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93800000001

第1章 庄严的快板,e小调

来源:《时代文学·上半月》2010年第09期

栏目:时代广场

第三场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

我亲耳听到一件十分传奇的事情:但昭义夫妇曾经去了一趟西藏。他们很虔诚地在寺庙出入,到了布达拉宫时,在一个大殿里,有一尊菩萨圣像前围了好多人。高红霞跟一位学生家长见这么多人围着,便好奇地过去看个究竟。这时候,有人劝她们也试试运气。所谓运气,就是人们不断地往菩萨身上抛哈达。如果将哈达抛起来能挂到菩萨的肩头或手臂上,就是预示着会有好运降临的。可是,哈达太轻了,往上抛的人都抛不高,离佛像手臂还差一大截呢!轮到高红霞时,只见她一仰头,将手中的哈达往上一抛,那哈达就像被一股气浪顶着直往上空飞飘而去,一直飘升到了菩萨的头上方,竟然挂在了菩萨面部的那颗痣上。这一下子令在场所有人惊呆了!随后,人们为高红霞欢呼起来:肯定要有鸿运降临了!

“这不,随后,但昭义就带李云迪去参加了肖邦大赛。本来他是不想带李云迪去参加肖邦大赛的,可他夫人高红霞却执意让他去。但老师听从了夫人的话,才带李云迪去了华沙参加比赛,结果,李云迪拿了肖邦大奖第一名!一举惊动了世界。假如,高红霞的那条哈达不是挂到了菩萨眉心的那颗痣上,肯定不会有这样的鸿福大运的!”

说这话的人,是一位学生家长,她与但昭义夫妇同行西藏,她说,当时太神奇了,没有一个人会将哈达抛出那么高,那么准的,即使能够挂到菩萨手上,已经非常稀奇了,何况,还挂到了菩萨的痣上,简直是天要降大运,你躲都躲不了!

果真如此吗?

我曾就这个传闻,问过但昭义。他笑笑说,这件事情确实有过,不过,时间不是在同一年。我们去西藏是在1995年,去华沙参加肖邦大赛是在2000年。

相隔五年?即使相隔五年,那么,大吉大运也与西藏之行的哈达有联系吧。我说:假如高红霞没有西藏之行的“哈达”之举,她可能不会这么坚定地让你带李云迪参加肖邦比赛吧?但昭义笑了,笑得意意味味。他笑的时候,有佛的慈祥感。

第十四届肖邦大赛,但昭义确实是不打算去的。但老师的想法是,李云迪连续参加了好几次国际比赛,都获了奖,成绩还不错,也造成了相当规模的影响。所以,他认为已经完成了任务,为李云迪“划个圆满句号”。假如,再去参加肖邦的国际比赛,万一结果不好,那不仅是要丢面子,甚至会影响到前面几次赛事带来的好声誉的。他是保守型的思维,所以,他根本不会去肖邦比赛上冒险。再说了,他们师生连续出国参加比赛,已经非常疲累了。这回可是要好好放松一下,休整一下,回家过年了。对于李云迪而言,他也感觉很累了,希望回重庆与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好好过个安稳的年。因为他们好几年都没有一起回老家过年了。

但昭义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回到了家。在饭桌上,夫人将《钢琴艺术》杂志上刊登的第十四届肖邦国际比赛的信息翻开来,指点着递给但昭义看,并观察他的表情。但老师只扫了一眼,埋头吃饭,什么话也没说。

高红霞是何等聪明之人,何况,她是非常了解但昭义的。她干脆将话挑明了:

“我看,你还是应该带云迪去参加肖邦比赛!”

但昭义马上沉下脸反驳道:“那不行!你是要把我推下悬崖。”

话不投机,一时僵住了。

高红霞揣摩着但老师的心思。她知道但老师有顾虑,胆子不够大。经验和悟性是有的,但如何让他能够突破自己呢?既然已经带着李云迪参加了那么多次国际比赛,为什么就不能再努力一把,拼搏一次肖邦这种大赛呢?所有的努力都做过了,也不差这一次吧?!

她把自己的看法,和盘端了出来。她知道应该以什么样的语气,应该说到什么分寸。但老师听她说着说着,眉头不再皱得那么紧了。不过,他仍然认为不能去,因为他心里一点底都没有。肖邦比赛,哪里是可以随便去的!连着十五年都没有人获过第一名了,何况每次比赛,选手都是世界上最强的阵容。虽然此前没有参加肖邦比赛,其他国际赛事的获奖,也能证明这几十年努力毕竟也见了成效。再说,李云迪正在上升阶段,在他最好的状态时,送他出国留学,是划个圆满句号的。让他参加这样的大赛,是没把握的事情,要是万一落选了,那岂不是——他还是摇头,认为断然不可。

夫人强调,你参加的国际赛事都不是肖邦这种大赛。这样有影响的大赛,如果你不去参加,你会一辈子遗憾的。

但昭义据理力争:肖邦比赛参加过的。夫人说:“你以前参加过,只是去观摩的,而不是真正的参与。你不管获不获奖,只要是你努力去参与了,去争取了,那也就甘心了嘛!参与者与观摩者的心情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嘛!”

见但老师不吭气了,高红霞感觉有门儿,她需要再烧一把火。于是,她又鼓动说:你一定不要错过这个机会。顶级大赛参与过,得不得奖都不会后悔的。你为之奋斗了几十年呀!再说了,就算是得不到奖,那也没什么损失的。毕竟是顶级赛事嘛!

但昭义说,我考虑考虑。

肖邦比赛,在但昭义的心目中,真是如同珠峰般高耸。近年来,尽管他带领陈萨、李云迪多次出征国外大赛,并屡屡获奖,却仍然没有考虑过参加肖邦比赛。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他所说到的肖邦比赛变数太多,水,太深了,他看不透,也吃不准。不过,他对于肖邦比赛的情况还是非常关注的。1955年,中国第一次派选手参加第5届肖邦比赛,傅聪获取第3名,并获得玛祖卡舞曲最佳演奏奖。这是中国选手在此项赛事中获取的最高名次了。之后五年,我们国家又派了顾圣婴、李名强、林玲三位选手参赛。那么有天才的顾圣婴却没有进入决赛。李名强获得第四名。二十年后,中国派出又一代选手刘忆凡、吴迎、刘威、王忆参加了第10届肖邦比赛,据说国家对于这一届参赛非常重视,派出丁善德为首的一个代表团参加。可惜,中国选手无一进入名次。之后,中国选手每届都有参加的,只可惜屡战屡败,就不曾与奖项沾边儿。这可能也是但昭义没有动过参加肖邦比赛的念头的原因吧!

尤其是在他看过前边提到的那个梁全柄撰写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文章之后,他更是对肖邦赛事没有什么想法了。

梁全柄的文章直面近些年来的肖邦大赛实况。他认为这是世界上规格最高、演奏难度最大的比赛之一。从1927年1月在华沙举行了第一届以来,每五年举办一次。1937年2月至3月举行到第三届时,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因中断了。到了1949年9月至10月,又接续了比赛,时值肖邦逝世一百周年,算作第四届吧。第五届于1955年2月至3月举行。这以后,每五年一届,逢五或逢十的年度的2-3月间举行。自1970年的第8届起,比赛改在10月份举行,一直到现在不变。如此算下来,到2000年,就是第十四届了。

第一届的评委会由清一色的波兰评委组成。到了第二届,评委会就已经是国际性的了。在很短的时间内,肖邦比赛的发展大大超过了创办人的意图。人们通过比赛,对肖邦的音乐有了全新的理解。

随着肖邦比赛规模的逐届扩大,例如:1955年第五届参赛者是来自25个国家,75名选手,到了1995年的第十三届,光报名的人,就有260人之多。获得参赛资格者也达到140人。如此多的人参与,使得肖邦比赛高手如林。而历届获肖邦奖者,大都成了优秀的钢琴家活跃在世界各地演出舞台,有的就此成为世界著名钢琴大师。比如第六届获第一名的波里尼;第七届的第一名阿格里奇;还有第九届第一名的齐默尔曼等,都成为公认的世界级钢琴大师。这样以来,肖邦钢琴比赛的知名度与权威性就越来越高,而比赛的竞争性也越来越激烈,奖获的程度也越来越难。

在第6届上,对演奏不俗的墨西哥选手米切尔·布洛克没有进入决赛,不少人就有不同意见。连评委会名誉主席鲁宾斯坦也大为不满。为此,他自掏腰包,临时为布洛克设了一奖。另外,对肖斯塔科维奇连安慰奖都没得到,大家都说评委们缺乏慧眼。评委们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他们的演奏“不够肖邦”。

第十届上,发生了更大的风波。前南斯拉夫选手波戈雷里奇横空出世,简直是位钢琴天才。他的演奏普遍被认为技术高超,音乐感觉极好,颇有个性。但是,他居然没有进入决赛,在第三轮即遭淘汰。这一结果令曾经的肖邦大奖得主如今的肖邦评委阿格丽奇非常愤慨,居然拂袖而去。阿格丽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波戈雷里奇是位才华横溢的选手,他的演奏极为美妙,有人可以不喜欢他对肖邦的诠释,但是不能不让他进入决赛,这是不对的。这样做会大大降低实际上已经降低了的比赛水平,会降低肖邦比赛的声誉和地位的。”

波戈雷里奇确实是一位大天才。我听过他演奏的贝多芬,我感觉他是最适合弹奏贝多芬的钢琴家,那首《热情奏鸣曲》让人惊叹,从没有听过比他弹得更精彩的录音。看来,波戈雷里奇不该去参加肖邦比赛,而应该去参加贝多芬大赛。

到了1990年的第12届和1995年的第13届肖邦比赛,都没有产生第1名,只能空缺。尤其第13届,居然并列第2名,却无第1名。这两个并列的第2名都弹得很精彩,评委会主席认为:他们都是颇有水平的钢琴家,尤其钢琴技巧娴熟,只不过他们对肖邦的作品诠释欠火候。因此,便没有获得第1名。

连着两届比赛头名空缺,自然引起各种议论。其核心问题是肖邦风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13届,高水平的选手太多。但,却不符合大多数波兰评委的口味。在进入第三轮时,就将一些非常有才华的选手排除在外。亚辛斯基说:“我认为有一些人进入第三轮是不对的。另一些人则应该进入第三轮。”有人甚至绝望地说:“真不懂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一轮一轮地把有才华的选手都淘汰了,决赛还有什么意思?反正不会有第一名了!”波兰报纸评论说,这样的结果“有损肖邦比赛的地位和严肃性。”这些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肖邦风格”问题。

何谓“肖邦风格”呢?但昭义是个喜欢思索的人。他始终认为自己对于文献方面的阅读与理解太少,所以,读书学习成了他的习惯。他开始去翻找那些与肖邦相关的文献资料。妻子知道,只要但老师开始查找资料,那么,他已十有八九是要决定前去参加比赛了。

但昭义一旦决定了的事情,就会全力以赴去做。准备工作是细致入微的。先要按章程的要求,准备好曲目,录像,寄出去。一切工作都要做在前边。

李云迪本来打算要回家过年的,他还跟爷爷奶奶通了电话,两位老人高兴得不得了。这几天他感觉轻松多了,他最喜欢做的事情是打乒乓球。每当在学校看到人家悠闲地打乒乓球时,他便羡慕得要命。总是要凑到台前,跟人家说能否让给他打两下子。人家正打在兴头上,哪里肯给他让位。他只能当一个看客。

现在,他感觉轻松了,不用再去参加什么大赛了,就索性好好打打乒乓球,过过瘾。

球台子已经被人占了,两个同学正打得火热。他跟人家哀求能不能让他打一拍。看他不肯走开的样子,人家就让他查拍。那时候赛制是21分,查完一拍要好长时间的。等到他好不容易查完拍,轮到他上台时,他的水平太低,发过去球就让人家一板抽过来,直接打死。他不服气,两眼瞪得很圆,全神贯注盯着对手。就在这时,突然有人喊了声:“李云迪你妈来了!”他一听,搁下拍子,扭头就跑回琴房了。身后那几个坏小子挤眉弄眼,哈哈一笑。这是小伙子们不想让李云迪占拍的最佳招法,而且这一招屡屡奏效。每一回李云迪都是仓惶而逃。

李云迪赶紧回到琴房将琴弹出声音。可是,他感觉不对头了。朝门外一踅摸,哪里有他妈妈的影子呀。他触键的声音放轻,仔细听听走廊的脚步声,也没有什么声音呀!他知道又受到了那些坏小子的捉弄。他咬咬牙,心知肚明,是因为自己乒乓球水平不够高,他们不愿意跟自己打。等着吧,反正不去比赛了,这回有时间了,等我练好进攻,看怎么打败你们,打你们个落花流水!他最希望打败的就是那几个得意洋洋的年轻老师。

这样想着时,就听见走廊响起了脚步声。不一会,但老师走进来。但老师表情严肃,好像遇到了什么重要的事情。他盯着但老师,神情紧张。

但老师也在注视着李云迪。在他的眼里,似乎又看到了当年在重庆少年宫第一次见到的那个弹小奏鸣曲时的小男孩吧?矮小瘦弱的样子,说话还有些怯懦,但是,一坐上琴凳,就有着一种很强烈的表演欲望。尽管那一次他弹错了好多音,而且有些指法也不对路子,可是,他弹琴专注投入的样子,极赋乐感的音乐表现,都给但老师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但昭义眼前一亮,决定收下这个学生。他给他上第一堂课,就是给他纠正了一些弹错的音,第二周,但老师安排了少年宫孩子们的音乐会,那个节目单,我在李云迪奶奶家里看到了。她们家人当时看到李云迪排在最后一个出场,弹小奏鸣曲,便以为李云迪在但老师眼里是弹得最不好,所以,才安排到了最后。哪知,最后是压轴,是但老师最看重的一个。结果,到了比赛时,李云迪果然发挥出色,居然一个错音也没有了,这让但老师非常高兴。

在随后每周往返重庆的日子里,但老师开始教这个学生。每一次,他都能发现这个学生的进步。这期间,有多少记忆留在他的脑海里。他既是严师,又像严父。在但老师看来,李云迪到了深圳后,发生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不过四、五年的时间吧,一个男孩子在深圳这样一个特区城市,其变化是惊人的。李云迪由大渡口的那个闭塞少年,在深圳长成了一位气质儒雅,举止得体的英俊小伙子。

当然,在但老师眼里,他还是个孩子。但老师对他说了去参加肖邦比赛的打算,问他有什么想法。

他瞅着但老师,没有立刻发表自己的意见。他心里明白,既然但老师已经决定了,自己不想去,也是没办法的。刚刚轻松了几天,又要紧张起来了。去就去吧,硬着头皮也要去参加的。回家过年是回不成了,回头还要给奶奶打个电话。一想到奶奶听到他要回去过年的消息,那种高兴的感觉,他就不忍心再去打电话告诉老人家不能回去了。这样想着,他不免有些沮丧。

但老师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思,便对他说,你可要想好呀!肖邦比赛是大比赛,现在距离比赛的时间并不是非常充分。我们决定了,就要全力以赴,丝毫松懈不得!

李云迪属于那种比较听话的乖孩子,他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老师最重要的。因为我的路怎么走是老师帮我设计的,是老师根据我的具体情况精心安排的。”

他说得没错。李云迪到深圳以后,每一次出国比赛,都是老师给他安排的,丝毫不用他操心。他的任务只有练好琴,将必须弹下来的曲目弹好就行。深圳有条件为李云迪出国提供最积极的支持,包括参赛需要的经费、练习条件、课程方面的特殊安排等等。无论去欧洲还是去美国,都不成问题。而参加肖邦大赛,深圳更是可以提供一切方便。而他自己当下所要做的,就是“恶补”。

他们师生很容易达成一致意见的。说做就做。他们当即投入了紧张的练兵状态。差不多过了一个月吧,也就是2000年1月22日这天,但昭义接到文化部打来的电话。电话中说:由于李云迪在第二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上的出色表现,文化部决定首选派遣他参加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请你们查阅章程,按规定寄交录音和报名。获得入围资格后,报文化部国际处办理国家派遣。但昭义不敢怠慢,立即报告给校长李祖德。李祖德一听乐坏了,马上拍板回答但昭义去不去的质疑:“当然要去!一定要去!”

看来是命运把但昭义逼上了梁山。这时他倒对夫人在年前催促此事心存感谢了。至少她让他们师生俩为现在最后决定参加肖邦比赛提早行动了一个多月。章程规定3月1日前截止寄交录音和报名。如果完全是接到文化部通知后才开始准备,仓促完成30分钟肖邦作品的高质量录音也许是困难的(因为中间还必须过一个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那样匆忙,李云迪能否通过预选都是一个问题。

李云迪在肖邦比赛之前,已经参加过五次国际性的比赛了。每次都是深圳派出的。由国家派遣,代表中国去参加国际大赛,对李云迪不仅是一种承认,一种肯定,也是一种光荣,一种重用,一种使命。李云迪看了章程,许多曲目都是陌生的。等于说,他要在八个月的时间,将这些全新的曲目练好,这不能不说是个极其艰巨的任务。他既亢奋着又忧虑着。

在但老师看来,李云迪的演奏特点,既有热情辉煌的一面,又有含蓄内敛的一面。他很有气质,很有光彩。他的演奏极富感染力。但他很奇怪,如果你的教法不是让他心领神会地理解,真正感觉到他自己应该怎样表达音乐,而是你主观要求他去做这做那的话,他会弹得非常蹩脚。

“记得他小时候我教他弹《塔兰泰拉》,教呀教的,他弹不下来,四不像了。后来我告诉他,你消化了老师的要求,按自己的感觉弹,这才对了。所以,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说要让他们演奏自己,让他们感觉表达音乐是自己的需要,就自然而主动,如果总是顾及别人,就会丧失自信。”但昭义出于对李云迪这种深刻的了解和准确把握,抓住了他的特点,开始了对于肖邦的演练。

“我们总是先抓住‘零件’,零件要高质量的,装配出来的整机才能是优质的。先分开一点点地练,技巧声音都要解决好,然后再整体,最后再回过头来调整细部。整体——细部——再整体——再细部,最终落脚在整体上,这种循环往复,每一次轮回都是一次质的跨越,这是学习大型乐曲的必由之路。”

准备参赛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但是,再庞杂也要从细部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去抠去研究去实践,这是但老师的教学风格。除此之外,还要给李云迪提供更广阔的视野,让他见识更多的艺术世界。

曾经有人问过李云迪何以进步这么快,秘诀何在?李云迪回答:参加比赛多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来之不易啊!”他如此感叹!

因为要比赛,所以要求就要比平时高得多,弹的曲目以及曲目量都不一样。都是非“常规性”的。老师也盯得紧,甚至天天上课,细细打磨。李云迪感叹道:“比赛给了我很多启示,很多动力。我能从每一次比赛中获得新的感受和收获。比如:在比赛中听了别人弹,自己又会有了新的追求,对好的演奏,自己总想去学习、模仿,从琢磨别人中也就提高了自己。”李云迪对于比赛的体会何止这些。还有更多的鲜为人知的“细节”。

李云迪在中国第二届国际钢琴比赛第二轮中弹了李斯特的奏鸣曲,令许多评委惊讶。有一位评委说:“他才17岁,但好像这首曲子里所要表现的一切:人生、爱情、死亡,他都理解了。他这么年轻,好像上帝教给了他一切!”

李云迪在1999年到荷兰参加了第五届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时,技惊四座。然而,他也只获得了第3名。尽管好几位评委认为他比第一名表现得更出色。

1999年底,李云迪在第二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的决赛中,演奏勃拉姆斯的第二钢琴协奏曲。这一直是他非常喜欢的曲目,他一有空儿就听,听了无数遍。应该说他演奏得相当成功,可是评委们却并没有给他打高分。在资深而刻板的评委们的眼里,一个十足的中学生发式打扮的17岁小青年,弹这样深刻的作品无论他弹得怎样好,也是“Too Yong!”这是当时那届评委普遍的看法。有位评委甚至说:“他弹的再好也不可能得第一名。很简单,因为他弹得是勃拉姆斯,世界上不会有谁相信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会弹好勃拉姆斯。”

这话传到了李云迪耳朵里。他很上心,急着想让自己成熟起来。他想,总被人视作“毛孩子”,无非是因为这种中学生式的小平头。他决定要改变发型。要蓄留长发,飘逸的长发,才是艺术家的派头。其实,他早就想改变头型,只不过他怕妈妈不让。这回可有足够理由了!

他走进深圳很有名气的一家发廊。服务员热情迎上前,问他要剪什么样的发型,并递过来一个画册,上面有很多照片都是各种式样的定式发型。李云迪扫了一眼,便将自己带来的一本画报展开,指点着上面的一张头像说,我就要剪这样的发型。理发师接过那照片愣住了,半天才回过神来。他看到的是肖邦的照片。

肖邦是谁呀?这个年轻理发师根本不知道。而他更奇怪的是,眼前这个人为何偏偏要理这样的发型?崇拜外国人是这个时代的时尚,但是,人家崇拜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当红明星,贝克汉姆、巴蒂斯图塔、巴乔之类,而这个肖邦是什么明星?没听说过。他仔细看着这张照片,都陈旧得泛黄了呀!小伙子想说什么,却看到李云迪已经坐下来了,很坚定的样子,到了嘴边的话,又咽回去了。他只好按着人家指定的发型小心翼翼地修剪起来。

李云迪在理发师动剪子的过程中,非常认真地注视他的下剪之处,他不断地指指点点,提醒别剪短了,要注意体现古典的效果,不要现代人的那种长发披肩。理发师小心翼翼,他剪得很慢很仔细,他以为让他剪头的这个年轻小伙子可能是演艺界的新人吧,却无论如何不会想到这将是一颗闪耀世界的钢琴天才。而这位钢琴天才能够在肖邦大赛奇迹般夺取金牌,居然会与他精心剪出的发型有关。

李云迪不仅要从外表上尽快改变自己,还想从艺术上“扮演成熟”。外表上留长发,但老师认为无可厚非,但在艺术上可来不得半点的“扮演”。但老师认为,刻意装出来的东西,反而会丢失了李云迪自己。他及时发现了李云迪的这个想法,便告诉李云迪:“艺术个性是最可贵的东西。在艺术上,如果你要投其所好,你就不仅会丧失自己,而且会真正失去艺术上最有生命力的东西。比如说,北京比赛有13个评委,你要让你的演奏去迎合每个评委的口味,这既不可能也做不到。但如果你通过自己理解的音乐,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话,却可能征服他们。想让自己表现的音乐更成熟,这是一种追求。但你不可能马上就非常成熟。因为你只有17岁,你不可能超越你的阅历和修养去实现所谓的成熟。而用你17岁的理解方式来表达,也会是很有特点的,也完全可能会是很好的。”李云迪听信了但老师的话,在艺术上加深了理解,且恢复了自信,找回了自己。

回顾几次比赛中的经历,有得有失。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李斯特比赛中,他没有得到第一名,但是,他却因此受到了一位重要人物的关注。这是位身材高大,满头浓密白发且如浪线弯曲的老人。他皮肤白里透粉,眼睛在镜片后面眯缝出老年人的智慧与慈祥。他是亚辛斯基,是第十四届肖邦大赛的评委会主席。他在荷兰的李斯特比赛中担任评委时,听了李云迪弹的李斯特,十分欣赏。他感觉李云迪的音乐和技术都发挥得很好,比第一名不仅毫不逊色,甚至要更好一些。所以,他为这个瘦瘦的“小毛头”得了第3名感到有点可惜。但是,他认为李云迪还小,出头之日多着呢。他鼓励李云迪继续努力。那时候,李云迪绝不会想到这位慈祥长者会是肖邦大赛的评委会主席,而亚辛斯基也不会想到李云迪能去参加第十四届肖邦大赛,且表现得那么精彩。

如果从1995年算起,到2000年的话,这是一个五年的时段。中国人喜欢以五年划分段落。比如第几个五年计划之类。对于成长期的少年李云迪而言,深圳的五年是关键性的五年。这五年当中,他的身上究竟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呢?

首先是气质,是理念,是对于城市的认知。

一个13岁的少年,接受新鲜事物是最快的。从大渡口走出来的李云迪,从小就是一个喜欢乘公共汽车,渴望走出家园的孩子。在大渡口我看到了他祖母为他保存的那些特殊的“公共汽车票”,有一沓,老人说这是孙子小时候自己制做的。这些票据出自一个4岁的孩子之手,真令人惊讶。从做工上看,很精细,每一张票面都标有价格。老人回顾说,李云迪小时候最喜欢当售票员,他拿着自己做的这些票据,跟家里人叫卖着:谁买票?谁买票?五角钱一张。老人说着说着就笑了起来。

大渡口在重庆的郊外,交通很不方便。尽管在长江边有条车辆不断的公路,每天都有大卡车拉满货物轰轰隆隆地穿梭而过,那种高高的大轮子将路面辗轧起一片飞扬的灰尘。但是,公共汽车却并不往这里面开。就是说,这是厂区的公路,只行驶大货车。李云迪母亲张小鲁回忆说,每次带李云迪去重庆少年宫上课,就等于是出一趟远门了。她当时身体极弱,一个人无法带他去上课,每次都要由李云迪的姨和姑姑帮忙一起去。当时李云迪是学的手风琴,那个琴很沉,张小鲁是背不动的。从大渡口乘车去重庆,竟然要倒三次车。每一次都要等车,常常上车的人很多很拥挤,这种“远征”的艰辛,肯定在李云迪心目中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因此,他从小就喜欢制作公共汽车票,就渴望当售票员。当然,后来的李云迪喜欢车,喜欢名车,与童年的这种乘车情结也不无关系吧。

李云迪从小就很懂得珍惜东西。妈妈给他买了一双旅游鞋,他会欢喜得一直不舍得穿,即使到了晚上睡觉时,也会将鞋子放在枕边,似乎放到地上就会飞走了似的。我在他们深圳的家中,看到了保存非常好的一个玩具柜,这里面摆放的全是李云迪小时候的玩具,像个陈列橱窗。这些玩具保存得完好无损,还像新买的一样。可见,李云迪是一个多么仔细的男孩子。他的这种气质,与其后来演奏肖邦作品的那种精致气息,不能不说有着令人惊叹的渊源吧。

李云迪爱整洁,穿衣戴帽都很讲究,尤其到了深圳之后,他更是很讲究穿戴,更是向往名牌。深圳这个充满洋气的城市,让李云迪很快摆脱掉了土气,变得越来越洋气。他那么喜欢深圳的原因,就是因为深圳在他眼里是一个很靓丽很洋气的大都市,是一个与香港与西方那么近的大都市,这绝不像他的家乡大渡口那么闭塞,那么土里土气的。

李云迪曾说过:“我刚到深圳时,像个‘乡巴佬’一样,什么都不知道。”在四川与深圳两地进行对比时,他有感而发:

“在四川时,老是阴雨濛濛没有阳光,心里好像挺压抑的。而深圳总是晴空万里,心情也总是很好。阳光照在钢琴上,好像本来弹得不好的东西也会弹好了。”

当问到深圳与四川两地的学校的学习风气时,李云迪仍然倾向深圳,他说,“深圳的学习风气也比内地好些。”仅从这几句话中,就已经听出了李云迪已经彻头彻尾喜欢上了深圳,融入了深圳。他在深圳似乎找到了他童年时代的梦。

熟悉他的人,都能讲出李云迪喜欢买东西的故事。刚到深圳时,李云迪跟大人们到服装城,他一眼看中了一件衣服,价钱60元。他想买,可是妈妈嫌贵,不给买。他也不敢闹,就像被柜台粘住了,不肯走开。等到眼见大人们走远了,他又怕被丢下,只好尾随其后,还一步一回头地惋惜着。

有一次,李云迪在商店看中了一副眼镜。他就停在那里左看右看。他让妈妈过来看看,希望她能给自己买。妈妈一看标价:“要400元呀。”一听这口气,他就知道妈妈嫌贵,不会给他买。可是,这个眼镜他早已相中了,便缠着妈妈,好说歹说。他说:我回去一定自己洗衣服,多干家务。妈妈让他缠得没办法,说,我没带钱。李云迪说,那我骑车回去给你取吧。妈妈见他实在要买,也不好再拒绝了,就将车钥匙给了他。李云迪跨上自行车,飞快地回家取来钱,买下了眼镜。

戴上眼镜的李云迪,阳光下挺胸昂首,显得很酷。他非常珍惜这副得之不易的眼镜,每天戴上摘下,格外小心,生怕碰坏。有趣的是,有一回他去打球,将眼镜摘下放在教室的桌子上,结果,回来一看,那个眼镜惨不忍睹,被学美术的学生当成了画板,用油彩将眼镜玻璃片划了许多道圈圈儿,怎么擦都擦不掉。这一下子,李云迪心疼无比,额头都冒出汗了。

还有一次在香港逛街,李云迪想买一个手机,左看右看,没有拿定主意。李云迪要买什么东西,肯定颇费周折的,他总是迟疑不定,反复犹豫。他跟高老师商量,买哪一款的手机呢。他走遍了那条街上的所有手机店,反复比较权衡。高老师见他过于磨叽,就说,你要是不买,我走了啊!他一看人家要走,只好说,那买吧,我还是认为百老汇的东西靠得住,那就在百老汇买吧。就这样,李云迪“艰难”地买下一款新手机。

曾经跟李云迪到国外去过的老师,都说李云迪喜欢逛街,喜欢买东西,他们都怕跟李云迪出去逛街。有一年去意大利,他看中了一条皮带,名牌的,价格不菲。他反复去过三次都拿不定主意,便让那位老师帮他参谋。后来,反复去过几遍,到底还是买下了。那个老师给我讲这件事时说,就一条皮带呀!李云迪真够认真和细心了。

对于云迪买东西太“粘乎”,但老师是深有感触的,他说他是不爱跟李云迪去买东西。好像有一次他想买一双名牌皮鞋,跑了好多趟也没有买。就拉着但老师帮他参谋。结果,但老师是最不称职的参谋,弄得他没有买成。还让但老师数落了一通:你一个男孩子怎么可以这样买东西,像个女人。李云迪后来一直很后悔,他觉得那双皮鞋太名贵了!

李云迪喜欢名车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他非常喜欢跟人谈名车。李祖德说,那年他跟但老师带李云迪去美国,在洛杉矶这个城市他们乘车行驶时,李云迪两眼一直注视着车窗外满街穿梭的车辆,看着看着,他就神侃起了汽车。他吹牛说,洛杉矶大街上跑的任何一辆车,他都能够叫出是什么牌子的车,什么排量。结果李校长跟他较真儿:“那你说说我们现在坐的这辆车吧,是什么牌子?多大排量?”李云迪眼睛只注意到外面大街上的各式轿车,他以为李校长会指着外面行驶的车辆问他,却不承想问的是他们坐的这辆轿车,他一下子被问住了。因为这是一辆新买的新型轿车,他还真说不清楚究竟是什么牌子的,而且,他们坐在这辆车上他是不敢乱说的,说错了司机马上就可以印证的,不像外面跑的那些车,不管你说对说错,都无法验证。这让李云迪很是尴尬,却逗得但老师他们哈哈笑着。

李云迪在莫扎特故乡萨尔茨堡演出时,满场轰动,让那些白发苍苍的老年人感动得一个劲儿流泪。人们久久不肯散场,一直围着他让他签字,跟他合影。还抢着抱他亲吻他。他们那样羡慕一个中国的男孩子,怎么就弹得那么好呢?为什么他们曾经拥有过莫扎特,可现在却没有一个孩子能弹出这样的效果呢?!有的老人一个劲儿往他的衣兜里塞钱。而这种时候,李云迪显得特乖,他像个小王子,举止礼貌,微笑得体,这就更让观众喜欢得不得了!

为了表达他们对于李云迪的敬意,人们将陈列馆里的莫扎特的钢琴掀开盖,把李云迪抱上去弹奏起来。李云迪享受到了音乐盛宴。

少年李云迪一次又一次获得出国机会,见了大世面。欧洲那些城市的深厚文化积淀,那些生命的气息,都丝丝缕缕注入他的心头,影响着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尤其这个少年是极喜欢名牌,喜欢西方文化的。

从1995年10月1日,李云迪从成都登机到达深圳宝安机场,到2000年10月5日他出现在华沙国家音乐厅的比赛现场,时间正好满5年。5年时光,已经将李云迪雕塑成了浑身弥散出深圳都市气息的小伙子。他清秀而优雅,还有着一种淡淡的忧郁。如果说他是在走进肖邦的赛场,莫不如说他在一步步走进肖邦的音乐、肖邦的精神世界。

同类推荐
  • 鲜血梅花

    鲜血梅花

    收入了中国当代经典名著《活着》作者余华在1986-1998年创作的短篇小说:《鲜血梅花》《古典爱情》《往事与刑罚》《此文献给少女杨柳》《祖先》共5篇。
  • 四十年四十人

    四十年四十人

    “我的四十年”丛书,包括《四十年四十人》《四十年来家国》《亲历中国四十年》三册,分别由中国人、海外华人、在中国的外国人三个典型群体书写自己与改革开放的故事,从全球坐标系观照中国改革开放,以不同的视角和生动、丰富的个人体验,反映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每册40位共120位主人公,分布在全球20多个国家,工作在上百个不同领域,他们的“个人史”构成了一部有血有肉有温度的改革开放“史记”。本书中分布在中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中国人,从自我奋斗历程或切身体验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中自己的深刻变化。他们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参与者,故事中的酸甜苦辣正是改革开放步步深化的缩影,是对总结改革经验、弘扬改革精神的生动诠释。
  • 亲情独白(读者精品)

    亲情独白(读者精品)

    我深深地知道:系念着漂泊天涯的我,只有母亲;然而同时感到凄楚黯然,对月挥泪,梦魂犹唤母亲的,也只有你的女儿!节前许久未接到你的信,我知道你并未忘记中秋;你不写的缘故,我知道了,只为规避你心幕底的悲哀。月儿的清光,揭露了的,是我们枕上的泪痕;她不能揭露的,确是我们一丝一缕的离恨。
  • 故人西辞

    故人西辞

    我从小喜爱文学。《一捆教科书》中的指导员,遭敌机轰炸,为保护教科书而血染书页,令我声哑泪流。《"钉子"精神》中,雷锋钻挤时间学习的劲头,深深地扎入我幼小的心。而我家里很穷。寒风蛇一样钻进空荡的裤管,冰刀似地割腿划心。用草绳扎紧裤管口,寒气还是针一样刺进肉。多年后,我买条绒裤,暖得冒汗,才惊喜世间有保暖物,惊奇地发觉,小时的棉裤早被哥姐们穿得徒剩其名了。读高中时的菜钱,急得父亲屋里屋外反复撞。白发祖父捏五块钱来,祖孙三代共坐一条板凳。
  • 挤出微笑的石碑

    挤出微笑的石碑

    严力是当代诗人中较早觉醒口语意识,将口语和意象融为一体的诗人;他是具备独特语言世界观的诗人,是中国较彻底地实现语言智性的诗人,是中国诗歌的现代派运动中,在智性一极做到极致的诗人。《挤出微笑的石碑》选取了著名诗人严力几十年创作的比较经典的现代诗歌作品并配以他个人绘画组成这本诗集。他的诗歌和绘画都很好得展现了他蓬勃的创作力和对现实生活的关照。
热门推荐
  • 在路上:生活和思想

    在路上:生活和思想

    人生所有的一切,都在我们必经的路上。我们从远古走来,就如我们必然走向未来一样。没有人能够从摇篮就看到坟墓,却有人能够从自我看到世界、从相对接近绝对、从偶然和有限走向必然和无限,更有人能够从渺小走向伟大、从卑贱走向高尚、从繁芜和浑浊归真于清明和素朴。虽然鲜有生活中的先见之明,却不乏思想中的先知先觉。
  • 凰隐梦

    凰隐梦

    重生,玄幻,权谋,江湖,她一人试遍。温润,阴桀,得到,放下,他机关算尽。一个关于复仇的开始,她斗君子,斗小人,杀亲人,杀敌人,可到头来原是一场荒唐梦。……她拔剑刺杀时有他,她千里逃亡时有他,连打尖住店,洞房花烛都有他。这人莫不是个傻子,她一抹犹疑涌上心头,掀下盖头,问他道,“这位公子跟了一路,这是何意?莫非你我曾经相识?”故人还是敌人?她不敢妄下决断。“洞房花烛夜,明烛高烧时,夫人聪慧,难道竟猜不出,在下为何跟随吗?”……少年王侯,半生纵马何为天下?水中捞月,镜中看花血海深仇,黄泉碧下情为何物?得之不解,失之惘然
  • 不会管理上司,你还怎么拼职场

    不会管理上司,你还怎么拼职场

    绝不教你厚黑学,绝不教你玩权谋和权术。教会你如何在工作中与上司相处。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全书以汪洋恣肆的诗体写成,熔酒神的狂醉与日神的清醒于一炉,通过“超人”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宣讲未来世界的启示,在世界哲学史和诗歌史上均占有独特的不朽的地位。这本以散文诗体写就的杰作,以振聋发聩的奇异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智慧宣讲“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横扫了基督教教条造成的精神奴性的方方面面,谱写了一曲自由主义的人性壮歌。在本书中,“上帝死了”,“超人”诞生了,于是近代人类思想的天空有了一道光耀千年的奇异彩虹。令尼采饱受非难道言论“去女人那里吗?别忘了你的鞭子”,便是出自此书。只有深入理解了尼采的精神实质,才能真正理解这样的怪论。
  • 古以色列道德律:十诫解读

    古以色列道德律:十诫解读

    大约3500年前,摩西给以色列人颁布了十条诫命作为道德准则;后来,这十条诫命成为了西方的社会道德基础。然而,这十条诫命从内容上看,都是针对大奸大恶之事,似乎与常人无关。那么如今应该怎样看待这些道德准则呢?本书对这些道德律进行了探究,为读者展现了古人的准则背后的精神风貌和价值立场,并由此与当今的生活相结合,为现代人提供了大有裨益的参考。
  • 碧蓝航线大咸鱼

    碧蓝航线大咸鱼

    罗明,又叫罗欧洲,罗船霸,自碧蓝航线开服以来活动大建一发十连必定毕业。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罗同学常规的一发大建,然后常规的出货,然后天降正义劈死这个欧洲狗。然而,欧洲狗就是欧洲狗,这一劈把他劈到了碧蓝航线的世界了,还穿越成了一位大佬。“欸,该有的舰娘都有了,无敌真是寂寞啊”罗船霸左手搂着光辉,右手揽着胡德,肚子上还坐着一只埃尔德里奇,一边在沙滩上晒着太阳,一边享受贝尔法斯特的按摩。
  • 极品王妃:拐个王爷去种田

    极品王妃:拐个王爷去种田

    (本文正在全面修改中,暂停一段时间,希望大家理解)一朝穿越成了一个比自己小了整整十几岁的小乞丐,却被一个杀手组织收养了,十年的杀手生涯她俨然变成了亭亭玉立、性格乖张的美少女战士~奉命进宫保护公主殿下,呃~为了报恩去吧~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自由是路人~做个挂名王妃貌似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却因为他的一个笑容泥足深陷~坊间传言:得凤鸣者得江湖,得斩风者得天下~却偏偏这两个烫手的山芋都在自己手中~悟空大师对她说,穿越妹纸不成王妃便成皇后~誓死保卫爱情斗小三这是个魔咒!?她焦小柳就不信那个邪了!天地之大总有一个能容身的地方!且看他焦小柳如何将高高在上一尘不染的冰山美少年王爷拉到田里为她做牛做马!
  • 女天师的欢乐日常

    女天师的欢乐日常

    前世父亲早死,母亲懦弱,错嫁人渣,惨死街头。再世为人,居然发现小时候捡到的玉佩逆天了。一世在来,她要逆天改命,治势利眼亲戚,踩白莲花,甩渣男,斗渣女!本来以为要混的风生水起的她,却意外惹了一个大麻烦回来。大麻烦:怎么也没想到,一场意外让他吃了大亏,既然如此那他就勉为其难娶回来宠着!他傲娇,他冷清,残酷,身上隐藏秘密,却一如既往不顾一切的宠着她。
  • 天命无希

    天命无希

    一个悲催却又平凡的少年……一个奇怪到不奇怪的虚拟游戏,一个让少年不再平凡的“唯一任务”一个……注定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