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185600000001

第1章 肚子里的小人

我觉得张居正“宰相之杰”的盛名是当之无愧的。历代评价中,往往对他加以道德评判,如晚节不保、权臣等等。这样有失偏颇。我不是说为官不讲道德、不讲操守,但这不能作为唯一的条件。评价一个政治家,一定要把事功放在第一位。

大约是1558年的秋天,已经在龙椅上坐了三十七年的嘉靖皇帝,在庆祝自己生日的当天,收到了一份奇特的礼物。这礼物是由一百八十一棵灵芝组成的巨大的芝山。这些灵芝天然生成,棵棵鲜活。最大的几棵,直径在一尺八寸之上。

照例,如此珍贵的礼物都经由礼部查验,然后才呈至大内。这座芝山的敬献者,是陕西鄠县的细民王金。我觉得“细民”这个词用得极好,一是点明王金的弱势地位,二是对他日后的飞黄腾达也留下了卑琐的想象空间。此人敬献芝山之前的行迹,已泯不可考,但由于这次敬献,他立刻成了名动朝野的著名人物。嘉靖皇帝对他敬献的这份名为“仙应万年芝”的礼物非常喜爱,顿时给王金颁赐了很多金帛。

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对祥瑞、神异、宿命、果报之类的事,似乎特别相信。即使在科技十分发达的今天,此类灵异之事,仍有不小的市场。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求神问卦乐此不疲,单纯用愚昧或者无知来指责,恐怕太过简单。每个人渴望知道未来,而且,他们对自身经历的乖戾之处又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于是就相信冥冥之中另有一股力量,并对那些想象的神祇顶礼膜拜。如果说这个现象在今天的主流生活中,还没有占到显著的位置,在三百多年前的明代,上至君王,下至庶民,莫不对灵异之事深信不疑。

再说嘉靖皇帝收到王金送上的芝山之后,其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在民间,有“千年灵龟万年芝”的说法,嘉靖皇帝将这座芝山视为自己“万寿无疆”的象征。取悦皇上历来是官场的通病,嘉靖皇帝对祥瑞的浓厚兴趣,立刻引起许多官员的极大关注。就在王金敬献芝山的三个月后,也就是1558年的岁暮,礼部向嘉靖皇帝报告,各地所敬献的灵芝共有一千八百零四棵。嘉靖皇帝将这些灵芝逐一浏览,认为直径在一尺以上的大灵芝还是太少,于是下诏,命各地“广求以进”。

嘉靖皇帝喜欢灵芝,不仅仅是因为祥瑞,而且他还听信方士之言,认为吃了灵芝能长生不老。于是他下令内阁辅臣严嵩、李本等将各地敬献的灵芝炼成丹药供其服用。严嵩作为首辅,不以国事为重,每日跑到南苑为皇上看护丹灶,降格为神神道道的方士。可历史就是这样,它不会给你纯粹的优雅与足够的庄严,它常常以夸张与怪诞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宗教情感。事实上,在历史上留下骂名的严嵩,正是摸清了嘉靖皇帝喜祥瑞、好斋醮的心理,才放弃读书人应有的操守而对症下药进行钻营。正因为如此,他才得到嘉靖皇帝的宠信,历二十年而不衰。昏君与佞臣之间的关系,类似于鸡与鸡蛋的关系。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衍生开来,就是究竟是先有昏君还是先有佞臣。单从理论上讲,很难说得清楚。但若讨论具体的个案,则不难做出判断。正德年间,是因为先有佞臣大太监刘瑾,而后才有胡闹的武宗皇帝;而嘉靖一朝,则肯定是先有世宗,也就是嘉靖皇帝的昏庸,才产生了严嵩这样的奸相。

其实,与严嵩同为阁臣的另一位叫徐阶的人,在浑噩的朝政中,倒没有被斋醮与丹灶的青烟熏得迷失方向。这位徐阶是松江人,状元出身,有名的江南才子。严嵩柄政,不但忌才,而且忌德。因此,在他威严熏灼之时,所有德才兼备的人,几乎都得不到重用。徐阶的才与德,在当时嘉靖皇帝的股肱之臣中,属于凤毛麟角。正是他,从死牢里放出了海瑞;也正是他,发现了张居正的才干,将他收至麾下精心培养。但徐阶与严嵩共事二十余年,竟然相安无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只能说明他的明哲保身又不同流合污的为官技巧,的确胜人一筹。最后,也正是他,利用了嘉靖皇帝信任方术的特点,最终把严嵩踢出政治舞台。这一个事件的过程,非常富有戏剧性,因不属本文探讨的内容,只得另篇专述了。

却说身为首辅的严嵩,每日非常勤勉地为皇上炼制灵芝丹药,而次辅徐阶却不肯去南苑斋醮地,而是端坐在文渊阁的值房里,处理一团乱麻的国事。按理说,这样的大臣应予褒奖,但嘉靖皇帝却不然,他认为徐阶这样做是对他的不忠。于是他把徐阶找来,当面讥讽这位辅臣:“卿以政本为重,不以相溷也。”嘉靖皇帝此处说的“溷”,显然指的是炼药。他认为徐阶处理政本只是托词,真正不来南苑的原因是把炼制灵芝丹药看成“溷”事,应予鄙夷。

这一次谈话,让徐阶诚惶诚恐。他知道再不奉承皇上,灭顶之灾就会立至。于是立刻向嘉靖皇帝请求,恩准他能每日到南苑,像严嵩、李本两位大臣那样为皇上效命炼药,嘉靖皇帝这才转怒为喜。

威加四海的皇上与运筹帷幄的大臣都在谬见的河流中洗礼。为了投其所好,一时间,中国的大地上,无论是荒漠万顷的西北还是潮润富饶的东南,都成了千年灵芝的温床。首先是浙江总督胡宗宪,在其辖区内发现了硕大的白色灵芝和白色灵龟。这位大将军用快马将这两样灵物送至北京御前。嘉靖皇帝大喜过望,当即决定打开玄坛祷谢天地,同时到宗庙祭告列祖。当然,胡宗宪也因此升官,嘉靖皇帝赐给他一袭鹤袍。按明代官袍等级,鹤袍为一品官服。

看到胡宗宪献瑞得到了甜头,各地官员竞相仿效。陕西抚臣陈执、按臣李秋,献上了白鹿和白灵芝,并说这白灵芝是长在当地的万寿宫中。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诡称,意在博得龙颜一粲。嘉靖皇帝竟然深信不疑,仍然是开玄坛祭祖庙,赏赐献瑞官员。此风后来愈演愈烈,到了嘉靖四十一年(1562),仍是那一位鄠县的细民王金,再次上供大礼——超过两尺直径的五色大灵芝和一只五色的彩龟。嘉靖皇帝对这两样登峰造极的祥物大喜过望,下旨礼部:“龟芝五色既全、五数又备,岂非上元之赐?仍告太庙,百官表贺。拜金为御医。”

明代的典籍中,对这一次百官的表贺隐然不存。但可想而知,那数百篇谀辞充斥的颂文读起来是多么肉麻,它们是官场卑劣心理的一次大检阅、大荟萃,所以还是不读为好。但是,王金却因为这两次“技压群雄”的大敬献,一下由细民的身份跃升为皇帝的御医。如此登龙有术,天下所有经历过十年寒窗的读书人,听了岂不汗颜?

偏偏王金得寸进尺,当上御医的第三年,他又在嘉靖皇帝的寿辰之日,再次敬献三座“万寿香山”。这三座香山上,共长了三百六十棵灵芝。嘉靖皇帝仍然是“大喜过望”,赐给王金三品大臣的待遇。

王金这种人,历史上称为嬖幸,其特点是以旁门左道博取皇上的欢心。他对皇上的三次敬献,实乃嘉靖一朝的闹剧。可是,导演这场闹剧的,正是嘉靖皇帝自己。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生性多疑,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猜忌。这与他少年时代尝过太多的苦难而从未受过正规的教育有关。据传,他在登基的当天,黄袍加身之后,曾兴奋地对辅佐他打下江山的刘基说过一句话:“本是一路打劫,谁知弄假成真。”跟随朱元璋多年的刘基,知道这位开国皇帝多疑的禀性,立即跪下回道:“陛下天生龙种,此番登极,实乃君权神授。”这一回答,提醒了朱元璋,他立刻掉头望去,只见一个太监站在门口,他问那名太监听到了什么。太监心知如果据实回答,承认自己听到了他们君臣之间的对话,必然会掉脑袋,情急之中装哑巴嗷嗷乱叫,朱元璋这才饶了他一条命。

这则故事的真实性虽可怀疑,但编撰者的确摸透了朱元璋的心性。这位和尚出身的皇帝,逃出禅门的沙弥,因为无法证明自己出身的高贵,因此特别需要让世人明白“君权神授”的道理以及他的“天生龙种”的特殊身份。这种褊狭的政治观念导致了祥瑞、神异、宿命、果报一类所谓“天人感应”的现象,在明代的政治生活中大行其道。

洪武年间,坊间曾传一故事,说朱元璋微服出访,夜宿旅店。在店中院内,有两人在观星象,一人说:“你看帝星,今晚不在宫位,他会跑到哪里去了呢?”另一人回答说:“这颗帝星不但外出,而且头还向着西边。”朱元璋在房间里听见,一看自己果然头朝西边躺着。他便故意掉了一个头,朝向东边。立刻,院子中那人又说:“奇怪,刚才头还朝西边,怎么一会儿又朝向东边呢?”朱元璋在房内听见,顿时相信“天象难欺,人主不可妄动也”。

在今人看来,这无疑是捏造的天象。可是在明代,此类迷信之事,竟可以让人深信不疑。升斗小民、闾巷编氓者相信神异尚可理解,那些学富五车的读书人亦浸淫其中,则令人匪夷所思。

读书人写文章,有勉强为之与真心流露两种。明眼人一读文章,就知道属于哪一类。明人的笔记文中,几乎没有一本不涉及灵异,也几乎没有一个人对此提出质疑。我有时异想天开地认为,这可能是明代读书人对宇宙认识的一种幽默感,至冷至深的幽默。但又不得不否定自己的判断。因为这些记述只想证明一个道理——躯体内的实在的生命,受制于冥不可见的神灵。

由于读书人的介入,由祥瑞、神异等组成的“神秘文化”,才变成了明代文化中一道不可理喻的风景。一些好钻牛角尖的学者,毕其一生的智力,做一些古怪的研究,兹举两例:

偶友人言北斗第四星不明,主天下官无权。此与古占异。北斗七星,一至四为魁,五至七为杓。第一星曰天枢,二曰璇,三曰玑,四曰权,五曰玉衡,六曰开阳,七曰瑶光。枢为天,璇为地,玑为人,权为时,玉衡为音,开阳为律,瑶光为星。石氏之第一曰正星,主阳德,天子之象;二曰法星,主阴刑,女主之位;三曰公星,主祸害;四曰伐星,主天理,伐无道;五曰杀星,主中央,助四旁,杀有罪;六曰危星,主天仓五谷;七曰部星,亦曰应星,主兵。又云:一主天,二主地,三主火,四主水,五主土,六主木,七主金。又曰:一主秦,二主楚,三主梁,四主吴,五主赵,六主燕,七主齐。张衡云:若天子不恭宗庙,不敬鬼神,则第一星不明或变色;若广营宫室,妄凿山陵,则第二星不明或变色;若不爱百姓,骤兴征役,则第三星不明或变色;若发号施令,不顺四时,不明天道,则第四星不明或变色;若废正乐,务淫声,则第五星不明或变色;若不劝农桑,不务稼穑,峻法滥刑,退贤伤政,则第六星不明或变色;若不抚四方,不安夷夏,则第七星不明或变色。又弼星附乎开阳,所以助斗成功也。七政星明,则国昌,不明,国殃。斗旁欲多星则安,斗中少星则人恐。弼星明而斗不明,臣强主弱;斗明弼不明,主强臣弱也。天下官奉上行令,安得有权,主强臣弱,其占自明。友人之言,未足据也。

——顾起元《客座赘语·北斗》

袁柳庄先生廷玉,在太宗藩邸,屡相有验,登极授以太常丞。太宗一日出宋、元诸帝容命相,袁见太祖、太宗,曰:“英武之主。”自真宗至度宗,曰:“此皆秀才皇帝。”元自世祖至文宗,曰:“此皆吃绵羊肉郎主。”见顺帝,则曰:“又是秀才皇帝也。”太宗大笑,厚赐之。岂顺帝果是合尊太师之苗裔欤?

——王锜《寓圃杂记·柳庄相术》

这两则记述,一谈星象,一谈相术。字里行间充满欣赏。人的天性是排斥逻辑的,两者的区别在于,逻辑是实证,而天性可以虚构。所有灵异的东西,与逻辑搭不上边,但是却可以使人性更加虚妄。由逻辑衍生出来的科技与智慧,其作用是让人类理智起来,成熟起来。而灵异则不然,它既可以让人成为神仙,也可以把人变成魔鬼。

朱家的后代皇帝们,由于血缘关系,几乎都承继了朱元璋猜忌与多疑的性格。同时,在他们毫无生气的尊严中,却始终保持了对灵异现象的极大热情。在这一点上,嘉靖皇帝无疑是最突出的一位。

嘉靖皇帝崇尚道术。我曾说过,中国的道教最难把握。若没有上等根器,不但不能理会“玄而又玄,众妙之门”的道义,反而会因此坠入形而下的道术中而走火入魔。嘉靖皇帝就是这样。他是在武宗皇帝突然驾崩而又没有子嗣的情况下,才得以入承大统。一方面,他因碰到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而感激神灵;另一方面,他又怕别人讥讽他继统不正而格外需要神灵的庇佑。因此,嘉靖皇帝的猜忌心几可上追洪武。有一次,一位太医给他治病,因他躺在御榻、衣裳掉在地上而不敢趋近把脉,太医说:“皇上的衣裳在地上,臣不敢前。”看过病后,太医还没有离开大内,就有圣旨传到,给这位太医褒奖。嘉靖皇帝说:“该太医忠诚皇上,朕心大慰,他说‘衣裳掉在地上’,是把朕看作人耳,若说衣裳掉在地下,朕岂不是成了鬼耶!”太医虽得了褒奖,仍不免吓出一身冷汗,他暗忖:我如果说成“衣裳掉在地下”,今儿个岂不脑袋搬家?

嘉靖皇帝因猜忌而发展到了神经质的地步。他长期沉湎斋醮而无心政事,对那些造假的祥瑞始终兴趣不减,像前面提到的方士王金,很显然是一个造假的高手。但嘉靖皇帝无论是从感情上还是从理智上,都渴望越来越多的“祥瑞”,所以,他喜欢那些阿谀奉承的造假者和为数不少的胡说八道的官员。

据《万历野获编》记载,嘉靖皇帝登极之初,也曾下诏各地州府再不要献瑞。但是,有一个叫汪鋐的人,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南赣,却不管这诏书,而是寻获甘露媚上。嘉靖皇帝得到甘露之后,立刻就把自己颁发的“不准献瑞”的诏书抛诸脑后,而破例将汪鋐擢升为刑部侍郎。此后不久,会修《明伦大典》。张璁、桂萼投嘉靖皇帝所好,将汪鋐敬献甘露一事书于卷末,并大加赞语,说是新皇登极,感应天地。嘉靖皇帝又升张璁为吏部尚书掌翰林院,桂萼为兵部尚书。自此之后,终嘉靖一朝,因献瑞得宠者,可以开列出一长串的名单。如果政坛上,都是这样依靠旁门左道而窜踞要津的人位列公侯,则官场的腐败、朝政的混乱,也就可想而知了。事实上,明朝的政治拐点,的确在嘉靖皇帝统治期间产生。在他之前的武宗皇帝,虽然也是一个胡闹的人,但离前朝的清明政治去时未远,朝中尚有一些股肱大臣心存社稷。到了嘉靖一朝,便变成了由昏君与佞臣共同上演闹剧。今天,我们这些后世的人,只是讥刺这闹剧流秽史册,可怜的是当时的老百姓,只能在恍恍惚惚的昏君的瞀乱中艰难度日。

陆粲的《庚巳编》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齐门外临甸寺,有僧年二十余,患蛊疾。五年不瘥而死。僧少而美姿,性又淳谨,其师痛惜之,厚加殡,送及荼毗。火方炽,忽爆响一声,僧腹裂,中有一胞,胞破出一人,长数寸,面目肢体眉毛无不毕具,美须蔚然垂腹,观者骇异。其师亲为医者陆度说。

读者看罢这个故事,一定会觉得荒诞不经。一个年轻的和尚患了蛊疾,这个蛊竟然是一个藏在和尚肚内的小人。如果把这则故事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小说看,则置人于死地的“蛊”,竟然是“美须蔚然垂腹”的长者,它不但要扼杀美丽,更要扼杀生命。嘉靖皇帝驾崩后没有荼毗,所以,不知道他的肚子里,是否有这么一位“小人”。

同类推荐
  • 新华日报华北版:记敌后办报的光辉历程

    新华日报华北版:记敌后办报的光辉历程

    在我和原《新华日报·华北版》、《晋冀豫日报》(包括其前身《胜利报》)等新闻单位编写报史的老同志接触和阅读他们编写的史料中,有两点感受很深。一是他们认真负责、下笔严谨、亲自动手、善始善终的精神和工作态度。他们不顾年老和多病,亲自查访、回忆、翻阅、考证当时的报道、通讯、文章、社论的来龙去脉,实事求是地评论其影响和作用。二是认真研究和总结每个时期办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经验。他们编写出来的大量史料可资借鉴之处很多,真如“庾信文章,老年更好”。每读一文,既有置身于当年战争烽火的体验,又有置身于根据地建设的感觉。
  • 遇饮红楼醉经年:红楼诗词的缱绻深情

    遇饮红楼醉经年:红楼诗词的缱绻深情

    《遇饮红楼醉经年(红楼诗词的缱绻深情)》简介: 红楼韵味,如同酒香,历经两百多年的光阴,两百多年日月交替,到如今,恰似一樽陈年佳酿,历经时间的发酵和涤荡,愈发酝得鲜亮醇美、既浓且清,引人遇饮难忘、回味悠长。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将自己的血肉,都研碎在蘸笔的墨砚里。呕心沥血,惨淡经营,方才酿出这既醇厚又清洌的奇酿美酒,以飨后人芸生各各悲喜。
  • 海峡两岸空战史

    海峡两岸空战史

    一架又一架执行绝密任务的国民党空军间谍飞机,接二连三地被击落在中国大陆上,那是一段被隐匿的历史。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贻。”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敌对双方谁拥有了准确翔实的军事情报,谁就掌握了战胜敌手的钥匙。因此军事情报历来都是敌对双方所不惜代价猎取的目标。在现代由于使用飞机获取情报速度快、效率高、覆盖面大、人员伤亡少,因此它一直是获取军事情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 黄土地 乡亲们

    黄土地 乡亲们

    1970年5月到1975年10月,我在晋东南度过了5年半的插队生活。那5年半,让我认识了中国社会,了解了生活底层,奠定了我以后人生的基础,留下了一生最难忘的记忆。我始终认为,没有那一段生活经历与磨砺,就不会有后来的我和我的人生。这里记述的是我所生活的农村现实,可以说是上世纪70年代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样本,或许有助于现在的人们了解那个年代。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我隐去了某些地名、人名,同时尽可能少写与农村现实关系不大的知青生活,但这里记述的人和事都是真实的,并且许多依据是我当年留下的日记或书信。
  • 巨龙穿行中原

    巨龙穿行中原

    亳州市是一片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地。那里曾经香车宝马,商贾云集;那里有一代圣君商汤指点江山的影迹;那里是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的一代枭雄曹操习兵演武痛饮狂歌的地方,他“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诗句至今尚在古城萦绕,留存的地下运兵道、习练水兵的涡水浅滩也还令今人瞩目;那里流传着“天资文藻、博闻强识”的魏文帝曹丕和出口成章、七步成诗的曹植的逸事;更有在中国军事上震古烁今的张良、曹仁、曹洪、夏侯渊、许褚……亳州地理位置在历史上也相当优越,更兼水陆之便,在经济上曾无比辉煌。
热门推荐
  • 一剑平山海

    一剑平山海

    剑童一战成名,剑仙横推山海。哪怕成为一只伏跪天地间的蝼蚁,这一切对他来说不过尔尔。历经沧桑,终是只为应那一个‘情’字。
  • 九流绪论

    九流绪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杜甫文集2

    杜甫文集2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人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长生之诸天万界

    长生之诸天万界

    宁寒,一个极为悲催的人物,本来该平凡的一生他,在一次偶然绑定了一个能穿梭万界的系统。从此他在一个又一个的世界执行任务,不断的变强,他本以为从此走向人生巅峰。然而他却在一个仙侠世界失手了,他任务失败了……………
  • 总有一片星辰是为你

    总有一片星辰是为你

    慕浅情一直在想,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是最痛苦的呢?“互相暗恋,彼此不知。”祁夜淡淡的开口。“是呢。”还好,最后我们在一起了呢。
  • 武神心路

    武神心路

    成神之路,难上加难,集天时,集地利,集人和,集气运,集……心
  • 心上琳琅

    心上琳琅

    自那血腥且漆黑的夜晚后,于谈止找到了属于他生命中的第一缕阳光,而她也找到了她梦中所见的星辰般的眼眸……——她给他承诺:“以后,我允许你在我眼下肆意妄为。”那是他第一次被这么宠溺。她给他安慰:“我母亲说,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吃点甜的,当甜味充满口腔的时候,心情就会好起来。”那是他吃过最甜的糖。——你来,你过来,来我身边,月亮不抱你,时光摧毁你,可我爱你。*甜且虐,入坑谨慎
  • 神级战牧

    神级战牧

    “控制远程、集火治疗”……“遗憾么?”“…”“你要装死到什么时候?”“…”……“你以为我不知道你用的什么借口?”“…”看腹黑精分男主夺冠之路,赞唠叨管家一路相随。
  • 重生毒妾当道

    重生毒妾当道

    被亲生父母和妹妹背叛,再被他们连同负心丈夫一同杀害的沈凉却没能死成而是重生在了被婆婆杀子夺命,同样肩负滔天仇恨的侯府二房奶奶周珺琬的身上上一世,她枉命在那些所谓的“爱人”和“亲人”手上,死不瞑目。这一世,她发誓,再不相信任何一个人!她毒阉夫主,唬弄婆婆,笑面如花的将所有人玩弄于鼓掌之间!她报复亲人,折磨爱人,言笑晏晏的冷视他们摇尾乞怜誓要让那些亏欠她们的人知道善恶到头终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就算天不报,也有她来报却没想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冥冥中自有天意,上苍终未将她遗忘!片段一:漆黑的夜,她任他大手卡着纤颈,毫无惧色:“敌人的敌人虽未必能成为朋友,却能成为盟友!暂以结盟,何如?”他冷然睨她,薄唇轻启:“成交!”片段二:菡苋池边,她任他轻挑下巴,内心挣扎:“我的全部存在价值便是复仇,何况我是你弟弟的女人,你难道想混乱纲常?”他长眉微扬,似笑非笑:“有何不可!”片段三:为了复仇,她变得连自己都快不认识自己,“我心如蛇蝎,连无辜小儿都不放过,我若死,地狱便是归处,你又何苦?”他拥她入怀,以唇封缄:“上天入地,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