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38000000001

第1章 前言

鲁迅是谁?

有人说他是“猫头鹰”,是中国文化的守夜人;有人说他是“小白象”,敢于说真话、说独特的话;有人说他是“孺子牛”,总是热情地帮助进步青年;有人说他是“赤练蛇”,百折不挠富有韧性……鲁迅似乎是一个个侧面,或者说是一座无法彻底穷尽的大山。鲁迅是一个喜爱黑夜的人,他在《夜颂》中坚定地说:“爱夜的人,也不但是孤独者,有闲者,不能战斗者,怕光明者。”当我们回到鲁迅所处的时代,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便会发现,他是一位内心火热的“光明诗人”。

光明一直是鲁迅的内心向往,他从没有放弃对光明的追逐。他告诫人们:“曙光在头上,不抬起头,便永远只能看见物质的闪光。”他鼓励青年摆脱“冷气”,积极行动起来,“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他并不是一个盲目的理想主义者,而是一个清醒的战士,提倡“壕堑战”,他深知“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他更不是一个极度自我的理想主义者,他大声疾呼:“没有法,便只能先从觉醒的人开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他意志坚定,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虽然作品中常流露出孤军奋战的寂寞,但这一切并没有淹没他的战斗意志。他宣告:“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鲁迅对光明的追求是热烈的,进化论、阶级论、革命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等都曾进入他的视野,一些思想曾化为他精神的火炬,作为“火”的形象在他的内心燃烧。《死火》《雪》《秋夜》《这样的战士》《铸剑》《‘野草’题辞》等作品中,可以窥见鲁迅亲手点燃的希望之火。当然,鲁迅生命和思想中也有一直坚守的因素,即“启蒙主义”。他深刻地意识到中国社会的各阶层、各年龄段都要启蒙。农民阿Q见到官家便主动下跪;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一样,沉迷于科举考试,就连“六一公公”这个农民也认为“中状元”便是对读书人最好的祝愿;《祝福》中的“我”是担负启蒙责任的知识分子,然而面对启蒙对象时却失去了启蒙的能力。当然,鲁迅的启蒙主义和康德的观念是有区别的,康德主张“自我启蒙”,而鲁迅结合中国现状提出的是“他者启蒙”,即由一群人主动担当起启蒙的责任,将人们从“铁屋子”中唤醒。火炬终究会燃烧成尘,悲观者将因此徘徊不前,乐观者将义无反顾踏步前行。他在《墓碣文》中说:“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追逐光明的人往往从物质的肉体走出,灵魂向上飞扬,在世俗的时代活得诗意盎然。

诗意的灵魂催生诗意的眼睛和诗意的耳朵,寻常的物体、普通的风景都能在鲁迅笔下闪耀着诗的光泽。《秋夜》中,两株枣树刺向奇怪而高的天空,小青虫为追逐光明而献身;《雪》中,北方的雪正旋转、升腾,如沙一样在天空起舞;《死火》中,冻僵了的“死火”在“我”的温暖下,燃烧起生命的火焰。它们在战斗灵魂的照耀下,焕发出蓬勃的生命气息。

他将生命幻化为自然意象,思绪在天地间驰骋,没有了重力的束缚,身体的局限,突破了时空。他将过去在黑暗岁月笼罩下的作品比喻为“野草”,爱着,恨着,痛苦着,激愤着。他自爱这野草,但又憎恶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黑暗的社会),敏感的心灵开始奔腾,来自灵魂深处的地火开始奔突,他预言:“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他发出诗人般的长啸,释放着苍凉而豪迈的诗情:“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他将哲思化作诗意的场景,赶跑来自世俗社会、写作套路的一切束缚自己的主子,在梦境里探索人生的意义。《野草》中,共有九篇写到梦境:《影的告别》《好的故事》《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立论》《死后》。真切的现实包裹在虚幻的梦境里,客观事实被主观情感包围融化,似笼着轻纱的梦,如镜子中的投影,或抒情,或寓理,或讽刺,诗意充沛饱满,读来令人千回百转、荡气回肠。

因此,鲁迅笔下的很多人和事、情与理也是诗性的,我们不能总是用实证的方法去理解文本。这不是鲁迅作品的弊端,而是他作为一个文学家固有的特点。阅读鲁迅作品时,我们应时常注意运用文学的思维。文学思维并不完全等同于形象思维,文学思维还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审美性思维和超越性思维,一种超越客观经验事实,摆脱物质世界和世俗法则束缚的灵感思维。如,《藤野先生》一文中藤野先生近乎“伟大”,而现实中的藤野在业务等方面却近乎庸众。如何看待这样的落差?当我们仔细品味之后,便会发觉鲁迅近乎诗一样的文字背后所潜藏的丰厚情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作品中对故乡的描写分明已经不再是真实的故乡,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低唱的油蛉,弹琴的蟋蟀,俏皮的斑蝥,神奇的何首乌,酸甜的覆盆子,悠扬的横笛,明灭的渔火,精彩的社戏,美味的罗汉豆,航船上的欢笑,月光下的闰土,买来“三哼经”的阿长……一切都化作了童话般的诗意。

是的,诗人的目光往往是儿童般的,总在好奇地打量着那个污浊的世界,企盼着美好,呼唤着真实的改变。他知道,民族的未来在于儿童,在于儿童的真正解放。鲁迅在有限的生命里,从来就没有放弃对儿童的关注,刚走上写作道路不久便发表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他一生喜爱玩具,购买玩具,收藏玩具,赠人玩具,保持着一颗孩子般的童心。凝视得久了,思考便会改变、深化。他的儿童哲学是发展变化的,起初执著于充满理想的生物进化论,认定“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后来挣扎于矛盾复杂的历史循环论。小说《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他一开始对小孩子“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要宝贵”,三个月后,却说“我的寓里正有很讨厌的一大一小在那里,都不像人”,“儿子正如老子一般”。诗人的世界里不只有清新的明月,还有迷惘的烟霭。当然,鲁迅并没有全然放弃对儿童理想发展状态的追求,他设想的人的进化链是这样的:动物——儿童——新青年——人——人国。鲁迅认为,儿童自身不能发现“儿童”,只有启蒙者才能够发现“儿童”并让儿童发现自己。鲁迅算是“老来得子”,之前关于儿童的思考,很大程度上带有想象性,周海婴出生后,他的思考变得实在、具体了很多。《看图识字》《从孩子的照相说起》《玩具》等等,都是他思考的结晶。

诗人的眼睛属于儿童,既然有了光明,便澄澈得只能装得下真相。他放弃了寻常衰落子弟走的旧路,在彷徨与奋进中寻求别样的人生。他要给密不透风的铁屋子开窗甚至拆顶,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他要揭开中国社会的疮疤,包括痛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然而,说真话何其难也!《立论》中,鲁迅以近乎调皮的口吻诉说着一个事实,中国人喜欢讨吉兆,只能听好话,听不得真话,圆滑的人们便打起了“哈哈”。鲁迅不理会这一套,他坚持要说真话,而且要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他突然仰面向天,月亮已向西高峰这方面隐去,远想离城三十五里的西高峰正在眼前,朝笏一般黑魆魆的挺立着,周围便放出浩大闪烁的白光来”,孔乙己、陈士成已经被封建科举制扭曲,丧失了读书人乃至做人的尊严;“一个小学生飞奔上来,一手按住了自己头上的雪白的小布帽,向人丛中直钻进去……他知道无可措手,只得顺着裤腰右行,幸而在尽头发见了一条空处,透着光明。他刚刚低头要钻的时候,只听得一声‘什么’,那裤腰以下的屁股向右一歪,空处立刻闭塞,光明也同时不见了”,看示众的人在被示众,光明也就看不见了;“殊不料现在阿金却以一个貌不出众,才不惊人的娘姨,不用一个月,就在我眼前搅乱了四分之一里,假使她是一个女王,或者是皇后,皇太后,那么,其影响也就可以推见了:足够闹出大大的乱子来”,依附于人的是奴隶,仗势欺人的是奴才,没有人格底线不能算人。他说,脸要自己长,面子要自己挣,一本正经未必真君子,人不如虫豸,“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墨写的谎说,决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

诗的本质是“真”,诗人的本性是“真实”。为了揭出真相,他将双眼洗得格外明亮,从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总是“睁着眼看”,有时还会用放大镜将事实呈现给世人,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引导大家走向光明。鲁迅是个倔强的人,不会轻易放下“匕首”和“投枪”,为了达到改革的目的,有时甚至会迫不得已地说一些“激愤夸张”的话。很多人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将话说得不留余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岂不是更客观?在1927年为香港青年会作题为《无声的中国》的讲演中,鲁迅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那时白话文之得以通行,就因为有废掉中国字而用罗马字母的议论的缘故。”看来,他的犀利是基于中国人的人性和斗争经验的,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是诗意的夸张,激愤只是因为爱得深沉。

喜欢揭真相的人往往遭人忌恨,正因如此,他才有了一个个的论敌。面对各种攻击,鲁迅一开始采取了隐忍退让的态度,尤其是面对青年时,他甘愿蒙受屈辱。然而,当他发现即使退到棺材里,也还有遭受戮尸之虞时,才开始了愤然反击。瞿秋白曾将鲁迅比作希腊神话里的莱莫斯——一个狼的乳汁喂养大的英雄。而他自己在给曹聚仁的信中说:“历来所身受之事,真是一言难尽,但我是总如野兽一样,受了伤,就回头钻入草莽,舔掉血迹,至多不过呻吟几声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他对封建文化、礼教和家族制度展开批判;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主张艺术应当直面现实,而不是“为艺术而艺术”或者“为学术而学术”。为此,他与《学衡》派、《甲寅》派、《现代评论》派、新月派、后期创造社、太阳社等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论争。或揭露打着“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旗号,实则维护文言文正宗地位、主张复古的事实;或抨击一面主张自由主义立场,标榜精神独立,一面偏袒帝国主义和军阀政府的虚伪行径;或批判左倾盲动错误和国民政府的腐朽与残酷……章士钊、陈西滢、梁实秋、徐志摩等人都曾与鲁迅有过交锋。他在斗争中塑造、提炼了一个个生动的典型,如暂时落水却随时准备上岸咬人的“落水狗”,见穷人狂吠而对阔人摇尾的“丧家犬”,当面恭维背后鸣鞭的“奴隶总管”,还有“商定文豪”“革命小贩”以及“‘才子+流氓’式文人”等等,共性明显,个性突出。鲁迅以画像的方式,让人们对他们有了形象的认识。鲁迅的批判是基于对事实真相的探寻,只要他认定的,便会毫不犹豫地予以批判。他在去世前的《死》一文中说:“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他就是这样的战士,爱憎分明,冷热分明,他在失望中呐喊,在绝望中战叫,以韧性对抗绝望。

说真话,是诗人的天职,是鲁迅主动肩负的责任。然而,向往光明的诗人又常常是孤独的,甚至有一些不得不隐藏的苦恼。鲁迅曾在《论讽刺》一文中说,自己明明说的事实,在别人看来偏偏是讽刺。他痛苦地认识到,“其实,现在的所谓讽刺作品,大抵倒是写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非写实的讽刺,即使能有这样的东西,也不过是造谣和诬蔑而已”。在现实中,鲁迅常常会因为某一些原因而将真实的意思隐藏起来,需要我们仔细品读。他在晚年时写过一篇《我要骗人》,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子在募集水灾的捐款,“我说没有零钱,她就用眼睛表示了非常的失望。我觉得对不起人,就带她进了电影院,买过门票之后,付给她一块钱”,其实,鲁迅知道“一块来钱,是连给水利局的老爷买一天的烟卷也不够的”,但他却不忍将这残酷的真相告诉这个稚嫩而有天使之爱的小学生,只能“骗人”。所以,在鲁迅的作品中会有“欲言又止”“正话反说”和“反话正说”等现象,阅读时必须细细甄别。鲁迅说,他的写作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为自己的写作,一类是为别人的写作。为自己的写作中,诸如日记、书信等自然大部分是要比较直白地说真话的。鲁迅将《野草》归为为自己的写作,并且说自己一生的哲学都在里面了。他还叮嘱青年的读者说,为了让他们理解自己的思想是苦难的,为了让国民更好地知道这段苦难,可以学习其中一些写景的文章,比如《秋夜》《雪》《腊叶》。鲁迅为三种人而写作:一种是那些为中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平等、富强而艰苦奋斗的志士仁人们,一种是那些正在做着好梦的青年,一种是为自己的敌人。前两种大多自然是要说真话、抒真情,而“为了敌人的写作”,按照鲁迅的意思,内心的痛苦就不能说得太多,他必须将这些掩藏起来,不能让敌人觉得“我”很虚弱。

虽然被黑暗重重包围,仍要主动迎接太阳,甚至燃烧自己发出光亮,让光线穿透裂缝,给腐朽、窒闷的铁屋子带来新鲜的空气,给绝望和沉睡中的人们送来清风。

日光穿透污云浊气,自己却一尘不染。

鲁迅是谁?分明是一位“光明诗人”。

同类推荐
  • 编织人际交往纽带(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

    编织人际交往纽带(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

    在这套丛书里,我们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专门选择了一些特殊的故事,分别对他们在这一时期将会遭遇的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交友问题以及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和讲解,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以供同学们参考借鉴。
  • 教你学成语(上)(学生语言文字写作学习手册)

    教你学成语(上)(学生语言文字写作学习手册)

    语言文字的简称就是语文。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
  • 小公子(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三辑)

    小公子(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三辑)

    语文新课标指定了中小学生的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广大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语文素养,促进终身学习等具有深远的意义。
  • 国学经典导读(下册)(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国学经典导读(下册)(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方水清等主编的《国学经典导读》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化经典的综合导读作品,分上、中、下三册,下册收录了《诗经》、《左传》、《史记》、《战国策》、《古文观止》、《孙子兵法》等著作,对每部作品都按“原文”(或“原诗”)、“译文”、“师说”、“知识卡片”、“故事链接”五部分进行详细解释,以便为读者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经典,提供必要的阅读门径与学习指南。
  • 海底两万里

    海底两万里

    《海底两万里》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海面上出现了一只神秘的怪物,它频频袭击各国海轮,在全世界闹得沸沸扬扬。“我”作为一名生物学家,接到美国海军部的邀请,登上了一艘驱逐舰,参与“把海怪从海洋中清除出去”的行动。孰料行动刚一开始,“我”和伙伴就成为怪物的俘虏,随即被迫开始了一段历尽艰辛、生死未卜的海底旅行……
热门推荐
  • 大帝有旨

    大帝有旨

    一个落子天下的布局,镇压着天地间最大的恐怖。一场蓄谋已久的背叛,导致人族万年的泥泞。我是谁?我为何来?张秀安出现在东南边陲,大道由他而兴,搅动天下风云
  • 月食

    月食

    本书选取了李国文多年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包含《桐花季节》、《月食》、《危楼记事》、《涅槃》等名篇。李国文的作品充满现实性,也具有历史性和书卷气,多描写知识分子的生活以及当下的现实生活,作品大气磅礴,具有批判性并具有真善美的一面。
  • 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批注

    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批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老人仓

    老人仓

    《老人仓》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力作,它大胆地触及了当代农村改革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和新矛盾,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小说的主人公、退居人大主任的原西峰县委书记郑江东是一个为党和人民奋斗了一生的老干部。当年他雄心勃勃、以雷神爷的脾气和铁一般的党性原则在全地区县委书记中闻名。为了解决西峰县的旱情和一百多里外的海滨城市的供水问题,他冒着很大的风险,在西部山区修建了老人仓水库。他也做过错事、冤枉过一些好人。也受过“左”的影响,在“文革”中也吃过苦头、遭受过挫折,渐渐地,他的党性原则在不知不觉中淡漠了,尤其是从县委书记退居人大主任以后,他觉得自己老了,该以真正老人的标准重新判断世界上的一切。
  • 都市最强凡人传

    都市最强凡人传

    仙境昆仑雪顶,圣尊与魔尊的巅峰对决,既分胜负,也决生死!九世道人被选为公正人,也留在了雪顶,三人在雪顶待了七天七夜。突然天生异象,黑白颠倒,大地震动。仙境的上空出现一轮太极气象,将三人锁在其中,生成一枚太极玉佩,落入凡尘。。。
  • 直截了当的独白

    直截了当的独白

    大家都愿意侃历史,而且抡圆了侃,但真正乐意坐下来琢磨琢磨的却不多。历史看来真像一个可爱的女孩子,(回头率很高!)是个人都想去打扮打扮她,不仅打扮,现在的架势几乎是要给她整容而且换心换肺了。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大家都来侃历史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至少说明了历史还是有市场的,因为有人乐意听才激发出一拨又一拨人的侃兴。可惜我们那些历史学家们却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只会坐在家里抱怨历史已经被“侃家”们糟蹋完了,却依然一门心思只顾写他们一本正经,只有几个或者十几个人才看得懂的学术论文。其实,学历史或者说研究历史的人也同样可以侃,只要能侃得深入浅出,侃出学问侃出思想,也许同样会有人特别是普通人乐意看的。
  • 影后归来:华丽的复仇

    影后归来:华丽的复仇

    她在最绚丽的时刻被最信任的人推下了万丈深渊,那里阴暗无比,伸手不见五指。她接受整整三年的痛苦,终于华丽蜕变,让自己变成了另一个女人。从一个最不起眼的练习生做起,凭借自己的实力重达事业最高点,展露她足以倾倒众生的魅力。“你到底是谁?!!”冷厉的眸光如一把冰刃,令人惧怕。她微微一笑,转身道:“华丽的……复仇者。”
  • 霸王来袭:王后别害羞

    霸王来袭:王后别害羞

    认定一人,愿守一世,为了她,他甘将天下拱手让人。新王登基,却覆了最初的约,要了这天下,也要她。一怒为红颜,他抢回了自己的一切。天下依旧,他心依旧,她却再也不如当初那般牵着他的手。情不知所起,错也是她,对也是她,他从不悔。兜兜转转,到最后,她才知,他才是她的王,唯一的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小人物的职场奋斗史

    小人物的职场奋斗史

    故事发生在经济大萧条中,一位即将领退休金的职场老人莫名辞退后的坠楼事件,引起曼生集团千层浪。但这只是暴风雨来临的前奏,继而主人公杨芳的亲人一个个莫名相继失踪,这背后隐藏着曼生集团的前世今生。黑恶势力的频频得逞,杨芳陷入巨大的阴谋中,直到杨芳发现这一切的一切根源到来自自己......
  • 大明奇侠传(四)

    大明奇侠传(四)

    刁龙一时兵败,率领残部冲出重围,在五十余里外安营扎寨。稍作休整后,刁龙只得领了败兵,到头关去投奔老将张成。正当二人见面相商时,雁家父子已闻讯率兵而来。刁龙看形势不对,弃了中营,夺路败走。雁公子看见后便单身独马来追刁龙。刁龙被公子赶上,一锤打得脑裂,死于马上。雁公子下马割下头来,带往军前去了。刁国舅听闻自己的儿子被杀,悲痛万分,上书皇上雁羽造反,公报私仇,一心想为自己的儿子报仇。刁国舅请求刁后借一枚金牌给他假传圣旨,设计陷害雁公子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