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穿越湖北荆州市“九曲回肠”的江段称为荆江,全长135公里。每至盛夏洪水暴涨时,江水高出堤外地面“数十丈”,可谓“船在屋上走,人在水中游”,所以,历史上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一说。
荆江大堤的万寿宝塔附近,有三处显著的纪念物:万寿宝塔紧邻的“九八抗洪烈士纪念碑”与相距300多米的“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呈一条凹形弧线,弧线的节点上矗立着一块“盛世安澜”的巨型石碑。这三个纪念碑几乎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都与荆江洪水密切关联。
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是为纪念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而修建的。碑的前后方分别镌刻着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题词。毛主席的题词是: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周总理的题词是: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碑的基座雕刻着两男一女三位建设者的英姿。
九八抗洪烈士纪念碑:是为纪念1998年荆州抗御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而牺牲的35位烈士而建造的。烈士中,大多是当地的老百姓,也有参战的解放军战士。
盛世安澜石碑:是为纪念“九八抗洪”胜利8周年当地政府竖立的。上面除简短的碑文外,力透石背的“盛世安澜”4个大字是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所书。
这三处纪念碑石,兴建时间前后相距50多年,它们穿越漫漫时空隧道,构成了荆江大堤上的奇特雄浑的景观,与历史上的镇江宝塔——万寿塔遥相呼应,引得国内外游人纷至沓来。
游人中,走来了一位特殊的老人。
她叫辛志英,就是“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浮雕上女建设功臣的原型,也是半个世纪以来荆江治水的见证者。
辛志英1934年出生于荆江南岸的松滋县农村,她和她的祖辈们饱受了肆虐江汉平原的荆江水患:失修堤防的数度溃决,田地房屋的淹没荡灭,同胞乡邻的暴尸洪魔……痛彻肺腑的他们急切地企盼,有朝一日水患不再,荆江安澜。
为了治理荆江水患,指点江山的毛泽东,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水利史上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令建荆江分洪工程,便于荆江在夏季洪水暴涨危及两岸的关键时刻分洪蓄水,减轻大堤压力,确保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和大武汉千百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荆江分洪工程所在地是荆州市的公安县,蓄水面积921平方公里,分洪时最大可蓄水54亿立方米。该工程是用“非常办法”完成的“非常工程”,其节制、进洪南北闸1952年先后兴建,历时75天,10万解放军战士和20万当地干群用汗水和生命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
当时,年仅18岁的辛志英就是这个奇迹的创造者之一。她在工地上创造的“鹞子翻身碎石法”,使工效提高了好多倍,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因此,她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还享受了周总理敬酒的最高礼遇。
这么一个响当当的人物,放弃优厚的政治待遇,长期坚持战斗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以后的岁月里,国家逐年加大对荆江堤防的投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30年间,投资与日俱增,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年年加固,岁岁增高,辛志英无数次地参加了荆江堤防建设,她和630万荆州人民用血汗和智慧筑起了一道牢不可破的巍巍长堤。
她与荆江有化不开的浓浓情结!
1998年夏季,荆江暴发了历史上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水位高达45.22米。洪水侵蚀荆江两岸的大堤两个月之久,荆江堤防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在这场与洪魔旷日持久的战斗中,荆州45万人民不畏艰难,顽强拼搏,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洪壮歌,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是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又一道捍卫荆江的钢铁长城!
200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恰逢“九八抗洪”胜利10周年,辛志英怀着悲喜交加的心情,专程从家乡赶来,凭吊和告慰这些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怀念的抗洪英烈,了却萦绕心中已久的一件大事。
她径直穿过万寿公园,来到“九八抗洪烈士纪念碑”前,先用毛巾将纪念碑擦拭一遍,然后拿出自带的“湖北茅台”——白云边酒,满满地斟上一杯,沉默片刻,凌空洒下,并口里念念有词:“抗洪英烈们,荆江现在太平了,你们可以安息了!”
瞬间,石碑上飞溅的酒花,在老人眼前泛化成1998年那汹涌澎湃的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