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56900000001

第1章 自序

调查研究是记者确保新闻舆论导向正确的基本功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各行各业人士履职尽责的基本工作方法,更是新闻记者的看家本领和确保新闻舆论导向正确的基本功。

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时代使命和调查研究职责没有变,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好调查研究,需要认真探索和把握。

一、调查研究是记者的基本功

新闻工作不轻松。新闻记者是个特殊的职业,责任重大,使命如天,手中的笔沉甸甸。

新闻界的一些老前辈们曾经告诫我们,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有毁誉忠奸,有是非曲直,有人命关天”。我从事新闻工作,尤其是从事是调查研究几十年来的感受太深了,因自己的报道被送进监狱的贪官有之,反映的疑案被改判死刑的有之,被平反的冤假错案有之,因自己的调研为地方上争取到几亿元,乃至几十亿元投资的案例也不鲜见。

2001年,我在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副社长任上时,曾与记者丁铭调研采写了《从雪灾到旱灾的警示——内蒙古草原灾情考察报告》,提出了抗灾救灾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要实事求是地加强草原建设的建议,引起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的重视,他批示内蒙古自治区主席:“请乌云其木格同志参阅。内蒙古灾情严重,有何困难和问题,望告。”根据批示精神,9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自治区政府主席乌云其木格带队赴京专题就自治区牧区受灾情况、抗灾救灾工作以及草原建设需要国家帮助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向温家宝副总理作了专题汇报。温家宝充分肯定了新华社记者的调研建议,要求内蒙古在抓好抗灾救灾工作的同时,要立足长远,进行灾后反思,积极探索促进内蒙古社会经济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新路子,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草牧场的产出率,搞好草原生态建设,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帮助内蒙古进行认真研究解决问题。经过研究和对接,国家出台了我国牧区退牧还草的大政策,仅内蒙古牧区就得到国家草原生态工程建设投资64亿多元。为此,乌云其木格主席专门到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看望和感谢记者,赞扬新华社记者的调研报道“也是生产力。”

从广义上讲,记者的新闻采访本身就是自觉或不自觉的调查研究过程。记者采访到的新闻素材多与少,真实不真实,准确不准确,以及把握得当不得当,写出的稿件动人不动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的采访深入不深入,也就是调查研究的功力深不深。记者是时代发展的记录员,但不是有闻必录的速记员。记者捕捉新闻、提炼新闻、写作新闻,都是在调查研究中前行。

往往记者从事新闻工作时间越长,经历得越多,对情况了解得越深入,采访中就越谨慎,下笔也越困难。越是老记者调研就越慎重,下笔愈艰难,常常行万里调研路,落笔难成千言稿。因为很多问题错综复杂,一时难以说得清,辨得明,不好轻易断言。尤其是面对性命攸关、利害一举、毁誉一笔的事情,需要多方论证,精准把握,仔细推敲,慎之又慎,容不得半点的轻率与马虎,更不能鲁莽和意气用事。社会是多元的,生活是万花筒和多棱镜,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非白即黑。有的事合理不合法,有的事合法不合理,有的事此时是对的彼时就不对了,需要记者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把握,炼就一副火眼金睛。

刨根问底,追求真相,探明真知,是新闻记者的天职。而调查研究是记者做好新闻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能力是新闻记者整体素质和基本能力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工作无疑是一项调查研究的工作。

新闻记者采写的任何一篇稿件,尽管有题材、背景、主题和内容的不同,篇幅的大小,但都是社会生活的折射和对政府工作的反映,涉及人民生活的诉求,都需要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立足于世情、国情、地方或行业情况,深入实际,对其历史和现实加以调研和把握,才能写出客观公正、分寸得当,确保新闻舆论导向正确的稿件来。

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矛盾交织、错综复杂,真伪难辨,不认真调查研究,偏听偏信,就很难下笔,更难以写出有独到见解的新闻调查报告。真相往往隐藏在扑朔迷离的表象甚至假象之中,需要记者深入现场,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认真采访和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取得第一现场的感受,兼听多方意见,认真分析,透过现象把握住本质。其间,需要记者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吸取他人的研究成果,开动脑筋,苦思冥想,剖析探究,认真解析事实,吃透素材,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才能求得“真知”,写出客观中肯符合实际的报道。

记得1992年,宁夏西吉县发生教派内部械斗事件,双方用土枪土炮大刀长矛武装械斗,长期对峙,群众生命财产受到极大威胁。由于调解和应对不利,双方对地方政府不信任,武装封锁了道路,将县乡政府围困在机关驻地,兰州军区的防暴部队大兵压境,形势十分危急。最严重的是地方上对如何平息械斗事件意见不一。关键时刻,经总社批准新华社宁夏分社派我到械斗前线采访调研,直接向中央如实反映情况。我带一辆单车孤身从银川驱车几百里赶往西吉县,西吉县沿途到处是地方武装“自卫队”设置的路卡,如“白色恐怖”一般。好在各路卡主要是防对方“探子”的,我出示新华社记者证,说明是“来调查事件真相,向中央反映情况,还大家一个公道”的意图,都一路放行。抵达西吉县城后,我在被围困的县招待所采访了西吉县主要领导、了解了一线公安、武警方面掌握的情况,又驱车赴固原地区采访了自治区一线指挥部的领导,赴隆德县采访了兰州军区部队前线指挥部,到一些被围困的乡镇政府机关驻地进行了采访,广泛了解和沟通了相关情况,然后,不顾前线指挥部和军警方面的劝阻,冒险驱车分别前往械斗对垒双方核心地带的沙沟、陈家沟,单独进行采访调研。新华社在群众中的威望和新华社记者的金字招牌帮助了我,我也抓住了双方都希望中央和政府为他们主持公道的心态和愿望,争取到支持。双方对我这个新华社记者的采访调研均开了绿灯。械斗双方都接待了我,倾诉各自的苦衷和诉求,反映了意见,还让我采访了双方受害群众,参观了发生械斗的现场、彼此的“军事”阵地和防御工事、“自卫队”的营地、训练场、群众的避难场所等,使自己对整个事件有了宏观的把握和直观的感受。那段时间,白天调研,晚上回到县招待所与前线指挥部的成员们沟通情况,交流看法,探讨问题,研究和寻找平息事件的对策。其间,自己写了大量调研报告,客观公正地发出了新华社的声音,对中央平息西吉事件发挥了作用。1995年,时任新华社社长的郭超人同志到宁夏分社考察时表扬说:“宁夏分社记者关于西吉事件的报道发挥了很大作用,那段时间中央是在看着新华社记者采写的报道指挥平息西吉事件的。”

毛泽东同志认为:“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在中国,毛泽东同志是调查研究的高手,是他在中国革命的不同阶段通过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的。

调查研究是新华社的优良传统,也是新华社记者的一大优势。多年来,一代代新华社记者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通过调查研究,采写了一份份反映基层真实情况、对中央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调查报告,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尽管自己的新闻生涯只有30余年,真正的记者生涯只有26年,但当记者期间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每年都有一批调研稿件得到中央和部委、省区领导的批示,推动了实际工作,解决了不少疑难问题。收入本集的100余篇调研文章,都是从自己几十年来采写和发表过的调研稿件中选编的,有系统的调研、成组的报道,也有对具体事件和现象的分析、甚至是一个建议和意见,大多都对实际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甚至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工作,背后都有一段引以为荣的故事。

二、调查研究是记者的成才之路

调查研究是提高新闻报道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但凡有成就的记者,都十分重视调查研究,醉心于调查研究,甚至苦心经营调查研究。不论是斯诺的名作《红心照耀着中国》,还是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都是调查研究的力作,也是他们成名的基石。

我在与一些新闻同行,或大专院校师生座谈交流时,常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你是凭什么当上新华社首届十佳记者的?”我的回答一般都是两句话:“一是勤奋;二是调查研究。”

回顾自己的记者生涯,从调查研究中受益匪浅。刚从事新闻工作,就赶上了改革开放大潮涌动,到处是激动人心的变革主题,给新华社记者提供了调查研究的沃土。我谨遵前辈们的教诲,不管身处穷乡还是富土,认准调查研究是记者履职的唯一道路,每年坚持至少选两三个专题深入基层开展半年以上的调研。

调查研究是件吃苦的事。自己当记者时虽然采访条件差,但年轻力壮心大,家里和单位都拴不住,有空就下乡,骑自行车,坐驴车、马车、长途汽车、火车,住车马店、小旅馆、农民家、村队部、小客店,饥一顿,饱一顿,不知苦和累,甚至外省区、西北、西部地区,满世界跑。往往白天采访,晚上分析研究素材或写稿,没有什么“八小时内外”和星期天、节假日的概念。由于手下出稿件出业绩,分社领导既放心又放手,不论单打独斗,还是与人合作调研,不管在当地采访,还是跨省区调研,都出成果有业绩,领导大力支持和重点保障,工作顺心舒畅,超脱潇洒,至今还十分怀念那段日子。所以,这部集子中反映了自己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西部大开发、资源开发、稀土产业、农业和林业建设、草原生态、防沙治沙、扶贫移民、社会现象、反腐惩贪等诸多方面的调研成果,涉猎广泛,内容丰富,说明了记者的活动范围和视野广阔,也印证了记者的调查研究无禁区。

调查研究出成果,收获大,自己尝到了甜头。当记者时,我往往一个调研题目完成后,不仅搂草打兔子,捎带写不少见闻、消息、通讯特写、述评,还提炼出一批重点调研稿,以及应付一些期刊约稿,稿件写不完,总是上一批调研稿没完成,下一个调研题目又启动了,一直在负稿债中前行。调研稿件有分量,每个调研专题都能出一批有质量的稿件。记得在新华社宁夏分社当记者时,一度自己个人的稿件数量占到分社年度发稿数量的三分之一,好稿(那时新华社对新闻稿件评一、二、三等好稿)占到分社的二分之一,在新华社中级职称记者业绩考核中曾排名第一,还登了社内《前进报》的光荣榜。社内不少年轻记者求教,一些分社请我给记者介绍经验,自己也应邀写过一篇《路在脚下》的新闻业务文章,被新华社《前进报》加“编者按”转载。新华社业务氛围好,论业绩,不论资排辈。我当新华社记者10年,职称就从助理记者、记者、主任记者,评聘到了高级记者,一路破格。记得1988年,我才当了3年记者,新华社就破格给我晋升了一级工资;我还是中级职称时,新华社宁夏分社就打破身份和地位,聘我高级记者岗位。感谢新华社用人机制好,同时,也说明自己走对了调查研究的路。

记者要有新闻自觉,更要有调查研究的自觉。记者职业相对自由,混日子也容易,但要想做出点成绩,当个称职的记者,就必须敬业;要想当一名好记者,则要有调查研究的自觉意识和主动作为,自觉地把自己的采访和调查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追求到新闻报道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为搞好调查研究,自己也注意对调查研究进行了一些理论上的探索。2007年9月在井冈山干部学院学习时还认真研究了调查研究的楷模——毛泽东开展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从调查研究是毛泽东事业成功的基石的角度揭示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应邀给新华社新入社的年轻人就调查研究讲过课,两次在新华社新闻年会上就加强调查研究撰文进行呼吁。选入本集的《调查研究是保证正确舆论导向的法宝》《学习调研方法改进调研作风》《新形势下加强新华社调查研究工作的对策》等几篇业务文章都是自己对新闻记者的调查研究工作的些许思考和学习心得。

三、调查研究贵在坚持

对新闻记者来说,调查研究不是一事一时一阵子的兴趣,而是一生一世一辈子的职业追求。个人新闻业务取得的成绩与调查研究的付出是成正比的。

由于尝到了调查研究的甜头,甚至上了瘾,我做记者时常常一年中半年以上扎在基层调研,分社领导和一些外分社的领导动员我去当业务领导的好意,都多次被我婉言谢绝。后来无奈做了业务领导后,自己仍对调查研究情有独钟,每年坚持挤出两三个月的时间下基层调研,十几年雷打不动。走上新闻业务领导岗位后,我也一直重视抓调查研究工作,引导年青记者把调查研究视为业务成长最快的“捷径”。

调查研究看似笨拙,付出多,但综合效益高。完成一个调研课题,可以熟悉一个行业,拓展一片报道领域,丰富一批报道资源,增加不少知识积淀。有的记者常常闹“稿荒”,写完一篇稿件,就不知道下一篇该写什么,怎么去采写,这不单是不勤奋,还有个工作不得法、没上道的问题。搞调研如同驾驶掘进机,抓住一个主题,针对一个领域扎下去开掘,开掘越深,收获就越大。20世纪90年代,当在新中国绝迹几十年的毒祸又泛起时,引起了自己的重视,深入宁夏南部山区就同心县外流贩毒问题进行了追踪调研,采写了《宁夏外流贩毒为何禁而不止愈演愈烈》的调研稿,时任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王芳批示:“第一次看到宁夏的禁毒工作情况,奇闻很多。请禁毒办研究并提出工作意见。”国家禁毒办、公安部高度重视,采取个别指导的办法,在宁夏开展了大规模的专项禁毒斗争,遏制了外流贩毒的势头。这也引发自己关注禁毒工作的兴趣,又扩大到外省区、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毒品问题的调研,应各路媒体之约写了一些反映禁毒工作的通讯、纪实、调研报告和报告文学作品,后应新华出版社编辑之约在1997年编纂结集出版了30余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禁毒风云》,被再版发行。

一个记者的调查研究投入越大,收获就越多;调查研究坚持的时间越长,成绩就越大。这不仅是我的切身感受,也是许多新华社记者的经验。现在,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换挡期”、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少新特征,给新闻工作者提出了许多新的调研课题,也给记者开展调查研究提供了好时机。只要记者抓住调查研究不松劲,认真转作风,改文风,坚持抓住重大主题深入实际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科学辩证分析问题,有效解疑释惑,就能为国家、为各级领导提供有价值的调研报告供决策参考,在正确引导舆论方面发挥大作用。

不管时代风云怎么变幻,调查研究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不会变,记者紧扣重大主题进行调研的方法不会变。不管任何时期,记者只要紧紧抓住以下三个方面的主题开展调查研究,准没错:

首先,着眼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大格局,捕捉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主题。新闻记者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人,调研的选题要突出大局观念,从大处着眼,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选择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主题,紧扣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和重大社会矛盾,突出地反映事关大局的问题。如本书收录的《我国沙产业、草产业调查》(一组三篇)《我国稀土产业开发现状调查》(一组六篇)《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调查》(上、下篇)《宁夏引黄灌区粮食生产问题调查》(一组四篇)、《内蒙古退耕还林调查》(上、下篇)、《内蒙古党员队伍先进性调查》(一组三篇)《内蒙古文化事业发展状况调查》(上、下篇)等调研,都是自己紧扣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主题和突出问题进行的调研,由于及时给中央和地方领导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内容,都引起了中央和各级领导的重视,获得了批示,推动了实际工作。《三北防护林体系二期工程建设调查》,虽然只有上、下篇,但地跨十几个省市区,耗时达半年之久,费时费力,调研难度大。但我采取的是分片采访,阶段性发稿,在写了几十篇新闻稿件的基础上,最后集腋成裘,综合提炼出两篇调研报告,收获也并不小。通过这次调研,自己熟悉了林业领域,集中地展示了三北林业建设的成果,反映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使自己成了林业报道的小“专家”,还被当时的林业部评为三北防护林体系二期工程建设先进个人受到表彰。

二是要注意捕捉各地工作中、社会生活中的新现象、新问题,研究新情况,解决新矛盾。调研内容要切合实际,要突出反映社会亮点,正确引导热点和难点问题,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脉搏、新动向和新趋势。通俗地讲,就是着眼于解决党和国家急需的、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解决燃眉之急。调查研究题目不管切口大小,都要以独到眼光观察生活,分析事物,追问真相,探寻规律,洞察本质,揭示趋势,都要注意聚焦在难点、热点问题上,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或反映人人眼中有笔下无的东西。收入本集中的《西部开发中的“内蒙古现象”》《呼包鄂“金三角”调查》(一组三篇)、《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与开发调查》(上、下篇)《内蒙古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得失分析》(上、下篇)《宁夏好、中、差三类村党支部调查》(一组三篇)等,都着眼于解决社会中出现的新现象、新情况,研究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对其他地方和其他工作有较现实的借鉴意义,所以能产生共鸣,引起领导重视。《李建树建议加强依法治沙》一稿是1993年春采写的,本来是三北林业二期建设工程调研中搂草打兔子的一篇副产品,只有1000多字,却反映了我国治沙立法工作严重滞后的重大社会问题,引起宋任穷、朱镕基、温家宝、田纪云、陈俊生等多位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批示,促使国家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治沙工作会议,促成国务院制订了《防沙治沙条例》,并推动了国家《治沙法》立法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防沙治沙工作,林业部门一直感念不忘,还聘我当了中国治沙暨沙业协会理事。

三是盯住社会上执行政策走样的、违法乱纪成风的、群众意见较大的人和事。记者的调查研究也是有感情、有倾向的,需要有家国情怀,“勿忘人民”,积极发挥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记者在调查研究中要有侠肝义胆,对党纪国法禁止的、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事,一定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紧紧抓住不放。这些情况各地都有,记者一经发现,就要舍得一身剐地深入调研,仗义执言,不要顾及个人的得失。收入本集的《失控的“条管”局长》《徐国元堕落的轨迹和原因值得反思》《呼和浩特市金鹰CBD案件建设项目涉嫌诈骗风险和隐患大》《干部有违情理法反怨农民太刁蛮》等调研篇目,在调研中都经历了一些磨难,有很多甘苦,发表后都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轰动效应,令人自豪。尤其是对呼和浩特市金鹰CBD案件的调研持续了三四年,难度大,费时长,压力不小,可以说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当时自己作为分社社长,亲自担纲调研,受到市公安局长的威胁、自治区领导的“劝阻”、市委领导的先利诱后进京到新华社和中宣部告状,一度办公电话也被监听,但毕竟邪不压正,自己都顶住了压力,带领记者挖掘出了真相,前后连续发了七八篇调研稿件,纠正了地方领导的“任性”和“乱作为”现象,将诈骗分子绳之以法,为国家和人民挽回了巨额损失。

调查研究要有毅力,有恒心,对有些课题要持之以恒地探究,不要指望一蹴而就。一些重大问题和复杂情况,需要反复调研,不断深入了解情况,逐步提高认识,由表及里,才能不断接近真理,形成参考价值较大的意见和建议。2003年上半年,我在和总社两位记者进行沙产业、草产业调研时,就发现我国实施了4年的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很大,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尤其是基层干部群众对工程实施8年后怎么办,甚为忧心,我们顺手写了一篇《退耕还林中的一些问题亟须解决》的调研稿,反映了记者在基层看到的退耕还林工程进展、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和基层干部群众的建议,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国家林业局还派出工作组进行了专题调研和纠偏。但自己觉得退耕还林主题重大,研究不够,意犹未尽。于是,当年8月又带领分社记者深入退耕还林走在全国前面的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对这里已经搞了9年的退耕还林工作进行了解剖麻雀式的典型调研,采写和发表了《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的退耕之路——乌兰察布盟9年退耕还林调查》,浓缩地反映了退耕还林工作的成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的前景及其建议,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自己仍不满意,觉得对退耕还林工作还是认识不深,研究得不透,当年10月又带领记者第三次聚焦退耕还林工程,扩大范围对内蒙古全区退耕还林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采写了《“三效合一”才能赢得长效——内蒙古退耕还林调查(上)》《视补助期为“转型期”——内蒙古退耕还林调查(下)》一组两篇调研,直接着眼于反映8年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如何跟进问题,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重视和批示,国家林业局领导也相继批示,要求“加强正面报道,以正确引导退耕还林生态工程的舆论导向,并认真调研研究八年以后,系统理出思路,实现不反弹、能致富的要求。”国家林业局随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范退耕还林工程的政策性文件,对退耕还林8年后的政策和工作进行了衔接,引导退耕还林工作健康发展。

四、调查研究要与时俱进

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有人对调查研究产生了怀疑,甚至出现了“调查研究过时了”的奇谈怪论。这既浅薄又有害。

进入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云计算等应用方式应运而生,新闻信息的集纳、传输的渠道日益多样而便捷,确实“乱花渐欲迷人眼”。但只要“内容为王”的根本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调查研究的方法就没有过时。相反,大数据、云计算,丰富了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使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作为新闻记者,要清醒地看到,随大数据而来的新技术革命,使各级领导的决策方式确实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如工作经验和直觉越来越多地让位于数据和分析,领导力和关注点不同了,决策节奏加快了,但人们对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能力、把握能力,与调查研究并无两样。

大数据时代,人们观察世界的数据更精细,看世界的“镜像”更清晰,但人们观察世界仍然既需要“望远镜”,又需要“显微镜”,还是离不开调查研究。只是对调查研究的要求更高了,需要调查研究与时俱进,进一步提高效率,提高精准度。这对记者在新时期的调查研究确实提出了新课题。

翻阅自己选编的这100余篇调研稿件篇目,回顾自己的新闻调研历程,有利用“显微镜”解剖麻雀的,也有利用“望远镜”进行展望预判的;有用老办法大跨度地多点采集,再进行归纳分析的,也有利用区域性统计数据和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化分析研究的。总之,自己调查研究的方法也在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而与时俱进。

我认为,调查研究在新时期仍然有效,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调查研究仍然是记者新时期最有效的新闻采集方法。调查研究恐怕永不过时,调查研究的传统不能丢掉,否则,记者会犯低级错误。新时期的新闻记者,要在调查研究方面有所作为,关键是要顺应时代潮流,在调查研究方面与时俱进。

记者的调查研究需要创新。要创新调查研究的内容、方法、方式和手段,甚至是视角,需要新闻记者学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拓展调查研究的渠道,提高调查研究的效率,提升调查研究的质量和效益。

虽然不同时期对调查研究有不同的要求,调查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手段都需要不断改进,但调查研究的意识和根本是永恒的。新闻改革对调查研究来讲,万变不离其宗。

调查研究有自身的规律和基本的方法。大数据时代在形式上给调查研究带来不少变化,但在内容上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也就是说,即便是大数据时代,调查研究的一些主题也是永恒的。

在运用新闻工作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有效的传统调研方法的同时,要注意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特别是适应当今社会信息网络化的特点,进一步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调研方法,如问卷调查、统计调查、抽样调查、专家调查、网络调查、网上搜索、微信查询、大数据分析等,并逐步把新技术引入调研领域,提高调研的效率和科学性。

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手段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快捷,但间接获取的信息毕竟替代不了直接采访,好的新闻报道还需要记者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对一名新闻记者来讲,调查研究永不过时。这本集子中收录的一些调研篇目,虽然跨度达二三十年了,至今读来还令人回味,仍有一定现实意义。

五、调查的关键是研究

调查研究也是科学活动,包括调查和研究的两个重要环节,不可偏废。

调查是基础。需要记者有好的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调查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防止蜻蜓点水、不接地气的调查,防止简单地照编照抄照转、浅尝辄止地采访,防止偏听偏信、主观片面、先入为主。

研究是关键。研究伴随调查的全过程。在调查过程中,需要记者对各方意见进行归纳整理,搞清脉络,理出条理,及时补充、追踪和拓展采访,深入挖掘;调查结束后要对采访到的素材进行认真研究、分析解剖,深入思考,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直至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得出客观的结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

调查要与研究并重。调查多、研究少,情况多、分析少,则不能解决问题,这样的调查研究必然事倍功半。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只有调查与研究相结合,加强研究,记者才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采集到真实的素材,探寻到真相,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角度、思路和对策,真实、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情况。

一些记者想在调研方面出成果,作风也算深入,调查也很辛苦,了解到的情况不少,但常常摆在面前的素材如同一团乱麻,理不清头绪,不清楚应该抓住哪些环节,突出哪些重点,不知道如何下笔。主要问题还是研究没有同步推进,或者研究不够深入,甚至是研究没有到位。

记者的调查研究与机关干部的调查研究比,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就调查而言,前者侧重于新闻性,后者侧重于工作性,而相同之处,均是为了解决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新闻调研,是对客观新闻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

新华社在调查研究方面独树一帜。新华社具有党的“耳目”“喉舌”职能,有“把地球管起来”的责任,新华社记者肩负“参谋团”“智囊团”的重任,难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自然更看重调查研究。新华社要求记者在调查研究中必须有好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要身到、心到、眼到、手到,采写出“接地气”“带露珠”的调研报告,防止走过场、泡会议、编文件、查网络、抄材料,闭门造车;要求记者的调查研究要亲力亲为,与基层百姓面对面,与新闻现场零距离,写出有独特视角、有真知灼见、有参考价值的好稿件;要求记者写出“有情感温度、有思想深度、有时代高度”的好稿件等,都是很好的经验。正是源于此,新华社才培养出一批批调研能手,成为党和国家最有影响力的“智库”。

调查研究要重实效。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的标准,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范围有多宽、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甚至参加的人员有多少,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成果:取得实效没有,得到领导和有关部门重视了没有,对工作产生了影响和推动没有,把问题解决好了没有。

书中收录的一些调查研究篇章,有挖掘典型,解剖麻雀,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发现共性问题,揭示普遍意义,反映动向规律的,也有走马观花,着眼于宏观和大势,只是确定大的主题,或大的方向,不设框框,点面结合,注意捕捉趋势,把握大局,并在此前提下,发现问题,反映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的。如《西北开发与发展调查》一组四篇调研稿件,就是针对西北大开发中西北五省区的新作为和发展趋势,采取点面结合,走马观花的方式,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大跨度调研采访,在机关集中开座谈会,再选中各省的典型和代表性单位下到基层重点调研,历时两个多月,考察五省区各自在西北大开发中有哪些新思路,遇到什么新问题,发现并向中央反映了五省区在资源开发中亟待需要协调解决的几个关系、原材料基地建设中存在的反差和解决的对策,以及欧亚大陆桥开通给五省区带来的新契机等。虽然题目都很大,很宏观,但各省区点上的问题很鲜活,反映得实在、具体、及时,所以引起中央领导、国家部委和五省区的高度重视。《河套农业综合开发调查》则系统地考察和梳理了宁夏、内蒙古黄河前后套地区的十几个县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对河套地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成绩、态势、潜力,以及制约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客观评估和反映,综合各地干部群众的意见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引起了中央领导和有关部委的重视,推动了河套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做好调查研究的结论。调查研究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不能只停留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针对存在的问题,要提出具有对策性、预见性、可操作性的建议。调查研究更重要的是要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是有科学的建议。这是检验一个记者有无真知灼见的关键。要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中认清主流,在扑朔迷离的现象中洞察本质,在众说纷纭的看法中把握方向,在曲折发展的过程中揭示趋势,力求使调研结论科学准确、符合实际,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是衡量一个记者调研功力深厚与否的所在。

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大量零碎的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分析、综合,加以系统化、条理化,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出它的内在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正确的建议,这本身就是记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本领的重要反映,也是记者思想理论水平和工作水平的重要表现。记者阅历越丰富,调查研究的能力越强。

当然,记者不是“救世主”,不能“包打天下”,要注意克服“书生意气”,不要乱“指点江山”。要通过调研,广集博采基层干部群众、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概括,提出科学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从这层意义上说,记者的调研过程,就是站在巨人臂膀上工作的过程。一定要谦虚谨慎,多方听取意见,做到纳谏如流,有容乃大。调研中要注意对调查到的素材独立地分析过滤,提纯加工,防止人云亦云。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这本集子中收录的一些调研稿件,就是反映或集纳了专家和基层群众的意见,尽管切口很小,篇幅不长,却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引起很大反响。如《三北地区飞播造林工作存在困难》《退耕还林中的一些问题亟须解决》《治沙思路不变沙源治理难见成效》《内蒙古草原急需立草为业》《内蒙古草原非牧民养畜问题值得重视》等稿件,都是很具体的意见,却发出了别人尚未发出的声音,因而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反响。

六、调查研究的注意事项

人人都知道调查研究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事,是记者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新闻工作能力的必由之路,但真正投入调查研究后,却没那么容易。在具体调查研究中还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一是注意“走马观花”与“下马看花”相结合。“走马观花”与“下马看花”两种调研方法各有优长,前者侧重于宏观调研,后者侧重于微观调研,而实际调研中将两种调研方法结合起来,“走马观花”与“解剖麻雀”相结合,做到点面结合,或者更见调查研究的功力。特别是一些主题较大的调研,更适合于这种方法。我采写《西北地区加快发展的社会心态调查(上、下)》,地域跨度大,时间紧,任务重,只好把“走马观花”和“下马看花”相结合,跑点带面,既接“地气”,又兼顾大面上的趋势,采访起来虽然吃力,但利于把握好重大主题。《河套农村见闻和思考》(一组四篇)先后用了两个多月时间,采访了黄河前后套地区的十几个县,也是由点到面,点面结合,反映了河套地区农村土地承包改革后的变化、忧思和问题,把握了河套地区农民的所思所想,以及当地农业发展的总趋势。

二是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毛泽东同志认为:“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但他还有一句话:“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这后一句话往往被人忽视。如果调查的主题选不准、方法不得当,尤其是“主题先行”,往往容易“剑走偏锋”,就很难做到调研“正确”,甚至结论会谬之千里。影响调研结果的因素很多,主题抓得准不准、方向选得对不对、方法得当不得当、分析研究到位没有、感情受没受到干扰等,都影响到调查的正确与否。记者在调查研究中,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本质、主流、趋势,才能为各级领导提供符合实际的决策参考依据。2005年,我回银川过春节,了解到宁夏宾馆被江苏开发商郑泽搞成了烂尾楼,宁夏公安部门已经查出开发商郑泽是个骗子,但郑泽又到呼和浩特忽悠的情况。回呼和浩特后,我和分社的谭俊林同志一起去见呼和浩特市委主要领导,告诉他宁夏宾馆被套和郑泽的问题,提醒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小心上当。但这位领导过于自负,听不进去,说他带队到宁夏考察过,开发商还有汇丰银行支持的背景,保证没问题等,还说我们新华社记者少见多怪、小题大做,说到工程竣工时一定要请我去参加剪彩,让事实来见证。很快,呼和浩特市就高调与郑泽签约,炸掉了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大楼和市政大楼。在呼和浩特金鹰CBD工程开工时,该市领导还没有忘记请我参加剪彩,我当然不会参加的。我组织和带领记者对郑泽其人其事几乎同步展开了调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公安厅和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的配合下,我们搞清了郑泽的底细,顶住了呼和浩特市主要领导的干扰,发出了《呼和浩特市金鹰CBD建设项目涉嫌诈骗风险和隐患大》的调研稿件,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公安部经济侦查局也介入调查,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我们接连发出《呼和浩特市政府替开发商堵窟窿引起干部群众不满》《内蒙古一些干部群众要求对呼和浩特金鹰CBD的问题进行彻查》等一系列调查稿件,用正确的调查方法和铁一般的事实揭露了骗局,使犯罪分子得到制裁,为呼和浩特市挽回了巨额损失。

三是调查研究要实事求是。新闻工作有自身的行业规范,新闻调查研究有职业道德准则,有人格定力。记者的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现在,基层有不少“变色龙”式的“老油条”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套材料,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记者如果没经验,没有警觉,很容易被应付或上当。在调查研究中,记者必须保持中立独行的人格,两袖清风,拒腐蚀,不贪占,保持中立态度,时刻提高警惕,防止被拉拢腐蚀,失去重心,引向歪路邪路。记者在调研中要保持不偏不倚、客观公正的立场,不偏袒,不拔高,不护短,不让个人喜好影响调研,不被他人左右调研工作。如果记者在调查中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在确保调研方法和方向正确的前提下,要尽量多走多看,多比较多分析,多了解不同的情况和各种问题,以利于权衡利弊。调查研究就是要多了解情况,多研究问题,正视现实,力求联系实际、研机析理、解疑释惑。

记者在调研中要坚持真理,敢讲真话,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报喜也报忧,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基层工作多样化,情况复杂化,不老老实实地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就难以摸到实情,往往会被表面现象遮住眼睛,甚至受骗上当,以讹传讹。1996年五、六月份,我带宁夏分社记者走村入户对自治区山川农村好、中、差三类基层党支部的状况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发现深入基层,实地调研到的情况,与上面机关介绍的情况大相径庭,想不到原来的“先进”典型已不先进,后进支部的落后程度不可想象,无意中也发现了一个好支部的新典型,得出了“深入得实情”、“贴心能交心”、“现场有新闻”、“研究见本质”等四点收获,形成了一组三篇调研报告,引起了领导和组织部门的重视。做好新形势下的调查研究工作,要紧紧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入研究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点问题、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等领域的重大问题等,全面了解各种新情况,认真总结群众创造的新经验,努力探索各行各业带规律性的东西,积极提供相应的对策,才能服务好各级党委和政府。

四是坚持为民情怀,人民至上。新闻记者的调查研究,有记者捕捉到的主题,也有领导部门交办的“命题作文”。但不管是主观调研、还是客观调研,是主动调研,还是被动调研,都要认真地把握好“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原则问题,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勿忘人民”,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为人民服务”的清醒头脑。2002年,接到上访群众反映内蒙古凉城县三苏木乡园子沟农民退耕粮款被县乡村干部侵吞的举报,我认为性质恶劣,带领几名记者立刻前去调查。但一到县里就被县里领导和宣传部门围住,介绍的情况、提供的材料,都说当地老百姓向来“不安分”“刁民多”,不服管,不讲道理,不交公粮和集体提留,看似有理有据。有县里干部陪同,老百姓都不愿接待记者,调研难以推进。于是,我只好指挥记者离开县招待所,甩开县里的监控,一竿子插到村里,住进农民家,和农民吃一锅饭,睡一铺炕,白天在地里调查,晚上在炕头采访,农民煮了自家的鸡蛋,送来自家树上的杏儿,亲热得一家人似的,跟我们交心交底,把心里话都说了出来,尤其是他们怀念当年老八路的作风的话,使我们深受教育。我们的调研很快取得了突破,撰写了《园子沟村农民退耕还林粮款被冒领》《干部有违情理法反怨农民太刁蛮》等调研报道,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还农民以公道。内蒙古自治区还以此事为例在全区开展了退耕还林工作大检查,落实了国家政策。能否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归根结底是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问题;能否坚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调查研究,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则是记者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牢固不牢固的问题。在调查研究中,记者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注意自己的调研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丝毫不能脱离群众。要真正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凡事多听取群众的意见,看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在实处,把屁股坐在群众的立场上,与群众交心换心,将心比心,真心为群众着想,全力为群众造福,多办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事,注意维护好、实现好群众的根本利益,就能赢得群众的信任、支持和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自己长期在民族地区从事新闻工作,对民族宗教工作有一定的研究,对民族宗教方面的新闻报道也有一定的探索,也写了一些民族宗教方面的调研文章,考虑到题材比较敏感,不宜公开发表,只好忍痛割爱,本集一篇也没有收录。

调查研究是一门科学,每个人的素养和积淀不同,认识不同,方法不同,感受和收获也就不一样,真正掌握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还需要每个人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去认真探索。

同类推荐
  • 刘亚洲文集

    刘亚洲文集

    《刘亚洲文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新书一套9卷,是作者空军上将、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历时30年磨砺,首度集结作品出版,由他本人亲自遴选修订,力求将经典作品完整呈现给读者,作品覆盖多元向度,横跨政治、军事、历史、经济、科学、生动百科。全套书以全球视野开展宏大叙事,题材多样,内涵深远,文采恣意,囊括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剧本、文论等多种题材,全书共有九卷本,套装出售,让读者一次看个够。
  • 中国文学名著全知道(超值金版)

    中国文学名著全知道(超值金版)

    中国文学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小说,构成了一卷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发展史。当你在唐诗中感受运转不息的生命之力和千姿百态的生命节奏;在宋词里体会清新浪漫的意境美学和缠绵绮靡的人生情感;在元曲里领略苍茫寥廓的宇宙意象和风流倜傥的浪子情怀;在明清文艺中读懂色彩斑斓的人世画卷,那么你的语言水平,你的意境格调,你的思想情操都会得到升华。总有一天,你会徜徉于优美的文化典籍中欲罢不能,你会陶醉于中国最精华的语言中并能将其运用自如。这就是名著的力量。
  • 如意菩提

    如意菩提

    “菩提十书”之《如意菩提》:“没有此世岂有彼世,逃避今生何有来生?”我们日日月月岁岁年年都是悲欣交集的日子,能平安度日时固应欢喜,在忧患时更不应失去感恩之心。智慧第一的文珠菩萨手持如意,启示我们:唯有悲智双运的人能以如意的态度面对世界。本书是林清玄菩提系列的第四部,平安处有禅悦,动乱里何尝没有法喜,能响起我们心中的阳光。
  • 拾不起的琐碎

    拾不起的琐碎

    20—30岁是一个人的黄金十年,以后大半辈子的工作生活几乎是对这十年的发展和补充。这十年,我们坚守善良与真诚,不忘初心,满怀梦想,努力前行,追寻幸福。这十年,记录了我们朝气蓬勃的青春,承载着我们美好快乐的回忆。回忆是如此美丽,值得灵魂为之粉身碎骨!本书借助朴实的文字,开启尘封的记忆,记录这十年一些美好的时刻和快乐的瞬间,送给曾经的你,送给未来的我,送给慢慢变老的我们。本书的主题是情,亲情、恋情、友情、师生情、同学情……正是这些情,给予我们前进的动力,赋予我们生命的意义。
  • 星夜(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星夜(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星夜》收入了庐隐具有代表性的散文,其中散文《月下的回忆》和《雷峰塔下》“似乎比她的小说更好”,《玫瑰的刺》也是“清丽可爱的”(茅盾语)。《海滨故人》写女性爱情的赤诚和破灭,写下了女性独立人格的执著追求。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最有效的晋升方法:做最好的员工

    最有效的晋升方法:做最好的员工

    要想在职场成功晋升到底有没有捷径呢?要想在这个职场登山运动中胜出,只需把握两点,就是捷径,第一:不要走弯路,第二:相同的路走得比别人快。站在员工的角度,要立足于这两个基点,循序渐进地运用快速晋升的观念、心态、思维方式去做事和为人处世。我们相信,职场之“ 道”比“术”更重要,人在职场,树立正确的观念、心态与观察角度、思维方式,比苦学任何具体技巧都重要。正如推销大师万变而不离其宗,而一位推销新手,不明白推销的原理而背诵推销108招,理论上熟练,却无法灵活运用。
  • 中华民俗老黄历

    中华民俗老黄历

    《中华民俗老黄历》是一部全面展现中国民俗民风的百科全书,全书分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俗民风、中华老黄历四个部分。这里有民间诸神那些迷人的传说故事,有中国人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来的历法,有独具特色的婚丧嫁娶仪式,有让人心生畏惧的民间禁忌,也有充满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这些汇成了一个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的中华民间世界。
  • 禁闭校园

    禁闭校园

    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降临阴都,使得数个高校片刻之间成为空城,仿佛里面的人都被凭空抹消。当这个力量再度来临之时,人们如何发现它的真正面目,学生又如何逃过劫难获得生还?看腻了厉鬼凶杀侦破?翻开本书,小宗邀请你一起挑战想象力的极限!
  • 万物归一

    万物归一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遗作。虽然衰老带来了种种磨难,死亡也近在眼前,一切重又看似可能:情书、自言自语、嫉妒、最后的哀歌、对社会的讥讽,以及幸福时刻……在这本书里一一呈现。只有经历了岁月洗礼并狡黠地躲过了死亡的艺术家,才能创作出如此充满智慧、风趣俏皮而又昂然不屈的作品。生活中丰富的动人故事浓缩在这本书里,这是作者生命最后时光的精巧的缩影。诗歌、抒情散文与绘画互为呼应、相得益彰,格拉斯创造了人生最后的伟大艺术品。
  • 怪物收集图鉴

    怪物收集图鉴

    新书《家养猫成了暗杀者》求支持~谢绝写作指导。——以下简介一场意外,让她穿越到另一个世界,脑海中的声音,诡异的笔记本,还有各种各样的怪物——黎歌看着面前的庞然大物,默默摸了下肚子:“我看这只怪物怪可爱的,不如我们……”怪物:?有人问黎歌:“你收集怪物的目的是什么?”黎歌:“打牌的时候发现少了一张。”*1:慢穿+收集怪物+系统,慢热,架空背景,如有雷同,我也不知道2:系统分为世界系统和脑中系统两个,肥啾人性化,再者,肥啾不完全是一个系统,可以看作脑电波转化信号传送。3:无男主无cp无感情线,(大概有,黎歌对怪物们的“慈爱”之情?)4: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5:评论区掉落脑洞预收,喜欢请留言。6:暂时只想到这些,待续补充
  • 季夏半解

    季夏半解

    平凉中学迎接了最后一届分科学生,一群各类奇葩集结在23班,一个初出茅庐的班主任,又将如何带领全班同学奋战高考呢?
  • 终末忍界

    终末忍界

    【非剧透,无金手指,传统风格火影同人】冰凉的雨滴唤醒了一个从异世界而来的灵魂,睁开眼睛看到的不是熟悉的爱人和清澈的阳光,反而是阴沉的天空还有灰蒙蒙的雨幕。“我...到了哪里?”透过指间的缝隙,惊讶的看着这个陌生的世界。——————新书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同人作品《权游:睡龙之怒》。
  • 江南风雪声

    江南风雪声

    北国的雪花,即使融成水,后来也会再结成冰。他于是将这片雪花种在云池帝国温暖的土地上。“雪姑娘,不要犹豫,不要回头。就像我当年离开西泽,把自己淹没到天下大势之中,就像我两次以身犯险去到雪国,又遇见了你,到今天,也没有一丝一毫的后悔。”那姑娘的瞳子黯淡无光,手中短剑帮其增添了一分血色……——————本文其实是一个收集养成打怪游戏,脑洞雷,如有bug,纯属正常,请多包涵。
  • 残月

    残月

    《残月》以发生在川西平原的多起凶杀案为素材,以一桩真实的情杀灭门惨案为蓝本,以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纠葛引发血案为主线、警方侦破过程为副线展开。书中再现了惊心动魄的发案、侦破、抓捕行动,刑场行刑过程中人性的悔悟;有峰回路转的悬疑对决,扣人心弦的矛盾冲突;有军警生活,人间百态,城乡差别、贫富悬殊引起的文化冲突;更有中国情人潮现象的缩影,人物情感生活,人性善恶的细腻展现;是一部超越了通常意义的警察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