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54300000004

第4章 三月篇

画得春山桃花夭 百年有结是同心

桃之夭夭[1],灼灼其华[2]。之子于归[3],宜[4]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5]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6]。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出自《诗经·周南·桃夭》

注解

[1]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2]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华:同“花”。

[3]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于:去,往。

[4]宜:和顺、亲善。

[5]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有蕡即蕡蕡。

[6]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译文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几年前,著名画家白伯骅先生举办画展,邀我为其撰写画展前言,我端详先生笔下的仕女,美得百媚绽放,却又能静雅自持,没有一点恃美傲物,难能可贵,由此我便想起了这首《桃夭》,在前言中写道:“世有桃花,桃之夭夭,画有佳人,灼灼其华。”

美人如花隔云端。把美人比作花始于这首诗,清代姚际恒作《诗经通论》,曾曰:

“桃花色最艳,故比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

一到春天,桃花总是最早绽放,嫩绿色的叶子,轻轻托起粉红色的花朵,山涧溪边,一树又一树,一重又一重,美得不可方物。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漂亮的女子走到哪里都会是关注的焦点。才子文人更是不吝笔墨,在他们看来,腮凝新荔、鼻腻鹅脂的佳人是美的;脸若银盘、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的娇媚也是美的;“轻罗小扇白兰花,回眸一笑胜星华”的国色天香更是美的。

然而,读起来似乎都不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耐人寻味。

为什么呢?

我想可能是因为静。

很多时候,美是有侵略性的,攻城略地,不啻于千军万马。很多英雄蹚过了万水千山,却难过一道美人关,比如貂蝉之于吕布,陈圆圆之于吴三桂,海伦之于帕里斯。英雄刹那间的温柔和不知所措,不过是因为那一人一倩影惊醒了一池春水,那一颦一笑颜沉醉了一叶赤子之心罢了。

这种美,如芍药。

当庭数朵开,东风与拘束,不仅引得蜜蜂来,还是“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艳丽之极,妖而无格。

然而,美人若桃花,却让人舒服,因其虽美却不自以为美,因其静。

民国一位作家在追忆故乡逸事时曾写道,“桃花是村中井头惟有一株,春事烂漫到难收难管,亦依然简静,一如我的小时候。”曾国藩也在岁暮写过“老柏有情还忆我,夭桃无语自开花”的诗句,这其中的“无语”二字说的也是这份静气。

桃花的静美,是家常的,有一种熟悉的尘世烟火气息,是一种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知足,用《桃夭》里的话来讲,就是“宜室宜家”,“桃之夭夭”这份欢喜原本就属于寻常人家新嫁娘的欢喜。

据说,在辛亥革命以后,一些乡村里举行婚礼,还要“歌《桃夭》三章”,表达祝福和祝贺,希望这份家庭静美和气长存。此诗与祝贺新郎的《樛木》,祝福人多子多孙的《螽斯》,连在一起,编辑成书,歌而唱之,相得益彰,正如明代孔贞运所云:“闺门之内,歌樛木而咏螽斯,和气蒸蒸也。”

在一个绿柳含笑、一岭桃花红锦绣的良辰吉日里,庭院深深,高朋满座,身着凤冠霞帔的新嫁娘与心爱的男子叩拜天地君亲师后,安坐芙蓉帐内,听着窗外鼓乐齐鸣,曲曲笙箫奏凤凰,想象着一个家庭就这样建立起来,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此刻已经开启。

诗人接着云“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又云“之子于归,宜其家室”,再云“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几句将“室”“家”二字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复用“宜”字,很是巧妙,是本诗的精华所在。

这三句,虽意义相近,却也有不同。

朱熹《诗集传》释云:“宜者,和顺之意。室谓夫妇所居,家为一门之内。”新嫁娘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新的气象,“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是在说新嫁娘为这个家开枝散叶,绵延后嗣;“宜室宜家”,则是指新嫁娘性情温婉,兰质蕙心,能与夫君、家人和睦相处,不生是非。

美人,若美得太凛冽,常伴“祸水”之怨,有“薄命”之叹,惊艳了天下,却也可能误伤自己,反倒不如“宜室宜家”的静好。绾发结情终白首,一生一世一双人,这是天下所有的女子最美的模样和梦想,便尽在《桃夭》三章了。

草木皆春色 猎马带禽归

彼茁者葭[1],壹发五豝[2],于嗟乎驺虞[3]!

彼茁者蓬[4],壹发五豵[5],于嗟乎驺虞!

——出自《诗经·召南·驺虞》

注解

[1]茁(zhuó):草初生出地貌。葭(jiā):芦苇。

[2]壹:发语词。发:发矢。一说壹同“一”,射满十二箭为一发。五:虚数,表示多。豝(bā):母猪(此处因文意应为雌野猪)。

[3]于嗟乎:感叹词,表示惊异、赞美。驺虞(zōu yú):古牧猎官名,指猎手。

[4]蓬(péng):草名,蒿也。

[5]豵(zōng):小猪。一岁曰豵(此处因文意应为一岁的小野猪)。

译文

春日田猎芦苇长,箭箭射在雌野猪上,哎呀!猎人射技真高强!

春日田猎蓬蒿生,箭箭射在小野猪上,哎呀!猎人射技真高强!

这是一首赞美猎人的诗。

春日里,草色青青,桃李芳菲,万物复苏,东风吹来翠红新,绿水青山可人亲,那一片冬日里衰败的芦苇,也开始泛出一丝丝绿意,正是踏春打猎的好时节。猎人站在苍苍郁郁的田野间,听见芦苇荡深处窸窸窣窣作响,定眼一看,原来是一群小母猪,他迅速地从后背的箭筒里抽出了箭,连发连中,“壹发五豝”。

第二章里,诗人提到了“彼茁者蓬”,是说猎人离开了芦苇荡,又到了蓬蒿地。“蓬蒿”,蓬草和蒿草,因其草木知微、随风飘摇的形象,多被诗人引作他用。

如,李白曾经作诗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所谓“蓬蒿人”指的是草木间人,就是未出仕的人。

黄庭坚也曾作《清明》一诗,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野逝者,感慨“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无论一个人是贤明还是愚蠢,到头来不过是“蓬蒿一丘”,这和《红楼梦》中所描述的“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意境相似。

不过,本诗里“蓬蒿”没有那么多格外的寓意,讲的是行猎之人在蓬蒿满地的原野里漫步,天高云淡,草浅兽肥,猎人慧眼如炬,弯弓搭箭,能轻松从容,不费吹灰之力,就“壹发五豵”。

诗人截取了行猎过程中的两个场景,勾勒出一个射击高超的猎人形象,“于嗟乎驺虞”,简笔淡墨,自得其妙。

仔细品味,甚至有一种欣赏中国青绿山水画的感觉。翠绿的天地间,流水淙淙,山野清风,芦蒿满地,芦苇荡漾,简单几笔勾勒出猎人穿行在草木之间的形象,将男人的“孔武有力”和春天的“柔美和煦”相契相合,一柔一刚,画面感极强。

这首诗与我们熟知的描写猎人的诗不同,比如,苏轼所作《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这首诗,属于“政治诗”,诗中传递了诗人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而《驺虞》诗句简单,意义也简单,写的是猎人,赞美的是猎人的阳刚之美,没有承担诗人太多的情绪表达。

直抒胸臆,不王顾左右而言他,这或许也是《诗经》和后世诗歌一个区别之处。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毖[1]彼泉水,亦流于淇[2]。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3],聊[4]与之谋。

出宿于泲[5],饮饯[6]于祢,女子有行[7],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舝[8],还车言迈[9]。遄臻于卫[10],不瑕[11]有害?

我思肥泉[12],兹[13]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14]。驾言出游,以写[15]我忧。

——出自《诗经·邶风·泉水》

注解

[1]毖(bì):“泌”的假借字,泉水涌流貌。

[2]淇:淇水,卫国河名。

[3]娈(luán):美好的样子。诸姬:指卫国的同姓之女,卫君姓姬。

[4]聊:一说愿,一说姑且。

[5]泲(jǐ)、祢(nǐ)、干、言:均为地名。

[6]饯:以酒送行。

[7]行:指女子出嫁。

[8]载:发语词。脂:涂车轴的油脂。舝(xiá):同“辖”,车轴两头的金属键。此处脂、舝皆作动词。

[9]还车:回转车。迈:远。

[10]遄(chuán):疾速。臻:至。

[11]瑕:通“胡”、“何”;一说远也。

[12]肥泉、须、漕:皆卫国的城邑。肥泉一说同出异归之泉。

[13]兹:通“滋”,增加。

[14]悠悠:忧愁深长。

[15]写:通“泻”,除也。与“卸”音、义同。

译文

泉水汩汩流呀流,一直流到淇水头。梦里几回回卫国,没有一日不思念。同姓姑娘真美丽,愿找她们想主意。

出门住宿在泲,喝酒饯行在祢。姑娘要出嫁,远离父母兄弟家。回家问候我诸姑,顺便走访大姊处。

出门住宿在干,喝酒饯行在言。抹好车油上好轴,回转车头向卫走。赶到卫国疾又快,大概不会有妨害?

我一想到那肥泉,不禁连声发长叹。想到须邑和漕邑,我心忧郁不称意。驾好车子去出游,用来书写我的愁。

古代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叫归宁。归,回也;宁,问安(父母)也。

《诗经》中有多首写女子归宁的篇目,就像我们前面读过的《葛覃》,《泉水》写的是卫女思归宁,但没有成行的故事,诗中写道“有怀于卫,靡日不思”,这是一种惆怅的乡愁。

在古代,嫁出去的女儿好似泼出去的水,回娘家那可不像现代女性那么简单,买个车票,拎着大包小包就回了。旧时女子要回娘家,须先征得夫家同意,夫家要是不同意,想都甭想,所以《葛覃》中会有“言告师氏,言告言归”之句。

回去了什么时候回,是住上三五天,还是半个月,带点什么东西孝敬父母,都得听夫家安排。

《红楼梦》中写元春省亲,浩浩荡荡,气势庞大,贾府的人个个翘首以待。不过,如果仔细研究原著就会发现,元春“酉初刻进大明宫领宴看灯方请旨”,也就是说,元春还要在“酉”时(即下午5点~7点)陪皇上看灯后才能起身前来省亲,戌初(即晚上7点左右),才起身回娘家,话完家常,看完宝玉等一干亲眷,众人谢恩已毕,执事太监启道:“时已丑正三刻,请驾回銮。”

这样算起来,元春省亲是晚上七点半到后半夜两点,省亲时间大约也就七个小时。而且,什么时候做什么、见什么人,都有严格的规矩,听起来似乎一点都不自在。

其实,这还算是好的,总是可以回娘家的,像是迎春那样,遇人不淑,嫁给了个“中山狼”“无情兽”,活活地被折磨致死,娘家却无能为力的恐怕也不在少数。

由此可知,对于古代女子来说,回娘家,回到熟悉的家园,重温少女时代的生活,看看年迈的父母,问候熟悉的兄弟姊妹,是件天大的事,能不能回、怎么回、何时回都需要认真合计。

《泉水》一诗中有一句,“娈彼诸姬,聊与之谋”,很值得琢磨,诗中的主人公想要回娘家,却寻不到办法,所以想找和自己一起嫁过来的同族姐妹商量,希望能拿个主意出来,看看怎么才能回家,这便牵扯到先秦时代的婚配制度——“媵制”。

看过《芈月传》的人,应该对这种婚配制度并不陌生。秦王娶了姐姐芈姝,顺带娶了小姨子芈月,从现代人的角度来说,不合情理,可在古代却是一种常态。

《公羊传·庄公十九年》记载:“媵者何?诸侯娶一国而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侯一聘九女。”

这话很容易理解,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夫人,女方须以侄(兄弟之女)娣(妹妹)随嫁,各家女眷,一共九人。而天子规格更高,更加尊贵,媵妾的人数是十二人。自上而下,到了普通的卿、士大夫之流,怎么着也得三五人吧?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屈原在《九歌·湘夫人》中,描写了湘君等待湘夫人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人物原型是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也就是舜帝的两个媳妇,大女儿娥皇属于舜的正妻,二女儿女英则是媵侍。

古代,姐妹共侍一夫,有很多。除了娥皇、女英,在文史丹青中留名的,还有汉成帝的飞燕合德,还有唐玄宗的媳妇们,杨玉环和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后面三位分别是杨玉环的大姐、三姐、八姐,还有李煜的大、小周后。

虽然都是共侍一夫,地位却不同。妻妾差别很大,正妻的出身高于媵妾。妾在家庭中主要承担生儿育女的作用,生出的孩子还属于“庶出”,地位不高,像是《红楼梦》里的探春,是贾政和赵姨娘生的闺女,虽俊眼修眉,顾盼神飞,虽裙钗理家,却也为出身感到自卑。

古代常常称娶妻纳妾,这四个字里就有讲究。

“妻”“妾”二字前面的动词不同,“娶”是明媒正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不必说,还要完成“三书六礼”,要有“聘书”“礼书”“迎书”,还要履行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程序复杂,而纳妾程序就简单多了。

关于彩礼,也有不同。娶妻送到岳父家的叫“聘礼”,“纳妾”的则属于“买妾之资”。

《泉水》中主人公说,“娈彼诸姬”,应该是嫁给诸侯之家的正妻,她想回娘家了,便和自己一起嫁过来的同族姐妹倾诉愁苦,排解郁闷,想找一个法子回娘家去。

可试想一下,正妻都无计可施,何况乎那些出身微贱、不受重视的媵侍呢?问她们,无异于是缘木求鱼,她们自然也是没有办法的,一群女人在一起,七嘴八舌话故园,不过是徒增惆怅罢了。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舝,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瑕有害?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这些全是诗人的幻想中回娘家的情形,陈震《读诗识小录》评曰:“全诗皆以冥想幻出奇文,谋与问皆非实有其事。”陈继揆《读诗臆补》也说:“全诗皆虚景也。因想成幻,构出许多问答,许多路途,又想到出游写忧,其实未出中门半步也。”

欲归不得,只能付诸想象,也只能通过漫无边际、虚无缥缈的想象,来怀念家乡和父母兄弟,聊解乡愁,以慰相思之情,让人觉得思乡情切,感人至深,却又心生怜悯。

读此诗,也让人感觉古代女子身如浮萍的悲哀,庆幸自己生在现代社会,虽然生活、工作中很多事情做不了主,回趟老家看个父母,还是能自己做得了主的。古代女子嫁了人,只能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切便全部仰仗于夫君,万事半点不由自己。

倘若碰上一个吴越王钱镠那样对老婆好的男人还算幸运的。

钱镠不仅是治国理政的一把好手,老百姓口中的“海龙王”,他所治理的江南,“境内无弃田”,土地膏腴,岁熟丰稔,对待糟糠结发之妻,也是体恤有加。庄穆夫人随其南征百战,担惊受怕、颠沛流离了一辈子,成了一国之母,经常思念家乡,钱镠允许她每年春天都回家乡看看,在娘家住上一阵子。

过去临安到郎碧要翻一座岭,一边是陡峭的山峰,一边是湍急的苕溪溪流。钱镠心细如发,怕庄穆夫人轿舆不安全,行走也不方便,就专门拨出银子,派人前去铺石修路,路旁边还加设栏杆。后来这座山岭就改名为“栏杆岭”了。

那一年,庄穆夫人又去了郎碧娘家。钱镠在杭州料理政事。一日走出宫门,见西湖堤岸春色将老,陌上花开烂漫,想到与夫人已是多日不见,思念万分。

回宫后提笔写上一封书信,寥寥数语,但却情真意切,细腻入微,其中有这么一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成为千古佳句。

“田间阡陌的花朵都开好了,你可以缓缓回来了吗?”

九个字,平实温馨,含思婉转,特别是“缓缓”二字,纵然是一国君主,权倾天下,思念妻子,却也小心翼翼,不忍心催促她快快回到自己身边,想让她在娘家享受亲人团聚之乐。一句话,简简单单,却是相思处处。钱镠对妻子真挚深厚的关心和爱,满满的,都要溢出来了。

据说,庄穆夫人读此信时,当即落下两行珠泪。

我猜想,每一个女子遇到这样珍视自己的夫君,都会感动到两眼噙泪,心头一暖吧!纵使因为各种不可控的原因,回不到故土,一时看不到父母兄弟,也能有怀安慰,安稳度日,真愿天下每一位女子都能如此有幸。

同类推荐
  • 一年只有六十天

    一年只有六十天

    《一年只有六十天》选取了著名当代诗人芒克到目前为止创作的一些优秀现代诗歌作品,体现了一个诗人对于生活和人与自然的思考。芒克的诗歌老辣大胆,是难得的现代诗歌样本。
  • 总统班底(译文纪实)

    总统班底(译文纪实)

    伍德沃德在《华盛顿邮报》刚刚工作了九个月。1972年6月17日,星期六。伍德沃德接到本地新闻编辑打来的电话,说当天凌晨,有五个人带着照相设备和电子窃听装置,在位于水门大厦的民主党总部的一桩盗窃案中被逮捕。周六的新闻编辑部异常宁静,当伍德沃德开始打电话的时候,他注意到伯恩斯坦也在从事这桩盗窃案的报道。哦,天哪,可别是他。伍德沃德想起了办公室里的一些传闻,说伯恩斯坦很有抢新闻的本事。……1973年4月30日,晚上9点钟,尼克松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有请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播音员庄严地宣告。尼克松坐在他的桌子旁,桌子上一边放着他家人的相片,另一边是林肯的半身像。总统开始发言:“……今天,我作出了任职总统期间最困难的决定,我接受了两位最亲密的同事的辞职……在任何组织中,为首的人必须负责。所以,责任应该由我来负。我接受这一点……正是这样一种体制,使事实见诸天日……在目前情况下,这一体制包括了坚定不移的大陪审团,诚实的检察官,勇敢的法官,以及强有力的言论自由……”……1974年8月8日,尼克松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总统职务。
  • 我的舞台我的家

    我的舞台我的家

    这是一位资深文学组织工作者自叙一甲子文学生涯的纪实散文集。本书视野开阔,材料翔实,感情真挚,文风质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纪实佳作。本书从作者个人的视角,真实、生动地记述了中国作家协会的人和事。从书中你可以清晰听到作者在文学舞台跑龙套尝到的酸甜苦辣,和在文坛风风雨雨中的独特遭际、命运。你也可以真切了解作者所熟悉、敬重的文坛前辈、名家的精神风貌和他们对文学的真知灼见。书中收入的有关作家协会重要文学活动、文学组织工作、儿童文学工作的演讲、访谈、述评、报道等,有助于读者从一个侧面了解、研究当代文学史,特别是中国作协的历史,是弥足珍贵的第一手材料,具有史料价值和文献意义。
  • 中国电视知识分子论
  • 多维视野中的比较文学研究

    多维视野中的比较文学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复兴与建设以来,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专著,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与以前相比都有长足的进展;中国学者提出的有的学术观点与学术主张,也引起了世界其他国家比较文学学者的关注。
热门推荐
  • 顾先生的情深似海

    顾先生的情深似海

    与顾先生的日常——原本正在写小说的乔沐晚,突然看向正在书桌前办公的顾雨阳,说道:“我突然想到一句话。”“什么话?”顾雨阳头也没抬的回了一句,然后继续敲打键盘。“我的青春都被你骗了,我什么都不要,只要你这骗子的余生。”顾雨阳听完后,他敲打键盘的手停顿了一下,回了一句,“你脑子又坏了。”“……”乔沐晚生气了,打算两个小时不理顾雨阳。顾雨阳抬起头看了一眼乔沐晚,乔沐晚的嘴快撅到天上去了。他轻笑了一声,故作思考了一下,然后走到乔沐晚面前深情的对她说:“我既然骗走了你的青春,那我就拿我的余生赔给你好了。”…有多么不可思议,有多么幸运,让我在大千世界里与你相遇。我有多么不容易,有多么幸运,让你恰好出现在了我的心里。本书又名《你是万顷星河上的白月光》
  • 战火小故事

    战火小故事

    三个地方,三个人物,三个故事彼此没有交集,各自的经历却能凑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 混世散仙

    混世散仙

    不一样的修真之旅,原来,散仙并不是修真失败的产物,散仙,也是可以这么彪悍的。
  • 快穿之女配宿主快收手

    快穿之女配宿主快收手

    十八线小明星余欢意外绑定狗血系统,它们的口号是:一把狗血一把糖!小虐小甜!于是乎,余欢开始了她快穿之旅。主要情节:1.化身豪门弟弟前女友姐姐2.穿成总裁替身白月光3.化身校草前女友4.都市破镜重圆5.现实世界注:本文女主苏苏苏,大美女。男主都超爱女主,不接受反驳嘿嘿。本文完全是本人狗血喜好,什么前女友白月光都安排上,如果还有什么想看的,可以告诉我,我试试。我笔力有限,会尽力的,写的不好的话对不起呀。本文绝对he,要耐心看下去呀,拜托各位了。求收藏,点个关注再走呗。
  • 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新闻创新

    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新闻创新

    本书在全面分析全新媒介环境下我国省级强势地面电视媒体的现状、问题及应对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发达国家在电视新闻生产方面的成功经验,提出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电视新闻创新的路径。
  • 虎将楚大明与儒将吴效闵

    虎将楚大明与儒将吴效闵

    在抗日战争的山西战场上,有两支并肩战斗、屡挫日寇的人民武装,一支是由名将之鹰陈赓将军指挥的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一支是由统战行家薄一波同志领导的山西青年抗日决死队。这两支英雄的人民抗日武装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三八六旅是由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改编而成,曾经鏖战大别山,转战川陕边,参加万里长征。
  • 龙头镇轶事

    龙头镇轶事

    龙头镇南街姜家的大儿子毛头是镇上有名的淘气包,十二三岁就成了一帮孩子头。他身边有老胡家的小子胡大头,北街的杀猪老郑家的郑建成,开杂货铺丘家的丘小和等,还有那疯疯癫癫的女娃梅娟和柳倩,总有一二十个小孩。姜毛头领着他们上树掏鸟蛋,下水摸鱼虾,还与邻村的孩子打架斗殴。当然,每次他都是冲锋在前退却在后,每次打斗得鼻青脸肿数他最重。他的淘气和折腾使龙头镇上的大人们说起他都皱眉头,烦得他们不让自家的孩子跟他疯闹。可小孩子们的天性偏偏喜欢跟着他疯跑、戏耍和同邻村的孩子们打斗。其实姜毛头是有志向的,他崇尚英雄豪杰,他所在的这片水土就出过多位共和国开国将军。他的理想就是凭着他的勇敢将来能当个为民服务的大官。他每次聚齐他的小队伍,总要他麾下的众儿郎们喊他姜大官。
  • 快穿之娇宠主神

    快穿之娇宠主神

    蔺羽本是东华国尊贵的世女殿下,后为青梅女皇征战沙场,意外死在了敌人刀下。可怜的世女正君无辜守寡,愤怒而起成了东华第一军师,为蔺羽报仇雪恨之后,自刎而去。蔺羽看之甚为感动,应系统之邀,成为了行走于位面之间的特殊任务者,开始了攻略主神碎片的道路。主神碎片委屈脸:什么“攻略主神碎片的道路”?!明明就是他追她!蔺羽笑:宝贝不气,我躺下来等你追~ps:本文从头到尾都贯彻着一个思想,那就是女攻男受!不喜慎入啊好汉!(配图尔康手)【1v1高洁文】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莫名其妙的星期天

    莫名其妙的星期天

    阿舍,女,原名杨咏,维吾尔族,1971年生,新疆尉犁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毕业。银川文学院签约作家。出版长篇历史小说《乌孙》。散文《小席走了》获2004年第五届“PSI—新语丝”网络文学一等奖;散文《山鬼》获2011年《民族文学》年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