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08900000027

第27章 宪政波澜(1)

横滨寒冷的冬夜,梁启超有诗记道:

泪眼看云又一年,倚楼何事不凄然。

独无兄弟将谁对,长负君亲只自怜。

天远一身成老大,酒醒满目是山川。

伤离念远何时已,捧土区区塞逝川。

黯然神伤的梁启超不会就此罢休,悄然兴起的立宪运动,给了他一次不仅是理论上,而且是有可能进行实际操作的,尝试宪政的机会。

清廷五大臣联袂出洋考察宪政,在欧、美、日转了一圈,历时9个月。五大臣到日本后,由于对宪政一无所知,便找梁启超暗地里出谋划策。梁启超大喜,代草考察宪政、奏请立宪、赦免党人、请定国是之类奏章20万言。梁启超在给徐佛苏的信中曾谈及此事:

近所代人作之文,凡二十万言内外,因抄誊不便,今仅抄得两篇,呈

上一阅。阅后望即掷返。此事不知能小有影响否,望如云霓也。诸文中除

此两文外,尚有请定国是一:折亦为最要者,现副本未抄成,迟日当以请

教。……此文请万勿示一人。

1906年8月,五大臣考察返回国内后,载泽上书慈禧提出实行君主立宪的三大好处,一日:“立宪之国君主,神圣不可侵犯”;二日:“一旦改行宪政,列国之鄙我者,转而敬我,将变其侵略之政策,为平和之邦交”;三日:“施行宪政,则世界所称公平之正理,文明之极轨,彼虽欲造言,而无词可借,欲倡乱,而人不肯从,无事缉捕搜拿,自然冰消瓦解”,以达到“内乱可弥”。

慈禧太后七次召见出洋大臣,反复密议后预备立宪,慈禧一刻也没有忘记大权独揽的重要性,因而强调立宪宗旨为“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

宪政运动也由此展开。

梁启超立即着手组织政党,拟名为“宪政会”,以期在宪政运动中捷足先登,至少不在人后。这个想法得到康有为的首肯后,梁启超联合杨度、熊希龄共同谋划,并拟在北京创办一份报刊,作为“宪政会”的喉舌。对于“宪政会”的主旨,康梁可谓用心良苦,立足于统一并集合立宪派的力量,既与革命党对垒,也可敦促清廷从预备立宪迅即过渡到实施立宪,从而使本派势力成为立宪党人的核心,与革命党争夺国内地盘。梁启超在论及“宪政会”的作用时表示:

今日局面,革命党鸱张蔓延,殆遍全国,我今日必须竭尽全力与之

争,大举以谋进取;不然,将无吾党立足之地。故拟在上海开设本部后,

即派员到各省州县演说开会,占得一县,即有一县之势力;占得一府,即

有一府之势力;不然者,我先荆天棘地矣。

酝酿“宪政会”同时,康梁还变换了“保皇会”的招牌。1906年12月9日,康有为在纽约《中国维新报》上发表公告,宣布“保皇会”更名为“国民宪政会”,1907年又改称“帝国宪政会”。

“宪政会”的牌子终究没有能够正式面世,原因是在立宪尚未正式开张时,党内派系权力斗争便已经开始。

1906年12月,张謇组织了“预备立宪公会”,抢先把国内的立宪派集合到了自己的旗下。1907年春夏之交,杨度又与梁启超为争夺领导权而失和,梁启超愤而指责杨度“欲以其所支配之一部分人为主体,而吾辈皆为客体而已。吾辈固非不能下人者,苟有一真能救国之党魁,则投集其旗下为一小卒,固所不辞,但某君果为适当之人物否,能以彼之故而得党势之扩张否,则不可不熟审耳”。

康梁和杨度只能分道扬镳。

为对付杨度的“着着先行”,康梁决定争取抢得先着,“速设一机关”,由梁启超、蒋智由、陈景仁、徐佛苏按照“宪政会”的筹划,另成组织,并设机关刊物。总而言之,立宪事大,立宪过程及以后事态倘无康梁参与,岂非一切落空了吗?

1907年10月17日上午,政闻社在东京神田区锦辉馆宣告成立。

政闻社的机关刊物为《政论》,创刊号上发表了梁启超执笔的《政闻社宣言书》,在这篇长达数千言的宣言书中,梁启超开宗明义地指出“今日之中国,殆哉岌岌乎”,因而他提出当务之急应该是“改造政府”,使之由专制变为立宪。梁启超还认为“立宪政治非他,即国民政治之谓也”。

梁启超依然用大气恢宏的笔墨谈及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未闻无国民的运动。而国民的政府能成立者”。其最深层的原因,是推动这个社会的最广大的力量毕竟在于民众,“枢机全不在君主而在国民”。正是基于上述种种,必须义不容辞地和国民一起组织运动,形成冲击,成为力量,“知舍改造政府外,别无救国之图,又知政府万不能自改造矣,又知改造之业,非可以望于君主矣”,立宪党人才“认此责任而共勉焉,此政闻社之所以发生也”。

梁启超的这些论点,其精要处都没有超过《新民说》,但“政府万不能自改造”,同时“改造之业”不能寄望于君主之言,却一时成为名言,并屡屡言中,这是后话。文化人中遇有持某一观点同执己见、冥顽不化的,便有人开玩笑道:“政府能自动改造吗?”

政闻社由梁启超笔下宣布的政纲为:

实行国会制度,建设责任政府;

厘订法律,巩固司法权之独立;

确立地方自治,正中央地方之权限;

慎重外交,保持对等权利。

读了政闻社宣言之后的人,包括革命党中的,无不惊讶了:政闻社谋求的立宪与清政府作出的立宪显然有着质的区别,这既是作为改良主义政治家的梁启超的理念表现,也是促使政闻社从群众社团迈向宪政党的重要一步。

这也正是梁启超此时的雄心所在了。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梁启超已经没有退路了。就在政闻社成立当天,梁启超从黄滨乡下赶到东京锦辉馆,并发表演讲。他正在滔滔不绝时,同盟会的张继、陶成霉率数百人冲进会场,大骂梁启超为“马鹿!”

梁启超大惊,他曾在别的场合见过陶成章,是个刚烈之人。不料今日冲进会历,进而还要冲到讲台上,口中高喊“痛打梁卓如!”斯文如梁启超怎么受得了?也想规劝几句,诸如“你们有话也可到台上来讲”或“君子动口不动手”之类,舌还没有出口,台下已开始撕扭在一起,“革命与改良固真水火不相容吗?”梁启超逛发此念,心想这是可以在《政论》上做一篇文章的,突然几只草鞋朝他袭来,躲不及,或者说梁启超根本不会躲闪,竟被击中脸颊,着实吃了一个“草鞋巴掌”。

政闻社不得不向日本警方求援,日警赶到,陶成章等数十人才退出会场。

东京警视厅又派于员调查,考虑是否用法律手段解决此次纠纷,梁启超当即派告之日本警方:“会场之稍稍纷扰,纯系本会中人偶起争论之故,请贵厅勿介意事。”如此才算平息。

有政闻社中同道问梁启超:“公何以如此宽宥?”

梁启超:“有比宪政事更大者乎?”

梁启超的退让基于多种方面的因素,首先它是中国人之间的内斗,家丑何必外扬?其次他不想与革命党人结冤更深,梁启超实在不习惯或不屑于看见种种的粗暴,但他也知道革命党中不乏忠心赤胆、爱国爱民之士,何忍拔拳相向?更何忍让日本警方拘传同在天涯的流亡者?

革命党人却并未理解此意,自马相伯到东京出任政闻社总务员之后,陶成章等又“遍发传单”,甚至放言“杀立宪党”,这都让政闻社中人坐卧不安。

清政府的态度又如何呢?按理,梁启超是在鼓吹推动立宪,并不是呼吁革命、推翻清廷,他为了取得合法资格,还曾向社会公开宣示:“政闻社所执之方法,常以秩序的行动,为正当之要求。其对于皇室,绝无干犯尊严之心;其对于国家,绝无扰紊治安之举。此今世立宪国国民所常履之迹,匪有异也。”

梁启超的这几句话说来不易,写来心痛。

梁启超与清廷结怨太深了,只要慈禧还在,岂能容得康梁?动辄以“朝廷通缉要犯”相胁,对政闻社非欲除之而后快。

这就是梁启超的天真。

他总以为他的词章、学说、文采总有~天能打动上方。

而梁启超对清政府“绝无干犯尊严之心”的表白,“绝无扰紊治安之举”的表白,又明确无误地被革命党人当作靶子狠批猛斗,“焦头烂额矣”!

正在这时候,章太炎在《民报》上以《记政闻社员大会破坏状》为题,详记梁启超是日被殴被辱之状:

阳历10月17日,政闻社员大会于锦辉馆,谋立宪也。社由蒋智由为魁,而拥护梁启超。……革命党员张继、金刚、陶成章等亦往视之。……启超说国会议院等事,且曰:“今朝廷下诏刻期立宪,诸君子亦欢喜踊跃。”语未卒,张继以日本语厉声斥之日:马鹿!起立,又呼日:“打!”400余入奔向前,启超跳,自曲楼旋转而坠,或以草覆掷之,中颊。张继驰诣坛上,政闻社员伺机格之,金刚自后槛其肩,格者僵,继得上,众拊掌欢呼,声殷天地。政闻社员去赤带徽章以自明,稍稍引去。

好在这种种不愉快,因为马相伯的到来币得以冲淡了。

马相伯,时年70岁,著名学者马建忠的兄弟。早年毕业于法国大学,精通宅理、法政诸学,并熟悉拉丁、罗马、美、德诸国文字,天主教徒,在国内文化教界深得众望。百日维新期间,他与梁启超交往密切,一起策划成立编译学堂,后著又创办震旦大学。马相伯到东京就任总务员后,政闻社便有好转的迹象,马相伯自德行加上他富有宗教情怀的演说,为各界所欢迎。立宪派的声势走向壮大。

1908年初,政闻社本部由东京迁往上海,并立即派员赴各地活动,签名请愿运开国会,并致电宪政编查馆云:“开设国会一事,天下观瞻所系,即中国存亡所关非宣布最近年限,无以消弭祸乱,维系人心。”

政闻社的举动大有康梁卷土重来之势,这使得被梁启超在《清议报》骂作“牝鸡司晨”的慈禧大为不安。为防意外,北京的气氛又紧张起来了,增派兵丁,明查暗访,防止康梁潜回,并明令学生不得干预政治,禁止在京师开会请愿。

总部迁回上海后的政闻社,虽然吸引了不少立宪党人及青年学子,但处境仍然艰难。为改变这种状况,梁启超想用釜底抽薪计,运动两广总督岑春煊,挑拨他与奕勖的矛盾,告奕勖倒袁世凯,以趁机扩大生存空间。

徐佛苏曾有文记录:

此社(即政闻社--笔者附识)于丙午年秋成立,后即派员归国,分赴各省,各界签名预备向清廷请愿,速颁宪法,开国会,声势颇振。清大吏窃恐人民要求立宪后,准拨两难,急欲事前中伤之。又值康先生有为自海外秘电某当道,请劾奕勖植党揽权,又外间有康、梁秘联粤督岑春煊谋倒张之洞、袁世凯之谣,于是袁党力促张之洞奏请清后举发康、梁乱政秘谋,张氏深恐留日学生鼓吹立宪,为康、梁所利用,乃毅然奏请解散政闻社,通缉首犯,而清廷谕令即下。

1908年7月25日,清廷下令将政闻社成员、法部主事陈景仁革职,交地方官严加管束。陈景仁是梁启超的至友,清廷中可以通声气者。为配合政闻社在社会上的活动,陈景仁曾电奏清廷,“请定三年内开国会,革于式枚谢天下”。于式枚为清廷考察宪政大臣、吏部侍郎,上书痛斥立宪派,反对召开国会,因而为立宪党人所恨。

革陈景仁职不过是小试牛刀,借题发挥而已。不日清廷便下旨查禁政闻社,“内多悖逆要犯,广敛资财,纠结党类,托名研究时务,阴图煽乱,扰害治安”,并严令各地官员“严密查访,认真禁止,遇有此项社伙,即行严拿查办,勿稍疏纵,致酿巨患”。

政闻社成立不到一年便消失,立宪,或推动立宪,又谈何容易!

中国的改革之路总是难上加难,雪上加霜。

梁启超从政闻社的查禁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立宪派对宪政运动的满腔热忱,至少部分是得到了清廷预备立宪姿态的鼓励的,然而梁启超不得不承认企望封建顽固派的幡然醒悟是一厢情愿。

由是观之,至少革命党在这一点上的判断是正确的,梁启超不能不服。

对于政闻社的天折,梁启超深知除了慈禧太后仇视康梁,清室权贵对预备立宪本来就缺乏诚意外,另外还有一个人依然坚持戊戌政变时的敌对立场并大权在握,此人即是袁世凯。

在康梁的备忘录上,慈禧位居第一,袁世凯次之。

政闻社的结束却并不是宪政运动的尾声,梁启超恰恰看到一切只是刚刚开始,诚然,死战革命党一役他是败下阵来了,然而因为梁启超系统的宪政思想得以发挥,并为后来的宪政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梁启超便也成了宪政专家,更有称其为宪政灵魂的,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梁启超虽然一直为“康梁”相偕相联而脱不得干系,但梁启超总是不同于康有为,即便清廷中的某些要员,也视梁启超为学问家还多几分敬意,对康有为便是敬而远之了。

朝廷中昏昏然的大官实在太多了。一辈子就是三跪九叩首,起承转合那几句文章,懂得什么宪政呢?五大臣请梁启超代写考察报告之后,又有清朝法部尚书戴鸿慈为法部与大理院权限纠纷事,亲自致书梁启超讨教宪政学理,希望“开其鄙塞”。梁启超自然何乐而不为呢?借清朝大吏之口宣传了自己的立宪主张且不说,以自己的宪政学识,

“中国前途非我归而执政,莫能振救”,梁启超不仅自信于自己的文章,也自信于政治家的最高夙愿--执政理想了。

梁启超决心走宪政一路之后,一方面关注着国内局势的变化,以待时机;一方面潜心著述,韬光养晦,遥控国内宪政运动。梁启超为自己确立的置身宪政前列的目标鼓舞着,并告诉徐佛苏:“此身唯有奉献之于政治界耳!”

梁启超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

1908年11月,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相隔一天先后辞世,溥仪继承皇位,改元宣统,载沣为摄政王统揽朝政。

-

光绪之死,康有为悲从中来,使其依靠“旷代圣主”再度维新的美梦化为泡影。但梁启超却是喜大于悲,因为他看到了中国政治有可能出现的新局面,宪政宏图或许能得以实现的天赐良机。概而言之,光绪之死无损于宪政大业,因为“枢机不在君主而在国民也”;而慈禧之死却绝对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因为这个专权残暴的老女人象征着一个顽固的堡垒。

梁启超把握舆论的导向,在20世纪初叶,可以说无人可与之匹敌;但在对政治大局的判断上往往失之文人气,不过这一次却是例外。光绪之后,梁启超敏锐地意识到军权在握而又野心勃勃的袁世凯,势必会与摄政王载沣发生冲突,而摄政王尚有能力将袁世凯除掉。

1908年12月,梁启超给蒋智由的信上说,因为大丧所以载沣“虑失国体”而不曾动手,“大约在百日服满后必有异动”。不出梁启超所料,信发出不到一个月,载沣便以袁世凯足疾为由将其开缺回河南老家了。

梁启超得悉袁世凯终被开缺后,不胜喜悦,顿时觉得满目光明,立即给肃王善耆写信,希望他转达摄政王,公布袁世凯的种种罪状,并广招贤才,以不负“天下之望”。

1909年初,粱启超拟就《上摄政王书》,请求列宪,陈述宪政之利国利民。

宪政大潮,在慈禧死去。、袁世凯开缺后,又一次汹涌而起了。

1909年12月,各省咨议局代表在上海成立“国会请愿同志会”,梁启超立即派徐佛苏加入并常驻上海。不久徐佛苏北上京师,主持“国会请愿同志会”的机关刊物《国民公报》,粱启超在该报开办的数月内,“每三四日平均寄文一篇,畅论国民应急谋政治革命之理由”。实质上,梁启超又以自己的思想统领了《国民公报》的言论,精心指导又一波宪政风潮。

同类推荐
  • 张居正传

    张居正传

    张居正于嘉靖四年(1525年)五月初三在荆州府江陵县出生,而他的祖籍却并不是在这里。张居正的家谱十分简单,只能向上推算到元末。张居正在他回忆父亲的一篇文章里记载,张家族谱上的远祖是张居正的七世祖,名为张关保。张关保是南宋抗金名将张浚的后人,家住凤阳府定远县,就是现在的滁州。张关保与明太祖朱元璋是同乡,与明朝的开国名将李善长也是同乡。在元朝末年张关保加入了红巾军的队伍,和乡亲们一起造反。在这期间,张关保一直追随朱元璋打天下。
  • 勤俭廉洁的毛泽东家风

    勤俭廉洁的毛泽东家风

    孙宝义、刘春增、邹桂兰编著的《勤俭廉洁的毛泽东家风》以毛泽东同志为中心,以家风为线索。将毛泽东和家人的故事串联在一起,使得读者既清晰家风的来龙去脉,又更深层次地把握毛泽东和每一个家人、亲人的关系。读毛泽东的家风,看毛泽东的家人、家世、家事,品毛泽东的亲情、爱情、友情、乡情。一部毛泽东的家风可谓是一部革命家为人处世的教诲录,也是一部政治家勤俭廉洁的活纪录。
  • “大刀神将”秦基伟

    “大刀神将”秦基伟

    秦基伟(1914年-1997年),湖北红安人。参加过黄麻起义,1929年参加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大革命时期,历任红31军274团团长、红四方面军总参谋部补充师师长、西路军总部四局局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29师独立支队司令员、129师新编第11旅副旅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四兵团15军军长等职;建国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指挥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回国后,历任云南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第二政委、第一政委、司令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等职。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88年4月,被授予上将军衔。曾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一至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常委。1997年2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198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自1959年以来的第一次大阅兵,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隆重的首都大阅兵。
  • 寂寞大佬任正非

    寂寞大佬任正非

    《寂寞大佬任正非》是一本关于通信大佬任正非的传记,也是华为帝国的成长史。他从寒门学子转变为大佬,从军人转变为商人,将“山寨公司”转变为了“华为帝国”。他是一只“土狼”,没有可以大肆挥霍的资本,没有显赫的背景,便带领着华为队伍,亮相中国民营企业族群,挑战跨国巨头,仅用时23年闯入世界500强。他创造了华为“床垫文化”,发布了《华为基本法》,他的“冬天论”成为了中国企业危机最为公认的代名词。有人说,中国百年企业有几个?但如果是任正非及团队生存100年,那么华为就能生存超过100年。本书介绍的就是如此神秘的任正非和他的华为帝国。
  • 我所知道的杨虎城

    我所知道的杨虎城

    本书曾于2003年1月初版,于今年作为我社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之一种再版。全书均为弥足珍贵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记述了杨虎城初期的经历、杨虎城脱冯拥蒋崛起、西安事变后被关押,直至被杀害等,再现了杨虎城将军的一生。内容丰富,感情真挚,对研究杨虎城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更好地了解和把我西安事变的历史真相有较好的引导作用。
热门推荐
  • 羽琼

    羽琼

    世人皆知得圣女者必得天下而她在大婚当日,被人劫持,幸得狐狸相救,回宫之后,受深爱之人侮辱,摧残,生不如死,最后一把大火,世间再无她。本以为从此绝情绝爱,奈何狐狸情深…………
  • 爱妻如命,首席要复婚

    爱妻如命,首席要复婚

    【他说爱她永远,不离不弃。她说放我自由,勿追勿扰】五年前,他在新婚当晚留下巨款离开了她,她成了现代弃妇。五年后,他的一张裸照气死了他们的妈妈,她坚持离婚,重新生活。他却步步为营,不肯放手,她追求幸福,不想回头。兜兜转转之后,他仍在她的身旁,等着她回家。片段一:“程梓杨,你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女人?”“细细的,瘦瘦的,白白的,嫩嫩的,脆脆的,呆呆的,一看就是营养不良的。”“你确信你说的不是豆芽?”“老子说的就是你刚洗澡出来的样子!”片段二:“宁语昕,牵你手的那个男人是谁?”“他是我学长!”“学长就可以牵手,那家长怎么办?我现在要家法处置!回家候着!”片段三:“宁语昕你有本事啊!才二十五岁就想老牛吃嫩草,搞姐弟恋!”“他不是我弟弟,他是你弟弟!”“老子不搞同性恋!给我滚开!”片段四:“专家建立女性要找比自己小的男人,因为男性在二十五岁达到顶峰之后走下坡路,而女性则开始从低谷走向颠峰……”宁语昕翻着杂志朗声读完这段话后,感慨道:“程梓杨,你现在是不是快走到谷底了?”程梓杨将杂志撕得粉碎:“专家是理论家,我是实干家!他们是只说不做出歪理,我是只做不说出真理!”
  • 妃常时刻:下堂王妃要翻身

    妃常时刻:下堂王妃要翻身

    大婚之日,他让她跪着听家规和家训,还让她顶着盆清水跪到天亮。什么?连他家都狗也不许她碰,每天护卫盯着她,婆婆管着她,而他则眠花卧柳,逍遥快活。既然他无情,别怪她无义,给那只像狗的狼找个良配,给忠心护卫配个美貌丫鬟,更让美丽高贵的婆婆,老王妃大人顺利爬墙,打算老梅重新绽放,气得他暴跳如雷,她才气顺。他那是什么眼神,咬牙切齿的,怎么?要休了她,没想到他那么绝情,她愤然接过休书,对他说:“既然缘尽于此,那就天各一方,永不相见。”云在飘,水在流,青山绿水不变,她自逍遥自在,可他为什么老跑过来扰她的清梦啊。停,停,停,她不玩了,她已经找到良人,她打算再婚了,什么?他说不许。做你的春秋大梦吧,也不看看这是谁的地儿,什么?休书没盖章,无效。这次她真生气了,冲天怒吼:“南宫黎,老娘要拔了你这棵花心大萝卜,剁了喂猪。”
  • 母亲的选择

    母亲的选择

    本书是故事家肖冰先生的一部中短篇故事结集。《母亲的选择》书写了一位伟大的母亲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母爱情怀,让人感动。书中故事多通过精巧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向人们道出人性中很温暖的一面,如孝心、善良的力量、为人的实在与厚道以及牺牲自我拯救他人的美德,等等,饱含着正义的力量。
  • 紫罗兰永恒花园续

    紫罗兰永恒花园续

    某个大陆的、某个时代。大陆南北分割的战争结束了,世界逐渐走向了和平。在战争中、作为军人而战斗的薇尔莉特·伊芙加登离开了军队,来到了大港口城市。怀抱着战场上一个对她而言比谁都重要的人告诉了她“某个话语”――。街道上人群踊跃,有轨电车在排列着煤气灯的马路上穿梭着。薇尔莉特在街道上找到了“代写书信”的工作。那是根据委托人的想法来组织出相应语言的工作。她直面着委托人、触碰着委托人内心深处的坦率感情。与此同时,薇尔莉特在记录书信时,也逐渐接近那天少佐基尔伯特对自己讲的那句话的真正含义。
  • 小小送款员

    小小送款员

    通过某个可鄙的阴谋,故事的主人公婴儿时被从亲人身边带走,交到了一位善良的女人福勒夫人手里,由她照料。她不知道孩子的姓,就用了丈夫的姓,给他取名:弗兰克·弗劳尔。她有一个女儿叫格雷斯,但她对待两个孩子毫无偏爱,所以弗兰克从没怀疑过格雷斯并不是他的亲妹妹。然而福勒夫人去世时把这一切告诉了弗兰克,两个孩子被孤伶伶地抛在了世上,好像不得不被送入济贫院,但弗兰克不愿意那样。一位好心的邻居愿意暂时照顾格雷斯,于是弗兰克决定独自到世上去闯荡生活。他来到纽约,尽管遇到了重重困难,一次次失望甚至于绝望,但他从来没气馁过,一直坚持着,直到……
  • 江小姐别来无恙

    江小姐别来无恙

    星宝新文《闪婚甜妻超暖萌》,求收。他是姜璟言,清雅端正,姿容卓绝,是她的人间妄想。双向爱恋的甜宠故事~~~~~~~~~~~~~~~~~~~~~大姐说,你为什么要回来?你不回来,表姨领养的人就是我了。二姐说,你为什么要回来?你不回来,唐幸喜欢的人就是我了。亲奶奶江老太说,你还送她回来做什么?不是说,这个孩子一辈子都跟我们江家没关系吗?江篱出生就被抛弃,苦村的江老汉将她养到了十岁,又将她送回了江家。爹不疼,妈不爱,没关系。有了苦村那十年,小小江篱憋了一口气,她要出人头地,不为别的,因为这是江老汉的遗愿。后来,江小姐成了陈太太。别人眼中的陈太太,肤白貌美大长腿,典型的狐狸精,所以将陈意迷得团团转。陈意眼中的陈太太,是个很暖很暖的人。他庆幸,兜兜转转,还是没有错过。十二岁,她叫他陈意哥哥,他却红了眼眶,漂亮薄唇说着伤人的话语:都是你!你为什么要来我家?如果不是你,我爸我妈就不会离婚。十八岁,她考上了著名的A大。她端着咖啡来到他那一桌。陈意的目光紧紧盯着她。有人问:你认识她吗?他淡漠回答:不认识。后来,她被男生疯狂表白,他出现在她面前,浅笑如暖阳:江小姐,别来无恙。推荐完结文《俞先生的心头宝》
  • 天才第一步

    天才第一步

    众所周知。牛顿说过:我死后,万有引力就消失了。窗外的西装男一跃十几米高拉住飘然飞走的气球,路边的上班族烟民熟稔的双指摩擦生火点燃嘴里叼着的烟,端饮料而来的服务员微笑着通知丁禹“收起你的神通。”年纪轻轻患上癌症的丁禹成功穿越异世界,看着窗外的世界一时间懵了……回过神来的丁禹表示,身为穿越者自己怎么也该有个金手指吧。“喵。”丁禹低头,怀里这只名为金手指的橘猫正在和他大眼瞪小眼。
  • 遇见我们的山海

    遇见我们的山海

    “你到底什么时候带我去见你爸妈?”“这么心急?不是说女孩子要矜持吗?怎么没在你身上体现出来?”“我不矜持?我看你就是想转移话题,赶紧直面回答我的问题!不然我就……”“这样吗?”他忽然凑近,脸贴的很近。“其实,我没告诉你,我很喜欢这样的惩罚!”他没皮没脸。她生气推开,“有病!谁告诉你这是惩罚,想的倒美!”“宝宝,我今天心情很好!”“关我什么事?”内心默默比中指,占尽了便宜还心情不好,这要我怎么伺候啊!
  • 百丈清规证义记

    百丈清规证义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