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63100000011

第11章 用人:从“无用”到“有用”

目前,很多公司的领导者常常感叹招不到人,但“人才难得”可能只是一个伪问题。“德才之辩”在中国历史上蔚为大观,但真正伟大的公司领导者正需要放开心胸与眼量,不拘一格,让人从“无用”到“有用”,从“小用”到“大用”。

一、组织领导人多方面的“人之惑”

蝴蝶模型的动力枢纽是“人”,处在模型最中心的位置。一个组织能不能开创,能不能发展,除了“天时”以外,最核心的因素就是人。对组织领导者来说,最感困惑的问题往往也是人。“人之惑”是多方面的,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是很多领导者感叹招不到人,人才难得。比如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就叹息自己得不到岳飞这样的将领;创造了“文景之治”的汉文帝也同样感叹:“唉!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战国后期赵国名将)那样的人做将军!有了这样的将军,我难道还担忧匈奴入侵吗!”

柏杨认为崇祯帝其实拥有一位岳飞,就是袁崇焕。袁崇焕在当时正所谓“国之长城”,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事实上死在他手中。不过,崇祯帝中了清朝的反间计,自己把袁崇焕杀了。汉文帝事实上也已经拥有廉颇、李牧这样的人才,比如魏尚,不过魏尚因为“上报斩杀敌军首级的数量差了六个”,给汉文帝下了牢狱。因此,当汉文帝发出人才难得的感叹时,他的宫廷保卫署署长冯唐抢白说:“陛下即使得到了廉颇、李牧,也不能任用他们。”

从以上案例分析,人才难得的问题跟如何识别人才、会不会使用人才、能不能信任人才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其中又有一个特别底层的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人是人才?在中国历史上,人才标准的问题不能不谈到“德才之辩”。

二、司马光“德才兼备论”VS曹操“唯才是举”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首年(前403)就详细讨论人才标准的问题,足见此问题在司马光心中的分量。

才与德是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称之为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

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原因何在呢?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却用来作恶。持有才干作善事,能处处行善;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尽管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既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发挥邪恶,又有足够的力量来逞凶施暴,就如恶虎生翼,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

有德的人让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选拔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贼子,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太多了!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同时审察才与德两个方面,知道选择的先后,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

德才兼备的“圣人”具有强烈的理想色彩,在现实生活中难得一见。在其余三类人中,司马光强调人才选拔的次序是,先“君子”,其次是“愚人”,而一定不能任用“小人”,因为“小人”无德而有才,具有作恶的能力,对国家来说是乱臣贼子,对家庭来说是败家浪子。

概括起来,司马光的人才标准是“德”具有一票否决制。

雄才大略的魏武帝曹操在人才观念上跟司马光完全不同。210年,曹操下令说:“假如必须是清廉的人才能使用,那么,齐桓公(管仲辅助他成为春秋首霸)又怎能称霸于世呢?大家要帮助我显扬高明人士,即使身份卑微,也要推举,只要有才能就进荐上来,让我能够任用他们!”

曹操的用人哲学是:“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鲁迅说:“曹操征求人才,不忠不孝不要紧,只要有才就可以。”柏杨则说:“曹操是一个力行实践的政治家,他的用人行政,只要求才能,而不过问私生活。”

在人才标准的认定上,司马光和曹操差异很大。但有意思的是,司马光又对曹操的用人哲学大加赞赏。220年,曹操逝世,司马光这样评价曹操:

曹操知人善任,善于洞察别人,很难被假象所迷惑;能够发掘和提拔有特殊才能的人,不论地位多么低下,都按照才能加以任用,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对有功的将士和官吏,赏赐时不吝千金;而对没有功却希望受到赏赐的人,则分文不给。执法时严峻急切,违法的一定加以惩罚,有时对犯罪的人伤心落泪,也不加赦免。所以能够消灭各个强大的割据势力,几乎统一全国。

这样就可以看出司马光有一点前后矛盾。按照他的“德才兼备论”,曹操用的人当中有许多是“小人”,司马光本应该持批判态度的。推究起来,司马光和曹操有一点本质的不同,就实际政治来说,司马光只是一个高阶层的官员(顶峰时短暂地做过宰相),而曹操是一个王朝的实际开创者,属于开国之君(虽然他有生之年并没有当皇帝,只是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封他为魏武帝)。

司马光的“矛盾”是理论与实际的矛盾,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人才使用的个案观察,历史上许多建功立业的人才恰恰是十足的“小人”,比如吴起:

吴起,卫国人,在鲁国做官。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想任用吴起为将,但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因此猜疑吴起。于是,吴起杀死了自己的妻子,终于求得大将的任命,结果大破齐国军队。

吴起“杀妻求将”,这是骇人听闻的,如果放到当今社会,将是一桩惊天丑闻。吴起的劣迹绝不止这一点,比如吴起当初曾师事曾参(孔子弟子,以孝著名,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母亲死了也不回去奔丧,曾参因此与他断绝师生关系。“母丧不奔”即使在儒家思想淡薄的今天,也是大悖于人情,为人所不齿的。

吴起劣迹斑斑,鲁国(儒学发祥地)有许多人指责他,吴起恐怕鲁国治他的罪,又听说魏文侯贤明,于是前去投奔。魏文侯征求李克的意见,李克说:“吴起为人贪婪好色,然而他的用兵之道,连齐国名将司马穰苴也超不过他。”于是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大将攻击秦国,占领五座城池。李克和魏文侯的用人思想跟曹操一样,只求“才”,“德”则弃之不顾。

我们再看一个案例,辅助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出任宰相的陈平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前205年,陈平通过魏无知求见汉王刘邦。汉王召陈平进见,赐酒饭,然后打发他去休息。陈平说:“我是为要事来求见的,所要说的不能够延迟过今日。”刘邦即与他交谈,很喜欢他,便问:“你在项羽那里做什么官?”陈平说:“都尉(民兵司令)。”

“刘邦当天就授给陈平都尉之职,并且让他做自己的陪乘官,负责监督各部将领。将领们不服气,议论说:“大王得到一名楚国(项羽)的逃兵才一天,还不了解他本领高低,就与他同乘一辆车,还反让他来监督我们这些有资历的老将!“刘邦听到种种非议后,却更加宠爱陈平了。”

周勃、灌婴等亲信老将,对陈平十分不满,对刘邦说:“陈平虽然外表俊美,但未必有真才实学。我们听说陈平在家时曾与他嫂子私通;为魏王做事,实在混不下去了,就逃奔楚国;在楚国依然得不到信用,就又来投降我们。现在大王您却这么器重他。我们现在获悉陈平在军中受贿,行贿多的人就得到较好的待遇,行贿少的人就遭到报复。如此看来,陈平实在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望大王明察!”

刘邦对陈平有了猜疑,就召陈平的引荐人魏无知前来责问。魏无知说:“我推荐陈平时说的是他的才能,陛下现在所责问的是他的品行。假如现在有人虽具有尾生、孝已(有至高美誉的古代贤士)那样守信义、重孝顺的品行,却没有对决定胜负命运有所补益的才能,大王又哪里有闲心去使用他呢?如今楚汉相争,我引荐胸怀奇计异谋的人,只是考虑他的计策是否确实对我们有利,至于私通嫂子、收受贿赂,又有什么值得猜疑呢?”

汉王随即又召陈平来见,责问他说:“你侍奉魏王意不相投,侍奉楚王又很快逃跑,现在又来侍奉我汉王,守信义的人原本就是这样三心二意的吗?”

陈平说:“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能采纳我的主张,所以我才离开他去为项羽服务。项羽不能信用人才,他所任用的人,不是项姓本家,就是他老婆的兄弟,即便有奇谋的人他也不用。我听说汉王能够用人,因此才来归附。但我赤条条空手而来,不接受金钱就无法应付日常开销。倘若我的计谋确有值得采纳的地方,希望大王您采用;假如毫无价值不堪使用,那么金钱还都在这里,请让我封存好送交官府,并请求辞去官职。”

汉王于是向陈平道歉,重重地赏赐他,提拔他为护军中尉,监督全军所有将领。众将领因此不敢再说三道四。

不管怎么说,陈平的德肯定大有问题。刘邦用人的确做到了“不拘一格”,魏王、楚王不能用,用不起来的人,刘邦能用。我们再看一下后人如何评价刘邦的用人之道。前14年,梅福上书汉成帝刘骜说:

从前,汉高帝(刘邦)接纳善言,好像唯恐不及;顺从谏言,好像转动圆的器物;听取建议,不求本人一定有才能;奖励功劳,不追究其平素行为。

陈平出身于亡命之徒,而能成为重要谋臣;韩信提拔于行伍中,拜为上将。因此天下人才云集归汉,争献奇策异能。智者竭尽谋略,愚者也尽心献上一得之虑;勇士极力显示不怕死的气节,懦夫也勉励自己血战沙场。合天下人的智慧,集天下人的威力,这正是汉高帝无敌于天下的原因。

梅福在奏书里还引申出一个重要结论:“士者,国之重器。得士则重,失士则轻。”楚汉相争的形势,就像布热津斯基在《大抉择》中所说的那样,是“一只瓶子里有两只蝎子”一样的竞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天下之人才,不是归汉,就是归楚,而陈平、韩信原来都是项羽的部下,项羽不能用,而刘邦能用,不光用,还大用。就人才战略和用人气度来说,楚汉相争之结局不是早就决定了吗!项羽有万夫不挡之勇,是一个专业人才,但不是一个好的领导者。

三、在某种意义上,“人才难得”是一个伪问题

魏王、楚王肯定也有过“人才难得”的焦虑,但刘邦没有。跟刘邦一样,唐太宗李世民也没有。李世民要求他的宰相封德彝荐举人才,但等了很久都没有消息,于是一再催促,封德彝说:“不是我不尽心,实在是当今没有人才!”李世民气愤地说:“这算什么话!帝王治理国家,都是取才当世,岂有到几百年之前去借人才的。你只能说自己不知道人才是谁?在哪里?怎么可以平白无故地诬蔑一代中国人呢。”封德彝大为惭愧。就此一点来看,千百年来,中国人真心地崇拜李世民大帝不是无缘无故的。

司马光德才兼备论的“筛子”太密,太过求全责备,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能臣吴起、陈平、韩信、管仲、百里奚……都通不过。我的看法是,在崇尚竞争的年代,“重才”还是应该大于“重德”。德之缺失,在现代工商社会就大处说有国家法律、社会舆论加以制约;从小处说,也有企业内部制度与文化的监督。如果抱定非德才兼备者不能用,那的确是人才难得了。而且过分强调德,推至极端,就会使“无才便是德”大有市场。东汉仲长统在论“三公”(国家最高辅政大臣)人选时说:“从中期开始,选任三公,都务必从清廉忠厚、谨慎小心、循规蹈矩的人中选拔,这乃是妇女的楷模,乡间的平常人罢了,怎么足以身居三公高位呢?三公的人选如此平庸,却希望三公为国家建立功勋,这岂不是遥远的事情吗?”是的,一个主要由“妇女的楷模、乡间的平常人”组成的公司,希望做大做强,的确是遥远的事情。

综观中国历史,“德才之辩”蔚为大观。其中,重德者之末流渐至“(女子)无才便是德”,而重才者之末流渐至孟尝君(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鸡鸣狗盗之徒”。同样,一个主要由“鸡鸣狗盗之徒”组成的公司,它的天花板高度也很有限。中国智慧是一种(用阴用阳)平衡的艺术,并不是“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无论如何,德才兼备都具有标杆的意义;无论如何,“重德”还是“重才”都不能只在“末流”的层次。

四、招不到人才的策略检查表

与其感叹人才难得,不如更多地从用人者自身寻找原因。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开发出一个招不到人才的策略检查表。

如果礼节很完备,情意很殷勤,而贤才仍不愿出来做官,则圣明的君王应该冷静地自我反省:

1、难道是我的品德太薄,不值得他仰慕?

2、政治太混乱使他无法辅佐?

3、奸佞当权,使他不敢出来做官?

4、我的诚意不够,使他忧虑自己的意见不会被采纳?

既然天下不可能无才,但为什么人才不肯到我这儿来呢?司马光明确要求领导者“内省”,问自己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领导者自身的。现在是一个双向选择的社会,人才不肯来,可能是他们看不上公司的领导者,至少是不认同,或者不认同领导者的为人,或者不认同领导者的价值观;

第二个问题是认为公司管理一团糟,我就是来了也无法展开工作,到时双方只有损失,而没有价值的创造;

第三个问题是公司人事上有大问题。

领导者可能只信任家族成员、好朋友、过去的老战友、老同学、老同乡等等,他们天然地排斥外来的职业经理人;第四个问题是领导人虽然对我发出了邀请,但诚意不够,诚意不够或许是重视程度不够,对我的建言或许只是表面认同,而内心却不认为是这样。

给真正的人才多一点诚意,投资回报率会非常高。207年,46岁的刘备“三顾茅庐”请26岁的诸葛亮出山是中国人才史上最有名的佳话。三国时代的主要人物,曹操年纪最大,生于2世纪50年代,刘备生于60年代,孙权和诸葛亮都生于80年代,拿现在的说法,孙权和诸葛亮都是“80后”,他们对曹操和刘备来说,都是不折不扣的小字辈。推究起来,在《三国演义》里老是哭鼻子的刘备用人的本事了得,“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要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曹操再三劝降关羽,而关羽却说“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

一个要成就大事的人就应该克己而虚怀若谷,为什么大海最大?因为大海最低。用“低”来成就“大”,这就是中国智慧。但凡一个人有某些方面的才能,当然会骄傲一些,因为对他来说,有这个才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且领导者现在正需要用到他的才能,的确是有求于他,自然应该谦卑一点。

五、让人从“无用”到“有用”,从“小用”到“大用”

如果跳出僵硬的“德才之辩”,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说得非常透彻:“充分发挥人的长处,才是组织存在的唯一目的。要知道任何人都必定有许多缺点和短处,而缺点和短处几乎是不可能改变的。但是我们却可以设法使其不发生作用。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充分运用每一个人的长处,共同完成任务。”

历史是人物博览会,而每一个人都是一种“复杂的存在”,不能完全以德才来作泾渭分明的标签。没有纯粹的君子,也没有纯粹的小人;没有纯粹的圣人,也没有纯粹的愚人。明代李贽说:“夫天生一人,必有一人之用。”真正伟大的公司领导者正需要放开心胸与眼量,不拘一格,让人从“无用”到“有用”,从“小用”到“大用”。

同类推荐
  • 职场人都得看甄嬛

    职场人都得看甄嬛

    电视剧《甄嬛传》因紧促的剧情和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受到热捧,剧中女主角甄嬛也历经各种挫折,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本书分析了甄嬛身上具备的阳光品质,即使面对误解,构陷,也能积极心态去看待生活。内容惩恶扬善,鼓励积极向上的做人做事风格。
  • 智谋观止

    智谋观止

    中国人研究智谋,运用智谋,相关的故事浩若繁星,数不胜数,有的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有的是后人的夸张演绎的,但无论是否真实,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本书从无数中国智谋故事中选择了一小部分,用通俗的方式加以讲述,并在故事后进行适当的点评,以便读者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智谋的精髓,并运用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
  • 理想的激励(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理想的激励(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此套书撷英采华,精心分类,不但为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创造了一个欢乐、轻松的成长环境,而且更陶冶了青少年的情操,可以说是一套让青少年全面提高、全面发展的青春励志经典读物。
  •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成功的24字诀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成功的24字诀

    比尔·盖茨在人们的眼中是一位天才企业家,他创造了计算机行业突飞猛进的神话。然而比尔·盖茨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的成功也是有规律可寻的。你想知道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成功的秘诀吗?你想了解今天的微软帝国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吗?本书可以告诉你这一切。本书以简练明了的方式介绍了比尔·盖茨成功的24字诀,即创业法则——痴,早,联,钻;竞争法则——新,狠,强,信,赌;用人法则——为,苛,最;生存法则——小,学,扩,弃,稳;信息法则——技,精,重;王者无敌——高,猛,霸,冲。希望本书能给那些比尔·盖茨的崇拜者和想成就大事业的有志之士一点启发。
  • 说好难说的话,做好难做的事

    说好难说的话,做好难做的事

    “祸从口出患从口入”,这句俗话似乎告诉我们多说多错。但约会的时候我们要说,甜言蜜语才能抱得美人归;上班的时候我们要说,能说会道才能升职加薪;劝导别人的时候我们要说,口若悬河才能让双方平息干戈;同客户交流的时候我们要说,头头是道才能让客户对我们认可……既如此,我们究竟该如何把握说话做事的度呢?
热门推荐
  • 羊毛出在狗身上

    羊毛出在狗身上

    吴冶平约见林中。地点还是他家附近那家香港人开的茶餐厅。实质性问题谈了两个。一是吴冶平当面退还“抵押协议”,二是吴冶平主动要求辞去德邦公司法人代表、董事长之职。条件是,林中保证吴冶平的分红和利息总数每月不低于他实际出资额的百分之二。年终,根据公司经营的实际状况,再酌情给一些奖金。如果经营不好拿不出奖金,他也不计较。但吴冶平知道林中是个要面子的人,不可能承认自己“经营不好”,所以,吴冶平相信年终奖多少会有点。林中并没有表现出惊喜和意外,仿佛这一切都在他意料之中。他一面殷勤地为吴冶平续茶,一面平静地说,我听大哥的,大哥说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 画个画

    画个画

    画个画,把自己喜欢的都画上。不小心,洒了个墨点。后来,我把画藏在了我的行囊里。
  • 童女谣

    童女谣

    她,一个没落的秀才之女,大宅里毫不起眼的丫头,却有着最为明亮的眼睛。他,一个被拐卖的天骄少爷,大宅里最闪耀的风景,但他的眼睛却从未停在任何事物上过。他,一个最为年轻英俊的少帅,出身高贵给了他一颗高贵的心,他一手缔造了一个重生的她。她,重生归来,成为都统府高贵漂亮的小姐,前世今生双眼都不自觉的被面如冠玉的他所吸引。他,重回望族,成为城内最炽手可热的最佳郎婿,却内心冷漠无比,却被所有未婚女子又爱又恨着。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都统,高贵的灵魂让他做出了出人意料的选择。他,首府风度翩翩的大少爷,似乎完美的没有任何缺点,却爱上了青梅竹马的她,是真命,还是孽缘。他,城内城府最深的黑白大少,难道同样爱上了大家都心仪的女子?一纸缔约,终究如何落下?
  • 网游之我是工作室老大

    网游之我是工作室老大

    一场游戏就如同一场梦,人生何尝又不是一台戏呢,睡了这么久,我终于从一场梦中醒来。梦是一个好东西,它可以让你忘却现实中的烦恼,也可以回到现实来摆脱梦境中的恐惧。如今我已经摆脱了一个梦的恐惧,接下来的日子里,等待我的将会是另一场梦,一场会延续百年的美梦……
  • 巷说百物语(全集)

    巷说百物语(全集)

    日本知名作家京极夏彦的妖怪小说代表作,其中《后巷说百物语》获第130届直木奖,《西巷说百物语》获第24届柴田炼三郎奖。巷说百物语系列文字典雅婉转、细腻妖娆,看似写怪力乱神,实则以鬼魅写人心。夏季夜晚,人们身穿青衣在暗室聚集,点燃一百支蜡烛,轮流讲述骇人怪谈,每讲完一则便吹灭一支蜡烛。相传,蜡烛全部熄灭时将引发异象,唤醒妖物。书生百介游历各藩国,收集妖怪传说。旅途中,他偶遇三名奇人:又市人情练达,极富魅力,人称“诈术师”;艺伎阿银妩媚婀娜,长袖善舞,精于操纵木偶;治平出身海盗,行事老辣,擅长乔装。百介开始卷入一连串鬼影绰约的怪事。他隐隐察觉,这些怪事都与三位新朋友紧密相关……
  • 套娃世界

    套娃世界

    不同的星球,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社会,不一样的路程,世界有我们改变!
  • 卫氏风云

    卫氏风云

    汉武帝末年,虽然不再波澜壮阔,却是暗流涌动。随着大将军卫青的逝世,皇后卫子夫的失宠,曾经风光无限的卫家已经风光不再。卫风,长公主最溺爱的幼子,卫青寄托了最大希望而又最不放心的儿子,带着不知从何而来的奇思怪想,懵懵懂懂的闯入了这个充斥着阴谋与阳谋、卑鄙与高尚并存的世界。他是将卫氏推向败亡的深渊,还是重铸卫氏的辉煌?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唐诗鉴赏(国学小书院)

    唐诗鉴赏(国学小书院)

    本书采录唐、五代139位作家的诗歌作品326首,其中五代作家3人,作品3首。本书中作家的排列,先以其主要活动年代归某一历史朝代。在同一朝代中,以生年先后为序。生年无考者,则以其主要活动年代量情插入。同一作家的作品收录两篇以上者,尽可能按有关总集或个人别集的顺序排列。无名氏的作品则依其在有关总集中的位置加以处理。本书每一篇作品均在时代及作者前列出两个字的概括话,用以概括所写内容,另有内容、特色、注释、赏的等栏目。对典故和难懂的字句,一部分在注释栏目中加以解释,另一部分随文串解;以赏析为重点,一作品一赏析。
  • 逆凤

    逆凤

    …………………………………………………………………………………………………………………………他是带着不轨之心而来的复仇王子,布下一个个惊天阴谋,笑看风云变,江山易姓,他视她一枚棋子,可何时这颗棋子变成胸口的朱砂痣,让他如针毡在手,举棋不定?宫闱里人人都知她那位无名公主,胆小谨慎,人人可欺。一纸诏书下来,她那位亲生父亲赐鸠酒让母亲自裁,她终忍无可忍,奋力求救,却不想引狼入室。……………………………………………………………………………………………………………………………………一次偶遇,他勾着唇,精致的眉目似是艳诧芳华,烟花绽落,艳丽的宛如千年的狐妖,他在她耳畔吐气如兰:“我当是谁,原是一朵迷路的美人花!”只因月色太美,那一刻,她蓦然心动。那夜,他却粗暴凌辱,痛极的那刻,撒花的鲛纱帐轻飘飘的浮起又落下,苏合香拢成团旋转着吞吐出来,幽幽的,那人冰冷的唇贴在她耳边渗出一缕若有若无的轻笑:“漫儿你,不过一只供人解闷的金丝雀。”锦红帐里金枝蔓缠的褥上处子血殷红一片,似是秋日里凝着冷霜开放的满庭芳华,娇艳下泛着冰冷的亮白寒光,触目犹似缠人的梦魇,烙在心头,怎样也挥之不去,她忍不住别过头,长裾曳地,行走亦是无声,乏力穿过内室,身后有人将斗篷披在她身上,她似是觉得冷,惶惶的紧紧攥住领口,侍女已端着药等在一旁,她虽早已料到,心里还是似被针扎了一般。由不得她多想,仿佛多一分迟疑便是多一分认输,她倔强的端起一饮而尽,凉而浓烈的稠液缓缓滑过喉管,沉沉落下去,似是一声呜咽的悲鸣。随手将药碗掷到托盘上,她缓缓抬指用力拭去唇边还残留着的药液,拨正发上微微发颤的簪坠,回眸莹莹而笑:“大人,今日起,咱们终于再无瓜葛。”那笑容如夜里璀璨开放的梨花,照亮了庭院,炫目的让他微微失神,微怔间,她已决绝转身投入黑暗中,犹如一只展翅而去得凤蝶,他看着她的背影,半晌才扬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来。或许漫儿不知,这才只是开始呢。………………………………………………………………………………………………………………………………………………一直想修改简介,又不知道怎么修了,暂且放在这里吧,前一段时间因为乱七八糟的是摆在一块,实在难以抽身更新,现在总算是稳定了些,特此通知,7月5号凌晨《逆风》开始更新,现在努力存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