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2200000006

第6章 汉末到魏:骈文的继续酝酿(3)

这些赋作都比较短小,最长的应玚《正情赋》,也不过二百五十字;短的,曹植《静思赋》仅七十四字。在这短小的篇幅内,能更清楚地说明一些问题。这些同题共作之文,在内容、语言上多有雷同、类似之处;但其语言却颇为华丽,一则对句较多,一则藻饰烂漫。在上举曹丕《与吴质书》中曾详细、生动地描绘出当日侍游的场面,即“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往日可堪追忆;但是,没有真情实感,或切肤之痛,只是侍从、应命作文,恐怕大多只能就常情立意,而在辞采上下工夫。对此,刘勰曾认为昔人是“为情而造文”,而今赋颂却是“为文而造情”,根本原因就是心中没有感触,“心非郁陶”,只能“苟驰夸饰”了。徐公持也说:魏晋时大多数赋作“篇幅短小,寄托或有或无,即使有所寄托,往往寓意不深,主要以描写精细巧妙见长,逞词使才的色彩很浓,甚至令人感到文士们撰写这些作品是在互相比赛技巧和辞采。”只不过,可能限于篇幅、体制,刘勰没有具体指明“为文而造情”的途径。这一点却可由第二例中寻求答案。“为文造情”,除了藻饰、偶对外,就是隶事了。“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建安诸子所隶之典,多是经书,偶尔出自史书,或子书。对此,《文心雕龙?事类》有一个清晰的概述:

及扬雄《百官箴》,颇酌于《诗》《书》;刘歆《遂初赋》,历叙于纪传;渐渐综采矣。至于崔张班蔡,遂捃摭经史,华实布护,因书立功,皆后人之范式也。

刘勰所说的“捃摭经史”的情况,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证明。之所以如此重视经书,按刘勰“宗经”的观点,即是“夫经典沈深,载籍浩汗,实群言之奥区,而才思之神皋也”,为此,“扬班以下,莫不取资,任力耕耨,纵意渔猎,操刀能割,必裂膏腴”;但深层次上,却是汉武帝以来以经学察举、重视经学的遗习。不过,由刘勰所说隶事的两种情况,即“略举人事”和“全引成辞”来看,此处更多的只是引用经书成辞,偶有涉及史书、子书的。如《文选》所选蔡邕《郭林宗碑文》,据李善注,就有《黄石公记序》、《韩诗外传》、扬雄《覈灵赋》、《西京赋》、《神仙传》、《典引》、《法言》、范晔《后汉书》、《易通卦验》、《汉书》、《孝敬援神契》等,《陈仲弓碑文》的情形也大致类似。至于“略举人事”,却不甚突出。也显然,这只能是一种低层次的用典,还远未达到六朝人化用、泯然无痕的境界。这正可说明在曹魏初期,虽有隶事较多,但其运用的技巧实在不甚高明——大多只停留在“全引成辞”、直接套用,或略作变更的层次,如上所举的“虽企予而欲往,非一苇之可航”,一看即知出自《诗经》,还远不能灵活点化、浑融一体,一如梁陈时呈现一种轻灵摇曳、动荡生姿的境地,这也正是初期不甚成熟的必然表现。如同样描写丽人,沈约《丽人赋》是:“响罗帷而不进,隐明灯而未前。中步檐而一息,顺长廊而回归。池翻荷而纳影,风动竹而吹衣。薄暮延伫,宵分乃至。”格调明丽,一派轻盈、娇羞之态,顿现眼前。这与建安诸子《闲邪赋》之类的丽人描写,明显地不一样。与此相对应,是这一时期的对偶,也多为“正对”、“言对”,而少难度高一些的“事对”、“反对”;而且,即便是“正对”、“言对”,其工稳也颇欠缺。上所举例已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这些都不能不说是初期的状态。

诗赋在整个魏晋南朝都占据主流地位,这从《文心雕龙》首先论述诗赋创作以及《文选》选文首选赋、诗中都能清楚地看出。而汉末以来,时人的文体辨析已日益明晰、细致和深入。《后汉书》记载当日著名文人的作品时,所列文体仅十来种,多为赋、诗、颂、诔、吊、书、赞、七言、祝文、连珠、笺、奏、论、碑、策等;曹丕《典论?论文》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八种;挚虞《文章流别志论》(二卷),据《全晋文》所录残片,已论及的有颂、赋、诗、七、箴、铭、哀辞、诔、碑、图谶、哀策十一种;陆机《文赋》论及的有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种。据此,能看出除诗赋以外,多为铭箴碑诔等有韵之“文”。这或许就是时人最为看重的文体。为此,考虑到全面和代表性,这里选择碑诔、诏策、檄移、章表、连珠和书信等加以讨论。

碑诔:诔,据《文心雕龙?诔碑》,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周礼?春官宗伯》载大祝掌六祝之辞,其六曰诔。《左传?哀公十六年》载“孔丘卒。公诔之曰:‘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表达对亡者的伤逝之感。诔,重在“累其德行,旌之不朽”。 至于碑,虽上古时帝王封禅树石纪碑,但直到后汉才较为兴盛,“碑碣云起”,蔡邕则为一代碑诔高手。其文体特征,曹丕认为“铭诔尚实”,挚虞则认为“德勋立而铭著,嘉美终而诔集”,“ 且上古之铭,铭于宗庙之碑,蔡邕为杨公作碑,其文典正,末世之美者也。”陆机《文赋》也说“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李善注为“碑以叙德,故文质相半;诔以陈哀,故缠绵凄惨。”就是说,碑文强调征实、典正,诔文则又强调缠绵凄惨,能感人泣下。东汉到西晋,善为碑文的是蔡邕,至于诔文,则首推潘岳,作为精选多有定评的《文选》“诔、碑文”类,共选蔡邕二首、潘岳诔文四首,就看出其在时人心目的地位。但因受人所托,难免有“谀墓”的存在,蔡邕对此就颇多感慨。其碑文的骈俪特色,可见上文所论。就是说,碑诔文已向华丽的方向发展。

诏策:据《文心雕龙?诏策》,刘勰推崇三个时期的诏策,即武帝时期,“武帝崇儒,选言弘奥。策封三王,文同训典;劝戒渊雅,垂范后代”,明帝时期“崇学,雅诏间出”,及建安末潘勖《九锡文》,“典雅逸群”。这里,刘勰把诏策渊雅的表现推至汉武帝时期;那么,他推崇的“策封三王”的策文又是怎样的面目呢?《史记》卷六十《三王世家》载有元狩六年(前117)策封三王的诏书,为说明问题,仅选其一:

维六年四月乙巳,皇帝使御史大夫汤庙立子闳为齐王。曰:於戏!小子闳,受兹青社。朕承祖考,维稽古建尔国家,封于东土,世为汉藩辅。于戏念哉!恭朕之诏,惟命不于常。人之好德,克明显光。义之不图,俾君子怠。悉尔心,允执其中,天禄永终。厥有愆不臧,乃凶于而国。

显而易见,“诏诰百官,制施赦命,策封王侯”,是封建国家政治生活中一个重要领域,其言辞倾向渊雅、深厚,自不待言。公孙弘为学官时曾上疏:“臣谨案诏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 司马贞《索隐》曰:谓诏书文章雅正,训辞深厚也。就是说,诏书自需“文章雅正”,“训辞深厚”;关键是怎样才是“渊雅”,即“雅”呢?从上面“策封三王”的诏书中能看出,其不折不扣地是对《尚书》语辞、语调的袭用和仿作,或者说翻版,即本于经书立意。无独有偶,北周时,苏绰适应宇文泰政治改革的需要而仿《尚书》作《大诰》,以改革丽靡的梁陈文风,也是出于这种“典雅”的心理。这种以经书为典雅的观念,一直到曹魏时还是如此。曹丕《与吴质书》:“(徐干)著《中论》二十余篇,辞义典雅,足传于后。”而《中论》,据《四库提要》,正是“原本经训,而归之于圣贤之道”。刘熙载《艺概?文概》也说:“徐干《中论》说道理俱正而实。《审大臣》篇极推荀卿而不取游说之士,《考伪》篇以求名为圣人之至禁,其指概可见矣。”徐干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正得力于他饱读经书,“年十四,始读《五经》。发愤忘食,下帷专思,以夜继日。父恐其得疾,常禁止之。故能未至弱冠,学《五经》悉载于口,博览传记,言则成章,操翰成文矣。”弄清了“雅”的观念,再来看潘勖的《九锡文》。据《文选》卷三十五李善注,《九锡文》确实是多引经书之文,尤其是第一段,基本上完全引用、化用《左氏传》、《公羊传》、《尚书》、《论语》、《毛诗传》等。这也正吻合于刘勰《文心雕龙?序志》中所说的:“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总之,魏晋时,甚至到南朝,所认为的典雅,均是与引用经书密切相连,即本于经书立意,以训辞深厚、渊雅。或者说,皇帝制诏追求语言美化,以示训辞渊厚,更是西汉以来的一个传统。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议不举孝廉者罪诏》:“故旅耆老,复孝敬,选豪俊,讲文学,稽参政事,祈进民心。”就显示了由整齐对句而彰显的蹈厉奋发、铿锵有力文风。重要的是,因汉武帝尊奉儒家以后而形成的“引经据典”之风,该是这种“典雅”观念的远源。汉代经学自是极度繁荣,皮锡瑞《经学历史》就称之为“经学昌明时代”与“经学极盛时代”,进而辐射、影响到整个社会。为此,出于对经学的极端推崇,汉人在行文中多引经书之言,以增强说服力。

这里亦可以辞赋为例,“其高者颇引古训风喻之言”。

元、成以后,刑名渐废。上无异教,下无异学。皇帝诏书,群臣奏议,莫不援引经义,以为据依。国有大疑,辄引《春秋》为断。一时循吏多能推明经意,移易风化,号为以经术饰吏事。皮锡瑞《经学历史》第四章《经学极盛时代》。

然自(司马长)卿、渊(王褒)已前,多俊才而不课学;(扬)雄、(刘)向已后,颇引书以助文;此取与之大际,其分不可乱也。

刘勰考察文风的转折而断以扬雄、刘向为界,实可商榷。实际上,董仲舒已发其端绪。他的《举贤良对策》已经屡次征引《诗》、《书》、《春秋》,甚至直接化用《礼记?乐记》中的成句。也正是这种心理,形成了汉大赋颇遭后人指责的一味模拟、陈陈相因的创作模式。

檄移:檄移是一种古老的文体,主要用于军事,“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颜师古注:“檄者,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示速疾也。《魏武奏事》云:今边有警,辄露檄插羽。”刘勰也说:“故檄移为用,事兼文武,其在金革。”但是,后来檄移也用于教令,如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就是鉴于蜀地人心骚动,汉武帝特意派司马相如到蜀地安抚并发布的檄文;正在这一点上,李兆洛认为:“教令所颁,亦谓之檄,非止用之军旅也。”因与兵革征战相连,檄移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要求明白畅达,不迂回婉曲,“檄者,皦也。宣露于外,皦然明白也”,以直达为上。也正因临阵对敌,宣示声威,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出师先乎声威,故观电而惧雷壮,听声而惧兵威”;檄移特别强调行文声势。《文选》卷四十四共选四篇檄文,《喻巴蜀檄》可能含有追溯源流之意,其余三篇都是魏晋时的作品,即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檄吴将校部曲》,钟会《檄蜀文》。这也是三国激烈征战下的产物。这中间气势最壮的就是《为袁绍檄豫州》。文章写于官渡之战前夕临阵对敌之际,为壮大袁军声势,陈琳以如椽之笔,处处以夸饰、奇丽之语,将袁、曹对比,尽力渲染袁军的威力无比及曹军的不堪一击,“雷震虎步,并集虏廷,若举炎火以焚飞蓬,覆沧海而注熛炭,有何不消灭者哉?”为此,有时还不惜夸大、歪曲,甚至编造一些骇人听闻、人神共愤之事。对此,刘勰也不免略有微词:“虽奸阉携养,章密太甚,发丘摸金,诬过其虐。”但不管怎样,层层烘托、铺叙,一气呵成,奔泻千里,效果自然非同凡响。《三国志?记载》了这样一仲故实,“袁氏败,琳归太祖。太祖谓曰:‘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琳谢罪,太祖爱其才而不咎。”这一事情就充分说明了其力量所在。不过,这种夸饰还是要有一定的现实依据,不能一味地无端生有,《檄吴将校部曲》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这一篇文章,据俞绍初《建安七子年谱》,作于建安二十一年(216),即伐吴前夕。这时,赤壁之战的失败虽已过了八年;但在魏国再一次攻打吴国时,又不可回避;这样,自难措辞,陈琳也不得不引以他辞,而曲为解释了:“是后大军所以临江而不济者,以韩约、马超捕逸迸脱,走还凉州,复欲鸣吠。逆贼宋建,僭号河首,同恶相救,并为唇齿。又镇南将军张鲁,负固不恭。”不管怎样,檄移是以声威、气势为重,这也是檄移的生命力所在,“必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追求声威凌厉,张扬骋辞之风。阮、陈二人也可能正因辞采飞扬而得以任命为掌书记;这是因为,一旦遇到国家大事,或涉外事宜,曹操往往让人捉刀代笔,而绝不会以《让县自明本志令》的语气、行文来写作军国书檄。《三国志》卷二十一《陈琳传》所载“军国书檄,多琳、瑀所作也”,裴注引《典略》说:“琳作诸书及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读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数加厚赐。”都说明了这种情况。在此也不妨考察一下这四篇文章对偶、隶事的比率。整个来说,檄文中偶对并不很多,整齐、工稳的偶对又少之又少。不过,中间出现的一个情形却不可忽略,语句虽不偶对,但确实在以骈偶之辞来运思成文,如上面的“以韩约、马超捕逸迸脱,走还凉州,复欲鸣吠。逆贼宋建,僭号河首,同恶相救,并为唇齿”,虽不对偶;但连续三个四字句并列,语气连贯而下,又是何等的整齐。对此,刘师培在《论文杂记》中曾有精到的论述,他说:“由汉至魏,文章变迁,约有四端。”其中之一即是:

东京以降,论辩诸作,往往以单行之语,运排偶之词,而奇偶相生,致文体迥殊于西汉。建安之世,七子继兴,偶有专著,悉以排偶易单行;即非有韵之文,亦用偶文之体,而华靡之作,遂开四六之先,而文体复殊于东汉。

这一点相当重要,一定意义上比单纯的对偶更重要,因为它足以代表时人思想的重要转变,即从无意为文、不甚重视到以文章为不朽、为勋绩的观念,再到以骋辞为手段达到这一目的。这种观念相当有力地促使文章骈俪化的发展。

章表:《文心雕龙?章表》载:“及后汉察举,必试章奏。左雄奏议,台阁为式;胡广章奏,天下第一;并当时之杰笔也。……曹公称为表不止三让,又勿得浮华。所以魏初表章,指事造实,求其靡丽,则未足美矣。至于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虽华实异旨,并表之英也。琳瑀章表,有誉当时;孔璋称健,则其标也。陈思之表,独冠群才。”这里,有两个问题:一、被称为“台阁为式”、“天下第一”的左雄、胡广章表是怎样的情形?二、既然魏初表章“求其靡丽,则未足美”,则为何曹魏时的章表迅速地向骈俪发展?

同类推荐
  • 枯荣家园梦

    枯荣家园梦

    本书内容包括:沉沦的国土、世纪末的忧思、倾听大地、温柔亡国、污染包围中国、谁在谋害大地母亲等报告文学及散文作品。
  • 如果你正年轻,且孤单

    如果你正年轻,且孤单

    如果你正年轻,且孤独。你总是期待有生之年时时精彩,生命长途遍布花树。于是所有的不辞辛劳、义无反顾,仿佛都有了意义。但来时的航船已远逝于迷津,旧地重游,青春落幕,人也换了面目。你我不忍苛责自己的单纯,所以无数的人总是一声唏嘘。我明白过往的遗憾已是东海逝波,唯有舍弃不该有的执念,才能与这世界好好相处。孤独是一枚陪你我成长的果实。吞下它。天高云淡,波峰浪谷,雪虐风餐,似锦前程,都需你我独自上路,不慌张,慢慢走,别回头。
  • 河水带走两岸

    河水带走两岸

    《河水带走两岸》共分为四辑,主要内容包括:沁河给了我天籁的声音、水在水之外活着、寻常中有别趣、高于大地的庙脊、繁华深处的街巷、风把手艺刮进了天堂等。
  • 阳光下的蜀葵

    阳光下的蜀葵

    《阳光下的蜀葵》为作者蒋殊的回忆性散文集,书稿回忆了自己在故乡的小山村生活的17年的点点滴滴。只有村庄,才能使其文字变得更加鲜活,也只有那些朴实可爱的村民们,才能使她的笔尖一次又一次的灵动。
  • 活着便要温柔相爱

    活着便要温柔相爱

    “活着便要温柔相爱”在这里并非进行时,而是时过境迁后的成熟回望,带着感性的体谅与祝愿。嬉笑怒骂的笔触里饱含热泪与深情,写尽爱情的穷形尽相、明亮忧伤,从炽热到冷却,从不甘到释然。故事里的她们会让你想起时光深处、曾经爱过却没有在一起的人,你会明白感情里存在多重形态,爱和偏执都是无法治愈的顽疾,不是付出就一定会有结果,也不是每个“为什么”都有对应的“因为”。人生怎么选都会有遗憾,别让错误的人浪费了最好的你。
热门推荐
  • 凛修传

    凛修传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这是个腥风血雨的时代,这是个玄之又玄的时代,幻气、仙法与护法凝聚在这里,这里便是——天魂大陆!
  • 25岁小公主

    25岁小公主

    活了小半辈子,安沐愿望就是很简单的一句话,想做小公主的时候有人宠,想做女王的时候能力够。我很喜欢你,却是再也不知道爱为何物。但是,并不依赖你。别人说的话我不在乎,但是若是让我感受到一丁点你对于留言的在意,你,就会变成那留言的一部分。
  • 武力不可当饭吃

    武力不可当饭吃

    她的武力值是无敌的,但她却像个普通人一样为那一日三餐而发愁。这其实就是一个为了吃饭而与饭钱斗智斗勇的故事。
  • 未春

    未春

    朱宏梅,江苏省苏州市人。2005年开始写小说,迄今在《山花》《长城》《小说界》等刊发表中短篇小说数十篇,2010年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指尖上的温度》。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协会员。花凌海家的花园仍然是三个月前的模样,只是两壁冬青老了,叶子看起来很厚实,肉肉的感觉。荣生趴在地上,将整个上半身插进了树缝,两条腿不停地扭来扭去。一只土色的蟋蟀罐,静静地傍着冬青树。叫啊,叫啊——荣生的声音像是从地底下传出来。快点出来!龌龊来西的。冷天哪儿来的蟋蟀?姐姐花盈衣站在青石石阶上叫。
  • 超神学院之刺客信条

    超神学院之刺客信条

    在其他人盲目追寻真相的时候你要记住万物皆虚在其他人被道德或法律束缚住的时候你要记住万事皆允我躬耕于黑暗,却服务于光明我是刺客我收割宇宙诸神的性命,那么有谁来收割我的性命!!
  • 叨贱小龙虾

    叨贱小龙虾

    一个蒸汽朋克和魔法交织的世界,一个群雄割据连年战争的时代,身怀刀剑双绝的当代名门传人“小龙虾”意外降临在了这个光怪陆离的异界。对他来说,除了造型熟悉的刀与剑,其他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当奴隶、做保镖、解放战俘、推翻暴君、一统大陆,再谈个绘声绘色的恋爱,这些事当然都要做了。但是能不能······“先让我用纯正的国骂叨叨两句好吗?”
  • 少年终究不是年少

    少年终究不是年少

    也许我们都不曾留意,逝去的日子里有多少曾经在意!我只是少年,但已脱离童年的我们,终究不再年少!下一个花季,我们又在哪里?
  • 自此

    自此

    爱情一定是美好的,只不过老天给每个人到拥有爱情的这条路会有长短。
  • 大主裁

    大主裁

    大二学生戴本钟有个小目标,要成为一个最伟大的裁判员,穿越到异大陆后不小心实现了……本书特供各种搞笑比赛,轻松、恶搞、热血,天龙直体后空翻三周,直接膝盖落地……求推荐、求收藏!
  • Washington Masquerade

    Washington Masquerade

    Adam Burns, Washington Post columnist and controversial presidential critic, is dead. With no clear circumstances, speculation, gossip, and rumor flood the media—was it accident, suicide, or murder? Conspiracy theories run amok, accusing none other than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Was Adam Burns the target of a government hit squad? Did someone decide to silence his diatribes once and for all?Fiona Fitzgerald, an unlikely hero in Washington D.C.'s blue-collar, predominantly male police force, is entrusted with unraveling Burns' death. Born into the elite social circles of the nation's capital, and with privileged access to what lurks behind the pristine fa?ade of the political establishment, Fiona is determined to expose the chicanery buried under prim rose bushes and concealed within the ceaseless Washington Masquer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