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2200000022

第22章 刘宋——骈文的成熟(3)

进一步,放宽视野,从时人荐举书信、征召令中,我们也能看到,西晋时所高看的道德品行在渐次让位于文学才华。如果说,因文学才华而拔擢,在西晋尚不多见;东晋以后就较为普遍了。建武元年(317)征明僧绍,“标志高栖,耽情坟素”;永明十年(492)孔稚珪荐杜京产,“学遍玄儒,博通史子,流连文艺,沉吟道奥”;次年《斩王奂诏》“拔其文笔之用,擢以显任”;萧绎荐鲍几,“博涉文史,颇闲刀笔”;任昉荐王暕,“居无杂尘,家有赐书,辞赋清新,属言玄远”;刘孝仪荐贺玚,“幼能斧藻,长则琢磨”;又荐江兴,“颇涉书记,弥闲刀笔”;甚至到了后来,行文的风格也为之一变,如萧绎为东宫荐石门侯,“文传梦鸟,学重灵蛇,点漆凝脂,事愈卫玠”,就愈加绚其文采,烂漫无边了。更值得一提的是,梁武帝选择储君萧纲,首先推重的却是“文义生知”,而不论其理国的才干——这不能不说明文史在武帝心中重要的位置。据此可以断定,其因文学才华而被举荐的比例无疑在日趋增大。这正印证了《南史》卷五十九《王僧孺传论》以及李谔《上书正文体》中的判断:

二汉求士,率先经术,近代取人,多由文史。

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士。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

姚察的意思很明确,所谓的“文史”,以其举的例子“二子之作,辞藻壮丽”来看,显然是侧重于辞藻,任昉、江淹也正擅长于此。而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梁书》卷三十五《萧子恪传》中所载:“子恪兄弟十六人,并仕梁。有文学者,子恪、子质、子显、子云、子晖五人。子恪尝谓所亲曰:‘文史之事,诸弟备之矣,不烦吾复牵率,但退食自公,无过足矣。’子恪少亦涉学,颇属文,随弃其本,故不传文集。”此处显然是以“文史”、“文学”互称。正是感于文史的重要,高门子弟王僧虔宋世就曾劝诫其子:“或有身经三公,蔑尔无闻;布衣寒素,卿相屈体。或父子贵贱殊,兄弟声名异。何也?体尽读数百卷书耳。”说白了,只有读书,才能策试、辟举、文化传家,维持或增进家族的地位。进一步,这种“文史”转向,应当始于宋代:

宋初迄于元嘉,多为经史;大明之代,实好斯文。

宋武帝以一武夫爱尚文史,实开先河,这也是那一时代的整体氛围;只不过,其所爱仍多限于经史。太祖赐萧思话弓琴,手敕曰:“丈人顷何所作?事务之暇,故以琴书为娱耳”,则事务之暇以琴书自娱,即重视书籍、文化修养;重要的是,“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义为业”,“(宗)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宗)悫独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这也说明从上到下,甚至底层乡曲也都以文义为高,可见社会浸润之深、之广。一句话,“文士因斯,各存炫藻。周朗辩博之言,多切治要,而意在摛词,文实忤主。文词之为累,一至此乎”。沈约批评的文辞之累,大约是指没用对地方。承其流风遗韵,到了大明(457—464)时代,才有了质的改变,“宋明帝博好文章,才思朗敏”,就反映了这种情况。从《宋书》卷七《前废帝纪》、《宋书》卷八《明帝纪》的《求贤才诏》中,更能看出对文史才能的明确要求:

其有孝性忠节,幽居遁栖,信诚义行,廉正表俗,文敏博识,干事治民,务加旌举,随才引擢,庶官克顺,彝伦咸叙。

若乃林泽贞栖,丘园耿洁,博洽古今,敦崇孝让,四方在任,可明书搜扬,具即以闻,随就褒立。

虽然“文敏博识”、“博洽古今”几乎淹没在“信诚义行”、“敦崇孝让”的道德海洋,但与先前相比,至少国家诏令中已明显突出了文史标准,文史跨入了人们的视野。当然,这里的“文史”只是宽泛意义上的概念,本身的内涵随时代而略有变动,即以《陈书》卷六《后主纪论》“皆以文学相处”来论,就明显偏于文学方面,其史的方面,则不甚重视,或有意忽略。宋明帝泰始三年(467),议秀才考格时谢超宗认为:

非患对不尽问,患以恒文弗奇。必使一通峻正,宁劣五通而常;与其俱奇,必使一亦宜采。

谢超宗的建议没被采纳;但“患以恒文弗奇”却无疑是当日社会主流思潮所追求的一个方向,这也实际上显示策文的评价标准业已发生了转移。汉魏时,策试要求直言极谏,于事有补;这一点,宋齐以来,确实发生了转移、变更:

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抄。近任昉、王元长等,辞不贵奇。

僧孺好坟籍,聚书至万余卷,率多异本,与沈约、任昉家书埒。少笃志精力,于书无所不睹,其文丽逸,多用新事,人所未见者,时重其富博。

“辞不贵奇”,批评的话语中正看出时人是“贵奇”的;《诗品》评任昉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是以诗不得奇”。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在“人自藻饰”的氛围下,自需“新奇”才能脱颖而出;王僧孺为时人所重,就在于“新事”;而“新事”,不正是“奇”嘛。元嘉时,王微就坦言:“文词不怨思抑扬,则流澹无味。文好古,贵能连类可悲,一往视之,如似多意。”南齐时张融自称“政以属辞多出,比事不羁,不阡不陌,非途非路耳……吾无师无友,不文不句,颇有孤神独逸耳”,又说:“吾文体英绝,变而屡奇,既不能远至汉魏,故无取嗟晋宋。”张融不无自得的话语中,正看出时人对“奇”不懈的追求。不妨说,就是在这普遍求“奇”的氛围中,谢超宗才对察举制度提出了这一求“奇”的观点。“承平”之际,自可以文学来点缀升平。妇人韩兰英有文辞,宋孝武帝时“献《中兴赋》,被赏入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无独有偶,齐明帝建武初,琅邪王寂“欲献中兴颂,兄志谓之曰:‘汝膏粱年少,何患不达,不镇之以静,将恐贻讥。’寂乃止。”显然,以文学来邀功,祈求腾达,一时间大有人在。

既然文学才华在举秀才中日益凸显其重要作用,甚至大有取代举孝廉之势;那么,文学对整个社会的辐射,自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次展开。这种氛围下,甚至权力高层,也不得不如此。《梁书》卷三十七《何敬容传》中“自晋宋以来,宰相皆以文义自逸”,就充分反映了这种情况。为此,“敬容独勤庶务,为世所嗤鄙”。“嗤鄙”的背后,正看出时人对“庶务”不屑一顾,对“文义”情有独钟。或许正因为此,这一时节有治世才干的人颇为缺乏,刘宋时刘湛就曾不无狂言:“今世宰相何难,此政可当我南阳郡汉世功曹耳。”其敢狂言,正因时无其人。文史日渐兴盛,甚至让先前受重视的儒学、隐逸孤高之士也相形见绌、黯然无光。萧齐皇室后裔萧子显也感慨儒风不纯:“江左儒门,参差互出,虽于时不绝,而罕复专家。晋世以玄言方道,宋氏以文章间业,服膺典艺,斯风不纯,二代以来,为教衰矣。”萧氏的感慨正显示出宋齐以来文史对儒学的强力冲击,也即裴子野所说的“大明之代,实好斯文”。

不过,不管后人如何诟议,秀、孝策试毕竟使一些人脱颖而出,在当日具有重要意义。时至今日,王融、陆厥、陆倕、张率、丘迟、何逊等都成了研究这一时期文学所不可绕开的人物,他们以一己才华,为南朝文学的繁盛做出了特有的贡献。固然其间发展的方向不无偏离、旁逸斜出。梁、陈时日益重视的秀、孝察举,其意义也就在于此吧?但是,也毋庸讳言,这种以文史才华作为选官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准,对东晋南朝文学的繁盛,固然起到了有力的推进;但文学真正的繁兴并未到来。究其实,恐怕有三点原因:一,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体——高门子弟,以一家利益为转移,甚至在朝代鼎革之际,也只是将“一家物与一家物”,一己门第岿然不动,自然不去关心、关注社会民生。“自是世禄之盛,习为旧准,羽仪所隆,人怀羡慕,君臣之节,徒致虚名。贵仕素资,皆由门庆,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则知殉国之感无因,保家之念宜切。市朝亟革,宠贵方来,陵阙虽殊,顾眄如一”,看似通达的语调,却饱寓感伤、痛楚,萧子显虽有可能感于一家的变迁,但他正道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东晋以来普遍的现实。南朝的史籍中是绝不见《忠义传》的,赵翼在遍检南朝诸史时指出:“所谓高门大族者,不过雍容令仆,裙屐相高。求如王导、谢安,柱石国家者,不一二数也。次则如王弘、王昙首、褚渊、王俭等,与时推迁,为兴朝佐命以自保其家世。虽朝市革易,而我之门第如故。以是为世家大族,迥异于庶姓而已。”二,士人多以“事功”为耻。上所言“敬容独勤庶务,为世所嗤鄙”,以及张岱拒绝齐武帝封赏时说的话,都说明了这一点。这就是说,家贫尚可接受,一旦因事功赐禄,则万万不可。三,东晋南朝,尽管一再下诏求“谠言”;然一旦对时政严词批评,又多不为时主所容,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梁武帝对贺琛“陈事”的极端态度,“大怒,召至书于前,口授敕责”;这就让本不愿意直面时政的人更噤若寒蝉,不留意时政了。这些都不能不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视野,他们也只能在形式、遣词造句上,“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而不可能洞达社会、关心民漠。这种情况只是到了梁末侯景之乱,一些文人播迁北上,如徐陵、庾信、沈炯等激于时变,才在荒寒的异域吟唱出动人肺腑的时代之歌。

$第三节 来自主流的声音:从孙绰到傅亮、

谢灵运、颜延之

显然,因评价标准、视野的差异,当下文学史评价较高、看好的作家,当日不一定处于主流地位,甚至还处在边缘,晋宋之际的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诗品》列陶渊明为中品,《文心雕龙》也基本上没有评价。《宋书》、《南史》、《晋书》中陶渊明只是作为一介隐士列入《隐逸传》,而不列入《文苑传》,这是史臣的观念。当日与之深交的颜延之,在其死后作诔文,也是直称“陶征士”,“南岳之幽居者”,文中凸显的也是隐居不仕的高洁,对其诗文,仅称“学非称师,文取直达”。八、九十年后,梁萧统第一个整理陶渊明文集时,其所作序,评价才略微高一些:“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章,独起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因此,在历史的存在中,钩沉当日来自主流的声音,无疑更能较为真切地探求骈文迁变的轨迹。

这种主流的声音,可先追溯到东晋中期的孙绰。孙绰在当日的官职并不很显赫,只是作过扬州刺史、建威将军殷浩长史、右军将军王羲之长史、永嘉太守、散骑常侍等;就是后来的散骑常侍,也不过是第三品。但孙绰的文学名气甚隆,“于时文士,绰为其冠”,东晋前期位望最高的大臣“温(峤)、王(导)、郗(鉴)、庾(冰)诸公之薨,必须绰为碑文,然后刊石焉”。可见孙绰在当日声名卓著。历史上盛名一时的永和九年(353)兰亭聚会,尽地主之谊的王羲之作序,孙绰则写《兰亭集后序》,这不能不说孙绰的文名时望之高。孙绰也一度以此自负,曾以其作《天台山赋》示友人范荣期:“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也。”

咸安元年(371),孙绰卒后,一时间文采出众、声高位尊的当推傅亮。东晋中期,孙、许并称;许询擅长玄谈,其文学名声却不免逊色许多,孙绰本人就说:“高情远致,弟子蚤已服膺;一吟一咏,许将北面。”至于傅亮,则“博涉经史,尤善文词”, 据《宋书》卷四十三《傅亮传》,桓玄篡位时,就已初显名声:“闻其博学有文采,选为秘书郎。”大约在义熙九年(413),“此后至于受命,表策文诰,皆亮辞也。”为朝廷撰写表策文诰,自然看出傅亮在刘裕心中的地位。之后,傅亮又作为顾命大臣,辅佐少帝——这种贵显的地位,当然更易影响当日文坛的风向。但好景不长,傅亮于元嘉三年(426)被杀。那么,此后谁执掌文坛的牛耳呢?

至于今人所推崇的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与鲍照,当日的实际地位是不一样的。《宋书》中,鲍照不仅没有专传,仅附于《刘义庆传》后;而且,尽管鲍照当日宋孝武帝刘骏又“好为文章,自谓物莫能及”,其有意夤缘攀附,元嘉时写《清河颂》,甚至曲意逢迎,也终究不为所用。重要的是,萧子显《南齐书》卷五十二《文学传论》评价鲍照类“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亦犹五色之有红紫,八音之有郑、卫”,甚至定性为时人鄙夷的“郑卫之音”,《诗品》列鲍照中品,且评“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故言险俗者,多以附照”,都看出时人对鲍照的评价委实不高。这种文风,自然不会进入主流,更不会为时主采纳。当然,作为一体,较为风靡、盛行,又是另一回事。至于谢、颜,则明显不一样。作为一流高门出身的谢灵运不仅“文章之美,江左莫逮”;且颇受文帝器重,“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灵运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又曾让谢灵运撰写《晋书》,文帝待之如此,民间更是认可,“每有一首诗至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间士庶皆遍,名动都下”,一时间洛阳纸贵。当然,谢灵运袭封康乐郡公,是被谢家寄予振兴家族重任的核心人物,也强化了这种声誉。谢灵运死于元嘉十年(433),之后,文坛的当轴人物就是颜延之了。颜延之,据《宋书?颜延之传》,早在义熙十二年(416)年,就已崭露头角:“延之与同府王参军俱奉使至洛阳,道中作诗二首,文辞藻丽,为谢晦、傅亮所赏。”这之后的一件事,颇能显示当日的文坛风向:

时尚书令傅亮自以文义之美,一时莫及,延之负其才辞,不为之下,亮甚疾焉。

揆之常理,傅亮时已身居尚书令的高位,又一度受武帝的器重,自不会与一尚书仪曹郎、太子中舍人的颜延之斤斤计较,但实际上却“甚疾焉”。之所以如此,只能是颜延之声名鹊起,已严重威胁到傅亮在文坛上的话语地位,在一个极端推重文才的时代——无疑让傅亮不堪忍受。也许正是有意展示才华,“负其才辞,不为之下”,颜延之在隶事、偶对、藻饰方面几乎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为此得到鲍照“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绘满眼”,以及汤惠休“颜诗如错彩镂金”的评价。此后,颜延之虽“好酒疏诞,不能斟酌当世,见刘湛、殷景仁专当要任,意有不平”,“辞甚激扬,每犯权要”;但也因时无其人,仍在主流的位置。孝武帝刘骏时,因其子颜竣贵重、权倾一时,颜延之也跟着沾光,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孝建三年(456)卒时。这一年,鲍照四十三岁,已经开始了诗坛的驰骋。

同类推荐
  •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

    蒋勋先生按照五代、北宋、南宋的时间脉络,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等重要词人的佳作一一道来。
  • 浮生琐记之一九七九

    浮生琐记之一九七九

    胡钦楚,一九三二年出生于湖北省荆州。一九五〇年毕业于中南军政大学湖北分校。先后在郧阳军分区政治部保卫科、襄阳军分区参谋科、武汉军区司令部装备计划处及军务处任职。一九五八年,随步兵第六预备师军官集体转业到黑龙江省牡丹江农垦局虎林八五八农场。先后任军官连班长、排长、统计员、分场和总场助理员、大队党支部书记、中共虎林县委监察委员会副书记、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及党组副书记、黑龙江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召集专案组人员,研究城镇两打运动的现状,并组织三个小组分赴一百三十七个基层单位考察、了解运动发展的具体情况。我到财贸办、商业科、县供销联社等单位作了一般了解。农村各公社两打工作队或联络员,今日集中汇报、学习。
  • 石头记索隐

    石头记索隐

    《石头记索隐》虽非鸿篇巨制,但在红学研究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是旧红学中的主要流派索隐派的最后一部重要论著。虽然索隐派随着新红学的兴起而日渐式微,但正是此文引发了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一文的诞生。作者在书中逐条分析了《石头记》中人事物等的影射内容,具有参考价值。
  • 中国古代戏曲研究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学者文库)

    中国古代戏曲研究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学者文库)

    中国古典传统戏曲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昆曲、京剧等剧种已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本书为作者自1965年以来发表在书报、杂志上有关我国古典戏曲研究文章的结集。其中有对我国古典戏曲形成渊源、背景以及发展、流变的考辨与阐发,有对作家、作品的考释与品评,大都是针对学术界存在的一些分歧意见和悬而未决的问题,经过潜心研究之后发表的一得之见。
  • 丹东看守所的故事

    丹东看守所的故事

    本书是荣获国家“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公安部金盾文学奖的图书。
热门推荐
  • 肥喵修夫

    肥喵修夫

    宋妙儿拒绝了一只猫送给她的礼物而被报复穿到了异世的一只猫的身上,结果还惹上了一只花妖。猫:老子千辛万苦的去打猎自己都饿着肚子你居然给扔进了垃圾桶?宋:非常感谢,但是我不吃死老鼠啊!花:嗯?猫不吃老鼠吗?宋:..........
  • 画筌

    画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黑与白

    黑与白

    文学评论集,收40余篇,既有对卷入市场以后文学流变现状的客观描述和前景的宏观预测,还有密切追踪作家作品,潜心琢磨新的批评路向的探索。
  • 我的英雄学院之七罪圣者

    我的英雄学院之七罪圣者

    淫欲、嫉妒、贪婪、傲慢、暴食、暴怒、懒惰加起来就是七宗罪我们的主角穿越到了《我的英雄学院》的世界,时刻注意着绿谷出久。
  • 染光

    染光

    众所周知,林北笙=富婆、才女、人肉印钞机、娱乐圈最会撕的女人。“哪个女人不想活成林北笙?”七位前男友,个个都是神仙颜值,结果都是不出五个月就把别人给踹了。“爱情是最不靠谱的东西。”听听这是人说的话吗?有钱我也这么玩儿。不相信爱情的林北笙,终于还是栽在了爱情手里。嘿嘿,真香!从二十三岁到三十岁,七年的时间足够证明苏南望有多爱林北笙。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小王子(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一辑)

    小王子(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一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神女大人有个纨绔丈夫

    神女大人有个纨绔丈夫

    九世轮回夫妻,霸道神女独宠纨绔丈夫。“为夫想要与你比肩。”“那就让天道尝尝什么叫神!”“烨烨不必勉强。”“你想要的就是散尽神识毁尽肉身烨华也替你换来。”
  • 灵褚篆

    灵褚篆

    自小中毒无法修炼的徐景言遭人嫌弃,被冠名扫把星……后受上古灵魂相助,身为器,魂为灵,炼鼎化灵褚,四域八荒为其沉浮,灵褚大地谁可针锋?转变不凡人生,是天定亦或是人定?是阴谋亦或是正气?何谓,男儿热血护心头,我心向阳,光明亦或是黑暗,由我主宰。
  • 横赌

    横赌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关东赌场上流行两种赌法。一种是顺赌,赌财、赌房、赌地,一掷千金,这是豪赌、大赌。然而,也有另一种赌法,没财、没钱、也没地,身无分文,就是硬赌,赌妻儿老小、赌自己的命。在赌场上把自己的命置之不顾,甚至自己妻儿的生命,用人当赌资,这种赌法被称为横赌。横赌自然是几十年前的往事了,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一身无分文的冯山在赌桌上苦熬了五天五夜,不仅熬红了眼睛,而且熬得气短身虚。杨六终于轰然一声倒在了炕上。他在倒下的瞬间,有气无力地说:冯山,文竹是你的了。然后杨六就倒下了,倒下的杨六便昏睡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