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63600000001

第1章

来源:《延河》2015年第09期

栏目:延河讲坛

秦振耀,笔名秦三澍,江苏徐州人。青年批评家,兼事诗歌创作和英、法语诗歌翻译。复旦大学中文系、“复旦大学—巴黎高师人文硕士班”比较文学硕士在读。主要从事比较诗学、中外文学关系和中国新诗研究,近期关注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对中西诗学资源的转化与重构问题,兼及当代汉语新诗批评。曾获柔刚诗歌奖、重唱诗歌奖等文学奖项。现兼《飞地》丛刊诗歌编辑。

阿甘本(Giorgio Agamben)在《活在幽灵中间的利与弊》(“On the Usesand Disadvantages of Living among Specters”)一文的开头,让我们重温了曼弗雷多·塔夫里(Manfredo Tafuri)关于“威尼斯之‘尸’”的论说。按照塔氏的意见,在威尼斯这样的古城举办世界博览会,无异于猥亵地“为尸体梳妆打扮、涂抹口红”,最终招致的结果只能是“一具尸体在我们眼前溶解”。阿甘本由此敷衍开来,认定那个超脱了尸体溃烂之命运的威尼斯,已经进入了“幽灵的状态”;并将作为生命形式的“幽灵性”(spectrality),界定为一种“唯有当一切终结时,才会开始”的“死后的或补充性的生命”。他如是描述另一种“幼虫期幽灵”(larval specter):

它诞生于对自身现状的无法接受,诞生于一种遗忘,以至于不惜一切地假装自己仍拥有身体的重量和血肉之躯。幼虫期幽灵必须假装有一个未来,以便为它们往昔的痛苦,为它们对业已完结的命运的不理解,留出空间。[21]p.40

将这一略显恐怖的譬喻,比附于古典诗歌传统同汉语新诗的关系,多少有些耸人听闻;然而事实却是,对于已届百年的汉语新诗而言,“古典”问题仍是一个时时盘绕于其上的“幽灵”——在当代诗的写作者和研究者心中,出于“对自身现状的无法接受”,同时也出于对“一种遗忘”的不满,他们或多或少都会焦虑于如何面对他们所写下的被称作“诗”的文字,与那个悠久绵长的古典诗传统之间的关系。他们也无法回避,这种“潜在”的幽灵(“幼虫期”的原文larval,即可引申为“潜在”之意),在“幼虫期”便已隐藏于新诗的脉络之中,从而潜在地形成了一个关乎新诗写作合法性的理论问题。的确,无论是多么自信甚而自负的新诗写作者,一旦他以诚实的姿态对待这个问题,都将困扰于这隐约的焦灼和犹豫不定。

这一焦虑,伴随着新诗发展的整个史程。草创期的汉语新诗之所以能将自身的合法性确立下来,很大程度上是将古典诗的一整套传统“打入另册”,以遮蔽其“对立面”(至少新诗运动初期的主将作如是观)的方式,昭显自身价值的自足性。出于“新旧有别”的文体建构意识,无论是事先“亮明底牌”,抑或对“历史现场”的后设性追述,他们都乐于策略性地突出西方资源之于新诗的重要性。早在1931年,梁实秋已端出这样的“盖棺定论”:“我一向以为新文学运动的最大的成因,便是外国文学的影响;新诗,实际就是中文写的外国诗。”[3]p.81这后半段的“警句”式表述,甚至成为一种关乎新诗文体学的主导性论断。然而,当后世抱着“眷恋的失落”,对这一略显简单粗暴的文体革命加以重审时,便会发现,汉语新诗早在其发轫期便暗藏了诸多弊病与隐疾。

当然,事实上的白话文运动,其情形远为复杂;诸如“简单粗暴”这样笼统的主观感觉,大概亦部分地源于文学史叙述中必要或不必要的化约论(reductionism)式的处理。胡适等人在诗歌领域展开大刀阔斧的“革命”之际,“五四”诗坛中亦不乏成仿吾、穆木天、梁实秋、闻一多之辈,开启了以“古典”文学传统为立足,而对新诗为代表的白话现代文学加以反思和批判的历史脉络;尽管他们各自视域中的古典传统呈现着不尽相同的面貌,引为论据的古典文学资源以及指向的现实问题亦多有歧出。新诗场域内的这场“新旧之争”,历经了20世纪20年代的集中研讨,1930-20世纪40年代伴随着“格律派”“现代派”“新古典主义”的写作实绩而不断深化,并在三十年的沉寂之后被重新开启,成为1980-20世纪90年代既困扰又启发诗界的基本诗学议题之一。

这一论题延续到今天,我们可以从百年来愈见清晰的史程谱系中,归纳出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新旧之争”似乎是在并未撼动新诗之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于其内部发生的某种“改良”;而处于论争之一端的古典文学传统,则被视作一种可供新诗征用的诗学“资源”和“潜能”。人们逐渐认识到,经过“现代转化”的“古典”,恐怕已经不再是那个我们时时眷顾的“古典”,而是经历了数次折射之后而呈现的一个“幻象”。因此,无论是陷入“接受/否定”的简单二元对立思维,还是立足任何一方做出“自我辩诬”的姿态,都显得没有意义。

关于新诗存在的合法性,我们既不需要以古典诗歌“传统”的存在来加以“证明”,也不能以这一“传统”的丧失来“证伪”,这就好像西方诗歌的艺术经验之于我们的关系一样。中国新诗的合法性只能由它自己的艺术实践来自我表达。[16]p.16

然而,突出“艺术实践的自我表达”这一尺度,这并不意味着问题的取消;相反,我们所应当期许和着手操作的,是对问题本身的复杂化与重新历史化,甚而有必要回溯至问题的源头,去探查汉语新诗与古典文学传统关系的初始形态——这个横亘百年的诗学论题,在时势的变迁中,必定经历了我们或许未及察觉的变形与改写,而其中的一些侧面也必然被选择性地彰显与遮蔽。然而,汉语新诗经过百年流转之后,究竟在现下取得了怎样的进展与实绩,又从中拓开了怎样的新问题及处身其中的新语境,则成为关乎新诗与旧诗传统之关系的最重要的现实理据和指向性。这项考察,与我们亟须做出的“历史化”的努力同等紧要。

同类推荐
  • 德古拉之吻

    德古拉之吻

    本书以日记的形式,勾勒出一段不为人知的诡秘往事。一场交易,让英俊、高贵的德古拉伯爵来到伦敦。他的出现引起了乔纳森·哈克的注意,他意识到在德古拉伯爵怪异的行为背后隐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他竟然是个拥有不死之身的吸血鬼……此时的伦敦陷入了黑暗之中,到处充斥着迷失、噩梦与鲜血。陨灭或者重生,复苏还是沉睡,用跳动的心换来永生,你可愿意?
  • 鲁迅与陈西滢

    鲁迅与陈西滢

    在“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中,陈西滢都算不得多么突显的人物,然而,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陈西滢却是鲁迅笔下最突出的论争对手,一九二五年一年间,鲁迅的大多数杂文都与陈西滢相关,《华盖集》及其《续编》,是这场论战的集中体现。而一九二五年年这一年,在鲁迅的一生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这一年鲁迅的社会活动、文学创作、个人生活,都有很多令人玩味之处。一九二五年一年的风风雨雨,对鲁迅一生都有着深刻影响,陈西滢在这样的时候出现在鲁迅的视野里,自然成为研究这一时期的鲁迅时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本书以一种纪录片+评传体的风格,将1925年鲁迅与陈西滢的论战尽可能还原,并且放在显微镜下细密观察,分析其成因,分析鲁迅毫不退缩甚至穷追猛打的原因,分析诸多劝架人士的心态和立场,尤其分析了这场论战对鲁迅杂文的影响,对新文学的影响。无论站在何种角度看,一九二五年的鲁迅,都显得那样意味深长,鲁迅的思想、情绪、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都在这一年浓缩,生发出许多让后人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
  • 深情史

    深情史

    《深情史》一书收录了七十余篇短小精致的故事,题材丰富,尤以爱情为主。这些故事发生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点,但个中的缠绵悱恻、恩怨纠葛都是一致的,所引发的哀戚感伤、唏嘘感叹也是一以贯之的。同时,这也是一本阅读之书或重写之书——这些故事都来自阅读,皆为化典新编,每篇题后均标明了故事来源。作者身兼古典文学博士、新生小说家、诗人的三重身份,博古通今,涉笔成趣,具有极强的化古为今的能力,其以简洁、细腻的语言对它们进行了重写。
  • 大学之窗

    大学之窗

    大学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即使你只是一个穷人,只要你具有某种美德,也是可以过上一种富有尊严与简朴的生活,从中获得纯粹的乐趣。许多人都会犯这样的一个错误:即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用言传来解决的,而事实上,身教才是真正具有巨大威力的。真诚与简朴!若是要我说从哪一点上尊敬他们,或者说希望让自己按照什么样的气质去塑造人生真诚与简朴就是我想追求的,我将会学习这种气质,并且在生活中机敏地捕捉这种气质,无论它是来自于老年人或是年轻人身上,这种精神才是最重要的。失望本身往往是催发你再次尝试的动力。我渐渐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但并不纠缠于此。我明白了希望的曙光比悲伤的痛楚更加不可征服。因此,这让我认识到,即便在逆境中,在看似一事无成或是痛苦的经历中,人其实还是可以收获比想象中更多的东西,这是千真万确的。这也许不是一种激昂或是离别时那让血液沸腾般的精神,但却是一种更为沉着、更为有趣与快乐的充实。换个角度来看,幸福本身就是连带着某些灰暗面的,那些把灰暗面都算进去的幸福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找寻的幸福。
  • 禅与物

    禅与物

    作品从自然物象中发现禅意,用禅的审美方式解读物象。启示读者在大自然中返璞归真,在喧器闹市保持禅心,并在生活中体味禅意。山川风物与哲学、历史相互交融,是一部以作者切身体验为基础的自然哲理散文集。
热门推荐
  • 龙爷命中缺我

    龙爷命中缺我

    啧啧,你还是人吗?鱼玲珑首次见龙爷就被惊呆了,出于恐惧她赶紧溜须:你应该是从小说里走出来的人物,直接秒杀全球剩女!龙爷轻笑,过来我抱抱你!大爷酱不好,第一次见面呀……呀!怎么天旋地转了?后来情敌八方袭来,欲灭她夺龙,她稀里糊涂变成了人人喊打的小白莲、小绿茶、小表砸。她瞪他:人人都说我套路了你!他深情拥吻她:我的荣幸。宠妻啪!打完左脸上右脸。夫人手疼不疼?还用尺子好不好?滚,别让我看到你!好好,夫人消消气,想吃什么我去做!某属下:先生,夫人产后抑郁不定时发作,要不雇些人……荒唐!天底下除了我,谁配让夫人动手?一团乱的公司急等总裁主持大局。某秘书:先生呢?某属下:在家给夫人摊煎饼。公司炸了锅。某属下腹诽,这就受不了?还没说先生被打呢!虐夫她向他要自由,他给,一不小心,给过了火。于是他屡屡哀求:儿子都上幼儿园了,咱们结婚吧……对外别说你认识我,敢妨碍我撩小鲜肉,要你好看!眼看她爆撩陌生男,他笑容危险,摞下酒杯走上前去……本文讲的是,毫无人情味只有男人味的龙先生,与幼儿园纯美女老师的……互套日常。暖宠暴宠1V1。
  • 魅力雄安丛书:善哉雄安

    魅力雄安丛书:善哉雄安

    雄安之善,在从古到今每一个雄安人的血液中。从古黄河文明的大禹治水引洪入海,到白洋淀文化的垦田渔猎、定居兴业;从元朝学者刘因隐居授徒,到明代名臣杨继盛孝老爱亲的家风传承;从展现人民纯朴善良的民间古乐,到耕耘心灵、抒写自由的白洋淀诗群;从英勇杀敌的抗日雁翎队,到当下“不以善小而不为”的道德模范……在雄安这片热土上,或小善扶弱济贫,或大善舍己报国,善行义举深深植根于此,犹如一棵棵参天大树,守望着这片土地上勤劳善良的人们,一代代,一辈辈……
  • 区块链修仙

    区块链修仙

    被虚拟币当韭菜割的陈洪荒积蓄了一股怨气,魂穿后获得区块链修仙系统,开挂人生,由挖矿开始!新书《我是蜉蝣》发布,多捧场!
  • 对工作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

    对工作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

    工作是为了什么?为了老板,为了薪水,为了面包,为了生存,为了养家糊口,为了……答案五花八门,但是却没有一个选项是留给自己。本书用大量精彩的案例阐述了敬业、负责对个人职业生涯和生命价值的重要性,旨在帮助读者重视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深刻体会工作的价值和生命的涵义。
  • 农妃小福女

    农妃小福女

    她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她会穿越成一本小说里面的人物,准确来说是穿越到小说里面遭到万人唾弃的恶毒女配。这是一本恶毒女配前期享受着女主一般的待遇。生来福泽,还是全家的小公举!尽管如此福运却还是落下个作死的下场,穿越过来的她发誓绝对不走小说中的老路!绝对不要作死!保护爱她的家人,离小说中的男主男配有多远就跑多远。她要做她家人的小福星!不作死!不过……大哥!我都离你那么远了,就不要凑过来欺负人了好吧!
  • 等星星降落

    等星星降落

    等星星降落,降落在我的心上。日常生活文,大家随意。
  • 南柯梦:绾鬇夫人

    南柯梦:绾鬇夫人

    从离开西姒那时起,戚绾鬇就明白,自己永远再见不到那个人,可是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毅然决然将自己作为礼物呈献出去,早就不是她以为的那个柔情似水的男子。或者说,从一开始她就看错了,只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罢了。永胤的天同西姒并无多少不同,皇宫和曾经栖身的宅院也相差无几,同样是精美的笼子,她却更喜欢做羽毛鲜丽的鸟。有的人被利用,有的人被抛弃,有的人被遗忘,她不要成为那样的人,被欺侮被冷眼的日子一去不返,她是想要活着的绾鬇夫人。
  • 那时的我们

    那时的我们

    张慕凌生于80年代上海,家境贫寒,心比天高。嫉妒漂亮孤傲的舒凝,喜欢含蓄儒雅的韩哲,年少的她以为一切都能自己掌控。象牙塔中,遇到风流倜傥的老师邱宗民,他爱她吗?还是有何秘密?在光明与黑暗的起落间,终发现,人生轨迹不全由自己,是非本不泾渭分明,要得到这些,必会付出那些。答案,源于内心;而真相,但留人间。--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悠悠南北朝系列(套装共3册)

    悠悠南北朝系列(套装共3册)

    悠悠中国史,数不尽风流人物。本系列书籍包括《纵横十六国(三国之后一个半世纪壮烈的十六国纷争历史)(历史新读系列)》、《悠悠南北朝之宋齐北魏的纷争史》、《悠悠南北朝之三国归隋的统一路》,轻松讲述南北朝纷纷乱世。
  • 罪妃狂天下

    罪妃狂天下

    “我说过,你如果敢背叛我,我会把你在这个世界上最为珍惜的东西都毁灭!”他捏着她的下巴,将一碗打胎红花药水灌入她的喉中,她挣扎却始终没有逃脱。“一生欠了三个男人的情,既然不能阻止你们互相撕杀,那只好我永远的离开!”她站在悬崖边看着三个男人在远处互相厮杀,挥泪毅然一身白衣跳落万丈悬崖,既然不属于这个世界,那就不如在此刻将一切停止!((慢热型作品,急者莫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