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011200000001

第1章

来源:《作家》2016年第03期

栏目:记忆·故事

如果生命重来一次,我不知道张季鸾先生还会不会选择新闻,让自己的命运和一张薄纸紧紧连在一起,至死仍不分开。

1942年4月29日的风光早已成了纸上的记忆和老人心中的往事,一切坚如磐石的赞誉都已经风化成了泥土。“文坛巨擘,报界宗师”的辉煌已经羽化成为一堆白骨。

所有的白骨都无法还原一个人的音容笑貌和身形血肉,后人只有在遥远的民国故纸堆中寻找张季鸾的精神。如今交通方便,到达民国的时间仅在一夕之间。我在北京城中的《民立报》社,看到了1913年的张季鸾。这个清瘦矮小的陕北汉子,一袭深色长衫,步履从容,举止纾缓,俨然一介江南书生。这个形象,张季鸾先生无意中保留了一生,三十年后他在香港《大公报》社的靠背藤椅上,依然塑造了一介书生清瘦挺拔的风骨。虽然严重的肺病让他身体虚弱,面容憔悴,但他的长衫、布鞋和庄严的神情以及手中的那支笔,使一个书生永远定格在民国的时光中。

“文坛巨擘,报界宗师”“精诚爱国”“功在国家”,这些超越政治为国共两党共同的赞誉,是张季鸾死后的哀荣。九泉之下的人没有知觉,但是活着的人却可以感受到这些文字背后的重量。这些往往与“英雄”这个名词相互关联互为逻辑的评价,对历史隔膜的后人最容易到抗日战争的沙场去寻找悲壮的情怀,少有人知道,这些分量像大山一样重的赞颂,却是一个手握狼毫在纸上发声的文弱书生的悼词。

这些让后人惊叹的哀荣,被70年的岁月彻底风干了水分,我只在坚硬的石头上读出了“著名报人”四个真实的汉字。“著名”,是别人的评价,“报人”,才是他真实的身份,一个贯穿了他全部人生的职业。

一个人的一生,写在纸上,却要经过七十多年的磨难,才能水落石出,盖棺论定。

张季鸾倒下去的地方,离战场很远。医院不是产生英雄的场所。他倒在一张名为《大公报》的纸上,张季鸾死后的哀荣,超越了政治和政党,那些到达顶峰的赞美之词,让一个在报纸上说话的文弱书生创造了奇迹。

1941年的重庆不是敌我相争的前线,但是病床上的张季鸾听到了日本侵略军轰炸的巨响。这个生命进入了倒计时的书生,胸中还在涌动着报国的情怀。病入膏肓的张季鸾,连握一支笔的力气都耗尽了,然而,当王芸生走进病房的时候,他却突然有了精神,他对王芸生谈起了日本飞机对重庆的大规模轰炸。

作为《大公报》的同仁,王芸生深深了解张季鸾的性格,他没有回避张季鸾关心的话题,用沉重的语气说:“最近重庆很沉闷,我们何以报国人啊?”

发生在1941年8月重庆病房里张季鸾和王芸生对话的描述,是2015年的非虚构散文以及一个不在现场的写作者无法胜任的任务。幸好,我在徐百柯先生的《民国风度》一书中找到了历史的记录:

张季鸾说:“芸生,你只管唉声叹气有什么用?我们应该想个说法打击敌人。”王芸生回问:“敌机来了毫无抵抗,我们怎么可以用空言安慰国人打击敌人呢?”

突然问,本已极度虚弱的张季鸾拥被而起,兴奋地说:“今天就写文章,题目叫《我们在割稻子》。就说,在最近十天晴朗而敌机连连来袭的时候,我们的农民在万里田畴间割下黄金稻子,让敌机尽管来吧,让它来看我们割稻子。抗战到今天,割稻子是我们第一等大事。有了粮食,就能战斗。”

一个垂死病人在回光返照中的遗言,在王芸生的笔下变成了《大公报》第二天的社评。

《我们在割稻子》这篇抗日文章,随着影响很大的《大公报》进入政府机关和平民百姓,它在抗日军民中激起的爱国激情和抵抗精神,像一颗威力巨大的炸弹,搅动了沉闷的陪都。

张季鸾的生命化作了死水中的最后一个波澜,18天之后,这个临死仍不忘抗日的书生闭上了眼睛,他用平实的遗嘱为自己的生命最后封棺:“余生平以办报为唯一之职业。自辛亥以还,无时不以善尽新闻记者天职自勉,期于国族有所贡献。”

“报人”,这是张季鸾对自己一生身份的认定。一个报人一生的轨迹,已经记载在白纸黑字中,是非曲直,一目了然。

张季鸾文字犀利,但他的目光却无法看到身后的热闹。甚至那些雪片一般飞来的唁电,也不能让他轻盈的脚步踩上。战时中国的最高领袖蒋介石在唁电中赞扬:“季鸾先生,一代论宗,精诚爱国,忘劬积瘁,致耗其躯。”毛泽东、王明、博古、吴玉章、林伯渠联名致唁电说:“季鸾先生坚持团结抗战,功在国家。惊闻逝世,悼念同深。”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评价:“季鸾先生,文坛巨擘,报界宗师。谋国之忠,立言之达,尤为士林所矜式。”在这些非同一般的文字背后,1941年的西安市民还在祭奠的现场,看到了蒋介石、周恩来凝重的身影。

这些唁电,超越了简短凝练的评价,它们代表了国共两党的态度。唁电的每一个汉字,具有共同的意义指向,它们用最温暖的感情,弭平了巨大的政治鸿沟。政治的分歧,政党的争斗,在一个羸弱书生的灵前突然消失。

祖籍榆林的张季鸾,最后安息在西安。榆林和西安,虽然都属陕西的黄土,但630公里的遥远距离,不知能否让他的乡音和情感到达埋葬着父亲灵骨的故土。我没有找到张季鸾为何弃榆林葬西安的原因,故纸中的风水说不能让一个散文作者信服。

张季鸾的公祭场面被半个世纪前的老人记录在脑子里。竹林村的村民邢玉明说,59年前的葬礼称得上是方圆几十里的大事。这个76岁的老人很多事情都忘记了,但对那场公祭却记忆犹新,那个场面中的人物不时就来到了他的梦里。

那是邢玉明老人一生中见过最多的人和最大的官。客人川流不息,周围几个村的厨子都被请来,数不清摆了多少张饭桌,一帮客人刚刚离开,又一帮新的客人到来。那些空酒缸,层层叠叠,摆满了整整一个院子。城里的戏班第一次来到村里,那个戏台上,几个日夜,走过了中华历史上所有的帝王将相,村民们阅尽了五千年的才子佳人。

公祭仪式在军乐队的演奏中开始,那些闪耀着金子般光泽的乐器,村民们叫不出名字,这让与乡间唢呐锣鼓铙钹打了一辈交道的民间乐手们惭愧,乡下人没有听过如此整齐壮观的声音,山呼海啸,那些专门用悲凄的挽歌为死人送行的乐手们瞬间就震憾了。

三千多双迎灵的脚踩在竹林村的土地上,一大片正在灌浆的麦子倒伏在四月的阳光里,它们为了一个国共两党共同赞扬的报人鞠躬尽瘁。

这个时候天上突然来了几架飞机,乡民们惊慌起来,飞机贴着树梢,巨大的阴影就像死神一样擦着他们的头发。谁知炸弹并没有落下来,那些参加公祭的宾客们也没有一个慌乱。竹林村的乡民们终于知道,那是中国军队的飞机,它们是国民政府专门派来护卫葬礼的。

邢玉明老人如今老眼昏花,只能听见贴在耳朵上的声音。但是,59年前的时候,他耳聪目明,蚊子从他眼前飞过,他能辨别出雌雄。那一天,他看见了蒋介石和周恩来,这两个分别代表国共两党的伟人,出现在了张季鸾的葬礼上。

邢玉明眼里的蒋介石,穿着白色衣服,头戴一顶小帽,宋美龄夫人则穿着粉红色的上衣,白色的裙子,头上的帽子像一朵打碗碗花。那是他平生见过的最宏大最庄严的场面,这一切,都是为了那个名叫张季鸾的书生。

军乐队的演奏停止之后,竹林村就安静了下来。邢玉明和他的乡亲们,亲眼看见一座气势非凡的陵墓,在村子东头的土塬上,春笋一般从泥土中钻出来。除了皇帝,没有谁的陵墓能与这堆黄土相比。那座占地40亩的巨大陵园,没有一点阴间的鬼气,周围的围墙隔绝了世俗的嚣闹,大门口的巨型石柱,彻底脱去了凡俗之气,无数青砖铺成了一条大路,通向陵园深处。那些台阶,一级一级连接白云,通往天堂。天堂的入口处,就是那块石碑。石碑上有字。天下人都以为,和这座气势非凡的陵园相协调配套,墓碑上的文字一定是锦绣文章,字字珠玑,誉满天下。然而,“中华民国故报人榆林张季鸾先生”寥寥14个简朴的汉字波澜不惊地印在阳光下,没有评价,没有情感色彩,此时的大地像一张宣纸,为一个办报书生的一生画上了一个最圆的句号。

没有人的坟墓和军人武器产生关联,只有张季鸾的陵园例外。

公祭仪式上军乐队的演奏余声刚刚停歇,就有一个连的军队开进了竹林村。全副武装的军人与张季鸾的陵园连在一起,陵园里那些秦岭松、柏树、槐树和法国梧桐以及张季鸾的坟墓一起成了冷血兵器的保护对象。从此以后,牛、羊无法进入,当地村民,摘片树叶子,都会失去自由。

西安郊区的竹林村,是一个报人盖棺的风水宝地。然而,对于日后的波折来说,空前的哀荣并未为张季鸾的一生论定。所有来自政党、政治的最高评价,都不如《大公报》同人们书写在黑色挽联上的16个坚硬汉字:千载事功,日诚日敬;一生心血,为国为民。

同类推荐
  • 纪念我的朋友金枝

    纪念我的朋友金枝

    《纪念我的朋友金枝》收录了金仁顺的短篇小说《纪念我的朋友金枝》《彼此》《云雀》《在敦煌》等篇目。金仁顺的作品多关注都市女性的情感,以精准细腻的文笔呈现女性的心理和生存状况。这些作品在审美风格上是古典主义或唯美主义式的,没有现代小说常见的那种夸张的张牙舞爪的叙述或技术游戏,语言上极其干净、内敛、从容不迫,没有丝毫拖泥带水的修饰成分,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
  • 老铺子

    老铺子

    已失去理智的易俊伟一拳砸在易大钧的身上。咚的一声,满屋的人大惊失色。易大钧可是天锡堂威不可犯的店主,四方闻名的神医啊。众人闹上来就要动手,黑子轩眼疾手快,一个老虎扑食的拳法把易俊伟啪的一声打趴在地上。易俊伟趴在地上又开始哭,我不管,我当不上药铺掌柜,一天必须一碗土。不然,我就一把火烧了这药铺子。易大钧又一阵眩晕,倒在地上……正是1949年的前夕,城门外又一轮日头探着红脑袋伸出头来,金黄金黄的,耀得百年老药铺天锡堂里里外外暖洋洋的。门脑的牌匾刚刚刷新,黑底金字,上面有三个头大的馆阁体楷书,天锡堂。
  • 死神从背后来

    死神从背后来

    困扰全球的悬疑谜案。寻找中国的福尔摩斯!阴谋弥漫,疑云笼罩,谁能破译?亲临案发现场,撕开罪恶假面,揭露离奇谜团,还原真相清白。如果你有敏锐的洞察力。细致的发现力,周密的推断力,宏观的把握力,以及广博的知识,严密的逻辑。冷静的大脑,超出社会平均线以上的智能,并且谙熟心理学、法理学、刑侦学,有基本的防身自卫能力……或者你仅有好奇心,仅有一副侠肝义胆,仅有对悬疑推理的一腔热血,仅有……那就来挑战一下吧!
  • 密室

    密室

    一切的偶然都是必然——致所有“不可能”的杀人案件。没有出口的迷宫,凶手就在拐角处,7个不可能的杀人案件,7个深埋心底的无限怨恨……就像一只巨大的食人花,用妖娆的美梦编织一张大网,只等你掉入的那刻,了无痕迹地将你消化干净……
  • 藏秘诡事之奴奴花卡卡

    藏秘诡事之奴奴花卡卡

    大惊爆!!独家披露藏史数档封存猛料格萨尔王曾密令大将军巴奔达东建造了一个山庄。山庄里,有一幅巨大而诡异的壁画,画中的地方,就是“奴奴花卡卡”……1962年,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爆发,两个经过乔装打扮的印度人偷偷来到拉萨东北部的卡多寺,携带了一张可以在世界各国银行通兑的巨额支票,只为了借走卡多寺那只诡异的“阎罗王磨盘”。可惜,他们最终却无法再回到印度。也是在这一年,一位伏藏师于意外中得到了一本缺失的经文,这本流失的古卷一直等到三十六年过去,才终于显露出了它留存于世间的目的。
热门推荐
  • 轻风入耳

    轻风入耳

    重要的事说三遍:李小波是女生!!!李小波是女生!!李小波是女生!李小波和林橙从小学四年级就认识了,她从来没有想到她会和他认识这么久。她总以为他们会在未来的数个路口分开,不是初中就是高中,或者是大学。她也从来没想到她会见证一个男孩的成长,从那个低着头,不发一声默默坐在一隅的小男生,到舞台上那个一举一动都引人注目的大明星。
  • 黑暗的家伙拯救黑黑的世界

    黑暗的家伙拯救黑黑的世界

    平凡上班族沈迁背负着诅咒的命运,落水之后却意外得到前世的传承,醒来之后发现自己躺在天道家里,也变成了可爱的女孩子。不过命运却从未改道——超越一切之后也无法否定/扭转自己的过去。
  • 破解财富密码-实现财务自由的自助读本

    破解财富密码-实现财务自由的自助读本

    本书为你讲解与财务相关的理论知识,以使你更接近财富;帮助你树立起全新的财富观,以使你改善自己现在的财务状况,一步步走向财富……本书从财富理念、理财规划、具体操作、投资选择等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的论述,是一本能够帮助你实现财务自由、从此不再为金钱所窘的工具书。
  • 莫让韶华付了流年

    莫让韶华付了流年

    墨韶华的娘亲曾经告诉过她,凡事要忍让,莫争莫抢,她照做了。可是为什么自己都这么低调了,还是有那么多的麻烦上身呢?不过是一个填房而已,又有什么资格在自己的面前炫耀?不过是在雪天的时候救了一个小子,这小子还赖上了不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希望我们能上一座大学

    我希望我们能上一座大学

    十五岁的王佳萌和十六岁高子元是同桌,王佳萌的学习成绩特别差,可是高子元每次都比王佳萌多出五十分,但是高子元总是对王佳萌说,嘿!有我在呢!当然王佳萌唯一的愿望就是和高子元上一座大学。
  • 王妃休夫-誓做守财奴

    王妃休夫-誓做守财奴

    “琪琪,我要结婚了,哈哈,我终于要跟于浩结婚了。”结婚礼堂里,穿着婚纱的我兴奋的脚都有点发抖了。“好了金子,你都笑好几天了,有什么值得高兴的?“这已经是好友琪琪的第一百八十遍抗议了。“人家高兴嘛?你知道我等这天等得多辛苦吗?”我忍不住又开始傻笑了起来。“是啊……。是够辛苦的……。为了他,你连做医生的资格都自动放弃了。那可是你的愿望……。”好说着说着,好友又开始骂起我来了。……
  • 爱到极处成陌生(微阅读1+1工程·第五辑)

    爱到极处成陌生(微阅读1+1工程·第五辑)

    陈志宏创作的《爱到极处成陌生》是“微阅读1+1工程”这套书中的一册,收录了《烟酒癖》、《八面旗帜》、《离开,不是不爱》、《嫁鸡随狗》、《幸福的麻辣汤》、《裸奔》、《别以为我不会私奔》、《第三副碗筷》、《有事,回来》、《葡萄架下》、《爱是一生的学习》等故事。
  • 武炼天穹

    武炼天穹

    一个少年的热血之旅,两世情缘的纠纷,为红颜丶为兄弟丶为家族,为了他应该守护的那些人,他愿意武炼天下,与苍生为敌。既然上天给了我重生机会,那么前世未能完成的夙愿,今世将不留遗憾。
  • 我的无敌超能女帝老婆

    我的无敌超能女帝老婆

    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人前是统治大陆无尽疆域的女帝大人,人后是妩媚娇柔小女人。美貌无双,武力无敌,表面上的盖世女帝,只有很少人知道,她成功的背后有一个男人。一个掌控一切,包括女帝大人本身的男人。
  • 快穿之我弟总想追杀我

    快穿之我弟总想追杀我

    (无CP)任务繁忙还要时刻提防着身后小尾巴明目张胆的“暗杀”,这本来应该是一件让人烦恼的事,然而对于弥央乐而言不过是饭后的小小娱乐。看着渐渐黑起脸来的小家伙,她觉得自己还是有必要给点面子装作很苦恼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