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52500000004

第4章 自我演戏以来

这篇文字是我前半生的自传,也就是我的忏悔。空在戏剧界混了许多年,毫无贡献,只剩下些断纨零绮的记忆,何等惭愧!追思既往,悲从中来,极目修途,心热如火!今后的记录当不至这样空虚吧!

我小时候因为家里管得严,所以出外看戏的时候非常之少。祖母五十岁的那年,家里演过一次堂会,那时我不过十岁,看着红花脸杀出,黑花脸杀进,实在是丝毫莫名其妙。以后亲戚家里又演堂会,有一个从湖北回来的佣人领我去看——他是个戏迷,一天到晚地唱着,又时常和我说些唱戏的话——他指着台上演梅龙镇的花旦对我说:“叫他回来当老妈儿领你玩儿吧。”我听了他的话,注视那花旦,觉得非常欢喜他。还记得那天晚上,又换了另一个班子,我就去看他们扮装,有两个人在那里画花脸,引起了我无限的兴趣——我看对面的一个,用粉涂在脸上,再拿着墨笔一线一线地勾勒,我觉得浑身紧拢来,立刻起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冲动,又觉得好玩,又觉得难过。一会儿被一个小孩子拉我去玩鞭炮,我便似从噩梦中逃出一般。从此以后,我觉着唱戏实在好玩,不是口里乱哼,就是舞刀弄杖地乱跳。有时就学着画花脸,我母亲本来会画,我就拿她老人家的颜色,大涂而特涂,弄得满桌满镜台乌七八糟,自不用说;床上的毯子扯来做道袍,窗帘拿下来当头巾,鸡毛帚、帐竹竿无一不被应用。母亲的卧房就是后台,表演的地方却没有一定:有时在厅堂,有时在床上,有时便游行各处。可是表演尽管十分尽力,观客如厨子老妈之类都带几分厌恶。本来表演的功夫不甚纯熟,秩序也不甚妥当,弄坏器皿、打翻桌椅,却是常事,也怪不得他们喝倒彩。他们有时急了,就叫我母亲。母亲从来难得为这些事打我,骂几句也就完了。可是有一次,我和妹妹、弟弟、表妹一齐玩,给他们都画了花脸,做大规模的游行。谁知胭脂用多了再也洗不脱,他们玩得高兴的时候,丝毫不觉得,后来被母亲看见,骂着替他们洗,一个个花脸洗不干净,他们都哭起来,我便挨了一顿打。以后这类的事情不一而足。我年纪渐渐地长大,便学着玩些音乐。有个剃头匠会拉胡琴,被我吵不过送了我一把二弦,学余之暇,时常拿来消遣。有一天我向先生告假出恭,带了胡琴为伴,演奏起来,竟把恭务忘了。先君偶从学堂经过,不闻书声,四面一找,却听见咿咿呀呀的琴声从厕中发出。这一次我可吃了亏,被罚三天不放学,胡琴便始终没有学好。

有一次,母亲回外婆家去了,我和妹妹都闷得很,就把堂房的姑姑请过来一同玩。我第一个发起要唱戏,编演当然都是我一手担任。我穿上妹妹的衣服,戴上母亲的勒子,头上盖起红窗帘装新娘,妹妹装新娘的母亲,姑姑装新郎,我们从出嫁起一直演到拜天地吃酒席为止,时间费了一下午。我还记得别母上轿一节的唱词:“……拜天拜地拜神灵,但愿母亲多长寿。母亲福寿又康宁。……”原来我们那里盛行一种影子戏,小孩子常常爱看,这些唱调都是从影子戏模仿来的。从出嫁起到拜天地止,我们都按着派定的角色扮演,一到请酒的时候,我们大家全变了客,将柜子里的干点心,厨房里剩下的冷菜冷饭,全给搬运到一张小桌子上。姑姑说饭不宜吃冷的,我说热饭不像戏。又因为用真的竹筷子不觉得有趣,就从香炉里拔了一把香棒儿当筷子。舞台装置呢,有的是敬神的蜡烛,弄来点几对,尤其是找着了一个可以钉在墙上的烛插最感兴趣。

天黑了姑姑要回去了,我和妹妹手捧着蜡烛送姑姑,口里吹着哨喇,在天井的四围绕行一周,作为是走了几十里,然后才到了隔壁,一出大戏就此结束。我做小孩子的时候演的戏,以这出为最得意,最有精彩,这比平日和许多小孩子演操兵,演拿贼好玩得多。自从这出戏演过以后,我的兴味忽然引到武术上去。盘杠子打枪,就把演戏的玩意搅了。

我从十二岁到十四岁专门做应试的功夫,经义策论之类,勉强通顺,就去赶考。另外请先生在家里学些英文。科举既废,我便随着先大父到了北京进学堂,不到一年,就转学到长沙明德中学,读了一学期,就跑到日本进了成城中学校。

我在北京的时候,看过谭鑫培的戏,不懂。可是已经能看文戏——杨小朵演《翠屏山》之类的戏,很欢喜看。但听二黄不如爱听梆子。那时候因为要念书,很少走到戏馆里去,看的戏自然很少。尽管住在北京将近一年,连哼哼都不会,可是偶然学两句杨小朵的说白,颇为侪辈所惊叹,我自己也觉得我的嗓音比戏台上的花旦好得多。

那时候我和一个同乡的少年C君同就曾宗巩先生学英文,那个少年比我大,文辞富赡,诗和小说,他读得颇为不少。我从他那里才微微领略到所谓张生崔莺莺、宝玉林黛玉之流的性格。他常常对月吟诗,大约都是些含愁难诉的意思。我还记得有“惟有寒鸦稍识音”之句,那时我不甚能懂。他往往说对着月亮想哭,听见风声或是歌唱的声音,就不禁长叹,他以为这样才能领略诗味。他曾经在下课时候,拿红墨水搽在嘴唇上,教我做眉眼。“做眉眼”三个字,我是头一回听见,我因为完全不懂,所以不理他,他看见我太麻木也觉得奇怪,但是我也多少受他一些暗示。有一晚,我叫人替我去买了一部《西厢》,翻开来不甚懂。我因为想揣摩C君的滋味,半明半昧地拿着部《西厢》在灯下展玩,忽然听得隐隐有唱西梆子的声音,我便起身出去站在廊下——那晚正遇着祖父到朋友家里去了,底下人都在房里打瞌睡,我一个人静听那断断续续如泣如诉的歌声,随着那飒飒喇喇的秋风,一丝一片,不,千丝万片地摇着隔院憔悴的杨柳飞到我的耳边,长空如墨,从云缝里漏出的微光照见天在那里移动,纸窗背的灯火,也闪闪不定的好像有鬼。我是个十四岁的小孩子,有吃有穿,有长辈痛惜,哪里来什么很深的感慨?可是我想起C君的话,觉得这个情景,应当要哭一哭才对。我便昂头向着天,又低头数着脚步,微微地长叹一声,演习一番诗人的格式,虽然哭不成,却也算附庸风雅点缀得不俗了。可是那西梆子的声音却引起了我演戏的兴趣。我想:要能够像杨小朵那样搽着脂粉穿起绣花衣服上台唱几句西梆子,够多么好玩儿呢?

然而那时候我专爱高谈革命。本来谭嗣同、唐才常两先生是先祖的门人,和我家关系最深,唐先生并是我的蒙师,我从小就知道有《铁函心史》《明夷待访录》《大义觉迷录》诸书。谭、唐相继就义,那时我虽是小孩子,当然不能不留印象。到了北京,又遇着吴樾之死,因此颇激起一腔的热气,所以没有成小戏迷。以后我回湖南进学校,又到日本三四年间,很热心地去走天桥跳木马,和人比拳角力,又欢喜闹酒,十七岁的时候酒量大进,能够一次饮白兰地一大瓶,啤酒是半打起码,到日本的时候,满意想学陆军,最羡慕的是日本兵裤子上那条红线。在成城学校做制服的时候,我硬叫裁缝在我的裤上加一条白线,以为不像兵也要像警察,那裁缝始终不听,当我小孩子向我笑笑罢了。日本兵穿的鞋子,满底上都钉的是铁钉,鞋面的皮,其粗无比,我每从鞋铺走过,总想买一双,好容易达了目的。我以为凭这一双鞋,就比其余的同学高明些。但尽管如此,终究因为眼睛近视,没能够进陆军学校,就是短衣镶边和大裤脚的海军学生制服——我最欢喜那个装束——也没法儿穿上我的身。于是有人劝我学军医,便也可充准军人,但是也没有能达目的。

光绪乙巳年冬,日本政府承清政府之意,对留学生发布取缔规则,全体大愤,我和大众一同回国。谁知到浏阳家里,就叫我娶亲,我绝对不肯,以后毕竟还扭不过,招赘到丈人家里去。那时我有个决定的计划,是结婚尽管结婚,结了婚三天后,我就一跑。我家里为着这个事甚为着急,尤其是岳丈人十分担心,只有丈母娘确有把握地以为不会,果然不出所料,我三个月还没有走。

我的夫人是很聪明能干的人,当我娶她的时候,她的诗文绘画都比我高明,且极识大体而又好学。我和她性情说不出的相投,虽然是旧式婚姻,却是爱情之浓厚,比偷情密约还有过之。我打主意和她一同出洋,费尽周折,家里却不肯,但是我始终不能不走,万般无奈,我还是一个人走到日本去了。这是多么难过的事啊!

走过上海的时候,被贼偷去了钱,到东京又感冒着发了好几天寒热,病好了出去走走,找着许多旧时的同学,倒也高兴,可是我的兴趣就在这个时候渐渐地变了。

同类推荐
  • 今宵月儿圆

    今宵月儿圆

    刘殿学的小小说取材日常生活题材,善于提炼,通过各种生活细节,展现生活的一个侧面,幽默、智慧处处可见,单篇不长,以一种轻松而又调侃的笔墨,勾勒出纷杂错乱的芸芸众生,让读者在笑声中去分析,去思考,令人回味无穷。
  • 灵魂只能独行

    灵魂只能独行

    幸福是灵魂的事,现代人却如此不安。当人们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周国平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对圣经的解读、对中国人精神性的阐述、对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从人生与精神、生与死、苦难与信仰、真理与理想、意志与情感等多个方面,探索着人们精神生活的普遍困境,对于爱与恨、失败与成功、才能与人品、平庸与伪善、怀念与追求给出独到的解读。哲学不止是慰藉,它是精神生活的支点,带给我们一种开阔的思维方式,使我们不致沉沦于平庸的日常。
  • 叶圣陶家书

    叶圣陶家书

    本书辑录了叶圣陶叶至善父子1969年—1972年北京到潢川干校两地间的上百封书信。1969年,叶至善随团中央到河南潢川干校,父子相隔千里,互通书信,至1972年叶至善返回北京,前后历经三年八个月,往来家信数百封。在这些家信中,不单有家长里短的日常问候,还有父子二人关于文学创作、社会时事、家庭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探讨交流。家书中关于当时社会生活的记录,也可看作是回望那个特殊年代的真实史料。
  • 工厂女孩

    工厂女孩

    为深入理解东莞工厂女孩的生活,诗人丁燕先后在两家电子厂、一家注塑厂打工,经历了200天最真实、最深刻的工厂生活,记录下这些工厂女孩青春、爱情与梦想的萌生与破灭,也是对裹挟了无数人命运的现代工业洪流的追问。
  • 中国好诗歌:最美的白话诗

    中国好诗歌:最美的白话诗

    《中国好诗歌:最美的白话诗》新文化运动的结晶——最美的自由新诗。新诗是自由的,也是自然的。它不是没有形式,而是有着与古典诗词不一样的艺术形式,自由就是它的形式;它不是没有节奏,自然就是它的节奏,它与现代人的呼吸节奏相呼应,与现代人的情绪起伏相合拍。新诗是生活化的,是“言文一致”的产物,日常话语和书面话语在新诗这种文体里找到了最大的交集。新诗又具有最为宽广的想象视野和表达空间,可以在时间与空间上做最大程度的穿越和嫁接,我把新诗的这种宽广想象与表达比喻为神奇的“穿越术”。这就是新诗的美学奥秘。囊括了郭沫若、卞之琳、徐志摩等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的作品和艾青、臧克家等中国当代著名诗人的作品。
热门推荐
  • 总裁引妻入局

    总裁引妻入局

    他是风靡夏城的乔氏集团少东家,众人眼中他温润有礼,却只有她知道,他天性凉薄,锱铢必较!她是父母双亡的珠宝设计师,天生丽质,却不幸成为他的猎物。一场假面舞会,他邂逅了戴着狐狸面具的她,为找出神秘离去的她轰动全城。重金悬赏之下,她成为全城女人的情敌——可是冷漠如他,她究竟是他心底的挚爱,还是某人的替身?一场早有预谋的暗算,她不幸在婚礼前发生车祸。
  • 我的能量有点暗

    我的能量有点暗

    科技版:70%的宇宙由暗能量组成,如何合理的应用这些暗能量,将成为人类未来的一大课题。官方版:将暗能量转化为正能量,是我们始终坚持的一贯准则。人话版:什么是暗能量?简单地说就是在嚣张的时候一巴掌打过去,暗能量瞬间就会加666,懂了吧!——简仁如是说。
  • 柳南随笔

    柳南随笔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有酒十章

    有酒十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神医嫡妃:邪王宠上瘾

    神医嫡妃:邪王宠上瘾

    她是护国公府被遗忘的嫡女,一朝穿越,锋芒毕露,发誓要将欺负她的人赶尽杀绝。遇佛杀佛,遇鬼杀鬼,却偏偏对另一只绝世妖孽束手无策。无奈,只好强强联手,杀出一条血路!只是,说好的合作结束永不相干,如今这臭男人天天粘着她是怎么回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妾为后

    妾为后

    吴笑烟并不美,于女子来讲她太过高大,皮肤又太黑,比男人力大,比男人吃得都要多。她年纪渐长,只想嫁个平凡人,普普通通的过一辈子,可是这个她养大的小狼崽子……真是个小狼崽子!!
  • 死亡性插图

    死亡性插图

    神秘的手抄本,暧昧的性插图。死亡画谜中暗藏着死亡密码。灵异事件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幕后黑手?漂亮女大学生林思嘉被她崇拜的导师诱导激情上床,却发现拥抱她的竟是另一个陌生人。在一本性爱小说《死亡性插图》出现后,陌生男人撕下半张插图后莫名其妙跳楼自杀……这是在师大广泛流传的手抄本中的故事。而这切,如今在现实中上演了。神秘的手抄本,暧昧的性插图,没有人能揭示它的来源。死亡画谜中暗藏着死亡密码,一连串不可思议的灵异事件后,五个美女开始面临神秘的死亡威胁,她们中谁是林思嘉,性插图中空间隐藏着怎样的玄机呢?
  • 梅葛:彝族创世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梅葛:彝族创世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梅葛》是彝族的一部长篇史诗,流传在云南省楚雄州的姚安、大姚等彝族地区。当地彝人每逢年节都要诵唱《梅葛》三天,并视《梅葛》为“根谱”而世代口耳相传。“梅葛”本为一种彝族歌调的名称,由于采用这种调子来唱彝族的创世史,因而人们将这部创世史诗称为《梅葛》。全诗分为四大部分:“创世”、“造物”、“婚事和恋歌”、“丧葬”。“梅葛”调又分“赤梅葛”和“辅梅葛”两大类。“赤梅葛”的曲调比较悲楚、忧伤、低沉,史诗的第四部“丧葬”就采用这种曲调;“辅梅葛”的曲调较为婉转抒情,史诗的其他几部唱诵时就采用这种曲调。
  • 最新行政执法人员公共法律知识培训教材

    最新行政执法人员公共法律知识培训教材

    本书依据司法部关于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素质,提高行政人员执法水平的有关文件精神编写而成,着重对行政执法过程中常用的法律知识进行讲解,包括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以案说法,对法律条文详细解释,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