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56900000004

第4章 河套农业建设

增产后劲足 开发潜力大

——河套农业综合开发调查(上)

河套地区近10年来粮食总产量净增9.5亿公斤,而且还面临新的突破。最近,记者在这个地区调查采访了解到,这里农业生产势头旺,发展后劲足,开发潜力大,与长期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分不开。

河套分为前套宁夏引黄灌区和后套内蒙古巴彦漳尔盟灌区。前后套总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有17个县、市,农业人口近300万。这里为黄河泥沙淤积平原,流经这里的黄河水势平缓,自流灌溉,并且光热资源丰富,土沃水肥,利于农作物生长,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全国少有。

这个地区长期重视农业生产的综合开发,主要做法是:

一、开发性农业建设长抓不懈。河套地区的年降雨量仅200多毫米,而年蒸发最高达2000多毫米,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所以,河套地区的土地开发与水利建设密不可分,互为依托。渠修到哪里,土地就开发到哪里,修一条渠就开发一大片土地。现在,河套灌区的灌溉耕地面积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90多万亩增加到1270万亩。

二、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保证高产稳产。实行大包干后,河套灌区一直坚持搞以深挖沟、秋施肥、机翻地为主要内容的农田基本建设。前套宁夏平原自1985年以来,每年都组织农民对4万条左右的支、斗、毛沟渠普遍清淤一次,坚持每年用大型机械深翻耕地150万亩,秋施肥200万亩。基本农田建设使水利效益得以充分发挥,确保了粮食产量的稳步持续上升。宁夏平原自1979年到1989年的10年间,粮食总产量净增5亿公斤,当地干部普遍认为,除了政策的威力外,基本农田发挥了很大效益。

三、向农业科技进步要效益。河套地区重视以提高农作物单产为目的的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工作,使科学种田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日益增长。一是着力于“种子革命”,积极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主要粮食品种分别实现了几次更新换代。每次良种换代,都使总产量跃上一个新台阶。二是栽培技术的革命和大力推广新技术。如麦田套种玉米,间作豆类或牧草,使河套农业走向立体化和生态化,最高亩产超过1000公斤,并且解决了河套地区农作物光热资源“一季有余、二季不足”的问题,为粮食增产显示了广阔前景。后套地区推广的农牧结合耕作模式,在粮粮套种中,间作牧草,亩产粮食750公斤以上,每亩的粮食秸秆和牧草还供养栈羊2只,年亩综合收入近千元,农民积极性很大。三是近年来“科技兴农”措施和农业科技承包,给农业生产插上了新的翅膀。在已进行农业科技承包的区域,粮食大面积总产都增长了15%至25%。

四、以投入保后劲。1988年统计资料表明,宁夏平原每亩化肥平均施用量达96.4公斤,每亩耕地平均用电73.6度,万亩耕地拥有的机械化水平等均在全国居前列,已成为现代化的农业基地。去年,为进一步增加农业后劲,河套地区从世界银行贷款1.03亿美元,用于土地的改造和开发。其中,内蒙古后套地区贷款6600万美元,加国内配套资金、地方和农民集资,拟投资5.06亿人民币,计划用5—7年时间,兴修和整治一批水利排灌工程,治理244万亩盐碱地,开发71万亩新灌区;宁夏前套地区则利用其贷款3700万美元,加配套及集资共投入3.1亿人民币,扩灌和改造54万亩新灌区,迁移安置5万多名贫困山区的农民,帮他们彻底改变贫困面貌。

现在,河套地区已建设成国家的商品粮基地和宁夏、内蒙古的商品油、糖基地。1989年,河套地区共给国家提供商品粮5亿多公斤,上交油料2亿多公斤、甜菜130万吨,全灌区农副产品商品率平均接近50%。

据了解,河套农业综合开发潜力巨大,前景十分诱人。

一、土地开发改造可再造一个河套。据宁夏农业勘察设计院调查,目前宁夏引黄灌区共有荒地463.7万亩,其中开发利用条件较好的有370多万亩;同时,老灌区内还有中、低产田300多万亩。如果能得到开发改造,农业生产能力可在现有水平上提高70%以上。内蒙古后套平原的潜力则更大。据巴彦淖尔盟水利、农业部门反映,后套平原尚有可开发利用的沙地、盐荒地、小片荒等约600万亩,有中、低产田400万亩。改良土壤,提高单产大有可为。

另据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农水处和规划处介绍,若将前、后套农业开发延伸到两个自治区引黄灌区开发,前景则更为壮观。内蒙古沿黄河地区已修建的引水和扬水灌区,总控制面积已达2289万亩,但实际开发利用的只有1200多万亩,不包括后套还有700万亩土地可开发利用。

综合上述情况,宁夏、内蒙古引黄灌区尚有约1600多万亩荒地可开发利用,有近1000万亩中、低产田需要改造。一些计划、水利部门的专家认为,如果能实施“大河套开发战略”,河套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力提高1—2倍并非神话,粮食总产突破50亿公斤大关大有希望。

二、科技进步威力无穷。一是目前先进国家农业科技增产因素至少占80%,河套仅占30%,而按河套地区现有科技水平和农业生产水平,达到60%是不难的。二是大量农业新科技和新耕作措施有待推广。加强推广工作,加快推广速度,缩短周期,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事半功倍的农业开发事业。三是种子更新换代一次可增产10%-15%。四是小麦套种玉米间作豆类亩产一般可达750公斤,高产过1000公斤。目前宁夏平原套种面积只占50%多,内蒙古后套则仅占25%,推广这项技术前途很大。五是农业科技承包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加快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

三、地区间农业生产水平有差距。前、后套粮食种植面积均为300万亩左右,而后套产量比前套低4.68亿公斤。差距之一是农业现代化水平悬殊。前套的亩化肥施用量、亩均农机总动力、机耕地面积、亩平均用电量等指标均雄居全国前列,而后套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之二是前套水利建设好于后套,排灌条件好,而后套排灌不配套,盐碱地面积占70%左右。差距之三是前套粮食种植面积达80%以上,而后套实际不到60%。差距之四是后套科学种田水平低于前套,农业科研体系不健全,没有本地的当家良种,人少地多耕作粗放。前套国营农场一般都无荒地可开垦,而后套大部分国营农场都占地三四十万亩,真正开发利用的仅十分之一左右。缩小这些差距,可使后套地区农业生产登上一个新台阶。

四、中、长期开发大有可为。在黄河水电梯级开发规划中,宁夏和内蒙古境内将分别修建大柳树和万家寨两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还可开发土地1800多万亩。其中,大柳树水利枢纽建成后可开发耕地1500万亩,近期可开发800万亩,又将增加一个河套,还将使宁夏、陕西、内蒙古三省区贫困地区人民受益。

河套农业和计划部门的一些专家们预计,如果以上潜力得到挖掘和发挥,河套的农业生产能力可望在下个世纪初翻一番,到下个世纪中期实现翻两番,粮食可在现在的基础上净增60亿公斤左右,眼下西北五省区加内蒙古自治区的缺粮问题将迎刃而解。(发表于1990年3月30日……与凌广志合作调研)

优势受制约 发展待政策

——河套农业综合开发调查(下)

河套农业开发潜力大,优势突出,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当地一些同志认为,只要中央给予适当的倾斜政策,便能迎来一个新局面。

据介绍,河套农业开发具有几个值得重视的优势。其一,开发条件好,成本低。据宁夏水利厅厅长沈也民介绍,河套地区平均开发一亩荒地投资仅需200元左右,改造一亩中、低产田才需七八十元,且二三年即可收回投资,效益显著。其二,河套地区粮食自给有余,多增产一斤粮食就给国家多贡献一斤商品粮,开发多少就给国家贡献多少,对国家增加粮食生产很有现实意义。其三,河套开发可与移民扶贫相结合。河套地区劳动力资源相对短缺,仅后套地区农村每年就雇用10万农业劳务。若大规模开发改造,预计这里有上百万的移民潜力。近年来,前套地区试验性地从西海固地区向引黄灌区移民46000人,开发土地11万亩,大多二三年便脱贫。而且移走一人,缓解两人,等于解决了贫困山区三个人的温饱问题。河套周围的宁夏西海固、陕北、甘肃定西、内蒙古乌兰察布盟等均为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人口负荷大、贫困出名的地区,若将这些地区的扶贫与河套地区的移民开发相结合,将一举多得。

农业部计划司农业区域开发处张国庆和王从基认为,河套地区开发不仅有诸多有利条件,而且,它是西北地区区域性粮食平衡基地,也是20世纪开发大西北的重要粮食和副食品供应基地,其农业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但是,河套地区的干部们反映,当前河套农业开发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着河套农业的大规模开发。

第一,国家“八五”——“九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规划中,只将河套列入一般扶持开发区,而未列入重点开发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基金领导小组初步拟定的全国23片农业开发区域中,也没有列入河套地区。宁夏境内的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迟迟不上马,也将推迟和影响河套地区农业开发后劲。

第二,河套地区长期以农为主,地方财政入不敷出,前后套每年吃国家财政补贴3亿多元,自身开发能力很差。目前套内各地的农业开发工程规模均不大。规模较大的利用外资改造开发河套的项目,因配套资金需地方解决三分之一,群众集资三分之一,而且,将来需群众还贷40%,项目区内农民的负担已很重。所以,河套开发项目规划虽多,落实艰难,地方上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三,一些粮食政策影响或挫伤地方上粮食生产积极性。内蒙古自治区每年缺粮10亿公斤左右,长期靠进口,或从外省调入。巴彦淖尔盟和自治区农业部门的一些干部反映,如果国家和自治区拿出一部分进口粮食和外调粮食的补助费开发河套,增加粮食生产,完全可以实现自给。但自治区计划、财政、商业部门均持否定态度。原因很简单:进口和外调的粮食国家给补贴,比自己生产的便宜:一旦实现自产自给,国家便不给补贴,靠自治区收购,地方财政压力太大。宁夏去年地方财政收入才5亿多元,而去年粮食涨价就使财政增支6000万元,使之不堪重负,所以,全区粮食丰收后也成为财政负担。去年,群众手中有3000万公斤大米卖不出去,政府无力收购,造成大米市场价格大跌,影响了农民今年的生产积极性。但另一方面,提价后的粮食价格仍偏低,地方和农民种粮还是吃亏。据宁夏计委农业处统计核算,去年河套生产一公斤贸易粮的成本为0.92元(小麦、大米、玉米、大豆平均计),实际每公斤收购价格为0.69元,低于成本0.23元。以农业穷县永宁县为例,去年粮食丰收,仅多给国家增卖议价粮部分,就使县财政多贴补43万元。所以,后套大部分地区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不愿多种粮食。

河套地区和宁夏、内蒙古农口的一些领导及专家认为,无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看,河套农业大规模开发都势在必行。只要“不拘一格降政策”,河套地区便可实现大规模开发。他们建议:

一、把河套农业开发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区域,作为粮食生产的“短、平、快”项目,加速开发;或把河套地区列为国家商品粮生产特区,在政策、资金、物资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并允许和鼓励沿海省市、缺粮省,或其他单位来进行跨省区开发。

二、国家能否拿出一部分进口粮食资金或给缺粮省区的部分粮食调拨补费,切块投入河套地区进行粮食开发生产,由河套地区的市县承包使用,保证产出。去年,内蒙古自治区给巴彦淖尔盟戴帽投资30万元,多收购小麦0.5亿公斤,便是成功的一例。

三、把扶贫与新灌区开发相结合,鼓励并采取措施从贫困地区向河套大量移民,开发新灌区,扶贫与开发兼顾,一举多得。

四、大柳树水利枢纽等左右河套中期农业开发的大型水利骨干工程要争取尽快上马。

五、向河套尤其是后套地区的各级政府压担子,进一步调动地方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发表于1990年3月30日……与凌广志合作调研)

“正在解冻的河”

——河套农村见闻与思考之一

记者最近在宁夏和内蒙古境内的河套地区农村采访,看到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精神面貌比前两年有较大变化,整个农村形势如同一条正在解冻的河,以前束缚农业发展的一些不利因素正在逐步化解。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乍暖还寒的隐患,值得注意。

河套地区有17个市、县,拥有1000多万亩引黄自流灌溉的耕地,是宁夏和内蒙古的商品粮生产基地。1987年夏天记者到这里的一些地方采访时看到,当时地里缺肥缺水,生产资料供应严重不足,农村服务工作跟不上趟,干群关系异常紧张。今年旧地重访,情形却大不一样。

一是五中全会精神深入人心,农村干部群众的气顺了:宁夏永宁县、青铜峡市、内蒙古五原县的一些农民告诉记者,中央这么重视农业,我们农民有了地位,吃亏受累,心里也是舒坦的。一些搞农业出身的县委书记和县长们普遍反映,前几年片面地强调“无工不富”,他们被看作不适应形势的人,更不敢大胆抓农业。现在中央拿农业考核他们,他们扬眉吐气了,要理直气壮地抓好农业,把粮食搞上去。

二是农业生产资料紧缺矛盾有所缓解,农村干部服务意识增强,干群关系好转。青铜峡市瞿靖镇瞿靖村的农民瞿培德等人告诉记者:“1989年以来的化肥供应基本满足需要了,也还及时。只是农药不足。”去年以来,吴忠市秦渠乡两级政府投资整修砌护支渠,基本解决了稻田用水难的问题。1989年,这个乡农民交粮积极性很高,全乡在市里第一个完成售粮任务。贺兰县潘昶乡60岁的老农民徐明告诉记者“前几年乡村干部只知道收粮要款,群众叫他们‘乡丁甲长’,见他们来了就关门放狗。现在他们带领群众修渠修路办了不少好事,大家倒盼他们多下来解决点儿问题。”

三是粮价提高后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据记者与临河市乌兰图克乡红旗村和青铜峡市瞿靖镇瞿靖村农民算账,粮食提价后,扣除生产资料涨价因素,河套地区农民种一亩小麦的纯收入由过去的80元左右上升到150元左右,种一亩水稻的纯收入由过去的150元上升到300元左右。随着种粮效益的显著提高,各地农民纷纷表示要增加种粮面积。宁夏河套地区早两年的抛荒地一亩也看不到了。而且农民开小片荒的积极性很高,他们说:“现在谁有土地谁致富。”据内蒙古杭锦后旗小召乡对30户农民1990年作物种植计划安排调查预测,全乡粮食、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将由1989年的74:26,调整到80:20,可使全乡粮食总产增长18%。

四是集体经济在起步,农民部分负担减轻。过去农民讲:“宁跟有钱的富户,不跟无钱的政府。”现在,各地吸取教训,积极发展集体经济,努力完善双层经营,增强了政府的凝聚力。中卫县近年来号召县、乡、村三级大办经济实体。全县142个村已有130个村兴办238个经营项目,预计1989年的总收入达2664万元,利润达268万元。现在,县村级集体资产比1984年增加1000万元,比1982年包干到户时增加13.9%。村、乡两级1989年还拿出110万元用于减轻农民的负担。吴忠市金积镇近年来办起10家乡镇企业,转移890名剩余劳力,还用其收入投资27万元办起一所中学,投资11万元办了一所敬老院,两年投资7.7万元修了一批农田水利设施。这些企业支付农民工的工资和收购一些副产品,使全镇每个农业人口年增收100多元。

河套农村形势虽有转机,但还不容盲目乐观。一些制约农业发展的老问题仍未得到解决,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不少。

一、农业的外部环境没得到改善。银行、信用社、供销社、粮食局、物资局、石油公司、电力和一些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等部门的改革与农村改革不配套,支农思想和为农业服务意识不强,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有的甚至“杀鸡取卵”,严重损伤农民的利益和积极性。后套巴彦淖尔盟粮油收购中给农民打白条子的现象十分严重。而自治区有关部门又说给下面的收购资金是充裕的。问题出在哪儿呢?记者跟踪调查发现,盟工商银行拖欠盟农业银行资金1600万元不还;一些市、县人民银行把相当一批资金高息贷给粮食和供销社去收购葵花;一些粮食部门也把一部分流动资金拿去收购葵花等。这就出现了国家要保证现金收购的粮食和油料给农民打白条,国家不保的葵花却竞相用现金收购的怪现象。市、县领导们看着不对,但管不了。一些农民气愤地说:拿国家买我们粮食的钱做生意,让我们还不了贷款背利息,这些部门坏了良心!

二、执行政策有困难和偏差,农民担心政策变。中央讲粮食合同定购和议保平“死”一块,“活一块”,“活”要随行就市。但宁夏由于财力所限,不仅“活”的一块没敢彻底放开,还增加了“不死不活又一块”——超购,都作为任务压了下去。由于价格有差距,农民意见大。部分农民对中央的政策不信任。有的市县为完善农业承包责任制,搞口粮田与责任田分离,有的宣传规模经营,但对政策交代不清,给农民造成政策要变的错觉,不敢对农业投入。记者所到之处,都有农民问“政策究竟变不变?”

三、土地不均已成为河套地区日益严重的新问题。河地区大部分市、县的土地自承包到户10年来没调整过。经过10年的婚丧生育变化,现在有的一家二三口种五六个人的地,有的四五口种一个人的地,一定程度上造成贫富悬殊。10年中新成家的农户占总户数的15%左右,普遍只种一个人的地,一般只有二亩地,打1000多斤粮食,还要售公购粮,负担各种提留和摊派,使得不少新家庭成了贫困户。这些年轻人的怨气最多,意见最大。这是农村潜伏的一个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尽管一些县、市搞了“大稳定,小调整”,但人多地少,难以满足需要。(发表于1990年1月11日……与凌广志合作调研)

科技兴农中的反差

——河套农村见闻与思考之二

近10年来,河套地区粮食总产由12亿公斤增长到21.5亿多公斤。据分析,其中,靠科技增产约占30%。小麦、水稻籽种每更新换代一次,都使粮食总产增15%左右。粮食作物模式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已成该地区粮食持续稳步增长的主要措施,尤其是推广粮粮、粮豆的套种间作技术,突破了当地“一季有余,二季不足”的气候约束,可种二季、三季庄稼,使一些科技示范田的亩产由原来的四五百公斤,增长到750公斤左右,产量高的可达1000公斤,为粮食生产展示了可喜的前景。然而,一些科技兴农措施与当地的科技基础及其现状,却形成一些明显反差,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科技兴农”的实施。

反差之一:上面口号震天响,下面境况未改变。政府部门谈起科技兴农来,使人感到热得炙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谈起现状来又令人觉得心凉。记者在后套巴彦淖尔盟获悉,该盟的盟委在五原县搞农业科技集团承包试点,1990年这个县将有200名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搞承包。然而,记者到五原县一了解,这个县总共才有153名农业科技人员,其中有真才实学、能指导农民种田的只有60多人。这个县的代理县长邬吉龙告诉记者:上级的命令不能不执行,只好让机关干部充科技人员下去。结果只能是凑人数、走形式。

一些基层部门的农业科技人员反映,目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缺”的局面仍没能得到改变。据内蒙古自治区农委农技推广站站长田云介绍,全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有一半人员是非技术人员,能下乡的农业技术人员一个乡摊不上一名。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技术人员有60%集中在县以上部门;全区295个乡有220个初步建起农业技术推广站,其中能发挥一定作用的只有52个;全区2458个村,只有50%配备有农民技术员,并且,在乡、镇一级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大部分时间被拉去配合乡镇的中心工作,催粮要款,搞计划生育,无法满足“兴农”需要。

良种繁育和推广体系则更是残缺不全,面临困境。后套巴彦淖尔盟多年来没有自己的良种科研机构,没有培育一个自己的粮食当家品种,其粮食品种全靠从外地引进,籽种的更新比外地落后一代。河套地区过去健全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也已基本瘫痪。县属的良种场都实行承包,搞企业化经营,工资、口粮、饲料、福利需内部解决,结果都压缩了良种繁育面积,而大量地种植经济作物和口粮。

巴彦淖尔盟原有8个原种场,年提供原种150万公斤,而现在只提供40万公斤。乡、镇良种场和村良种繁育户,因政策不对路,交售良种不能替代商品粮任务,多不繁育良种了。种子经营中也困难重重,前些年的一些优惠政策被取消,宁夏今年还开征种子经营的营业税和所得税,使许多种子公司无利可盈,而且种子部门的贷款利息比粮食经营部门高一倍,严重影响种子经营。由于农民缺乏良种来源,使粮食籽种混杂退化,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植保工作也在走下坡路。过去效果很好的飞播撒药、大面积防治病虫害的办法,在包干到户后,政府部门很少组织了,各地病虫害预报工作也不及时,不准确,一些过去已被控制的病虫害,现在又回升。据青铜峡市农技部门测算,这个市每年因病虫害就使粮食减产1000万公斤左右。

反差之二:“有钱养兵,无钱打仗”。五原、永宁、中卫等县农业部门反映,近年来农业事业部门包干经费过低,还要年年压缩,多数单位只能保证人头费,无法开展事业。事业费多的部门人均有二三百元,少的只有几十元,连下乡补贴也不够。五原县农业局副局长孙杰反映,该县农业科技人员1989年上半年下乡的差旅费至今还报销不了,有的单位干脆一次性发给个人,不再报销差旅费。

基层农业科技干部条件艰苦,待遇低,思想不稳定,乡一级科技人员大量往城市调,新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又不下乡,不少农技干部改行从政,跳出“农门”。青铜峡市1980年以来有13名农业技术干部调出,基层科技推广部门出现“走的是好的,留的是老的,来的是小的”局面。

县、乡农业科技部门缺乏设备,手段落后,力量薄弱,难以开展工作。中卫县多年来土壤结构成分早有很大变化,但无条件测试,尤其是对微量元素的多少,心中无数。增施什么肥,施多少,技术人员和农民一样凭经验,凭感觉干。贺兰县潘昶乡一些农民说,过去施一斤氮肥增产几斤粮食,现在施一斤最多能增一斤了。究竟地里缺啥肥,科技人员说不知道,政府也不管,叫我们农民白花冤枉钱。

反差之三:农业科技集团承包一方面一拥而上,一方面却在悄悄退出。河套地区为推广农业科技集团承包经验,各地派出了不少“取经团”往河北、山东等地参观学习。宁夏已搞集团承包一至二年的一些市县,却对这种措施不太热心了。究其原因,一是认为集团承包有华而不实、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之嫌:二是在现有生产资料普遍不足的条件下搞集团承包,只能促使财力、物力、肥力集中于承包的少数地区,造成产量上去一方、影响一片的不良后果;三是搞好支农、为农服务工作本来是各级政府行政部门和银行、物资、供销等部门的本职工作,搞承包反而造成许多消极因素。中卫县委书记芮存章介绍说,该县是宁夏最早搞农业技术承包的县,过去搞科技人员单向承包效果很好。但1988年搞了一年集团承包,发现弊病很多,尤其是这种“大兵团作战”,使“大锅饭”变成“二锅”,行政部门没精力搞,物资、银行等部门只挂名分奖,科技人员没积极性,不负责任,出了问题互相推诿,效果很差。因此,这个县1990年准备恢复科技人员单向承包的做法。

据介绍,像河套农村这样的农业生产水平和科技水平,科技增产因素应占到60%,然而实事上这里科技增产只占30%,有一半优势没发挥出来。为改变这种现状,一些农业部门和农业科技人员建议:

一、要放宽政策,给予农业科研和推广部门足够的自主权,建立一种自我激励、自我滚动的新机制,确保农业科研和推广持续稳定发展。

二、对农业科技研究和科技推广立法,使有关部门和个人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尤其要使行政、金融、供销、物资、石油等部门确保与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工作协调动作,保证财力、物力供应。

三、明确规定农业投入中农业科研与科技应用推广的投入比例,把这项“软件”建设作为硬任务来完成。(发表于1990年1月11日……与凌广志合作调研)

令人担忧的农业后备军

——河套农村见闻与思考之三

记者在河套地区农村采访了十几个县、市,看到一个共同的现象,在农田里收割耕作的主是妇女、儿童和50岁以上的老农民。基层干部戏称他们是农村的“王牌军”。据了解,那些有点文化的农村回乡青年大多不安心于务农,一是流入乡镇企业,二是进城当临时工,三是拥向第三产业。

为什么回乡知识青年不愿务农?为什么他们不把所学到的知识用到科学种田上呢?各种人有不同反映。

农民和基层干部的抱怨内蒙古五原县套海镇风雷村老农民刘二财向记者诉说道:我们农民送子女上学,本不指望他们都去上大学当干部,为的是让他们不要像他们的老子一样当睁眼瞎。现在种地和我们那套老皇历不一样了,新技术、新办法很多,有文化的就是比我们没文化的种得强。但是,不知咋搞的,娃娃们一进现在的学校就忘了本,不喜欢农村,不爱劳动,人变懒了、馋了,花钱还大手大脚。宁夏青铜峡市瞿靖镇瞿靖村老农民瞿培德说,现在的农村小青年,在学校里本事没学多少,倒把老辈子的吃苦精神、创业精神丢了,重活、累活不愿干,轻活又没有,搁在家里讲吃讲穿,没本事到外面闯,心也不在地里,自己种田雇别人干活。

五原县农业局副局长孙杰告诉记者,现在农村的高、初中毕业生最多有20%在务农,80%都外流了。并不是农村容不下有知识的人,现在讲科学种田,推广一系列的农业新科技,都需要有文化、接受能力强的青年人施展身手。但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不适应农村的需要,往往还把好端端的青年培养成了“贵族”。他们是农业的后备军,农业的希望,但他们不爱农业,怎么接班?这是将来农业上的大危机。

回乡知识青年的心态五原县套海镇韩家梁村回乡高中毕业生阎新元告诉记者,不是有文化的农村青年不愿种地,问题是现在进入了商品经济的社会,青年人都有了点商品经济头脑。种地成本高,收入低,不合算。老一辈农民种地不计成本,任劳任怨,并不见得是优点。同样是受苦,种一年地就落份口粮,出外打个小工,一月能挣一二百元,可以买回够吃一年半载的粮食。再说,农村结婚费高,青年人一毕业面临的就是盖房子、做家具、娶媳妇,父母“土里刨食”能攒几个钱,只好外出做工挣钱。娶了媳妇拉一屁股债,还得靠外出做工挣钱还,五六年也归不了田。贺兰县潘昶乡雄鹰6队初中毕业生王天治认为,农民地位太低,当农民没出息。所以农村青年上学后,看到外面的世界比农村好,心就飞出去了。即便是进城当个临时工,也觉得比在农村光彩。

受雇于吴忠市一家个体服装店的一位农村女初中毕业生说,农村太苦、太累,与城市生活距离太大。农村的实际与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与我们的理想相差太遥远了。我没有能力去改变农村的现实,只有跳出农村。一位在银川市一家事业单位看大门的农村高中毕业生说,农村生活太枯燥了,文化生活贫乏,想订份报刊,邮局还不给订,没有人往家里送。想学点技术,还没门路。说科技培训,就是怎么配药,怎么下种,半年讲一个老内容,不识字的也能学会。

教育工作者和专家们的思考吴忠市第二中学是这个市南部6个乡镇的一所中心学校,但近年来学生来源严重不足。1988年各乡考上该校高中的学生有267人,但只报到入学105人。1989年考上191人,只报到111人。这所学校副校长黄正才告诉记者,现在的教育与农村实际严重脱节。农村中学与城市中学使用同一个教学大纲,使农村教育城市化,所以难怪农村中学毕业的学生追求城市化。目前的中等教育又走进了死胡同。上边用考试来指挥考核下边的学校,引导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老师忙于“填鸭”,无暇考虑“教书育人”。教材也脱离农村实际,学生学到的知识在农村用处不大。全校1988年高中毕业生182人,只16人考取大学,90%多的学生都回了乡。农民培养一个子弟读12年书,回乡却没有一技之长,还不会务农、不爱务农,这种教育能有吸引力吗?

吴忠市金积镇中学校长丁洪军认为,回乡知识青年不愿务农,不会务农,是近年来教育的失误。我们的教育改革不成功,弊病很大,教育方向混乱,教育口号经常变,基层教育工作者无所适从。尤其是学校的思想教育薄弱,传统教育、理想教育无人管。教育脱离农村,脱离实际。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研室的同志认为,农村高、初中毕业生在农村发挥不出作用,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整个社会都受到了“经商热”、“消费热”的冲击,农村学生不能不受影响。再是种地效益太低,对农村青年失去吸引力。这些根本问题不解决,就难以把农村青年的心引回农业。为此,他们建议:

一、改革教育体制,把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适当分流,使农村中学教育贴近农村实际,为农业服务。

二、在农村中学大力推广“三加一”教育(高中或初中毕业回乡前进行一年农业基础知识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积极兴办农业职业中学或农村职业班。

三、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已回乡的知识青年进行第二次教育,使他们能学到一技之长,在农村有用武之地。

四、调整农业政策,提高务农效益,增强农业作为一种职业的吸引力。(发表于1990年1月12日……与凌广志合作调研)

商品粮基地的经济“兴奋点”为何转向工业

——河套农村见闻与思考之四

记者在河套地区的一些国家商品粮基地市县采访中,发现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当地领导介绍起商品粮基地的建设时牢骚满腹,而谈到当地工业发展时则兴致勃勃。这种经济发展“兴奋点”的转移,反映出当前商品粮基地建设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河套地区一年给国家提供5亿多公斤商品粮,2亿多公斤油料,10多万吨白糖。这按说是值得弦耀的贡献,但一些市、县的领导却不以为然。他们告诉记者,贡献越多地方越穷,越亏对本县的父老乡亲。过去他们“犯傻”,县与县之间,乡与乡之间竞赛,看谁产粮多,看谁给国家贡献大,结果都自戴笼头,现在想脱也脱不掉了。眼下,许多县的劲摽在了工业上。实践证明,哪个县工业起步快,哪个县经济发展步子就大。虽说五中全会后,重视农业、重视粮食生产的大气候正在形成,但从具体政策的制定和有关措施的落实上,还并未给商品粮生产基地创造出较好的小环境,商品粮基地县的困难和问题并未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仍得不到解决,只能放弃优势而去发展处于劣势的工业。据记者调查,一些商品粮基地县经济发展热点向工业转移的主要原因为:

一、“高产穷县”的阴影挥之不去,对靠建设商品粮基地繁荣当地经济失去信心,不得不从农业之外找出路。由于长期以来粮食价格偏低,商品粮市、县产粮越多,支出越大。虽给国家提供的积累多,但地方财政收入少。地方财政拮据,国家的补贴又少,各项建设欠账多。永宁县是宁夏的一个典型的高产穷县。这个县1989年粮食总产1.6亿公斤,居自治区第二位;向国家售粮4750万公斤,全县人均售粮350多公斤,居全区第一;全县农业人口人均产粮1200公斤,居全区第一。但全县财政收入才800万元,而财政支出2044万元;吃财政补贴才370万元,居全区倒数第三。所以,这个县分管农业的县长认为,国家的政策有问题,增产不增收,农业搞得再好,还是个穷县,经济上翻不了身,首先作为农业县长就没有积极性。

二、政策“鞭打快牛”,严重挫伤商品粮基地县的种粮积极性。目前的粮食征购价格低,即使是随行就市收购的议购粮价地方也没放开,向国家交售粮食,实际等于地方和农民双重给国家提供积累。这样,向国家交售粮食越多,地方财政负担越重。永宁县1989年粮食丰收,但仅多给国家增卖议价粮部分,就使县财政给国家多交了43万元。据青铜峡市农工部统计,这个市1989年粮食总产1.695亿公斤,向国家交售的定议购粮为0.54亿公斤。总产占全区的近十分之一,而售粮任务却占全区的六分之一。由于政策不合理,一些商品粮基地县有意扩大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不愿多产粮。即使粮食增产了,也尽量少上报,以免上面加大征购任务。

三、农业投入少,后劲不足,严重困扰着商品粮基地。大多数商品粮基地县多年来都是靠吃“学大寨”时农田水利建设的老本维系,无力改造农业生产条件,水利设施严重老化失修,面临危机。一些地方反映,近年来国家没有增加多少投资。各地的农业投资大幅度减少。据统计,青铜峡市“七五”期间农业投入比“五五”期间减少26%,这个市还有40万亩开发条件较好的荒地无能力开发,大片中、低产田得不到改造,粮食产量难以上大的台阶。

四、原粮被调出,调拨经费被拿走,商品粮基地的产品优势不能转化为商品优势。青铜峡市有两个粮油加工厂,年生产标粉能力929.5万公斤。但1987年后,过去的调出成品粮改为调出原粮,使这两个加工厂加工能力下降44.6%,年产值减少200多万元,利税减少20万元。更重要的是减少了饲料,直接影响了市里畜牧业的发展。据反映,这个市完成粮食征购任务后本应得到的粮食调拨经营费,约25%被自治区有关部门从中拿走。一些农业部门的干部说,过去讲各行各业支援农业,现在是各行各业把农业当成了肥肉,谁都想雁过拔毛。

一些农业部门的同志和政策研究部门的专家认为:商品粮基地县、市的工业基础一般都比较薄弱,适当发展这些地方的工业,增强其经济实力,对农业发展也大有裨益,应给予鼓励和支持。但是,这种经济发展“兴奋点”是建立在工农业产品剪刀差过大,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损伤,制约了粮食的发展的基础上的,就不能不予以重视了。他们建议:

一、国家应设立商品粮基地专项建设基金,把商品粮基地建设落在实处;同时改革农业投资体制,减少中间环节,把商品粮基地的农业投资戴帽下达,确保投入,增添后劲。

二、建立一种多投入多产出多奖励的机制,使国家对地方的财政补贴与贡献大小、提供的商品粮多少挂钩;同时逐步提高粮食价格,使各地和农民增产增收,积极多产粮。

三、要注意发挥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支持兴办有资源的加工业,并适当帮助兴建一些工业项目,增强其经济实力,以稳定其粮食生产。(发表于1990年1月12日……与凌广志合作调研)

“今年种粮咋这么难”?

——宁夏引黄灌区粮食生产问题调查之一

记者最近在宁夏引黄灌区采访,当地农民普遍反映今年“种粮难”。农村基层干部也说:“今年工作千头万绪,从来没有这样吃力过。”

宁夏引黄灌区共12个市、县,有400多万亩自流灌溉的耕地,是宁夏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今年在粮食生产上却暴露出许多问题。

首先是缺肥少水。宁夏引黄灌区是我国春小麦的主要产区之一,种植面积150多万亩,3月播种,4月下旬灌头水,但由于缺水,今春小麦灌水普遍推迟到5月初,不少地方的春小麦因灌水不及时而提前分蘖、抽穗;一些地势高的田块和渠梢地区的稻田龟裂,秧苗迟迟不能返青。

化肥供应也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紧缺状况。春播用肥勉强满足。水稻插秧和小麦、水稻、玉米在追肥的关键时节,化肥不是供应不足,就是迟迟到不了农民手里。大批农民持币待购,不少农家拿出主要劳力四处奔波找肥。据银南行署农牧处统计,银南地区灌区的5个市、县,春播和夏播需要8万吨化肥,而截至5月15日夏播结束时,才供应了3.64万吨,仅占45.6%。

因水肥紧张,许多市、县发生了多起农民“抢肥”、“闹水”风波。一些农民同水渠管理人员发生争执和冲突,农民之间也引起斗殴,中卫县为争水还打死了人,有的拦截过路小车,找上级领导干部解决缺水的问题。吴忠市就有100多人结队到市委和市政府请愿,要求解决缺水问题。市政府研究拨款30万元,补助农民购置了40台水泵,才缓和了一些主要缺水村队的矛盾。

因缺肥激起的矛盾更大、持续的时间更长。各地都程度不同地发生了农民拥进基层供销社强购化肥的情况,后来发展到在主要公路干线拦路抢购。有些单位便派武装人员押运,结果发生了开枪打死打伤多人的流血事件。青铜峡市还先后两次发生了五六百农民结伙抢购火车站货场和国库化肥的事件。据银南行署农牧处统计,自4月30日到6月初,仅灌区的5个县、市就发生40多起农民抢购化肥的事,抢购化肥300多吨。6月12日记者在青铜峡市大坝乡采访时,目睹了农民在供销社抢购化肥的情景。当时,数百名农民把乡供销社的院里院外围得水泄不通。乡长张学信介绍说,这次抢购已持续两天一夜了。记者问一个叫赵占彪的农民为什么要抢购?他说:“地饿一口,人饿一年。排队轮不上,咋能不抢?”6月中旬正是水稻、玉米追肥的关键时节,一些购到化肥的农民立即带着化肥到田里施肥。

其次是种子和地膜、农药、柴油等生产资料供应不足。今年,各市、县麦田套种玉米普遍增加,但玉米种子却严重供应不足。一些农民得不到国家供应的优良种子,只得出高价到集市上购买质量很差的种子,有的则往返奔波找亲戚兑换。地膜也是这样。灵武县农民反映,水稻育秧时,在供销社买不到地膜,只好到集市上高价买个体户的。农用拖拉机一个季度只供应50公斤柴油,用不了几天。青铜峡市农机监理部门审验农用拖拉机,许多农机户没油,机子开不到市里,有关部门还得给每台机车特别供应15公斤柴油。杀草丹、乐果、敌百虫等常用农药,许多地区脱销,小麦病虫害不能及时防治,稻田的草不能按时除。

记者走访了几个县,所接触到的乡村干部都说:“今年不知怎么搞的,矛盾这么集中,在粮食生产的几个主要环节上都出了毛病,下面的工作真被动。”记者也看到许多乡村干部为给群众排难解忧,喊哑了嗓子,熬红了眼睛。乡村干部每每向记者诉苦:今年我们路没少跑,工作没少干,群众的骂没少挨,上面的指责没少受,两头受气,难度太大了!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不足,不及时,灌水田难,已给粮食生产带来明显的损失。据记者在农村的调查和自治区农业厅农业处的反映,今年引黄灌区小麦头水一般都迟灌了3—5天,有些迟10天以上,加上肥追得不足又不及时,禾苗乏弱,许多地方的麦子生长期缩短,早抽穗10天左右,单位面积的减产已基本上定局。

宁夏引黄灌区粮食生产出现的上述问题,还给今后农村工作造成一些值得注意的后遗症:

一、群众对领导部门不信任情绪增长。一些群众说,上面鼓励农民种粮食,是“口号上重视,物资上糊弄”。有的还说:“上面干部是骗子,把种田的农民当傻子”,“以后上边的话不敢轻易信了”。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怨气比较大,一些县、乡干部也反映,基层干部和农民动不动就发火,一提到化肥、灌水、农药等,火气则更大。

二、干群关系紧张。农民生产上的困难一多,便埋怨干部不办事,把种种不满和怨气都撒向了干部。干群之间的争执增多,干部的威信在一些地方下降。农民谩骂、指责干部的情况相当普遍。农民对上边的干部怨气更大。灵武、吴忠、青铜峡、永宁等县、市的农民,在抢肥闹水中,有的把粮肥挂钩合同撕了扔给县委书记和县长,有的把县委书记往水渠里挤,有的指着市长、县长的鼻子叫骂。吴忠市有个领导下乡,汽车陷在泥沟里,围观的农民不仅不帮助推车,还往车上扔泥巴。

三、给今后的粮食征购工作造成很大困难。去年为收粮,乡村干部提上秤,挨家逐户翻箱倒柜地向农民硬性要粮,已在群众中造成很大的对立情绪。今年遇上这种局面,各地都反映收粮更困难了。许多乡村干部说,今年不交粮的人估计更多,工作更难做,话更难说,农民的脸子更难看。虽然“皇粮国税”抗不住,但上边下达的议价收购部分肯定完不成。

对宁夏引黄灌区今年粮食生产上出现的问题,自治区和各地正在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目前,粮食种子经过各方奔波后基本满足,化肥供应紧张状况正在缓和,农田灌溉用水问题也因近期黄河涨水而基本不存在了。(发表于1987年7月3日……与马玉琦合作调研)

应该向农民道声“对不起”

——宁夏引黄灌区粮食生产问题调查之二

宁夏引黄灌区的人们对今年“种粮难”的问题议论纷纷:问题出在哪里,应该谁来承担责任,对农民“抢肥”、“闹水”的事应该怎么看?意见并不一致。

记者调查中听到的意见主要是两种。有的认为,今年农民的情绪不正常,动不动就闹,是无政府主义思想在作怪;一些上级部门还提出要严肃处理农民抢化肥事件。更多的干部和群众则认为,这种状况是领导工作上的失误造成的,各级领导部门都应反省自己,总结教训,首先向农民道声“对不起”。

许多县、乡领导和群众认为,今年上级领导部门在指导粮食生产上是有教训的。

第一,宏观指导失误,计划安排失调,造成物资调配准备不足。

首先是国家分配的农业生产资料少,而且有指标供不上货,或到货迟而耽误了农时。比如化肥,国家实行计划包干,每年调拨给宁夏优质化肥9.5万吨左右。这本来就满足不了需要,今年供应又很不及时。宁夏是一季庄稼,一、二季度需肥量占全年的80%。但第一季度国家分配给宁夏的4万吨化肥,在小麦播种时只到货30%。二季度拨给的2万吨由成都化肥站供应,截至5月底才到货9400吨,耽误了宁夏4月下旬小麦淌头水的追肥和5月初水稻插秧用的肥料。

农药生产和供应管理也存在问题。生产的品种不平衡,而且计划供应的生产原料厂家拿不到,工厂只好找米下锅,高价进货高价卖,使今年的主要农药价格比年初上涨了20%—70%。各地计划内农药没有保障,临时进购高价的又来不及,便误了农时。

农用薄膜需要3140吨,国家今年只分配给1240吨,水稻育秧前只到货300吨,宁夏措手不及,只好一吨多出2700元紧急组织高价货源,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宁夏现有近6万台农业机械,每年需要6万吨柴油。但国家仍然按1980年前后的1.7万台农机的基数供给柴油,包干指标只为2.86万吨。

其次是地方上的失误。一是化肥库存减少,外流严重,地产化肥生产又不正常。截至今年1月,全区商业库存化肥8.56万吨,只是上年同期的51%。情况已经很严重了,却没有引起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本地生产的化肥还在源源流往区外。据自治区农业厅和生产资料公司反映,到夏播前,自治区本地生产的化肥中约有1万吨尿素、五六万吨碳酸氢氨流往外地而无人管。自治区有一个年产5.6万吨氮肥的银川氮肥厂和8个县办小氮肥厂,按生产能力完全可以保证需要,但由于前一二年供应形势好,有关方面便产生了麻痹思想,使生产设备失修,或不能合理安排检修期。今年4—5月夏播前后,正是农民大量需用化肥之时,银川氮肥厂发生事故,停机一个月;青铜峡、灵武、平罗3市、县的3个小氮肥厂也停机检修;吴忠市氮肥厂带病作业,于是化肥产量骤减,更加剧了供需矛盾。

二是对缺水情况虽有预测预报,但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龙羊峡水电站蓄水将使今年的黄河水量减少,给农田灌水造成困难,这个情况去年各级领导部门就知道了。如果早作准备,多备点水泵,提引沟渠水浇田,也不会发生农民为浇水围困政府的事。

三是在柴油问题上也人为地制造了一些紧张空气。粮食部门机械地执行国家关于粮食定购合同中柴油挂钩的规定,不考虑宁夏灌区只有10%的农户拥有农业机械,而且农民照明有电灯,给不需要柴油的90%的农户发了柴油票,使本来就紧张的柴油供需矛盾更为突出。

第二,各自为政,互相扯皮,为农民服务实际上成了空话。农业生产资料是粮食生产重要的物资保障,但对这样一件大事,自治区没有一个统管的部门。农业部门应该是统领全面的,但是农业部门的干部对记者说,他们只管需求计划和分配计划,至于具体的生产、分配、调拨、销售就管不了了。供销社应该责无旁贷,但他们却说,近几年生产资料市场放开了,情况复杂,他们一般只负责国家调拨部分的供销工作,统不起来。如化肥,当地生产的部分早已放活,由石化部门自产自销,管不了。石化局方面则说,化肥生产厂家都是企业,生产出化肥,特别是在淡季,供销部门怕库存积压资金而不收购,企业也怕积压下来挤占了周转资金造成亏损,就只好外销。当地几家生产厂生产的农用塑料薄膜更是“一张羊皮四家管”,农业部门协调分配计划,物资部门供应原料,轻纺部门安排生产,厂家自产自销,几家往往协调不起来,谁都管,结果谁都管不了,实际问题无人解决,影响了企业生产,最后落空的还是农民。

第三,对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估计不足。去年下半年,市场粮价有较大的上升,种粮效益有所提高,农民愿意增加投入发展粮食生产,各地都出现了农民“开荒热”,“学科技热”和对粮食的“投入热”。加上今年中央“5号文件”下达后,合同定购任务压缩、议购扩大,更加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从去年开始,各级领导部门也一声接一声地喊要鼓励农民种粮,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农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领导部门对这种形势却缺乏足够的估计,仍然四平八稳地按照往年的老皇历指挥今年的生产,安排生产资料的供应。结果大大落后于形势,给工作造成了极大的被动,影响了群众的农业投入情绪。据中宁县统计,今年仅化肥供应不足一项,就使全县农民减少生产投入200万元。

调查中,许多干部和农民都说,今年粮食生产上的教训是深刻的。但是,直到现在,还没有听到哪个领导部门、哪个领导同志说一句自我批评的话;相反,责怪农民的话却不少。吴忠市农业部门的一些干部在座谈时说,今年在粮食生产上的教训很多,但总结起来,主要是领导作风不实。现在干事情,往往是说得多,做得少,一般号召多,扎扎实实的措施少。根源还是个官僚主义问题。(发表于1987年7月3日……与马玉琦合作调研)

“中梗阻”加剧了种粮难

——宁夏引黄灌区粮食生产问题调查之三

供销、粮食、商业、金融、科技部门等中间环节和基层工作的梗阻,在许多方面给农民设置了障碍,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今年农民种粮的难度增大,矛盾更加集中。

集体经营不完善,问题日益突出。记者所到的一些村队,听到农民埋怨集体管事太少了,要求加强农业生产的统一经营管理。这与前几年农民直想脱离大集体的情况相比,是个值得注意的新变化。因为推行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后,农民越来越感到一家一户力量单薄,条件有限,水利基本建设、深翻土地,防治病虫害等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灌水、播种、打碾等需要有组织地进行。但是,目前的双层经营很不完善,忽视了集体经营,主要靠农民单独经营。银南地区108个农村乡镇,只有63个建立了合作经济组织,而且大部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具体到村里,为农户生产服务和承包合同的管理工作绝大部分由村民委员会代管,实际上许多代而不管,或管得很少。今年农民扩大了优质高产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插秧时间比往年集中,供水矛盾突出,但许多村子没有组织统一淌水,农民争水抢水观象严重,打架斗殴事件很多,加剧了淌水难的矛盾。一些农民在调整产业结构中,不顾整片地的作物布局,在机耕条田中插花种稻、种树苗、栽果树,影响了周围农户的生产,得不到及时解决。缺少大马力的拖拉机深翻土地,许多耕地板结,活土层显著减少。中宁县农民说:“只有集体出面才能解决这些一家一户无法解决的矛盾。我们希望集体把能够统管的农事都统管起来。”

基层供销社等只顾自身利益,坑、卡农民情况突出。近年来,农民对生产资料的需要量逐年增大,质量要求也高。但是,供销社往往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一些县、乡供销社往往脱离了为农服务的大前提而片面追求经营效益,对周转周期长,利薄而烦琐的生产资料不愿经营,给农民造成了许多困难。今年宁夏商业库存化肥、农药等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县、乡供销社怕贷款库存无利可图而不为。去冬今春,许多基层供销社盲目地把库存化肥和包销的当地生产的化肥以高价卖向外省,而不顾当地农民的需求。青铜峡市邵岗供销社在今年春耕之际,还将30吨国家粮肥挂钩的优惠价尿素卖了高价,使农民手中的挂钩化肥票没能及时兑现。也是这个供销社,在调进2.2吨农民急需的农药杀草丹后,怕麻烦,不拆桶零卖,却成桶(200公斤)地批发给一些个体户。个体户到手后,一公斤8.4元的农药却按14元的高价出售,不仅违反了国家农药经销的规定,也人为地制造了农药紧张的气氛。这些现象还相当普遍。

一些生产资料生产厂家也唯利是图,不急农民之所急。吴忠市是今年化肥比较紧缺的一个市,但本市的化肥厂却不顾本市农民田中待肥的严峻状况,违背与市供销社签订的包销合同,今年5月份之前把1000多吨化肥以高于供销社的价格销往外地。这个厂还在化肥最紧张、农民围在厂门口持币待购的时候,以“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为名,给全厂300多职工每人内销半吨化肥。而家在城市的一些职工便把化肥拿到厂门外高价倒卖,8—9元一袋的碳酸氢氨卖11—15元,引起农民不满。

农业科技工作拖着农民的后腿。现在的农村一般开会召集不来,唯独办农业科普讲座、搞技术培训,农民争先恐后地参加。农业科技热已在农村普遍兴起。在这股热潮中,农民也开始表示出对农村科技工作的不满。

一是觉得农业科技部门的力量太薄弱,科普业务干部太少,到下面指导的次数有限。一些农业科普宣传资料,也只在书店和集市卖一卖,送不到千家万户。他们希望能有更多的科技人员下乡对农户进行分类指导或者进行科技承包。

二是认为近几年的农业科研工作不如前几年,特别是在粮食新品种的培育上进展不大。灌区春小麦等农作物的当家品种已老化,希望研究培育出新的当家品种。

三是一些农业科技服务脱节,推广不力。农民反映,许多新技术只是停留在科研推广点上,面上的推广很慢,有的研究成功后没人帮助推广。一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药等的推广工作不彻底、不细致,有的甚至不负责任,使农民有疑虑或蒙受损失。自治区农技推广总站今年从美国引进一种名叫灭草特的除草剂,分配给银南灌区的吴忠、青铜峡、灵武等县(市)12吨,但各地科技部门没有很好地向群众宣传具体的使用技术,结果农民用药后,使7000多亩水稻中毒,严重缺苗,只好改种其他作物,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建立产供销新机制困难重重。农民热切盼望产供销一条龙的配套服务,然而供销、商业、金融部门官商作风严重,当前的农村急需建立一种新的产供销机制。农民介入流通,在各地自办产供销系列服务,成立了一批新的商业、金融组织,给农业生产注入了一支兴奋剂。然而在目前新旧体制的交替中,农民自营的服务组织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和干预,在夹缝中艰难地挣扎。中卫县是宁夏引黄灌区农民自办服务体系较早也比较完善的一个县。全县目前建立了100多个农民联营的供销组织。但是,一些主要生产资料市场还没有开放,大多由供销社和国营商业部门统销包销,农民联营的供销组织享受不到国家调拨的货源,计划外货源不仅价格高还弄不到手。

农村金融流通上也同样存在不少问题。吴忠市金积镇农民在镇信用社存款220万元,而上级部门只准这个镇信用社给本镇农民贷款30万元,而将其他的资金借给外省和其他乡牟取高利,造成本镇农民借贷难。去年,青铜峡市政府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支持峡口乡农民办起了一个“农经信贷公司”,收集农民手中的闲散资金13万元,自营民间借贷。这个公司的款来之于农民用之于农民,借用自由,不用担保和审批,手续简便,很受农民欢迎。但是,从市人民银行到自治区人民银行,都对这个信贷公司持否定态度,理由是“看不准”、“人员素质不高”等,不仅不批准,还要取缔。目前个公司在市政府的行政支持下“不合法”地经营着。(发表于1987年7月3日,与马玉琦合作调研)

尽快建立和完善有法律保障的农业生产秩序

——宁夏引黄灌区粮食生产问题调查之四

宁夏引黄灌区的一些干部和农民认为,要改变目前的粮食生产乃至农业生产秩序混乱,管理不善等状况,解决农民“种粮难”,关键的问题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有法律保障的农业生产秩序。

一、要给农业生产立法。没有法律的保障,就没有政策的稳定性和农业生产各环节的秩序化、规范化。今年农民粮食生产中产生这么多困难,产供销服务的各个环节出现这么多问题,就是因为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使一些干部和部门没有责任心。因此,要加强农业生产的法治工作,用法律保护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的产供销各个环节都有法律的规定和保障,以保护农民的利益不受侵害。一些领导干部和农业基层干部还提出,如果全国性的农业生产法规一时难以制定的话,各地要制定一些地区性的农业生产及产供销服务法规和条例,尽可能地把中央的政策规定转化为法律形式,使有关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和单位明白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对人为地造成农业生产严重损失和农民经济损失的依法追究责任和赔偿损失。

二、尽快完善农村双层经营制。现在凡是农民比较满意、形势相对较好的地方,大多是集体经营搞得较好,能为农民分忧解难的地方。然而,大多数地方却忽视了集体经营。这些地方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把集体的资金和物资分得太散甚至分光了,现在想为群众办事没有基础,起不了多大作用;或者是组织不健全,工作没人。现在群众要求强化基层服务组织,把各级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起来,在保证农民的生产自主权的前提下,把生产中该统管的事统管起来,为农民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尽可能地发挥组织效益,节约生产力,让农民腾出手来办第二、第三产业。据记者调查,当前农民急需要统的,主要是农田深翻、淌水、机械播种,防治病虫害及农田水利建设等,而这些工作只要有人抓,做起来并不难。

三、争取逐步使产供销合同化。在农村建立新的流通机制,避免市场价格的波动而给粮食生产带来大起大落的现象。记者在同农民座谈中发现,一些农民对大集体时期虽受穷但平稳的日子很怀念。究其原因,主要是现在粮食生产中的风险太大,引起农民对过去那种自然经济的避风港的怀念。大家认为,如果粮食生产的产供销诸方面能真正建立起一种稳定而合理的供求合同关系,而不是朝令夕改,就能稳定农民的情绪和种粮积极性,从而也就稳定了粮食生产。农民也有这方面的要求。青铜峡市大坝乡蒋南村农民提出:如果像国家同农民订购粮食那样,农民也能同有关部门签订生产资料定购合同。农民所需的生产资料一般都有个谱儿。如果在新粮下来,农民手中有钱的时候,有关部门能到各家各户签订第二年所需生产资料合同,那么省得领导操心,农民心里也踏实,还能解决供销方面的周转金,减轻国家的负担。农民的这种要求给供销、粮食、商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提出了一个新课题,也展示出了农村供销工作的广阔前景。

四、城市经济改革要配合农村第二步改革,互相照应,协调发展。例如,涉及农业生产资料方面的企业改革,计划管理、市场管理和价格改革等问题,既要考虑城市经济改革一盘棋的问题,又要顾到农业的实际及农村的特殊性,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等。生产企业和经销部门若不顾农业的大局而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会使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不平衡,从而影响农业生产。农产品价格很低,生产资料价格成倍增长,使粮食生产成本不断增高,又会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据中宁县农业经济管理站调查,这个县去年种一亩小麦的生产资料成本已比1982年时增加40多元,如此下去,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很难稳住。因此,国家要采取措施,在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上制定一些特殊的政策,稳定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发表于1987年7月3日……与马玉琦合作调研)

高增长率从哪里来?

——银南地区粮食生产调查(上)

宁夏银南地区土地丰富、光热资源充足,自流灌排、旱涝保收。全地区人口占自治区的1/3,年粮食产量却占自治区粮食总产的40%,年提供的商品粮占自治区的60%。

最近,记者在银南地区采访,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这里耕地开发的高速度和粮食生产的高增长率。这里引两组数据可见其貌:一是银南的引黄(扬黄)灌溉面积,新中国成立初期为72万亩,截至去年底发展到292万亩,其中,近10年就发展了110多万亩;二是粮食产量1952年为1.5亿公斤,1994年增加到8.3亿公斤。银南地区是如何做到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同步增长的呢?记者同地、县、乡的基层干部们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归纳其经验,主要有:

一、“领导重视也是投入”。多年来,地委、行署的历届领导都有“无粮不稳”的共识,抓住农业为主的地区特点,重视粮食生产。他们每年都认真研究粮食上台阶的对策,狠抓具体措施的落实。如每年年初召开县、市委书记会议,重点安排和落实粮食生产措施;地、县、乡三级坚持层层开种植现场会,及时催种催收,检查落实生产环节和生产措施。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时,他们坚持以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为前提,并坚持把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控制在总种植面积的70%-80%之间,防止粮食种植面积滑坡。行署专员马昌裔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领导重视也是对粮食生产的一种投入。

二、一手抓老灌区改造,一手抓新灌区开发,双管齐下,持之不懈。自70年代以来,全地区不断地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平整农田,完成了沟、渠、田、林、路配套的园田化建设,改造了100多万亩中、低产田,使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同时,他们还发挥境内黄河两岸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大搞新灌区开发。80年代中期,地委和行署提出“开发100万亩新灌区”的规划。据统计,到去年底,全地区已经完成新开发面积115万多亩。不论是老灌区改造,还是新灌区开发,这个地区都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原则,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方筹资建设。

三、依靠科技兴农增粮。银南地区重视农业科技投入,农业科技水平较高,良种繁育体系完善,主要粮食作物的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0%以上,而且,良种更新速度较快;地、县、乡、村4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健全,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活跃,“两高一优”农业发展快。这里的耕作方式与先进耕作技术的推广十分引人瞩目。记者在地头与农民攀谈,所介绍的都是规范化种植、模式化栽培、地膜覆盖、水稻旱育稀植、立体复合种植、生生态种植等新技术名词,庄稼变成了1年3熟、4熟,甚至5熟。提起“吨粮田”、“双千田”、“高效田”,各县的农民都认为很普遍,不稀奇。去年,经严格验收,全地区有20万亩“吨粮田”达标。

四、抓商品粮基地建设。近年来,全地区引进和利用了3700万美元的世界银行贷款,改造和开发灌溉面积54万亩,还积极参加了国家河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一二期工程建设。另外,兴建了固海扬水、盐环定扬水、扁担沟扬水等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保证了粮食种植面积的稳定增长。同时,还建起青铜峡、中卫等一批国家和自治区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县。

五、重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自1985年以来,全地区逐步建起了以村级服务为基础,乡级服务为骨干,县级服务为依托,农民专业协会自我服务为补充的4个服务层次和以农业、林业、畜牧、农技、种子、农机、土地、水利、经营管理、信用社等为依托的十大服务体系。现在,这里的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耕、播、种、灌、管、收、碾、农田水利建设“八统一”,并向产前产后服务延伸,向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加工销售等方向发展,出现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局面。记者在吴忠、青铜峡等市农村看到,随着社会化服务的不断发达,农民种植技术日趋社会化、专业化。(发表于1995年8月14日)

潜力究竟有多大

——银南地区粮食生产调查(下)

银南地区是宁夏河套地区最有开发前景的地区,蕴藏着巨大的粮食生产潜力。据记者考察和各方面的反映,银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农业开发和粮食生产潜力主要表现在:

一、尚有数百万亩土地可望开发为灌区。银南地区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其中除200多万亩河套平原外,大多是荒漠草原和黄土丘陵地带,其中几十万亩,乃至上百万亩一片的平地不少,土层厚而肥沃,一旦引黄河水灌溉,则与河套灌区无两样。据行署专员马昌裔介绍,全地区仅黄河两岸扬水高程在150米以内的可开发土地有150万亩,扬程在300米以下的可垦土地有300万亩。目前,国家分配给宁夏的黄河用水量尚有8亿方的富余,具备开发条件。如果位于银南境内的黄河大柳树工程建成后,上述土地均可自流灌溉。银南地区人均产粮已过千斤,新增耕地主要用来种粮,而新增加的粮食都是商品粮。从近、中期看,仅以增加耕地面积为前提,可使这一地区粮食产量增加5亿——10亿公斤。

二、农业科技增产潜力大。全地区农业科技在农业增产中所占份额30%多,大有潜力。这里的粮食播种面积有100多万亩,而去年的“吨粮田”只有20万亩,“双千田”只有4.4万亩,高效田仅2万亩。如果加强科技推广工作,增加10万亩吨粮田,就能增产粮食1亿公斤。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可使水稻亩产提高100多斤,但全地区目前的推广面还不足50%。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目前,全地区尚有五六十万亩中低产田,如果加强水利建设,改善排灌条件,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亩产一般可增加200—300斤,仅此一项,可增产粮食1亿多斤。如果进一步改善灌区农业生产条件,发展砌护渠道、暗管排水、小畦灌溉,甚至滴灌,不仅节约用水,还可显著提高粮食单产。

尽管银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很大,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如国家农业投入不足,地方财政只能保吃饭,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中低产田改造缓慢;农业科研及科技推广存在“有钱养兵,无钱打仗”;已开发土地缺乏配套建设而不能尽快发挥效益等,有待引起各方的重视,进一步加以解决。

同时,银南地区耕地面积不实的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银南各地都有两套数据,一套是在册面积和上报的粮食总产数,一套是实际的耕地面积和地方上掌握的实际粮食产量。全地区实有灌溉面积204万亩。而在册的仅有128万亩。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耕地统计数多年不变,尤其是新开发土地一般不统计;二是不少基层的同志认为留有余地好,一则藏富于民,再则可做“帮忙田”。这种“帮忙田”造成的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的弹性很大,与实际情况的距离也很大。

如何发挥银南地区的粮食生产潜力,专家们认为,国家可以加大开发力度,先行把宁夏河套地区建成开发大西北的粮食和副食品生产基地,满足周围煤田、油田和大气田开发的需要。而其中,加快银南地区的农业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国家要大力支持宁夏通过扶贫性移民开发银南的土地资源的决策。目前,自治区政府决定在银南地区建设扶贫扬黄工程,从今年起到本世纪末,用6年时间,投资30亿元,且西海固贫困山区移民75万,到银南地区开发扬黄新灌区200万亩,以图从根本上解决全自治区的贫困问题。开发200万亩土地最少可以增加5多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希望国家从财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

第二,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耕地开发路子,改革土地开发体制和投资机制,多方筹集开发资金。为保证开发规模和效益,建议国家组建银南地区土地开发公司,实行国家整体开发,再有偿转让农民经营的办法。

第三,重开发更要重利用,并注意老灌区的改造。目前,银南地区新开发的115万亩新灌区里,只有17万人,地多人少,耕作粗放,效益有待提高;一些灌溉工程的主要设施建起来了,配套开发却没钱上马,像这样没发挥效益的耕地面积全地区尚有10多万亩;老灌区的改造速度慢,高产田“返贫”现象严重。上述问题解决好了,花钱少效益高,各级政府应予以重视。(发表于1995年8月14日)

同类推荐
  • 活色生香话水浒

    活色生香话水浒

    《水浒传》的故事家喻户晓,人们大多耳熟能详。但您知道那108条好汉绰号的来历吗?他们的绰号与他们的性格是否有关系?里边都含有怎样的寓意?与他们的人物命运和性格发展是否有照应?这些人的经历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翻版?他们对现代社会的我们有何启示?看了这本《活色生香话水浒》,您就都会释然。
  • 最美不过诗经Ⅱ

    最美不过诗经Ⅱ

    《最美不过诗经2》:阅读大中国系列最新诗词力作,更严谨的解读,更感人的文笔,更耐读的故事。最唯美的诗经读本,最动人的爱情史诗。以诗词会古人,以古人读心灵,以心灵悟人生。阅读大中国系列一获国学大师汤一介、北大教授李中华、王守常倾情推荐。
  • 战争的一瞬间

    战争的一瞬间

    同奥威尔、海明威一样,洛瑞·李也是西班牙内战的亲历者。1937年12月,年轻的他决心为共和军而战。他离开英格兰,在风雪中翻越比利牛斯山脉,以国际纵队志愿者的身份进入西班牙,谁料却立即被“自己人”当作间谍逮捕,径直坠入了险象环生的命运和苦涩的混战之中……在这本扣人心弦的回忆录中,他用真诚朴实的姿态,揭示了西班牙内战不为人知的战情时况与黑色荒诞,书写了一个年轻人的理想主义之灭亡。本书是继《萝西与苹果酒》《当我在一个仲夏清晨出走》之后,洛瑞·李“自传三部曲”的终篇。
  • 潦草

    潦草

    这是一本关于生活和生命的散文笔记,作者贾行家以凝胶一般的文笔和极为罕见的赤诚,一笔一画刻录下这些“一闪念、一片断、一言行、一场景、一旧事”,又由“市井”“乡里”“风物”“活受”“无常”“弃绝”“畸零”“柔软”“活法”“外邦”“卑污”“阴森”“仇隙”“行业”“温故”等线索缀连,展现广阔的人生、人心与人性,钩画出一个个潦草的生命,以及我们对于生命的潦草。诚如作者所说:由于人的渺小,“现实”永远令人惊奇。
  •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为最果夕日的代表作诗集。全书收录“蓝色的诗”“早晨”“行星的诗”“首都高速公路的诗”“月亮表面的诗”“兔子移民”等43首。她的诗,关注底层人物,关注生命之原动力与涌动的热血。她不害怕孤独,关注孤独的人群,呐喊着、怒吼着:“你要幸福!”她的写作关注人心、关注爱与无能、关注生命的希望,带来勇气与爱。
热门推荐
  • 天气变化百问百答(青少年科普知识百问百答丛书)

    天气变化百问百答(青少年科普知识百问百答丛书)

    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是指采用广大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应用的活动。目的是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增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别输在不懂沟通上

    别输在不懂沟通上

    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是人生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数千年前的智者苏格拉底说:“世间有一种能力可以使人很快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认识,那就是令人喜悦的讲话能力。”到了现代,人们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入了。人际关系学家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靠技术知识,85%靠口才艺术。”在生活中,我们输在语言沟通上,都是因为不注意一些细节问题。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训练方法,即使语言沟通能力很糟糕,也能训练好。
  • 鲁迅作品集(5)(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鲁迅作品集(5)(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这一本小书里的,是从本年一月底起至五月中旬为止的寄给《申报》上的《自由谈》的杂感。
  • 万道龙皇

    万道龙皇

    〔暴爽玄幻,最热爽文〕少年陆鸣,血脉被夺,沦为废人,受尽屈辱。幸得至尊神殿,重生无上血脉,从此脚踏天才,一路逆袭,踏上热血辉煌之路。噬无尽生灵,融诸天血脉,跨千山万水,闯九天十地,败尽天下英豪,修战龙真诀,成就万道龙皇。精品群号:570274770(需要验证粉丝值)Vip群598630364(付费群) 普通交流群:1039264198
  • 下一份名单

    下一份名单

    大学开学,我在宿舍里的垃圾桶中发现了一份奇怪的名单,后来,名单上的人一一出现在了我的生活中,可是他们又一一出现意外或者遇到奇怪的事,名单的最后一行字写着:“找到下一个名单,一切都会……”这些奇怪的事引起了我的好奇,于是我和几个同学便成立了一个探案社团开始了解密……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悠久博物馆

    悠久博物馆

    时间对世间万物有两种作用。第一种,沉淀了从容,第二种,堆积了腐朽。只是,我们不够从容,而祂们亦不甘腐朽。这里的展品,来自悠久的岁月,还有或许并不存在的未来、而我,便是这悠久博物馆,唯一指定黑奴,不对,是馆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你总是喜欢抓不住的东西

    你总是喜欢抓不住的东西

    耽美,短篇,虐,BE。十四年的陪伴一夕破灭,只有死亡才能解脱吗。我们错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