过,不太了解德国和“二战”的观众会觉得《白丝带》非常怪异,影片从一开始就笼罩在一种莫名其妙的压抑气氛里,显得毫无逻辑。因为影片描述的情节过于荒诞,很容易被看作是发生在虚拟世界里的一个带有寓言色彩的故事。对德国人之外的观众来说,很难想象,这些奇怪的事情居然源于真实,连其中最不可思议的细节都来自于文献记载。当我们发现影片和现实的关联,《白丝带》带给观众的就不仅是不安,而是震惊。

因为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大群年龄相近的孩子,一开始观众很难弄清他们分属哪些不同家庭。使他们看上去更为相似的是,家中的父亲都极为专横。在没有避孕措施的时代,普通家庭里常常挤满一堆小脑袋。承担养育责任的父亲不像一家之长,更像是管理军团的长官。他拥有不可置疑的权威,可以采取任何方法对待未成年的子女。除了打骂之外,有的家长更是充分运用想象力,发明出千奇百怪的手段。《白丝带》中的丝带就是源于一个真实的事例。在影片中,牧师家的孩子因为晚上没有准时回家,不仅不能吃晚饭,还被要求戴上一条白丝带。它并不像牧师解释的那样,是纯洁的象征,而更像是一个耻辱的标志。就像小说《红字》中的红字或犹太人被迫佩戴的大卫星,白丝带提示着周围人,这个佩戴者是不纯洁的,应当受到惩罚。

在几个不同家庭中,孩子遭到惩罚的理由虽然不同,但通常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晚出不归、手淫、大声叫喊、抢夺别人的玩具等。在今天看来,这些不过是孩子的天性使然。但是在那个时代,这些人之常情被认为是“大逆不道”。在片中的新教家庭里,父亲以纠正孩子的错误为天职。他们真诚地希望能从幼年时开始改造孩子,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符合规范的典范。这种制造人间天堂的美好愿望如此强烈,以致惩罚时,孩子和家长自己的痛苦就像是崇高的献祭。

可惜这个美好的愿望从来没有实现过——人间从来没有天堂——相反,每当人们狂热于制造天堂时,往往把现实变成了地狱。对人性的苛责和对伟大理想的灌输,制造出的往往是怪物。追求纯洁的愿望似乎是美好的,但是一旦变成强迫,就成了迫害。当迫害有了足够的理由,迫害者自诩为正义的化身,人性中潜在的暴力情结便会发展为肆无忌惮的残忍和血腥。

在《白丝带》中,助产士的残疾孩子卡里(Karli)遭到绑架和虐待,几乎失明。这种残忍的行为已经很令人震惊,更为可怕是写有《圣经》经文的卡片被放置在卡里身上:“因为我,天主,你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因此要处罚那些犯了罪的父亲们,并对他们的刑罚转嫁于他们后代的身上,在第三代和第四代身上。”恶劣的罪行是出自虔诚的信仰,残酷对待无辜同类的理由是匡扶正义。最令人恐惧的是两者之间的鲜明对比,却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影片中的孩子们总是给人一种僵硬的感觉。他们从来不笑,像他们的家长一样身体笔直,表情严峻。但是在模仿成年人的外壳之下,依然隐藏着天真。只不过,天性的流露也是以极为怪诞的方式显现的。新教牧师的长子马丁(Martin)正处于青春萌动的前期,他那些孩子气的行为和身体的自然反应在刻板的父亲看来都是不可原谅的。为了验证父亲对他的教训和恐吓,马丁铤而走险,站到木桥的栏杆上。他想知道上帝是不是真的认为自己是不可饶恕的。如果他真的罪孽深重,就应当受到惩罚,就应该从栏杆上掉下去摔死。但是他没有掉下去,反而把目睹他反常行为的小学老师吓坏了。在成人和孩子之间、在人的天性和理想化的教条之间,存在着一道人为的鸿沟,它的不可逾越不仅导致了孩子们性格的扭曲,也为他们的一生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和白丝带一样,这个向上帝求证的故事也是真实的。哈内克在研究教育文献时读到它,并应用到电影里。[9]

被权威式家长教育大的孩子,即便在成年之后,依然会相信而且迷恋权威。而这正是德国接下来发生的事。他们再次被空洞的愿景洗脑,丧失了一个正常人的判断力,心甘情愿为实现一个“伟大”的目标充当打手、炮灰和体制里的走卒。二战中那些丧心病狂的行为和惨绝人寰的悲剧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白丝带》虽然是一部黑白影片,但和彩色电影诞生前的黑白片有很大不同。在《白丝带》的黑白之间,大面积的灰色有很丰富的层次,影片中的物体在光影变化中显现出的质感更为细腻。这正是哈内克追求的效果。在彩色底片发明之前,德国二十世纪初的照片都是黑白的,人们对于那个时代在视觉上的印象似乎也是黑白的。

不过哈内克决定将《白丝带》拍摄为黑白片,不是为了让观众感到自己置身于那个时代,从而产生亲近感,而是相反——他要制造的是一种疏离感:没有色彩的情景和我们周围的现实之间的反差,让观众不能完全融入影片的情景里。对哈内克来说,如果观众沉浸在影片中,盲目相信他所呈现的,就失去了他拍摄这部影片的意义。他的目的,是希望观众以审视甚至怀疑的目光看待媒介,不轻易被编导牵引,能运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片中人物的情感和立场。

由于出资方打算在电视上播放该片,所以将《白丝带》拍摄为黑白片自然会引起他们的质疑。为吸引最普通的大众,电视节目当然是越热闹越花哨越好。一般认为,播放一部黑白电影肯定会影响收视率。但哈内克很坚决。拍摄此片时,他已经是知名导演,获得了国际声誉。如果此片能在戛纳获奖,大家就会去看,而不在乎是黑白还是彩色的了。事实果然如此,本片在德国播放时,竟然打破了收视率纪录。

哈内克是非常讲求影像质量的导演,他不满足于使用一般的黑白胶片来拍摄。在反复对比之后,他和摄制组决定用彩色胶片拍摄,再转化为黑白效果。而且由于资金充足,他可以在制作后期时使用更多技术方法让影像更精致。在拍摄现场,他们同时使用了两个监视器,一个是与现场一致的彩色监视器,另一个是黑白的。两相对比,就会发现黑白影像如同被过滤了一样,失去了现实感,显得有些遥远而冷漠。

在转化为黑白影像时失去的细节,可以使用技术手段弥补,甚至按照导演的愿望进行强化。比如,在医生被送到医院后,他的儿子坐在楼梯上哭泣,大女儿安娜(Anna)试图安慰他。此时安妮脸上挂着一滴泪,但是在拍摄的素材中不太明显。借助后期技术,这滴泪水被突显出来。[10]片中还有一些细微部分经过精心处理,使这部看似简单的影片更为精致耐看。

影片是以小学教师的回忆贯穿起来的,从一起意外事故开始讲述,接着是第二起、第三起……怪事频发的小村子里气氛骤然紧张。但是人们在自己身边找不出肇事者和作案动机,直到影片结尾,医生和助产士突然离开了,小学教师才发现了线索。哈内克之所以要让他作为讲述者,是因为这个讲述者并不是全知全能的,他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告诉观众村里发生的事情。更多他不在场的场景是没有讲述者的。影片的叙述角度因而跳来跳去,不断变化。这就使观众在观看时无法依赖于这个讲述者对影片中发生的事做出判断。

在我看来,这也是哈内克的一种“疏离”手段,让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思考,而不是被编导牵着鼻子走。哈内克对媒介的自觉源自德语国家的知识分子在二战后的痛苦反思:教育、传媒、信仰和道德,这些对大众精神世界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曾经被滥用而导致了悲剧。《白丝带》可以被看作是对此的具体阐释。

(本片获2009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同类推荐
  • 朱自清散文经典

    朱自清散文经典

    朱自清的诗,影响着一代人的心灵,带给读者一种艺术上的熏陶和精神享受。不仅感染了成干上万的热心读者,还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他的散文造就了优美的意境,华丽却不浮躁,为培养繁荣散文和文学青年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荷塘月色》、《背影》等都运用了诗意的心怀和丰富的想象力,在艺术和思想上呈现出一种纯正朴实的作风。散文是文学殿堂中一种首要因素,是初期新诗中难得的作品。揭露血泪的人生,充满了革命精神。他被公认为新文学运动中成绩优秀的散文作家,彰显了充实而不做作的艺术生命力,为白话美文提供了典范,受到了广大读者青睐。
  • 恍若梦中一相逢

    恍若梦中一相逢

    《恍若梦中一相逢》在一场文化与历史的盛宴里洗涤心灵,倾注热情,修磨心性,超越美学。在新颖的唐诗与散文完美的交融里,让读者品尝文字的韵味,体悟人生的真理,探索自然的永恒。
  • 寻找大舅

    寻找大舅

    温亚军善于以独特的视角从边疆的人文地理中捕捉小说素材,再融入自己的青春感受和生命体验,常常在平淡中写出风韵,在朴实中蕴藏机巧。由是,神圣、神秘、神话一般摇远的大漠边关变得可爱可亲,可触可摸,令人神往。
  • 赵丽宏语文课

    赵丽宏语文课

    这是著名作家赵丽宏的一部短篇作品合集。赵丽宏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内涵丰富,语言细腻流畅,思想深邃,向读者传递了无数的正能量,特别适合中学生阅读和学习。他的很多作品被收入中学生语文课本,是中学生学习作文的典范之作。赵丽宏也是作品被选入教材课文最多的作家之一。本书编选了赵丽宏多年来被选入课文的文章,为广大中学生读者提供了优质、便捷的阅读文本。
  • 这世上的美好,唯你而已

    这世上的美好,唯你而已

    不被世俗肯定,就像被风刺伤一样,疼,却找不到凶手。忽视、冷落、背叛、自尊心受挫,让你我成为了沉湎过去、沉醉孤独、虚度光阴的人。那么——只给奋斗找时间,不给空虚留时间怀才不遇,更需要逆水行舟,迷茫是才华配不上梦想,除了你,其他人都挺努力的,你还在等什么呢?这世上能救赎你的,唯你而已。
热门推荐
  • 异类之脑:解码天才与恶魔的行动、思想、心理

    异类之脑:解码天才与恶魔的行动、思想、心理

    关于异类人生、奇特心理、疯狂大脑与神秘历史的关系,你了解多少?罗伯特·卡普兰是澳大利亚著名心理学家、法庭辩护医师,他以名声显赫或恶名昭彰的历史人物为对象,探索这些“非正常人物”的大脑结构如何对其心理疾病产生决定性影响,最终改变了他们的一生,甚至人类历史的轨迹。从达·芬奇到梵高、弗里达,从开膛手杰克到国际间谍、希特勒,从超级作家到亿万富豪、超级骗子……罗伯特·卡普兰对这些机具争议性的历史人物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这些对历史造成极端影响的人物都有着超乎寻常的大脑。而且,“变态”的大脑造就了“变态”的心理,进而导致了常人所无法预知的人生走向。罗伯特·卡普兰写就的《异类之脑》这本书,既是一本关于“异类个体”的传奇,又是一本关于“异类大脑”的总结,更是一本关于“异类心理”的探秘。通过罗伯特·卡普兰的缜密梳理,我们可以获得丰富的脑科学新知,发现大脑状态与人类思想、行为的息息相关,见证大脑左右人类历史的神奇力量。
  • 穿越农妇的古代日子

    穿越农妇的古代日子

    女神医穿成了个臭名昭著的古代泼妇,怎么办?家徒四壁,样貌丑陋,还是个跛子?没关系,变美,治腿,要齐头并进!种田、开店,一个都不能少!赚钱、养娃,两边都要抓!过着过着,日子越来越红火了……
  • 隐婚密爱,总裁的天价娇妻

    隐婚密爱,总裁的天价娇妻

    白梓伊本以为这辈子她都不可能再见到苏煜。谁知道,某人一纸合约推到她面前,“开个价吧,和我结婚。”“当然,别自作多情,逢场作戏而已。”那嫌弃的眼神看的白洛伊只想冲上去打死他。然而,说好的嫌弃呢,说好的假结婚呢?婚后把她吃干抹净又把她宠成智障的人是谁?感觉被骗了的白洛伊无比郁卒的问,“你骗我你的良心不会痛吗?”“当然,不骗你我的良心才会痛。”“你个不要脸的。”“要脸干什么。要你就够了。”
  • 存世之神

    存世之神

    神,天地灵之所化;仙,凡世运之集者。神是长生,仙得不老,沧海桑田,神仙不灭,然诸事皆言因果,长生不老终须有尽时,遂神凋仙陨,堕轮回,再无神仙逍遥。神者,生缘此间,灭亦此间。而如今,世间仍然存了修仙道统,分支繁多,却再无人能达到以往仙的程度。以儒教,道教,佛教为三主系,分衍数脉,儒道佛外亦有其他新创而出的脉系道统,如那御兽,役鬼等旁的零细。在这科学科技发展的现代,无数修士无一不渴望着仙这高高在上的位置,修仙修仙,不为成仙,何必修仙。只是,神,似乎还有一丝残活,就在近来乍现端倪,修仙界,波澜泛起。
  • 天价私宠:帝少的重生辣妻

    天价私宠:帝少的重生辣妻

    "前生萧安宁被情敌轻飘飘一句话,便死无葬身之地。意外重生,回到特工生涯关键晋级时刻。她挑眉含笑:既然一切重来,自然要有债还债,有仇报仇。"--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你的过往我的余生

    你的过往我的余生

    年少时青春里,人来人往,余生中想要记住你
  • 我种我自己

    我种我自己

    昨天,我种下自已,长出无敌神主。今天,我种下自己,结出满天大道。明天,我种下自己,生出......【读者群火锅粉《一号桌》,群号489337956。本书作者已完本460万字《九阴传人在都市》、420万字《随身带着女神皇》、220万字《捉妖奶爸》。放心阅读,品质保障。】
  • 金莲修仙手札

    金莲修仙手札

    本以为自己是个人,结果某老头摸着她的手说道,“汝非人也。”本以为自己是只妖,结果……事实让某莲大开眼界。修仙路漫漫啊。
  • 大明铁血好男儿

    大明铁血好男儿

    穿越成隆武帝,一步一步重振大明,天日昭昭,惟我大明!
  • 币圈:区块链的故事和事故

    币圈:区块链的故事和事故

    《币圈》一书为超级畅销书《借贷》《放贷人》《资本圈》的作者资本之鹰最新作品,是第一本有关区块链的专业财经小说,讲述了在区块链时代,“民间金融教父”许量如何抓住机遇,进入币圈,成为区块链大咖的故事。区块链是怎么炒起来的?区块链到底有多神奇?区块链到底有多么广阔的应用前景?币圈都有哪些秘密?数字货币是如何运作的?未来将会如何发展?翻开此书,了解区块链的故事和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