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40800000002

第2章 多情苏子(一)

王弗: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

这首《江城子》是苏轼写给亡妻王弗的悼亡词,写这首词时,苏轼已娶继配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六年。王弗逝后十年的正月二十,苏轼梦魂相扰、不忘旧人。可见他与王弗伉俪情深,非同一般。

据说,王弗博闻强记,每当苏轼偶有遗漏时,她必能在旁提醒二三。苏轼性旷达豪迈,王弗性沉静谨慎。传说,苏东坡每有客人来访,王弗必躲在屏风后面屏息静听。在礼法森严的宋朝,苏子能如此待妻,一则说明王氏颇有才学,二则说明他们夫妻恩爱情深,三则说明苏子性情豁达开放。

苏轼性旷达,对人不设防,谈话至高兴处,难免口无遮拦。王氏谨言慎行,事后必能温言指点出苏子的疏漏不妥之处。苏轼早年仕途青云,与这位贤妻的辅佐是密不可分的。就是苏轼的父亲苏洵,对这个聪明贤惠的儿媳,也是十分中意。因而,王弗死后,归葬于苏家祖坟,安葬在苏轼母亲的坟旁,可见苏家待王弗的感情非同小可。

苏轼中年仕途坎坷,连遭贬谪。当年他写这首词时,已被贬谪山东密州。人生失意,恰逢亡妻十年祭相逢于梦中,怎能不感慨万千。

初读此词是多年前的事,那时我的祖母新亡,我陷入对祖母的哀思之中,不可自拔。只读词的第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就已泪落如雨,唏嘘不已。没有感同身受的人,是怎么也体会不到苏轼对亡妻真挚、朴素的缅怀之情的。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染霜。”词的上阕写的是现实,“十年生死”是实指十年。苏轼写此词时,王氏逝去正好十年整。“两茫茫”是指自己与亡妻阴阳两相隔,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在心里默默怀念。这种情感,宛若水中月、镜中花,只能平添几许相思、几许惆怅。倘若活着分手,即使山长水阔、世事茫然,也还有再相见的希望和机会。可现在呢?隔着生死界限,空有一腔思念,也只能等到黄泉路上再相见。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移。”一对恩爱情侣,情深却不寿。在这十年的世事风烟里,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政治上遭到排挤压制。他满腔悲愤被贬密州,生活困顿窘迫。人生境遇越是艰难,越是难忘过去的美好生活。与王氏那些美好的生活点滴,一直珍藏在苏轼内心一个无比温柔的角落,因而他说“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王氏坟墓在四川眉山,而自己远隔千里,在山东密州。仕途的不如意、夫妻间的体己话,因空间的距离,无法到亡妻坟前向她倾诉。而对方,也因隔着无法逾越的生死距离,再也不能像生前那样,给自己以温暖的慰藉,所以说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句话是苏轼的幻想和假设。时隔十年,爱妻永远定格在二十七岁的青春年华,而自己已经四十岁了,已经历了十年的人生风雨、政治打击,以及一连串的不如意。

人事沧桑,岁月的风霜吹皱了曾经年轻的脸庞,时光也无情地染白了两鬓的青丝。假若爱妻能起死回生,她怎么能认出眼前这个衰老、落魄的人,就是当年风华正茂、风流倜傥的夫君呢?

“纵使相逢”,苏轼用了一个不可能的假设,表明了他的感情是深沉而又悲痛的,表现了他对王氏深切的怀念之情。他用白描的手法,描摹了自己“尘满面,鬓如霜”的形象,更加烘托出词境的悲凉。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生死两茫茫,想要再见,只能在梦中相逢。在深切的怀念之中,作者的思绪忽忽悠悠地乘着梦的翅膀,回到了故乡。亡妻正如生前那样,坐在窗口的梳妆台前精心地梳妆,留给作者一个温馨、优雅的背影。

原来苏轼“自难忘”的是这些生活的点滴,是亡妻生前梳妆的一幅美丽剪影。爱一个人的深度和厚度,往往体现在生活的细节当中,一个低眉、一个莞尔,他为她的云鬓斜插一支玉簪,她为他整理好衣衫的皱褶……

“小轩窗,正梳妆。”留给苏轼的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怀念,留给读者的是无尽的想象空间,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想象一个温柔美丽、端庄聪明的王弗。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按理说,久别重逢应该是惊喜才对。离别十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有多少深情要诉。而苏轼和王弗梦中相见却是,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一句话也说不出,只有彼此的眼泪簌簌往下落。此时无声胜有声!“泪千行”是夸张手法,形容眼泪之多,也表明了王弗是苏东坡的心灵知己。她明白苏轼十年的遭遇,她怜惜他,她疼爱他,她为他揪心,但生死相隔,她无法为他分担。

他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哪怕隔着厚厚的黄土,她也能直通他的心意。所以,无需言语,她已明白他的一切。想要给对方温暖的慰藉,一时话却又无从说起,因而他们只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一切尽在不言中!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是梦,总有醒的时候,梦醒之时,才发觉一切皆是虚幻。只有脸上阑干的泪痕,说明了彼此曾经在梦中相逢。“料得年年肠断处”和“十年生死两茫茫”首尾呼应。这里的断肠人,应该指的是王弗和苏轼两人。

据说,王弗坟前栽种的是香樟树,而非短松。苏轼喜欢用明月表达美好的事物和感情,因而有人推断出,短松岗是苏轼和王弗相会的地方。这句词是苏轼梦醒过后,回到现实的感慨。他料想,长眠在地下的亡妻,也应该和自己一样眷念着人世,难舍亲人,只想得柔肠寸断吧!

苏轼一生为情所重,也多情宽厚。他爱王弗,爱得如此旷达,九曲柔肠,因而,他能亲手在王弗坟前栽种万顷松涛;他爱王弗,爱得百转千回,因而,在王弗逝后十年,仍旧不忘她“小轩窗,正梳妆”的剪影;他爱王弗,爱到无需言语表达的默契,超越了卿卿我我,因而能“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每个人都是生命的匆匆过客,谁也无法料定,谁就能陪伴谁从开始到终了。我们无法逃脱宿命的安排。一个人为另一人守,是在心里为之留一席之地,无人可比,无人可代替。如此,爱便如舍利,金贵完满!滚滚红尘,如苏子般多情男子,能有几何?

王闰之:只与离人照断肠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减字木兰花·春月》

这首词是元祐七年(1092年)苏轼任颍州知府时作的。那一年春夜,月色鲜霁,堂前梅花竞相怒放,梅花沐浴着溶溶的月色,竟似冰雕玉琢那般美艳。王闰之深深地了解苏轼的脾性,就对他说:“春月色胜于秋月色,秋月令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何不邀几个朋友来,饮此花下?”

苏东坡的第一任夫人王弗,性情谨慎,强记博闻,常常能指出苏轼诗文中疏漏之处。每当家中有客来往时,她还会躲在屏风后,指点苏轼一二。王弗的聪敏机警,赢得了苏轼的敬爱,就连苏轼那苛刻的老爹,对王弗这个儿媳也是赞赏有加。

王弗死后,苏轼续娶她的堂妹王闰之。她们俩虽然是姐妹,但是性情却不同。王闰之性情朴实,温柔坚韧,她陪苏轼走过二十五年跌宕起伏的人生。她平时很少参与苏轼的诗文活动,今天能有如此的兴致,苏轼当然很高兴。他兴奋地说:“我不知道夫人原来是位诗人,方才你讲的这番话,真是诗的语言哪!”于是,苏轼邀来几位朋友,在梅花树下饮酒赏月,并取王闰之的语意,填写了这首《减字木兰花》。

春夜月光清朗,照得庭院清亮如洗。诗人和朋友赵德麟在庭院中,沐着银色的月光,对月饮酒。月光在摇荡的美酒上闪烁不定,好似在翩然起舞。走过回廊,已经半落的梅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幽香。轻风吹拂、薄雾笼罩的春月,所照之处都是少年行乐的地方。哪像那秋天的月光,照着孤独的远行人,使人倍感凄凉。

在这首词中,苏轼把月光斟进自己的酒杯里,让我们与他一起分享美酒的清冽和芬芳。梅花的幽香袭来,我们的意念不禁随着词人一起陶醉在这优美安谧的境界之中。最后词人以其夫人关于月色的议论作结。

我认为苏东坡之所以用王闰之的语意结尾,除了觉得这样富有诗意而外,还有就是为了表达对王闰之的感激之情。

或许,王闰之在文学方面不能像王弗那样给苏轼以指点,在艺术方面不能像王朝云那样与苏轼产生共鸣,但她却是陪苏轼最久的人。她陪苏轼一路贬谪,无怨无悔,没有半句怨言。她除了悉心照顾苏轼,抚养孩子,还想方设法帮困顿中的苏轼解闷。

苏轼有诗文记载,他被贬谪密州时,恰逢蝗灾。苏轼被这场蝗灾弄得焦头烂额,疲惫不堪。他在家焦急地来回走着,不懂事的幼子苏过,跑过来要他抱。平时苏轼最喜欢苏过,常逗他玩,可是正急在心头的他,哪有工夫陪孩子玩耍,就把孩子一把推过去,大声呵斥。苏过被吓得哇哇大哭,王闰之走过来一边抚慰孩子,一边劝慰苏轼,说:“孩子不懂事,你拿他撒什么气呀?你看你愁成这样,不如喝杯酒解解闷吧。”苏轼听了王闰之的话,深感愧疚,他被王闰之的善解人意感动了。

在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因为没有了俸禄,全家人的生活十分困顿。王闰之没有一句怨言,为了全家人的衣食,她赤脚下田干农活。遇到荒年时,即使饿着肚子,她也没忘和家人调侃说笑,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苏轼在东坡种的大麦,煮成饭后,口感酸不溜丢的,而且吃了不消化。他的几个儿子边吃边说:“父亲,这个大麦饭吃起来像在咬跳蚤啊。”于是苏轼改革了大麦饭,他将大麦和红豆掺在一起,口味独特,王闰之调侃这是真正的“二红饭”。后来苏轼在《二红饭》这篇文中记载了此事。

有一次家中耕牛生病了,快要死了,童仆请来兽医,可是兽医看了半天也没找出病因。王闰之听说后,来到牛棚,她看后说:“这牛患了豆斑疮,赶紧给它吃青蒿粥。”牛吃了青蒿粥后,果然很快痊愈。苏东坡知道这件事后,十分高兴,在写给朋友的书信中,他很自豪地提及此事。

王闰之勤劳朴实,在艰难的岁月里,她与苏轼相濡以沫,共赴患难。唯一的遗憾是,她不如王弗那般精明。在苏轼“乌台诗案”爆发时,苏轼被京师来人从湖州府衙抓走。为了这件事,王闰之“几怖死”。她几乎被吓死了,担心朝廷还会再从书稿中搜罗苏轼的罪状。她一怒之下烧毁了苏轼的很多文稿,骂道:“是好著书。书成何所得?而怖我如此!”意思是说:喜欢写这些诗文有什么好处,几乎把我们吓死了!等后来再整理,发现已经毁了十之七八。

对于一个文人来说,这些诗文手稿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情感,所以这些诗文手稿的毁灭,无论对苏轼还是对后世读者来说,都是个不可弥补的遗憾。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苏轼因“文字狱”犯案,生死未卜,一个弱女子面对被官府抄家,全家老小前途没着落时,她一时迁怒于那些惹祸的诗文,也是情有可原的。

王闰之兢兢业业,勤俭持家,虽然她的才学无法企及苏轼的高度,但苏轼对她却充满感激,因为她弥合了王弗离世的残缺,给了苏轼一个得以憩息、宁静温馨的家。

后来苏轼迎来了他政治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段,他被调回京师,任礼部尚书,做帝师,官至正二品大员。这时的王闰之虽然过上了富贵荣华的生活,但是她却不忘旧时本色,始终保持着朴实诚挚的品格。可惜就在此时,四十七岁的王闰之却不幸去世了,这对已五十八岁的苏轼是个沉重的打击。苏轼在《祭亡妻同安郡君文》里叙述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须,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

对王弗,苏轼在她的墓地里亲手栽下万棵松涛,以寄哀思;对王闰之,他“惟有同穴”才能报答她的一世恩情。苏轼去世后,他的弟弟子由帮助他实现了诺言,与王闰之合葬。

或许,苏轼的诗文中鲜有王闰之出现,以致后世读者对她了解甚少,但这并不代表着苏轼与王闰之情感淡漠。对于一个文学家来讲,或许他需要知音来和,但是生活是平平淡淡才是真,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有了王闰之对苏轼的理解和包容,且给了他情感上温馨的港湾,才能有了苏子那些惊世之作!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透过字面,我们看到的是苏子对王闰之的恩爱之情,也看到了王闰之这个朴实女子,浪漫风情的一面。

王朝云: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内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

每当我散步在小区的亭桥流水边,听到鸟鸣声,看到枝头青涩的杏子,便会不由自主想起苏东坡的这首《蝶恋花》。脑海中就会呈现出这样的一幅生动画面:

在杏花烟雨的江南水乡,时值暮春时节,一个白墙黛瓦的临水人家,院落内生机盎然。落英缤纷的小径上,枝头挂满了青杏的累累果实。几只旧时堂前相识的老燕,在头顶飞来飞去。它们时而呢喃细语,时而忙着衔泥筑巢。庭院中,一湾绿水,碧波荡漾,水中婀娜着几株莲荷,鱼翔浅底,鸳鸯在水中相对沐红衣。岸边的垂柳在风中袅娜,枝上的柳絮随风飘去,它带给人们一个讯息,春就要尽了。然而,庭院内,连绵的芳草离离直铺远方,舒展着无限的生机。

院落的一角,紫藤花下,有一架秋千,一个曼妙的青春女子坐在秋千上摇荡。她一袭白衣素裙,缥缈若仙,云鬓斜簪一枝欲睡的海棠。她美目流盼,风流婉转,清脆欢快的笑声随风荡漾,飘到墙外行人的耳中,也荡漾在行人的心中。行人不由得停下脚步,他心旌摇荡,多情地忘记自己是个过客。忍不住想小扣门扉,甚至想偷窥墙内那倾城女子的芳容。

苏轼的诗词以豪放豁达著称于世。然而,这首《蝶恋花》却写得清新婉转,意趣盎然。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是惜春伤春之词,却写出了东坡先生的旷达。落花尽了,青杏却再生了;春去了,夏才会来临。

然而,下一句,他笔锋一转,转到“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此句与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取意于旧事物的失去,新事物的诞生,落花无可奈何地去了,燕子却飞回来了。“绿水人家绕”表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是一户殷实的江南水乡人家。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读到此句便会想起一个人,苏轼的侍妾王朝云。据说,王朝云是东坡先生谪居杭州时认识的。当时,王朝云是一歌妓,只有十二岁。一次苏轼和一群文友泛舟西湖,船上管弦乐响、歌舞升平。王朝云盛装艳抹,歌喉婉转,东坡对她印象颇为深刻。王朝云卸妆后,又偶遇东坡,一番素颜更是别有风味。也许这就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在众文友的邀请声中,苏轼即赋诗一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席中有人听出了弦外之音,心领神会,暗中买下王朝云,送到苏府。从此,王朝云便跟随苏东坡,几经贬谪,直到终老。

据说,苏东坡最喜欢王朝云弹唱这首《蝶恋花》,每当王朝云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时,便会泣不成声,竟不能唱完“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句。早年读此词,只肤浅地以为,王朝云只是伤春而已。时隔多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幡然醒悟到王朝云如此动容的原因。

当年,苏轼写此词的时候,结发妻子王弗已病逝多年。苏东坡为亡妻撰写千古第一悼亡词《江城子》,只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就催人泪下,让人无法相忘。他亲手在王弗的坟边栽种了三万株松柏,以寄哀思。试问,世间又有多少男子,会有苏子这般多情、这般深情?

王弗逝后,苏轼又续娶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为妻。王闰之陪苏轼度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二十五年,一路风雨兼程、甘苦与共。在这二十五年中,苏轼宦海沉浮,可谓沧海桑田、饱经风霜。然而,王闰之还是先苏轼而去,让他再次痛断肝肠。他给王闰之写祭文,他“唯有同穴”才能还王闰之多年的相濡以沫的恩情。

苏轼一生多次被贬,在被贬惠州困顿疲乏时,众多侍妾皆纷纷离去,唯有王朝云侍陪。宦海的沉浮、人生的无常并没有击垮苏轼。如今,当我再读“枝上柳绵吹又少”时,仿佛看到了苏东坡尘满面、鬓染霜的沧桑容颜。

多少事欲说还休,拍遍栏杆竟无语。尽管人生如此困顿,苏东坡依旧不改“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情怀。无可奈何春去也,本应伤春,可他转头却看到了芳草离离,翠绿连绵直通天际,充满无限生机的情景。

我想,王朝云每唱到此句不胜伤悲的原因何止是表面的伤春,她更多的是悲叹苏子坎坷的人生。苏子面临人生的低谷,仍能放声纵歌,正是他的旷达让王朝云心疼到骨髓、泣不成声。

词的下阕,婉转灵动,没有一句写笑声,我们却似乎听见了那个银铃般的愉悦的笑声。没有一句写那女子俏丽的容颜,我们却似乎看见了那个江南女子,裙袂飘飘,在秋千上轻盈的身姿,翩翩飘荡的身影。

那个墙外行人,“多情却被无情恼”的窘态已跃然在纸上,想敲门又不敢敲,怕惊扰了墙内的佳人。想看一眼佳人的芳容,无奈有围墙阻隔,左顾右盼,上蹿下跳,怎么也看不到。好在心灵的眼睛能穿越阻碍,它早已随着佳人的笑声,穿过厚厚的黛瓦白墙,寻觅佳人妩媚多姿的芳踪去了。

就在墙外过客心旌摇荡时,墙内佳人的笑声却消失了,无端地迷惘、烦恼了墙外行人的心绪。还没有来得及一睹芳容,她却连一个婉约的背影都没留下,就消失在一片葱茏的绿丛中。留下那缥缈难捉的笑声萦绕在墙外行人的心头,怎么能不叫人心生烦恼惆怅。

佳人杳去,蜡炬成灰,自古多情总被无情恼。也许,每个人都只是过客,没有谁可以陪伴谁从开始一直走到终点。

王朝云死后,苏轼终生不复听此曲,并且一直独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尽管他旷达如此,饱经沧桑的他,却已经再也经不住任何的生离死别、悲欢离合了。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春去了还会再来,花谢了还会再开,人去了却再难回到从前。

穿越千年的时光,无论我们如何再寻当年东坡先生的足迹,也不会再有他当时的那般滋味。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小时候,每到中秋赏月时,大人就会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我总是仰着头,凝神寻找月宫中嫦娥怀抱玉兔的影子;还时常夜半起身,偷听吴刚砍伐桂树的咚咚声。我似乎看见了嫦娥袅娜的身影,也似乎听见了吴刚的伐树声。许多年来,一直很向往月宫中的嫦娥,总想有朝一日能真的到月宫中,一睹嫦娥的仙姿芳颜。

后来啊,常见有情人之间互相赠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起先并不懂什么意思,只是听了心里装满了感动。总在猜想,“婵娟”是不是一个如嫦娥般美妙的仙子?后来才知道,婵娟指的是月亮。是谁能有这样奇特的想象,把月亮比喻成婵娟?除了李白,怕只有苏轼了。就因苏轼这首《水调歌头》,我便喜欢上了他。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有情人之间的一种愿望,也是一种祝福。万物皆有情,人因有情而爱,因爱而生暖,情暖才会有三生轮回。红尘滚滚,浊浪滔滔,许多人明知红尘多困扰,仍义无反顾投入其中,皆因放不下一个“情”字。

人们都说神仙好,神仙乐逍遥,如此为什么还会有九天仙女思凡?因为红尘有爱,人间因有情而可爱。千年前的一个中秋夜,一代大文豪苏轼,把酒对天问月,见月思念弟弟子由。他和弟弟皆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谪流放,苏辙被贬济南,他被贬杭州。自外放以来,他与弟弟整整五年没能相见,因此他请调山东密州,以靠近苏辙,方便见面共叙人伦。然而,虽密州到济南之间路途并不遥远,可他们因各自忙于政务,仍不得相见。这是一种怎样的无奈与辛酸啊!

苏轼政治失意,几番遭贬谪,他已厌倦了官场,只想过一剪清宁闲逸的出世生活。他举杯问青天:这明月是从几时开始有的?从明月诞生到现在,已经是很多年过去了,不知道今夕月宫是什么日子?他想,月宫的今日一定是个好日子,否则今夜的月亮,怎么会如此圆润、如此明亮?因为月亮的皎洁圆润,让人心生向往,他很想像嫦娥那样,乘着风的翅膀飞向月宫,却又害怕自己忍受不了月宫的寒冷与寂寞,不敢前去。

唐朝的李商隐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吃了长生不老之药,虽然为逍遥的广寒仙子,可成年累月陪伴她的只有那只玉兔,还有吴刚砍伐桂树的咚咚声。没有人间的暖和爱,即便长生不老又有何意义?想到此,苏轼在出世和入世的纠结彷徨中,最终选择了入世。因此他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在皎洁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随人舞动,天上虽然有琼楼玉宇,怎比得人间的幸福美好?

苏子的浪漫和幻想,让他暂时脱离了令人烦恼的人间,然而,现实终究是现实,对人生的热爱,让他亲手抹去这种虚无的画景。

词的下阕由中秋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阁楼,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在房间里失眠的人身上。月圆而人不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自己和弟弟手足情深,皆仕途失意,被贬谪外放,而自己在这些年里,失去了情投意合的恩爱伴侣、结发妻子王弗。又因生活的困顿窘迫,很多姬妾皆远离自己而去,只有王朝云一人,始终不离不弃。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在这样一个举家团圆的日子里,想起坎坷的人生,怎能不心生凄凉?在这世间,情牵自己的亲情,除了子女,就只剩下胞弟子由一人了,而兄弟皆因事务繁忙,几年不能相见,怎能不思念牵肠?

这样的思念一直隐藏在苏轼心中,只不过这恼人的圆月,趁他酒醉之后,又撩拨起他经年的情思。他忍不住埋怨明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啊明月,你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后才圆呢?他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烦恼,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不幸分离人的无限同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他质问明月,发泄了佳节思亲的情感后,随即理智战胜了情感,转笔宽慰自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世间的悲欢离合与月亮的阴晴圆缺,都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词人参透人生哲理的洒脱和旷达,也是词人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慨叹,其中包含了人生的无数痛苦与欢乐。

逝去的人,终究已逝去,可活着的人,还要好好地活着。活着的人,会在心里为逝去的亲人留一席位置,别人无可替代,无可比拟。亲情的温暖是人活下去的勇气,尤其是身处逆境的人,更需要亲情的温暖。苏轼和苏辙两兄弟,皆处于人生逆境,他们需要彼此的亲情来互相温暖。然而,人生总是这样残酷,你越需要的东西,偏偏就是不让你顺利得到。你越是在困扰中纠结,越是会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只有在痛苦中磨炼自己,豁达面对人生种种,才会有机会守得云开见月明。就算没能等到云开见月的那一天,至少已积极面对困难,没有辜负仅有的一次人生。

现实的无奈,让苏轼只能选择让明月遥寄自己对亲人的一番深情,希望弟弟他永远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让明月寄托自己的千里相思,至少减少了不能团聚的遗憾。因而他由衷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寄托与祝福。

人生就是一场萍聚,每个人一生,都要面临无数次的相遇与离别。人生没有不散的筵席,许多生命中重要的人,不忍离别,却又不得不离别。我们无法挣脱世间的籓篱,只有将深厚的情感、浓浓的相思,寄托给明月,请明月遥寄我们的千里相思。

那个被思念的人,一定收到了这份浓郁的情,因为我们共享同一轮圆月,共听同一首歌《明月千里寄相思》。嫦娥早就把这份相思,洒在我们彼此的心里,只待月亮升起时,歌声便会响起,歌声响起时,请你我于心中遥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乡情:东风吹破千行泪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回首送春拼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出任杭州通判,自从王弗去世埋葬在故乡,他就再也没能回眉山。在他宦游的生涯里,他和故乡亲友的联系全靠江船通邮。熙宁六年(1073年)腊月,苏轼受转运司之命赴常、润、苏、秀等州赈灾救济。次年春,苏轼在润州京口收到家乡来的一封书信。面对家书中的殷勤致意,询问归期,苏轼再也忍不住绵绵的思乡之情。可是身为宦游之人,哪还有自由身?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轼作了这首词。

苏轼的故乡是蜀地眉山,那里是青山绿水,人杰地灵。现在苏轼正在镇江赈灾,镇江的山水也是如诗如画,因而这样的青山绿水总能勾起他对故乡的怀念。

词的开篇写景。“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烟雨江南,雨后春天的景色更加清秀美丽,可是这江南的雨,可以洗去山水的烟尘,却洗不去在外游子心中的离愁别绪。他乡越是山美水美,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就越是深刻。一个“洗”字,和前面的“更清丽”是转折关系,雨能令春容清丽,却“洗”不掉一丝离人的幽恨,非但洗不掉,而且清冷的雨水更增添游子内心的凄凉感!

“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北固山在江苏镇江市北,其中北峰三面临江,回岭斗绝,形势险固,因称“北固山”。这里的“碧琼梳”指的是碧玉做的梳子,在此用于比喻北固山前的江水。螺髻,螺壳状的发髻,比喻北固山的峰峦。弧形的江面,仿佛是碧玉梳子,苍翠的山峰好像是美人的发髻。苏轼在这句词中勾画了一幅清丽的江南春景,这样的美景曾经令无数人为之流连忘返。但是在此时此刻,却勾起了词人无尽的乡愁。美不美家乡水,尽管这里山美水美,可终究不是生养自己的故乡,更何况,我的故乡也是峰峦叠嶂,山清水秀呀!

恰恰在此时,苏轼收到了万里之外的一封家书,信中殷勤寄语,问他何时能回家?“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即使没有这份家书,苏轼的内心也已是归心似箭。眼下这份家书抵至,更是戳中他的泪点。他乡再好,终究难抵故乡的温暖。故乡是母亲的怀抱,是母亲的温情,所以故乡永远是离人心中的一首歌,永远是游子心中的一个梦。无论岁月在心中堆起多少沙洲,故乡的歌永远在游子的心中流淌。

倾轧险恶的朝堂,波诡云谲的官场,苏轼备受排挤打击,令他常有“忧谗畏讥”“去国怀乡”之感。若不是为了心中的那点功名理想,他真想弃之不顾,像陶渊明那样回到故乡做个自由人。可是朝廷的诏令在身,他必须要为镇江赈灾,更何况自己也有使命,帮助灾区人民重置家园。他也想回家,可是眼前的境遇,他真的不能回家。面对亲人的殷殷寄语,他又该怎样回答呢?他不忍心让亲人失望,却又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家人盼归,可是回乡的日程还是遥遥无期,面对这样一种无可奈何的局面,词人只能是借酒浇愁,面对东风抛洒热泪了。所以词人在结句说“回首送春拼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我没有办法给亲人一个归期,可心中的那份思乡之情,却在摇曳的春风中泛滥成灾。我想只有回头拼命喝酒,把自己喝得烂醉,以忘却心中的所有愁绪。“借酒消愁愁更愁”,原以为那火热的酒,落入百结的愁肠,能击溃心中的乡愁,可是它却化作了一行行滚烫的相思泪。不敢面对春风的柔情,怕它温柔的抚摸让自己崩溃,可是这假装的坚强还是被它的温情,吹落了滚滚思乡泪。人生有很多的羁绊,有时候,不是我不想,而是不可以,我家乡的亲人,你们能理解我心中的这份心酸和无奈吗?愿只愿,这份情山高水长,愿地久天长……

父母的遗骸在故乡,故乡有逝去的爱人,还有他膝下承欢的稚子。多年未回故乡,想必他已经长大许多了吧?作为父亲,苏轼多么想能亲手教儿子读书写字,亲眼看着他长大呀。幸运的是,在苏轼后来被贬谪的日子里,他的三个儿子一直跟随他左右,这为他悲苦的贬谪生活,增添了无尽的温暖。

我想,这封家书一定是王闰之写给苏轼的,因为父母和王弗已逝,弟弟苏辙在外做官,故乡应该只有王闰之和王朝云,以及他们的儿子。王闰之这个朴实的女子,陪了他整整二十五年,和他一起度过了人生中最悲苦的时候。作为红颜知己的王朝云,无论人生的际遇如何,她对苏轼都是不离不弃,一直侍奉左右,陪他一起流放到遥远的岭南,最终埋骨他乡。这份深重的情意,让苏轼至死难忘。

一个人的内心,最温柔的地方除了心爱的人,就是故乡。这份情,不只是苏子为之“回首送春拼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李白也曾为此“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份情,是于右任的“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是余光中的“一湾浅浅的海峡”,是席慕蓉的“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同类推荐
  • 美得令人心醉的宋词(《古典文学观止》丛书)

    美得令人心醉的宋词(《古典文学观止》丛书)

    本书是特别针对现代初阶宋词爱好者而编辑的宋词选本,是新时代的宋词基本读本。注讲上以言简意赅为标准,对入选作品仅作必要的注讲,讲清楚需要注意的字音、字义、典故、修辞、背景,易读易查,使读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花最少的气力理解一篇作品。尤其注意对一些习焉不察的字标注正确读音,纠正长久以来的误读,对于字典和教科书里注错的读音更是简略说明了古音正读的来龙去脉。
  • 钓鱼台花师

    钓鱼台花师

    一个普通的苏州籍花匠,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先后在国家外交部下属的钓鱼台和中国驻日本、希腊、土耳其、俄罗斯及瑞士等大使馆工作了将近半辈子。他一生不仅见到众多的中共中央高级首长,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传奇经历,留下了许多美好又珍贵的回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能上北京工作,绝对是件令人羡慕的事,何况调令是国家外交部发来的呢!所以,当苏州拙政园年仅二十二岁的花匠尚金生奉命来到苏州交际处(今苏州市外事办),听到领导问他是否愿意到北京外交部去工作时,他当时竟激动得说不出来话。
  • 同饮一江水

    同饮一江水

    这是一部跨文化生活的历史纪录,它高度浓缩和清晰地呈现了山水相连的黑龙江流域,中俄两国边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生活历史画面。伴随着中俄两国关系的曲折变化,两岸人民生活中不断上演着高度戏剧化的悲喜剧,爱与恨、情与仇、个人与国家、战争与和平、忠贞与背叛,每个真实的故事背后都包含了个人命运与国际风云的交错变幻。今年6月6日至7日,俄罗斯新任总统普京首先选择访问中国,他拒绝了参加美国在戴维营举行的八国峰会而选择参加中国的上合组织峰会,足见他对俄中关系的高度重视。
  • 解放运城(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解放运城(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本书以纪实手法纪录了在解放运城的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的光辉事迹,歌颂了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再现了解放战争的悲壮场面……
  • 伦敦杂记

    伦敦杂记

    本书是一本散文集,共收录朱自清散文9篇,分别有《三家书店》、《文人宅》、《博物院》、《公园》、《加尔东尼市场》、《吃的》、《乞丐》、《圣诞》、《房东太太》,这9篇文章描述了其在伦敦的生活。
热门推荐
  • 历经寒秋步轻盈

    历经寒秋步轻盈

    差一点被生活抛弃的23岁女孩林忧莫因为走投无路,睡在了盛悦集团大少爷何彦的汽车里,何彦发现林忧莫长得很像他过去的一位故人,于是把人带回了自家别墅,并聘用林忧莫成为家里的做饭女仆。林忧莫踏入何家之后,认出了在何家当保姆的林姨就是他失踪了整整五年的母亲,但不知道什么原因?母亲始终都不肯认她,为了赌一口气,也为了自己的未来,林忧莫决定在何家待下去,弄清楚母亲隐藏的秘密。另一边,何彦在公司的工作,遇到了盛悦集团另一个董事王庭悦两个女儿的大力阻挠,丢掉一份几千万的合同。为此,爷爷给他安排的接班计划也就变得遥遥无期了。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林忧莫和何彦之间逐渐产生好感,而王庭悦的小女儿王婷婷也爱上了何彦,并且想用自己的身份来与何家达成联姻,共同执掌公司。林忧莫一心一意扑在母亲的事情上,同时尽心尽力照顾着何彦的爷爷何盛厚,直到被王婷婷三番四次陷害之后,才发现自己陷入了无法摆脱的感情漩涡,但想要抽身为时已晚,林忧莫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周旋下去……
  • 冰面上的火烈鸟

    冰面上的火烈鸟

    普通的生活,普通的事情,普通的人,不普通的情感,我不想要轰轰烈烈的感情,只想要平平淡淡的生活,如果可以,请不要去拯救世界了,你会很累。
  • 仙帝是怎样练成的

    仙帝是怎样练成的

    你要揍我?经过众仙的同意的同意了吗?你要和我比有钱?你知道我的徒弟是谁吗?你要和我比背景?你知道我的父亲是谁吗?你要和我拼打架?你知道我的师傅是谁吗?三千世界,自有三千道理。而我,有我自己的道理!书友群:756223680快来一起愉快的玩耍吧!!!!!
  • 仙碎虚空

    仙碎虚空

    九死不悔,道心永存,一条荡气回肠的修仙之路。三千世界,六道轮回,凡人亦可掀起波澜壮阔。风雨中,且看凌仙的九天之路!幻雨已有完本精品小说《百炼成仙》,新的仙侠故事,愿与大家一起遨游九天。
  • 太上秘法镇宅灵符

    太上秘法镇宅灵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汉川归宗录

    汉川归宗录

    东汉末年,汉政府腐败无用,群雄峰起于中原大地,如同百川横流,纵横交织,有的惊涛骇浪,有的平静无纹。每阵浪花的拍打都会冲溅出血红的水滴。百川有的汇集于其中一条,有的独自流淌,他们都想成为那条吞纳百川的大河。但他们殊不知,百川灌河,却终归大海,河非至于海前则已殆矣。段斌——一个平凡的人,他将海纳百川,打破纷乱的华夏大地,一统天下!
  •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三次扩大全会文献)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三次扩大全会文献)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三次扩大全会文献》的附录是东方各民族代表大会速记记录,该会议于1920年9月1—8日在俄国巴库举行。由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发起。参加大会的有来自37个民族的1891名代表(包括7名中国代表),其中共产党员1273名。季诺维也夫当选大会主席,列宁和托洛茨基为名誉主席。主要目的是向东方各民族宣传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制定的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运动的策略。
  • 安娜·卡列宁娜(全集)

    安娜·卡列宁娜(全集)

    《安娜·卡列宁娜》是俄国文学中希世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小说中有两条平行的线索,当时有人说它没有“建筑术”,有人说它是“两部小说”。作者委婉地拒绝了这些批评。他说,该书结构之妙正在于圆拱衔接得天衣无缝,两条线索有“内在的联系”。
  • 析疑指迷论

    析疑指迷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