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927200000001

第1章 代序:袁哲生的寂寞与游戏

张大春

我们为什么写作?一个看似寻常的问题,其不寻常处在于提问者设定了一个共同的主词:我们。我们可以是指同一个语种、同一个社会、同一个时代、同一个文类、或者是同在一个社团、街坊、协会或者同一张茶几酒桌上对话之人。这个问题一定也有着言人人殊的答案。仅就我记忆所及,无数张杯盘狼藉的桌上,就摊着“求偶”“成名”“谋生”“创造”以及“寂寞”这么些语词。

袁哲生生前与我倾谈无数过,没有一个话题不落实,除了“为什么写作?”这个大哉问。然而,也是在这个话题上,他向来噤然无一语。我们最后一次交谈是在电话里,他当时担任《FHM男人帮》杂志的总编辑,刚刚出版了四册《倪亚达》。书已经系列出版了四本,据说销售还不恶,而且有机会改编成电视剧,有相当可观的市场预期。

我在书架前来回踱步,听他说起“倪亚达”这个男孩主角的设定,说了很久─特别是“倪亚达”和之前十多年我所创造的角色“大头春”之间的关系;哲生似乎带着些其实不必要的不安之意,支支吾吾地表示:“倪亚达”只不过是“大头春”更幼稚的延伸版。而我则不怎么体贴地反问了一句:“如果不满意,为什么还写那么多部呢?”他嘻嘻笑着说:“大概是为了赚钱吧?”

刻意把生命中原本具有高贵感的动机说得可笑不堪,似乎是哲生的习惯。然而,几个月之后,传来哲生自缢的消息,令我不觉惊骇而黯然。这个看来随时都可以自己开玩笑的汉子好像一直都敏感、脆弱而容易受到无法平复的伤害。那么,我伤害了他吗?“如果不满意,为什么还写那么多部呢”这话伤害了他吗?

重读哲生的两本遗作,多多少少有追问“为什么”的意思,只不过追问的不是写作,而是寻死。我可以先公布结局:即使尽我余生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重读他所有的作品,仍然不可能找到他放弃活着的原因。

这使我不得不想起一部电影:《时空拦截》(Jacob's Ladder)。老实说,电影故事梗概很难讲得完整,影像意图也不容易说得明白,被归类为惊悚片当之无愧,因为片子结束的时候观众大约才意识到,电影一开始那个像是从越南战场上历劫归来的主人翁其实并未归来,他的生还只是死前的谵念渴想而已。经过导演堆叠架构、穿插藏闪的无数暗喻和象征,我们大约才能发现:《圣经·创世纪》第二十八章第十至十二节被用以为典故的片名所含藏的意旨。

《圣经》本文如此:“雅各离开别是巴往哈兰去。日落时,他来到一个地方,在那里过夜;他搬一块石头作枕头,躺在地上,睡着了。他梦见有一个梯子从地上通到天上;梯子上,上帝的使者上下往来。”

而在观影过程中每每被视为鬼魅灵异的角色,正是天梯上“上下往来”的“使者”;只不过导演Adrian Lyne让这些“使者”融入了主人翁记忆、虚构、妄想中的生命遭遇。我们看到了最后一个镜头,不由得骇异:啊!原来主人翁早就死了。或者:原来主人翁是个疯子,他根本没有上战场。或者:……

Adrian Lyne故弄玄虚,是为了打破惊悚片中那些狼人、幽灵、怨鬼的老套,让现实在世的尖锐暴力成为比死亡还可怖的隐喻。但是在哲生诸多零落的短篇(以及尚未组装完成的烧水沟系列),已经可以看出端倪:他的故事也有一个巧妙的掩饰:那些看起来说不完的、老是周旋于青春期天真乡村风景之间的成长故事,总是窥探着死亡。

《寂寞的游戏》(1998)描写的是主人翁“我”十三到十四岁间的成长经历,破碎而凌乱的叙事线并没有引导读者发现“我”究竟如何获得现代小说一向会带来的启悟(epiphany),整篇故事围绕着一个走不出去的困境,我们甚至不知道那困境的本质是初次萌发、懵懵懂懂的爱情?还是充满了荒谬折磨的教育体制?还是令“我”容易沉溺其间的“一些不副实际的胡思乱想”?唯一明朗的线索是一再重复,且使“我”难以自拔的一个场景:

我就这样躲躲藏藏了许多年,直到有一天,捉迷藏的乐趣就像一颗流星,眨眼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那天,我躲在一棵大树上,等待我的同伴孔兆年前来找我;我等了很久,一直等到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幸福的感觉随着时间慢慢消失,终于,我看到孔兆年像个老人似的慢慢走过来。他慢条斯理地站在我藏身的大树底下,看看右边,又看看左边,然后,倏地猛然抬起头来——我还来不及尖叫便怔住了。他直愣愣地望着我,应该说是看穿了我,两眼盯着我的背后,一动也不动,令人不寒而栗。我从来没有看过那样一张完全没有表情的脸,和那么空洞的一双眼球,对我视而不见。

看似幼稚的游戏,竟然带来沉重的发现:经由同伴的“看不见”,“我”所体会到的,却是“自我的不在”。

这一场捉迷藏的游戏结束在这样几句悲伤的话语上:

接着,我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蜷缩在树上,我看见自己用一种很陌生的姿势躲在一个阴暗寂寞的角落里,我哭了。

这篇小说的结局很有《麦田捕手》(The Cather in the Rye)的风味,“我”拿着行李,逃课逃家,前往中影文化城,准备去参观他很久以前就想去逛的蜡像馆。“我”从驾驶座前方的后照镜看见自己的笑容。“我”笑得很自然,很诚恳(这笑容──作者在前后两段中重复书写了两次──),可是主人翁接着透露:“因为错过了开放参观的日期,所以没能进去。”他只能“从一堵白墙上的石窗格望过去,只隐约看到一些角落里的人物,还有盆景、假山、鸟笼等等全都纹风不动,红色的夕照从窗格弥漫进去,把所有的东西都糅合在一起。我注视了许久,直到它们熔化成一团火焰,不留一丝灰痕……”

错过了开放时间,显然来自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在《都柏林人》(Dubliners)里的短篇《阿拉伯商展》(Araby)的结局,阿拉伯裔的都柏林小男孩每每被心仪的女孩建议,应该去看那商展,小男孩错过了开放时间,却在紧闭的商展茶色玻璃门上忽然“看见”了自己的肤色。乔伊斯的暗喻极为隐晦,而袁哲生的暗喻则更加沉埋;我只能说:他不被看见的自我,似乎也和他想要、却无法看见的对象一同化为生之灰烬了。

然而这可能只是一个理解的开端。

写于1995年、令哲生声誉鹊起的《送行》叙述了一家两代三口(一个即将出海的厨工,和他因逃兵被捕的长子,以及不得已而得寄宿在港市中学里的次子)在一列上行火车上无言而苍凉的送行。

看来和大部分哲生的小说十分类似,这个短篇仍然压缩了情节的开展,我们看不到一般习见的因果叙事,佛斯特那著名的“国王死了,于是王后伤心而死”铁律似乎失效。读者甚至会讶异:那个身为青少年的次子,在一夜之间经历两个至亲的亘远分离,为什么会那样冷淡、甚至那样冷酷地只顾着买棒球手套、辗转打听暗恋的女童、买热狗大亨堡以及逗弄陌生的儿童。而且,这些事为什么看来和送行无关?

倘若将发表于三年后的短篇《父亲的轮廓》比附而观,《送行》的轮廓也许会更清晰一些。《父亲的轮廓》只有三千多字,给人一种非小说的压迫感。从模拟写真的叙事语气来推敲,显然哲生希望他的读者将此作视为作者亲身的遭遇。一个腼腆、和善的父亲可能是世上唯一察觉儿子有自杀之念的人,他所能做的,也只有在儿子备受压力或斥责之后来到他正在假寐的房间,拉开椅子坐一会儿,留下一点零用钱,以及不时会出现错字的勉励之语。

拙于言辞的温柔父亲终于还是离家出走了─比起《寂寞的游戏》中的“我”要严重得多,这位逃家的父亲由于得到了一大笔遗产而出走、而沦落、而死于不知道是否出于蓄意的车祸。这个看似非常戏剧性也不免庸俗的事件所导出的小说结尾,却翻新了现代主义作手经常卖弄的神悟手段:

突然有一个晚上,当母亲走进来的那一刻,我从床上坐起来,叫唤了一声:“妈!”我听到母亲立在门边的黑影渐渐发出沉重的呼吸,过了不知道多久的时间,母亲的轮廓开始颤动、啜泣起来。我对自己突如其来的举动感到十分后悔,不知该如何面对这个终于到来的时刻。

母亲仿佛一个做错事的小孩那样,将门重新掩上、离去。我的眼前又恢复成一片黑暗。我坐在床沿,紧握双拳,心中又重新燃起了一股想死的念头。

叙事者兼角色并未因故事的展开而获得启悟,他只是重新陷入原始的困境。这个“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处境是最深刻的悲哀。由此也可以看出:由《秀才的手表》《天顶的父》《时计鬼》三篇所构成的“烧水沟系列”(如果本来有此一书名的话)其实是不可能完成的。不可能完成的原因也很明显:哲生已经写成的三篇也都没有展开任何系列作所应该展开的内在意义。他试着运用一个虚构的台湾农村边缘人物所渲染出来的现实主义描述手段,煅接上以闹剧情节(或动作)所形成的滑稽突梯的超现实风味,再混合上妖魅鬼怪的佐料,让一群乡村少年和他们困守穷乡的祖父母上演着一幕又一幕送往迎来的死亡和离别。

叙事者兼主人翁的父亲(外省仔)和母亲始终没有出现在现实的情节之中,“我”、“我”的外公黄水木、阿妈(外婆)、邻居火炎夫妇和他们的儿子武雄和武男、算命仙仔阿伯公、老师、牧师、以及分别在不同篇章里扮演单篇主角的秀才、空茂央仔以及名字谐音“有死人”的神秘同学吴西郎……他们之间缺乏内在的、有机的联系,非常接近电视连续剧(尤其是喜剧)中常见的“个性/情境”双重设定─质言之:就是将角色与环境在通俗社会的规范或风俗、习惯价值体系里稳固下来之后,让情节追随个别人物之间相互冲突的意志而展开。在通俗剧里,这一套作法可能是市场安全的保障,因为剧情既不可能违逆观众对于角色的预期,也不可能挑战观众的基本价值观。

哲生看似对于这个类型的书写有一些期待,他试着从《送行》《寂寞的游戏》《父亲的轮廓》《密封的罐子》那种拔除情节、剪断因果的风格手段中脱出。倘若大胆假设他有什么仿习的对象的话,我会想到李永平的《吉陵春秋》。

然而李永平的东马雨林中还有生意盎然、元气淋漓的人物,至于哲生的烧水沟则不然,请容我借用《密封的罐子》来解释。

《密封的罐子》叙述了一对从师专毕业的男女,于毕业旅行时来到一座偏僻的小镇山城,发现一座荒废的日式木屋。他们住下来,在山城的小学教书,清静度日。山居三年左右的一个元宵节,他们受到邻家小孩提灯游行的鼓舞,也做了铁罐灯笼,到山里游行了半夜,“他们像两只迷路的萤火虫在黑夜里寻觅那群小孩子,直到点完了所有的蜡烛,都没有找到。”就在那天晚上,始终未曾怀孕的妻子固执地失眠了,她提议玩了一个游戏:各自写下一句最想告诉对方的话,装在一个玻璃罐子里,埋在土中,“过二十年之后才可以挖出来,看看对方写了什么。”

不幸的是,妻子在婚后七年过世。又过了一年,他想起了那个游戏──游戏当时,他投入密封的罐子里的只是一张空白的纸片,而早逝的妻子不知道吗?哲生如此写道:

月光下,他举起那个密封罐子,光线穿过玻璃。他看见罐子里只剩下一张纸片,还未打开盖子,他便已经猜到了:剩下来的必定是他当年投入的那张空白纸片。

他知道,在埋完罐子之后,妻必定曾经背着他挖出罐子,取出纸片来看。当妻发现他投入的只是一张空白纸片时,就把她自己的那张给收走了。

这不只是一个在爱情关系中因失望愤懑而激动的情绪,丈夫明白了这一切之后的反应是:“他笑了。”

这是一篇温馨而恐怖的小品。哲生利用一次“及时的亡故”解决了一个妻子终身漫长的失落和痛苦,丈夫的爱与温柔,具现在那笑意之中──

游戏结束了,或者说,才刚刚开始就结束了。他想起了那个不太遥远的元宵节深夜,在回家的路上,妻仍旧焦急地提着火光微弱的灯笼,想要寻找那一群邻家的小孩。当时,他走在妻的背后,看见她拖在身后的黑影在山路上孤单地颤抖着……

现在回想起来,早在那个提灯的夜晚,妻便已经离他而去了。

对于哲生来说:“烧水沟系列”应该就是那山间小路上照亮些微夜色的灯笼。由于步履不稳而看似孤单颤抖的背影,或可能是出于生与死的渴望都过于纠结,他在哭与笑之间徘徊,落得啼笑皆非。

毕竟,后来他还是像《父亲的轮廓》里那个逃家的父亲一样,决定离开了,生命看来自有其庄严的出口,不须要烧水沟的闹剧了。

同类推荐
  • 那座岛,那些事儿:(二)夜市篇

    那座岛,那些事儿:(二)夜市篇

    在台北的夜市,你能找到任何东西——来自已经去世的人的短信,催情剂和隐藏的秘密。那些我们难以忘怀的问题,在这里能找到答案,有些发现或许还会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那些关于爱和失去,生和死的故事。这是由台湾作家和住在台湾的外国作家共同编写而成的短篇故事集,涵盖多种题材,就像在台北夜市上的小吃一样新鲜而丰富。
  • 波斯王冠传奇

    波斯王冠传奇

    大唐宣宗年间。日已偏西,几匹快马驰骋在长安城内的朱雀大街上,马上骑手个个年轻英俊、神采飞扬。跑在前面的马上端坐着一个文雅的书生,到了十字街口,他勒住马缰,逡巡着回望身后男子,疑惑地问道:“十二郎,你说的地方就在这里么?”身后的年轻人骑着一匹神骏的白马,背负弹弓,身穿浅黄色轻麻衣,襟口随意敞开着,整个人看上去有说不出的俊朗洒脱。他点点头,一指右手边:“李公子,我家在靖善坊,再走几步便到了。”
  • 死亡征战:中国援非抗击埃博拉纪实

    死亡征战:中国援非抗击埃博拉纪实

    一部讲述中国当代英雄的故事,是一部张扬中国援非医疗队员们的崇高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彰显中国形象、中国风范、中国气魄的英雄史诗。
  • 换个姿势

    换个姿势

    李治邦,1953年5月出生于天津,河北省安平县人。1970年入伍,1978年转业到天津市群众艺术馆工作。研究馆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天津作家协会文学院签约作家,文化部优秀专家。出版长篇小说三部《逃出孤独》《城市猎人》《繁花落尽》,散文随笔集一部《我所喜欢的美丽女人》。中篇小说100多部,短篇小说100多部。2002年获得天津青年作家大奖的提名奖,与人合作的电视连续剧《苍茫》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无场次话剧《希望之歌》获得文化部"群星奖"银奖;四幕话剧《下一站幸福》;三集广播剧《咱们工人》获得全国广播剧"政府奖"银奖。所创作的小品《邂逅》获得全国戏剧小品比赛银奖。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新华文摘》《作家文摘》等选载。省日报要闻部主任张马来不到四十岁,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形象,有人说他长的极像瞿秋白,架着一副眼睛,白净的脸,颧骨比较高,把文人的酸气陡然表现出来。
  • 皮影皮影活起来

    皮影皮影活起来

    夜幕中,奶奶看到我爷爷驾着金碧辉煌的马车朝她驶来,他欢快地唱着。我们家戏箱里的众天官都簇拥在马车旁迎接我奶奶。奶奶现在急着要告诉我爷爷:他的皮影要唱到省城去了。秉浩是个好接班人。比他强多了。奶奶脸上淌着笑。
热门推荐
  • 对其放手

    对其放手

    我的一生一直在握紧每一双手,十分的痛苦,有时真的想放手,可又放不下,不管是面对友情还是爱情,尽管每一次都想放手,但最后一刻我总会抓住虚假的希望,一次次的恳求,最后……也只是一个结局。最后我决定放手,对其放手,给他们解脱,也同样给自己解脱,尽管泪水已经滴落,也请像雨水一样洗刷那份痛苦,因为到最后就会发现放手是最好的决定。放手真的是一个艰难却无比正确的决定。
  • 盗墓笔记:搜宝奇兵

    盗墓笔记:搜宝奇兵

    出身矿山世家的韩风在清早听到了自家矿山发生灾难的消息,父亲葬身在矿山之中,而死难矿工的家属受到有心人的挑唆而前来闹事。在混乱中一些杀手打伤了韩风,老管家福伯竟然暴露出雄厚的实力,带着韩风远遁千里……
  • 横刀立马闯三国

    横刀立马闯三国

    道不完的三国,数不尽的风流。一部三国演义,多少风流人物,且看立马横刀,何人一战
  • 绝世娇妻:废柴小姐要逆天

    绝世娇妻:废柴小姐要逆天

    没有人一开始就是废柴,有的只是被掩盖的天赋。当他拿着枪对准她的心脏时,她痛得快要窒息。“你有爱过我一分吗?”“抱歉,如果我们之中非要活一个的话,那么这个人绝对不会是你。”她发誓,若有来生,不再相信爱情。可是……人前的他高冷霸气:“谁敢伤王妃一分,我变灭他满门。”人后的他撒娇可爱:“夫人可否看在你家夫君今天如此威武霸气的份上,给个亲亲呗!”九王爷,说好的冷酷无情呢?!说好的高冷霸气呢?!你的王爷架子呢?!难道都被狗吃了吗!!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50种最有益于净化空气的室内植物

    50种最有益于净化空气的室内植物

    你离植物越近,你得到的好处越多,你种的植物越多,净化空气的效果越明显,你种的植物品种越多,净化空气的能力就越强大本书在适合家庭环境栽培的众多植物中根据植物的净化空气的能力、易养程度、室内观赏价值、增加空气湿度方面的综合排名,精选出50种最适合室内栽培的植物,并从植物科普知识,外观形态,养护方法等方面对这些植物加以详细介绍。特点是每种植物配以多张精美图片。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译文经典)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译文经典)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马克斯·韦伯的重要著作,它通过考察基督教的经济伦理观,探讨了宗教文化对于英美等国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以及它们的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由此,韦伯试图回答:近代资本主义为什么仅仅出现在西方,而同时期的东方却呈现出停滞之势。
  • 修得永生

    修得永生

    天地有传说,鸿蒙是为始,混沌育万物。宇宙著天书,名创世!微末之中,浩辰偶得至宝,得以重聚丹田,踏上成为强者的道路。路途的终点是永生?是毁灭?浩辰不从得知,但若不奋力修炼,层出不穷的敌人只会将他淹没。浩辰:“我必要扶摇直上,修得永生,将沿路的敌人斩于剑下。”
  • 再厉集

    再厉集

    《再厉集》是由邹韬奋创作的,要纪念抗战时期的再接再厉的精神。
  • 女帝无上崛起

    女帝无上崛起

    夏钰,《星域江湖》大夏皇朝第九公主,封号太平。一年前前往药仙谷拜师学医,归来后,皇子与其他公主们发现,一向最为文弱的小九变了。“学医是救不了队友的……”“我可不想成为惹不起啊!”“啊,我这么美我不能死……”“什么,男玩家想从我这获得任务?去去去,一边去……”“漂亮的女玩家……一整个帮派的女玩家?嘿嘿嘿嘿嘿……”……“快快快,快拦着小姐,她她她又要去砍人了!”异族入侵,大夏皇朝岌岌可危,旭日高升,一刀砍来,天外飞……仙,某因神秘作者之力进入广大变身大军的女帝:刀在手,跟我走,砍遍天下断更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