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147200000003

第3章 没有写完的访问记

整理旧物,发现残稿《真火》。严格地说还不能算是“残稿”,残稿是指成文之后没有发表就已经散失,而《真火》是一篇未竟之作,是写冯友兰先生的。那是1988年的初冬,我第二次去访问冯先生。时隔多年,采访笔记固然还在,只记了冯先生的谈话,当时采访心境及思绪的变化都已忘却,但《真火》中还留下一些痕迹,姑且抄之。

去看看冯友兰先生吧。

每次到了北京,我就这样对自己说。但每次又都行色匆匆,每次又都未能去成。这样每次每次的下来,距离第一次见冯先生的时候已经八年了。

这次,我真的去了。江南正是橙黄橘绿,北京也恰好是枫叶吐丹。我带着别有一番的情致在燕南园的小径上走着。

已经记不清第一次去燕南园是为了什么。似乎不是为了采访谁,可能是被“从燕园离去的人,难免沾染些泉石烟霞的癖”这样美的文字所吸引,到这里领略一下泉石烟霞的情趣吧。

在燕南园,我最先访问的是周培源先生,以后又访问过朱光潜和宗白华两位先生,但都没有写出访问记来。只是为周培源写了一篇《泉水长流松长青》,那还是在庐山访问他时写的。这是1978年的事情了。

那是一个黄昏,我第一次走进冯先生居住的小院。这里既没有“鹤影诗魂”,也没有“泉石烟霞”,而是住着几户人家,有些嘈杂。后来读到宗璞写燕南园的文字,还是有些责怪她,为什么不写小楼内的杂乱,而用那样美的文字,写出那样美的意境来宽慰自己呢?

见到冯先生,我告诉他是从周培源那边过来,他马上说:“你知道吗,周培源会骑马。”从他的谈话中,我才知道在西南联大时,周培源住的地方离校较远,每次来校上课都要骑着马,上课时把马拴在教室外。冯先生津津有味地谈着西南联大时的生活。

八年的时间已经过去,朱光潜和宗白华两位先生都作了永恒的远行,周培源先生已经搬出燕南园。在这里,我认识的只有冯友兰先生了。

这次是公共汽车把我搞得颠三倒四,到冯先生家又是黄昏了。小院的木栅门虚掩着,静悄悄的,不像是再住着几户人家了。那次没有注意的几棵松树,在暮色中更显得苍劲郁翠了。

“你找我父亲谈什么呢?”在客厅里,她这样温和地问我。

她就是冯先生的女公子冯钟璞了。她就是令人倾慕的女作家宗璞了。她也就是为燕南园塑造梦境的人了。我注视着她,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穿着一件用棒针编结的紫蓝色粗绒线毛衣。天还没冷呢,就穿上这样厚的毛衣,身体不好?没有问她,我只是猜着。

虽然做的是新闻工作,但我一直在文学、史学及哲学中盘桓。哲学引导我认识冯友兰,文学则引导我认识了宗璞。正像许多认识宗璞的人那样,自然是那颗晶莹的《红豆》。那颗《红豆》就像夜空中的流星那样,倏地就从天幕上消失了。那时,我已经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了,对人生已有自己的主张,心中就想:这样也好,就这么一颗红豆,人们永远会惦记着它,牵挂着它,想着它。

许多人从《中国诗史》中认识冯沅君。这部著作像月老手中的红线,牵引着她和陆侃如终生结为伴侣。而我认识冯沅君则是至今仍然藏在我的书橱中的《春痕》。那是一切印在纸上的东西都被目为“四旧”的岁月,在废旧物资收购的地方,我以2角钱的代价买来的。淡黄色的封面,石绿色的“春痕”印在上面就显得更翠了;特别是没有切过的毛边,纯朴而带着书香,1928年的版本一直对我有着诱惑力。这是一本由50封信组成的中篇小说,留下了冯沅君和陆侃如从“爱苗初长”到“定情”的爱的痕迹。

冯友兰、宗璞、冯沅君三人个人的形象,在我的心中很长的时间都是孤立的,似乎谁也不认识谁,谁和谁也没有干系。我怎么傻到这种程度呢?当知道他们是从同一个文化沉积层中走出来的时候,曾经这样笑话自己。

“冯先生是搞哲学的,你为什么没有学哲学?”因为见冯先生的时间还未到,我和她闲谈着。

“大概是兴趣,父亲是从来不干预我们的志向的。”她说。

“那,你是受你姑母的影响了?”我又问。

“和姑母不在一起,很少受到她的影响。”她又说。

当我知道,他们家又出了一个才女,那就是她那生长在美国的侄女冯崃,用英文写作也很有文采时,就说:“你们家才女辈出,三代相传。”

“应该是四代了,我父亲的姑母也是女诗人,可惜她只活到18岁,留下一部诗稿。”她说。

宗璞看看挂在墙上的时钟,说:“我去叫他出来。”

我看着她的背影。她像谁?像江玫?像慕容乐?像梅菩提?怎能不让我凝想呢?从她塑造的女主人公的性格中,我和她神交很久了。虽然是采访冯友兰先生,但脑子里却满是宗璞的形象,可能是读她的小说散文多了,总是把她和她小说中的人物联系在一起,分不清她是小说中的人物,还是现实中的人物。

她的背影被墙隔开了,客厅里只剩下我一个人。直到这时我才环视着这小而雅的客厅,董其昌的墨迹条幅,放射着清华的墨韵,从气息上看是董氏的中年之作,和冯先生自书“三松堂”横披相比,显得稚嫩得多了。冯先生不是书家,可是他的字拙朴浑厚,高雅不俗,透露出书卷气息。那气息是由他的文化素养哺育出来的。

细看“三松堂”横披上题识着“八十八岁寿自制”的文字。噢,想起来了,几年前,一位朋友曾把冯先生88岁寿时自制的联语寄给我,我还记得那联语为“何止于米,相期以茶;心怀四化,意寄三松。”日本的习俗称88岁为“米”寿,108岁为“茶”寿。我想冯先生已经是93岁高龄了,正在向“茶”寿进军呢。

大概冯先生也是欢喜以文字来作寄意的。记得我第一次来到这里,好像是他的书房。室内挂着“衮雪”拓片,似乎是刻在他家乡河中的石头上。冯先生说那是曹操的手迹。此说虽是未必尽然,但他对“衮雪”的解释是颇有新意的:衮是滚的古体。“衮雪”的原意是指汉江的水打在江中的大石头上,飞溅浪花,宛如白雪,随后又汇入江中,滚滚向前。做学问跟滚雪球一样,也应该脚踏实地,日积月累……

咚——咚——咚——脚步声和拐杖声交替地出现在我的耳畔。我的心不由得一动,有些收紧:先生要扶杖而行了?

他出现在客厅门口,一缕长髯飘在胸前,一手扶杖,一手由宗璞搀扶着。我连忙迎了上去。我连忙接过手杖。我连忙把他扶在沙发上坐下。

我又见到冯先生了。他像一位仙人,我感受到他身上那股仙气。

这次不只是冯先生和我交谈了,宗璞就坐在我们的对面。

她在静静地听着,还是不停地编结毛衣。

有一种情绪攫住了我,在驱使我,拨动着我的思绪无法按照原先设计好的线路继续向前走去,而是要探寻哲学家和文学家的关系了。那不是血缘的,他们是父亲与女儿,文坛上的人是都知道的。我要探索的是文化的,父亲为女儿编制了一个文化摇篮。那是一个多好的摇篮啊,在这个摇篮里,她的生命孕育、发芽、出土、成长。60年的物换星移,她从来也没有离开过这个摇篮。

冯先生谈的是日常生活的起居,而我想的却是历史,是他们父女的生命共同拥有的历史。

……

文章写到这里,只写了第一部分,没有再写下去。1990年,冯先生驾鹤而去,我又捡起旧稿,想继续写下去,但也没有写成,总在想着中国哲学史无法绕过冯友兰,中国文学史无法绕过宗璞。火以薪传,想通过写他们父女来写中国文化的传承关系。那时,我正热衷于文化学,而且觉得中国文化的传承很有家族特色。如果把冯先生的家族上上下下排列一下,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入下去定会很有意思。由于条件不成熟,而我又钻进这个牛角尖又难以自拔,中途辍笔就是必然的了。

那时,我去采访冯先生的本意很简单,只是了解一下他在思索什么。因为,当时社会上对冯先生多有责难,这种责难多发自有见地的学人们,又多从“魏阙”与“江湖”、“庙堂”与“林下”的高度来论述,说穿了就是抓住冯先生从“尊孔”到“批孔”这个转变的事件不放。说实话,对这样的论述我倒不以为然,只是心中感到有些凄凉。因为,对冯先生的这件事早已批判过,并有了结论,还纠缠不放干什么?对同道最不宽容、最不能谅解的就是知识界。我是想听听冯先生对此有什么看法和想法。

冯先生和我谈得最多的还是他的《中国哲学史新编》。此时的冯先生双目几近失明,无法再写作,只是口述,请了一位助手帮助记录,然后整理成文,再念给他听,再修改。可见他治学的艰苦及韧性。但是他每天上午都在工作,下午休息,晚上思考,第二天又述说自己的思考。《中国哲学史新编》已经写到当代,主要论述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他认为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是哲学著作,虽然不须再用“光辉”“不朽”这样的字眼来评价它,但它的哲学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冯先生认为从五四运动到现在,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在这方面,他给我讲了许多。

参加“批林批孔”的事,应该说是冯先生一生中的硬伤,我不想再触动老人的伤疤,但他还是主动提到这件事,说得很坦率:我没有别人那样的先见之明,我所听到的都是报纸广播传达的毛主席的指示,我也没有勇气去怀疑毛主席所作的指示,再说毛主席一直把我当作他的朋友,不管是什么样的朋友,但他毕竟是以朋友待我吃过他的家宴,我一生相信朋友,对毛主席这样的朋友更加相信。还有,不要忘记我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新中国成立以来都在改造,这时当然更是一个改造的机会,结果铸成错误。

冯先生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也听得很明白,他是在和我这位相识而知之不深的人谈心。我感谢他的真诚。他送给我一本《三松堂自序》,翻阅之后,我才知道他是在不断地自我批判,不停地在思索,书中也谈到“批林批孔”的那段经历,并写道:“如果我从解放以来,能够一贯采取老实态度,那就应该是实事求是,不应该哗众取宠。写文章只能写我实际见到的,说话只能说我所想说的。改造或进步,有一点是一点,没有就是没有,如果这样,那就是采取老实的态度。就可能不会有在‘批林批孔’时期所犯的错误。”(《三松堂自序》第158页)

冯先生把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作为重要的哲学著作,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有着较高的评述,这是真诚的;对“批林批孔”的自我批判也是真诚的。

把冯先生送回书房,宗璞又和我谈了很长时间。特别是谈到她母亲任载坤先生,宗璞说她通往父亲心中有两座桥,一座桥是诗,因为父亲喜欢诗,特别是杜甫的诗;另一座桥就是母亲了。她万万没有想到,“文革”结束之后,癌症夺去母亲的生命,那座通往父亲心中永恒的桥塌了,她不胜悲戚。那时父亲正受着批判,母亲病得很重,要送到学校医院去治疗,却没有人愿意去抬,母亲撒手而去,治理丧事也冷冷清清,很少有人前来吊唁,她的心冷了。她精心塑造的燕园的梦境彻底破灭,茫然地看着那园子,园中衰草凄迷,落叶堆积,她第一次感到:人并不是像她想象的那样美好。

也许是父亲经历得多了,对人世的炎凉并不以为意,只是喃喃地对她说:“没有你娘,这房子太空。”老人心中千言万语,都从这句话中道了出来,她听了真想大哭一场。为了料理许多事,她没能好好地哭。从此,这房子里没有母亲料理家务来去的身影,没有母亲照顾父亲和家中每一个人,也没有母亲充满乡土风味的话语了。她成了家庭主妇,一切都要她和父亲直接交流了。但他们生活中永远有那座永恒的桥在沟通着。

母亲去世时的凄凉,宗璞是永远无法忘却的。

未写完的文章是无法续写下去的,对昔日的采访只作这样的补充,虽是粗疏,也算了却一桩心愿吧。

(1999年4月20日《文汇报》)

同类推荐
  • 中华茶道(第三册)

    中华茶道(第三册)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别有情韵的一部分。通过茶道可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参禅悟道,最终使精神得到升华,人格得到陶冶。所以,只有通过茶道人才能体味茶的妙处,才能体会到以茶为载体的思想和美学境界。《中国茶文化》集趣味性与实用性于一体,让读者领略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 哈密传

    哈密传

    巴里坤的美食、伊吾的枣骝马、伊州的戈壁,哈密的一区两县因天山相隔,却催生出同一片时空中完全迥异的美景与风情哈密旅游文化指南戈壁上的绿洲——孕育哈密文化的摇篮哈密一城,尽在此书中。
  • 不朽的北宋风俗画卷:《清明上河图》

    不朽的北宋风俗画卷:《清明上河图》

    希望本书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坚信我们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伟大复兴!
  • 中国人的性格密码(上)

    中国人的性格密码(上)

    中国人对于自我民族性格的审视是近代才开始的。之前的中国一直是东亚的政治文化中心,向来是输出文明。直至十九世纪下半叶与西方列强的数次战争,中国才发现与正视这个世界中还存在与中国性格迥异的强大文明这个事实,中国人不得不面对差异,分析差异,并试图改变民族性格,以救亡图存。与此同时,涌入中国的外国人也对这个传说般的古国睁大了观察的眼睛,他们发现不仅他们的武力和商品征服不了中国,他们的科学与宗教也对中国人影响甚微,从此中国人的性格成为近代中国改革和外国人研究中国颇为核心的一个论题,此后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文化思潮虽然以政治、文化为主题,其深处却一直涌动着中国人对自己民族性格的肯定或否定、保留与改变的矛盾,这种矛盾一直延续到今天。
  • 中国文化外宣研究

    中国文化外宣研究

    本书就文化对外宣传的作用、战略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从对外传播和国际交流的大背景出发,对中国文化外宣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分析.对文化外宣的理论学说、传播规律以及中国文化外宣的发展历程、各种当代形态等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和考察。此外.本书还比较和借鉴了其他国家文化外宣的经验和发展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文化外宣的对策和建议。
热门推荐
  • 魔灵大陆之刀剑神域

    魔灵大陆之刀剑神域

    异世界停留,实力打脸各种BOOS,强大的天赋职业封印解除。
  • 微观尽头

    微观尽头

    本书是中国科幻第一人之称的刘慈欣(大刘)发表的短篇科幻小说。本书讲述了人类找到了通过击打夸克来得到宇宙负片。蜂鸣器第二次响了,夸克第二次被击中。没有任何预兆,比眨眼的速度更快,宇宙再次被反转,漆黑的夜空,晶莹的星群,人类的宇宙又回来了。“天啊,你们在干神的事!”迪夏提大爷说。核子中心的人们这时都聚集在外面的戈壁滩上,聚集在醉人的星空下。“是的,对物质本原的不懈探索使我们拥有了上帝的力量,这真是做梦都想不到的。”琼斯说。“但我们仍是人,谁知道以后还会发生什么呢?”丁仪说。
  • 盛先生持证上岗

    盛先生持证上岗

    姐姐逃婚,她李代桃僵被迫嫁给本该是她姐夫的男人——人人都想攀附的豪门权少。身份败露之后,男人不仅不恼,反而将错就错掳她入室。“说好了让我离开,你怎么说话不算话!”“嗯,我卑鄙。”“你这个奸商!大奸商!””“嗯,我无耻。“”盛少安,你,你一大早想要干什么!““嗯,我还下流。”避雷:女主极度腹黑,前期表里不一,男主绝非善类本文又叫#我的老婆每天都在演戏##原来老婆演技辣么高#
  • 虞姬

    虞姬

    六王毕,四海一。亡秦者胡。亡秦必楚。一把剑,一面镜。谁言霸王别姬尽凄凉?谁说四面楚歌徒增殇?谁云淡风轻笑里藏刀,素手拈花,筹谋天下?而她,又终是谁的虞姬?--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蜜爱宠妻嫁一送一

    蜜爱宠妻嫁一送一

    未婚夫和亲姐姐双双出轨,将她打入地狱。绝境时,那人说,“嫁给我,我能给你想要的一切,不管是什么!”一场交易,让她嫁给了海城最让人为之疯狂的男人。虐小三,虐渣男!一切信手拈来!但是,谁能告诉她,为什么最后她爱上的人竟然是她这辈子最长的噩梦……--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七日后的黎明

    七日后的黎明

    一封怪异的信主宰着我的命运,我对它的猜疑从那一刻才真正解除,原来这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却又不合逻辑。如若七日后的黎明依旧到来,那么我该何去何从?我又会如何对待我的生活方式?这一切的一切都要从那封怪异的信说起.........
  • 剑出三寸

    剑出三寸

    江湖中传闻有四把神剑,每一把剑都有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当第四把剑岿然于世,每一个为剑所伤的人,都会忘记曾有过的忧伤;只记得那持剑的少年,白裘如雪秀眉如画....
  • 重生之霍少心尖甜妻

    重生之霍少心尖甜妻

    重生前渣男和养妹鬼混,重生后虐渣,调教白莲花,日常打脸,秀恩爱,撒狗粮。小剧场一:总裁办公室内,乐希屁颠屁颠的拿着各种零食,翘着二郎腿眼睛眨巴眨巴的问:“老公打扰到你了吗?”霍炎隐忍的说到“没有不过.……我要点利息”说完还没等反应一把抓住乐希…………香草味冰淇淋很甜。小剧场二:总裁,小姐去见耿家那位了!“白特助给你重组语言的机会”是总裁。“总裁,夫人去吊打耿渣男需要我们做些什么?”“不需要,让她玩,结束和收拾残局,不要让夫人发现。”小剧场二:“老婆,爱我吗?”温乐希不知道某大佬又抽什么风了“爱,怎么了?”“你就不能多陪陪我,撒撒娇,多吵吵架”霍少一副抱怨脸。温乐希嘴角微微勾起。男女主,都是纯洁人儿双处。
  • 立世阿毗昙论

    立世阿毗昙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王爷的第一美女总裁

    王爷的第一美女总裁

    汉夏朝小王爷唐灏意外穿越到现代都市!!!绝世佳人林溪念惨遭家庭变故,面对家族危机、未婚夫的咄咄逼人,各种险象环生,呆萌小王爷唐灏如何帮助心爱的林溪念躲过众多危机,拯救她爷爷和摇摇欲坠的江山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