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328800000002

第2章 识仨教俩

前几年我尚未退休,几次填写电子版干部履历表,都会受到警告。在“参加工作时间”一栏填上“1970年11月”,表上立即出现一条红线,提示我填写错误。我明白,这样填写有悖常理,意味着我参加工作时才15岁,是个童工;或是我虚增工龄,欺骗组织。警告之下,我哭笑不得,在心里道:我没有欺骗组织,我就是在十五岁那年参加工作。见我坚持不改,电子表无可奈何,只好任由我填完所有项目,指望有关领导用肉眼审查我的对错了。

领导肯定审不出问题。因为我的档案中,所有的履历表上都写得明明白白:赵德发,1970年11月参加工作。

我至今记得那个孟冬之月。在一场比一场更加凛厉的西北风里,我跟着一个叫宋世平的人走村串户,叫卖粉皮粉条。这年春天,宋家沟二村二队办起了粉坊,让宋世平负责。他带领两男一女每天早早上工,将地瓜干磨成糊糊,做成淀粉,再做成粉皮粉条。宋家沟虽然是有着两千口人的大村庄,但那时村民们消费能力有限,我们要经常推着车子去外村叫卖。

宋世平麻脸,瘸腿,那时有四十多岁。他为人正直,不疼力气,庄稼活儿样样干得漂亮,是我打心眼里敬佩的一个人。他两条腿不一般齐,走路一歪一倒,却照顾我尚未成年,身板不壮,多数时候由他推车,让我背着一根绳子在车前助力。我们爬岭过河,走进一个村庄,宋世平将好腿站直,将坏腿虚挂着,挺起肚子大喊:“换粉条啦!”我站在旁边,也帮腔大喊。刚做这个买卖时,我羞得张不开口,鼓足勇气喊上一声,脸红到脖子,仿佛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在做买卖,打算用粉皮粉条换回人家的地瓜干子从中牟利。经过宋世平的教育,我懂得了两点:第一,给生产队增加收入,全队一百八十口人都恣;第二,粉皮粉条是地瓜精华做的,晶晶莹莹,滑滑溜溜,谁吃到口谁恣。既然都恣,咱还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于是我就理直气壮地叫卖,大张旗鼓地叫卖。不过,那个年代家家都穷,极少有人舍得拿地瓜干子换,拿现金买的更为稀罕。我们从早到晚要跑好几个村庄,才把买卖做完,而后推着两大筐地瓜干子,疲惫不堪地踏上归程。

回到村里,粉坊的另外二人还在忙活,或者磨地瓜干,让一头老驴拉着石磨转圈儿;或者做粉团,为以后的生产贮备更多的原料。其中一人是我远房堂叔,叫赵洪美,他将我们换来的地瓜干过秤,并清点交给他的现金。我是会计,这时从抽屉里找出账本,将入库的地瓜干和现金记个清楚。

那天傍晚,我记完账回家,正坐在屋里抽烟的父亲瞅我一眼,说:“你去当老师吧。”

“当老师?”我惊呆了。

“嗯,学校要扩班,老师不够。三个村的书记商议了一下,叫你去。”

那时宋家沟分成三个村,我父亲是二村的党支部书记。小学由三个村合办,凡是涉及学校的大事,都由三个村的书记商量决定。

父亲又说:“是金珂两口子提的建议,他们说你头脑聪明,成分也好,还是烈士后代。”

宋金珂是公社中心小学校长,他妻子吴芬在宋家沟小学当教师,与我家是邻居。因为这两口子有文化,我崇拜他们,常去他们家玩。但没想到,他们会推荐我当老师。他们说的成分好,是指我出身于下中农家庭;说我是烈士后代,是指我姥爷是南下干部,新中国成立前牺牲在河南。

我抓挠着头皮说:“我这点文化,怎么能当得了老师?”

父亲说:“反正要比小学生识字多。现在各村都缺老师,都是识仨教俩。”

我明白“识仨教俩”的意思,就是让认识三个字的人去教认识两个字的。但我想到教学的难处,就犹豫着不吭声。

母亲着急了,向我劝说:“当老师是个好差使,整天待在学屋里,风不打头雨不打脸,要多好有多好!”

听她说“风不打头雨不打脸”,我想起了我的梦想。自从十四岁辍学,我是把当上大队会计作为人生终极目标的。宋家沟二村的大队会计叫宋家章,五十多岁,会写毛笔字,会“唱账”。“唱账”,是会计们的独特艺术,即一边打算盘一边吟唱:“你加上,一千双零三;再加上,八百五十四……”我每次听他“唱账”,都像后来年轻人听流行歌曲一样陶醉不已。更重要的,是他一年四季不用下地,整天坐在办公室里,那才是“风不打头雨不打脸”的好差使呢。我当上二队粉坊的小会计之后,就暗暗计划好了我的人生“三级跳”:先把粉坊会计干好,过几年当上生产队的会计,等到宋家章老了,就接他的班,到大队办公室里坐着。三级会计,只有当上大队会计,才可以“风不打头雨不打脸”,别的都要和社员们一起劳动。

想不到,我的“三级跳”正踩在第一步上,却让宋金珂与宋家沟的掌权者将我推向了学校。不过,那时我正为早早辍学而后悔,再到学校亲近书本,也是我向往的一件事情。我就答应了父母:“去就去吧。”

接了这份差使,我心里像揣了个驴驹子,既沉重又不安。我走到我睡觉的西屋,往床上一趴,心里念叨着“识仨教俩、识仨教俩”,越念叨越是发怵。因为我的“仨”,就像我们家春夏两季的粮囤,少得可怜。

那时的我,没有任何文凭。

我读六年级时,“文化大革命”轰轰烈烈地开展,宋家沟小学的老师积极响应,一位姓庄的公办老师带领我们高呼“破四旧”的口号,去村前砸了土地庙。我至今记得,当时从废墟里爬出一条青蛇,把我们吓得四散奔逃。尽管庄老师表现出这样的革命姿态,可过了不长时间却被人揭发,他是莒南头号大地主“庄阎王”的后代,从此成为红卫兵的批斗对象,经常在大会上戴着高帽低头弯腰。这一帮红卫兵正意气风发,却被新成立的另一帮红卫兵指责为“资产阶级保皇派”,两派人马经常在学校激烈交锋,有一回还造成流血事件,有两个人身受重伤。学校一片混乱,干脆关门停课。没学可上的我不知忧愁,整天跟一些小伙伴混在一起,上山拾草,下河摸鱼,不知不觉就是两年。

过了1969年春节,四里外的圈子村小学办起了初中班,我和几个伙伴收起玩心,背着书包去了。我们读的这种班叫“帽子班”,意思是在小学头上加了一顶中学帽子。办这种“帽子班”用意不错,可是小娃娃顶了个大帽子,总是空空荡荡不踏实。果不其然,由于师资力量不够,更因为当时的政治氛围,我们学不到什么东西。那时的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不但学文,也学工、学农、学军。到了我所在的学校,却不是“以学为主”,而是“兼学”成了“主学”。学工没有条件,因为农村没有工厂。学农得天独厚,师生们整天去生产队里干活。学军,老师教给我们一套“旗语”,还组织大家在学校旁边的荒岭上练习“捉特务”,谁发现了情况,就用“旗语”报告。我们手中没有小旗,只好用胳膊比划。“捉特务”,头几回我还觉得新鲜好玩,玩过几次就感到没有意思,反正特务都是同学装的,扒了皮认得骨头。那个春天特别干旱,经常刮着热燥燥的南风,学农学军的我们就像地里缺水的麦苗一样,蔫了吧唧,没有多少生气。

春天将要结束时,我对这样的中学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厌恶情绪,心想:与其在这里干活,还不如回家干呢,在自己的生产队干活还能挣几个工分。这时我也意识到,身为长子,应该帮助父亲为全家七口人挣饭吃了,就决定离开那儿。

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五叔赵洪臣。他比我大一岁,是我同学。他说,学校整天不正经上课,他早就烦了,也不想上了。

在我参加的最后一堂“学军”课上,同学们都到树林或采石坑里搜寻“特务”去了,我找了一处僻静地方坐下,看着岭下有两行房屋的学校,盘点了一下我入学四个月学到的全部“文化”:

语文和政治:没有课本,只学了几段毛主席的“最新指示”;

数学:学了初中第一册的四分之一,即“有理数”一章;

物理:只学了前三页的“度量衡”。

我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天下午南风凶猛,将松树上的花粉吹得纷纷扬扬,像一股股黄烟。我知道,每年松花粉飞扬的时候,便到了播种花生的季节。我想,明天队里如果种花生,我可以去搁种子。那个活儿简单,就是挎一篮花生仁儿,在大人犁出的墒沟里,隔十来公分就放上两粒。

放学回家,吃晚饭时,我向全家人宣布:我不上学了,到队里挣工分去。父母听后对视一眼,而后继续吃饭,谁也没有劝阻。

第二天,我找队长要活儿干,他想了想说:“你割驴草吧。”

我们队有四头驴,有活出去干活,没活就在棚里吃草。冬天,它们吃花生秧、地瓜秧之类的干草,其它季节则吃青草。这时,山上的青草长了起来,队长让两个男孩割来喂驴。另一个男孩是宋世平的儿子,比我大两岁。我们每天割回八大筐,正好让驴吃饱。

我五叔与我同时辍学,生产队让他放猪。他赶着一群大猪小猪,让它们到地里自力更生找食儿吃,自己坐到一边优哉游哉。

我割了大半年驴草,歇过一个冬天,我们生产队决定办粉坊,让我去当会计。会计并不是专业的,我每天凌晨就被宋世平叫醒,去粉坊里挑起两个铁皮水桶,到二百米之外的水井挑水,一气挑上十几担,灌满几个大水缸,而后再干别的活儿。每当做粉皮粉条的时候,我负责烧火。在院中一座大灶前,我左手来回拉动风箱,右手拿火铲填煤拨火,让锅中水保持沸腾状态,能够将宋世平或赵洪美手中漏瓢里漏下去的粉条快速煮熟。烟熏火烤,满脸煤灰,我成了一个丑陋的小鬼。长时间劳作,单调乏味,我昏昏欲睡,拉着风箱前仰后合。做粉条时,队里要抽调多位姑娘帮忙,她们看着我的狼狈模样都忍不住发笑。几十年后,她们都成为老太太了,见到我还会笑谈我当年烧火时出的洋相。

1970年11月的一天,我要去小学生面前出洋相了。

宋家沟小学在村中央的小河边,1930年代初期由我的老姥爷宋世厚创建。我老姥爷是晚清秀才,在外当过多年私塾先生,后来担任临沂县板泉区石河乡乡长。民国时,宋家沟属临沂县,所在的石河乡有几十个村庄。宋乡长虽然装了一肚子《四书》《五经》,却对新式教育接受得很快,在他的倡议和组织下,宋家沟的富户集资建起了学堂。这在板泉区是第二所,第一所在板泉镇。学堂有正房八间,高大宏伟,房梁都是双层,且带立柱,在全村绝无仅有。院子东面、南面各有三间配房。这座学校建成后,培养了一批人才,有的后来成为共产党的干部。我母亲小时候也在那里念过书,她八十多岁时还能背诵当年学过的课文:“秋风起,天渐凉。暑假满,进学堂……”

抗战爆发,学堂停办。几年后,这里成为八路军一一五师的兵工厂,主要制造迫击炮弹、手榴弹和雷管。据说,那时每个工人身边都有一个生铁铸成的大甏,一旦发现手里正在装配的家伙冒烟,立即塞进去,以保性命。我小时候到河里玩水,有的小伙伴还摸出了生了锈的手榴弹。抗战结束,这里改成学校,却保留着战争痕迹:用炸弹壳当钟铃。炸弹壳锯出半截,像半边西瓜皮一样挂在校园西头的洋槐树上,中间悬一根丝瓜样的铁柱,铁柱上拴一根长绳,到了规定的时间,便有老师过来拉绳“打铃”。“预备铃”,“上课铃”,“下课铃”,各有不同节奏。这个“炸弹铃”敲起来特别响,“当当当当”,几里外都能听见。这铃声,也成了全村人的报时钟,听到铃声,大伙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地里,就知道时间到了什么点儿。

1970年冬天,宋家沟小学有三位老师。一个是宋家星,担任教师组长。他比我大七八岁,已经教过几年耕读班,还在县工读师范进修过一年。按照辈分,我叫他大姥爷。一个是吴芬,三十八岁,是公办教师。我管她丈夫宋金珂叫大舅,因而叫她大妗子。再一个是王玉翠,是个二十多岁的胖姑娘。她父亲过去给我老姥爷家当长工,土改后就住在雇主家房子里,与我姥娘是邻居,我从小管王玉翠叫大姨。

那天我到学校报到,分别向他们叫“大姥爷”、“大妗子”、“大姨”,他们都笑。宋家星说:“出了学校,那样叫可以。在学校里,你应该称呼宋老师、吴老师、王老师。”我不好意思地笑笑:“明白了。”

见我站在那里手足无措,宋家星说:“你不用紧张,锻炼锻炼就好了。”吴芬和王玉翠也一起安慰我,让我先熟悉教材,备备课。

吴芬找出四本书给我。我一看,是小学语文、算术的第四册和第六册。我问:“怎么这么多?”吴芬说:“你教的是复式班。”我问:“什么是复式班?”她说:“就是两个年级放在一个班里。因为学生少,只能这样安排。你这个班,是二年级和三年级。”

我傻眼了。来当老师,本来就发怵,没想到竟然要教这样一个复式班!

但我想,既然来了,什么样的重担都得挑。就像我在粉坊挑水,担子再沉,也得咬牙挺住。我咬咬牙,向他们点头。吴芬老师告诉我两个年级的语文课进行到了哪里,算术课进行到了哪里,我找到有关内容,折页记住。

这天上午,我一直在办公室里备课。办公室是一间小东屋,又矮又破,与八间正房形成鲜明对比。我翻看几册课本,觉得上面的字都认识,算术题也都会做,加上吴芬老师上课回来,向我讲了复式班的教学要领,我的紧张情绪缓解了一些。

下午,我开始上课。宋家星老师迈着两条长腿,去敲响上课铃。“当当当当”,像一下下敲打我的心脏。我心慌气短,额头出汗,差点儿晕过去。吴芬老师拿起课本、点名册和粉笔盒,往我怀里一塞:“上课了,去吧。”

我只好接过这些东西,像上战场一般走出办公室。

我要教的那个班,在院子西北角。正在院里玩耍打闹的小学生,这时正分头奔向自己的教室。我刚到中途,有几个学生一边往二、三年级教室里跑,一边大喊:“朝来喽!朝来喽!”

他们竟然喊我的小名!而且用尖利的儿化韵喊出那个“朝”字!

这种轻蔑,是我万万没有料到的。我像进入当年的兵工厂遭遇炸弹一般,严重受伤,魂飞魄散!

同类推荐
  • 我的美味爱情公式

    我的美味爱情公式

    他是靠精湛厨艺吸纳千万粉丝,被奉为微博*美手的大神“美食道”。她是古镇隐姓埋名的少女厨神,微博粉丝只有99的小透明“西西西米”。从二次元到三次元,应曲和助她逃婚,捧她成为年轻的五星总厨。从冤家到师徒,西米用天赋和厨艺征服他挑剔味蕾,进驻他的心。每一道菜都有独立的美味秘方,酸甜苦辣乘除相加,便成了只属于她和他的美味爱情公式。
  • 世纪大提速

    世纪大提速

    故事发生在北方铁路局下属的凌水车站。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昔日计划经济培育的“铁老大”早已风光不再。货源不足、运力过剩、收入锐减、事故频发、职工下岗……种种弊端使得这些当年的天之骄子们陷入四面楚歌:他们每天必须应对的是如何落实上面的刚性下岗减员指标,是如何解决月月拖欠薪酬的劳资问题,是如何应付四面八方伸过来的利益之手;真正用来抓生产、搞经营的精力已所剩无几。作为北方铁路局下属的一个重要车站,凌水站同样也处于改革前夕的“阵痛”之中。
  • 背叛

    背叛

    小亚已经改了叫我为明哥,这女孩子一看就很机灵,属于特别让中年男人喜欢的那种,清纯可爱美丽聪明,我做梦也没想过三天回来上班还有这等美事,早知道小亚要来,我自己也要求来上班了。我先到那个可怜的丈夫那儿取证,带着小亚来前,我就对她说明,看到不可入目的可以离开一会儿,但是出乎意料的是,那丈夫看起来精神还不错,白白净净的脸,架着一付眼镜,人比较削瘦,事情已经过了一个月,好像这事的后果已经没什么影响。
  • 冒险史(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冒险史(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在这部短篇集里,华生医生记录了福尔摩斯侦破的数件奇案:帮助波希米亚国王免除了丑闻的威胁;关于伦敦红发会的奇妙故事和由此引发的一场大案;还有那扑朔迷离,被公认为福尔摩斯最经典案件之一的斑点带子案。
  • 塔洛

    塔洛

    同名电影获第52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第16界东京FILMeX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和“学生评审团奖”、第12界中国独立影像展最高奖“年度最佳影片”、第22界法国维苏尔亚洲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三轮车奖”和“巴黎东方语言奖”,入围第7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竞赛单元,入选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十部优秀艺术电影推荐展。十个故事取材都很精心,在看似不动声色的描述中,冷静地交代人物,展开叙述,人物对话很有特色,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身份及地位。故事情节大都简单,人物也都单纯不复杂,却在这看似简单的叙述中隐藏着一种张力,如:食物的匮乏会对人的心灵和行为产生怎样的作用(《普代》);欲望的诱惑会使人落入怎样的业障(《诱惑》);游客与朝拜者之间南辕北辙的心理距离(《艺术家》《黄昏?帕廓街》)……从中不难体察作者的人文思考,只是他的思考较含蓄,隐藏在文学叙述中,不作道德评判。
热门推荐
  • 江雪落暖心甜宠新作(套装共7册)

    江雪落暖心甜宠新作(套装共7册)

    本套装包含《清风如有韵》《幸好我们曾遇见》《雪落云廷》《初熏心意》《瑞香》《老板,笑一个》《天下大乱之都市修真录》7本书。《清风如有韵》:李韵韵,女,经纪人,恐婚,二十五岁还没谈过恋爱的程度。遇到唐清和之前,她从未想过结婚这件事。他高冷、腹黑,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冰山,却唯独对她百般温柔。星光背后,棋局暗布,误会丛生。《幸好我们曾遇见》:彼时的乔小桥,是演艺圈的阳光御姐,事业爱情双丰收。机缘巧合,她先是邂逅枫国酒店总裁展锋,后又偶遇风流影帝周子安。她看似平静的感情生活,一朝风云变幻。看似蒸蒸日上的事业,竟也因这两段离奇邂逅变得危机重重……
  • 公子本闲人

    公子本闲人

    过惯了闲散日子的公子哥崔宁最近有些慌,哥哥疯了,靠山倒了,兴家大业突然落在他的肩头。朝堂形势变幻莫测,他却在此时遇到了一个古怪少女,少女自称奇门遁甲、五行八卦无所不能。初见,她是行踪不定、善恶难辨的神算子,再见,她是机灵古怪、武艺高强的采药女,巧合的是,凡是她出现的地方必有疑案……因为她,他一个公子哥上刀山下火海背黑锅,奇怪的是,他竟然一点不觉得苦,反而觉得挺有趣,糟了,他该不会是看上这颗正反不分营养不良的豆芽菜了吧……
  • 抗日之铁血战将

    抗日之铁血战将

    新书《抗日之敌后争锋》已经上传,猪脚将以不同的身份参与抗战,构思新颖,而且不会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和顾虑,希望各位读者大大继续支持,收藏本书。穿越后的李浩一脸坚定地说道。从此以后,李浩就开始了自己炊事兵的战斗生涯……
  • 我的时空抽奖系统

    我的时空抽奖系统

    [杀死主角,获得抽奖]这是一个号称主角终结者的暴徒,行走在万界时空的故事!叮咚,恭喜宿主杀死段誉,抽中北冥神功一部!叮咚,恭喜宿主弄死萧炎,抽中妹纸萧薰儿一位!叮咚,恭喜宿主打死唐僧,抽中野生孙悟空一只!杀死主角,获得时空抽奖,只要被杀主角所拥有的东西,全部都在抽奖范畴之中,能否抽中大奖,除了看颜值,还要看命!
  • 大闺女

    大闺女

    打我没关系,动我大闺女,你完了。我很随和,但是不是什么都能忍,别等我出手时再求饶,那时已经晚了。大闺女很喜欢钱怎么办,去偷?去抢?去制作?一切尽在故事中,自己去探索吧。我睡了……
  • 送许侍御充云南哀册

    送许侍御充云南哀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秦大娃兄弟打工记

    秦大娃兄弟打工记

    在一个偏僻村庄,有一秦姓人家四兄弟。父母叫他们为秦大娃、秦二娃、秦三娃、秦四娃。当地长辈和平辈也都这样称呼他们的小名。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长大成人,长辈和平辈仍这样称呼,他们一点不在乎,甚至当他们第一次与不熟悉的人相见,也会自我介绍自己的小名,久而久之,知道他们学名的很少,即便知道也觉得称呼小名顺口。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伴随打工大潮涌起,秦大娃四兄弟先后外出打工。本文集中反映了四兄弟打工的不同命运、揭示了俗习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负面影响,颂扬了党和国家对农民重大政策,特别是给农民减负。
  • 极品女兽师

    极品女兽师

    东方才刚刚泛起微微亮光,云层中显露出来的丝丝黄色光芒,昭示着这是一个好天气,也许,过不了多久,就是艳阳高照。黎明前,清凉的空气里飘散着浓浓的血腥味,满地殷红的鲜血,顺着低洼的地势,向下面“咕咕”的流去。一眼望去,横七竖八躺着的尸体,把那宽敞的将军府大门口叠的满满当当。杀人了?是的,半个时辰前,这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厮杀。也就是在这短短的半个时辰内,苏家……
  • 绝宠娇妻:总裁老公难招架

    绝宠娇妻:总裁老公难招架

    “我和他睡了。”婚礼上,妹妹抢走未婚夫,要她当众丢人!“我来娶她!”全球第一总裁从天而降,将她绑去结婚!还拿出结婚证,宣布他们三年前就是夫妻!What?总裁你没搞错吧?她什么时候结过婚?抗拒无用,直接被丢在床上。“女人,这辈子你别想再逃离我手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陶唐氏之论

    陶唐氏之论

    《陶唐氏之论》以期实现完善社会管理的目的。从夏商周时期,古代国家管理者都十分重视对人民言论的征集和采纳,专门设立负责采风的官员收集民间歌谣,用做国家对人民心声的倾听,类似于现代社会中对基层的调查研究工作。季札称赞的《唐风》中有一首《蟋蟀》,其情真挚,其思殷切,当称季札之赞美。